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谢希仁)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谢希仁)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谢希仁)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谢希仁)部分习题参考题解

1-11解:电路交换所需时间T1 = s+x/b+kd,分组交换所需时间T2 = x/b+d+(k-1)(p/b+d) 根据题意应有T2

移项后得(k-1)p/b< s

1-12解:总时延D = k(p+h)/b+(x/p-1)(p+h)/b = [(k-1)p+hx/p+x+kh-h]/b

令D(p)′=(k-1)-hx/(bp2)= 0,解得p =[hx/(k-1)]1/2

3-06解:忽略帧控制信息的影响并假定信道无差错(p=0),已知对于停止等待协议有:λmax = (1-p)/t T,t T≈t f+2t p,t f = L f/C,其中C为信道容量(b/s),L f为帧长度(bits)。

则由式(3-8)和题意得ρmax =λmax t I = (1-p) t I f/ t T = t f / t T≥0.5

即t f /( t f+2t p )≥0.5 →t f≥2t p→L f/C≥2t p→L f≥2t p C

代入数值得L f≥160(bits)

3-15解:忽略帧控制信息的影响,忽略确认帧长及其处理时间;假定信道无差错(p=0)且发送站始终有数据发送;取卫星信道时延(上行+下行)t p = 0.25 (S);因为t T

是可以连续发送帧的最小周期,故取t T为观察时间。由已知条件可计算出:

帧发送时间t f = L f/C = 2000/106 = 0.002(S),t T = t f +2 t p= 0.502(S)

取λ表示帧到达率(帧/S),则在t T内的帧到达率λ(t T)= n/ t T(n为t T内实际

到达的帧数),且由式(3-11)和式(3-12)知λ(t T)max≈1/ t f= C/ L f=500(帧/S),

对应n max= t Tλ(t T)max= 251(帧)

由式(3-13)知归一化吞吐量(即信道利用率)ρ=λt f =(n t f)/ t T,代入数值后

得ρ= n/251

(1)W T =1 → n =1 →λ(t T)≈2<λ(t T)max→ρ= 1/251

(2)W T =7 → n =7 →λ(t T)≈14<λ(t T)max→ρ= 7/251

(3)W T =127 → n =127 →λ(t T)≈254<λ(t T)max→ρ= 127/251

(4)W T=255 > n max→ρ= 1

4-04解:纯ALOHA的最大效率为18.4%,则信道实际有效速率≈0.18×2400= 432b/s,每个终端的发送速率=200/(2×60)= 5/3(b/s)

则允许终端数= 432/(5/3)= 259.2≈259(个)

时隙ALOHA的最大效率提高到37%,相应允许终端数=259×2 = 518(1)帧长度改变成500 bit后,则每个终端的发送速率= 500/(2×60)= 25/6(b/s)纯ALOHA的允许终端数= 432/(25/6)=103(个),时隙ALOHA为206个(2)纯ALOHA的允许终端数389个,时隙ALOHA为777个

(3)纯ALOHA的允许终端数518个,时隙ALOHA为1036个

4-05 解:由式(4-4)得P= exp(-G)= exp(-0.5)≈0.61

4-07解:G=10000×18×125×10-6/(60×60)=1/160(帧/S)

4-08解:G= 50×0.04 (s) = 2

(1)P = exp(-G)= exp(-2)

(2)P[第K+1次发送成功] = exp(-2)×(1- exp(-2))K = 0.135×0.865 K

(3)平均发送次数= P+2P (1-P ) +3P (1-P ) 2 + ┄┄ = 1/ P = exp (G) = 7.4

4-09解:由式(4-4):P = 0.1= exp(-G),exp(G) = 10,G≈2.3,S= G×exp(-G) = 0.23 4-10解:G=0.1+0.5+0.2×2 = 1,S = G×exp(-G) = 0.368,P = exp(-G) = 0.368

S1= S×(G1/G) = 0.037,S2= S×(G2/G) = 0.184,S3= S4= S×(G3/G) = 0.073

4-12 解:由式(4-4):P = 0.65= exp(-G),exp(G) = 1.54,G≈0.43,S= G×exp(-G) = 0.28

4-15解:端到端传播时延τ=5×10-6×4=0.02(ms)

帧发送时间T0=1000/(5×106)= 0.2(ms)

a=τ/ T0=0.02/0.2=0.1

由式(4-26)知S max=1/(1+4.44a) =1/1.444≈0.69

由式(4-24)S= T0/T A V ,求出成功发送一帧所需时间T A V =0.2/0.69≈0.29(ms)

则系统平均最大帧发送速率= 1/ T A V≈ 3450(帧/S)

每个站平均最大帧发送速率=3450/100 = 34.5(帧/S)

4-16解:(1)τ= 5×10-6×1= 0.005(ms),a =τ/ T0=0.005/0.2 = 0.025

S max=1/(1+4.44a)≈0.9,每个站平均最大帧发送速率=44.5(帧/S)

(2)T0=1000/(10×106)= 0.1(ms),a =0.02/0.1= 0.2,S max=1/(1+4.44a)≈0.53 每个站平均最大帧发送速率= 53(帧/S)

(3)T0=10000/(5×106)=2(ms),a=0.02/2 = 0.01,S max=1/(1+4.44a)≈0.958 每个站平均最大帧发送速率= 4.8(帧/S)

4-20解:接收码元与站A的码元内积= +8/8 = +1,故A发送了1

接收码元与站B的码元内积= -8/8 = -1,故B发送了0

接收码元与站C的码元内积= 0/8 = 0,故C未发送

接收码元与站D的码元内积= +8/8 = +1,故D发送了1

5-05 解:以太网使用的是截断式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其退避等待时间

t=R×(2τ),R=[0,1,┄,2K-1],K=Min[n,10],n≤16为本帧已冲突次数。

当n=1时,R=[0,1],重传失败概率为2-1

当n=2时,R=[0,1,2,3],重传失败概率为2-2

当n=3时,R=[0,1,┄,7],重传失败概率为2-3

一个站成功发送数据之前的重传次数为:

I = (1-2-1)+2×(1-2-2)×2-1+3×(1-2-3)×2-1×2-2+4×(1-2-4)×2-1×2-2×2-3+┄┄

≈0.5+0.75+0.327+0.06 = 1.637

5-11解:用C表示信道传输速率(1Gb/s)、L表示电缆长度(1公里)、V表示信号在电缆中传播速度(200000 km/s)、τ表示电缆的端到端延迟,则

τ=L/V=1/(2×105)=5×10-6(s)

幀的最小长度=2×τ×C=2×5×10-6×109=10000(bits)

6-11 解:由 C A B C D E F

6 B 11 6 14(0) 18 12 8

3 D 19 15 9(0) 3 12 13

5 E 12 11 8(0) 14 5 9

得(B,B,,D,E,B)

(11,6,0,3,5,8 )

6-12解:因为是全双工链路,所以只需考虑单向链路的带宽= 50×8×2 = 800(b/s)

6-13解:(a) 一个分组一次平均经过链路段数= p+2p(1-p)+3(1-p)2 = p2-3p+3 ,其中第一项为只通过了第一段链路的概率,第二项为只通过了二段链路的概率,第三项为

通过了三段链路的概率,或=1+(1-p)+(1-p)2,即向每段链路发送成功的概率和。

(b) 分组一次发送成功的概率(1-p)2 = P,则每个分组的平均传送次数

K= P+2P(1-P)+3 P(1- P)2+ ┄┄= 1/P = 1/(1-p)2

(c) 平均经过链路段数= (p2-3p+3) /(1-p)2

7-09解:(2)最后一字节为11111000,故主机数= 6

(3)其子网掩码总长度相同,但可用的子网数不同。

7-15解:IP数据报是LAN帧的数据。原数据报的长度= 3200+160 = 3360 bit ,对其分片时必须将IP首部复制到每一分片中。如将原数据报分成三个分片,则总数据长

度= 3200+160×3 = 3680 bit ,分成三个1200 bit的分片不够分,故需分成四个分

片,则数据总长度= 3200+160×4 = 3840 bit 。

7-16解:路由表中从上到下4个子网对应的主机地址范围依次为:1―126,129―254,1―126,1―62;故下一站依次为:接口0,R2,R4,R3,R4 。

7-17解:应分成三个分片。

原数据处据报减去20字节的首部后数据字节为3980个,首部必须复制到每

一分片中,分片中的数据字节数目应为8的整数倍。因此,三个分片的数据长

度依次为:1480字节,1480字节,1020字节。

片偏移值以8字节为单位计算,依次为:0,1480/8 = 185,2960/8 = 370 。

MF标志依次为:1,1,0 。

7-31 解:第三个字节的子网地址为11110000,则主机地址有12位,主机数= 212-2=4094 。8-10解:假定信道无差错且窗口中的全部字节为一个报文段,取n表示信道在时间T(T= n/C +τ)内发送的总比特数,S表示信道的比特吞吐量(b/s),τ表示信道的往返

时延,则有:n = S(n /C+τ),其中T为观察周期。

本题中n = 64×1024×8 = 219(bit),τ=0.02(S),n /C可忽略,则

吞吐量S = 219/0.02 = 26214400 (b/s) ≈26.2 Mb/s

8-11解:单程端到端时延= 250×2+3×1500/150000+5×960/48000 = 630 ms

8-12解:单程端到端时延= 250×2+3×1500/150000+150+4×960/48000 = 760 ms

8-27解:使用8-10题的结论,因n/C=(65535×8/109)<<τ=0.02,可以忽略,所以S≈65535×8/(2×0.01)≈26.2 Mb/s

信道利用率= S/C = 2.62%

8-28解:报文段在网络中的寿命必须保证其所用序号不会重复,则有:

S×30≤(28-1)×128×8,而S max=(28-1)×128×8/30 ≈ 8704Kb/s

8-29解:与上题类似,但现在是按字节使用序号且S = 75 Tb/s,取寿命为T,则有:75×1012×T≤(264-1)×8,而T max≈22(天)

8-30解:由8-10题的结论n = S(n /C+τ)可得n = Sτ/(1-S/C)

将τ=0.128×2 = 0.256 ms ,S=120 Kb/s代入得

n = (256×120)/(1-120/256)≈7245 B

8-31解:取数据发送速率为C b/s,按题意有:1024×8/C = 2×20/(200×103),即

C = 1024×8×200×103/2×20 = 40.96 Mb/s

9-16 解:用base64编码需将数据分成6bit的组,3072字节的数据共分得6bit组数为N=3072×8/6=4096,以上每一组正好对应一个base64编码的字符,则应插入的

CR和LF字符总个数={[4096]min+1}×2=104。

由上,共发送字节数为4096+104 = 4200 (个)。

12-11解:(1)n=p×q=7×11=77,Φ(n)=(p-1)×(q-1)=60

从[0,59]中选取与60互素的数e,有e=7,11,13,17,19,23,31,┄(2)n=p×q=13×31=403,Φ(n)=(p-1)×(q-1)=360

取e=7 ,由ed=1 mod Φ(n)得d=103

(3)若p=5,q=11,则n=pq=55,Φ(n)=(p-1)×(q-1)=40

由ed=1 mod Φ(n)得e×27=1 mod 40,即e=3

加密算式为Y=X3 mod 55,对明文1,2,3,4,5,6,7,8,9,10加密

后的密文为1,8,27,9,15,51,13,17,14,10

最新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第五六章补充练习题(带答案)

第五章 1.常说的两台主机进行通信,精确地说是指()。 A.两个用户在通信 B.两台主机的CPU在通信 C.两台主机的网络层在通信 D.两台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中互相通信 2.下列对于传输层端口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传输层端口的概念与交换机或路由器硬件端口的概念一样 B.端口是用来标识不同的服务的,不同的服务使用不同的端口 C.TCP/IP的传输层使用一个16位的端口号来标识一个端口,因此端口的范围是0~65535 D.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的范围是0~1023 3.在TCP数据段的布局格式中,头开始的固定格式长度是()。 A.20B B.24B C.32B D.36B 4.以下TCP熟知端口号错误的是()。 A.TElNET:23 B.SMTP:25 C.HTTP:80 D.BGP:161 5.TCP/IP的传输层协议使用()形式将数据传送给上层应用程序。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套接字地址6.下列关于TCP和UD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TCP和UDP均是面向连接的 B.TCP和UDP 均是无连接的 C.TCP是面向连接的,UDP是无连接的 D.UDP是面向

连接的,TCP是无连接的 7.UDP报文中,伪首部的作用是()。 A.数据对齐 B.计算校验和 C.数据加密 D.数据填充 8.一条TCP连接的建立过程包括()个步骤。 A.2 B.3 C.4 D.5 9.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1,seq=11220)的TCP段,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连接,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段可能是()。 A.(SYN=0,ACK=0,seq=11221,ack=11221) B.(SYN=1,ACK=1,seq=11220,ack=11220) C.(SYN=1,ACK=1,seq=11221,ack=11221) D.(SYN=0,ACK=0,seq=11220,ack=11220) 10.主机甲和主机乙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 A.500 B.700 C.800 D.1000 11.以下关于TCP可靠传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TCP在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必须进过传输连接建立、维护和释放的过程 B.TCP传输连接建立过程中需要协商双方的通信参数 C.通信参数主要是指带宽、延时以及延时抖动等 D.TCP协议在客户进程与服务器进程连接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过程

北交 计网 自顶向下 第二章作业答案

Chapter 2 注:括弧之中红色标注为与课本习题对应的编号 2.1,2.2节后作业: 1.(R2)For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between a pair of processes, which process is the client and which is the server? 建立连接的是客户等待的是服务器。 2.(R3)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网络架构为标准的五层或七层,应用架构由程序员自行设计 3.(R4)What information is used by a process running on one host to identify a process running on another host? 端口号和IP地址 4.(R7)Suppose you wanted to do a transaction from a remote client to a server as fast as possible. Would you use UDP or TCP? Why? UDP,因为不需要建立连接,速度更快。 5.(R8)List the four broad classes of services that a transport protocol can provide. For each of the service classes, indicate if either UDP or TCP (or both) provides such a service. 可靠数据传输,安全,吞吐量,定时 6.(R9)Why do HTTP, FTP, SMTP, and POP3 run on top of TCP rather than on UDP? 因为与这些协议相联系的应用都要求应用数据能够被无差错的有序的接收,而TCP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7.(R11)What is meant by a handshaking protocol? 握手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可靠传输 2.3,2.4节后作业 8.(R15)Suppose Alice, with a Web-based e-mail account (such as Hotmail or gmail), sends a message to Bob, who accesses his mail from his mail server using POP3. Discuss how the message gets from Alice's host to Bob's host. Be sure to list the series of application-layer protocols that are used to move the message between the two hosts. 信息从Alice的主机发送到她的邮件服务器,使用HTTP 协议。然后邮件从Alice的邮件服务器发送到Bob 的邮件服务器,使用SMTP协议。最后Bob将邮件从他的邮件服务器接收到他的主机,使用POP3协议。 9.(R17)From a user's perspectiv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ownload-and-delete mode and the download-and-keep mode in POP3? 在下载并删除方式下,在用户从POP服务器取回他的邮件后,信息就被删除。 在下载并保留方式下,在用户取回邮件后,邮件不会被删除。 10.(R18)Is it possible for an organization's Web server and mail server to have exactly the same alias for a hostname (for example,foo. com)? What would be the type for the RR that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网络计划技术作业题答案

网络计划技术习题 1、 根据上述活动之间的关系,画出网络图,计算ESi、LFi、STi,j,在图上标出关键路线并写出总工期。 关键路线:○1 B ○3E ○5G 6 ST12=LF2-ES1-t12=7-0-4=3 ST13=LF3-ES1-t13=5-0-5=0 ST24=LF4-ES2-t24=13-4-6=3 ST34=LF4-ES3-t34=13-5-7=1 ST35=LF5-ES3-t35=11-5-6=0 ST46=LF6-ES4-t46=20-12-7=1 ST56=LF6-ES5-t56=20-11-9=0 总工期:20

2、 根据上 述活动之间的关系,画出 网络图,计算ESi 、LFi 、 STi,j ,在图上 标出关键路线并写出总工期。 关键路线: ○1 B ○3D ○4 ○5 G ○6 ST 12=LF 2-ES 1-t 12=6-0-4=2 ST 13=LF 3-ES 1-t 13=5-0-5=0 ST 24=LF 4-ES 2-t 24=12-6-6=0 ST 34=LF 4-ES 3-t 34=12-5-7=0 ST 35=LF 5-ES 3-t 35=12-5-6=1 ST 46=LF 6-ES 4-t 46=21-12-7=2 ST 1256=LF 6-ES 5-t 56=21-12-9=0 总工期:21 3、

根据上述活动之间的关系,画出网络图,计算ESi 、LFi 、STi,j ,在图上标出关键路线并写出总工期。 关键路线: ○1 A ○2 ○3E ○5 G ○6 ST 12=LF 2-ES 1-t 12=8-0-8=0 ST 13=LF 3-ES 1-t 13=8-0-7=1 ST 24=LF 4-ES 2-t 24=13-8-5=0 ST 25=LF 5-ES 2-t 25=16-8-6=2 ST 23=0 ST 35=LF 5-ES 3-t 35=16-8-8=0 ST 46=LF 6-ES 4-t 46=23-13-8=2 ST 56=LF 6-ES 5-t 56=23-16-7=0 总工期:23 4、 根据下列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画出网络图,试计算ES i 、 LF i 、ST i,j ,在图上画出关键路线并写出总工期。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传输延迟时间最小的交换方法是(A )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b )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OSI将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 A、报文(Message)、比特(Bit) 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 C、帧(Frame)、比特(Bit) D、数据报(Datagram)、比特(Bit)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分层的是(b ) A.物理层 B.网络接口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 6、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上述三种均不是 7、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则这种复用方式为( c) A、异步时分复用 B、频分多路复用 C、同步时分复用 D、以上均不对 8、(c )是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C.光纤 D.以上都好。 9、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则采用( a)比较合适。 (A)光缆(B)同轴电缆(C)非屏蔽双绞线(D)屏蔽双绞线 10、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被划分成MAC和LLC两个子层。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11、以下各项中,不是数据报操作特点的是( c) A、每个分组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 B、在整个传送过程中,不需建立虚电路 C、使所有分组按顺序到达目的端系统 D、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做出路由选择 12、Hub是( c)。 A、网卡 B、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

计网第五次作业

计网第五次作业

Review Questions: 1. What are some of the possible services that a link-layer protocol can offer to the network layer? Which of these link-layer services have corresponding services in IP? In TCP?链路层协议提供给网络层的服务有哪些?哪些是给IP的?哪些是给TCP的? Link access, framing, reliable delivery between adjacent nodes, flow control, 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In IP: framing, error detection. In TCP: framing, reliable delivery between adjacent nodes, error detection,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2. If all the links in the Internet were to provide reliable delivery service, would the TCP reliable delivery service be redundant? Why or why not? 不会多余,因为TCP保证的是传输层的数据传送,而link提供稳定可靠传输保证链路层的传输稳定,二者不完全重叠,所以TCP可靠传输也不会多余。 3. In Section 5.3, we listed four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a broadcast channel. Which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does slotted ALOHA have? Which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does token passing have?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 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 C: D: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1600ms 、1600ms 、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书上重点总结(1-6)

1、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功能:连通性、共享。 3、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4、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 5、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立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子层次JSP结构的互联网。 6、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下设两个工程部:因特网工程部IETF,因特网研究部IRTF。 7、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准备。 8、因特网组成: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的),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9、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10、对等连接(P2P):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11、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2、“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13、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14、分组交换主要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15、P13图1-12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16、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17、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18、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9、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 20、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21、网络的体系结构:九三级网络的各层机器协议的集合。 22、P28 图1-18 b(4层)、c(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b: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c: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3、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消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第三章课后答案完全版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嵌入18-1杜国龙20180307008 3-01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 -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收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 -层? 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 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

3-04数据链路层的3三个基本问(帧定界、透明传轴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3-05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 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 3-06 PPP协议的主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 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只置为0xFF.地址字段实际上并不起作用。控制字段C通常置为0x03。PPP 是面向字节的当PPP用在同步传输链路时,协议规定采用硬件来完成比特填充(和HDLC的做法-一样),当PPP用在异步传输时,就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PPP适用于线路质量不太差的情况下、PPP没有编码和确认机制 3-07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 (X) -X4+X+1.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作二进制除法,1101011011 0000 10011得余数1110,添加的检验序列是1110.作二进制除法,

计网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答案(课后作业) 第一章概述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 ,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 存性能好。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 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 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 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 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d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0.1/(2×108)=5×10-10 比特数=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 比特数=5×10-7×1×106=5×10-1 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 (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数=5×10-4×1×106=5×102 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数=2.5×10-2×1×106=5×104 1Gb/s: 比特数=2.5×10-2×1×109=5×107 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4 论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 第1章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2、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3、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4、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②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③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5、互联网的组成: ①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 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是进程之间的通信)两类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上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软件)。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动等待);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 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 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发送报文(message)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 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包头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包packet);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接口转发出去。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 问题:存储转发时会造成一定的时延;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WAN(广),MAN(城),LAN(局),PAN(个人区域网);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7、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管理学基础》3次网上计分作业答案

《管理学基础》3次网上计分作业答案 题判断题(全) 第1章管理的基本问题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和计划是否能得到落实,关键在于(D )。 A、组织 B、领导 C、控制 D、实施 2、最容易处理的管理环境是(A )。 A、简单—静态环境 B、简单—动态环境 C、复杂—动态环境 D、复杂—静态环境 3、管理的核心是(A )。 A、配置资源 B、协调指挥 C、领导 D、激励 4、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管理技能是(B )。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诊断技能 5、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类型是(A )。 A、经济组织 B、政治组织 C、科技文化组织 D、群众组织 6、(A )是作为一般的管理者在组织系统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和作用等一系列特性的归纳。 A、管理者角色 B、管理阶层 C、管理者技能 D、管理者素质 7、在组织各项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 )。

A、人力资源 B、金融资源 C、物质资源 D、信息资源 8、管理者在组织管理中的层次位置被称为(B )。 A、管理层次 B、管理阶层 C、管理幅度 D、管理者角色 9、管理者统驭能力的基础是(B )。 A、决策能力 B、组织和协调能力 C、技术能力 D、指挥和控制能力 10、人们在组织活动中由于兴趣、情感等因素而自发产生的团体被称之为(C )。 A、正式组织 B、正规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非正规组织 11、组织内部成员形成的球迷协会,其性质属于(B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行业协会 D、团队 12、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性质属于(A )。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行业协会 D、团队 13、关于公司总经理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区别,下列哪种说法更为贴切(D )。 A、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人际技能 B、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自由行为权 C、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公司经营问题的信息 D、总经理比中层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概念技能 14、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管理性质被称为管理的(A )。 A、社会属性 B、科学性 C、自然属性 D、两重性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 1、( 09-33)在OSl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 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2、( 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 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 80ms B : 80.08ms C : 80.16ms D : 80.24ms 4、( 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 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 (13-33)在OSl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 (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 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 (1M=10)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计算机网络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判断题]在TCP/IP协议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UDP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而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域名系统等应用层服务是分别建立在TCP、UDP之上的。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如果一台计算机可以和其他地理位置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则这台计算机就是一个遵循OSI标准的开放系统。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义、语法与层次结构。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在线路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方式中,都要经过线路建立、数据传输与线路释放这3个过程。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主要区别不是表现在物理结构上,而是表现在高层软件上。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Internet。是将无数个微型计算机通过路由器互连的大型网络。 参考答案:错误 [单选题]网络拓扑对网络性能与网络( )有很大的影响。 A:造价 B:主从关系 C:结构 D:控制关系 参考答案:A [论述题]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1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联网络中。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所有网络设备在Internet中都有唯一的地址。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论述题] 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ISO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主要原则:网络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连接;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论述题]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通信网》作业答案

思考题一 1(ok)构成现代通信网的结构和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完成的功能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通信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 现代通信网络的三大组成部分:传输、交换和终端设备,其发展是和这些通信设备、电子器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通信网构成要素 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的方式构成的通信系统,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完成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包括了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完成网络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上述的网络在传输信息的类型、方式、所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网络结构、基本功能、实现原理上都是相似的,它们都实现了以下四种功能: (1)信息传送 它是通信网的基本任务,传送的信息有三大类:用户信息、信令信息、管理信息,信息传输主要由交换节点、传输系统来完成。 (2)信息处理 网络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对最终用户是不可见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信令机制 它是通信网上任意两个通信实体间为实现某一通信任务,进行控制信息交换的机制,如NO.7信令、TCP/IP协议等。 (4)网络管理 它负责网络的运营管理、维护管理、资源管理,以保证网络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的服务质量。是整个网络中最具有智能的部分,已形成的网络管理标准有:电信管理网标准TMN系列,计算机网络管理标准SNMP等。

2(ok)在通信网中,交换节点主要完成哪些功能?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各自方式和特点? (1)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ITU定义为:“根据请求,从一套入口和出口中,建立起一条为传输信息而从指定入口到指定出口的连接”。电路交换是一种电路间的实时交换,所谓实时,是指任意用户呼叫另一用户时,应立即在两用户之间建立通信电路的连接,这时通信网内的相关设备和线路都被这一对用户占用着,不能再为其他用户服务,这种在一次呼叫中由通信网根据用户要求在指定的呼叫路由上固定分配设备的交换方式,称之为电路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话音或数据的传输时延小且无抖动,“透明”传输。无需存储、分析和处理、传输效率比较高;但是,电路的接续时间较长,电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率低。 (2)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将用户的一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数据块,即分组。 分组交换是一种综合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而又尽量避免两者的缺点的第三种交换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存储——转发”,是以更短的、被规格化了的“分组”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 分组交换相对于电路交换的方式来说,具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