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盖手。

肩坎,马褂增加,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在中国服饰史上特别突出。

二、清代男子服饰

官定冠服: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暖帽和凉帽。

服饰: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蟒服,行褂,马褂,雨衣雨裳等。其中,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

大礼时服用;朝服用于殿庭朝令,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图三)明黄色,绣九条龙,正面看五条,有一条藏于衣襟内,乃“九五至尊”之意,上有十二章纹,五色云纹饰,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事生平等吉祥之意。

礼服袖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成为“缘”的半月形装饰。

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后来,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

补服:沿袭了明朝特点,依职位不同而图案不同,对襟,胸,背各一快补子(图五一品文官)

文官、仙鶴、锦雉、孔雀、雲雁、白鷴、鷺鷥、鸂鶒、鵪鶉、練雀;武官:麒麟、獅子、豹、虎、熊、彪、犀、犀、海馬。

黄马褂:较为荣宠的官府。

一般男服有袍,换,衫,裤等,马褂,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马褂有对襟,大褂,琵琶褂等式样,马甲或叫qin肩,长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不开衩的称“一裹园”,为市民百姓服装。

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图六)。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库,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

内书兵,勇,标明所属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

三、清朝女子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高等级是命妇,服饰与男服大体类似,《参考男龙袍》只是冠饰略有不同。服饰有朝褂、朝袍、朝裙、龙褂、龙袍、吉服褂、命妇蟒袍、彩帨、朝珠等。皇后朝挂,(图七)制

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缘为饰。绣纹皆用龙,或正龙,或飞龙,下摆或用行龙,或用八宝平水及万福万寿等纹样。朝袍亦有三式,都用明黄色锦缎制作,上织龙纹。其它命妇与皇后的形制大体相似,只是颜色有明黄、金黄、香色、蓝色及石青色的区别。

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袖口平大,长可掩足。贵族妇女用团龙、团蟒,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边。衣领较低,后渐加高。长袍初极宽大,后腰身渐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这种长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

汉族女服汉族妇女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清后期,又流行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篷,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清代云肩

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氅衣:与衬衫款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衬衣无开气,氅衣则左右开气高至腋下,开气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

四、清代服饰配饰

发饰: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在扁方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

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

饰品:清代饰品种类多且相当精美。朝服的披领、颈间的硬领和领衣、朝珠,腰间的束带等。披领是文武官员及命妇穿大礼服时加在颈间披于肩上的,形如菱,上绣蟒。清代礼服没有领,另在袍上加硬领。领衣是连结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二长朝珠

片。朝珠是清代官员悬于胸前的饰物之一,形同念珠,由108颗珠串成,随官品而用不同质料。束带,亲王以下宗室成员都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

一般饰品:有花冠般的钿子,寒冷季节戴的遮眉勒,也有模仿汉族妇女的步摇钗。耳饰满族妇女传统习俗是一耳戴三件耳饰,遗留下来的耳饰有两大类:耳环及耳坠。(图十)戒指非常华美,手镯、衣物、饰品工艺技术高超。

指甲套,也是满族妇女特有的饰品之一,多在指甲套上镶上各种珠宝或以金银制成。佩饰,除了传统的玉佩、香囊、荷包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也开始挂起怀表,出现了烟袋、火鎌袋、眼镜袋等饰品。服饰上往往配有华美的钮扣,这些钮扣不但可以固定衣物,还兼

具装饰的作用。

鞋:清代人着便服时穿鞋,着公服时穿靴。靴多用黑缎制成,初尚方头,后流行尖头。着朝服仍用方头靴。另有牙缝靴,多为高级官员穿用。武弁、公差穿一种名「爬山虎」的快靴。鞋的式样有云头、扁头、镶嵌、双梁、单梁等多种。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鞋底极高,一般为一寸多,高者达二寸,也有更高些的,上宽图十二

下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鞋以木为底,中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

五、清朝服饰总结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

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

原文摘自特搜女装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2360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10083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the decorative pattern of Qing Royal costume C a n d i d a t e:Liu Shanshan Supervisor:Prof.Liu Guiro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 ia l i ty: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7>2013 摘要I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创建并统治的王朝。 清代是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的,在长达 268 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为中国服饰的历史续 写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

的,与民族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不可分割,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才形 成了清代服饰的独特性。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民族,服装图案上的构成元 素与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本文围绕着艺术性研究这一个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相 关性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清代宫廷服装文化历史进行研究,主要以满族人的历 史文化,宗教信仰为主,以求了解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文化内涵以及图案素材的来源 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其次,从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形式特征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 的艺术性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主要是从图案的色彩及其象征性、图案构成的自然形 式和抽象形式,以及图案形式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以求从更深层次的艺术角度来对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总结。第三,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美学分析,是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传统服装是能反映中国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服装。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丰富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元素,为人们带来视觉传达的冲动感。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文化在风格,色彩,面料,装饰和手工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终凝聚成为国家文化中国文化特色。 标签:服饰设计;传统服饰;现代服饰;影响 一、中国传统服饰概述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他是构成一个名族外部特征的必要因素,故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及其风格和服饰风俗。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从而为我们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设计题材。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我们年轻的新一代设计师不光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物质方面的了解,而且还要有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认识,并需要不断努力挖掘其所具有的服饰内涵和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承载。中国的服饰文化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着装上尤其注重伦理观念的表现,即不强调形体,努力遮掩人的自然体态,达到“人形合一”。尤其是“深衣”制,在夏商周时期,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儒家理论认为,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用它当作吉服来穿,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不仅承载着儒家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历经两千多年的今天仍能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领风骚,彰显着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服装特色的深厚内涵。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许多古老的故事,中国传统元素都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坚韧。不同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元素,其中包括中国建筑,服装,中国传统绘画和民俗艺术等,而这些文化内涵和形式元素是祖先离开的珍贵遗产。我国历史上的王朝变化导致文化中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每个历史时期,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代表性特征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中国丝绸,锦布,大麻,蓝色印花布;色彩艳丽的民族色彩:如鲜红,绿,黄,蓝等。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图案,商周期的青铜图案,秦汉时期的古代漆器图案,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格局以及唐宋宋代的传统装饰图案。上述延伸到现代生活中是传承民族文化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外在特征。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课材料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级医学信息管理1班姓名:麻胜瑶 学号:2008084018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观察来往形形色色的服饰,衣着打扮或正式或休闲,或修身或宽松,或潮流或复古,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服装的类型和衣着打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服饰中常见的有女生可爱的韩版服装,男生宽松的运动、休闲服,女人有穿着精神干练的职业装,男人有正式的西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相应的服装饰品与之相配。如果把服装服饰瞎搭、混搭,则可能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美的效果!服饰在我们生活中也尤其重要:假如一名毕业大学生去参加一个面试,如果服装打扮潮流另类,或是鲜艳亮丽,会给面试官的印象极为不好,为此失去一份难得的工作也不无可能;假如我们去参加一个时装周,主题是以欧美风情为主,我们不可能穿着中国古典的旗袍,那么了解相关的服饰文化就是必要的了。 世界之大,悠悠众国,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底蕴,一种传统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了解服饰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渗透在文化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文化,辉煌的遗物为世人所瞩目。而中国服饰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具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得体的文化。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进行了几十万年,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社会082 姚吉53号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 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 清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 1)、官服 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 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 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 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 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 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 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 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蒿草树叶可成衣;玉石金缕可成衣;铁甲兽皮可成衣;棉、麻、丝、毛皆可成衣。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现代潮流中却遗落乃至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服饰,就属其中之一。 自然,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完善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些都是我们不多或缺也无可替代的传统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隐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一部中国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文化愈加意味无穷。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品格。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

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尚在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分明的中国服装基本形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历经魏、晋、隋、唐,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使中华服饰文化传于世界。隋唐时期的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服饰发展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那时候女子最时兴的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到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飘飘欲仙的感觉。还流行“长巾子”,是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时最典型的一种时尚就是女装男性化,中国民间传说里女扮男装的浪漫故事,估计得有一多半是从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想想我们的先祖们还是很开放的吧?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民族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凝聚的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 (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 (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4、课外阅读文献: (1)高汉玉、屠恒贤主编:《衣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二至第八编、第十二编),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产生服饰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织物,古代麻织、丝织和棉纺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一) 麻织 1. 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 2. 远古主要纺织材料: (1)葛 (2)大麻(汉麻) (3)苎麻(中国草) (二) 丝绸 1、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 2、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 3. 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 4. 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5. 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 (三)棉纺织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关键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演变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以石器时代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初形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大多赤身裸体,不存在服饰。进入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产生了纺织,开始用石陶纺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织成麻布,制成服装。到了殷商时代,随着“蚕”的饲养,人们对丝织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纺织机的进一步改进,“丝”、“皂”的出现和“提花装置”的发明,制造出精美瑰丽的丝绸,服饰文化基本形成。在这一整个无阶级社会发展中,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形态文化”,男耕女织,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穿什么,穿什么是什么。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形式。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中国至西周起就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自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差。同时,在统治机构中,还专门设立了“司服”一职,专门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帝王的穿着。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冠服制度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法治”与“德治”并举,自此,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等级制度已日益严格。诸如东汉孝明皇帝汉代服制的确定、魏晋时期的法定服制、隋唐服制、宋太祖的新服制以及清顺治九年饬礼部制定的《服色肩舆永例》等,对不同级别不同行当官员的朝服及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图案、纹样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有的还对耆老、兵民、商人的服装也都一一定明。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制度形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随着辛亥革命帝制的废除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剪辫发,易服色”的“衣冠服饰”变革如火如荼。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民国政府的《剪辫通令》、《服制条例》等,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30年代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衣料的输入,各大媒体“服装专栏”的开辟,“服装表演”的纷纷举办,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