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心理学类

人体生理心理学类
人体生理心理学类

人体生理心理类:

第一篇(Baby hypothesis)

In our lab today, we'll be te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babied can count as early as five months of age. The six babies here are all less than six months old. You'll be watching them on closed-circuit TV and measuring their responses.

The experiment is based on the well-established observation that babies stare longer if they don't see what they expect to see. First, we're going to let two dolls move slowly in front of the babies. The babies will see the two dolls disappear behind a screen. Your job is to record, in seconds, how long the babies stare at the dolls when the screen is removed.

In the next stage, two dolls will again move in front of the babies and disappear. But then a third doll will follow. When the screen is removed, the babies will only see two dolls. If we're right, the babies will now stare longer because they expect three dolls but only see two.

It seems remarkable to think that such young children can count. My own research has convinced me that they have this ability from birth. But whether they do or not, perhaps we should raise another question --- should we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bility by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at such a young age? They have great untapped potential, but is it good for parents to pressure young children?

第二篇(sleep)

Do you have trouble sleeping at night? Then maybe this is for you. When you worry about needing sleep and toss and turn trying to find a comfortable position, you're probably only making matters worse.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 that, is that your heart rate actually increases,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relax.

You may also have some bad habi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roblem. Do you rest frequently during the day? Do you get virtually no exercise, or do you exercise strenuously late in the day? Are you preoccupied with sleep, or do you sleep late on weekends? Any or all of these factors might be leading to your insomnia by disrupting your body's natural rhythm.

What should you do, then, on those sleepless nights? Don't bother with sleeping pills. They can actually cause worse insomnia later.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drink milk or eat cheese or tuna fish. These are all rich in amino acids and help produce a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brain that induces sleep. This neurotransmitter will help you relax, and you'll be on your way to getting a good night's sleep.

Until tomorrow's broadcast, this has been another in the series "Hints for Good Health."

第三篇(Children interact)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hyness and discuss recent research on ways to help children learn to interact socially.

Many people consider themselves shy. In fact, forty percent of people who took part in our survey

said they were shy --- that's two out of every five people. And there are studies to indicate that the tendency toward shyness may be inherited. But just because certain children are timid doesn't mean they are doomed to be shy forever. There are things parents, teachers, and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can do to overcome this tendency --- and even to prevent it.

On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f parents gently push their shy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they can help these children become less afraid and less inhibited. Another way to help shy children is to train them in social skills. For example, there are special training groups where children are taught things like looking at other children while talking to them, talking about other people's interests, and even smiling.

These groups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at giving shy children a place to feel safe and accepted, and at building up their self-esteem.

第四篇(失眠)

You might think that most of the patients at sleep clinic are being treated for sleeplessnes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insomnia, but that is not the case. The majority of sleep-clinic patients suffer from disorders of excessive sleep --- or "hypersomnia." While most insomniacs somehow manage to dra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day and function at acceptable, although not optimal, levels, this is not so for people who suffer from hypersomnia.

They are incapacitated by irresistible urges to sleep during the day, often in inappropriate situations --- at business meetings, in supermarkets, or at parties. Even more dangerous is their failure to remain awake when driving or operating machinery. Falling asleep in such situations could obviously be life-threatening.

Many hypersomniacs suffer from narcolepsy, for which the primary symptom i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Though not apparent in childhood, this symptom most often appears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teen years and continues throughout a person's life. The sleep attacks may occur as many as fifteen to twenty time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ay and last for periods from fifteen minutes up to two hours.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those suffering from narcolepsy? There are certain drugs that can help, and specialists suggest voluntary napping to decrease the frequency of such sleep attacks.

第五篇(Moods)

Did you know you can catch a mood? A bad mood isn't spread by a virus like the flu is, but it can be contagious. Moods sort of drift from person to person unconsciously --- slight, unintentional signals carry the mood.

You've probably experienced it yourself. You're around someone who's feeling down and showing it... slumped shoulders, downcast mouth, subdued voice --- all that sort of thing. Pretty soon you begin to feel depressed too --- of course, good moods are also catching, not just bad ones.

Moods spread in steps. One person's facial expression or whatever is observed by another, who then unconsciously begins to mimic. The process is automatic --- a split second mimicry. The

person isn't even aware of the copying. A full-blown case of mood transfer develops as this copying continues.

Not everyone picks up moods to the same degree. Those who're most susceptible often have stro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what's going on around them. You know, people who break out in a nervous sweat easily and whose stomachs churn.

People don't all send moods equally well either. The best mood senders are expressive people because mood contagion can't happen without signals. If they aren't there --- that is, the person gives no indication of the mood they're in --- nobody will pick up the mood.

第六篇(Sleep)

Did you ever wonder why it is that most people are "programmed" to sleep at night instead of during the day? If there's something about the cycle of light and dark that's telling us when to sleep, then shouldn't the sleep cycle of a blind person be different? As it turns out, many blind people --- people with no visual perception of light at all --- do have the same sleep cycle as sighted people.

So now you're wondering, "How can this happen?" The answer is: hormones --- one hormone in particular. It's called melatonin. In sighted people, the level of melatonin goes up at night (or when it's dark) and goes down in the day (or when it's light). It's believed that it's the presence of this hormone in the blood that gives us the urge to sleep. If an increase in melatonin level "programs" sighted people to sleep at night, then what about blind people?

A researcher named Dr. Charles Czeisler, tells about an interesting experiment. He tried shining a bright light into the eyes of some blind people. When he did this, he noticed that the level of the melatonin in the blood of these subjects went down --- just as it would do for sighted people. Somehow, the eyes of these subjects, even though they were damaged and had no visual perception of light, could tell their brain when there was more or less light. Now, this doesn't work for all blind people; in fact, most of Czeisler's subjects had no hormonal response to light at all. Further research may be able to explain this sensitivity to light in terms of the type of blindness of the subject.

第七篇(placebos)

So, you see, physical illness can have psychological causes. Now, we just have time to introduce another interesting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nd and the body --- placebos. Placebos --- maybe you've heard them called sugar pills --- are harmless substances --- not always sugar --- that are used routinely on groups of sick people in experiments. These experiments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new drugs. One group is given the new drug, the other group is given a placebo, and the results are measured.

As you might guess, some of the people who receive the new drug get better. Surprisingly, however, some of the placebo group also get better. Why? Well, it'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one which doctors can't quite answer. Some of the group may have gotten better on their own, without any treatment at all, bu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very act of taking a medication that you think will make you better, often does make you feel better. Have you even taken an aspirin and felt

better in five minutes? Aspirin doesn't work that fast, does it? [falling intonation] Basically, if you believe you will get better --- sometimes you do.

The history of how doctors and healers have used the mind-body connection to cure people is long and interesting --- but I see that it's time to chose, so I'll have to cover this in the next class. You'll have to hold your questions on this topic till then.... Before you go, I have some handouts for you concerning the midterm exams next week.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 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 3.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脑立体定位技术 ●脑损伤法 ●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 ●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 ● ● 耗竭 能够提高皮层的脑电活动。上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机制:一种可能性是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意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另一可能是通过提高信号/噪声比的机制而起作用。4)上行5—HT系统的功能: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有关的过程。

总结:蓝斑皮层NE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境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他与上述三个系统的功能是对立的。这些上行网状 模式,前额叶损伤导致了行动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了破坏。背外侧前额叶和扣带回是参与对许多不同新意刺激或微弱提示活动的注意的脑区。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注意的转移机制:优势兴奋中枢的转移——优势兴奋中心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兴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生理心理学原理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3.《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四个语言中枢:1视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性3书写性4运动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大基本单位。由突体和突起组成。 4.、《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5、《感觉》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 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对于物的的)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对于人的)1首因效应2近因3光环4刻板(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知识巩固的方式:(一)实际策略——科学识记1.目的明确2.积极思考3.感官并用.4.动手操作5.内容适量.6过度学习二:(保持策略——科学复习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生理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 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2、学科性质:生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综合学科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3、细胞生理学的概念: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 基础,利用生理学技术能够记录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发放,作为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在细胞水平的表现。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表现为单位发放的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表现为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如何变化,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幅值不变。 4、“全或无”: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化编码。这 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5、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 (1)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 (2)传统心理生理学方法; (3)灵长类动物的电生理学方法; (4)传统神经心理方法 6、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①透颅磁刺激技术(有创):是近十多年来采用的新仪器。利用脉冲磁场对头皮和颅骨 的穿透力,通过头皮外的磁力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描边,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通过调节刺激强度和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用以观察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或抑制对某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名词解释): 主要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 两者均通过显示认知活动中,与脑代谢过程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是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18F的脱氧葡萄糖在脑区域代谢率,以此作为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 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名词解释) 主要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 他们测量脑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磁场信号的变化。电场与磁场变化互为90°,脑电信号较好的反映出大脑皮层与深层之间的功能变化;脑磁信号反映大脑表面切线方向的功能变化。脑电图,事件相关点位和脑磁图的共同特点是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毫秒数量级的时间尺度上检测脑功能的变化,但其弱点是空间分辨率差。 ④实验设计:减法法则、一致性分析。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史复习题1

名词解释 泛灵论万物普遍具有灵魂,灵魂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亚里士多德错觉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个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就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主要内容:①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②身心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③心脏中心说。④灵魂可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⑤知意二分法。⑥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 内省法又称自我观察法,要求背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得出某种结论。 单子论由莱布尼茨提出,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 微觉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统觉最具有意识性、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内心状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意识阈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统觉团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心理物理法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包括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等。 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受扩散或聚敛式两组线条交叉的影响,显得向内弯曲,因由冯特发现而得名。《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 意动心理学主张把意识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的心理学派。 二重心理学一种调和折中的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 意识流詹姆士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 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意识与行为的生理学是“同型论”,即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完全等同。 行为环境个体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 心理场拓扑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心理场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人的心理活动在心里场中发生。 蔡戈尼克效应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个现象是由蔡戈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华生所著,是行为主义诞生的宣言,对传统方法理论提出挑战,阐述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动作流由华生提出,他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用以解释行为的形成,并认为可以代替詹姆斯的意识流。 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脑中的类似现场地图的模型,是认知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 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 能量中性化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变为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从而使能量能被自我支配使用,提升自我的独立性。 自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异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 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心理的发展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

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索科洛夫的朝向反应及如何解释(匹配理论)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具体地讲,这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 一、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1.定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工作机制,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2.学科性质:生理心理学是介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基本方法: ①干预机体 ②干预行为 ③观察行为与机体变量的共变关系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起源、发展及其机制,并运用科学发现去改善人类生活或造福于其其他动物。 5.研究的视角和范围: ①行为类型:就是科学研究中所定义的行为模型 ②通过比较行为学的方法 ③从个体发育的角度 ④通过生物学技术与行为学整合的研究方法 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自然选择: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2.行为选择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机能主义的概念 3.环境的强化学习:桑代克

四、神经系统发生变化的不同过程 ①增殖:非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②迁移:神经细胞移向指定位置 ③分化:神经细胞演变成不同功能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④突触生长:神经纤维之间建立联络 ⑤凋亡:部分神经细胞被死亡基因调节导致程序性死亡 ⑥突触重建:一些神经元突触死亡并再建立新的突触联络 前四个过程在出生前完成,后两个阶段以出生前后为主,但突触重建在出生后可保持更长时间。 五、脑发育的特点 1.从脑重的变化来看,在出生后的0-5岁脑的重量有个显著的增长 2.从发育的一般顺序上看,感知觉先于运动,运动先于语言,语言先于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 3.脑的形态发育研究表明: ①人类出生后11个月,视觉皮层突触密度迅速增加,1岁时达到最大值 ②出生后听觉皮层突触密度与视觉功能同步增长,4个月后达到较高水平,一直持续到4岁时达到最大值 ③而与语言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突触密度,在5岁左右才达到最大值。 修剪完成后的大脑皮层的有效突触或灰质皮层的增加,认知功能提高的关键:7岁左右时大脑皮层越厚,智力程度越低

生理心理学笔记终版

图3 图4:惊反射非常依赖杏仁核。Central杏:惊吓反应,lateral:形成 CS连结。在消退后的再获得记忆线索化的恐惧条件反射中,海马会 有调节作用,但是fear condntioning属于内隐记忆,不依赖海马 图5 情绪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皮层、海马等活动增加:调控机制图6 1、感受野是指P2,反映了N元的特性,及对什么视觉特征最敏感。 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具有同心圆式的空间分布形式,由中心的兴奋区和周边的抑制区,有on-中心和off-中心两种。On-中心在光刺激其中央区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强,落在周边时抑制。填满中央时,发放频率最大,填满周边时,抑制最强。而off-中心则是撤光刺激其中央区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加。P细胞的感受野还是颜色拮抗的,如红光刺激中心发放最强,绿光刺激周边抑制。 LGN:有些也具有和神经节细胞类似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更多的细胞感受野是拉长的椭圆或不规则形,说明其对视觉刺激的方位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并且具有相似最优方位的神经元聚集在一起。 初级视觉皮层:狭长形。其中简单细胞对刺激的方位要求很高,一点偏离就会使动作电位发放减弱或停止。复杂细胞对刺激要求不如简单细胞那样严格。还有一些是对颜色或者空间频率具有选择性。有个更大范围的额外感受野,范围达到20°,对中心感受野有抑制或易化作用。 颞叶神经元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编码,比如对老虎头的抽象形状、对Rachel或者祖母的脸进行反应。 除了额外感受野是团状排列,其余都是柱状排列。

面孔识别特异性的证据: 1、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颞上沟inferior temporal gyrus颞下回细胞记录实验:细胞对面孔刺激放电增强,对非面孔刺激不放电或减弱,尽管这些非面孔刺激包括面孔刺激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光栅(对称性)。一些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对其他猴子的清晰正面面孔反应。另一些细胞对所有面孔刺激都有高激发率。 局限:由于不能检验细胞对所有刺激的激发率,不能得出这些细胞只对面孔反应的结论;并且这些皮层内的很多细胞也被非面孔刺激激活。(其他解释,如,面孔刺激唤起情绪反应,情绪特征使得某细胞对面孔的反应强于其他与面孔同等复杂度的刺激。但这一解释不能说明这些细胞为什么不被能引起猴子恐惧反应的非面孔刺激激活。) 2、FFA: 1) fMRI实验 right fusiform gyrus右侧梭状回——对面孔刺激有更大激活:位于颞叶下部。 left fusiform gyrus左侧梭状回——对物体刺激有更大激活 2)FFA和FBA的双分离P4 3)面部分散加工理论: 3、失认症病人:知觉讲义3 P5+C.K. 联合性失认症病人,对面孔,即便是漫画形式的面孔刺激野识别很快。 4、面孔识别任务:类别内within-category discrimination 物体识别任务:类别间between-category discrimination 牧羊人M.J. 对羊群的识别与再认记忆(能认出自己的羊群,再认记忆甚至高于其他牧羊人)均好面孔(面孔条件:机遇水平)。L.H.被试判断图片(面孔/眼镜)是否出现过。控制组被试对面孔再认正确率85%,眼镜69%;L.H.对面孔64%,眼镜63%。而一位integrative agnosia患者显示相反模式的缺陷:面孔再认正确率98%而对眼睛再认为机遇水平。 5、face-inversion effect:正常被试:对翻转的面孔识别慢于对正向呈现的面孔;面孔失认症病人L.H.的辨认正确率为反像72%,正像58%,而正常人的分别为82%和94%。这提示识别物体和面孔是相互独立的。这一效应在chimpanzee(黑猩猩)间也出现,但在其他灵长类物种见未发现。 一种解释为个体对翻转的面孔不能使用特殊化的面孔加工系统,而必须重新回到基于部分分析的加工模式上。Tanaka和Farah(1993)正常被试的实验表明,面孔识别需要表征,这些表征不仅仅是一个个部分的连结。被试的任务是对面孔或房子的线图进行再认。每个刺激由有限部分构成:面孔由眼睛、鼻子和嘴构成;房子由门、起居室窗户和卧室窗户构成。学习阶段被试看到一个姓名,将该姓名与刺激的各部分相联系(这是***(姓名)的***样的***(部分))。再认时被试从Part condition或Whole condition判断某部分是否属于该姓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房子的知觉不依赖测验项目单独或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布伦塔诺《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概述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概述 摘要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连塔诺(1838~1927)著。1874年出版。该著作和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同年出版,且基本观点互相对立。本书作者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哲学教师,他提出的“意向性”概念深深地影响了胡塞尔,是胡塞尔的思想先驱。在本书中作者将心理学表述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意识的动作是它的研究对象。他说,意识的重要特征是有意向性,意识的动作或意动必定作用于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冯特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意识内容。他认为,动作和内容不可分,从来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动作,也决不会存在没有动作的对象;动作和内容都要研究,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作,不是内容。他说,我观看颜色,颜色是意识的内容,看是动作。心理学研究怎样看,不研究看到什么,是在看到什么的过程中研究如何看。本书出版后,引起心理学界的一场大争论,导致19世纪末意识心理学的危机和20世纪初心理学派别林立和纷争的局面。 1引言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把心灵看作灵魂的功能或机能。布伦塔诺不仅著文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意动心理学还与中世纪经验哲学和近代德国莱布尼茨以来的传统思想有关。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具体体现在他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上。 2布伦塔诺的主要心理学内容 2.1关于心理学的性质 布伦塔诺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与冯特一样,也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有认为,这个科学可不比冠以另一形容词,而限定其意义。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是经验的,他说:“在心理学上我的立场是经验的;只有经验才是影响我的老师。”冯特的实验心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生理心理学试题(02-08) 09.1月本4 2009-01-14 14:24 阅读287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02年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异相睡眠期电活动相当于(D) A.慢波四期 B. 慢波三期 C. 慢波二期 D. 慢波一期 2.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 B ) A.隔核 B. 屏状核 C. 齿状核 D. 球状核 3. 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_________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 C ) A.0.3---5 B. 4---7 C. 8---13 D. 14---30 4. ________是神经递质。( B ) A.核糖核酸 B. 胆碱类 C. 三磷酸腺苷 D. 脱氧核糖核酸 5. 猫的________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C ) A. 间脑 B. 去大脑皮层 C. 孤立脑 D. 孤立头 6. 双侧或右侧枕--- 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多导致_______失认症。( D ) A. 联想性 B. 统觉性 C. 颜色性 D. 面孔 7.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 A ) A. 振幅 B. 频率 C. 频谱 D. 相位 8.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 ) A. 极化 B. 复极化 C. 去极化 D. 反极化

9. 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 B ) A. 枕叶V1区 B. 枕叶V2区 C. 枕叶V3区 D. 枕叶V4区 10.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 D) A. 视杆 B. 视锥 C. 水平 D. 神经节 11. 词聋患者大多数是__________皮层受损所致( C ) A. 两侧颞叶的22区或42区 B. 右颞叶的22区或42区 C. 左颞叶的22区或42区 D. 两侧颞叶的41区 12.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 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B ) A. 幅职增高, 频率不变 B. 频率加快, 幅职不变 C. 频率加快, 幅职增高 D. 频率加快, 幅职降低 13. 海马损丧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 C ) A.瞬时性遗忘 B. 逆行性遗忘 C. 顺行性遗忘 D. 反应性遗忘 14. 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 A ) A.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B.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C. 外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高 D. 内向人格, 神经质维度较低 15.内侧膝状体是__________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 A ) A. 听觉 B. 视觉 C. 躯体觉 D. 嗅觉 16.___________是表述记忆( B ) A. 联想性记忆 B. 情景性记忆 C. 习惯性记忆 D. 程序性记忆 17.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__________理论(C ) A. 情绪的激活学说 B. 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C. 情绪的丘脑学说 D. 情绪边缘系统学说 18. 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_________中枢( A ) A. 雌性性行为 B. 雄性性行为 C. 饥饿 D. 饱食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學定义: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章第一节 一、【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但并不是所有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作用: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①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②另一种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 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含染色体)、线粒体(生成ATP)、细胞骨架、酶神经元的分类: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为三类:①多级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多树突。②双极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③单极神经元:只发出一个分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成三种: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收集环境中的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多为单极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控制着肌肉的收缩,多为多级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者,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多为多级神经元。人体中99%以上的神经细胞是中间联结神经元。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着联络作用,,同时还接收、处理并中转全身传来的信息。 三、【神经胶质】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比神经元多5-10倍,像胶水一样把CNS黏在一起,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的作用: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②包裹神经元使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并且为它们提供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传递信息所需的化学物质;③使神经元彼此隔开,以免信息短路;④清理并消除因疾病或受伤而死亡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分类: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游走,吞没并消化死亡的神经元残骸,即噬菌作用。在组织损伤时生成伤痕组织。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使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发生物质交换。②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呈串珠状,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神经纤维周围。主要功能是为轴突提供支持,通过产生髓鞘把多数的轴突彼此隔离。(髓鞘:80%脂质,20%蛋白质,非连续,无髓鞘部分轴突称朗飞氏结。)③小神经胶质细胞: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大脑免疫系统的代表,保护大脑不受微生物侵袭。当大脑受到伤害时,它们是炎症反应的主角。 四、【血脑屏障】在血液和大脑周围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屏障,由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由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壁构成。是选择性通透。能阻止病原体及大分子物质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 一、神经信息传递:1.由三个神经元和一块肌肉组成的撤回反射:刺激→树突→轴突末梢→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终扣释放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递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连接神经和肌肉→肌细胞收缩。2.阻断的作用,这个环路说明了两种趋势的竞争。 二、动作电位传导的规律:1、全或无法则: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它将沿着轴突一直传导至末端。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总是保持不变。2、频率法则:通过动作电位激发频率表达变化的信息。高频率的动作电位激发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强光线)将产生眼神经高频率的激发。3、跳跃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郎飞氏结。跳跃性传导即发生在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静息的郎飞结间。有髓鞘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高等动物以轴突的髓鞘化来提高传导速度。 三、神经递质开通离子通道的两种方式:①直接方式—促离子型受体:此受体对乙酰胆碱非常敏感,并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第1章 既然你都找到了这份文档,相信你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吧?大家都是西南大学苦命的孩纸,我总结的这套习题是201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题库,好多书上都找不到答案,而且老师出题也不系统,乱七八糟的,我都是在网上找的,不免有些错误。我一直坚信,找不到的,或是背错了的答案都是和我没有缘分的,所以又何必强求呢O(∩_∩)O哈!为逃出老师的魔爪共同奋斗吧!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时间( C ) A 1978 B 1897 C 1879 D 1798 2、科学心理学在哪个国家诞生( B )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希腊 3、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 A ) A 莱比锡大学 B 哈佛大学 C 剑桥大学 D 牛津大学 4、科学心理学创立的标志是:( B ) A 《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发表 B 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C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D 大量的人才的出现 5、弗洛伊德手上的戒指是:( A ) A 斯芬克斯像 B 钻石 C 宙斯像 D 俄狄浦斯像 6、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 ) A 师生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校园设施 D 校长 7、狼孩的例子展示了( B )因为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内因 D 先天 8、下列那个学派更有可能是环境决定论:( C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9、把学生看作“较慢的计算机”的学派更有可能是:( D ) A 人本主义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认知学派

10、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 B )。 A 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 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 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11、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 B )的影响。 A 环境因素 B 遗传因素 C 学校因素 D 家庭因素 12、( C )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 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 人本主义学派 D 先天本能学派 13、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 D )支配。 A 条件刺激 B 无条件刺激 C 本能 D 强化 14、读书看报属于( A )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人格过程 15、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 )的不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心理状态 D 心理过程 1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亚里士多德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7、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 C ) A 两个因素负相关 B 两个因素不相关 C 两个因素正相关 D 两个因素伪相关 18、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 A ) A 智力 B 中学生 C 物理问题 D 物理成绩 1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 B ) A 认知过程 B 心理特征 C 情感过程 D 心理状态 20、“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 C ) A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B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