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

【摘要】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解不够,接触甚少,并且维权意识也不够,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为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网络暴力责任解决方法

目录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

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 .1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3)

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3)

五.总结 (4)

六.参考文献 (7)

附录:调查问卷数据详细分析结果 (8)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

在本次实践中,小组成员前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问卷。鉴于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接触和了解网络暴力的机会比较多,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相对深刻,本次调查问卷全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布。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结合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1.“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

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逐渐发展成越来越多样的形式,对网络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在所有受访者中,有43.94%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38.38%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只有11.62%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部分人的自我炒作。这样的结果表明,人们认为只有少数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无视法律铤而走险,不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参与者仅仅是为了起哄和发泄情绪,而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再次说明我们在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关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这一问题上,46.97%的受调查者认为多数网民对网上流传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14.65%的人认为新闻报道不实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9.29%的人认为网络暴力实际上是人们通过网络释放人类天性中的暴力部分,还有9.09%的人认为有些人为了利益自我炒作是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由此我们对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无论是从网络暴力的案例分析出发还是现实情况分析,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肆意的伤害他人并以此自豪。

第二,网民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探究和考虑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信息,并做出冲动的举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第三,网民年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容易带来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一些网络信息特意凸出事件的片面,误导网民以达到一己利益,损害网络公共环境。

最后,是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约束,对所谓追讨法律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暴力产生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一些人为了利益刻意进行的炒作行为,主要因为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对网络暴力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加强相关宣

传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可通过电视媒体的法律频道做一些涉及网络暴力的案例,加强人们在网络暴力方面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约束,让媒体在做有关报道时尽量的客观公正,而不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就放弃作为媒体的社会职责。

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减少网络暴力行为,参与问卷调查的人认为,应该多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抵制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和实行网络实名制等。

对于政府监管缺失的问题,与其说政府缺乏监管意识不如说政府监管无力,政府要学会用新技术应对新问题,除了尽快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外,还要实行网络实名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实行网络监管,同时也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另外,要重点要加强宣传教育,比如制作一些法律节目,让人们通过他人的错误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在网络世界里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宣传教育相比于其他手段成本更低,往往效果也跟好。在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时,要突出重点,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暴力行为要严厉打击,比如人肉搜索,应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4.“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1)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7年,北京31岁女白领跳楼,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热议。

此后,当事人的丈夫姓名、职业、住所都被曝光,生活收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路上被人破口大骂到住处被红漆写满“血债血偿”,他难以忍受,向当地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侵权网站给他赔偿1.3万元的赔款,并在一些访问中表示网络盛传的内容很多是不实的。

直到事件最后,真相也没有水落石出,最终是以传播帖子的网站删除了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并达成庭外和解为结局。但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这个案例中,网友们阅读了相关的帖子,就武断的认为这都是事实,并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对女事主的丈夫进行了过激的行为。事实上,清官难断家务事,尚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件事本就是家务事,网友们根据一面之词,就决定为女事主进行报复,这一点体现了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还有网友的行为失当。

(二)李毅吧网络暴力事件综述

李毅吧初期以“内涵贴”“段子贴”为主,以自嘲式的调侃活跃在网络世界中。但近几年,李毅吧渐渐的出现一批站在爱国主义高点上,对韩星、日星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网络暴民,以“爆吧”为乐趣,以人数为优势,进行污言秽语的谩骂

和斥责。在后期一些事件中,开始涌现一大批“人肉”事件,从网络世界到现实,极大的损害了一些网民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在这几年里,几乎每一个韩星日星包括一些欧美明星的贴吧都被李毅吧进行了污言秽语的刷屏攻击,同时,李毅吧成员还活跃在豆瓣、微博、天涯等门户网站,对网络公共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2013年11月,新浪微博开了一个“李毅吧滚出贴吧”的话题,李毅吧成员作为网络暴力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对网络安全和秩序的诉求,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民深恶痛绝的吸血虫。

五、总结

本次问卷的有效填写人次为198次,其中男女分别占比44.95%和55.05%。调查的对象的学历主要为本科或大专,其中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比97.98%。调查对象的专业主要为理工类、医学类、人文社科类和商科类,基本涵盖了各个主流专业。这说明问卷发布的渠道比较广泛,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其中45.96%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为了解,49.49%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为了解很少或不了解,只有 4.55%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非常了解。说明即使在接触网络很多的青少年中,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非常缺乏,而在接触网络相对较少的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情况可能更加令人担忧。这样的结果说明在我国,人们对网络暴力的了解还比较欠缺,我们对网络暴力的相关宣传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有16.67%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遭受过网络暴力的攻击,83.33%的参与对象表示没有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推行网络实名制、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政策施行后,网络暴力得到了一些遏制。

在不同的网络暴力形式中,参与问卷调查的人们最关注的是恶意人肉搜索等对人们隐私的侵犯,有88.89%的参与者认为侵犯隐私属于网络暴力行为。这反映了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对自己隐私的忧虑。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对人隐私的侵犯会对受害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特别是人肉搜索会对受害者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在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带来重大伤害的网络暴力行为要依法严惩。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的出现是一个过程,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媒介特点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作用,更在于网民自身心理机制的原因,并且还没有达到顶峰,必须得到遏制。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声音,因此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方法。网络是一个舆论环境,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都有它们的空间,关键是导向。

六、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暴力”

2.《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思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张俊雅

3.《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生奇志郭文辉

4.金君俐.网络暴力现象探析.[J].新闻实践,2009.

附录:

问卷数据分析:

关于网络暴力现象的调查问卷

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男89 44.95%

女109 55.0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2题您所处的年龄段是?(例如:满20但不满21,选择“20-25”选项)[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20及以下81 40.91%

(20,25] 113 57.07%

(25-30] 0 0%

(30-35] 0 0%

35以上 4 2.0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3题您目前的学历为?(例:若本科在读则填为本科)[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初中及以下 5 2.53%

高中/职高/中专10 5.05% 大专/本科182 91.92% 硕士0 0%

博士及以上 1 0.5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4题你所在的专业为[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人文社科类22 12.02% 理工类78 42.62% 商科类16 8.74% 医学类65 35.52% 艺术类 2 1.0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83

第5题请您自评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

听说过但不了解46 23.23% 了解很少52 26.26% 了解91 45.96% 非常了解9 4.5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6题您是否遭受过网络暴力的攻击?[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有33 16.67% 没有165 83.3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7题您认为网络暴力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情绪发泄76 38.38% 盲目地无意识跟从87 43.94% 部分人的自我炒作23 11.62% 正义感的突然爆发以至于失控12 6.0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8题您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题]

选项小

比例

人类天性对暴力的嗜好,通过互联网途径的过度

传播

58 29.29% 部分人或者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的炒作18 9.09% 多数网民对于来源网络的消息缺少评判,以讹传

93 46.97% 新闻报道不实,或者有一定偏颇,引发公众误解29 14.6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9题您认为认为以下哪一条属于网络暴力?[多选题]

选项小

比例

恶意攻击对方,使用不雅用语等151 76.26%

侵犯他人隐私,与现实高度相关的暴力:如恶意

人肉搜索等

176 88.89% 贴吧空间等,违规发布涉黄涉暴内容104 52.53% 对自己不清楚的事肆意进行评论甚至道德评判159 80.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10题您认为网络暴力盛行最主要是谁的责任?[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21 10.61%

网民自身缺乏评判和道德意识153 77.27%

相关网络公司管理缺陷9 4.55%

现行有关法规不完善15 7.5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11题您认为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最应该由谁承担?[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事件发起人114 57.58%

政府相关部门11 5.56%

相关网站26 13.13%

当事人本人47 23.7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第12题您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能最有效的降低网暴的发生?[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42 21.21%

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45 22.73%

加强抵制网络暴力的教育和宣传51 25.76%

实现网络身份透明公开54 27.27%

仅凭网民自觉,没有有效措施 6 3.0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