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临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临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定义】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分型】

根据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4型,分别是:

Ⅰ型(丝球型):红细胞充满网状物,见于骨髓。

Ⅱ型(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见于骨髓。

Ⅲ型(破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见于外周血。

Ⅳ型(点粒型):红细胞内为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网状物,见于外周血。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方法】

1.显微镜试管法操作

(1)加染液:于试管中加入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2滴,再加新鲜血2滴,立即混匀,置37℃下15~20min。

(2)制片:取1小滴制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

(3)观察:在低倍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进行观察。

(4)计数: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

(5)计算:网织红细胞分数=(计数的网织红细胞数)/1O00,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09/L)=红细胞数×1012/L×网织红细胞分数。

2.显微镜法注意事项

(1)网织红细胞必须活体染色,WH0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液,其染色力强且稳定。煌焦油蓝染液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易产生沉淀、工作效率不高、精度差。染液与血液比例以1:1为宜,严重贫血时,可适量增加血量。

(2)为提高网织红细胞计数精度和速度,ICSH推荐使用Miller窥盘,方法是将Miller 窥盘置于目镜内,选择红细胞散在且分布均匀的部位

(3)用小方格(A)计数红细胞,大方格(B)计数网织红细胞,按下式计算:

(4)注意鉴别网织红细胞与HbH包涵体。Ret为蓝绿色网状或点粒状物质,分布不均,

HbH包涵体为蓝绿色圆形小体,均匀散布于整个红细胞内。

【方法学评价】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蒸发,造成结果偏低。但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

可客观地将Ret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3类,有助于化疗、放疗、移植患者的监测。

3.血液分析仪法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MRV)、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r)、LFR、MFR、HFR、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100)。

仪器法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参考值】

手工法

成人:0.008~0.02或(25~85)×109/L

新生儿:0.02~0.06

仪器法(RMI)

男性:9.1%~32.2%

女性:12.8%~33.7%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I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溶血性贫血,放疗、化疗后。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危象。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3~5d后,Ret开始上升,7~10d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表明治疗有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d,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

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 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 /L,血液中为65×109/L 。当 骨髓 Ret 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 Ret 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皿型约占20%?30% ,W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I型和H 型Ret。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 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 Ret 可达 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 /L。急性失血后,5? 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 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 Ret 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 15×10 9 /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 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 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 *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 /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 / 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 指数( 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 Ret 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 Ret 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 Ret 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 RPI

红细胞压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红细胞压积 导语:红细胞压积的现象可以帮助人们去了解红细胞在身体上的增多和减少的状况,当不一样的原因所引起的红细胞本身的绝对值增高的时候,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的现象可以帮助人们去了解红细胞在身体上的增多和减少的状况,当不一样的原因所引起的红细胞本身的绝对值增高的时候,红细胞压积其实也是会发生了相应的增加。可是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之后,究竟需要怎么样进行治疗呢。 红细胞压积处理后,其实也是经过了离心的模式,将血液分为两大部分,这就是血浆、血细胞两种类型。要是我们将血液放在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试管之内的话,且此时按照规定的时间以及规定的速度进行离心,最终的结果,就是会将红细胞完全压实在人们的试管底端。 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密切,尽可能排除所有血浆,此时血浆会全部被挤出到血细胞的上面,这时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们所要得到的红细胞压积,即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也叫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压积还可用毛细管法和血细胞计数仪法测定。红细胞压积通常缩写为HCT或Ht,测定单位现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占有多少升来表达(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 应用 1、血小板平均体积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2、单核细胞百分率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3、网织红细胞总数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4、血小板比容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6、当RDW增大时,说明红细胞 A.染色形态异常 B.体积变小 C.体积增大 D.大小不均一性 E.体积不变

7、MPV变化的临床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MPV减低提示有出血倾向 B.MPV越小,骨髓受抑制越严重 C.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控制 D.白血病缓解期MPV增高 E.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时MPV减低 8、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 A.骨髓受抑制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 D.血小板分布异常 E.骨髓病变 9、红细胞直方图出现双峰,底部变宽多见于 A.地中海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铁粒幼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D.难治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10、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幼稚细胞 1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熟红细胞 12、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中,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分布于 A.50~125fl B.125~200fl C.36~360fl D.50~200fl E.35~95fl 13、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左侧区域异常,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 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绝对值低于15×10 9/L。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 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被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医学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选编bd

医学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选编) 目录 第一章血常规检验 第一节红细胞系统检验 1、红细胞计数 2、红细胞压积 3、平均红细胞体积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5、血红蛋白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Hb)含量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Hb)浓度第二节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2、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4、嗜硷性粒细胞计数、百分率 5、淋巴细胞计数、百分率 6、单核细胞计数、百分率 第三节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 2、血小板压积 3、平均血小板体积 4、血小板分布宽度 第二章血液生物化学检验第一节肝功能检验 1、谷丙转氨酶 2、谷草转氨酶 3、γ-谷氨酰转肽酶 4、硷性磷酸酶

5、总胆红素 6、直应胆红素 7、间应胆红素 8、总蛋白 9、白蛋白 10、球蛋白 第二节血脂 1、总胆固醇 2、甘油三脂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第三节肾功能检验 1、肌酐 2、尿素氮 3、尿酸

第四节糖类检验 1、血糖 2、糖化血红蛋白 3、糖化白蛋白 第三章肿瘤标志物检验 1、甲胎蛋白(AFP) 2、癌胚抗原(CEA) 3、糖类抗原 ( CA-19-9 ) 4、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 第一章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血红蛋白

、白细胞及血小板等项目。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标有“↑”,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超过高值则可能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 血小板与凝血有关。 第一节红细胞系统检验 1、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4.3~5.8×1012 /L 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

有核红细胞

正常人血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1],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原因,常发生有核红细胞出现于外周血或静脉血的现象[2]、为了解血象分类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无锡一院中心实验室及血液科对100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病例进行观察,探讨其病因及临床意义、 选择无锡一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 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血常规分类中发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4岁、1、2 检测方法 1)取外周血或静脉血5μL推制厚薄适宜及头、体、尾清晰的血片,待干后用瑞氏、 2)采用姬姆萨复合染液染色10min,用水冲洗染液,待干后选择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3)同时记录检出有核红细胞的个数(即有核红细胞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 2 结果 100例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经诊断 分布于12种疾病、该100例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病人,后经临床、骨髓像、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其它有关检查后确诊的患者,见表1、 表1 检出有核红细胞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 Tab、1 Distributionofdiseaseinwhichnuclealedred2cellwas detected 疾病名称例数有核红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除外)21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81~10多发性骨髓瘤21~3骨髓纤维化210~35骨髓转移癌41~4恶性组织细胞病51~3溶血性贫血165~28失血性贫血22~15缺铁性贫血112~8巨幼细胞性贫血152~9急性红白血病(M6)1251)由表1可见,血片中有核红细胞检出率较高的疾病依次为骨髓纤维化、溶血性贫血、急性红白血病(M6)、失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等5种,其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余7种疾病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中有核红细胞多为中、晚幼红细胞,偶见原红、早幼红细胞,但M6除外、 2)骨髓纤维化时机体可代偿性髓外造血[3],主要为脾脏造血,由于髓外造血缺少屏障,幼稚细胞易进入血循环,故血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且比例较高,并可见泪滴状红细胞、由于骨髓纤维化,骨髓穿刺经常失败,干抽或仅见少量造血细胞,骨髓活检则提示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细胞染色方法

一、形态学观察方法 1、HE染色、光镜观察:凋亡细胞呈圆形,胞核深染,胞质浓缩,染色质成团块状,细胞表面有“出芽” 现象。 2、丫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核呈黄绿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凋亡细胞核染色 质呈黄绿色浓聚在核膜内侧,可见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及凋亡小体。 3、台盼蓝染色:如果细胞膜不完整、破裂,台盼蓝染料进入细胞,细胞变蓝,即为坏死。如果细胞膜 完整,细胞不为台盼蓝染色,则为正常细胞或凋亡细胞。此方法对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区别坏死细胞有一定的帮助。 4、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固缩、边集,常呈新月形,核膜皱褶,胞 质紧实,细胞器集中,胞膜起泡或出“芽”及凋亡小体和凋亡小体被临近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二、DNA凝胶电泳 (一)、检测原理 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其细胞DNA均发生断裂,细胞内小分子量DNA片断增加,高分子DNA减少,胞质内出现DNA片断。但凋亡细胞DNA断裂点均有规律的发生在核小体之间,出现180-200bpDNA 片断,而坏死细胞的DNA断裂点为无特征的杂乱片断,利用此特征可以确定群体细胞的死亡,并可与坏死细胞区别。 (二)结果判断 正常活细胞DNA 电泳出现阶梯状(LADDER)条带;坏死细胞DNA电泳类似血抹片时的连续性条带。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核小体测定 凋亡细胞的DNA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核小体。核小体由组蛋白及其伴随的DNA片断组成,可由ELISA 法检测。 (一)检测步骤 1、将凋亡细胞裂解后高速离心,其上清液中含有核小体; 2、在微定量板上吸附组蛋白体? 3、加上清夜使抗组蛋白抗体与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结合… 4、加辣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DNA抗体使之与核小体上的DNA结合? 4、加酶的底物,测光吸收制。 (二)用途 该法敏感性高,可检测5*100/ml个凋亡细胞。可用于人、大鼠、小鼠的凋亡检测。该法不需要特殊仪器,适合基层工作,但是不能精确测定凋亡细胞发生的绝多对量。 四、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 (一)检测原理 细胞发生凋亡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增加,但是其程度介于正常细胞与坏死细胞之间。利用这一特点,被检测细胞悬液用荧光素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悬液中细胞荧光强度来区分正常细胞、坏死细胞核凋亡细胞。 (二)应用价值 流式细胞仪检测具有以下特点: 1)、检测的细胞数量大,因此其反映群体细胞的凋亡状态比较准确 2)、可以做许多相关性分析 3)、结合被检测细胞的DNA含量的分析,可确定凋亡的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 ■检测形态学及细胞膜完整性的Hoechs-PI双染色法 细胞发生凋亡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液增加,但其程度介于正常细胞和坏死细胞之间,利用这一特点,被检测细胞悬液用荧光素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悬液中细胞荧光强度来区分正常细胞、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

红细胞压积偏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细胞压积偏高 导语:红细胞压积偏高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一般能够引起这一心想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血液的粘稠度增高了,这样的现象是很危险的,能够导致血梗塞的 红细胞压积偏高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一般能够引起这一心想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血液的粘稠度增高了,这样的现象是很危险的,能够导致血梗塞的现象,也能够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中风的现象,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上就要重视了,一定要以清淡为主,适当的去做一些运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人在平时就爱吃肉,特别是男性朋友,经常大吃大喝,就会对身体有影响,血液的粘稠度也会增加,就会引起红细胞压积偏高,如果不重视后果是很危险的。 诊断条件: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快超过100次/min,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30ml/h或无尿;⑤收缩压小于10.64kPa(80mmHg);⑥脉压小于2.66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二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一)休克早期病人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可焦虑或激动。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偏低或接近正常,亦可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偏高,但不稳定;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减低。尿量亦减少。 (二)休克中期临床表现随休克的程度而异。一般中度休克时,除上述表现外,神志尚清楚,但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 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

血液的组成和红细胞比容的测定[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液的组成,区别血浆、血清、血细胞及纤维蛋白。 2、测定红细胞比容。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用品]: 兔手术器械、动脉插管、试管、小烧杯、离心机、抗凝剂(肝素钠等)。 [方法与步骤]: 1.兔颈动脉采血,徐徐注入试管A、B、C、D (肝素处理),F(未经肝素处理),封口膜封闭试管口,3000r/min离心30min。取出,读取前4支试管血细胞柱刻度及全血刻度;再次离心5min,若血细胞柱刻度不变,取前4支试管血细胞压积的平均值,即为此家兔的血细胞压积值。

血细胞压积=血细胞柱刻度/全血刻度 2.观察A、B、C、D、F试管中血液,分析其不同。 [实验结果]: 1. A、B、C、D试管上层为 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一 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而试管F中,上层为血清。 2.家兔血细胞比容测定: 编号血细胞柱长度(cm) 全血柱长度(cm) 红细胞比容(%) A B C D 此家兔红细胞比容为 [分析讨论]:

血液、血浆、血细胞比容 血清、血浆 [结论]: 1、2 [思考题]: 1.测定红细胞比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因素。 2、学会兔颈部手术的基本操作。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 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动脉插管、动脉夹、气管插管、注射器、小试管8支、小烧杯2个、竹签、恒温水浴槽、冰块、棉花。 [药品]: 25%乌拉坦溶液、石蜡油、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 [实验步骤]: 1.麻醉与固定 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用1%普鲁卡因溶液局部麻醉。

有核红细胞专题报告

外周血检出有核红细胞3例结果分析 1.前言 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NRBC)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即幼红细胞。除一周内婴幼儿外,正常成人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1],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原因,常发生有核红细胞出现在外周血或静脉血的现象[2] .有核红细胞主要出现在以下血液系统疾病中:(1)溶血性贫血:RBC被大量破坏,机体相对缺氧,RBC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红系增生,网织红细胞和部分幼稚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说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骨髓充满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幼红细胞提前释放,有核红细胞以中幼晚幼为主。 (3)、慢性骨髓增生疾病:骨髓纤维化使有核红细胞来自髓外造血和纤维化的骨髓。 (4)、脾切除:骨髓中有个别有核红细胞能达到髓窦,当脾被切除后,不能被脾脏扣留从而释放入血 2.现状分析 虽然有核红细胞基本上都出现在血液科疾病中,但是在其他科室住院的病人血涂片中也会发现有核红细胞。但血涂片的复检率却不容乐观,使得不少检验人员过分依赖仪器的结果而忽视了对血涂片细胞形态的观察。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型医疗机构中,血细胞分分析仪分析后涂片复查率约为30%,维持在较高的比率,而在国内医疗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血涂片复查率不足15%,甚至在部分医疗机构中血涂片的复查率为0%,说明我国对血涂片复查的重要意义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准确计数外周血NRBC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血涂片的复检工作,以防漏诊和误诊 3.问题确立和解决办法 本人搜集了三例血液科以外科室血涂片中发现有核红细胞的病例,现将发现过程报告如下: 3.1仪器提示有核红细胞 三份病例中有2份为静脉血,一份为末梢血。静脉血在COULTER GENS上检测,末梢血在ABX仪器上检测。GENS散点图报警一例提示为“NRBCs(有核红细胞)”一例提示为“Variant Lymphs(异淋)”,提示异淋因为有核红细胞在形态上与淋巴细胞相似,仪器不易区分。白细胞直方图“两峰一谷”变化为“三峰”中间峰较小,提示有幼稚细胞存在。ABX直接提示“有核红细胞“。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在进行身体检查的时候,有很多项目要进行,每种项目对身体都是有很好帮助,使得可以了解自身情况,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需要积极配合,有很多人在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都是不怎么配合,这样对自身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那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结石的可能性最大。 1.畸形红细胞标准 Birech报告畸形红细胞分类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6]: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②炸面包卷样红细胞:红细胞膜

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③古钱样红细胞:形似中国古钱币。④膜缺损红细胞:红细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红蛋白(Hb)丢失。⑤大红细胞:细胞体增大,中心淡,无双盘凹陷感。 ⑥小红细胞:胞体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强。⑦手镯样红细胞:胞体较大,呈明显内外两层膜改变。 黄锋先等关于畸形红细胞分类①面包圈样红细胞。②古钱样红细胞。③红细胞膜呈颗粒样、串珠样。④红细胞大小不等,大者为正常的1~2倍,小者为其1/2,颜色变浅。⑤残碎红细胞。 ⑥芽孢样红细胞。⑦棘状样红细胞。⑧其他形状,如细胞膜破裂成各种形状,马蹄形、月牙型等。其他如红细胞呈锯齿型、固缩型、大小一致的均称均一型。 2.均一型红细胞标准 红细胞大小一致,变化均一,图相在两种以内,多数为正常及桑椹样红细胞,部分可出现影子红细胞。此型多属于非肾小球性血尿。 3.混合型红细胞标准 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畸形为主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 意义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检验科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新方法的公告 我科现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引进了希斯美康配套检验试剂,现发布公告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计数。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见于 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 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网织红细胞计数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常低于,绝对值低于15×10 9/L。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网织红细胞计数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通常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约为 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网织红细胞计数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 被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 较准确。 【贫血的网织红细胞检查标准】 男:Hb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冋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 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男新生儿 4.0 ?5.5 1012/L 女成年 3.5 ?5.0 1012/L 男成年男性 4.2 ?5.2 1012/L 女新生儿 6.0 ?7.0 1012/L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 ?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 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岀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 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痿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v 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v 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 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 L、中度:血红蛋白90?60g/ L、重度:血红 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v 30g/L。 1.生理性减少:3 个月的婴儿至15 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网织红细胞检测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法染色后,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织状,此种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仍于骨髓内停留一定时间,然后再释放入血流。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不但比外周血约高3倍。而且亦较幼稚。网状结构愈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有人将其分成一、二、三、和四级。即当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者为一级,而红细胞内含网织物极少(上个或几个颗粒)者为四级。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μm。 最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为网织红细胞计数提供了更进的测试手段。这类仪器采用荧光染色和激光测量的原理,不但能客观地测量大量网织红细胞,而且还能将其分为高荧光强度、中荧光强度、低荧光强度三类,这种分类法对估计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骨髓移植效果有较重要的意义。 [方法学评价] 由于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发,染色时间偏短,因此结果偏低。试管法容易掌握,重复性效好,必要时还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避免再次给被检者穿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被列为手工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使用米勒窥盘进行计数,规范了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使结果准确性有所提高。 目前,国外逐步使用网织红细胞仪器法测定大致有流式细胞仪法,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和多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将红细胞染色后使含RNA网织红细胞可被计数,进而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此法是只能计数网织红细胞当选目,不能分析其成熟程度,网只红细胞计数仪是专门进行网织红细胞测定的仪器操作简单,只需将抗凝血液吸入仪器内,仪器可自动染色、自动分析,自动找印各阶段网织红细胞的分布图。结果准确。仪器法的优点是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外周血的有核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分析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初步诊断的基本指标。 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故起增多和减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基本一致。 年龄:出生时较多,6~ 9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自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增多,分娩时因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109/L ,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吸烟也可致增多。’ 一、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是机体的主要防御体系。 1、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常见于: ①急性感染(细菌、某些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②炎症反应(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结肠炎、胰腺炎等) ③组织损伤(手术后、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1 ~ 2d, WBC常增多,并可持续1周,借此可与心绞痛鉴别)等) ④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及药物(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组胺等)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2、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主要为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有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常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新方法的公告我科现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引进了希斯美康配套检验试剂,现发布公告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计数。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见于 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网织红细胞计数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网织红细胞计数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通常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