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的比较分析

讨论: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的比较分析
讨论: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的比较分析

讨论: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的比较分析

朱奕彰,季智健,张辰雨,杨祎,梁贤毅2011年11月29日

基础医学院

指导老师:刘姗姗

一、摘要:

本文将对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结合本实验加以阐述,举例说明两法的适用范围,并讨论在利用比色法进行测试时,是否对溶液的溶度有限制要求。

二、前言:

我们常说的化学分析法主要有两类:

1、容量分析法:又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

分析法。

2、重量分析法

而本文中讨论的目视比色法与分光比色法均属于仪器分析,利用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称为比色分析法,而用分光光度计进行的比色分析的方法则称为分光光度法,本文即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经过小组成员的激烈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三、内容:

(1)分光比色法:

1、优点:1)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10-5%

2)准确度高:一般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对微量成分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滴定分析法和重量法也不够准确了,甚至无法进行测定。

3)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

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缺点:操作复杂,不简便。

(2)目视比色法

1、优点:1)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适宜于大批试样分析。

2)适宜于稀溶液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3)白光下进行测定,因此有些显色反应不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时,仍可用目视法测定。

2、缺点:1)有色溶液一般不太稳定,常常临时配制一套标准色阶,较麻烦费时。

2)依靠人的眼睛来观察颜色深度,有主观误差,准确度不高,相对误差约为5~20%。

3)测定的灵敏度不太高,并只能得出一个溶液溶度范围,不能更精确一些。

4)与测定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结果是非理性的。

(3)从本实验中,最终分光比色法测得的铁离子含量是符合目视比色法得出的铁离子含量范围的。可以得出,目视比色法的仪器简单,操作简便,但测定的灵敏度不太高,并只能得出一个溶液溶度范围,而分光比色法虽灵敏度及准确率高,

但操作复杂,不简便,且耗时耗力。

(4)至于两者的适用范围:

目视比色法适用于稀溶液的比色,溶度过高判定不准,并且适用于溶液颜色明显的溶液。而对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

第20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第20章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20-1】将下列百分透光度值换算为吸光度: (1)1% (2)10% (3)50% (4)75% (5)99% 解:A=2-lg T% (1)A=2-lg 1 = 2.000 (2)A=2-lg 10 = 1.000 (3)A=2-lg 50 = 0.301 (4)A=2-lg 75 = 0.125 (5)A=2-lg 99 = 0.0044 【20-2】将下列吸光度值换算为百分透光度: (1)0.01 (2)0.10 (3)0.50 (4)1.00 解:lgT%=2-A (1)lgT1%=2-0.01 = 1.99 T1%=97.7 % (2)lgT2%=2-0.10 = 1.90 T2%=79.4 % (3)lgT3%=2-0.50 = 1.50 T3%=31.6 % (4)lgT4% =2-1.00 =1.00 T4%=10.0 % 【20-3】有一有色溶液,用1.0 cm 吸收池在527 nm 处测得其透光度T = 60%,如果浓度加倍,则(1)T值为多少? (2)A 值为多少? (3)用5.0 cm 吸收池时,要获得T = 60%,则溶液的浓度为原来浓度的多少倍? 解:A=-lg T =εbc -lg 0.60 = 0.222 浓度增倍时: (1)lg T =-0.444 T= 36 % (2)A=-lg T = 0.444 (3)1.0cm时:c1 = 0.222 5.0cm时:c2 = 0.222 c2/c1= 1.0 /5.0 = 0.2倍 【20-4】有两种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当液层厚度相同时,在527nm处透光度T分别为(1)65.0%,(2)41.8%。求它们的吸光度A各为多少?若已知溶液(1)的浓度为6.51×10-4mol·L-1,求出溶液(2)的浓度为多少? 解:(1)A=εbc =-lgT=-lg 0.650 = 0.187 (2)A=-lg 0.418 = 0.379 (3)当c1= 6.51×10-4 mol ? L-1时,

项目九、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微量铬

项目九、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微量铬 【概述】 我们知道,许多物质都有颜色,例如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重铬酸钾水溶液呈橙色。当含有这些物质的溶液浓度改变时,溶液颜色的深浅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溶液越浓,颜色愈深,反之亦然。因此可以利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比色分析。 用眼睛观察比较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 经过此专项能力的培养,能使你掌握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测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 【学习途径】 〖知识部分〗 1.目视比色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2.影响目视比色的因素 3.标准系列浓度的选择 4.数据处理方法

〖能力部分〗 1.选择、清洗比色管 2.配制铬标准贮备液 3.配制铬标准色列和试样显色溶液 4.对试样进行比色,确定试样中待测离子浓度 参考资料: 《仪器分析技术》黄一石主编化工出版社,2000. 【评价标准】 在1.5h内根据未知样浓度配制标准系列,目视观察比较,完成未知样测定。 【评定方法】 〖应知自测〗 当您通过学习后,应能熟练掌握本专项能力所需的知识要求,并能正确完成学习包中的自测题(也可根据指导教师要求进行测试)。〖应会测试〗(操作考核) 在您参加考试之前,应先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下列学习任务:

复习与本专项能力相关的模块。 学习并掌握本专项能力所需的知识,并通过自测。 能熟练使用本专项能力所需的仪器、试剂、设备,并能完成规定的测试任务。 您认为已能达到本专项能力的培训要求,即可参加专项能力的技能操作考核,考核成绩由监考教师认定。 【目视比色法的定义】 用眼睛观察比较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 【目视比色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有色的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对颜色进行比较,当溶液液层厚度相同,颜色深度一样时,两者的浓度相等。其依据是: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为 A S=εS.C S.b S A X=εX.C X.b X

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紫外一可见吸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若被照射的物质为溶液,光的散射可以忽略。当一束白光照射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溶液的颜色由透射光的波长所决定。吸收光与透射光互为补色光(它们混合在一起可组成白光)。 分子与原子、离子一样,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在一般情况下分子处于最低能态(基态)。当入射光照射物质时,分子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频率的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其能级差E激发态一E基态与选择性吸收的光子能量hv的关系为Hv=E激发态一E基态 分子运动包括分子的转动、分子的振动和电子的运动。 分子转动、振动能级间隔一般小于1 eV,其光谱处于红外和远红外区。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20 eV,由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及可见光区,其实验方法为比色法和可见-紫外吸光光度法。 ②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光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图,也称吸收曲线。它能清楚地描述物质对不同

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③光的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一厚度为b、非散射的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吸光物质吸收光能,致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若用I。表示入射光强度,I t表示透射光强度,I。与I t之比称为透光率或透光度T,T=I。/I t,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还常用吸光度A表示,A=lgT=log I。/I t。 实验证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某一均匀的非散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此即朗伯一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lgT=log I。/I t =abc 式中,a为吸收系数。溶液浓度以g·L-1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 为单位时,a的单位为L·g-1·cm-1。当溶液浓度以mol·L-1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为单位时,此时吸收系数称为摩尔吸收系数,用符号k表示,其单位为L·mol-1·cm-1。 此时朗伯一比尔定律可写为A—Kbc。 摩尔吸收系数k是吸光物质在给定波长和溶剂下的特征常数,k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当吸光物质光程一定时,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直接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测定试样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

比色及吸光光度法

比色及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色分析法的特点、方法原理,应用范围和一些专业术语 2、明确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3、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朗伯-比耳定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利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 有色物质溶液颜色越深,浓度越大;颜色越浅,浓度越小。 二、比色分析法测定步骤 ①选择适当显色剂,使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物质,称为显色阶段。测定无色溶液时要进行显色阶段。 ②选择最佳条件测定溶液的深浅度,称为比色阶段。 三、发展过程: 目视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计(吸光光度法) 四、比色与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微量组分。 1、灵敏度高:测定试样中微量组分(1?0.001%)常用方法,甚至可测定10-4 ~ 10-5%的痕量组分。 2、准确度高:一般比色法相对误差为5?10%,分光光度法为2?5%,其准确度虽比重量法和滴定法低,但对微量组分的测定已完全满足要求。如采用精密分光度计,误差将减少至1?2%。

3、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4、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也不复杂。 例如:试样中含Cu量为0.001%,即在100mg试样中含Cu O.OOImg,用比色法可以测出。 如用碘量法进行滴定分析测定:设Na2S2O3溶液浓度为0.05mol/L,消耗体积为V (mL),则: 0.001/63.55 = 0.05- V V = 0.0003 (mL) 所需N&S2O3标准溶液0.0003mL,无法用化学分析法来测定,但比色和吸光光度法完全可以准确的测定其含量。 第二节光的基本性质: 光具有两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 1、波动性:入v= c 入:波长(nm)v 频率(Hz)c:速度(3X 1010 cm/s) 例如: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偏振、干涉等现象。 2、粒子性:E = h v E:光量子能量h:常数(普朗克常数=6.6256X 10-34 J - s)v频率 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其能量不同。 入大—E小;E大—入小。 第三节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光谱的分类 可见光:混和光,由波长400?760nm的电磁波按适当强度比例混合而成, 因人们视觉可觉查到,故称为可见光。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 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 光是一种电磁波。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 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如把 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图8-1 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 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由此可见,同理,CuSO4收光颜色的补色。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一、填空题。 1.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法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特点。 2.光的波长范围在___________称为可见光,波长小于__________称为紫外光,波长大于___________称为红外光。 3.____________通过三棱镜就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4.光吸收程度最大外的波长叫做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表示。 5.同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λmax不变,具有__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不同物质具有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可以此进行物质的___________。 6.物质呈现一定的颜色是由于___________。 7.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浓度增加而________,这个特性可作为_________的依据。 二、选择题。 1.已知光的波长λ=800nm,则它应属于() A、红光 B、紫光 C、红外光 D、紫外光 2.Fe(SCN)3溶液(红色)的吸收光颜色为()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蓝绿色 3.绿光的互补色为() A、紫红色 B、橙色 C、绿蓝 D、蓝绿色 4.二苯硫腙的CCl4溶液吸收580~600nm范围的光,它显()色。 A、绿色 B、蓝色 C、紫色 D、黄色 三、判断题。 1.白光是一种可见光。() 2.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λmax不变。() 3.在λmax处测定吸光度则灵敏度最高。() 4.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比较,准确度高,灵敏度低。() 5.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而呈现蓝色。() 第二节光吸收定律 一、填空题。 1.光吸收定律又称_______,它表明当_______________垂直通过______________,溶液的吸光度A与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成______。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 二、选择题。 1.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吸光度A( )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透射比T()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3.若某有色溶液透射比为0.333,则其吸光度为() A、0.333 B、0.500 C、0.666 D、0.478 4.若某溶液ε=1.1×104L\(mol·cm),с=3.00×10-5mol/L,b=2.0cm,则A为() A、0.10 B、0.32 C、1.30 D、0.66 三、判断题。

纳氏试剂比色法

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地面水和废水。 1.2样品中含有悬浮物、含氯、钙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和有机物时,会产生干扰,含有此类物质时,要作适当的预处理,以消除对测定的影响。 1.3范围 最大试份体积为50m l时,铵氮浓度C N可达2m g /L。 1.4最低检出浓度 1.4.1目视法 试份体积为50m l时,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 g /L。 1.4.2分光光度法 试份体积为50m l,使用光程长为10m m比色皿时,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 g / L。 1.5灵敏度 使用50m l试份,光程长为10m m比色皿,C N =1.0m g / L,给出的吸光度约为0.2个单位。 2原理 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铵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色度与铵氮的含量成正比,可用目视比色或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3试剂 分析中只使用公认的分析纯试剂和按3.1制备的水。 3.1水:无氨,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 3.1.1离子交换法 将蒸馏水通过一个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氢型)柱,流出液收集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每升流出液中加人10g 同类树脂,以利保存。 3.1.2蒸馏法 在1000m l蒸馏水中,加人0.1m l硫酸(p=1.84g/m l),并在全玻璃蒸馏器中重蒸馏。弃去前50m l馏出液,然后将约800m l馏出液收集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每升收集的馏出液中加人10g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氢型),以利保存。 3.2纳氏试剂。 3.2.1二氯化汞一碘化钾一氢氧化钾(H gC l2一K I一K O H) 称取15g 氢氧化钾(K O H),溶于50m l水中,冷至室温。 称取5g 碘化钾〔K I ),溶于10m l水中,在搅拌下,将2.5g 二氯化汞(H gC l2)粉末分次少量加人于碘化钾溶液中,直到溶液呈深黄色或出现微米红色沉淀溶解缓慢时,充分搅拌混和,并改为滴加二氯化汞饱和溶液,当出现少量朱红色沉淀不再溶解时,停止滴加。 在搅拌下,将冷的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地加人到上述二氯化汞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中,并稀释至100m l于暗处静置24h,倾出上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

全科医学概论重点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的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COPC:(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把以个人为单位,治疗为目的的基础医疗与以社区为单位,重视预防保健的社区医疗相结合的基础医疗工作。 社区诊断:以流行病学为基础。体现整体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环境致病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社区群体的发病机制相当,其基本目标与传统的公共卫生相似,即预防控制并消除疾病。 PHE:(周期性健康检查)是针对来就诊的病人而由医生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健康危险因素为个体设计的健康检查计划。 临床预防医学:是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在临床场所对疾病发病和损伤危险因素的评价和预防干预来实施的,是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的个体化预防措施,是在临床环境下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 家庭治疗:是指对家庭的功能、角色、互动模式的调适,涉及心理、行为问题的治疗。 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在我国政府已经明文规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包括以下6个方面: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全科医疗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 全科医生的角色:1对病人与家庭(医生,健康监护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2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守门人,团队管理与教育者) 3对社会(社区/家庭成员,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 世界家庭医生学会:(简称WONCA)于197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成立。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基础医疗保健,人性化照顾,综合性照顾,持续性照顾。 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服务宗旨与职责上的区别2服务内容与方式上的区别 联系:1各司其职2互补互利3“接力棒”式服务 各种慢性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生活方式与行为因子,环境因子,人类生物学因子,卫生保健制度因子 全科医师应诊中的四项主要任务: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连续性问题的管理,预防性照顾,改善求医遵医行为。 全科医疗的问诊方式:B----背景,了解病人可能的心里或社会因素; A----情感,了解病人的情绪状态; T-----烦恼,了解问题对病人的影响程度; H-----处理,了解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E-----移情,对病人的不幸表示理解和同情,从而使他感受到医生对 他的支持 家庭生活周期:新婚期,第一个孩子出生期(介于0~2.5岁之间),学龄前幼儿期(2.5~6 岁),学龄儿童期(6~13岁),青少年期(13~20岁),孩子离家期(中年 期),空巢期,退休期。 为什么要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1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2开展全科医疗服务3为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提供依据4为全科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料5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依据6为司法工作提供依据。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D)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A)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 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A) (A)15% (B)83% (C)25% (D)53%

第二十章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

本章只讨论物质分子对可见光的吸收:目视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

?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吸收曲线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相同,但吸光度值不同。在任一波长处,溶液的吸光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物质对光的吸收曲线上,吸光度最大处所对应的波长称为该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 表示) ?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吸光度的变化最为明显,所以定量分析中常选择最大吸收波长来测定吸光度,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不同物质的吸收曲线的形状和 最大吸收波长不同,说明光的 吸收与溶液中物质的结构有 关,根据这一特性可用作物质 的初步定性分析。

结论:相同条件下,颜色越深,则浓度越大。吸光度与浓度是相互关

1.基本组成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 显示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320~2500 nm,其中最适宜的使用范围为320-1000nm。 卤钨灯:寿命长,发光效率高(7230型、754型) 紫外区:气体放电光源:氢、氘、氙灯。发射185~400 nm的连续光谱;激光光源:氩离子激光器,可调谐染料激光器 注意:1.其底及两侧为毛玻璃,另两面为光学透光面。

用的型号:751G、752、754、756、756MC、721、722、723、724 高。常用型号:710、730、760MC、760CRT、日本岛津UV-210型。 1.波长调节器(λ); 2.电位器(O); 3. 0%T电位器(100); 4.吸收 池拉杆;5.灵敏度选择钮;6.电源开关;7.吸收池暗箱盖;8.显示仪

吸光光度法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 一、大纲要求及考点提示 大纲内容与要求:了解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光度计的基本原件及其作用。理解光吸收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互补关系,以及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掌握常用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显色剂、显色反应、显色条件、吸光度测量条件,以及光度计的应用。 知识点: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度计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以及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二、主要概念、重要定理与公式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 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 2.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光谱与分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而引起的。分子吸收光谱由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称为电子光谱。通常比原子的线状光谱复杂的多,呈带状光谱。由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成为振动–转动光谱或红外吸收光谱。故红外光谱法可应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3. 目视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应用广泛,仪器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 朗伯–比耳定律 溶液的透射比越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越小,反之亦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2. 摩尔吸收系数 ε反映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也反映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该吸光物质的灵敏度,是选择显色反应的重要依据。 3. 桑德尔灵敏度 桑德尔灵敏度也可表示吸光光度分析的灵敏度。 (三)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1. 目视比色法 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适宜于大批试样的分析。但准确度不高,标准系列不能久存,需要在测定时临时配制。 2. 吸光光度法 入射光是纯度较高的单色光,利用吸光度的加和性,可同时测定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许多无色物质,只要它们在紫外或红外区域内有吸收峰,都可以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按工作波长范围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应用与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又可分为单光束和多光束两类。

第八章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测试

第八章检测练习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32分) 1、单色光是的光。 复合光是的光, 2、与组成白光,故称为互补色光 3、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而产生的。 4、若溶液对白光中的各种颜色的光都不吸收呈。 5、吸收曲线:测定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 6、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 7、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的依据之一。 8、光吸收定律又称,它表明当垂直通过,溶液的吸光度A与及成。其数学表达式为。 9、吸光系数K与、及有关,与无关。 10、显色反应主要有和,其中绝大多数是。 11、显色剂分为和两大类 12、目视比色法的优点是、、、、及。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已知光的波长为350nm,则它属于()。 A、紫外光 B、红外光 C、蓝光 D、红光 2、硫酸铜溶液(蓝色)的吸收光颜色为()。 A、黄色 B、红色 C、紫色 D、黄绿色

3、某有色溶液透射比为0.1,则其吸光度为()。 A、0.01 B、1 C、0.1 D、10 4、721型分光光度计是在()区域内使用的仪器。 A、紫外光 B、红外光 C、可见光 D、近红外光 5、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皿的材料是()。 A、石英 B、光学玻璃 C、彩色玻璃 D、硬质塑料 6、目视比色法的缺点()。 A、灵敏度低 B、仪器简单 C、操作复杂 D、准确度不高 7、关于溶液的吸收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收曲线与物质的性质无关 B、浓度越大,吸光系数越大 C、吸收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D、吸收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溶液性质有关 8、摩尔吸光系数ε与质量吸光系数a的换算关系()。 A、εa=1 B、ε=aA C、ε=aM D、ε=a/M 9、某吸光物质的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该物质分子量很大 B、测定该物质灵敏度高 C、该物质浓度大 D、入射光的波长很大 三、简答题(共30分) 1、什么是目视比色法? 2、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法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吸光光度法思考题解答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思考题解答 一、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a.光吸收曲线及标准曲线; b.互补色光及单色光; c.吸光度及透射比。解:a. (1)光吸收曲线指的是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时,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吸收光谱曲线。(2)标准曲线指的是在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分别测量一系列不同含量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时,以标准溶液中待测组分的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直线。 b.(1)互补色光指的是两种相对应颜色的光,将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2)单色光指的是具有同一波长的光。 c.(1)吸光度指的是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2)透射比指的是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随吸光物 质浓度的增大其变化情况如何? 解: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增大。 3、吸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入射光波长,被测物质的浓 度,络合物的解离度,掩蔽剂。 解:入射光波长、络合物的解离度和掩蔽剂。 4、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解:可能是由于参比溶液选择不当,吸收池厚度不等,吸收池位置不妥,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等原因所引起的。 5、在吸光光度法中,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解:溶液酸度、显色剂的用量、显色反应时间、显色反应温度、溶剂和干扰物质。 6、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7、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解:吸收最大,干扰最小。 8、分光光度计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各部件的作用如何? 解: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比色皿、检测器和显示装置。光源可以发射连续光谱,是产生入射光的基础;单色器是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提供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比色皿是盛放试液的容器;检测器的作用是接受从比色皿发出的透射光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显示装置的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以吸光度A或透射比T的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 9、测量吸光度时,应如何选择参比溶液?

第四章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Colorimetric and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1 概述 许多物质本身具有明显的颜色,例如KMnO4溶液显紫色,K2Cr2O7溶液显橙色等。另外,有些物质本身并无颜色,或者颜色并不明显,可是当它们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后,则可以生成有明显颜色的物质,例如Fe3+本身具有黄色,当与一定量的KSCN试剂反应后,生成的Fe(SCN)3具有血红色;浅蓝色的Cu2+与氨水作用后,则生成深蓝色的Cu(NH3) 42+。当这些有色物质溶液的浓度改变时,溶液颜色的深浅液会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小,颜色越浅。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有色物质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分析化学中,把这种基于比较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深浅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比色分析。 实践证明,无论物质有无颜色,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该物质的溶液中时,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也可以确定该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目前的比色分析常用分光光度计将光源变为单色光,并选择对待测物质具有最大吸收的单色光进行比色测定。 比色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与前面所讲的容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限一般可以达到10-5~10-6 mol/L,可以测定相当于含量0.001~0.0001%的微量组分。如果将被测物质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 2.准确度高一般比色分析的相对误差为5~20%,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容量分析及重量分析,但对微量组分来说,这个灵敏度还是可以的,因为微量组分用容量分析及重量法已无法测定,更谈不上准确了。例如1滴KMnO4滴入100mL水中时,仍可得到明显的适于比色分析的颜色,但这一滴溶液在滴定分析中只相当于它的误差的大小,根本无法进行准确测定。由此看来,比色法的准确度较高,可进行微量组分的分析。 3.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都简单,操作方便。进行分析时,试样处理成溶液后,一般只经历显色和比色两个步骤,就可得出分析结果。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出现,使得一些干扰物可以不经分离,既可以进行测定。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对于生产中的快速分析,起了很大的作用。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由此可见,比色及分光光度法应用范围之广泛。在环境监测中,适用最多的也是分光光度法,绝大多数污染物都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多数中小型实验室都可以配备分光光度计,因此不受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第八章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第八章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一、填空题。 1.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法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特点。 2.光的波长范围在___________称为可见光,波长小于__________称为紫外光,波长大于___________称为红外光。 3.____________通过三棱镜就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4.光吸收程度最大外的波长叫做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表示。 5.同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λmax不变,具有__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不同物质具有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可以此进行物质的___________。 6.物质呈现一定的颜色是由于___________。 7.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浓度增加而________,这个特性可作为_________的依据。 二、选择题。 1.已知光的波长λ=800nm,则它应属于() A、红光 B、紫光 C、红外光 D、紫外光 2.Fe(SCN)3溶液(红色)的吸收光颜色为()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蓝绿色 3.绿光的互补色为() A、紫红色 B、橙色 C、绿蓝 D、蓝绿色 4.二苯硫腙的CCl4溶液吸收580~600nm范围的光,它显()色。 A、绿色 B、蓝色 C、紫色 D、黄色 三、判断题。 1.白光是一种可见光。() 2.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λmax不变。() 3.在λmax处测定吸光度则灵敏度最高。() 4.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比较,准确度高,灵敏度低。() 5.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而呈现蓝色。() 第二节光吸收定律 一、填空题。 1.光吸收定律又称_______,它表明当_______________垂直通过______________,溶液的吸光度A与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成______。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 二、选择题。 1.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吸光度A( )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透射比T()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3.若某有色溶液透射比为0.333,则其吸光度为() A、0.333 B、0.500 C、0.666 D、0.478 4.若某溶液ε=1.1×104L\(mol·cm),с=3.00×10-5mol/L,b=2.0cm,则A为() A、0.10 B、0.32 C、1.30 D、0.66 三、判断题。

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 关键词:比色分析,吸光光度法,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消光度,吸光系数 ) 比色分析是基于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吸光光度法。 有色物质溶液的颜色与其浓度有关。溶液的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利用光学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可以测定溶液的浓度。 根据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以及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程度,可分为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比色分析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通常中测定含量在10-1~10-4mg·L-1的痕量组分。比色分析如同其他仪器分析一样,也具有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1%~5%)的缺点。但对于微量组分测定来说,由于绝对误差很小,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在现代仪器分析中,有60%左右采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在医学学科中,比色分析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卫生分析、生化分析等方面。 一、物质的颜色和光的关系 光是一种电磁波。自然是由不同波长(400~700nm)的电磁波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光,通过棱镜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相连续的可见光谱。如把两种光以适当比例混合而产生白光感觉时,则这两种光的颜色互为补色。图8-1中处于同一直线关系的两种色光(如绿与紫、黄与蓝)互为补色。 当白光通过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溶液就没有颜色。如果溶液吸收了其中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就蜈现透过溶液后剩余部分光的颜色。例如,我们看到KMnO4溶液在白光下呈紫红色,就是因为白光透过溶液时,绿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而其他各色都能透过。在透过的光中除紫红色外都能两两互补成白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红色。 同理,CuSO4溶液能吸收黄色光,所以溶液呈蓝色。由此可见,有色溶液的颜色是被吸收光颜色的补色。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就是比较溶液对它所吸收光的吸收程度。表8-1列出了溶液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表8-1 溶液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二、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全科医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全科医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全科医生在社区所扮演的角色有:、、、、 、、、、等。 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有:、、、、、 、、等。 3.新的医学目标包括:、、、。 4.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以及学 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 以及各类。 5.家庭的内部结构表现为、、 和。 6.家庭的类型有、、和。 7. 家庭的特点:、、。(终 身性、相似性、情感性)

8.家庭评估的常用工具有、、 和等。 9. 社区的五个要素是、、、 和。 10.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要重视社区的人力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包括:、、等。 11. 在社区诊断中,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时,应考虑、、 、和等五个方面。 12. COPC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13. COPC的实施阶段中,级是原始阶段、级是理想阶段,也是COPC实施的最终目标。 14. 临床预防的常用方法:、、、。 15. 三级预防包括:、、。 16. 临床预防的服务对象:、、。 17. 乳腺癌常用的筛检工具包括:、、 和。(乳房自我检查、临床医师触诊、乳房X光摄影、超声波检查)

18. 具有、、、特征的有机集合形式构成群体。 19. 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是、、。 20. 沟通的符号是、。 21. 医务人员和患者在一般层面上的交流构成层面的医患关系。 22. 广义的医患关系中,“医”的范畴包括、、,“患”的范畴包括、、。 23. 1956年,美国的萨斯及荷伦德在《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一文中,提出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包括:、、。 24. 语言沟通的技巧包括:、、等。 25.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包括:、、等。 26.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测量方法有、、、。 27. 小儿常见传染病包括:、、、。 28. 女性性发育包括:、、。

高中化学定量实验定量实验--目视比色法测定抗贫血药物中铁的含量

定量实验--------目视比色法测定抗贫血药物中铁的含量 知识准备: 定量实验: 对实验对象数据方面的精确研究或者测定要研究物质的含量。 目视比色法:通过眼睛观察比较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叫做目视比色法。若待测溶液与某标准比色液的颜色深浅相同,则说明两种溶液的浓度相等;若待测溶液颜色介于相邻两个标准比色液之间,则待测溶液的浓度约为相邻两个标准比色液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学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三维亚铁咀嚼片”中含铁物质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三维亚铁咀嚼片说明书: 【主要成份】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灰色,味甜、微酸。【性状】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每片(0.5克)含: 富马酸亚铁15mg、维生素C 11.25mg、维生素B123.75mg、叶酸0.075mg。 富马酸亚铁: 化学名称:反丁烯二酸亚铁化学式:C4H2FeO4相对分子质量:170 实验原理: 通常补铁药物和保健品中含有正二价的铁元素,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血红素铁等。Fe2+经氧化可变为Fe3+。Fe3+与SCN-溶液反应生成Fe(SCN)3等血红色物质,溶液呈现红色,并且溶液中Fe3+ 和SCN-的浓度越高,溶液的红色就越深。 因此,将含铁药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后(如溶解、氧化使Fe2+经氧化可变为Fe3+),与SCN-反应,配成一定体积溶液,将其与标准比色液相比较,与其颜色一致的标准比色液的浓度即为待测液的浓度。若待测溶液颜色介于相邻两个标准比色液之间,则待测溶液的浓度约为相邻两个标准比色液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实验用品: 标准溶液(已配制)、三维亚铁药片(两片)、6mol/L盐酸、3%H2O2溶液、5%KSCN 溶液、蒸馏水 研钵、托盘天平、50mL烧杯、25mL量筒、玻璃棒、普通漏斗、滤纸、铁架台(含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 2015年12月5日龙浪李珂璇王宇鑫李嘉浩程卫东王佳佳 临床医学院 指导教师:徐尧 一、摘要 本讨论报告通过分析和比较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比色法的主要优 缺点,即目视比色法操作简便但精度较低,分光光度法精确度较高但对溶液的性质要求较高;并且结合实例说明两种比色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浓度限制,即两种比色方法分别在光的波长、物质的组分、以及对朗伯-比尔定律的符合情况上有 不同的适用范围,并给出了适用的吸光度范围(0.2-0.8)和浓度范围。由此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方案。这对实际的研究和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前言 在确定有色溶液待测组分含量时,常常可以通过比较和测量溶液的颜色来进行,这种方法叫做比色法。早在19世纪30-40年代,比色法就开始作为一种定 量分析的方法被应用到研究和生产中。常用的比色法有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其中前者主要通过眼睛观察得出结论,后者借助光电比色计进行。由于这两种比色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分析和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方法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容 (一)两种比色方法优缺点比较 1.目视比色法 1)优点 (1)比色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相比分光光度法,目视比色法不需要动用分光光度计,只需要几个比色管便可以完成测定,因此显得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使用成本低。同时节省了电能,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在分析大批试样时,其优势就显得更加明显,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测定消耗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仅需配置5个标准溶液,便可直接在比色管架上进行比较,与分光光度法中所需的多次清洗比色皿的操作要求相比比较简易。 (2)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情况 目视比色法是通过比较通过光的强度来测定组分含量,可以在白光下进行[2],因此对于有些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显色反应也是适用的。例如在用碘量比色法测定油脂中过氧化值时,碘和淀粉反应的特征蓝色只有在含碘量在 2~10μg[6]时才较为严格地符合Lambert-Beer定律,因此只要反应产生的碘稍稍 过量或不足,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就会产生较大误差,只能使用目视光度法。 本实验中,目视比色法实际上测量的是通过Fe(SCN)3溶液的光的强度,而 在分光光度法中实际测定的是某一单色光(如蓝色)被吸收的情况。 1)缺点 (1)精确度较差 目视比色法主要依靠人的眼睛来观察颜色深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测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准确性自然会受到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为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