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中,指的是什么?脾胃。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头晕目眩,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地的时候,都要带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什么?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好了。一天多次发作。她这样一说,叫我想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67条,张仲景怎样说呢?他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那就是什么呢?头晕目眩。我们给她开方,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你说这样的浅表性胃炎,她就吃二十天的药,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呢?有没有必要巩固治疗呢?她又坚持

大概吃有两周左右,最后病得到了解除,没有再出现这样的症状。有一句话,叫做“起则头眩”,使我忽然想到,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一个男同志,有多大了?有将近70岁。他来看病的时候,他问我一句话。他说,睡在床上血压正常,站起来血压有点高,走路的时候,血压比较高。他问我,这叫不叫高血压?那你们说呢?前提是睡在床上,血压正常。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你这病,躺在床上,不叫高血压,走路就叫高血压。他又怎样说呢?他走路的时候,头晕,眼前又发黑,他感到头重脚轻,随时就有可能摔倒,躺在床上一切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他来看病的时候,他自己还带了一个血压计,他说你量一量。他往诊断桌上,还是诊断床上?他往床上一躺,血压正常,往诊断桌这一坐,血压怎样?血压高。叫他一走路,血压更高。他说,他不能吃降压的药,一吃降压的药,睡在床上也头晕目眩。当然,这个血压是高还是低?他说吃什么药都不行,就是影响他一天活动。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一看舌质偏淡,舌苔偏腻,摸了脉象偏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之中,忽然想到张仲景所说的“起则头眩”。这个起,如果它是胃的病证,那就是从下往上起了,这个人他站起来头晕目眩了。我想啊,应该给他开个什么方?苓桂术甘汤。开这个方,你说再加点啥药呢?它也真不好加。忽然又想到张仲景说了一句话,他说“起急头眩”。一个字差别。用什么方?张仲景用的是葵子茯苓丸。葵子茯苓丸就两味药,一味药还是种子。叫我想了想,张仲景用葵子的时候,用的量比较大,用了50克。这样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到了第二周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他说走路的时候,头晕明显减轻了,最后还真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西医说是什么病呢?说是直立性高血压。我们中医就是要辨证的。只要符合这个证型,我们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就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关系。茯苓,什么作用?健脾利湿。桂枝什么作用?温阳化湿。白术呢?益气健脾燥湿。甘草,协助白术健脾益气。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苓桂术甘汤治疗的脾虚痰饮证,应该是偏于寒还是应该偏于寒呢?偏于寒吧?在临床中,我的认为,单用这个方,如果是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和我们前边学习的理中丸,配合在一起,疗效会更好一些。人们在认识苓桂术甘汤的时候,对于桂枝,专门引用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句话就告诉人们,凡是治疗痰饮都要用点什么药?温化的药。也可以说,温可以化湿,湿得温而化。简单的一个例子,房间比较潮湿,天的温度偏高,它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天的温度偏低,它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哪一种情况,可以使湿化得快一些?就是温。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下面我看一个方,叫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饮这个方,组成有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所组成。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它就是温肾利湿,分清化浊,具有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治疗中医的证是,虚寒膏淋证。虚寒膏淋证它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下面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我说你主要是哪不舒服?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这个人啊,平时不爱吃油性大的食物,不过,解的小便总是好像是尿油。她总是觉得她尿中含有油。实际上,她就是尿完之后,尿中漂了一层油状物。这是什么病?妇科慢性炎症会出现这样的病证。再一个方面,叫做什么呢?淋巴回流受阻。再一个就是乳糜尿,西医说它是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渗到尿路了。对于这样的病证,我们要看一下,舌质、舌苔,如果涉及的舌质淡,舌苔白,我们就用什么方?萆薢分清饮。再一种情况。在门诊上班,还是遇到一个女同志,她怎样说呢?她说最近一年多,她说她解的小便像淘米的水,当然不是小米,是大米水。她这样一说,我们一看她的舌质、舌苔,用什么方?萆薢分清饮。用萆薢分清饮有没有治疗效果?我认为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过,我们要知道,萆薢分清饮我们把它作为治疗虚寒膏淋。膏,那就是比较稠吧?油状物呀,白如米泔呀。单用这个方,很难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要想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我在临床中,通常情况下,开的是三个方,一个是萆薢分清饮,一个苓桂枝甘汤,一个真武汤。同学们也可以看一下,三个方合在一起,药味多不多?重复的药有几味?并不太多,疗效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看一个方,叫鸡鸣散。鸡鸣散,这个方药物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苏叶、桔梗、生姜加上皮。一般情况下,生姜的皮去掉了没有?吃生姜的时候,皮掉了没有?不知道,以后吃的时候,注意观察。这个方,治疗什么病证呢?寒湿脚气证。这个脚气和肾气丸治疗的脚气差距是比较大的。肾气丸治疗的脚气,有两个。一个在哪?在胸中。一个在哪?在小腿。今天我们学的鸡鸣散脚气在哪?在脚上。你们说这脚气容易不容易治?治疗的难度是偏大的。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治疗脚气可以说,我们治疗脚气,治一个应该是好一个。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分两个方面去治疗。一个方面用鸡鸣散,内服。下面附了一个方,叫苦参矾石汤。这个方作为一个外洗。也就是说,在临床中,你要想把一个脚气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单用外洗的有作用,不够理想;单用内服的,有作用,也不够理想,要想理想,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举一个例子。今年的上半年,有一个女同志脚气来找我们看病。找我们看病的时候,这个女同志有多大?三十多岁。进来的时候,不是走进来的,而是坐车进来的。坐什么车?同学们也清楚,和自行车的轮子差不多,叫做轮椅。脚肿脚烂,那脚趾头肿烂溃烂了。她怎样说呢?她说她在五年前,出现过这样重,我们给她治疗,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她说,说着说着,她出国了。出国了,就是去年的上半年,又复发了。复发了,你说她回来

治呀还是在国外治呢?她是出国在美国。在美国那就是主要用什么药?用西药。最后又找中医,怎样就是没有控制病情。她想想又恢复到原来坐轮椅这个程度了。她要回来呢。我们给她开方,她到这个地方,她找我,她说你还给我开两个方。我说,开哪两个方呢?她说你知道。她又说她在国外。我说你在国外,跟大夫说了没有?她说说了,也外洗了,也内服了,就是疗效不够理想。我给她开两个方,一星期。第二次来的时候,她把车子带来了没有?没有带来,她是走着进来的。那当然也可能放到楼下,还是在哪个地方,我们也没详细问他,不管怎样说,她是走着来的。到了第三周,完全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她走之前,她又来找我,她说她还要到美国去,这一次来要带上药了。她说一旦又发作了,不再回来了。我说应该回来祖国看一看。不管怎样说,我们所说的方疗效是显著的,单用一个方,是不够理想的。苦参矾石汤,这个方是我在临床中治病,根据疗效而总结的一个小小的一个经验方。

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节,祛风胜湿一个方,叫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方,药物多不多?多。独活,细辛,桂心,防风,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人参,茯苓,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甘草。可以看出来,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地黄相当于什么方?八珍汤,少了一个白术。白术能不能治疗风湿?张仲景其中一个方,治疗风湿,那就是麻黄加术汤。可以用的。这个方,药物组成比较多,它是不是单一的汤剂?它不是。它是什么?水煮散剂。这个方,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治疗的病证,是什么呢?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实际上就是风寒湿痹症加有正气不足。这个方,用了八珍汤,又加了桑寄生,杜仲,牛膝,又加了祛风胜湿的药。这个方,从理论上说,这个方效果应该是显著的。事实上说,这个方疗效是非常平淡的。我在临床中,用这个方,总是发现它疗效不够理想。我想问同学们一下,如果我们遇到风寒湿这个痹症日久,实际上就是风寒湿。风寒湿痹症,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应该用个什么方?小活络丹。事实上,用小活络丹,效果也是不够理想的。我们在学习小活络丹的时候,说这个方是个好方,说到了今天,又说它不够理想,让我们的心是热的还是凉的?还是沸腾的。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总结,治疗风寒湿痹症,最好用两个方,效果是显著的。用小活络丹与乌头汤配合在一起,那是屡用屡效的。说不定,我们班在座的同学,有的同学给我说过,他父亲,有的说是他母亲,有的说的是父母亲的父母亲,出现了关节疼痛,三年了,五年了,三的后边加零了。我只要问他,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没有关系。他一说,冬天加重,天冷加重,与天气变化阴雨潮湿有关系。我基本上是开什么方?小活络丹与乌头汤的合方。这里边再强调一下,小活络丹开汤药,我好像给同学们说,把“炮”字去掉,改成“生”字,用量也做了调整。如果有的同学,你今天如果我开的方你还保存着,你可以看看我开的量和我今天再和你们所说

的量,都是一模一样的。我在临床中是怎样治病的,我在堂上我会告诉同学们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方,用量我会反复强调的。只要同学们按照我所说的利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作用。我们学习独活寄生汤,要知道这个方,是一个什么方呢?它是一个比较平稳,疗效平淡,作用一般的一个方。那我们治病,能不能就满足这些呢?我们治病啊,不能满足这些,必须重视什么呢?以提高疗效,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目的。这是我们对独活寄生汤认识的时候,重点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在临床中,开什么方?不用不知道,一用还想用。

有一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方的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这个方,治疗的病证,是阳虚热瘀痹证。说明病证的表现是什么?既有寒又有热。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这样的病,假如说,这样的病是一个寒证,应该用什么药?用温热的药。我们再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关节疼痛,他吃一个月的药,有没有可能达到治疗目的?可能性还是偏小的。吃药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你在定量方面,用量没有恰到好处,很有可能化热。由原来的寒又加有什么?关节一遇凉疼痛加重,但是病人还容易上火,口腔溃疡,咽喉疼痛。对于这样的病,我们可以用什么?桂枝芍药知母汤。假如说,病人本身有寒,本身又有内热,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我们在前面学习一个方的时候说,风湿热痹症,建议同学们用什么方?用麻杏苡甘汤,白虎加桂枝汤,再用上桂枝芍药知母汤。说到这里,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在临床中,你治疗风寒湿,用温热的药,没有一点点问题。如果治疗风湿热,你单用寒凉的药,同学们已经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是有一个问号?单用寒凉的药,会出现什么弊端?寒凉的药,是不是能清热呢?肯定能吧?它的弊端是什么?那就是寒凝。一凝很容易引起关节疼痛,很难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换一句话说,你治疗风寒湿痹症,不一定要用寒凉的药,当然少用点寒凉的药,效果会更好一些。为何这样说?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治疗风寒湿痹症,用小活络丹加上乌头汤,有没有寒凉的药?肯定的说是有的,可以制约它的弊端。如果是风湿热,你在用寒凉药的时候,必须要用温热的药,温热的药量还不能偏小,药味还不能偏少。为何这样说?它还要通。通则不痛,这是治病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重要方面,不可忽视的。我对于中药治病是这样理解的,凡是寒凉的药,我都把它理解我批评,凡是温热的药,我都把它理解为表扬。批评之后,一定要重视表扬。当然,用表扬不太恰当,批评之后一定要鼓励,不能让它对社会失去信心。表扬之后,是不是一定要批评?假如说,一个人办了好事。你首先你表扬他,你说这个人见义勇为,不怕牺牲办好事,接着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以后不要办的太多,影响别人办好事。你说这个人,最后高兴还是不高兴?表扬之后,不一定就是要批评,但是可以这样说,不要太骄傲。但是这样的话,也不能要说。表扬之后,

不一定要批评,批评之后,一定要鼓励。让这个人关节不痛,气机的畅通。这是我们对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方治疗的是寒加瘀。同时我们也说了,治疗湿热痹症;三个方的合方,寒湿的痹症,两个方的合方。这都是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当然,你们说在临床中,有没有瘀血呢?有没有痰呢?能不能再适当加其它药呢?都是可以的。我们学关键在于什么?灵活。关键在于提高疗效,关键在于掌握知识,关键在于应用知识。最后把知识应用得得心应手,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怎样?这一堂我们就学到这里吧?下课。

独活寄生汤:

组成: 方证分析:

用法:上药切碎,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2017中医zong合真题

这里面抽3题放17年中医基础 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 2.治疗暑季感冒常配伍芳香化浊药,体现的治则是 A.辨病论治 B.急则治标 C.因时制宜 D.升清降浊 3.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4.《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指 A.相生 B.相克 C.相侮 D.相乘 5.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 A.肺中津气 B.肾中精气 C.肝的阴血 D.脾的阴液 6.《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则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B.肾气衰,发堕齿槁 C.肝气衰,筋不能动 D.肾衰,形体皆极 7.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肺 8.津液与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三焦 B.腠理 C.血脉 D.水道 9.随神往来者,谓之 A.志 B.魄 C.魂 D.意 10.“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厥少二阴之气相通 B.相火寄于肝肾 C.肝肾同属于下焦 D.精血互生互化 11.下列选项中,与语言、声音声音、呼吸强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元气 B.卫气 C.中气 D.宗气 12.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 A.手太阳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手太阴与手阳明 13.暑邪为病,烦渴、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易损肺气 B.暑应于心,耗气伤血 C.暑多挟湿,易困脾气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14.《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指 A.收敛阳气,温其里寒 B.辛温解表,温其内寒 C.解表祛湿,表里双解 D.散其外寒,清其里热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征范畴的是 A.喉中痰鸣 B.耳鸣 C.太息 D.肠鸣A.胃经B.肾经C.小肠经D.心经 81.其经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的是 82.其经脉分支,既至“目锐眦”,又至“目内眦”的是 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83.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 84.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 A.心阴不足 B.心血亏损 C.肝阴不足 D.肝血亏虚 85.症见五心烦热、神志不宁,其病机是 86.症见肢麻不仁、眩晕、目花干涩,其病机是 121.阴偏胜病机,是指 A.阴邪偏胜,引发阴盛 B.阳不化阴,痰湿内生 C.阳气被遏,阴寒内盛 D.阳虚阴盛,虚寒内生122.水谷精气的转输与布散依赖于 A.肝气的疏泄 B.肺气的宣发 C.肾气的蒸化 D.脾气的升清 123.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制是 A.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B.心血荣于舌 C.心气通手舌 D.舌为心之外候 124.对水液代谢起重要作用的脏腑功能有 A.肝气疏泄通利 B.肺气通调水道 C.脾气运化转输 D.肾气蒸腾气化 125.脏腑失调病机,主要是指 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126.形成心血瘀阻的原因有 A.津液不足 B.寒客胸中 C.痰浊阻滞 D.宗气虚衰127.三焦气化失司是指 A.气血生化失常 B.有关脏腑气机不利 C.血液运行失调 D.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128.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有 A.肝肾功能失调 B.心脾功能失调 C.肺肾功能失调 D.脾胃功能失调 129.脉道不利的病机是 A.津液枯涸,脉失濡润 B.固摄失职,血逸脉外 C.痰浊内阻,气机不畅 D.寒凝血瘀,经脉阻滞130.《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则见A.中热嗌干B.善溺心烦 C.善噫善呕 D.舌卷卵上缩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苓桂术甘汤治怕冷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2日 □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温阳活血祛“留饮”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22日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

李冠杰医案之二:高血压眩晕案 ▼2010年2月20日陈某某女 52 岁已婚血压高眩晕脉偏数 处方: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二袋试服 服后:睡眠不好,但食欲转好,感觉轻松,仅不易入睡,上方加石膏十分之一,两袋试服,服后睡眠可,再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十比一的石膏十袋。日两服。 ▼14.1.31 从零晨 3 点左右起感觉头晕,不能卧,卧则加重,尤其不能向左侧卧。头晕严重时则大便次数增多,但并非腹泻。口中略干,无口苦。无明显的胃中不适感,且能食冷食。头晕加重时则伴有两脚冷,甚有时会有汗出。 脉象:脉细弱,关沉弱尺沉近无,略偏迟。 舌象:舌质略红,苔白偏灰,略厚。 处方:吴茱萸汤 原方(自装胶囊),早晨七点左右腹一次四粒。 两小时后症状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中午再服两粒。晚饭后症状完全消失,嘱再服一次四粒。止后服。 ▼14.2.7 自诉常感觉头脑不清爽,有时耳鸣。 处方:泽泻汤苍术 5 泽泻 12 17 克。日二服,次一大平。 ▼14.2.8 电话告知,服泽泻汤后感觉很好,睡眠明显好转,感觉有点累,身上感觉舒服很多,头晕冒明显减轻。后若其耳鸣不愈,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之。

▼14.2.13 昨天晚上相遇,言服上方后头脑已清爽,精神变好,体力好转,耳鸣有所减轻,只是睡眠偏多且有明显的困倦感。疑药中有安眠药故改为日一服。 嘱:此为中病之征,因前长期睡眠不好所致,注意多休息。

注: 一.此患者为笔者一亲戚,两次就诊皆为去其家中,故四诊资料较简。其中第一次治疗因当时散剂还系小塑料袋包装,故药量记录不够准确,此“一袋”应为五克左右。 二.第一次就诊因没有详细的症状记录但从所用方剂看,此患者当时存在半表半量的热证和里实热证,同时还伴有瘀血证。 三.第二次就诊正值春节的年初一,而且此病屡经西医治疗,严重时输液,但皆不效。此次发作恰逢节日且病情较为严重,故易中医治疗。因其主诉仅头晕一个症状,关无恶心呕吐之类的症状,并且

刘志杰 经方病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 心悸案 常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22 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 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 谢国贤:太阴阳明 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 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 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 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 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 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 都还算是比较接近。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

有饮。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说是确实比较严重。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攻下吗?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

最新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白术、甘胸胁当以当则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御意《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阳

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 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按语:钟育衡教授认为,伤寒、金匮所载治痰饮病处方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者,只有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九两首。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以“满”和“眩”为辨证要点。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王维澎医案;陈某某,男,38岁。昔日两眼视力均为1、2,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0、6,右目0.1。某医院眼科诊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于1985年3月5日来诊。患者形体肥胖,行步不稳,头晕

李冠杰医案100例

李冠杰医案 案1: 胃癌胃胀嗳气大便不通案 2013年6月27日夏某某男 68岁胃癌病史食欲睡眠一般大便溏服他药后两天未解,小便频数,夜尿三四次,量少,肢有轻微浮肿,无汗出,不恶寒,头部有时头晕,口干明显,特别是睡醒后喜呕,有时有欲呕感,无口苦,心烦有时有,欲寐四肢无力有时身无力,脉象紧略偏弦,左关沉弱,右关弱,咳喘,舌质淡红略偏暗,有齿痕,手足冷,舌苔薄略厚 他证平时感觉胃胀,胃隐痛,有时腹泻,有时因腹痛而致无法入睡甚至要在床下走动。能食冷食,胃不适严重时有欲呕感。常有肠鸣无往来寒热,有时嗳气,嗳出后感觉舒服腹诊上腹部膨大,且有明显硬块。有气胀,按之不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 半夏6干姜3人参7甘草5黄芩3黄连1大枣5厚朴8生姜15茯苓4苍术4枳实5橘皮12 78克。日二服,次2.5克。开水泡服。 13.6.29其儿媳来电话:服上方后,患者感觉很舒服。 13.7.15来诊,服药后总的感觉很好,曾出现过两天腹泻,但是泻后无身无力感。刻下干嗳食臭,腹胀,大便自腹泻后至今天仅解一次,已成形(此腹泻为中病之反应)。仍有肠鸣,但较前为轻,仍有嗳气,曾出现咽中痛,两天后自行消失。小便夜尿三四次,量不多。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白略厚。有时有恶心感。脉弦紧,关沉弱,右细而偏微弱,左紧细略有力。腹诊:腹部有轻微气胀,但自感觉腹满。有时有烧心感(即胃中灼热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5厚朴8生姜16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 92克。日二服,次3克。 13.8.3来诊,服上方后感觉较好,仍有嗳气,胃中有胀满感,近几天有烧心感,吐酸。再未出现腹泻,食欲可,睡眠可,一般九点许即可入睡。大便偏干,三四日一行,有时有肠鸣但已很少,近来左手有明显的麻木感。 生姜泻心汤合茯苓饮合橘枳姜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旋覆代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半夏6干姜3人参8甘草6黄芩3黄连1.5大枣9厚朴8生姜22茯苓5苍术5枳实5橘皮16旋覆花3代赭石1黄芪3桂枝3芍药3 120克。日二服,次2.5克。 13.9.4来诊,前段时间因家务生了一次气,又出现胃痛,后自行缓解。刻下:仍有胃中轻微的不适感,有时嗳气且有生食味(食臭),左手麻木感已有所减,但仍有,有时腹中有胀满感,食欲一般,大便偏溏,有时有肠鸣。虚功较前有所增多,嗳气已基本明显减少,小便偏于频数,量少,且有尿不尽的感觉。精神和体力尚可,左脉弦长偏大关弱,上过寸下过尺;右脉弦细弱。无口苦,有明显口干。舌质淡红,有轻度齿痕,苔薄白。有时头痛,能食冷食。腹诊:上腹部已明显柔软,心下已无硬块,略有气胀。 生姜泻心汤二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二合五苓散二 生姜12甘草9黄芩6半夏9干姜2黄连2大枣15人参7厚朴8黄芪6桂枝10芍药6茯苓6苍术6猪苓6泽泻9 137克。日三服,次2.5克。 13.10.5来诊,食欲不是很好,大便有两天一行,质可。小便夜尿两三次,平时喜饮。有时胃口有短时间的疼痛感,后会自行消失,平时感觉胃中略有不适感,嗳气后便感觉舒服些。已无肠鸣,能食少量冷食,食后有时略有胃中略有不适感。已无嗳生食味(干嗳食臭)的情况。口中无滋味。脉左弦大长有力,右细弱沉略偏弦。左手臂麻木感已明显减轻,但有时肘部有疼痛感。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 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 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

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 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7 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36)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 瘀无热不散 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发生脑中风呢?气血本来循着经络脉道而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就像地上的河水沿着河道畅流一样,因为寒气会使物质黏稠凝结,当寒气侵袭,血流就会运行缓慢,甚至瘀堵不通,如果脑脉络不通,就发生了瘀堵,这时候机体就会不断地调动能量(阳气),试着打通瘀堵,就像河道有瘀塞,后继的河水不断冲击瘀堵,越积越多,如脉络一样堵塞,脉络支撑不住就破裂而出血,瘀血阻络是脑梗死的根本因素。 笔者认为,脑中风是内虚引起的,内虚的条件是阳虚,因为阳是动力,阴是物质,瘀是物质,之所以会有瘀血,那就是缺乏阳气的动力而造成瘀的存在,尤其是肾阳虚。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以化气,元气为脏腑机能活动、气血运行之原动力,正如《医林改错》所谓:元气即虚,阳气运血无力,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占为瘀,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血少,血脉不足,血行缓慢而瘀。 清代王清任大医家认为血瘀才是诸病发生的原因,创立了五个逐瘀汤,特别是针对脑病的方药中,他提出,半身不遂、偏瘫麻木是气虚血瘀的结果,提出补阳还五汤,这是治疗脑病划时代的进步,提高了脑中风的治疗效果。 当然,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很大,在一个处方中黄芪用量达240克,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脑中风病情的缓解并不十分明显。我们发现,益气不温阳,达不到通经活络、化瘀行血的目的,只有在益气的基础上加温热药如麻黄、附子、细辛等,效果才明显。 如果治以益气活血法,不加热药,那么脑病患者常出现血流缓慢,肢体发凉,曲屈不能伸,容易遗留挎栏臂、划圈腿、失语等后遗症。如果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人参、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疗效明显提高。 我们通过彩超观察,单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血流黏稠度,或颈动脉内斑块的消失情况,与补阳还五汤加用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其指标改变有明显的差别,可见用温热药

《伤寒论》中的智慧(7)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中的智慧(7)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 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 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

病半个月。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舌苔白滑而腻。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稀者为饮,稠者为痰。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的过程,所以渗湿就是用补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文章目录*一、苓桂术甘汤概述*二、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三、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四、苓桂术甘汤副作用*五、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六、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 苓桂术甘汤概述 1、定义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2、别名苓桂术甘汤。 3、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制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即得。 5、性状液体,棕黄色,味甘。 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主治痰饮病。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

滑或沉紧。 2、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苓桂术甘汤副作用无明确副作用。 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苓桂术甘汤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1、《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

苓桂术甘汤组方治疗八十岁老人脑瘤实例(祈福元元天下无瘤)

苓桂术甘汤组方治疗八十岁老人脑瘤实例(祈福元元天下无瘤) 襄阳弱爸爸 2016.9.17 一、2O15年8月27日 初诊:陈氏,男,79岁,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头部占位性病变,转移瘤可能性大,位于左小脑部位,约鸡蛋大(报告单被医院存档,医生与家属这样说的),医院建议头部穿刺做病理切片检查,以确诊肿瘤性质,家属考虑年事以高,穿刺会造成病人痛苦,所以拒绝,在省附属医院住院五天加重转到省肿瘤医院不接受。家属要求输液治疗,经本人解释后同意中药治疗,不予输液。 主诉:头晕,乏力,进食就呕,呃逆,咳嗽气喘。 既往病史:经常头晕,慢性支气管炎。 刻诊:慢性病容,精神疲倦,表情痛苦,语音低微,有气无力,喉间有哮鸣音,讲一句就咳喘吐痰。不畏寒,不发热,汗不多,头晕眼花,不痛。痰色白偏黄,质稀量多(一天约5OOmL以上),肺部可闻及少量干湿罗音。纳差,几天来几乎没吃进去东西,大便4天未解,平时大便硬,小便可,腹不胀,压之不紧张,舌色淡,苔微黄腻,无齿痕,脉弦滑。 六纲: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太阴为主) 五证:饮,烦证 处方:小前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橘皮枳实生姜汤。一两1O克。2剂。 前胡80g,旱半夏80g,黄芩30g,党参30g,厚朴30g,茯苓40g,苏梗20g,陈皮160g,枳壳30g,生姜80g,炙甘草30g,大枣12枚。2剂水煎60分钟,分三次服,并嘱以米粥少许喂之。 二、2015年8月30日,病人服完2剂药,吐痰量稍减,呕吐减轻,还不能进食,大便未解,舌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小前胡汤加陈皮半斤杏仁二两大黄4两。 前胡80,旱半夏40,党参30,黄芩30,陈皮80,杏仁20,生姜30,大枣12,炙甘草30,大黄40。2剂煎服法同前。 三、2015年9月3日,病人有便意,上了两次厕所,拉了少量大便,质稀,恶臭,前天晚上自已下床时摔了一跤,右侧肋弓碰在椅子上,诉痛厉害,头晕减轻,痰量减少,痰白色偏多,有时微黄,质比原来浓,呕吐缓解,还有呃逆感,能进食米粥(用生姜和大米煮的),舌苔还是黄腻,脉弦滑,比早几天缓和。 处方:小前胡汤合苇茎汤加桔梗。

鲍艳举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鲍艳举 中国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内容简介 1.内科疾病 2.皮科、五官科 3.妇科、儿科 一、内科疾病 流感、不明原因发热) 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寒性:阳虚发热(四逆汤);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湿温发热: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单纯清热利湿,有时候需要合并 上麻杏石甘汤。 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热性: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 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燥咳: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止咳药对症加减。 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1

瘀血: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偏头痛、血管紧张性疼痛) 表:葛根汤 热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芷 寒性:吴茱萸汤,麻黄附子泻心汤; 寒热错杂: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功能异常、急慢性胆囊炎、肝癌) 热性:柴胡剂 寒性:附子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 汤; 瘀血:血府逐瘀汤、旋覆花汤; 转氨酶异常,胁肋疼痛,胆红素升高,血脂异常。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热性:柴胡剂 寒性: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五苓散; 瘀血:桂枝茯苓丸 骨关节病、后背及腰部疼痛、颈椎病、轻度腰突) 表证:葛根汤 2

寒性: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热性:白虎桂枝汤、四妙散,注意寒热错杂的治疗(外寒里热、上热下寒)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寒性:理中汤、小建中汤; 热性:柴胡剂; 寒热错杂: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双下肢水肿) 寒性:真武汤、实脾饮、五苓散; 热性:越婢加术汤、四妙散、猪苓汤; 表证:大青龙汤。 10.失眠 热性:柴胡龙骨牡蛎汤 寒性:对证治疗(理中汤)对症药物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 : 3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临床撷萃431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单娇?赵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名方,用来治疗痰饮内停,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临床应用认为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欲滴,舌淡嫩,脉见沉或弦,水气上冲不一定必见,以上症状或单见或并见,只要能辨证为心脾阳虚者,苓桂术甘汤皆可加减用之。 1 苓桂术甘汤的理论渊源 1.1 出处 《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1.2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 2 苓桂术甘汤方解 刘渡舟先生认为,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厚土。所以茯苓一味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逆;(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如果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通阳以行津液。可见,苓桂两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本方中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3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 刘渡舟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营卫凝涩,则面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颌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名曰,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火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其甚者则可见结或沉伏无力。 笔者依照刘老所言要点,不揣浅陋,依葫芦画瓢,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单娇(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专业。

浅析苓桂术甘汤的应用

浅析苓桂术甘汤的应用 病案:王某,男, 35岁。咳嗽反复发作3个月余。曾遍服西药及中成药而无寸效。只夜间干咳,无痰,白天无咳嗽,左侧卧咳嗽剧烈,右侧卧稍缓,因咳不能安卧,颇为痛苦。体瘦,面苍少泽,无恶寒发热,胸闷气短不明显,口干,不欲饮水。纳食欠佳,大便日1 ~ 2次,质偏稀软,小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弦细滑。处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用药如下: 茯苓30 g,桂枝15 g,白术15g,炙甘草10 g,党参15g,干姜10g,细辛6g,陈皮10g。5剂,水煎服,日1 剂。二诊,咳嗽大减,能安睡5 ~ 6 h。纳食改善,二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略腻,脉弦细滑。原方5剂。三诊,夜间偶咳,睡眠已无大碍。纳尚可,大便稍软,成形。小便平,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滑。原方去细辛,改用茯苓15g,桂枝10 g,5剂。另以理中丸调理善后【1】 本案例中“患者干咳无痰,左侧卧咳嗽剧烈,右侧卧稍缓”,可以得出此为痰饮内停,阻遏肺气,使得肺气升降失司而至反复咳嗽。又有“面苍少泽,纳食欠佳,大便稀软”,此乃痰饮滞留于脾胃,使其气机失于和降、运化不利。“舌淡苔腻,脉滑”,则是体内有痰饮水湿的重要体现,“无痰,口干,”是由于水液停留在脾胃,由于脾气的虚弱不能将水液输布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但是体内又不缺少水分故又表现出“不欲饮水”。因此可知此案例中患者是由于脾虚不运,痰饮阻肺。仔细分析得此咳嗽的最根本在于脾气虚弱,从而导致水液不化,聚湿为痰,从而化为水饮停留在脾胃影响到肺,使得肺失宣降,从而导致咳嗽。 根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的有原则,所以在治疗时应以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为主。因此选用苓桂术甘汤,该汤药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方中以茯苓为君, 健脾渗湿, 祛痰化饮; 以桂枝为臣, 温阳化气, 既可温阳以化饮, 又能化气以利水, 且兼平 冲降逆; 与茯苓相伍, 一利一温, 对于水饮停留而偏寒者, 有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 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处方: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6g,川木香、神曲各10g, 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一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次日照常上班。由上可见,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 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所以,功在“治中焦,生营卫,行津液”,故名建中。 一工人,男,43岁。因胆囊炎3次手术,身体极其虚弱,人形消瘦,胃脘疼痛挛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食纳少,脉弦细而虚,钡餐证实: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处方小建中汤加味:桂枝log,白芍20g,生黄芪15g,当归、法半夏各log,广 木香、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胶饴30g(冲服) 疼痛发作时,吞服金铃子散(川楝、延胡各log,研细末分2次冲服),经上述治疗,共服30余剂,体重增加4kg,面色红润,精神好转,食量倍增,临床痊愈。 三、调和脾胃 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湿热并存。论中对脾胃同病的痞满,言之甚详。联系实践看,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其病性多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其临床特征是:胃脘或大腹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是一重要临床指征。 例如某教师,男,47岁。患慢性肠炎多年,饮食稍有不慎,则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口苦黏腻,舌苔黄白而腻,脉缓弦而软。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法半夏、川黄连、干姜各l0g,炙甘草6g,西党参15g,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 第条,原文为“伤寒,若吐、: 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 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 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

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 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 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 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 成痰成饮, 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 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面色多见黎黑, 此为“水色”或皮, 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 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 认为67 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 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刘老认为: 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疗痰饮咳逆; 二是养心安神; 三是助肺治节之令; 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 二是下气降冲; 三是通阳消阴, 也为本方主药。茯苓桂枝相配, 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 利水之中以复心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