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嗜铬细胞瘤 (1)

异位嗜铬细胞瘤 (1)
异位嗜铬细胞瘤 (1)

后腹腔镜治疗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

范新磊杨锦建贾占奎顾朝辉金志波丁亚飞何涛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南郑州450012

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19例,结果:完成后腹腔镜18例,1例中转开放手术, 主动脉旁8例,膈下与肾上极3例,肾门5例,肾下级至髂窝以上3例,肿瘤直径1.5~9.0cm,平均(4.5±2.0)cm,手术时间45~14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60ml,住院时间3~7d,平均5.7d,术后病理示17例为良性嗜铬细胞瘤,2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随访6~25个月,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复发。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性病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以作为治疗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异位嗜铬细胞瘤后腹腔镜

Retroperltoneal laparoscoplc surgery for 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FAN Xin-lei,YANG Jin-jian,JIA Zhan-kui,JIN Zhi-bo,DING Ya-fei,HE Tao Department of Ur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China Correponding Author: YANG Jin-jian,Email:YANGjinjian@https://www.360docs.net/doc/3814940594.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ty of retroperltoneal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Methods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was performed on 1 9 patients.Results all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no cases convert to open surgery.The average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40 min,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25 ml. No obvious complications occured,The average hospitalstays after operation was 5 d. Histological studies are parapelvic cyst of all the cases. Conclusions The treatment of retroperltoneal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had the advantages of Less bleeding, less trauma and rapid recovery. It is a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paitients suffering from retroperitoneal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Key words:Ectopic pheochromocytomas; retroperltoneal laparoscopic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是指膈肌以下髂窝以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上较少见,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我们用腹腔镜技术治疗19例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效果满意,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本组19例,女8例,男11例,年龄20~73岁之间,主动脉旁8例,膈下与肾上极3例,肾门5例,肾下级至髂窝以上3例,术前根据临床症状,血、尿生化检查及CT/MRI等确诊为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症状:高血压10例,其中持续性高血压5例,阵发性高血压5例,以心悸、恶心、呕吐为主3例,无明显症状者5例,19例患者均行内分泌实验室检查,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升高者9例,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者7例,19例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左侧12例,右侧7例,肿瘤直径1.5~9.0cm,平均(4.5±2.0)cm。根据患者术前内分泌检查及症状,按嗜铬细胞瘤临床功能进行分级1:①0级血压<140/90mmHg,尿VMA或血E、NE正常范围7例②I级:血压<140/90mmHg,尿VMA或血E、NE高于正常范围5例③II级:有典型儿茶酚胺增多症表现4例④III级:有典型儿茶酚胺增多症表现且引起心脑血管意外者,2例,术中血压波动以收缩压升高或下降为准。

二、方法:

1、术前准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调整血压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前1~2 w扩容准备;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术前补充皮质激素,术中术后补充氢化可的松;原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患者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降压处理。

2、手术方法:全部采用经腹膜后途径,术中除常规麻醉监测,均行中心静脉压及桡动脉压监测。建立多条输液通道,全麻完成后,健侧卧位,腰部垫高。于腋后线第12肋下缘约0.5~l cm处切开皮肤长约2cm,中弯钳钝性分离肌层.并戳开腰背筋膜至后腹腔间隙内。手指伸入将腹膜稍推向内侧,形成一个可置入一个小气囊的腔隙。于后腹腔间隙内置入一个自制人工打气囊,充气400~500 ml,留置3~5 min后放气拔除气囊。再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腋前线肋缘下穿入12mm Trocar,腋中线髂嵴上2cm处穿10 mm Trocar,。腋后线通道置12 mm Trocar,缝合密闭切口。三点均置入操作器械及监视镜,开气腹使压力达12 mm Hg(1 mm Hg=0.133 kPa)。超声刀分离腹膜外脂肪,分离层面应尽可能大,上至膈肌,下至髂窝以上。充分暴露占位组织,先分离相对容易分离的一侧,钝性、锐性分离相结合,寻及较大血管时用hom-o-lock夹夹闭并离断,术中尽量减少直接牵拉瘤体,以免引起血压骤变,完整游离出肿瘤并切除。标本置入自制标本袋内拉出。创面若有出血,可低频电凝止血。部分创面可用止血纱布覆盖。

结果

19例患者中冈术中出血、脂肪过多和粘连至解剖位置不清而中转开放手术各1例,余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良性嗜铬细胞瘤15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无功能腺瘤2例,切除的瘤体直径1.5~9.0cm,平均(4.5±2.0)cm,手术时间45~14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60ml,住院时间3~7d,平均5.7d,术后患者随访6~25个月,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复发。

A:动脉期B;静脉期

讨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也称作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胚胎时,交感神经元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和神经管,是交感神经母细胞和嗜铬细胞的共同前体,多数嗜铬母细胞移行至肾上腺皮质内,形成胚胎肾上腺髓质;另一部分嗜铬母细胞随交感神经母细胞移行至椎旁或腹主动脉前交感神经节,形成肾上腺外嗜铬细胞。肾上腺异位嗜铬细胞瘤血运较丰富,且肿瘤越大血管越丰富,与周围大血管关系密切,术中操作有可能引起血压的剧烈变化,早期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并不能避免术中触碰或挤压肿瘤所造成的儿茶酚胺分泌,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充分的暴露、准确轻巧的操作、尽量减少对肿瘤的挤压才是减少术中高血压危象的关键。虽然腹腔镜手术风险较大,技术要求较高,但近几年来腹腔镜手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手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吴瑜璇等总结了腹膜后肿瘤中嗜铬细胞瘤19例报告,疗效满意。

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症状是发作性高血压,同时有头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尿中儿茶酚胺等升高可帮助确诊。但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大多表现为静止型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症状,常于体检时偶然被发现。但在手术时可发现血压的骤然波动或是心律紊乱,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占腹膜后占位的30%左右,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方法主要靠询问病史,内分泌检查,间位碘苄胺测定以及影像学检查,,腹膜后肿瘤有时很难与嗜铬细胞

瘤鉴别,对于无法判断是否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可以行细针穿刺病理检查,但风险较大,对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前均要作扩容及调控血压的准备,这样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嗜铬细胞瘤5%~10%为恶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率可达30%甚至更高。但良恶性即便病理亦难以区分,以往认为肿瘤巨大(>5cm)和包膜侵犯提示恶性,但目前认为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诊断恶性的唯一标准,其他指标如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或血管侵润、核分裂相增多等仅有提示作用。

总之,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相对比较隐蔽,手术风险较大,术后症状改善较明显的疾病。后腹腔镜技术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效果满意,由于本病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术后随访时间短,样本量小,本文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注意围手术期护理及术中处理是本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潘东亮,李汉忠,曾正陪,嗜铬细胞瘤临床功能分级与术前准备标准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089-1092

吴瑜璇,祝宇.腹膜后肿瘤中异位嗜铬细胞瘤19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7):439. Claes G, Drott C, G?thberg G. Thoracoscopy for autonomic disorders [J]. Ann Thorac

Surg,1993,56(3):715~716.

Skelley WB,Florence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4940594.html,pensatory hyperhidrosis after sympathectomy[J]. N Engl J Med, 1960,263(3):1056~1058.

Marcelo Hisano, Fabio Carvalho Vicentini, Miguel Srougi,Retroperitoneoscopic adrenalectomy in pheochromocytoma. Clinics (Sao Paulo).2012 April; 67(Suppl 1): 161–167.

张旭何华陈忠等,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30例.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42:1093-1095

刘彤华,陈原,武莎菲,等.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98-202 Jantschek G,Neumann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4940594.html,paroscopic surgery for pheochromocytoma.J

Urol,2001,165:1871-1874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进展 【提要】目前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难以有效的早期鉴别恶性嗜铬细胞瘤。许多分子标志物的出现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分子诊断 嗜铬组织来源肿瘤( chromaffin cell tumor,CCT)主要包括两大类,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称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PCC),而发生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称为副神经节瘤( paraganglioma,PGL),两者统称为嗜铬细胞瘤。2004年WHO将恶性嗜铬细胞瘤定义为非嗜铬组织(肝脏、骨骼、肺、肾脏、淋巴结等)出现肿瘤转移灶。文献报道,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病率为2. 4%- 50%,恶性副神经节瘤为5% -20%。据目前的诊断标准,恶性嗜铬细胞瘤确诊时已发生远隔转移,错过早期干预治疗的时机,因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分子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一、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进展 基本特点和生化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好发于40 - 50岁成人,家族性患者发病年龄更早。临床资料已证实,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恶变可能更大。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及代谢产物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分泌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可能与恶性嗜铬细胞瘤异位病灶缺乏苯基乙酰胺-N-甲基转移酶( PNMT)和皮质激素的调控有关。最近一项纳入36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105例恶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嗜铬细胞瘤18种血尿儿茶酚胺激素中,甲氧酪胺对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价值最高。 影像诊断:传统的影像方法如B超、CT和MRI,由于无法功能显像,很难准确定位微小的转移灶。近年来,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将解剖显像和功能显像结合,应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间碘苄胍(metaiodobenzytguanidine,MIBG)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滞剂,可通过钠离子和能量依赖性胺摄取机制被嗜铬细胞摄取使肿瘤显像,能直接判断是否存在嗜铬细胞,是临床嗜铬细胞瘤功能显像的首选检查。 131I-MIBG显像定位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到77% - 88%和96% -lOO%。而131I-MIBG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只有56%。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等与肿瘤表面的SSTR特异性结合而使肿瘤显像可作为MIBG显像阴性的补充、定位肾上腺外的恶性病灶和头颈副神经节瘤,敏感性可达90%。18F-脱氧葡萄糖-PET(18F-FDG-PET)、18F-多巴-PET(18F-DOPA-PET)作为非特异显像手段,已成功运用于单个和转移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Ioannis等通过比较F-DOPA-PET和MIBG两种显像手段发现 18F-DOPA-PET可以探测到更多的嗜铬转移病灶,敏感性达100%。Timmers等对52例嗜铬细胞瘤不同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发现18F-FDG-PET显像灵敏度较123 I-MIBG高,分别为83%和57%。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评估全身肿瘤的影像学技术,Takano 等的研究认为MRI弥散加权成像相比较MIBG或FDG-PET可以更有效发现嗜铬细胞瘤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灶。 病理诊断:肿瘤直径是目前临床上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最可靠的指标之一,肿瘤直径>5 cm被认为与恶性存在显著相关。2002年,Thompson等提出了PASS( pheochromocy-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scaled score)评分体系来对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进行预测。该评分体系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侵袭性等12项病理特点进行评分。PASS评分在4分以上的嗜铬细胞瘤更具侵袭性,其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75%。但PASS 评分体系对于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预测价值还存在争议:Agarwal等对93个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PASS评分,包括68例随访超过5年的患者,其中84个良性嗜铬中有27例(32%)PASS>4分,而这些患者尚无临床侵袭的证据,同时一例膀胱恶性副神经节瘤评分只有2分:Wailly等的研究发现38%的良性嗜铬PASS评分均超过9分。因此,PASS评分系统尚需更多的研究验证。此外,免疫组化证实很多蛋白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p53、Ki67、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Cox2等在恶性中表达增多,而EM6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儿茶酚胺症 一.病因、病理 儿茶酚胺症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异位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其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以高血压和高代谢、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嗜铬细胞瘤大多数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外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以腹膜后多见。90%以上肿瘤为良性,发生浸润和转移时可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一般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 二.护理评估 (一)临床表现 1.高血压呈持续性、阵发性或持续伴有阵发性发作性。因精神刺激、身体活动、肿瘤被挤压等均可引起发作,表现为剧烈头痛面色苍白或潮红、四肢发冷、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悸、气急等,一般降压药无效,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出血而死亡。 2.代谢紊乱可出现高血糖、糖尿、糖耐量异常;血中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浓度增高;少数病人还有低血钾表现。 3.特殊类型表现 (1)儿章嗜铬细胞瘤以持续性高血压多见,肿瘤多为双侧多发性,易并发高血压脑病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2)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如膀胱嗜铬细胞瘤,常在排尿时和排尿后出现阵发性高血压,有心悸、头晕、头痛症状。 (二)重要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①尿内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和香草扁桃酸测定可基本确定诊断,但仍需做药物抑制实验核对。②血儿茶酚胺测定在高血压发作时有重要意义。 2.定位诊断①B超和cT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高。②MRl检查:优点在于可作不同方向的扫描,提供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③放射性核素131I-间位碘苄胍(131I—MIBG肾上脉髓质显像):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适用于有典型临床症状而B超和CT均未发现的肿瘤,特别是对多发的、异位的或转移性的嗜铬细胞瘤,诊断效果优于 B超和cT。 三、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本病宜尽早施行手术,但手术风险性大。因此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术中操作和严密的术后治疗和护理。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电话号码] [移动电话号码] [电子邮件地址] [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束状带 网状带 -分泌醛固酮 -分泌皮质醇 -分泌少量性激素 髓质分泌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儿茶酚胺E 心悸 头痛 出汗 三联征NE 高血压 高代谢 高血糖 三高征DA 其他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6个10%: ①大约10%在肾上腺外 ②10%呈恶性 ③10%为家族性 ④10%出现于儿童 ⑤10%瘤体在双侧 ⑥10%为多发性 正常肾上腺髓质CA分泌量: E>NE>D 肾上腺嗜络细胞瘤时可分泌: NE‘>NE和E‘>E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只分泌E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只分泌NE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嗜铬细胞瘤可分泌NE和D 症状或体征

生理病理: ①基础代谢率增高(低热、体重下降、一过性高血糖) ②血糖升高 ③脂肪酸增高(三高一低脂肪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增高) ④低钾血症(CA促进钾进入细胞内及肾素、醛固酮分析) ⑤症状: 消化道:便秘、腹泻、呕吐及肠梗阻 神经系统:脑溢血、脑栓塞 精神症状、恐惧、极度焦虑 呼吸系统:肺水肿 心血管系统:阵发性高血压(45% 最重要),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恐惧、恶心、呕吐、胸闷、胸痛或腹痛、视力模糊,重者心衰、肺水肿,持续性高血压约50%, ⑥局灶性心肌坏死 ⑦儿茶心肌病 肾上腺外部位: 腹主动脉旁、肾门、肾上极、肝门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近、血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胸腔后纵膈、左右腰椎旁间隙、腹腔神经丛、颈部、颅内 诱发因素:精神刺激、弯腰、排便、排尿、触摸腹部、按压肿块、麻醉诱导、药物等。 分泌儿茶酚胺: ①多巴胺 ②肾上腺素 ③去甲肾上腺素 ④其他多肽类激素:舒血管肠肽、P物质(面部潮红)、鸦片肽、生长抑素(便秘)、血清素、胃 动素()腹泻、神经肽Y(血管收缩面色苍白)、肾上腺髓质素(低血压、休克)等 检查: ①血、尿儿茶酚胺 ②VMA测定(CA终产物) ③血浆NMN、MN测定(E 和 NE 的中间代谢产物) ④可乐定抑制试验 ⑤CT: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PHEO的敏感度可达90-100%,为首选;(造影剂可引发高血压, 需先用α受体阻滞剂) ⑥MRI作为CT补充替代检查。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14精简版 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 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15%~24%可多发。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 1. 症状和体征 1)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约0%-90%。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5) 其它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 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

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一例

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一例 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一例 2011-10-19辛立升张丽娟陈勇 患者男性,32岁。因间断性头痛、头晕,伴心悸、大汗7年,加重2天于1997年1月22日急诊入院。7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偶有眩晕,伴心悸、大汗。无胸闷、胸痛。每次持续3~5分钟自行缓解。其间血压多在140/69mmHg~150/80mmHg(1mmHg=0.133kPa),未曾规律治疗。近来,血压极不稳定,骤升骤降,持续数分钟,最高达300/160mmHg,应用降压药无效。当地B超示:左肾上腺5.5cm×5.0cm×5.0cm大小实质占位性病变。急转我院。查体:T36.8℃,P122次/分,血压238/135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颈软,心脏向左扩大,全腹软,无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无腹部血管杂音。入院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入院后给予控制血压、吸氧、心电及血压监护等。1997年1月23日13:57突然出现左腰部剧烈疼痛,伴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冷,呼之不应,脉搏细弱,血压为0。经抢救后意识转清。4小时35分钟后出现腹痛、腹胀,左上腹轻压痛。且病情在10小

时内又两次血压降为0。28小时后腹痛、腹胀加重,左半腹压痛及肌紧张,无肠鸣音。左下腹穿刺抽出为陈旧性血。普外科会诊考虑为腹膜后出血所致。经积极抢救至1月27日血压稳定在175/98mmHg。急行彩色B超检查示:左肾上极腹侧有83mm×75mm×83mm低回声肿物,不规则,模糊不清,后壁回声增强,肿物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回声区,肿物与左肾上极界限清晰,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深48.6mm,可见细小点状回声。CT示:左肾上腺区有一圆形肿物,大小9cm×8cm×7cm,边缘光整,内有多个散在点状高密度,其后缘与肾密切接触。血糖5.52mmol/L~6.14mmol/L。尿糖28mmol/L。24小时尿VMA315μmol/24h,17-OHCS132.96μmol/24h,17-KS76.12μmol/24h。后转入泌尿外科。经多次少量输血、酚苄明扩血管等准备3周。复查CT(1997年2月20日)示:左肾上腺区可见软组织肿物影,密度均匀,边界清,大小5.5cm×5.0cm×5.0cm,CT值30.9Hv。术前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破裂出血。于1997年2月27日在全麻下行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纤维化,肿物大小6.0cm×5.0cm×5.0cm,肿物有包膜。术后测标本5.0cm ×4.0cm×3.5cm,重50克。术后血压稳定在105/68mmHg~135/105mmHg,心率80次/分~90次/分,症状消失,血糖3.62mmol/L,尿糖阴性。病理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3月复查24小时尿VMA、17-OHCS、17-KS正常。 讨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瘤内出血常见而自发破裂极罕见。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