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 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过去,教材解读主要是由教材编写组的专家、或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或县教研员及资深的教师承担,提供给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的空间不大,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意识与主动进行教材解读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解读的主导地位,尤其要确立村小教师对教材解读的主导地位,提高村小教师主动解读教材的意识。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教材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教材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解读教材的意义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解读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不

经过对教材的解读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我们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地怎么讲,对教材缺乏解读,因而把握不住知识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乡镇中心校,是由许多村级小学组成,倘若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那么,就决定着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村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教材解读,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解读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环节,并要具有解读教材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解读的范围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

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解读教材?

(一) 教材解读的内容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 教材解读的形式1. 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 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 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 教材解读的层面1. 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 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3. 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四) 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文本想要说什么? ”“文本能够说什么? ”、“文本应该说什么? ”

1. 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 ”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

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3. 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五、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

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一) 、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二) 、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

(一) 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 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 ,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二) 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 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 又如: 《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 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三) 、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

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教学内容分析: 1. 全套教材以及各板块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 ; 2. 各板块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3. 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 4. 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5. 教材中科学的思想、方法; 6. 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7. 教材所包含的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容; 8. 教材编排的实践活动及作用; 9. 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 本册教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综合学习活动为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本册教材的识字与写字任务仍然较重,但关注了继续实现由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向以阅读、表达为重点的转移。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板块形式安排。全册共12 个板块,依次为汉字家园、春之声、劳动、幽默、寓言故事、美丽的夏天、走进草原、花的向往、我们的世界、走进科学、关爱、为人的故事。在板块或课的后面安排了1 次口语交际和8 次习作、 1 次综合学习活动、 6 次具有综合学习活动性质

的小型训练。个板块的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认226 个字,会写276 个字。每课要求会写的字,排在虚宫格里; 要求会认的字排在横条里。教学环境分析: 1. 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2. 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教材使用的影响; 3. 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协调性的分析与判断; 4.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 5、教师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教材解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与教师、学生、环境、教育目标、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对通过教学设计并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必要的。如五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就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向学校写建议书、就家乡环境问题向当地政府写建议书,村小教师在备课之前就要对村小周边环境问题作一些分析。(四) 、每一部分教材――细读,进行整体分析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组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三组教材) 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解读。通过解读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2、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3、该部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体现的; 4、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5、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6、

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 古诗《咏柳》和《送春》、《祖国的春天》、《春芽》都与春天有关,课文下学习活动中的“讨论”、“积累”、“欣赏”、“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与春天有关,从“识字”到“课文”再到“学习活动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五) 、每一节教材――精读,进行具体分析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解读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解读教材。做到以下几点: 1、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2、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 4、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如《我家门前的海》有这样的语句: “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锃亮的大玻璃,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这样的语句除了是用来描绘大海特有的景象外,还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材料。如果教师跑马观花一下子溜过了,真是错过了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六、文本的解读(一) 了解文本思路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

圣陶先生指出: “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二) 感悟文本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优秀的文章语言极其准确,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所以古人说: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用五战士,一个“壮”字,表现出战士的威武雄壮,杀敌志“壮”,卫国气“壮”,献身悲“壮”。“壮”字,切人、切事、切情。2.明晰。好的文章语言明晰,绝不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 《倔强的小红军》,原来的题目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马背上”让人琢磨不透,是小红军骑在马背上,生病了,走不动,还是让人抱在马背上,令人费解,显然表意不明。“倔强”,做到了“意明”(题意明确) ,“眼明”(题眼清楚) ,“情明”赞颂了小红军倔强的性格。3.生动。生动的语言往往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内涵,使人产生联想。如《燕子》一课写道: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

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如用几“根”,则显得坐实,缺少韵味。(三) 明确文本立意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如《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是重要的主题。(四) 体会文本的美“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语文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1. 自然美。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多种色彩、各样的形态和多样的声音和谐构成。包括形态的美、色彩的美、声音的美等。(1) 形态美。如《火烧云》中的这段描写: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这段描写写得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2) 色彩美。如《可爱的草塘》中的这段描写: “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 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

里,显得更蓝了; 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小河为镜,映出绿的苇草、蓝的天空、白的云朵,以清凌凌的亮色为主,它与其他的多色达到了和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3) 声音美。如《观潮》中的: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描写动人心魄,令人鼓舞。《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听来那样熨贴,那样的舒心。2. 社会美。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有事物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包括情感美、节操美和智慧美等。(1) 情感美。如《难忘的八个字》中老师伦纳德说的八个字: “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像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苦糖》中的母亲,知道我把糖偷吃,“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这些细腻的描写,透露出亲人、朋友间的疼爱、友爱、亲情。(2) 节操美。《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革命烈士陈然的不屈精神。《狱中联欢》中江姐等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的得到了烘托。他们高尚的节操广为流传。(3) 智慧美。《司马光砸缸》是智慧,《乌鸦喝水》也是智慧,《捞铁牛》怀丙和尚的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是智慧,《长城》同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世界史上伟大的奇迹。七、

教材解读(一) 教材的编排人教版、长春版教材都是以主题板块为单元进行编排,每组有两到三篇主体课文,借“题”发挥,安排了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表达等。人教版教材一般安排8 组,长春版一般安排11 组。选文一般在30 篇左右。(二) 教材的特点1. 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在教材编排中,首先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如“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五年教材在第六板块中编排了童话《快乐王子》等,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 2. 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3. 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每课都设计了“拓展与运用”练习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 4. 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上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设计,每课设有“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四个基本栏目。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会学习。5. 加强了语言积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石。因为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和提高表达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教材充分体现了加强积累的思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读读写写”加强词、语积累; 通过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等。6.“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

义感情”。如“汉字家园”的编排是长春版教材一大特点,体现了汉字文化。教材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教材安排了古诗、成语故事、谚语、俗语、三字经、对子、春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八、教学设计提示(一) 课堂提问设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提问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是应认真研究的,那种千篇一律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或"不对"和"是"或"不是"的提问方式早已被淘汰。

1. 提问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进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既是解决问题的材料,又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一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动因。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较多来自于个体以外的刺激。(3)调控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教师

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种反馈的信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学生答错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如何回答问题,教师事先不可能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随机性",而不能置学生答题情况于不顾,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刻板地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迅速抉择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4)引起无意注意。如果教师的提问巧妙、新奇,或者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当学生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如果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任务完成,无所事事,也就容易分心。这一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突出。教师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就容易稳定保持了。(5)引导思路定向。恰当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定向思维是指问题的发出要求从一定的角度对教材的理解做定向的思考,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具有控制学生思路的功能。教师若不为学生的思维设置"路标"任其自由驰骋,学生就容易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新奇刺激干扰。教师恰当的提间就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6) 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2. 提问的要求。适度、适时、适量。3 提问的原则。科学性、启发性、针

对性、鼓励性、层次性、开放性。 4. 提问案例。例1: 薛发根教学《妈妈的账单》问题设计。教师问: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 学生1: 小彼得和妈妈都写了一份账单。学生2: 他们账单的内容写得不一样。学生3: 孩子与妈妈之间也要写账单吗? 学生4: 妈妈为什么在最后写零芬尼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2: 窦桂梅教学《晏子使楚》问题设计。教师问: 通过预习,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1: 非常聪明。学生2: 很有口才。教师问: 你是从什么事上看出来的? (这个问题问在了课文的重点处,把全文的线索紧紧连在一起。) 例3: 《蝙蝠和雷达》问题设计。教师问: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我们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1: 人们看到了鸟在空中飞,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学生2: 人们看到了鱼在水中游,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鱼雷……(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延伸,将说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4: 《将相和》问题设计。教师问: 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例5: 《坐井观天》问题设计。教师问: “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例6: 《再见了亲人》问题设计。教师问: “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 5.教师在课堂提问注意的问

题: (1) 忌浅。“是不是? ”“能不能? ”或“故事发生在何地? 何时? 写了哪几个人? ”等,这类选择式或填空式提问,由于过分简单、肤浅,即使学生对答如流,也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2) 忌深。问题深奥难答,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发愣,只能噤若寒蝉,哑口无言。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思维就会受阻; 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3) 忌空。“这一课的作者是谁? ”“你从本文中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空泛、笼统、大而无当,学生不知所对,难以回答。提问还要避免琐屑不堪,如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出,只留下一点点要学生说出来。(4) 忌滥。有些教师误认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学生思考,一堂课内发问如连珠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问题”满天飞,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地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实际上被取消。(5) 忌呆。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是不是”“对不对”的浅层,绕圈子,搞循环。而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二) 课堂导入设计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导入就好像整台戏的序幕,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教师要声情并茂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导入要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疑”为手段。关注“情”、“趣”、“疑”三个字。 1.情。导入时教师要有激情,能吸引孩子,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绘声绘色,神态、语气、表情都要富有感染力。要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些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孩子相应的情感。 2.趣。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3.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学生学习会有兴趣,会集中注意地听。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目标导入、背景导入、叙述导入法等等。导入举例例1: 《游园不值》导入设计。师: “春

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文章叫《春》的一个段落。写得美吗? 生: 美! 师: 喜欢的读一读。( 自由读这段话) 师: 这几句话赞美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与朱自清爷爷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这个导入巧妙地将朱自清的文章引入,还有利于学生比较。) 例2: 《秋天的怀念》导入设计。课件出示《合欢树》片段。“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师: 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生: 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师: 对。21 岁的史铁生突然病重瘫痪,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一直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对母亲怀念的文章《秋天的怀念》。(这个导入,即拓展了阅读材料,又创设了情境。) 例3: 《月光曲》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 播放《月光曲》) 你们刚才听到的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导入用音乐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贝多芬,也渲染

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的整体书写现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认识不足,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没有把写字当成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把写字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地以为写字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只要会写就行了。 对于书写姿势是否端正,字形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结构是否美观,书写速度是否合乎要求,则根本就不去管,就不过问。 ②识、写分离,重识轻写写字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又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地理解了新教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意思,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发问,对识字和写字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了。 上课时几乎不给学生留充足的写字时间,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字了,大多是把写字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学生十遍、几十遍地反复抄写,学生大多应付了事,练习效果极差。 要改变目前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 1 / 6

时间的严格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加强低年级的写字教学。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我们在写字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经常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再加上正确方法的指导,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学生是能够写出一手正确、端正、整洁、美观的汉字来的。 在教学中,首先我们要以写字教育作为突破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所以,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字知识和培养一定的写字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要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 1、写字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 从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树立远大理想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

教材解读

抓好教材解读带领学生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郫县实验学校夏忠玉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材解读,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材解读呢?我校教研组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谈谈我校教研组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至关重要 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能充分认识,但作为教研组还是应该充分地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这样做能使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这一项工作更有针对性。 因此,我校教研组经常对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是必不可少的。调查的方式有很多,如查备课本、听上课,进行问卷调查等。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领导小组,学期初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备课和上课的检查,了解学校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情况。同时,学校还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对教师进行调查。这样,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和了解,学校教研组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任课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认知度及其解读教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教材解读的相关培训。例如,本期前一个学月,我校教研组通过全面查备课本、听推门课、问卷调查发现,100%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但每位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解读的认知却参差不齐,少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待全面地提升,比如: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就是解读本期所教的这一本教材,还有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即是根据《教学参考》

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针对以上情况,我校教研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材解读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关培训。 二、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必不可少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为此,我校每期的教研活动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做到“三读”,一读《课程标准》全部内容,了解《新课标准》对小学教学的整体要求;二读《课程标准》对本年段教学的要求;三读《课程标准》对自己不解的教学问题的要求。这样的“三读”能使教师很好地从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地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阅读中理解词语这一部分,《课标》对不同年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低段(1-2年级)《课标》要求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段则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到了高段,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部编版语文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语文要素: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要素分析: 新课标中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分析概括能力,在它的训练形成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形成。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在这个单元复述故事的过程,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出“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旨在加强方法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把握说明下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对小学阶段学子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做了归纳总结。 编排特点及编写意图 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一单元选取的都是故事性较强的长文章,文章的内容都是反应学生生活的,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理,并且长文章都己经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学生只需要在概括每个部分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

《小英雄雨来》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照样子给其它四个部分列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编者用序号来标识,一方面是想让学生见一下这样的长文章的标识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自己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家的男子汉》,它的阅读提示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说这个孩子是男子汉,以及作者对他的情感。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直接借助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当然,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提示也提出了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的要求。 《芦花鞋》是用空行的方式来标识每个部分。阅读提示是要引导学生给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够初步掌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先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再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这个单元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以及四年级上册的怎样把握一件事,和多件事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教科书还在《小英雄雨来》中通过泡泡提示了阅读长文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可以提醒学生读完一个部分后,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这个部分讲的是什么,及时进行概括。这样可以删繁就简,减轻记忆的负担。还有一个方法,如果你遗忘了前面的内容,你可以回读。 教学提示: 长文章的教学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长文短教,不要扣得过细,面面俱到。可以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后题的要求选择相关内容来教。其他的内容你不必深究,比如,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有这样一个课后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x 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谈谈教材的研读

谈谈教材的研读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韩宗远 内容提要: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喜欢研读教材,或是只做到读而不研,最多看看教材或是把教材扫描一下就去上课。而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认真研读教材,所谓研读教材,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要去分析研究,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吃透教材。我们只有深入的理解教材,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呈现出来,才能事半功倍。要真正做到研读教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找准方法的切入点、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寻找讲练的结合点、落实能力的运用点。 关键词:教材研读数学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呈现出来,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作业去解决问题,当然,在那样的高压强化下还是有些效果的,可是搞得老师喊累,学生也不情愿。我觉得过多的资料就像小孩吃太多的零食是一样的,身体并不好。过多的时间就像不按饭量吃是一样的,吃多了反而不利于消化。 我认为广义的教材应该包括课本、教参和学校统一配发的家庭作业等文本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指课本。什么是“研读教材”?在实践中,我的心得是“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即: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训练活动,通过这些训练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予以思考。 “研读教材”在方法上做到“三要”,即: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结合个人实践,我认为研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这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找准重难点,你就会做无用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要仔细揣摩一节课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这就是重点。在一节课中哪些内容是最难解决的,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是什么,这就是内容的难点。重难点我们要辩证的去看,有时候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而难学的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新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第第二单元《圆柱的表面积》中,它的重点无疑是能准确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从而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这是本节课中学生必备的能力。然而这节课的难点却是如何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时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底面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解读及建议 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第3单元,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记录者;汉字,让我们认识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点一画成文章”,汉字是奇妙的,不同的汉字有着不同的来历,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汉字真有趣》会让我们领略到汉字的有趣,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奥。《我爱你,汉字》会让我们在了解汉字特点和汉字历史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汉字。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趣味汉字有意义,谐音字谜皆称奇。”形式各样的字谜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有趣的谐音会让我们会心一笑,有趣的形声字则让我们懂得汉字发生的许多变化。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汉字的“有趣”体现在哪些地方吧! 第4单元,祖国,是一个人坚强的后盾,也是一个人值得骄傲和自豪之所在。爱国,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体现。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文章。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友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表现出来的是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搭石》表现出来的也是人们互相关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一、读题,浮现画面。 初读《搭石》这个题目,我感到十分亲切,头脑中浮出小时候雨后的情景。我生长在农村,农村许多的路都是不平坦的,每逢下雨天,路上就会有一滩滩的积水,在大滩的积水上总会被放上几块砖头,人们总很自觉地走在砖头上,顺利“渡”水。我好喜欢这种感觉。要是没有那砖块搭成的桥,就算是用脚跟走过去,也会把鞋弄湿。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并没有多大的人去关注。我想,搭石应该就是跟搭砖差不多吧。我开始揣摩。《搭石》一文可能会展现出一个个人们走搭石的情景,也可能会描写摆搭石的人们,也可能是“景与人”的完美组合,表达的是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二、读文,感知概况。 读完了全文,我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摆搭石的原因,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全文大致可分成三个意义段,第一段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和摆搭石的原因;第二部分是由第2、3、4自然段组成,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总括,点明中心。结合本组的学习主题及本文的内容,文章的中心主要是表现出乡亲们心系他人,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么会是一排排搭石所联结的呢?①于连结小村庄之间的是一条无名小溪,且流水常年不断,人们出工、由工等都不方便,必须要脱鞋绾裤,一遇上冷天气还容易着凉。但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由此可见,摆搭石已经是乡亲们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的行为。 ②“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点年岁的人更是把摆搭石看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搁置一边,先把搭石摆好,而且要摆得平平稳稳才会放心,可以看出人们先人后己、心系他人的美好品质。③如“如果有两个人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年轻的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就是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美好品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字里行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面所述的是一种看不到的美,这种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而看得见的美则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当上一、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感觉。”“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美态。 文章写的是乡村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可见,作者也是生长在乡村,平时是多么留心观察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有心人。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便知道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行为美、心灵美,赞美乡村人们互相关怀、心系他人的美好品质和纯朴的、真挚的情感。 写作特点方面:选取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即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美。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x 第一部分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4~5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 ◎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 ◎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 ◎生字;写8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 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 [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 [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 [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 [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 ◆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 [1]人生感悟——精神文化 [2]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 [4]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 [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笛福、马克?吐温、梁衡…… 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文”的弱化。 ☆各个专题的读写点 (1)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民风民俗详写和略写 (3)深深的怀念课文的叙述顺序 (4)外国名篇名著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 (5)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6)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 三、内容更多考虑过渡与衔接 1、结构与思路体现教材的连贯与一致 ☆“双专题”性质;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 ☆词语盘点;方便学生自测自查。 ☆口语交际?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 ☆回顾?拓展;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 2、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 中小学教材衔接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编写理念;“异”——各学段梯度与衔接。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使他们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我将从“单元课程结构”、“单元知识梳理”这两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在实际教学中参考。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八年级下册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现代史的阶段。中国现代史的时间跨度,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一直到今天。《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述了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到抗美援朝结束的历史,时间从1949年9月到1953年7月。 2. 单元主题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这是建立新中国和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历史。 在这近70年的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有过曲折发展,但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起始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好第一单元为今后的学习能够起到奠基作用。 3. 单元结构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这三课以专题形式呈现,在时间上既有先后又互相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巩固了人民政权。 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军事上: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体现。入选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有难度的,这里的长课文、难课文,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语文教材适当编排一些较长、较难的课文,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难长课文和难课文的独特价值,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难课文,“难”在何处?情况应各不相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部作品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S版五年级、西师版五年级等多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统编教科书将它编排在三年级,确实有一定难度。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试着梳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材定位,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确定适宜的目标。 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不仅可以在小学教,在中学甚至大学同样也是可以教的。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目标的选择带来了多重可能性。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而言,可以探究的内容就很多。比如,文中的“火柴”是否有象征意义?作品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卖报纸的小女孩”?再比如,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故事发生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应引导三年级学生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又比如,丰富的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材分析

5.《搭石》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搭石》一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走进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会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二:教学设计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质疑: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谁、在哪搭石? 二、初读课文,解疑识字: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上述问题。 2、指名解疑。(选择一两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当学生解决“搭石是什么?”时,随机请一生上台画画“搭石”示意图。 3、学习生字词。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文“美”: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2、讨论、交流后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中的3段文字: (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说 郭华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五单元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位置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数学思想方法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综合与实践掷一掷。修订后的教材呈现出的新特色一、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简易方程的教学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代数思维的培养三、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四、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的,其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小数乘法的意义联系不大。故此,教材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按理小数乘法应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但由于分数乘法的算理较难理解,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一般是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

谈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理清整册教材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弄清楚本册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重难是什么,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根据学生实际,你认为教材要如何取舍,课时要如何安排,要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才能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求。 教材分析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课标)、本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教材的重难点、各章节教材的处理及其理由,教法的选择及其理由,学法指导的重点等。那么教师该如何分析教材呢? 1.仔细研读新纲要。 纲要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纲要为依据,以纲要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纲要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知道这篇教材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对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以前上学时,老师经常要我们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能只是大体上知道它的意思。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表达特点。三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教师只有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才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多读多思才能对教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内容分析教学设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分析内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分析、处理教材。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班级本甚至自己班内学生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自己实际情境下,弄清教材要素、对象、过程和特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成长方面的深层次的结构体系,科学正确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搭石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21 搭石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1 搭石之教材分析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21 搭石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 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美术新课标解析与教材解读1

美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时代的、爱国的、睿智的、健康的、合作的、创新的、负责的、会生活的四有新人。 二、新课标出台的基础是什么? 可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从社会角度谈,在社会剧变时期,学制或课程标准变更频繁。科研进步,追求教育的完善。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援。政治稳定,保障规划实施。 二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分水岭阶段;时代生活的要求,倒逼高中生学习美术。 三是从专业角度谈,有历史的积淀、全球化的影响、学段目标的定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未来人生必备。 (一)历史的积淀,艺术教育回归基础。 1932、1936《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目标是德性、兴趣、应用制作、图画基础、表达创作。内容有基本画法、图案构成、艺术概说、构图法、投影、设计图、工艺美术等。(第一学年,1小时/周;2-3学年,2小时/周。 1941《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增加国画写生练习。1-2学年,1节/周。 1948《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绘画切合生活需要,美术理论,欣赏兴趣,创作涵养。1-2学年,1节/周。

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名作占70%)。 199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同95),34课时(1节/周) 200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系列。54学时,3学分。 (二)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成为必修课。 1994,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 1993,澳洲《全国课程规划》,艺术是8大领域之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5个部分。 1998,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工艺、书法。 1997,韩国《高中课程·普通科目》,美术科目包括美的体验、表现、鉴赏。 (三)义务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同在于,高中美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期末论文 题目:《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学号:1009114056 姓名:李红鸽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

《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我国义务教育中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使命,而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对所有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① (一)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含义的理解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 合作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地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夏家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80页

教材解读---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青西小学成晓丽 亲爱的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我借用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讲稿,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后,于2017年秋学期在全国正式推广。 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那么,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现在通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即所谓“一纲多本”。“一纲多本”本是个好东西,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有竞争,优中选优。但实际上又很难做到有序竞争和优中选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和行政的干预,“一纲多本”就有点变味了,现在又只好回到统编。不是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统编,只是语文、思品和历史这三科统编。中央对此显然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交由中央会议上讨论的。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们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语文教材的统编吧。 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