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XXXXXX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XXXX级本科XX班

摘要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动物通过多种途径摄入,但动物对其需求量很低,适量的氟有利于机体对钙和磷的利用及防止龋齿,而过量的氟则易导致人富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外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饮水、食物、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关键词地方性氟中毒氟中毒类型全身性疾病治疗和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又称地氟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类人畜共患病,由于人和动物长期摄入过量氟导致牙齿和骨骼发生病变。我国是氟中毒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了上海市以外,均有发生[1]。

1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地方性氟病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都有本病的存在,我国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国的长白山以西、长江以北广大区域为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渤海湾滨海平原和河北泥州等地为深层高氟地下水病区;北京小汤山、广东丰顺、福建龙溪等地是高氟泉水病区;河南的方城、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新疆的温宿等地区为高氟岩矿病区;另外四川、广西、湖南及湖北等12个省150个县中的病区主要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其中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四川的彭水、陕西的安康等地区病情较为严重。2005年报道,全国有病区县1308个,氟斑牙

患者3950万,氟骨症患者287万,病区影响人口仍是1.1亿。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地方病[2]。

2 地方性氟中毒类型

造成地方性氟污染原因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饮水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天津、河北、新疆和江苏等省;第二种为燃煤型,主要出现在我国的贵州、山西、辽宁、云南、四川和北京等省市;第三种为饮茶型,在我国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甘孜州,以及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中国内蒙古。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一些研究者分别对北京、河北、福建、山东、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山东和中国内蒙古进行地氟病调查,到70年代后,相应的发现一些省市和自治区有地方性氟中毒,其中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接近100%,青壮年氟骨症患病率高达70%~80%[3]。

2.1 饮水型氟中毒

高氟地下水一般形成于干旱-半干旱的华北、西北等地区,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它主要分布于:(1)地下水径流缓慢受强烈蒸发的山前平原;(2)绿洲边缘与沙漠接壤的坳陷洼地及沙漠地带。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03-Na型[4]。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发现可分为浅层高氟地下型深层高氟地下水型、高氟温泉水型、高氟岩矿水型和高氟茶水型等。

2.2 燃煤型氟中毒

燃煤释放的氟化物污染了室内外环境,并且氟不能被生物降解,反而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由食物链进入人体。所以氟对人和动植物

的危害极大。氟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部分地区燃煤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

康的地方病,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中国特有的氟中毒类型,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未发现[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氟是煤中的有害元素之一,不同煤种中氟含量变化较大。有的煤质差,灰份越高,含氟量亦越高。而且氟是化学活性极强的非金属元素,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物形态结合于煤中,少数煤中氟化物以羟基氟磷灰石形式存在,而绝大多数煤中的氟化物并非主要以氟磷灰石类矿物形式赋存的。含高氟煤多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北方地区(北京、辽宁、山西、河南)和其他地区(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燃煤释放出的氟化物以气态、气溶胶态共存,以气态氟为主。

2.3 饮茶型氟中毒

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是指由于长期引用含氟量极高的茶叶引起的氟中毒[6]。

饮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又名伏茶、茯茶、茯砖茶、边茶或边销茶。世代生活在西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两侧的蒙、藏、回、维吾尔等20多个少数民族在经过长期选择后,将有分解脂肪、舒畅肠胃、增加热量等功能的砖茶作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并沿袭至今。素有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7]。然而茶树是富集氟的植物,叶片是茶树对氟的主要积累器官[7]。砖茶是一种特殊的发酵型茶,主要用含氟高的

隔年生及多年生的老茶叶及部分老茎干加工而成,因此长期饮用能使氟中毒的概率增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发现饮茶型氟中毒现象。因此,对砖茶、奶茶中的氟对人体,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同胞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慢性氟中毒病可有头痛、眩晕、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泄以及记忆力减退,易困和反应迟钝等表现,它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

3.1 氟斑牙

过量的氟不仅对牙齿、骨骼等硬组织有损伤作用,还可损伤其他软组织器官。氟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离子可破坏牙釉质的正常结构,使牙齿表面失去光泽,釉质呈白垩状斑点或斑纹,表面不透明,无光泽,呈粉笔样白;色素沉着,呈黄色、棕色或棕黑色花纹;严重时表面有雀啄样斑点,或不同程度的缺损,凹凸不平,牙齿易碎或严重磨损,乃至牙齿过早脱落。根据上述各种表现程度的不同,氟斑牙可分为白垩、着色及缺损三型[4]。氟斑牙是在牙釉质形成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主要危害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牙齿的美观,重则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危害健康。一般氟斑牙患病率无性别差异。

3.2 氟骨症

摄入过多氟可影响体内氟、钙及磷的正常比例,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肌肉、腱及韧带附着部位特别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韧带钙化、椎间管变窄[3]。

氟骨症的主要自觉症状是疼痛,最多见的部位是腰背和四肢,也可遍及全身。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可缓解,静止后加重。重者甚至不能触碰。轻症者一般无明显的体征,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出现肩、肘、膝、腰等大关节屈曲弯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乃至弯腰驼背等严重的肢体变性,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氟骨症患病率基本上也无性别差异,但一般女多于男。

3.3 其他系统

氟化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氟化物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用不同浓度的氟化物处理SD大鼠.可以造成神经毒性,从而导致大鼠行为异常[8]。不同浓度的氟中毒均可一定程度的造成肾脏损害,肾脏的特殊生理功能使之成为易受毒物损害的敏感器官之一,氟对肾脏的组织细胞结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酶的结构和活性、自由基变化等均有影响,说明氟对肾脏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氟主要严重破坏细胞膜性结构,进而肾功能受到损害,最终结果是肾功能衰竭[9]。

实验表明氟中毒大鼠心肌及窦房结细胞出现明显病变,在氟中毒大鼠中,光镜及电镜检查见心肌及窦房结细胞呈明显病变。这是临床表现

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10]。

4 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和预防

4.1 治疗

地方性氟中毒并无特效疗法,对于饮水型氟中毒应尽量减少对含氟量过高的水的饮用,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补钙可有效减轻氟中毒,增加动物对氟的耐受性。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如VC、VB,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1]。其中典型临床表现氟斑牙可用药物脱色、冷光美白、烤瓷牙、可见光复合树脂修复。氟骨症的治疗有疼痛者给予适量非甾体类镇痛剂,如阿司匹林0.3~0.6g/次,1~2次/d,也可给予吲哚美辛,25mg/次,2~3次/d;有骨骼畸形者应局部固定或行矫形手术防止畸形加剧;一旦出现椎管梗阻或截瘫时,应及早手术,解除神经压迫等。

4.2 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地理环境氟含量增高而引起的,预防措施首先应清查氟的来源[2]。

如主要来源于饮水,则应改用低氟水源,如打深井水、收集和贮存降水、利用江河水等。如更换水源有困难时,则应采取饮水除氟。集中式给水可采用活性氧化铝法,分散式给水可采用碱式氧化铝和硫酸铝法除氟。实施改水降氟措施,降低饮水氟含量,是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预防氟中毒的根本措施.也是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燃煤型污染区应改造落后的燃煤方式,改良炉灶、加强排烟措施,将含氟烟尘排出室外,甚至更换燃料来解决;改变烘烤玉米及辣

椒等食物的保存方法,降低食物的氟污染。

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够积极的改变不良饮茶习惯,降低砖茶中的氟含量,或用低氟茶代替砖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保护身体健康[11]。

参考文献

1.张娟.地方性氟中毒研究进展.内江科技,2011,32(7):53.

2.仲来福.卫生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刘晓莉.从宁夏固原氟中毒事件看地方性氟中毒.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34(2):8-10.

4.沈照理,郭华明,徐刚,等.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自然杂志,

2010,32(2):83-89.

5.张玲.我国燃煤中的氟污染现状. 商情,2011(47):133-134.

6.刘俊,琪木格,李艳红,等. 内蒙古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小手牵大手健康教育方

式效果分析.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2):226-228.

7.方学军.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现状. 湖南林业科技,

2011,38(2):85-88.

8.柴丽红,史艳飞,王晓雯,等.氟化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中国地方病学杂

志,2012,31(2):231-233.

9.万晓军,任鹏,孙发,等.氟中毒对肾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6):54-57.

10.易韦,于燕妮,张陈匀,等.慢性氟中毒大鼠窦房结细胞及心肌细胞的病理学

观察.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4)264-265.

11.李振林,赵成祥,李艳红,等.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居民干预后行为改变效果分

析.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39-1641.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 本标准是在长江三峡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和饮水型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同步流行病学调查对比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防治及研究资料,并参考有关标准而编写的。 本标准代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中地办发〔1981〕6号)中的病区划分标准。原标准环境氟含量指标中只有饮水氟含量,只适用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本标准根据我国病区类型复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增加了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和总摄氟量,制定出既适合于饮水型病区的划分,又适合于其他类型病区的划分。本标准采用了原标准中饮水含氟量的指标,因为该项指标经多年防治工作实践证明,对不同程度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是适宜的客观环境指标。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氟病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教研室、河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富、戴国钧、杨世明、顾諟栋、滕国兴。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确定和病区程度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以自然村(屯)为单位的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确定和病区程度的划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医`学教育网整理。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16396—1996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 WS/T87—1996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 3病区确定与划分条件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案 (2)

预防包虫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三二班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包虫病以及它的传染方式。 2.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3.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让学生了解地方性氟中毒的基本知识,做到预防工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问图片上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片,小朋友看,这图片上是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是个人他不爱干净,碰小狗老鼠后,没有洗手,他吃东西,就将这些细菌吃进了肚子里。 2、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包虫病和传染方式。。 ㈠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包虫病吗?刚才老师所出示图片里的人就得了这个病。 ㈡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hydatid.disease),又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不同种的包虫病,即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分别因人摄入棘球绦虫卵及多房棘球绦虫卵而感染。临床上以肝包虫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器官也被侵犯。 ㈢你们知道包虫病是怎么传染的吗? 人体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传染:主要是与终末宿主(狗、猫)密切接触后,误吞虫卵而感染。(2)间接传染:是指由于虫卵污染水源、土壤、植物或蔬菜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去流行区出差、旅游、劳动的人因吃饭、饮水而感染。 ㈣总结:所以小朋友不论干什么事情,吃什么事情之前要洗手,而且要保持清洁。 3、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㈠师:小朋友,虽然有人得上了包虫病但是也有治疗的方法,没有得上包虫病的人也要注意预防,下面我就给小朋友们讲讲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㈡包虫病的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是治疗包虫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原则是摘除内囊和处理外囊,但内囊摘除前必须先杀死囊中的原头节,以防囊液破溃外溢造成囊液污染和包虫种植扩散。因囊液具有极强的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㈢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地方性氟病病区胎儿大脑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变化

·论 著· 地方性氟病病区胎儿大脑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变化 于燕妮 杨文秀 董 仲 万昌武 张均田 刘家骝 肖开棋 黄诒森 卢步峰 摘要 测定地方性氟病病区引产胎儿大脑神经递质和受体。结果发现,氟病区胎儿(10例、5~7月胎龄)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2羟色胺含量以及Α12受体含量均明显低于非氟病区胎儿,而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105)。其它单胺类递质及有关代谢产物:多巴胺、52羟吲哚乙酸、3,42二羟基苯乙酸无明显差异(P>0105)。提示过量氟在脑中蓄积,可造成神经细胞某些受体和递质合成减少,导致神经细胞发育障碍或损伤。 关键词 氟中毒 神经递质 受体 胎脑 Changes of neurotran s m itters and the ir receptors i n bra i n tissue of hu man fetuses fro m f luorosis ende m ic area Yu Yann i,Yang W enx iu,Dong Zhong,et al D ep a rt m en t of P a thology,Gu iy ang M ed ica l Colleg e550001 M onoam ine neu ro tran s m itters and theirΑ12recep to rs in,the b rain tissue of therapeu tically abo rted fetu ses from an endem ic2fluo ro sis regi on w ere detected.T he con ten ts of no r2ep ineph rine and52hydrox2 ytryp tam ine as w ell as the den sity ofΑ12recep to r w ere m arkedly low ered and the ep ineph rine con ten ts m arkedly raised as compared w ith tho se of the fetu ses from a non2endem ic regi on.T he resu lts suggest that the excessive depo siti on of fluo ride in b rain tissue m ay b ring abou t decrease ofΑ12recep to r and som e monoam ine neu ro tran s m itters,W h ich reflects som e dam ages o r dysp lasia of the neu ronal system. Key words F luo ro sis N eu ro tran s m itters R ecep to r Fetal b rain Ξ 已有文献资料报道[1~5],慢性氟中毒时,体内贮积的氟可通过胎盘屏障在胎儿体内蓄积,并进一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损伤,致脑发育迟滞,表现在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及神经递质等方面均有异常。我们进一步用氟病病区人工引产胎儿,测定其大脑中Α12受体的密度、功能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探讨氟中毒对脑组织受体、递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1.病区胎儿:10例,取自贵州省织金县氟中毒病区,以水囊引产。参照母亲停经史和胎儿顶臀长,计算胎龄。其胎龄均为5~7月。此类胎儿的母亲长期居住于氟病区,食用高氟粮食,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但无氟中毒的其他症状及体征,亦无其他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 2.非病区胎儿:10例,取自贵州省贵阳市非氟中毒流行区。胎儿取材与病区胎儿同。胎龄均为5~7月。胎儿母亲均无氟中毒表现。 二、检测项目 — 7 5 2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6年9月 第15卷 第5期 Ξ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贵州省科学研究基金资 助项目 作者单位:550001 贵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于燕妮,杨 文秀,董 仲,万昌武,刘家骝,肖开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 研究所(张均田);镇江医学院生化教研室(黄诒森,卢步峰)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状态:现行)

I C S11.020 C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17018 2011 代替G B17018 1997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 D i v i s i o no f e n d e m i c f l u o r o s i s a r e a s 自2017年3月23日起,本标准转为推荐性 标准,编号改为G B/T17018 2011三 2011-12-30发布2012-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前言 本标准的所有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三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代替G B17018 1997‘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三 本标准与G B17018 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原标准中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判定指标修改为水氟和病情同时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判定为病区; 删掉了原标准中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划分的人群总摄氟量指标; 增加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的评价指标; 增加了附录A评价指标确定方法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二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二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二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彦辉二孙殿军二赵丽军二安冬二邓佳云二杨小静二边建朝二白广禄二王三祥二夏雅娟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17018 1997三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判定与划分的指标三 本标准适用于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的饮水型二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三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三 G 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 B/T5750.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G B/T5750.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W S19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 W S/T208氟斑牙诊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三 3.1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d r i n k i n g w a t e r t y p e e n d e m i c f l u o r o s i s 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水氟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通过饮水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以骨组织和牙齿受累为主的慢性蓄积性中毒三 3.2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b u r n i n g c o a l p o l l u t i o n t y p e e n d e m i c f l u o r o s i s 由于人们长期以敞炉敞灶燃烧高氟煤炭用于取暖二炊事或烘烤粮食二辣椒等,致使含氟烟尘污染空气以及食物,使人体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以骨组织和牙齿受累为主的慢性蓄积性中毒三 3.3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d r i n k i n g t e a t y p e e n d e m i c f l u o r o s i s 由于人们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茶水,致使人体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以骨组织和牙齿受累为主的慢性蓄积性中毒三 4病区判定与划分指标 4.1病区判定 4.1.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生活饮用水含氟量>1.2m g/L,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周岁~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30%三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预防知识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防治常识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就是由于人们通过饮水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以骨骼和牙齿损害为主的全身慢性蓄积性氟中毒。 一、引起原因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就是当地群众长期饮用含氟较多的泉水、沟水或井水所致;摄入了过量的氟,长期如此,即发生氟中毒。 二、表现症状 氟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骨骼和牙齿受损害。骨骼损害引起氟骨症,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躯干麻木,手足抽搐、僵硬,严重时还有关节活动困难,弯腰驼背,胸廓变形,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丧失劳动能力。牙损害发生氟斑牙,也叫氟牙症,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没有光泽,出现白垩、黄色、棕黑色的花纹、斑点或缺损,尤以门牙损害最严重。7-8岁以前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斑牙,8岁以后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骨症。氟斑牙一旦形成,可遗留终生。此外,摄入过多的氟还会损害身体其他许多重要器官并影响一些重要的代谢活动,致使体力、脑力和抗病力等功能下降,身体发育较差。 三、预防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增加对氟的排泄,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机体抵抗力。 目前主要是针对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以改换饮用低氟水,如打建新的低氟水源井、引用低氟的河、水溪、泉水以及物理化学方法除氟。主要的除氟剂有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氯化铝、骨炭、羟基磷灰石等。提倡喝淡茶水、多喝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多食用汤菜,改善营养也不失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识 1.我们这里流行的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原因是:饮用水中的氟含量较高。 2.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人体造成的危害是:氟斑牙、氟骨症。 3.预防饮水型氟中毒最好措施是:改水。 4.自己掌握的氟中毒防治常识应该向父母和邻居讲,主要讲引起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原因、主要表现、预防方法等。

地氟病健康教育知识交流

地氟病健康教育

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 1.范围与目标人群 ⑴范围:选择莱西市和平度市开展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在每个项目县选择3个项目乡(镇),每个乡(镇)在中心小学校4~6年级的班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上述项目乡(镇),每个乡 (镇)选择3个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⑵目标人群:一级目标人群为4~6年级学生和家庭主妇;二级目标人群为乡镇和村干部、乡村医生、小学教师和水站管理人员。 2.干预内容与方法 ⑴基线调查:在每个项目乡(镇)中心小学校随机抽取5年级1个 班的30名学生,完成表1的答卷调查(人数不足时,可从邻近班级或上年级学生中补足);并在每所项目学校所在地随机抽取15名家庭主妇, 完成表2的问卷调查。将基线问(答)卷结果统计填入表3。 ⑵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负责设计制作地方性氟中毒的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如:DVD光盘、小学健康教育手册、宣传画、折页等),并下发至项目单位。 ⑶活动形式:县级项目执行机构协调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在项目县辖区内播放有关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科普片和公益广告3 次,宣传报道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知识、策略和措施等信息2次以上; 协调和配合教育部门在项目乡(镇)小学校4~ 6年级的班级上好1节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课,要求目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写1篇作文,并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成员;由村医组织项目村的家庭主妇开展1?2次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培训;在每个项目乡(镇)政府、村委会所在地张贴或悬挂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标语2幅,在 项目乡(镇)卫生院开设2~ 3期专题宣传栏,在村卫生所(室)张贴宣传画;利用“赶集日”在项目乡(镇)开展2?3次健康咨询活动。将上述健康教育活动情况填入表4。 3.项目评估 ⑴评估方法:项目实施结束后,在每所项目小学校随机抽取5年级1

氟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氟和人体健康 田爱欣,王玮 (廊坊食品工程学校,廊坊 065000) 摘要: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本文介绍了氟在人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排泄过程,阐述了氟的生理功能及氟的摄入量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氟;分布;代谢;生理功能;健康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体内主要以CaF2的形式分布,在世界医学史上,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科学研究表明,含氟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已经用于临床,氟尿嘧啶可以治疗癌症,氟烷可以作为,三氟拉嗪可以治疗精神病等等。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氟可致癌。总之,氟素及其化合物有着繁杂的生物学功能,一直被医学界所关注[1]。 1 氟在人体内的分布 氟在人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骨骼中以长骨的含氟量最高。男性骨骼中氟含量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人的内脏、软组织、血浆中含氟量较低。氟的生理需要量为0.5~1mg/d,成年人体内含氟约为2.9g。人体对氟的含量最为敏感,氟对人体的安全范围比其他微量元素要窄得多,从满足人体对氟的需要到由于过多而导致中毒的量之间相差不多[2]。 2 氟在人体内的代谢 氟吸收的部位主要是肠和胃。从肠、胃吸收的氟,能很快进入血液,血液内的氟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2种,非离子型氟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发挥生理作用;离子型的氟以氟化物的形式参与运输,并很快进入组织、唾液、肾脏里,大量聚集在骨骼及牙齿内,骨骼甚至可称为人体的“氟库”。 氟主要经尿排泄,汗液和粪便也可以排泄一定量的氟,唾液、乳汁、眼泪、头发和指甲等亦可排出极其少量的氟。尿排泄氟的速度快、数量大,成人每天吸收的氟约有50%经尿排出;其余的绝大部分蓄积在骨骼内。一次经口摄取氟后,1h即可经尿排泄摄入量的10%,4h达40%,12h达43%,24h则接近于50%。经呼吸道摄入的氟也经尿而迅速排出。粪便也是氟排泄的一种途径,粪内氟的来源有二:一为未吸收的氟,另一为虽已吸收但又排入肠腔的氟。一般认为,经粪便排出的氟约占排泄总氟量的10%。 3 氟的生理功能 3.1 氟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当氟缺乏时,可引起实验动物的造血功能障碍。Wegner等发现,动物缺氟时主要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这种贫血补充铁剂后可以得到纠正;同样,补以适量的氟也可以纠正铁在临界量时出现的小细胞贫血。当机体处于缺铁的状态时,氟对铁的吸收、利用有促进作用。有研究指出,给予大白鼠3.5μg/g的含氟水,对其造血机能有明显刺激作用。 3.2 氟与骨骼代谢的关系 氟的重要性在于参与钙磷代谢,有助于钙和磷形成氟化磷灰石从而增强骨骼的强度。人体骨骼固体的60%为骨盐(主要羧磷灰石),而氟能与骨盐结晶表面的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氟磷灰石而成为骨盐的组成部分。骨盐中的氟多时,骨质坚硬,而且适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沉积,可加速骨骼的形成,促进生长,并维护骨骼的健康。实验证实,补充适量的氟,羟基磷灰石的羟基可被氟取代,形成均匀一致的氟化磷灰石。后者的溶解度明显降低,其热力学的稳定性明显升高,增加了骨骼的强度[3]。 3.3 氟的防龋作用 人们早就认识到氟有预防龋齿、保护人牙齿健康的作用。自1945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广泛实施饮水加氟。当前已趋向于局部用氟防龋。氟的防龋机理与氟对骨骼代谢的作用一致。氟在牙釉质大部分矿化之后,仍能取羟基磷灰石的羟基,形成氟磷灰石,参与牙釉质的晶格结构,在牙齿表面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提高了牙齿的强度,增强了牙釉质的抗酸能力。此外,氟对细菌和酶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由于细菌活动所产生的酸,从而更有利于牙齿的防龋作用。 3.4 氟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系 适量的氟对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有人研究发现,当小鼠饲料中含氟量小于0.005mg/kg时,动物生长发育迟缓,生殖能力降低,甚至发生不孕;补充一定量的氟后,可恢复其正常发育和生殖能力。氟对生物体寿命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研究不多。Schroeder等曾报道,雌鼠缺氟时生长发育明显减慢,寿命缩短。 3.5 氟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氟对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某些酶的作用而体现的。氟可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特别是烯醇酶,此酶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可促进使磷酸甘油酸向磷酸丙酮酸的迎向转化作用。氟能抑制胆碱脂酶活性、减少体内乙酰胆碱分解从而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作用,还能抑制三磷酸腺苷酶使体内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增多。有实验证明,给实验鼠补氟,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血清过氧化脂质和心肌中脂褐素含量明显减少,提示补充适量的氟能提高生物体的抗过氧化能力,减少体内衰老色素(脂褐素)的生成和积聚,从而发挥良好的抗衰老作用。 4 氟与人体健康 4.1 氟缺乏对人体的影响 缺氟时,由于釉质中不能形成氟磷灰石而使羧磷灰石结构得不到氟磷灰石的保护,牙釉质易被微生物、有机酸和酶侵蚀而发生龋齿。据文献报道,当饮水含氟量小于0.5mg/L时,龋齿发病率高达70%~90%;当饮水含氟量为0.5~1.0mg/L时,龋齿发病率为40%左右。据我国的经验,在供水中加氟6年,儿童的龄齿发病率降低50%。使用氟化物牙膏也可以降低龋齿发病率。缺氟时,不但易发生龋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骨骼。据流行病学研究,低氟的地区居民患骨质疏松症者较多。大多数人一生不可避免从骨骼中丢失矿物质,尤其是老年人,这个过程呈加速的趋势,出现骨骼结构的破坏,骨小梁丧失,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可导致长骨骨折。调查表明,长期饮用含氟量为4~9ppm 的天然水地区,骨质疏松症要比低氟地区少见[4]。 4.2 氟过量对人体的影响 摄入过量的氟可引起中毒,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特点是在高氟地区的环境中,人或动物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蓄积体内而发病,是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并波及到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儿童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成人主要表现为氟骨症。 4.2.1 氟斑牙 氟斑牙是氟中毒表现最明显的病症。长期居住在高氟地区的儿童,一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氟斑牙。由于氟过多使牙齿钙化酶的活性降低而

地方性氟中病防治知识

地方性氟中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就是由于人们通过空气、食物、饮水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以骨骼和牙齿损害为主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 2.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地方性氟中毒根据其氟的来源不同,分为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饮水型氟中毒就是有些地方长期饮用含氟较多的泉水、沟水或井水所致;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就是有些地方(特别是产煤山区)长期敞灶燃烧含氟较高的煤烘炕食物和取暖,煤燃烧释放的氟便污染了食物和室内空气,人们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水和吸入污染的空气,摄入了过量的氟,长期如此,即发生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就是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长期大量饮用高氟砖茶水所致的一种地氟病,砖茶系粗老茶叶所制,茶树具有天然富氟功能,茶叶越老含氟越高,砖茶的氟含量是普通茶叶的几倍至几十倍。 3.地方性氟中毒有哪些表现?

氟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骨骼和牙齿受损害。骨骼损害引起氟骨症,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躯干麻木,手足抽搐、僵硬,严重时还有关节活动困难,弯腰驼背,胸廓变形,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丧失劳动能力。牙损害发生氟斑牙,也叫氟牙症,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没有光泽,出现白垩、黄色、棕黑色的花纹、斑点或缺损,尤以门牙损害最严重。7-8岁以前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斑牙,8岁以后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骨症。氟斑牙一旦形成,可遗留终生。此外,摄入过多的氟还会损害身体其他许多重要器官并影响一些重要的代谢活动,致使体力、脑力和抗病力等功能下降,身体发育较差。 4.地方性氟中毒怎么样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预防。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预防地方性氟中毒。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主要是改变烘炕食物和烤火的方法,如提倡不直接在煤火上烘炕和保存食物(主要指玉米、辣椒、腊肉),不敞炉取暖;改良炉灶,安装烟囱把炉灶燃烧煤产生的烟尘排出室外;要勤打扫室内卫生,防止高氟扬尘落入熟食中;玉米和辣椒要用日晒或屋外挂凉干燥,腊肉应使用柴火熏炕,保存时应避开煤烟,食用前淘洗,坚决不吃“扬尘辣椒”。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以改换饮用低氟水,如打建新的低氟水源井、引用低氟的江、河、湖、泉水以及物理化学方法除氟。主要的除氟剂有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氯化铝、骨炭、羟基磷灰石等。饮茶型

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与流行特

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与流行特征 云中杰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边建朝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是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它是以侵犯牙齿和骨骼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对于牙齿的损伤叫氟斑牙,对于骨骼的损伤叫氟骨症。统称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过量的氟不仅对牙齿、骨骼等硬组织有损伤作用,还可损伤其他软组织器官。氟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离子可破坏牙釉质的正常结构,使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呈现粉笔样的白色,称为白垩;或出现着色,牙釉质呈黄色或褐色;牙质变脆,出现缺损或过早脱落。氟斑牙是在牙釉质形成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主要危害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牙齿的美观,重则由于严重缺损、磨损或过早脱落,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危害健康。氟离子对骨骼损害的主要表现是骨硬化、骨疏松、骨软化和骨周软组织及关节韧带骨化,引起氟骨症,使骨及骨关节麻木、疼痛、变形,出现弯腰驼背等功能障碍,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氟离子可使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变性,脊髓和椎管内韧带异常骨化,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可引起疼痛或瘫痪。氟可使肌肉蛋白合成受到障碍,造成肌纤维数减少,肌肉萎缩,也可因骨质增生压迫神经系统,引起继发性肌肉损伤。氟可使钙调节激素发生紊乱,血钙降低,引起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高,使骨代谢紊乱。体内的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故可对肾脏产生损伤,使肾功能降低。高氟还可引起动脉血管中层钙化,可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氟能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特别是对抗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影响使抗氧化能力降低,加重机体损伤。 由于地氟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不仅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病区形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严重制约着病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概况 地方性氟中毒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在全球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如印度、中国、朝鲜、前苏联、保加利亚、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南非、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在美国的新泽西州水氟含量高达30mg/L,是西半球水氟含量最高的,其次澳大利亚南部水氟也高达20mg/L,并且发现有绵羊氟中毒。全球大约有地氟病人7000多万。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性氟中毒分布最广、病情及其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上海市与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区类型复杂,有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我国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地方性氟中毒,60年代开展了局部地区的调查,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进行病情普查。截至2004年,全国统计有病区县1308个,占全国总县数的46.45%,受威胁的病区村人口1.16亿,有氟斑牙患者3950万,氟骨症患者288万(其中残废性氟骨症病人有20多万人)。 山东省是全国受地氟病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区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以氟斑牙为线索进行了饮水含氟量测定和系统的定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我省属于饮水型地氟病病区。高氟饮用水源大多数为浅层地下井水,部分为深层地下井水,少数为温泉水。根据水源性质和地理分布特点,我省高氟地区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盆地浅层地下水型:主要分布在鲁东地区的胶莱盆地,是全省最为严重的病区,最高含氟量为20mg/L; ②平原浅层地下水型:分布在鲁北山前倾斜平原和鲁西南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区,病区范围较大,中毒情况严重,最高含氟量为16.4mg/L;③平原深层地下水型:主要分布在鲁北冲积平原,最高含氟量为6.2mg/L;④山区浅层地下水型: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鲁东丘陵的山间平原或谷地,病区散在,最高含氟量为4.5mg/L; ⑤温泉型:集中在胶东半岛地区,含氟量在2.9~14.8mg/L。2000~2002年全省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地氟病病区涉及17个市、113个县(市、区)、11 656个村,病区村总人口979

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探究

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探究X 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从地方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失调、某些肿瘤以及从减轻症状至增进健康和防止衰老,无处不显示出活力。本文探讨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 标签:铁;锌;碘;硒;氟;人体健康;相关性 生命必需元素按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含量0.01%为分界线,人体中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也称痕量元素)[1]。人们在研究了生物体内金属元素存在的状态、结构及其生物功能之后,发现微量元素参与了人体内酶的组成,构成了体内重要的载体和电子传递系统,参与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并与某些疾病直接相关[2]。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自行合成,只能来自饮食、空气及各种外源性物质,容易产生缺乏或过量,从而引起疾病。因此,研究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是医药学领域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就微量元素铁、锌、碘、硒、氟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揭示它们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促进健康长寿。 1 铁、锌、碘、硒、氟缺乏 1.1 铁(Fe)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必需微量元素,它有参与氧的运输和贮存、参与合成细胞色素和多种金属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1]。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在体内参与氧的贮存、运输。Fe2+也是细胞色素的组成部分,参与氧的利用。当机体摄入铁不足时,往往导致缺铁性贫血、电子传递、氧化还原等代谢紊乱。 1.2 锌(Zn) 锌主要以结合状态(大分子配合物)存在于多种含锌酶中,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尤以视网膜、脉络膜、前列腺内含量最高。锌对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维持细胞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缺锌时酶的活性下降,引起有关的代谢紊乱,使人体发育和生长受阻、厌食,影响生殖、皮肤病变并发炎症、伤口愈合差,味觉减退及胎儿畸形等。缺锌对生长期儿童影响最大,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性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甚至智力发育障碍[3-4]。 1.3 碘(I) 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碘缺乏会出现甲状腺肿大、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还可导致不可逆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克汀病(呆小症)等一系列症状。缺碘可累及整个人群,由于婴幼儿和儿童

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地方性氟中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XXXXXX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XXXX级本科XX班 摘要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动物通过多种途径摄入,但动物对其需求量很低,适量的氟有利于机体对钙和磷的利用及防止龋齿,而过量的氟则易导致人富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外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饮水、食物、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关键词地方性氟中毒氟中毒类型全身性疾病治疗和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又称地氟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类人畜共患病,由于人和动物长期摄入过量氟导致牙齿和骨骼发生病变。我国是氟中毒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了上海市以外,均有发生[1]。 1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地方性氟病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都有本病的存在,我国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国的长白山以西、长江以北广大区域为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渤海湾滨海平原和河北泥州等地为深层高氟地下水病区;北京小汤山、广东丰顺、福建龙溪等地是高氟泉水病区;河南的方城、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新疆的温宿等地区为高氟岩矿病区;另外四川、广西、湖南及湖北等12个省150个县中的病区主要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其中湖北省的鄂西自治州、四川的彭水、陕西的安康等地区病情较为严重。2005年报道,全国有病区县1308个,氟斑牙

患者3950万,氟骨症患者287万,病区影响人口仍是1.1亿。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地方病[2]。 2 地方性氟中毒类型 造成地方性氟污染原因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饮水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天津、河北、新疆和江苏等省;第二种为燃煤型,主要出现在我国的贵州、山西、辽宁、云南、四川和北京等省市;第三种为饮茶型,在我国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甘孜州,以及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中国内蒙古。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一些研究者分别对北京、河北、福建、山东、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山东和中国内蒙古进行地氟病调查,到70年代后,相应的发现一些省市和自治区有地方性氟中毒,其中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接近100%,青壮年氟骨症患病率高达70%~80%[3]。 2.1 饮水型氟中毒 高氟地下水一般形成于干旱-半干旱的华北、西北等地区,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它主要分布于:(1)地下水径流缓慢受强烈蒸发的山前平原;(2)绿洲边缘与沙漠接壤的坳陷洼地及沙漠地带。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03-Na型[4]。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发现可分为浅层高氟地下型深层高氟地下水型、高氟温泉水型、高氟岩矿水型和高氟茶水型等。 2.2 燃煤型氟中毒 燃煤释放的氟化物污染了室内外环境,并且氟不能被生物降解,反而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由食物链进入人体。所以氟对人和动植物

地方性氟中毒发展史 2

地方性氟中毒发展史 前言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已知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我国也流行本病,是受害国之一。 正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广泛流行的地方病之一。全国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程度不同的流行。已查出病区县991个,病区自然村屯71413个,氟斑牙患者3797,氟骨症病人104万,受威胁的病区人口估计在一亿以上。我国对地方性氟中毒的系统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病区类型和氟源的探索,流行因素和饮水氟的卫生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许 多新的发现,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有关研究成果已进入国际氟研究的先进行列。兹就近年来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概述如下。 全国现有病区村人口1.1亿,有氟斑牙患者3739万人,氟骨症患者276万人,特别是西部地区病情较重。防治难度较大,国家对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研究很重视,2001年国家由国债资金投入8.5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地方性氟//參中毒防治改水工程建设。在“九五”期间国家设立了“有效除氟剂抗氟剂实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课题和“氟骨症发病机理研究的国家子日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除此之外,近年来

在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慢性氟中毒与氧应激等方面做了很多工。 1/防治情况:“九五”初期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改水率达31.37%,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户改灶率达19.91%,“十五”初期即2001年全国饮水型病区村改水率达38.67%,提高了7.3个百分点。改灶率达25.91%,提高了6个百分点。由于西部地区重点地方病防治项目的落实,2002年1年将改水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但改水巩固率较低。 历史:在古代,人们就把一种含氟的矿石—荧石作用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熔融剂。矿物和荧石在一起加热会生成流动性的金属渣,陈为Fluores,19世纪以前,人们对氟的认识甚少。的那氟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确是客观地存在的,这种危害当时也曾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人类氟斑牙,我国知道的最早,早在我国晋代,著名的学者嵇康在他的著作“养生论”中以记载到“齿居晋而黄”,认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地域性疾病,这个认识比欧洲人要早1600多年。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冰岛,几百年来,当地居民认识到动物中的Caddur病为吃了再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区生长植物所致,这实际上是动物氟中毒。作始于意大利医生斯杰潘.契雅,他在1900年,注意到距那不勒斯不远的包族地区居民牙齿患有特殊的疾病:居民的牙齿有对称性暗黄或暗褐色斑点,有时有缺损和牙磨损,

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方病 是指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碘缺乏和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食物是身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生活环境的土壤含碘少,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植物含碘也少,吃了低碘饲料的各种动物(如羊、牛、狗和兔等),也会碘营养不足。如果我们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健康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所有的人都不能幸免,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虽然大多数人看上去似乎很“正常”,只有部分人会表现出明显病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但实际上,这种“正常”是一种隐藏的病态。科学家把碘缺乏对人身体和智力发育造成的全部不良影响(病态)叫做碘缺乏病。 二、碘缺乏的危害 碘缺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碘缺乏病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这是碘缺乏最大的危害。 2、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傻。 3、导致胎儿死亡、畸形、聋哑或流产、早产。 4、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5、碘缺乏病不明显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力,降低肉、蛋、乳等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幼儿和青春期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较快,体内需要的碘也就多。由于生理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和怀孕的妇女更是需要碘,因此,她们对碘缺乏非常敏感。

氟的危害及控制

氟的危害及控制3 焦 有 杨占平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  付 庆 王留好 (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52)(河南省林业学校,洛阳471002) Fluorine H arm and Control.Jiao Y ou ,Y ang Zhanping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Henan Acade 2 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 hou 450002),Fu Qing (B asic Medicine College ,Henan Medi 2cal U niversity ,Zhengz hou 450052),Wang Liuhao (Forest ry S hool of Henan Province ,L ouyang 471002).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0,19(5):67-70. Based on survey of the literatre concerned ,the F harm on plants ,soil microbes and human health ,ge 2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s with high F water and the statas of F epidemic areas are intro 2duced.And th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F harm and testing F in soil are also presented.K ey w ords :fluorine harm ,control method ,fluoride test ,F poisoning ,geographic distribtion. 3本文在魏克循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焦 有,男,31岁,助理研究员,199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环境中氟的危害是环境科学及卫生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氟的过多吸收,对动植物及人体会产生危害[1,2]。研究氟危害的表现特征及机理,目的是为了控制或减轻氟危害。综合评价氟的测定方法,在氟污染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中,有切实的实用价值。 1 氟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土壤氟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是慢性积累的生理障碍过程。氟能抑制作物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3]及光合作用[2],抑制新陈代谢过程中马来酸脱氢酶的活性[4]。氟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少、产量降低、分蘖少、成穗率低、光合组织受损伤,出现叶尖坏死,叶绿退色变为红褐色 [5] 。 氟存在于植物组织中,且是必要的元素[6]。 然而,氟的过多吸收,则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7]。针叶树是对氟最敏感的植物种类[8]。 Kundu 等[9]的研究表明,随加入土壤中氟量 的增大,磷肥的有效性提高,但小麦对磷的吸收量却减小。在低磷处理时,氟的毒害增大。Braen 等[10]认为,氟污染土壤,增加了金属Al 的溶解性,导致F 、Al 对植物的双重危害。 Wilke [11]的实验表明,在低氟量时,土壤腐殖 质的氮矿化,碱性磷脂酶(APA )、芳基硫酸酯酶 (ASA )的活性即受到减弱,这是Al 2F 化合物的形 成所致;另外,氟也影响脱氢酶(DHA )的活性,脱氢酶的测定是标志土壤潜在微生物活性的较敏感方法,优于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王惟咨等[12]的研究表明,氟能抑制土壤纤维素的分解、土壤硝化作用及呼吸强度,能抑制土壤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2 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氟是人体必需的有益元素[13]。人体各组织均含氟,但以牙齿、骨骼和头发的含氟量最多[14,15]。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组织(WHO )大会作出了”推荐在自来水中添加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决议[16]。当今含氟牙膏的供销[17]也是为了预防龋齿而采取的措施。然而,因氟的过多摄取引起的氟中毒已远远超过了氟不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20世纪初,在意大利维苏威火山附近首次发现斑釉齿,当地叫“基阿杰齿”。直到1937年,人们才认识到这是人体内氟含量超过了正常 生态学杂志 2000,19(5)∶67-70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地方病防治测试题

大骨节病健康教育知识测试题 姓名:班级:性别: 1.大骨节病与人体缺少那种微量元素有关?(2) ⑴碘⑵硒⑶钠 2.大骨节病好发于哪个年龄段?(3) ⑴成人⑵中老年人⑶儿童、青少年 3.防治大骨节病的综合措施包括哪些?(123) ⑴改水⑵换粮⑶饮食多样化⑷不知道 4.你从哪里获得大骨节病知识的?(可选多个答案) ⑴家长⑵学校⑶电视⑷广播⑸宣传栏⑹宣传单⑺其他 5.大骨节病治疗的关键是:(123) ⑴早发现、早治疗⑵控制病情进展 ⑶防

地方性氟(砷)中毒健康教育知识测试题

姓名:班级:性别: 1.饮水含氟量高,会造成哪些危害?(2) ⑴心脏病⑵氟斑牙、氟骨症⑶拉肚子 2.如何预防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1) ⑴改水⑵不吃本地粮食 ⑶改炉改灶、烟囱出屋,改变敞烧炉灶的习惯 3.饮水中含砷量高,会造成那些危害?(2) ⑴心脏病⑵皮肤过度角化、皮肤癌⑶拉肚子 4.如何预防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1) ⑴改水⑵不吃本地粮食 ⑶改炉改灶、烟囱出屋,改变敞烧炉灶的习惯 5.氟中毒的治疗原则?(123) ⑴控制氟的来源、减少氟的摄入 ⑵减少机体对氟的吸收 ⑶促进体内氟的排泄 ⑷吃肉、吃水果、补充维生素、钙剂 碘缺乏防治知识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防治知识题(共计五道题) 1、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A)起着决定性作用。 A、大脑发育 B、身高 C、身体发育 D、体重 2、一般人每日需碘量为(C)微克。 A、5—10微克 B、10—100微克 C、100—300微克 D、300—1000微克 3、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C)。 A、多吃海产品 B、多运动 C、食盐加碘 D、多吃蔬菜 4、碘盐补碘有(ABCD)优点 A、安全有效 B、生活化、长期性 C、经济、易推广 D、可行性、易接受 5、预防碘缺乏病除了食盐加碘以外,(ABC)等天然食品含碘 较多。 A、海带 B、海鱼 C、紫菜 D、水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