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行性报告)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行性报告)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谈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就专指道德教育,而广义德育包括的范围很广: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鉴于一个词的多层面的意思同时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一起使用的不切实际性,在这里我们就将德育局限在道德教育的范围。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的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其主体。

据王希尧教授主编的《教育学》中关于学校德育过程的见地,提取出有关学校德育的定义。学校的德育,是在学校环境条件下,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思想行为规范,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观念,并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发展理性完美的人格的教育。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等的创生能力。学校德育在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同时,适应现实,并且注重对于德育对象品德与人格的具体塑造。

在我国,学校德育较之于家庭、社会等而言,普遍被认为是德育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步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夸美纽斯曾说过:“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一个人,可以自动长成一个人形(正如任何野兽类似它的同类一样),但是,若非先把德行和虔信等灌输到他身上,他是不能长成一个理性的、聪明的、有德行和虔信的动物的。这种不走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去实现。”青少年时期,也是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打基础和定向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品质、世界观等也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影响个体,甚至延展到一生的关键时期,适时开展德育,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发现问题,对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将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灌输思想道德伦理理论、意识等方面,起着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很多国家,例如美国等,将家庭、社会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现象就

例如,没有培养专职德育教师,而是将德育寓于教育生活。不过,尽管如此,学校德育还是其教育体系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者,学校作为文明,文化的聚集地,其道德状况如何,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政治思想潮流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学校道德建设必须走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

当然,道德教育也日趋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如,当代全力提倡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的范围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里两个方面。后者就主要指智慧、道德和审美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从发展的结构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构要素包括: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以及它们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等等。

英国全国课程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就曾指出:教育不能与道德想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也指出: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直到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道德.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宣传动员、实际中,我们都能够意识到德育对于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当然,务实教会我们适时践行。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关于学校德育的一套理论,并且,其学校德育亦在各方面关注中不断发展。尽管在发展,却依然不可避免有一系列问题出现,一系列问题不断突显:

1980年,我国刑事犯罪人数为59万,其中,青少年(14-25岁之间)犯罪人数36万,占60%,青少年犯罪人数中未满18岁的少年罪犯有12万人。到19 95年,全国刑事犯罪人数达145万,其中,青少年犯罪人数82万多人,占56%,青少年未满18岁的少年罪犯有17万多人。从1980到1995年的16年间,青少年犯罪增加127%,未满18岁的少年罪犯增加41%.

我过目前的教育,距“以学生为本”还有一段距离,在以“教学大纲为主”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人生观等的教育。当然,中国教育目前还有一个极大的缺陷,不注意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即便是灌输了道德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当然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道德理念。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在现实情景中,有关道德问题总是以极为复杂的

形象呈现出来,若是一味灌输、封闭式的教学,必将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还是道德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现代社会对自主、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很难充分发挥其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作用。这种类似的专制的,教条式的直接德育必将是行不通的。此外,还有不注重对青少年有效地进行法制方面的宣传,也即使没有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实际。

再看美国,在教育上更加主张民主的经济强国,他的青少年在道德问题上的表现:

在过去的30年间,男性自杀与杀人死亡人数分别以441%和479%的比率增长着。而自1980年以来,18岁以下青年被拘捕率也增长了38倍。同一时期,少女未婚生育人数增长率以每年621%的速度快速增长。在这些青年越轨行为大量出现时,青少年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态度普遍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显示:1976-1986年,高中生认为“有钱”是非常重要的人数几乎减少了一半。最近一次他们的大学新生问卷调查表明,“想利用在大学求学之机建立有意义的人生哲学”的学生人数有1967年的83%下降到1986年的40%。在同一时期,将大学视为“将来谋取金钱的手段”的学生由43%增加到74%。

当然,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当然,不是说美国的学校教育倒退了,只是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一段段的小插曲。相对于在教育上一味专制的中国来讲,美国的教育已经是“相当民主”,甚至是放任的了。前者出现了一系列恐怖的数字,后者看来也不“逊色”。

勒温等人研究了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教师的作风对学生发应和自我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力等方向发展;教师采取专制的态度,易于导致学生紧张情绪,冷淡、攻击性和不能自制;教师采用放任的态度,易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或许,这就是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类极端的真实写照。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形很多: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从骄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

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针对如此复杂的道德问题环境,作为以国家为单位,共同应对已经是刻不容缓。

现在很多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甚至经济已经是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很可能被不协调的现实或腐朽落后的观念给腐蚀掉,进而出现“经济发展,道德沦丧”的局面。世界各国教书育人,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师师德的中心要求。老师在对学生德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用我们的方法研究高级神经活动所得到的,最主要的,最强烈的,经常保留着印象,就是这种活动的特殊的可塑性以及它的巨大可能性。无论如何,东西都不是固定的,不变的,只要实现了适当的条件,一切都是随时可达到的,并总是向着最好的方面改变的。

当然,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找到并实现适当的条件,以促成德育上的飞跃。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发达生产力的高度的物质文明与国民的精神道德水平不相协调的矛盾,提出,应当在思想道德上进行一次革命,把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当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宏伟目标。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A.彼得森就在《教育学》一书中提到:学校课程必须增加道德教育的时间以改变整个学校课程的不平衡状况。看一下英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他们不提倡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教,灌输;也不提倡给学生提供一些标准答案,而主张以“中立”的方式呈现内含道德价值观念的教材,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不断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道德观念。日本的德育,相当注重德育。这样的事实,理论等还有很多。

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生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理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认识到差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多方面的帮助。对差生,决不歧

视他们,要偏爱他们,重视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谈认识,谈目标,谈追求,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用爱心和汗水浇灌学生的成才之路。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多与他们交谈,肯定他们的长处,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多加努力,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恒心,有信心,讲究学习的方法,就一定能赶上来,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说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是就其内容和实施途径来说的。就内容说,学校德育应该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就实施途径而言,是以专门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为主,各学科渗透,充分利用校内团队活动、各种群体组织和集会、节日庆典、升降旗仪式、晨会和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落实的。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而且是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所以,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为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而努力!

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学校德育的升华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潜在的道德意识从原始状态,提升到理性认识后,进一步养成其自发性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己跨入社会后各项工作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做人,道德是基础的、核心的条件。

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需要我们以育人为本,与时俱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使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得实效。引导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把做人和成才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塑造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合格人才。

学校教育是品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增强德育的全员意识

儿童进入小学后,其品德培养有两个任务,一是再教育的任务,即改造消极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良品德;二是培养和发展良好品德。最基本的任务是教育和塑造、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小学是以正规的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带有社会性、强制性,在客观上为儿童品德的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孩子在入学前就有向往小学生活的意向,希望在小学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新玩艺,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再加上这个时期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都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因而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增强全员意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工作职责。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我们如果无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在品德与社会课、晨会课、班队课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这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表层的原因:重知识传授和规范约束而轻意义引领,道德教育逐渐远离人的生活世界

1.道德教育过于知识化

道德是否是可教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追问在西方社会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开始了。他曾说:“美德即知识”,并论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由此可以推论出道德是可教的,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必要的道德知识,就可以形成美德。但是否真的如此呢?事实上自苏格拉底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没停止过。

实际上,将道德作为一种知识,认为掌握了这种知识就会形成美德的认识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是科学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致力于将道德化约为一套知识体系,根据不同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加以取舍,意在通过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使他们能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

然而,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校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并通过其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这其中还有一个学生选择、认可、吸收、内化的过程。实际上道德除了知这个要素外,还有情、意、行等其它部分,但当下学校中似乎更重视“知”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学校所传授的这个“知”就一定能为学生所接受吗?学校所宣扬、提倡的道德总与社会是一致的吗?显然,从现实的情形来看,这是难以成立的。因此,过于注重知识化的道德不得不面对来自现实的无情的挑战。

2.道德教育过于注重规范约束而轻意义引领

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从形式上看,尤重外在规范的强制作用和约束规制,也即更注重对道德行为的约束,强调学生对规范的遵从。从各种各样的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到严格的班级纪律,都可明显的看到这一点。诚然,强制性的约束对于人的成长是必需的,它会使人懂得准则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行动界限,对于个人顺利的社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实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对规范的遵从,却缺乏意义的阐释,学生不能明确规则的意蕴,因而过多的强制与约束反而更易引起他们的反抗与蔑视。

实际上,将道德教育视为道德规范的灌输、行为的训练,是本质主义在道德领域的表现。而本质主义思维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影响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它在思想上把任何一种认识活动都与‘本质’的寻求联系起来,其最终目的是删繁就简,以一驱万,寻求世界的确定性。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把人当成“现成存在和摆在那里这种意义上加以领会的”,是一种对物的理解方式,是对人的贬值,人的价值的颠覆,因而不能树立受教育者的

主体地位。

重视规范约束和纪律的强制是必需的,但它只不过是道德中的一个方面而已,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道德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或自决)。纪律的功能就是保证一种约束:“无论何时,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必须处于各种限度之内。通过纪律这种手段,我们可以学会对欲望进行控制,没有这种控制,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因此,纪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格的发展,而人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是道德的第二个要素,他认为,“如果人要成为一种有道德的存在,他就必须献身于某种不同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必须感到与社会一致,而不管这个社会有多么低级。关于道德的第三个要素,涂尔干认为,“要合乎道德的行动,光靠遵守纪律和效忠群体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不管是出于遵从规范还是忠于集体理想,我们还必须对我们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地明了这些理由。道德的第三个要素就是道德的知性,道德不再是单纯按照某些指定的方式行事,哪怕是有意为之。除此之外,规定这种行为的规范,必须是人们自愿向往的规范。也就是说,必须是人们自愿接受的规范,而这种接受,不过是一种启蒙了的赞同而已。

所以从涂尔干的论述来看,自主或自决对于道德教育成功实施是很关键的。其实所谓的自主或自决,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知识,而是一种内化了的、将其作为自己行动指南的这样的一种道德认识。如果更进一步来理解的话,它也不仅仅是对道德规范的意义的理解与认同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诉求的问题。因为理解规范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实现自身的发展,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诠释人生的意义,这在当下似乎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道德教育最终应该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关联,它理应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曾将人生长的世界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指我们在自然态度下直观面对的世界,而科学世界在我们建构的科学体系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发展而来,是把生活世界中的现象加以理论化、抽象化,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和概括,它致力于追求科学的知识,以便最终能够理解和把握人的生活世界。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的一切问题。胡塞尔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9]因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解决当代人的意义危机问题,因为生活才是意义产生的根源,胡塞尔认为,“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在这种生活中是自我形成的”。[10]就道德教育来说,根据胡塞尔的理论,有学者主张也可将之分为这两个领域,即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11]这是很有见地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世界,而当下的道德教育则将理性主义的道德知识等同于道德的全部,以为只将它传授给学生就会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恰恰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将科学世界的道德知识等同于生活世界的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已是渐行渐远。

所以,现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生活世界中来。也就是说,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规范约束的同时更加注重意义引领的问题。我们应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明了规范的深刻意义,要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理解生活的意义,在实践中去培养、发展他们的道德。

二、深层的原因:失范社会中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得道德教育处于一种迷惘的境地

1.转型中的社会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GDP连年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进一步面向国际开放,与国际接轨,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我们现在就正处于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转型期内,我们的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随着我国社

会的全方位的开放,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多元价值并存,不同思想争鸣,是当代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真实写照。传统的与现代的并立、西方的与本土的共存,原来社会所固有的一元价值观逐渐被打破,多元的价值相互竞争,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而新的文化体系则尚未建立,这种情形在社会学中被称为“失范”,我们目前事实上就正处于这样的一种失范的状态之中。

在这种社会失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很容易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相应的,道德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一维的,而是呈多元的发展方向。因此,传统的道德标准在这样一个时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失范状态社会中所具有的多元价值观使学生面临选择的困惑

在这样一个社会道德变得无所依从、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失范期内,我们不得不经常面对价值选择和道德冲突的问题,而作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更难免经常处于一种困惑的境地。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而事实上这三种环境中其道德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一致。学生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种种矛盾与冲突之中:他们在学校中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经常同家庭尤其是社会中所实际存在的道德价值相悖乃至严重对立,因此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地社会化是很不利的。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对人类的文化类型进行过划分,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三种类型的文化: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典型的特征是“未来重复过去”;互喻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社会成员的模式是同代人的行为,其典型特征是“现在是未来的指导”,在互喻文化中代与代之间出现裂痕,年轻一代更注重从同代人那里相互交流和感受、获取经验;前喻文化表示那种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的文化类型,在这样的文化中,儿童面临着一个完全未知的、因而也无法掌握的未来。[12]根据米德的论述,当下我们的文化则更属于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的混合。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文化激增的时代,青年一代所学的东西很多是年长一代所不熟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长一代很多时候根本无力去对年轻一代进行指导。就学校教育来说也是这样,教师的权威地位逐渐削弱,而学校道德教育在这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学生更多的时候不得不求助于同辈群体和他们自己的选择。

道德教育的不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必须直面的多元的价值选择又常常使他们处于冲突与彷徨之中,并且这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的增加、道德取向不稳定和人生信仰危机的出现,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3.失范状态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的迷惘

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学校逐渐发现它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宣扬的道德事实上与社会经常处于一种分离乃至对立的状态。实际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社会的思想文化无时不在侵蚀着它,甚至会支配它,这无疑会削弱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有时甚至导致它的无效。

多元的价值观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多元化经常会导致学校道德教育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迷茫之中。像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就广泛存在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而个体价值观不同其对道德的选择也就不同。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似乎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关注个人的自由,而以前我们所推崇的以集体利益为重、舍己为人等的观念也似乎不再得到那么广泛的认同,甚至几乎所有的道德都要重新拿来予以检验和审视。因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道德观念的冲击,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甄别与选择,如何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成为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走出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如前所述,当下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内它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那么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去迎接这些挑战,如何来适应剧烈变革中的多元并存的现实社会呢?这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以为,要走出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这种困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明确知识授受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

学校要转变道德教育知识化的思维方式,要懂得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是形成良好道德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再美妙的道德知识,如果学生从心底里进行拒斥,对学生来说它们也只是无效的知识。因此,要更加注重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培养,也就是说,应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更注重心灵的陶冶、精神品质的提升和意义世界的建构。

2.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意义就在于使人明确行动的界限,但过于注重规范的约束是不会使人形成良好道德的。“道德不是用来收敛人性,抑制行为的伦理规范,而是把人性和生命引向辉煌的召唤。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青少年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其本质上应该是对人的精神品质的提升和意义世界的引领”。[13]道德来自于生活世界,它是人们生活的结晶,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精神性的选择。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使学生自愿趋向道德,正如涂尔干所指出的那样,自主或自决也是道德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要更好的去理解与内化道德。而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变革的社会中,道德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也处于不断地建构之中,因此,指导学生如何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选择,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去探求、把握人生的意义就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这也是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3.学校要积极走向社会,去诠释变革时代中的道德意涵

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时代里,不可能存在永恒的道德,而且由于学校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使得它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一般地说,在社会文化整体发生较大变化之时,无论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还是旧文化的代理人,都会注意到教育在传播自己思想中的作用,并由此将教育作为扩大自身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不应该被动地受各种思想的左右,恰恰相反,它应该更加积极地面向社会,去参与变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和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甄别与选择,共同发展与创建社会主义新道德。

绝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以乐乎。可现状是,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娇骄之气,撒谎、懒惰、不孝、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等不良品德,

家庭德育的误区和困境:1.家长的过分溺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要什么,给什么,唯恐孩子受倔,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一但孩子要求得不到,便耍脾气、生闷气。据调查统计,20.1%的家长特别疼爱、宠爱孩子,唯恐达不到孩子要求,担心孩子受委倔;30. 5 %的孩子向家长要什么基本上给什么,不予以拒绝。66%的家长每天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少则几毛,多则几元不等;43.9%的家长反映,孩子要求达不到,耍脾气、与父母赌气,有的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屋门一关,以示抗议,更有甚者与父母吵嘴、顶撞。由于家长娇

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10%的孩子只顾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则不问;对父母有病,7.8 %的孩子表现漠不关心,当父母照顾他们时,大多数子女心安理得,毫无反应。当提出再要一个孩子时,有半数的父母反映,其子女明确表示反对、憎恨、甚至极个别的子女说,要了孩子,我就给掐死。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的家务劳动,养成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早上不叠被的孩子达37%;早上起床要家长督促的孩子达70%;主动帮家长做家务活的孩子27%;69%的家长反映,双休日孩子爱睡懒觉;30.7%的孩子挑食;28.6%家长反映,孩子挑穿衣服,认为穿旧衣服丢脸;据老师反映,55%学生不会劳动;45.6%的学生怕脏怕累、劳动中有偷懒思想。2.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轧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据统计,61%学生开完家长会后,害怕进家。近35%学生家长会后会挨打或挨骂。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肯定,平时虚报表现,考试时,则投机取巧。有的涂改成绩册或干脆撕掉成绩册。在分数的指挥捧下,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子女整天为学习过度焦虑、恐慌,失败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反而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与意志,总感到学不如人,产生自卑感,进而怀疑自己各方面能力,遇事胆小、怯懦。而有的孩子则会破罐破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3.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方法与途径。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益,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有的会断送孩子的一生。当然,绝大部分家长平时能有意识的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言传,是父母、长辈的语言活动对子女的传导、影响。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处于转轨时期,法制尚未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矛盾、不合理的现象,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部分职工下岗、社会治安等问题。直接影响家庭德育。家长的几句牢骚、几句不满、几句评论,都可能动摇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模糊认识,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的对立,这是当前部分学生政治思想淡薄,甚至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家长的语言粗俗、随意,都将对子女的基本文明习惯产生不良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家庭父母的行为是极其多样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的,有的父母对长辈不效,三天一大吵,二天一小吵;有的父母与邻里关系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母背后说张家长、道李家短;有的父母平时仪表不端;有的父母在单位上混天度日,贪吃多占,手脚不干不净;有的则行贿受贿;还有的父母文化品味低下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渗透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无形的东西会使孩子跳跃道德认识与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创办民办学校可行性报告

创办民办学校可行性报告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创办学校可行性报告 ——关于创办民办“成都x中宣汉xx附属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四川省宣汉县李博世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 引入现代学校制度,创办股份制的民办“成都x中宣汉xx附属学校”。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宣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成都x中的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忙并快乐着”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名校。 4、附属学校与成都x中两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附属学校将为成都x中提供一切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都x中办学质量

的提高。附属学校依托成都x中用5年的时间办成民办教育的典范性学校。 ㈢项目定位 1、性质:民办学校,股份制联合办学。由成都x中牵头争取政策支持、出师资、协助管理,民营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建校,双方联合办学,互惠互利。 2、学段:从小学到中学(即九年一贯制加高中),实行小班额教学。 3、收费:略高于同类民办学校。 4、教师来源:通过政策支持,国家公助教师并进入县财政的盘子,其余学校自行解决进入“民办事业单位”的盘子。 5、股份制办学情况:采取多人(教师等)参股(含技术股)的投资办学模式。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有的国家民办教育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贵族式的、精英化的。即使是科举考试大行其道之后,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上没有身份的选择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参加遴选人才的科举考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总之,教育不普及,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西方国家从17世纪开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中国则从19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在这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教育被官方垄断,民办教育是非法的,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断推进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名 牌民校,消灭公校择校风,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育,以此解决公办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引发的乱收费问题。他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周部长的讲话,是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政策的明确阐释,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沿海省市走在前边,内陆省市则积极追赶。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培训、配备课桌凳子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2007年10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委对辖区内10所民办学校进行了每校1万元的资金奖励,并对50名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予以每人600元的表彰奖励。 另据报道,河北等地,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禁止公办学校录取择校生的规定,以此解决公办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民办学校教育提供了契机。 总之,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比较完善。 3、从严峻的就业形势看民办基础教育的市场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末至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学校规模飞速扩张,整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成数倍提高。相对于高校的扩张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则只是稳定中持续发展。无论学校规模和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较之高校,增幅都相对较低。 在民办教育的领域,情况也大体如此: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快于民办中等学校的发展。换言之,民办中等学校(初中、高中)发展的空间尚很广阔,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 另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很多学校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到令人汗颜的程度。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终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迅速产生连动效应,已经、并将继续演变为高校招生生源的竞争,和高中、初中升学择校的竞争。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升学率也大幅度的提高,而高考的竞争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急剧,并进而带来中招竞争的加剧。具体表现:一是初中和高中不仅更加追求升学率,而且追逐名牌和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二是家长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增加,或让孩子读各种文化补习学校(尤其是寒假和暑假班),或平时就请家教,利用周末或者非周末的晚上,对学生进行家教辅导;三是由于名牌初高中资源有限,

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创办广西东盟国际科工大学 说明书 一、发展前景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西方国家从17 世纪开始,中国则从19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贯之的特征是: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 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

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断推进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 总之,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比较完善。 3、教育的市场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快速的协调发展,必须是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所以上个世纪末至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学校规模飞速发展,整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成数倍提高。 民办学校大有可为。民办学校机制灵活和合理,它们拥有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地域,收费方式,办学模式,教师的招聘、使用,管理者的责任心等诸多方面,都有公办学校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周期更短。 二、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 、国际大学的创建 学术是无国界的,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更显示出这一特点世界各国联合办学,相互学习,或面向世界招生,这是新时代发展之趋。

民办培训学校可行性报告

西安xxxxxxx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设立民办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西安xxxxxxx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雁塔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文化立校”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培训学校。 ㈡目定位 1、性质:民办教育学校,自然人投资。由xxxxxxx负责投资、建校。 2、学段:xxxxxxx。 3、收费:xxxxxxx。 4、教师来源:xxxxxxx。

5、办学情况:xxxxxxx。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某些国家他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律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远不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多,其主要原因是体制不活,机制不新。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民办学校创办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民办学校创办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贵族式的、精英化的。即使是科举考试大行其道之后,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上没有身份的选择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参加遴选人才的科举考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总之,教育不普及,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西方国家从17世纪开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中国则从19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在这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教育被官方垄断,民办教育是非法的,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规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断推进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名 牌民校,消灭公校择校风,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育,以此解决公办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引发的乱收费问题。他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周部长的讲话,是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政策的明确阐释,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沿海省市走在前边,内陆省市则积极追赶。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方案实施报告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职业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率先发展职业教育 在投入一般的情况下创办民办学校,我认为应该以职业技术为突破口,率先发展职业技术。一所中小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只要管理者懂教学,懂管理,通常三年之内,即可在学校当地办出较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肯定。3-5年的时间,将可以通过定点招生,创出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进而使学校进入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而当品牌完全创出之后,就可以抓住时机,并根据当地的生源状况和民办公办学校的竞争状况,考虑创办分校。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学校,而不分散精力涉足其他学段的培训,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要运行良好,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恰当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老中青应该是大约1:3:2。但如果从成本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考虑,近年来大量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而公办学校师资趋向饱和,起点不高的民办学校,大量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以中带青也是可行的选择。师范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担负初中的教学教育的任务,在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般只需要几个月多至半年,即可胜任工作。可以说,只要招聘方(校方)有眼光,懂教育,招聘到并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一只称职的、乃至优秀教师队伍,不是多大的难题。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建设教师队伍,其好处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美价廉,聘用青年教师,工资支出相对较低;其次,青年教师没有经验,便也没有偏见,不会固执己见,可塑性强;再次,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更适合民

办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更善于开创性的开展教研改革;最后,他们和学生的心理层面也更接近,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青年教师相对于中老年教师也有其不足。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经验相对匮乏,工作的耐力和持久力和稳定性较差。所以校方在招聘个和使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尤其要重视其师德和品性。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我有过多年在多家私立学校任教的经历,发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通病,就是队伍变动太频繁,太缺乏稳定性。固然,稳定应该是相对的。民办学校由于其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公办学校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这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但是过于频繁的教师队伍的变动,则使得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远的计划性,只顾眼前的成绩,不利于学生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优质教师队伍,学校必须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提的,但鲜有落到实处的)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宽严相济,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 3、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 基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寄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整体较差等,民办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合宜的。如果学校起点不高,则应实行全员管理,以缩小管理成本,避免公办学校人浮于事的不良的管理作风。 对教职工的管理,应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公平性,就是唯才是举,在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都平等对待,不搞小团体和拉帮结派。科学性是公平性的保障,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平.科学性通常体现为量化管理和管理的透明度.量化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人为因素对公平的破坏;透明度则是上情下

关于设立民办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关于设立民办教育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引入现代学校制度,设立股份制的民办教育学校。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宝山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文化立校”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培训学校。 ㈢项目定位 1、性质:民办教育学校,股份制联合办学。由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负责管理,民营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建校,双方联合办学,互惠互利。 2、学段:幼儿、学生、成人。 3、收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备案的价格收取。

4、教师来源:聘请各类有资质的教师。 5、股份制办学情况:采取民营企业控股,个人参股的投资办学模式。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某些国家他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律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远不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多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关于创办一所民办职业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率先发展职业教育 在投入一般的情况下创办民办学校,我认为应该以职业技术为突破口,率先发展职业技术。一所中小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只要管理者懂教学,懂管理,通常三年之内,即可在学校当地办出较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肯定。3,5年的时间,将可以通过定点招生,创出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进而使学校进入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而当品牌完全创出之后,就可以抓住时机,并根据当地的生源状况和民办公办学校的竞争状况,考虑创办分校。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学校,而不分散精力涉足其他学段的培训,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要运行良好,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恰当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老中青应该是大约1:3:2。但如果从成本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考虑,近年来大量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而公办学校师资趋向饱和,起点不高的民办学校,大量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以中带青也是可行的选择。师范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担负初中的教学教育的任务,在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般只需要几个月多至半年,即可胜任工作。可以说,只要招聘方(校方)有眼光,懂教育,招聘到并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一只称职的、乃至优秀教师队伍,不是多大的难题。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建设教师队伍,其好处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美价廉,聘用青年教师,工资支出相对较低;其次,青年教师没有经验,便也没有偏见,不会固执己见,可塑性强;再次,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更适合民

1 办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更善于开创性的开展教研改革;最后,他们和学生的心理层面也更接近,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青年教师相对于中老年教师也有其不足。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经验相对匮乏,工作的耐力和持久力和稳定性较差。所以校方在招聘个和使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尤其要重视其师德和品性。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我有过多年在多家私立学校任教的经历,发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通病,就是队伍变动太频繁,太缺乏稳定性。固然,稳定应该是相对的。民办学校由于其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公办学校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这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但是过于频繁的教师队伍的变动,则使得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远的计划性,只顾眼前的成绩,不利于学生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优质教师队伍,学校必须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提的,但鲜有落到实处的)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宽严相济,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 3、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 基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寄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整体较差等,民办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合宜的。如果学校起点不高,则应实行全员管理,以缩小管理成本,避免公办学校人浮于事的不良的管理作风。 对教职工的管理,应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公平性,就是唯才是举,在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都平等对待,不搞小团体和拉帮结派。科学性是公平性的保障,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平.科学性通常体现为量化管理和管理的透明度.量化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人为因素对公平的破坏;透明度则是上情下

民办学校办学可行性报告

民办学校办学可行性报告 篇一:民办中小学教育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办中小学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 前言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中商产业研究院每年完成项目数量达数百个,在养老产业、商业地产、产业地产、产业园区、互联网、电子商务、民营银行、民营医院、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酒店、机械电子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案例,可对同行业项目提供具有参考性、建设性意见,为客户设计该项目的建设方案,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及建设工程方案、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和评价;内容详实、严密 1 地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的必要性。我们策划编制的民办 中小学教育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发改委、投资商与金融 机构的审慎下处于同行领先水平。 【出版日期】 2016年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订制 民办中小学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四、主要经济指标说明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二、经营业绩 三、资质证书 第三章民办中小学教育市场分析 一、民办中小学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二、民办中小学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三、民办中小学教育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项目总体规划 2 一、项目定位 二、项目功能 三、主要服务内容 第五章运营管理 一、商业模式 二、运营模式 第六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地理位置

民办学校申办的可行性报告

申办广州××××产业技术学院 可行性报告 申请人:广州市荣誉市民××× 编制人:广州市荣誉市民××× 申请日期:2012-1-5

目录 第一章总论································································4-6 1.1项目背景········································································4-5 1.2项目概况 (5) 1.3研究结论 (6) 第二章建设背景与必要性···················································7-17 2.1 建设背景·······································································7-9 2.2 建设必要性·······································································9-17 第三章申办人介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18-21 3.1申办人介绍······································································18-19 3.2 办学方向 (19) 3.3 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20-21 第四章场址选择····························································22-23 4.1场址现状 (22) 4.2 场址条件 (23) 第五章工程方案·····························································24-28 5.1 总体规划·········································································24-26 5.2 建筑方案.........................................................................26-28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29) 6.1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9-30 6.2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30-31 6.3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31-34 第七章组织构架与师资配置.. (35) 7.1 组织构架 (35) 7.2 师资配置(办校的师资保证) (35) 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 (36) 第九章投资估算 (37) 9.1 估算依据 (37) 9.2 估算范围········································································37-38

民办小学可行性报告

篇一: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贵族式的、精英化的。即使是科举考试大行其道之后,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上没有身份的选择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参加遴选人才的科举考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总之,教育不普及,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西方国家从17世纪开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中国则从19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在这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教育被官方垄断,民办教育是非法的,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名 牌民校,消灭公校择校风,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育,以此解决公办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引发的乱收费问题。他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周部长的讲话,是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政策的明确阐释,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沿海省市走在前边,内陆省市则积极追赶。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培训、配备课桌凳子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2007年10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委对辖区内10所民办学校进行了每校1万元的资金奖励,并对50名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予以每人600元的表彰奖励。 另据报道,河北等地,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禁止公办学校录取择校生的规定,以此解决公办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民办学校教育提供了契机。 总之,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比较完善。 3、从严峻的就业形势看民办基础教育的市场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末至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学校规模飞速扩张,整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成数倍提高。相对于高校的扩张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则只是稳定中持续发展。无论学校规模和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较之高校,增幅都相对较低。 在民办教育的领域,情况也大体如此: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快于民办中等学校的发展。换言之,民办中等学校(初中、高中)发展的空间尚很广阔,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

民办学校可行性报告

【引言】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在《义务教育法》中,民办教育是有其法定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的,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也有着明确的说明和规定,使民办教育在《宪法》、《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的指导下,又有了进一步明确和对应的国家法律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孩子的托管、个性化帮助与特色学习等,公办学校并不能完全提供。公办学校提供的是常规的、规范化的教育,民办学校则更多地适应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分工应该是很明确的,也应该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的界定。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学校来说,标准都只有一个,就是遵循《义务教育法》。在这个法律中,各类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学校来说,法律所带来的不仅是约束,更是规范的跑道。只有在这样的跑道上,民办教育才能发展得更快,才能拥有更宽阔的眼界和前途。可见,《义务教育法》不仅是公办学校应该遵循和能够获益的法规,也是民办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尽管在现实中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我国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已经有了积极的进展。 【目录】 第一部分民办学校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民办学校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项目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五)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创办民办学校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创办民办学校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率先发展职业教育 在投入一般的情况下创办民办学校,我认为应该以职业技术为突破口,率先发展职业技术。一所中小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只要管理者懂教学,懂管理,通常三年之内,即可在学校当地办出较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肯定。3-5年的时间,将可以通过定点招生,创出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进而使学校进入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而当品牌完全创出之后,就可以抓住时机,并根据当地的生源状况和民办公办学校的竞争状况,考虑创办分校。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学校,而不分散精力涉足其他学段的培训,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要运行良好,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恰当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老中青应该是大约1:3:2。但如果从成本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考虑,近年来大量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而公办学校师资趋向饱和,起点不高的民办学校,大量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以中带青也是可行的选择。师范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担负初中的教学教育的任务,在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般只需要几个月多至半年,即可胜任工作。可以说,只要招聘方(校方)有眼光,懂教育,招聘到并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一只称职的、乃至优秀教师队伍,不是多大的难题。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建设教师队伍,其好处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美价廉,聘用青年教师,工资支出相对较低;其次,青年教师没有经验,便也没有偏见,不会固执己见,可塑性强;再次,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更适合民办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更善于开创性的开展教研改革;最后,他们和学生的心理层面也更接近,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青年教师相对于中老年教师也有其不足。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经验相对匮乏,工作的耐力和持久力和稳定性较差。所以校方在招聘个和使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尤其要重视其师德和品性。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我有过多年在多家私立学校任教的经历,发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通病,就是队伍变动太频繁,太缺乏稳定性。固然,稳定应该是相对的。民办学校由于其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公办学校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这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但是过于频繁的教师队伍的变动,则使得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远的计划性,只顾眼前的成绩,不利于学生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优质教师队伍,学校必须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提的,但鲜有落到实处的)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宽严相济,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 3、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 基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寄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整体较差等,民办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合宜的。如果学校起点不高,则应实行全员管理,以缩小管理成本,避免公办学校人浮于事的不良的管理作风。

创办民办学校可行性资料报告材料

创办学校可行性报告——关于创办民办“x中宣汉xx附属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省宣汉县博世 2019.10.10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 引入现代学校制度,创办股份制的民办“x中宣汉xx附属学校”。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宣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x中的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管理;以“忙并快乐着”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名校。 4、附属学校与x中两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附属学校将为x 中提供一切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促进x中办学质量的提高。附属学校依托x中用5年的时间办成民办教育的典性学校。

㈢项目定位 1、性质:民办学校,股份制联合办学。由x中牵头争取政策支持、出师资、协助管理,民营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建校,双方联合办学,互惠互利。 2、学段:从小学到中学(即九年一贯制加高中),实行小班额教学。 3、收费:略高于同类民办学校。 4、教师来源:通过政策支持,国家公助教师并进入县财政的盘子,其余学校自行解决进入“民办事业单位”的盘子。 5、股份制办学情况:采取多人(教师等)参股(含技术股)的投资办学模式。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有的国家民办教育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

创办民办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创办民办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篇一:关于设立民办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关于设立民办教育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引入现代学校制度,设立股份制的民办教育学校。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宝山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

育促进法》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文化立校”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培训学校。 ㈢项目定位 1、性质:民办教育学校,股份制联合办学。由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负责管理,民营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建校,双方联合办学,互惠互利。 2、学段:幼儿、学生、成人。 3、收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备案的价格收取。 4、教师来源:聘请各类有资质的教师。 5、股份制办学情况:采取民营企业控股,个人参股的投资办学模式。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某些国家他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