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完成人刘奕心

班级 09升段中药班

学制二年制

专业中药学

指导教师吴杰

完成日期 2011年3月12号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丹参有效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法、加压液体萃取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真空液相层析法等,并分别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为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 有效成分; 提取分离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舒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具有明显的钙拮抗剂作用;提高心室的顺应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对缺血心肌和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增加微循环流速和流量,消除局部静脉血液瘀滞,改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内外凝血系统功能、减少血小板、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作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等[1]。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丹参作为能够预防和治疗人类面临的几大危险疾病的植物药之一,它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近年来,丹参的临床疗效备受关注,因此,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研究丹参有效成分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微波辅助萃取法(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加压液体萃取法(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PLE)、高速逆流色谱法(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和真空液相层析法(vac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VLC)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对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综述。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演变

20世纪30~60年代,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重点为脂溶性成分。1979年姚俊严等从丹参中分离出原儿茶醛,从而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水溶性成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人们在分离丹参水溶性酚酸成分时,发现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水溶性酚酸。

丹参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包括①二萜醌类,如丹参酮I,IIA,IIB、异丹参酮I,II、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二氢异丹参酮I等; ②酚酸类,如丹酚酸A—K、原儿茶醛、丹参素、熊果酸、异阿魏酸等; ③其它成分,如黄芩苷、β-谷甾醇、胡萝卜苷、氨基酸、无机元素等。丹参有效成分通常被归为两大类:脂溶性成分和水溶

性成分。目前,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2]。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丹参有效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因此提取分离工艺分为脂溶性成分二萜醌类的提取分离和水溶性成分酚酸类的提取分离。近年来,对于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到: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二萜醌类的提取分离和酚酸类的提取分离。笔者分析了各种提取分离法的优缺点,为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丹参的有效成分复杂,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较低。主要的提取方法有醇提法[3]、超声法[4]、CO2超临界萃取法(SFE)[5]。梯度渗漉法具有浓度梯度大,浸出效果好,溶剂用量少,适合于有效成分含量低的中药材提取等优点。刘杨等[6]通过比较回流法、一般渗漉法和梯度渗漉法3种提取工艺对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为梯度渗漉法。当二氧化碳处于临界状态(温度31.26 ℃,压力72.9 atm)以上时,即为超临界流体。张玉祥等[7]通过对多种提取工艺(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法、超临界萃取法)的比较,得出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这是由于传统方法多数都有加热过程或产热过程,而超临界萃取法受热小,并且同时具有液体溶剂的溶解能力和气体的传递特性,萃取后溶质和溶剂易于分离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分离或提纯。而丹参酮ⅡA对光不稳定,丹酚酸B受热易分解,这就是传统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较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率低的原因。

2.2 二萜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二萜醌类,又称丹参酮,主要包括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等。丹参酮在临床上的应用较早,对其提取分离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其提取方法主要有醇提法[8],超声提取法[9],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0],微波辅助萃取法(MAE),加压液体萃取法(PLE);分离的方法有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柱层析和真空液相层析法(VLC)。

赵小亮等[11]归纳了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的各种传统提取方法,比较了传统提取方法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各自的优缺点,得出SFE法提取率较高,可用于丹参酮的提取。MAE法是利用微波能所产生的破壁效应,使植物细胞内的活性成分较完全的释放出来,然后利用固相萃取法,也称液—固萃取法,将保留在吸附剂上的样品根据选择性吸附与选择性洗脱的过程差异,先用适当溶剂系统洗去杂质,然后再在一定条件下选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将目标成分洗脱下来,达到分离净化和富集的目的。微波辅助萃

取法(MAE)可以在室温下操作,避免了高温带来的损失,并且时间短,因此具有提取时间短,效率高和有机溶剂用量少的优点。Pan等[12]对MAE法与传统方法提取丹参酮进行了比较,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提取率分别为0.29%,0.23%和0.11%,结果是MAE法较传统方法优越,也适合大规模的提取。其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95%,微波辅助萃取2 min,液—固比例为10∶1(ml/g)。加压液体萃取法(PLE)采用常规溶剂,在较高的温度(50~200℃)和压力 (10.3~20.6 MPa)下用溶剂对固体或半固体样品进行萃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Li等[13]采用PLE法对4种丹参酮进行了提取,提取率高达98.5%,为下一步的含量测定奠定了实验基础。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利用两相溶剂体系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管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单向性流体动力学平衡,是一种连续高效的液—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它的突出优点是适用范围广、操作灵活、高效、快速、制备量大、费用低等。Tian等[14]利用多维逆流色谱法的高分离效率,对丹参中4种丹参酮(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进行了分离,每种成分的纯度都超过95%。

王庆伟等[15]根据柱层析和真空液相层析法(VLC)从丹参中分离丹参酮,得到了丹参脂溶性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I、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VLC法是国外有机化学实验室较为流行的一种分离方法,其原理相当于薄层层析的多次展开,但该方法与薄层层析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分离速度快、化合物纯度高、节约试剂和处理量较大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在4种丹参酮中,以丹参酮IIA临床应用较多,因此,对其提取分离的研究也颇多。除了上述研究丹参酮的方法外[16,17],亚临界水提取法[18]被用来提取丹参中的丹参酮IIA。亚临界水提取法利用升高温度和压力,水的极性(介电常数)降低(ε<10),对脂溶性组分溶解能力增加的特性。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使水的极性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从而使其能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对中等极性乃至非极性的组分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亚临界水对脂溶性组分溶解能力类似于有机溶剂。该方法提取时间及提取溶剂的消耗大大减少,避免了因使用有机溶剂造成的污染。

2.3 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由于水溶性成分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因此,对于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提取主要以水提取[19,20]为主,最近,有关微波应用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也有报道[21]。主要的分离方法有大孔树脂吸附法[22],HSCCC法[23]。

在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研究丹酚酸B的报道较多。倪力军等[24]开发丹参中提取高纯度丹酚酸B的新工艺,采用水提—壳聚糖絮凝—过滤—浓缩—醇沉—萃取工艺,本工

艺便于工业化实施。孙金兰等[25]系统综述了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纯化方法,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技术进行比较和论述,结果是超临界法萃取法的提取成分最多,其萃取效率也高于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萃取效率。

刘敏彦等[2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煎煮、超声、索氏提取3种不同提取方法中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超声提取丹酚酸B含量最高,索氏提取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最高。

关丹等[27]在研究水提法提取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生物酶法提取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生物酶法是选用适当的酶,通过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并可将杂质如蛋白质、果胶、淀粉等分解,再选用合适的提取剂提取。结果表明生物酶法对丹参素的提取率比水提法提取率有极大提高。

由于HSCCC法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故应用HSCCC法分离丹参中丹酚酸B的报道较多,陈月娥等[28]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丹酚酸B,可以从1g丹参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了35 mg丹酚酸B。Wang等[29]用pH区带逆流色谱,可以得到94.1%的丹酚酸B。Li 等[30]用HSCCC法从粗提取液中分离得到98%的丹酚酸B,使纯度大大提高。

3 小结

目前,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存在提取效率不高,分离纯化困难,有效成分纯度低等问题。尤其丹参酮ⅡA对光不稳定和丹酚酸B受热分解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一些提取分离方法的使用。随着微波萃取、生物酶、半仿生提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大孔树脂吸附、超滤、分子蒸馏、高速逆流色谱等新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中的推广应用,高纯度有效成分的获取将成为可能。因此,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彭招华,袁侣明,韩民利.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1,24(9):690.

[2] 叶勇. 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5,2 (2):146.

[3] 黄琳,肖晓丽,罗杰,等.丹参醇提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J].中成药, 2006, 28(9): 1385.

[4] 宋洁瑾,陈涛,李进,等. 丹参药材指纹图谱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9(11):17.

[5] 周昊,彭国平. 丹参的传统提取工艺与超临界CO2萃取—大孔树脂联用工艺

的比较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4): 736.

[6] 刘杨,尹蓉莉,何芳辉,等. 用梯度渗漉法比较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 2008,30(1):61.

[7] 张玉祥,陈静君,陈优生.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50.

[8] 黄政德,蒋盂良,李昌刚,等.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优选实验[J].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5):338.

[9] 郭孝武,沈志刚. 超声提取对丹参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3): 49.

[10] 何雁,刘勇,李毅,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丹参酮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 2042.

[11] 赵小亮,雷浩东,张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95.

[12] Pan X, Niu G, Liu H.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with analysi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1, 922(1-2): 371.

[13] Li P, Li SP, Yang FQ.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tanshinon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y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an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07, 30(6): 900.

[14] Tian G, Zhang T, Zhang Y, et al. Separation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by multidimensional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2, 945(1-2): 281.

[15] 王庆伟,杨频,张立伟. 丹参酮的有效分离[J].山西大学学报,1994,17(3):294.

[16] 杜敏,黄湘.不同提取方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比较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3):33.

[17] 王承学,刘锐. 超临界CO2萃取丹参酮IIA提取工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4): 457.

[18] 徐志宏,钱广生,李章万,等.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亚临界水提取方法研究[J]. 分析化学, 2003, 31(11): 1307.

[19] 李向军,刘敏彦,赵兴茹,等.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49.

[20] 刘军凯,安莲英,顾娟. 正交设计考察丹参总酚酸水提取工艺[J].中成药,2007,29(1):143.

[21] 邹晓军,高小利. 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7,30(6):735.

[22] 叶勇. 大孔树脂分离丹参酚酸B的筛选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6): 973.

[23] Gu M, Wang X, Su Z, et al. One-step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salvianolic acid B and protocatechualdehyde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7, 1140(1-2): 107.

[24] 倪力军,顾海昕,高秀蛟,等. 一种从丹参中提取丹酚酸B的新工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32(8):964.

[25] 孙金兰,韩伟. 丹参中单酚酸B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现代化,2007,9(1):49.

[26] 刘敏彦,赵韶华,盖潇桦,等. 丹参不同提取方法中水溶性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 1186.

[27] 关丹,高建梅,王何,等. 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提取新方法的研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7,26(3):193.

[28] 陈月蛾.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丹参药材中丹参酚酸B成分[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7):1097.

[29] Wang X, Geng Y, Li F, Liu J. Large-scale separ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alvia miltiorrhiza by pH-zone-refining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07, 30(18): 3214.

[30] Li HB, Lai JP, Jiang Y, Chen F.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alvia miltiorrhiza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2, 943(2): 235.

毕业论文立题设计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丹参的临床疗效备受关注,因此,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二、主要观点

本文对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综述。

三、方法步骤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丹参有效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法、加压液体萃取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真空液相层析法等,并分别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四、实用价值

本文为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五、参考文献

[1] 彭招华,袁侣明,韩民利.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1,24(9):690.

[2] 叶勇. 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5,2 (2):146.

[3] 黄琳,肖晓丽,罗杰,等.丹参醇提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J].中成药, 2006, 28(9): 1385.

[4] 宋洁瑾,陈涛,李进,等. 丹参药材指纹图谱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9(11):17.

[5] 周昊,彭国平. 丹参的传统提取工艺与超临界CO2萃取—大孔树脂联用工艺的比较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4): 736.

[6] 刘杨,尹蓉莉,何芳辉,等. 用梯度渗漉法比较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 2008,30(1):61.

[7] 张玉祥,陈静君,陈优生.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50.

[8] 黄政德,蒋盂良,李昌刚,等.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优选实验[J].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5):338.

[9] 郭孝武,沈志刚. 超声提取对丹参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3): 49.

[10] 何雁,刘勇,李毅,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丹参酮

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 2042.

[11] 赵小亮,雷浩东,张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95.

[12] Pan X, Niu G, Liu H.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with analysi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1, 922(1-2): 371.

[13] Li P, Li SP, Yang FQ.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tanshinon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 by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an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07, 30(6): 900.

[14] Tian G, Zhang T, Zhang Y, et al. Separation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by multidimensional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2, 945(1-2): 281.

[15] 王庆伟,杨频,张立伟. 丹参酮的有效分离[J].山西大学学报,1994,17(3):294.

[16] 杜敏,黄湘.不同提取方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比较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3):33.

[17] 王承学,刘锐. 超临界CO2萃取丹参酮IIA提取工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4): 457.

[18] 徐志宏,钱广生,李章万,等.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亚临界水提取方法研究[J]. 分析化学, 2003, 31(11): 1307.

[19] 李向军,刘敏彦,赵兴茹,等.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49.

[20] 刘军凯,安莲英,顾娟. 正交设计考察丹参总酚酸水提取工艺[J].中成药,2007,29(1):143.

[21] 邹晓军,高小利. 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7,30(6):735.

[22] 叶勇. 大孔树脂分离丹参酚酸B的筛选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6): 973.

[23] Gu M, Wang X, Su Z, et al. One-step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salvianolic acid B and protocatechualdehyde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7, 1140(1-2): 107.

[24] 倪力军,顾海昕,高秀蛟,等. 一种从丹参中提取丹酚酸B的新工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32(8):964.

[25] 孙金兰,韩伟. 丹参中单酚酸B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现代化,2007,9(1):49.

[26] 刘敏彦,赵韶华,盖潇桦,等. 丹参不同提取方法中水溶性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 1186.

[27] 关丹,高建梅,王何,等. 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提取新方法的研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7,26(3):193.

[28] 陈月蛾.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丹参药材中丹参酚酸B成分[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7):1097.

[29] Wang X, Geng Y, Li F, Liu J. Large-scale separ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alvia miltiorrhiza by pH-zone-refining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07, 30(18): 3214.

[30] Li HB, Lai JP, Jiang Y, Chen F.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from th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Salvia miltiorrhiza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2, 943(2): 235.

六、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题目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论文完成人基本情

姓名刘奕心性别女班级09升段中药

专科类型升段中药入学年份09年9月学号137810********* 专业中药学指导老师吴杰

成绩评定小组意见:(评定依据:1、论文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包括:①题目;②关键词;

③内容摘要;④正文;⑤参考文献(或资料)。 2、论文字数应在3000-5000字,不应少于2500字。3、学生写作态度、科研作风,写作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据是否充分、可靠。5、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即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

成绩评定小组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丹参由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组成,其酯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本方案采用乙醇回流提取,通过正交实验(将丹参用不同提取时间、浓度乙醇溶液、不同溶媒量及提取次数各设置3个水平)选择最佳乙醇提取工艺条件,并以丹参酮ⅡA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实验最终得:以12倍量8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1.5 h/次,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最高。 标签:丹参;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1丹参提取方法 丹参提取方法有:①水煎煮法,②乙醇回流法,③乙醇回流-水煎煮提取法,④超临界提取法,⑤超声提取法。 2丹参研究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管疾病的治疗取得迅猛发展,溶栓药物和介入治疗等大大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天然药物及其保健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发挥丹参的药用价值,本文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运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丹参醇提的影响因素,并以丹参酮ⅡA 作为参考指标,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2.1实验材料 2.1.1仪器,见表1。 2.1.2试剂及药材乙醇(95%)(分析纯,杭州长征化工厂);甲醇(分析醇,杭州双林化工试剂厂);甲醇(色谱纯)。丹参药材(20140108,亳州市安利达药业有限公司)。 2.2实验步骤 2.2.1正交试验的设计 2.2.1.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根据影响乙醇回流提取的因素: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媒量、提取次数为因素,每个因素拟定3个水平,因素水平表,见表2。 2.2.1.2 L934正交试验将丹参药材粉碎为粗粉,平行精密称取9份药材,每份10 g,按L934正交试验表安排实验,以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指标。将丹参药材粗粉,置蒸馏烧瓶中,精密加入规定量乙醇,称重,加热回流,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合并提取液,滤过,续滤液,即得。

药学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新用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广泛,包括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结论:丹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前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黏滞性、抗氧化、抗凝血、增加心肌供血等,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12]。现就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羟甲酯、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以及异丹参酮Ⅱ、异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酸甲、已、丙[1]。 2药理作用 2.1心血管系统作用 2.1.1扩张血管的作用陈士良等[2]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模型,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直接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血供的作用。 2.1.2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关注。富血小板栓部位常有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激活血小板。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及性播散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姜开余等[3]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包括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 重点: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化学成分的极性、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及提取溶剂的选择;常见的提取方法及应用范围。 常用三种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另外新方法还有超临界提取法。 提取的概念: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天然药物组织脱离的过程。 一溶剂提取法(一)提取原理:根据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二)化学成分的极性: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1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1/ 8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不但数量繁多,而且结构千差万别。 所以极性问题很复杂。 但依据以上两点,一般可以判定。 需要大家判断的大多数是母核相同或相近的化合物,此时主要依据取代基极性大小。 2 常见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 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比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三)提取溶剂及溶剂的选择: 1. 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1)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2)极性大小:水(H2O)>甲醇(MeOH)>乙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醚(Et2O)>氯仿(CHCl3 ) >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 石油醚(Pet.et)。 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 这三类溶剂间互溶情况:水和亲水性有机溶剂可互溶,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间不互溶,有机溶剂间除甲醇和石油醚不互溶外,其它均互溶。 3)溶剂极性大小的实质:介电常数不同,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新疆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一、总论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操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代广泛用于心血管、血液类的疾病。丹参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x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另含丹参新酮及鼠尾草酚等。 二、丹参的化学成分 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方面,现已得到40余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即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部分是二萜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甲、左旋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等。另外有新的二萜醌结构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新隐丹参酮Ⅱ,环酚乳酰胺、油酰新隐形丹参酮和油酰丹参新醌A等。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山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酚酸A、B、C、D、E、F、H、I、J,四甲基丹参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都是丹参的有效成分。脂溶性的丹参酮类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为主,而水溶性的丹酚类则以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调血脂和细胞保护作用明显。 三、丹参的药理作用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丹参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同时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缺氧耐受力,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调节血液在心肌重新分布。通过上述综合作用而保护缺血的心肌。丹酚酸 B 在高钾、高钙和组胺刺激的离体冠状动脉环收缩模型中均表现出舒作用,这一作用通过阻断钙通道来实现。丹酚酸B可通过多条通路增加冠状动脉NO生成,扩冠状动脉血管。2抗心律失常作用 细胞钠离子、钾离子失衡及钙超载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丹参酮ⅡA 使正常心肌钙离子降低,明显抑制细胞钙超载,有钙通道阻滞作用。丹参酮ⅡA 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的钾通道具有抑制作,瞬时外向电流主要参与动作电位的复极1期,向整流钾电流主要参与静息膜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复极3期。这两种电流的抑制应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而据报道,动作电位时程是缩短的,这主要是由于丹参酮ⅡA能显著地阻断向钙电流,进而引起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2006年第12卷第4期2006.V01.12.No.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19 【综述】 红景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滕静如1,熊佳鹏2,肖诚3,王昕4 (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4.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2.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3.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北京100029) 关键词: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250(2006)04.0319.02 药典记载红景天为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甘、苦、平,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和倦怠气喘…。目前常用的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有:高山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A.Bor)或大花红景天(R.hodiolacrenulataHOhba)。全世界共有90多种红景天属植物,我国有73种,主产区西藏有32种。主要有效成分有红景天甙、酪醇,此外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种微量元素。 红景天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红景天具有与人参、刺五加类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而且不会出现人参的过度兴奋作用和刺五加的致便秘作用。前苏联研究发现,它具有“反压力”作用及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忧郁症状、消除疲劳及预防高原反应等,对于改善病患因工作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躁动不安、高血压、头痛及疲惫等原因导致体力或精神不佳的状况有很好的效果。 1现代药理研究 1.1抗缺氧抗疲劳抗低温 陈亚东等心。发现,高山红景天可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转棒耐力时间和游泳持续时间,并明显提高耐寒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ATP含量,减少血乳酸形成,增加肌酸磷酸激酶含量和改善血清总蛋白含量;提高机体运动后NO、NO合成酶的活性,升高机体血氧饱和度,增强组织携氧能力;改善心肌功能,使机体运动肌群血液供应增加,从而使大量运动形成的疲劳得到改善‘31;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耗竭状态中恢复,因而有利于身体提高抗刺激反应的能力¨-。 1.2抗氧化衰老 文静等。51发现,红景天提取物可通过提高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组织中羟自由基含量,达到对组织蛋白质和细胞膜的保护。金永日、姜文华等【6、刊还发现,红景天有促进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细胞死亡率的作用,并能阻止肝细胞内脂褐素形成,抑制大白《朋j细胞过氧化脂质形成和增强血清SOD的活性,通过增强身体消除自由基的能力,阻止过氧化反应,从而增进细胞代谢与合成,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细胞生命活力,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1.3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1.3.1对动脉、血压及血液的影响张早华、储戟农等。8、91发现,红景天注射液可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能在不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左心室压力的情况下,使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心脏有效作功得到加强;并能显著增加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降低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改善心脏血管的顺应性,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到调整和改善作用。另外,徐业芬等¨驯在研究红景天对血流变学及血生化影响时发现,它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 1.3.2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李剑等¨叫发现,红景天能通过改变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1卜1及Tie一2的表达,达到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而在它对心肌梗塞作用时储戟农¨21等发现,它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轻梗塞区重量,并能显著降低血清CK及MDA的含量,增加血清SOD活性,从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1.4对免疫系统影响 多种红景天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都有增强作用。赵文等发现。13I,红景天能明显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小鼠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异型小鼠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增强作用;但可降低白细胞介素2的活性,及辅助性T细胞百分率及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值。 1.5抗辐射作用 姜义¨4J发现,红景天可对抗x线辐射、微波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减少因x线辐射引起的脾细胞破坏以及外周血畸形红细胞、心脏和肝脏脂质过氧化  万方数据

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18T13:02:35.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作者:张志荣裘福荣(通讯作者) [导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之一。张志荣裘福荣(通讯作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TS)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属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IA药效明确,药理活性强,药理作用广泛。大量实验表明,丹参酮IIA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心肌肥厚,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抗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丹参酮IIA;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09-02 Tanshinone type IIA research progress Zhang Zhirong, Qiu Fur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anshinone type IIA (TanshinoneIIA, TS) is extrac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labiatae plants a fat-solubl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diterpene quinone compounds. Tanshinone type IIA efficacy of clear, strong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idel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anshinone type IIA has improve coronary arterial blood circula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repair, resistance of atherosclerosis (AS), resisting myocardial hypertroph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ti-cancer,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Key words】 Tanshinone type IIA;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之一,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主要分布于于河北、安徽等地。丹参在中医学中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为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活性成分之一,属二萜醌类化合物。其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也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1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由于在动脉内膜上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斯等[1]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TS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巨噬细胞的胆固醇积累及血小板聚集。 1.2 改善血管平滑肌状态 TS是中国传统抗氧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保护血管平滑肌。TS保护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作用机制主要通过ERK激酶和PKB信号通路对氧化应激的细胞保护基因表达来诱导Nrf2的活化,从而抑制了主动脉平滑肌的氧化,在亲氧环境中对Nrf2激活的程度中对防止氧化应激期间的破坏性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2]。 1.3 抗血小板的聚集 Jiang-Qin Liu等[3]通过观察TS对胶原蛋白诱导的健康新生小猪体内血小板聚集发现TS能破坏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引起血栓素的增加,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对心脏的药理作用 TS封锁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过氧化物介导的氢的氧化应激和胶原蛋白的合成。NADPH氧化酶对H2O2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调控合成具有显著作用。Ping Wang等[4]的研究发现,TS效应机制通过减少O2-生成显著抑制H2O2诱导的胶原蛋白的合成和NADPH氧化酶的活性。TS抑制了NADH氧化酶产生因此阻断H2O2刺激胶原蛋白的生产。研究发现TS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TS能明显减少抑制素表达,从而防止细胞损伤。TS作用于H2O2引发的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发现抑制素的表达明显降低,Ca2+浓度,线粒体膜电位增加,心肌细胞损伤减少,从而保护心肌细胞[5]。 3.对脑的药理作用 Bo Wei等[6]的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发现TS最佳心脏保护作用的时间点是在再灌注后2小时,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TS组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明显减轻。这一现象提示TS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上调和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有关。TS作为丹参主要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性,现研究也证明其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Wei Wang等[7]通过对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大鼠研究发现TS明显降低Ca2+浓度,防止增加Bax/Bcl-2蛋白比例的增加,逆转由H2O2诱导造成的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的损伤。这些结果表明,TS减弱了由H2O2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长期的损害。 4.对癌细胞药理作用 王晓露等[8]采用大鼠移植性肝癌肿瘤模型,以TS进行治理,发现肿瘤体积能明显降低,通过PCR和WB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这证实TS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并且可能与HMGB1、VEGF表达有关。 对其他癌细胞的研究发现TS对宫颈癌细胞[9],前列腺癌细胞[10],肺癌细胞[11],胃癌[12]及其他的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效应机制也越来越明确。 5.其他方面药理作用 另外,TS具有镇痛[13]作用、同时对肺[14]、肝[15]、糖尿病[16]等的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是一种潜在药物。 6.结语

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53 第13卷 第12期 2011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2 Dec . ,2011 α-细辛醚,又称α-细辛脑(α-asarone)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名为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 苯。同时也是细辛[1],假蒟[2] ,胡萝卜籽[3],Guatteria gaumeri Greenman [4] 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鉴于临床上对α-细辛醚以及以α-细辛醚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对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1 镇静、抗惊厥、抗癫痫 早在1961年Sharma JD 等实验发现α-细辛 醚能够延长戊巴比妥、环己烯戊巴比妥、乙醇对小鼠的催眠作用时间。并且可以对抗由电休克、戊四氮、印防己毒素诱导的惊厥,并具有抗乙酰胆碱 的作用[5] , 随后Dandiya PC 等研究也发现α-细辛醚具有相似的作用,比如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抑制大鼠条件逃避反应,博弈行为,并与氯丙嗪和利福平具有协同作用。α-细辛醚可以对抗电休克引起的惊厥但并不具备与利福平和氯丙嗪的协同作用,甚至增加了与氯丙嗪组合使用组的大鼠死亡率,其确切 机制有待阐明[6] 。近年来研究表明, 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 表达来抑制PTZ 点燃癫痫未成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并可以显著提高幼鼠的电刺激诱导的反应性以及电致惊厥阈[7]。临床上也有α-细辛醚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病 人疗效显著的报道,但由于样本量较小[8], 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加以确认。 2 抗氧化 噪音可以诱导大脑内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 Manikandan S 等发现α-细辛醚可以使噪音诱导的大鼠脑内升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以及降低的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还原型谷胱 甘肽蛋白质巯基含量恢复正常[9] 。Pages N 等发现60mg/kgα-细辛醚可以完全避免电刺激、戊四唑、印防己毒素、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毛果芸香碱点燃癫痫实验中小鼠的发作和死亡,并且对镁缺乏依赖的听原性癫痫发作也有作用。由此进一步研究发现α-细辛醚可以诱导纹状体、海马、皮 质的抗氧化物酶[10] 。 3 其他神经保护作用 Lee HS 研究发现α-细辛醚与NMDA 受体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通过阻断NMDA 受体功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对抗NMDA,谷氨酸盐诱导的兴 奋性神经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1]。此后, Gu Q 等研究称α-细辛醚可以通过刺激谷氨酸盐转运蛋白EAAC1介导的谷氨酸盐的摄取,抑制EAAC1 介导电流由此抑制神经兴奋性毒性[12] 。Limón ID 等经研究认为α-细辛醚很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和颞颥皮质的NO 产量过剩对Aβ(25-35)诱导的神经毒性起到保护作用,并改善大鼠的空间记忆 功能[13] 。 α-细辛醚药理学研究进展 王玉璘,王少侠,郭虹,胡利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 300193)摘 要:药理学研究发现α-细辛醚具有镇静,抗氧化,降血脂,利胆,杀虫,抑菌,抗炎,平喘,神经保护等作用。 文章详述了α-细辛醚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α-细辛醚;镇静;抗氧化;降血脂;抑菌;抗炎;神经保护 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2- 0053- 03 收稿日期:2011-06-17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9DFA31070);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研究基金项目(20080063000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 青年)项目(81001654)作者简介:王玉璘(1986-),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代谢研究。通讯作者:胡利民(1966-),男,内蒙古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神经药理和毒理研究。E-mail :huliminth@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379852.html,。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α-asarone WANG Yu-lin,WANG Shao-xia,GUO Hong,HU Li-min (Ins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Abstract : α-asarone have the effects of sedation,antioxidation,lowering blood lipid,choleretic,insecticide,bacteriostasis,anti-inflammation,relieving asthma and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es and mechanisms of α-asarone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 sedation ;antioxidation ;lowering blood lipid ;choleretic ;bacteriostasis ;anti-inflammation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 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提取方法: 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 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特点: 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连用及IR、MS联用,高效快速的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非溶剂提取法 (1)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升华法: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提取。 提取方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溶剂法最为常用。

丹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Hans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6, 6(6), 134-13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379852.html,/journal/hjcet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379852.html,/10.12677/hjcet.2016.66018 文章引用: 宋乃建. 丹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6, 6(6): 134-138.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 in Roo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Naijian So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Shaanxi Received: Oct. 19th , 2016; accepted: Nov. 6th , 2016; published: Nov. 9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37985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polysaccharide in roo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was extracted with water with the aid of micro-wave. Throug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microwave time 120 s, ratio of liquid to material 25:1, microwave power 350 W, microwave temperature 80?C.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84.556 mg/g. 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丹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宋乃建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陕西 渭南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9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9日 摘 要 以丹参为原料,水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丹参多糖。通过控制单因素作用时间、功率、温度、液料比,再结合正交实验对提取丹参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从而得出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丹参的最 Open Access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

班级:09医美姓名:杨阳学号:09613044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的建议是: 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展望) 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发展以来, 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 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 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 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做出一些规划来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1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作为一门学问, 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 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 即: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

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基于此, 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没有一个理论, 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 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 2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利益"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有效成分根据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丹参脂溶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具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肾功能、改善学习记忆以及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就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标签:丹参;脂溶性成分;药理作用 1 氧化作用 赵清等[1]发现丹参能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杨萍等[2]发现丹参酮ⅡA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可显著增加心肌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LDH活性及MDA含量,增加总抗氧化能力,以实现其对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强细胞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因此,在再灌注或恢复供氧早期给予丹参对于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抗菌、抗病毒作用 丹参复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痤疮、病毒性心肌炎和肝炎的治疗。研究表明,丹参酮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对人型结核菌株H37Rv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性菌株的活性。Ji-Young Park等[3]研究表明多種丹参酮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等能够选择性抑制SARS-CoV 3CLpro,PLpro和病毒半胱氨酸蛋白酶而发挥抗SARS冠状病毒的作用。 3 抗炎作用 JIN Dao-Zhong等[4]研究表明隐丹参酮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2的活性产生抗炎作用,大鼠口服较低剂量的隐丹参酮即能明显减轻足肿胀,表明隐丹参酮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M-J Don等[5]实验研究表明隐丹参酮可以通过抑制P13K 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Akt和ERK1/2的磷酸化而抑制巨噬细胞的趋化性迁移,从而发挥抗炎活性。Ren等[6]发现丹参酮ⅡA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时有抗氧化、抗炎活性,对大鼠心肌梗死的炎症反应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与减少MCP-1的表达有关。 4 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 隐丹参酮可以减少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淀粉样物质沉积,在Morris水

胰岛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胰岛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本综述主要对胰岛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进行学习,并懂得它的临床应用,最终对胰岛素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述。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教材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胰岛素的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对其未来进展有一定认识和看法。结论:通过对胰岛素药动学和药理学性质的深入认识,对胰岛素提取前景和给药途径有新的认识和研究。 前言:糖尿病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大。胰岛素是人体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胰岛素都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主要药物。从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同事发现其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并到后来对其药理性质的研究以来,研究人员都不断在给药途径和提取途径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都期待得到能够用于临床的胰岛素新剂型。 正文: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相对分子质量为56000的小分子蛋白质,由含21个氨基酸的A链和含30个氨基酸的B链通过二硫键相连,并且该药物主要由猪、羊、牛等胰中提取。现已经有重组的人胰岛素,是经FDA批准后(1982年)第一个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蛋白质药物。另外,还可将猪胰岛素Bl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素氨酸代替而获得人胰岛素。 药动学性质 胰岛素口服无效,因易被消化酶破坏。皮下注射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10%,半衰期约10min。主要经肝、肾灭活,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再由蛋白水解酶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可以被肾胰岛素酶直接水解。其起效时间为0.5~1h,1~5h作用达到最高峰,持续5~8h。静脉注射作用出现快,但消失也快,血浆半衰期小于9min。 药理作用 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和贮存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各种代谢的紊乱,并可延缓或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糖代谢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的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诱导肝内葡糖激酶,使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同时诱导丙酮酸脱氢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等活性,使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加速;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通过阻抑糖异生中的关键酶,拮抗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糖异生作用。 胰岛素使血糖的葡萄糖来源减少,而去路增加,因此,胰岛素不足时,可引起血糖增加,当高于肾阈值时,就会发生尿糖。 现在对胰岛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发现胰岛素和对其敏感的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转运,多种酶的激活或抑制,细胞的生长发育等。 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增加。 3.蛋白质代谢可增加氨基酸转运,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钾离子的转运促进钾离子内流入细胞,增加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故有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