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摘要:本文章紧紧围绕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常见心理障碍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论述,分析学习心理健康课对大学生心理的意义,同时结合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以及情绪控制阐述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人格

正文:

在高中时代对于心理健康还是懵懂的概念,也不懂它意义何在现在进入大学真正意识到了,同时也作为我们上课的一门科目,接触以后感受很深,对于心理健康也明白了许多,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入集体,能适应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对于我们所学的心理健康课,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所要走的阶梯,我们知道对于心理,它是一种精神现象,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观察.然而通过人的心理于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人的心理。通过对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对自我的心理能力和素质成长却它不可,我需要它剖析自己,使自己变得对生活更加积极,对人生态度更加明了。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了人心中脆弱的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体会到交流的喜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时可以了解别人,对提高自己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里心理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格,一个具有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也具有健全的人格,它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认真分析自己的气质,是属于胆汁性﹑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良好的性格是大学生所必备的,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大学时代是整个人生链条最闪亮的一环,要去好好地塑造人格,剖析自己,完善自己,在心理健康下成长!!这对以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是我们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充沛一种高效而又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

在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八个章节,这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也懂得了如何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具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况且对于现今大学生主要面临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竞争加剧所带来的的烦躁﹑脆弱,还有人际交往所带来的的自卑﹑孤独﹑忧郁,并且高速发展所引起得紧张﹑压力,自我意识的缺乏失落感。

如何进行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

1 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步树立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制的意识

2 注重自我调节能力,可以逐步消除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自我。

3 注重培养自己的弹性人格并且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 培养自己的宁静心态

在大学时代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人际关系和谐,因此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生活气质修养等,这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

2 时刻保持想和别人交往的欲望。主动交友。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3 对他人要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文明表达自己的看法,懂得尊重别人

4 要注重社交礼仪,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时,但可以改变自己,应保持积极心态,乐观地去看事情,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不如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情去适应,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心态是最重要的,在校园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日行月移的变化,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据国家教委2008年对万名大学生调查,目前我国存在心理障碍者24%。学习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效阻止心理障碍的进一步加深。参考文献:

1)李昌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2)张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3)黄珂,大学生心理健康初级【J】 2000( S)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感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精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 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 理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来判断大学生心理是否正常: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 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 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 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 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 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 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 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 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 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 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该如何自我调节: 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 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 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与 自 我 成 长学院专业:工程学院电子7班 姓名:周春艳 学号201330290729 周三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惑与调整 摘要: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东西,例如学术上的专研,自学,谈恋爱,或者是想过多的接触社会以此锻炼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活是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一个时期,是学生自我增长知识,自我完善的一个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焦虑、抑郁,易愤、嫉妒、冷漠。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困扰、调整 正文: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忧引起焦虑。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 09信管1班顾雅玮0910831119 经过小组成员的资料整理和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十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这十条因素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它们分别是: (一)自身性格和情绪; 人格是一个人在其自然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 理特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人与人的不同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同。 人格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气质上。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 性情,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有人倾向于外部事务)等方面的特点。 有的人像夏天里的一团火: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 变换剧烈。有独特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喜欢新的活动,活动效率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快,说话喜欢与同学争辩,喜欢表现自己。 有的人是春天里的一阵风:喜形于色,这类人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兴趣广,但容易转移;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但表现散漫,有始无终,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情绪低落,稍得安慰或又遇到使他高兴的事,马上就会兴高采烈;善于交际,待人亲切,在群体中精神愉悦,相处自然。 有的人是冬天里的一场雪: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想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外柔内刚,不卑不亢。但过于拘谨,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 不足。 还有的人似秋风中的一片落叶:孤僻,行动退缓,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不爱表现自己;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不同性格和情绪的人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如果不能认知到自 己在性格上的缺陷,很有可能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大学生需要优化自己的 性格: 首先,要校正认知偏差。可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去充分体验感受生活,多看些 进步的书籍和伟人、哲人传记,看看他们成功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对自己性格的改变都会 有帮助。 其次,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随着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相对成熟,随着一个 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其性格的发展也从被动的外部控制逐渐向自我控制转化。如果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一变化,促进这一变化,自觉地确立性格锻炼目标,从而进行自我锻炼,就能对现实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性格特征不断完善。 接着,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要乐观的生活,要胸怀开阔。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从好的方面去想。想得开,烦恼自然就会消失。 然后,乐于交际,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善意的评 价人,热情地帮助人,努力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性格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最后,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人性格特征中都有好的因素,也有不良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五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职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加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须履行下列职责: 一、结合我校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际情况,负责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中、长期规划,制定每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部分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重点监控,定期追踪;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全方位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 四、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和进行危机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六、组织培训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委员工作,并指导各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咨询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防护网; 七、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活动,发展朋辈心理辅导; 八、不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程序,完善管理方法,强化日常管理与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九、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十、积极参与全国和上海市举办的学术年会和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十一、认真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配合各职能部门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感想与收获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感想与收获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压力,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读书、考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考上好的中学、大学。但是现在我们考上大学了,这些压力就离我们远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大学里我们同样要面对很多的压力,有考试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这么多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心理健康课是必不可少的。 在心理课上,我知道了所谓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完整和正常,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成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通俗的描述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都抱有积极的态度,特别是遭受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如失恋、失业和生病等,能够主动的去面对、学习和寻求帮助,在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表现出一个人具有解决问题、应对压力、适应人生各种改变的能力。 通过个人的感受与经历,我愈加觉得心理健康课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前方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也是光明的。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新认识与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在大学里,许多同学都因为课程较少、压力大于是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到了最后就无法自拔,于是他们为了打游戏就开始荒废学业,开始连课也不去上了,整天呆在宿舍,坐在电脑前。甚至是不分昼夜的打,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开始变得扭曲了,可能分不清自己身在虚拟的游戏中还是现实的世界里。这让他们变得孤僻了,不善于与人交流,他们只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于是他们有的模仿游戏的场景去杀人,连自己的亲人也杀了;也有的猝死在电脑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保持快乐人生的秘诀是:1.学会宽恕他人 2.要有目标和追求 3.经常保持微笑 4.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 5.乐于助人 6.保持一颗童心 7.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相处 8.保持幽默感 9.能处变不惊 10.有几个知心朋友 11.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得到乐趣 12.保持高度自信 13.尊重弱者 14.偶尔放松一下自己 15.具备胆识和勇气 16.不要财迷。倘若我们可以做到这些,那我们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 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

电气信息1203班0909120329 秦明阳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我们一直在倡导着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身体要健康,心里更要健康.但是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才明白了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即知、情、意、个性.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个性心理是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的.幽默风趣的胡老师用简单易懂的道理,贴近生活的例子给我上了有用的一课. 我一直认为我自己是健康的,包括身体和心理.但当我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后,我发现我自己应该改变一下,再努力的提升自己.我的情绪比较多变,而且经常会不高兴,发脾气。特别是对亲近的人。有时还会自卑,不自信,怕自己做不好某件事而被别人笑话。我以前认为这没甚么大不了,现在才知道这是不良情绪,应该进行调节。我现在努力的用胡老师讲的方法调节我的情绪,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觉得这门课程特别有用,也特别重要。是大学生必须学的。我现在深刻认识到,一个人,不仅要做到身体健康,还要做到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要把身体养好,才能学好,但是我们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家人. 通过听老师讲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与大学生情绪管理,我学到

了很多,不是泛泛而谈,不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了如何使自己心情愉快,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会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每天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缓解了压力,时常让自己放松一下.我明白了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知道了气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容易改变的,也学会了人格完善的途径和方法.我是属于内向的人,不善于和他人交往,或者说,怕与人交往.我知道这样子是不行的是需要改变的,但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做,学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才有勇气,有信心去改变自己. 其实,我是很喜欢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它不像高数,线代那样费脑筋,也不像体育那样累,在轻松与愉快之间学习知识和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改变自己,塑造自己,我相信,我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考试题型:七题简答题,每小题五分(有标准答案) 论述题,前几小题10分,后面的题有15分,20分(无标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送分题为必考题!!!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背诵) 2、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背诵) 3、具体内容(理解,详见书第2-6页):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Array意志过程---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个性心理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自我意识 4、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背诵,送分题) 1)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生活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送分题)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电话:84399187 时间:8:00-21:00 地点:大活303 仙林大学城心理咨询电话:85891916 第二章 1、心里咨询定义(理解,书第16页) 1)不只是信息提供 2)不是社交谈话 3)不只是说教 4)不是逻辑分析 5)不只是忠告和建议 6)不只是安慰

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2、心里咨询基本原则(理解,书第18页) 保密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 3、大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心里咨询(背诵) 1)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定时 2)学习压力大,无力承担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3)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时 4)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5)在社交方面自感有障碍时(如怯懦,自我封闭等) 6)恋爱遇到挫折时 7)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因此产生心理压力时 8)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初期失眠时 第五章 1、性格与人格(理解) 人格的形成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书第73页) 性格的特点:后天形成,适应环境,相对稳定,可变 第七章 1、学习动机/风格(理解) 1)定义: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特点 1))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2、三个记忆系统(理解)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竞争激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商品的极大丰富,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想法正逐步被摒弃。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竞争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甚至还有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压力,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精神上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 在教育体制方面,我们现行的教育文理分科现象不合理。青少年在进入高中之后,进行了文理分科,所受到的教育难免不平衡。比如,有很多理工科的高才生,在人文知识方面,对社会的认识方面以及社会化程度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这种学校教育上的不平衡,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向选择及自主择业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学生表现出过多的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的现象。 从主观上来看,广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很难科学准确地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他们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如果在这个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学生中不少人的理想信念比较淡漠,这对当前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养成无疑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经历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过程,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这些单一的生活经历和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是形成青年学生人格不完整的因素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emotion)?是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心理学术语。从内涵上看,情 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状态,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内心体验及外在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对个体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是否符合自身的期望与需要作出评价,产生内心态度体验,出现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反应。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刺激所引发的。引起情绪的刺激,可以是外在环境因素,也可以是内在因素;可以是具体可见的,也可以是隐而不显的。 2.情绪内容是主观意识经验。由刺激诱发的情绪状态,个人可以在内心深处感觉体验,所感觉体验的内容是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的。 二、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同属于不同认知和意志活动的感情性心理活动,是对同一过程、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描述。 情绪是指感性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体验本身。而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所谓基本社会性需要就是指如依恋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等等,它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这些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有依恋感(爱与恨)、归属感(如友谊与孤独感)、自尊感(自尊与自卑)、美感等。这些情感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外露,但在具体情境中,会因客观事物刺激而以情绪形式外显,表现为一定的喜怒哀乐等。 三、情绪的构成和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实现与环境交流沟通的目的。每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不管是否面对面,个体之间都在不断地表达着情绪,也同时注意并理解着对方的表情、姿势等背后的情绪状态。所以情绪经验具有双向性质,即情绪表达具有沟通对象,情绪表达的主体及其对象,必须对情绪表达的方式、内容、意义形成共识,才能达到沟通、理解、交流的目的。学习理解人类情绪表达方式,对疏泄调控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情绪表达的方式可大致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类。人类非语言情绪表达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语言、语音语调等方面。面部表情即情绪活动所伴随的面部肌肉活动,是人类情绪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面部表情一方面表露出当事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他人了解当事人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姿势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表达情绪,由于身体的姿势及动作有类似于语言的作用,故称为姿势语言。广义的姿势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狭义的姿势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实现的情绪表达。与面部表情一样,姿势语言既表达当事人的情绪,也是他人识别当事人内心状态的有效途径。由姿势语言可引出日常生活交往中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解 军 (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北京100086)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 时代色彩。大学新生与毕业生的心理需求不同,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不同,但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1-0049-05 长久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称呼,叫做天之骄子。他们是现代教育的优胜者,历尽艰辛,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走过了高考独木桥。他们中确实不乏真正的天之骄子、天之骄女:聪明、智慧、有爱心、有专长、有的韧性十足、有的果敢创新。他们有理由为他们的成功感到自豪、骄傲。但这些优秀的莘莘学子在进入大学后,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达30%之多。这不能不引起广泛关注。那么大学生这个个人发展阶段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又经常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呢?1 新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入大学开始人生新起点的学生,由于环境和角色与过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心态上就有很大不同: 1.1 个人奋斗目标上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上大学,或者是一流大学,考上大学后这一人生目标实现了,下一步该如何走,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大。如将来出国深造、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寻找机会走仕途、自己创业打天下做老板、或只希望过自己喜欢的清新淡雅的生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或者拼命苦读或轻松逍遥过生活。 1.2 自我认识的变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知道自己在新环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的首选评价指标就是成绩如何,其它指标均可忽略不计,此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就很容易确定。上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习上的优势变得不明显,需要重新从全方位评价自己,包括大学学习成绩、新环境的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组织能力等等。在这许多的变数中,学生判断、调整得如何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3 情感需求上的变化 情感的需求和体验在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高峰期。早恋是中学老师和家长绝不允许的,即使是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也是家长和老师们提防的。出于共同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在初高中阶段严格控制、监督着学生情感上的变化。而到大学阶第21卷 总第77期心理学探新EXP LORATI ON OF PSY CH O LOGY 2001年第1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后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后感 金融0941班王凯悦 0117 “心态决定命运”,健康心理成就美丽人生。 如果说人生如航船,那么健康心理就好比船舵。只有在健康心理的导航下,才能使人生之船驶向胜利的彼岸。 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材起决定性作用。 心理健康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常常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对待社会,以至于产生偏激等不健康心理。“马家爵事件”所酿成的悲剧,就足以证明不健康的心理对于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危害是何等的巨大。一个云南大学学生,如果心胸宽广,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会因被怀疑打牌作假,而一时气愤杀害四名舍友,从此断送自己的前程,毁掉自己的一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业、事业等各项社会活动取得成功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是大学生成功与成材的基石。 心理健康涵盖的范围极广,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概括的说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大学生群体不但作为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正确引导!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受到社会的迫切关注!据一项全国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因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大学生想象大学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展开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