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

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dversereactionbyInterferonintreatmentofHBV(Hepati tisBvirus)andthe.Methods:108casesadversereactionforInterferonwerereviewedandanalysis,makingasummary.Theadversereactionsoccurredonthepatientswhowe reinjectedwiththe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α-2b300Iu/branches(BeijingKainproduction)inthetreatmentofanti -HBVinourhospital.Results:108caseswithadversereactionswerereposed.Intheinitialstageof thetherapy,thecommonreactionwasflu-likesymptomsandlatermanyorganssysten

swereinvolved.Conclusion:TherearemanyadversereactionsintreatmentofviralhepatitiswithI nterferon,andevensomeseverereactionsmayarisefromlargedoseintrferonforl ongtimetherapy.Sosomeclinicalmedicationmoniteringshouldbeta keninordertopreventandreducetheadversereaction.

【Keywords】interferonHBV(HepatitisBvirus)adversereaction 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1],是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以干扰素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似物仍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按照其分子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目前临床应用的干扰素可分为两型4种:Ⅰ型,包括IFNα、IFNβ和IFNω等3种,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产生:Ⅱ型,即IFNγ,由T细胞产生。各种基因重组IFN产品已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随着IFN临床使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也目渐显现[2]。故而将它拒之门外,延误治疗。其实,只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详尽的了解,并熟悉其临床应对措施,就不会视其为畏途。不同厂家生产的干扰素虽然有着不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其不良反应大同小异。现就我院使用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Iu/支(北京凯因生产)在治疗乙肝病毒时出现

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其主要症状提供可行的临床应对措施,旨在引起临床用药的进一步关注。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入选对象为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7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

2.3±7.8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全部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拷贝>1000μ、ALT80~300μ/L。

1.2治疗方法

对108名入选对象,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Iu/支(北京凯因生产)肌肉注射,300Iu/天,连用4周后改为3次/周,连用16周以上。

2不良反应及防治

2.1流感样症状:本组中102名患者(占96.22%)出现发热,高热时可伴有寒战。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体温37.8~40℃,以首次用药后最为明显。大多数在注射6h后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最长可达5h。如将患者的首次注射安排在下午,则晚上发烧后用药正好休息。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超过39℃,首先予以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通过传导散热而降温;另外以50%酒精擦浴,擦浴部位在四肢大动脉处降温效果较好。干扰素是一种内源性致热源,注射后出现发热是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乙肝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乙肝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荟萃分析表明,HBeAg 阳性患者经普通干扰素α (普通IFN α) 治疗4~6 个月后,治疗组和未治疗组HBV DNA 转阴率(杂交法) 分别为37% 和17%,HBeAg 转阴率分别为33%和12%,HBsAg 转阴率分别为 % 和 % ,其疗效与基线血清ALT 水平和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呈正相关[39] (Ⅱ)。有关HBeAg 阴性患者的 4 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 ,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 ( 平均24%) [40, 41] (Ⅰ)。有人报道,普通IFNα疗程至少1 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42-44](Ⅱ)。 普通IFN α (5MU 皮下注射,每日1 次)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ALT 升高,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黄疸。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为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 (40 KD) 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87%为亚洲人) 48 周并停药随访24 周,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2%[46, 47];BeAg 阴性患者 (60%为亚洲人) 治疗48 周后随访24 周,HBV DNA 对普通IFN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用普通IFNα治疗仍可获得疗效[42, 50] (Ⅱ),亦可换用其他普通干扰素α亚型、PegIFN α-2a 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III)。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1) 治疗前高ALT 水平;(2) HBV DNA (二)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治疗前应检查:(1)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 、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2) 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3) 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 和HBV DNA 的基线状态或水平;(4) 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5)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6) 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检测以排除妊娠。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1) 开始治疗后的第1 个月,应每1~2 周检查1 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 次,直至治疗结束;(2)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 、AST 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 次,连续3 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 个月1 次;(3)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 个月检测1 次HBsAg、HBeAg、抗-HBe 和HBV DNA;(4) 其他,每3 个月检测1 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好先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同时应每月检查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已患糖尿病者,也应先用药物控制糖尿病,然后再开始干扰素治疗;(5)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三)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干扰素的主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为了使我院临床护理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通过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将两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应用干扰素,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标签:干扰素;病毒性肝炎;临床护理;效果 干扰素作为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分裂,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并在此基础上能调节自身免疫作用。近年来,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干扰素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治疗时间较长,费用相对较贵,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甚至有些患者会停止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分别予以常规保肝药物和干扰素治疗并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35)。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为(30.2± 2.8)岁;治疗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为(29.6±1.4)岁[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上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扰素治疗产生的副作用 1.2.1似流感症状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后,会出现发热、头痛以及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类似流感症状,引发额度主要原因就是下丘脑产生前列腺B2,同时,注射3~8h后,体温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上升,大约在37.5℃~39.5℃[2]。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之前,使用解热镇痛药给予患者,并让患者大量的饮水,保持充分的含水量,这样一来,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大减轻。 1.2.2消化不良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后,2~3d,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因此,我院护理人员必须给予患者正确饮食,例如:高蛋白、易消化以及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使患者的食欲大大增加[3]。针对严重的患者来说,可以给予患者使用胃舒平以及胃复安等治疗。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1.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α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对计数O.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u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 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 2.1 治疗前应检查 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水平;④对于

中年以上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检测自身抗体,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2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l~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3.1 流感样症候群 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1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及肌肉、关节酸痛。 可能是由于干扰素导致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E2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所致。干扰素注射后3-8小时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出现流感样症状,尤以第1针注射后最严重。 大部分患者是可耐受的,且在注射数针后会逐渐减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早期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可提前预料到,能在干扰素注射的初期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以减轻症状。极个别患者由于高热、全身关节疼痛等,持续而严重的流感样症状而终止治疗。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docx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乙肝患者健康治疗教科书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注意:干扰素的副作用的处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用药物纠正,严重时,应该停用或减量,待恢复后再使用,如果无法副作用严重,并无法纠正,应考虑改用其它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

全面了解乙肝干扰素

全面了解乙肝干扰素 乙肝干扰素是什么?干扰素能治好乙肝吗?很多患者都心存疑虑。固然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明显复发率低,但是乙肝干扰素疗程较长,尤其是长效干扰素价格高昂,长期服用可能伴随病毒变异耐药的风险。 一、认识乙肝干扰素的本质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乙肝的临床治疗。乙肝干扰素一般分为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乙肝干扰素的本质是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来抗病毒。临床研究证实,乙肝干扰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抗病毒效果比较稳定,复发率低。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过程中可能出现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建议乙肝患者最好做病毒变异耐药检测,定期检测,防患于未然。 专家提醒: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选用干扰素治疗乙肝一定要慎重,一旦使用乙肝干扰素治疗就不能随意停药,需要长期性进行治疗。如果私自停药或者不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 二、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客观分析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历史较长,临床试验的文献资料丰富,医务人员对干扰素的应用也非常熟悉。一般干扰素有国产干扰素和进口干扰素,干扰素治疗乙肝的疗程有限(一般6-12 个月),有的可以延长到18个月。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对激发免疫的反应不一样,不是每位患者使用乙肝干扰素抗病毒都有效,乙肝患者只有通过最新检查方法“病毒变异耐药检测技术”,才能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国产干扰素VS进口干扰素治疗乙肝 ①进口干扰素制备过程更精细,效果一般比国产好,价格较贵;

②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方面没有太大区别; ③在乙肝治疗效果方面,干扰素治疗和个体情况也有关系,如果是乙肝小三阳,而且有家族史,感染时间较长,建议不要首选干扰素治疗,推荐最新乙肝治疗方法“三氧自体血回输技术”; ④另外,干扰素副反应较多,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推荐阅读:干扰素能治好乙肝吗https://www.360docs.net/doc/3815827060.html,/zhuanti/ganraosu/ 乙肝干扰素治疗周期和费用 1、乙肝干扰素治疗的疗程有限(一般6-12个月),有的可以延长到18个月,甚至更长。 2、普通国产干扰素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一支,每2天需要打一次,乙肝干扰素价格平均在5万~10万每年;如果使用进口干扰素费用一年要上百万。 临床实践证实:使用干扰素治疗最佳时期选择在肝炎活动期,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0单位/升左右时治疗效果最好。此外,治疗中还需要做病毒变异耐药检测,对乙肝患者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和化验。 三、乙肝打干扰素有什么影响?副作用大吗? 乙肝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虽然有效,但用药时间较长,有一定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感冒样症状。如果乙肝患者不注意对自身出现的症状,不能够及时治疗的话,就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由于干扰素副作用比较大,正规医院对干扰素类药品使用都会非常谨慎。目前乙肝的治疗,一定要科学规范,通过做病毒变异耐药检测选择对症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精确检测、分析病情是科学治疗乙肝和控制治疗的关键 病毒变异耐药检测肝病最新检查方法——郑州中大肝病医院的荧光PCR双通道病毒变异耐药检测系统,能够科学深入的检测病情,包括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数量,是否复制,是否传染,有没有必要吃药,适合用哪一类抗病毒药物以及对药物是否耐药性等,提供科学正规完整个性化的乙肝治疗方案,解决了乙肝治疗中盲目用药,治疗反复等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端。 病毒变异耐药检测技术的8大优势 1、检测病毒是否变异耐药 2、检测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数量 3、了解乙肝病毒是否在复制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佳治疗时机的选择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佳治疗时机的选择 发表于:作者: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合抗病毒治疗。这个时期的患者ALT水平升高伴随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血清HBV DNA水平比免疫耐受患者降低。根据患者ALT水平来把握干扰素治疗时机。ALT水平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反应比较直观的指标。免疫清除期患者的ALT水平随免疫反应状态不同,呈现“升高、下降、复常”动态变化。ALT水平较高的患者免疫反应较强,ALT较低患者免疫反应较弱,ALT正常时免疫反应更弱。ALT较高水平(如2×ULN,甚至5×ULN以上)、血清HBV DNA较低水平(如1×106 拷贝/mL以下)、较明显的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如G2以上)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持续应答率较高。但患者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干扰素治疗时免疫反应可能进一步增强,有导致肝脏失代偿的风险。因此,我国和国际上相关专业学会的指南都认为ALT水平升高(2~10)×ULN是干扰素治疗的适合时机,是有效和安全的。AL T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2×ULN)患者经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较低;ALT明显升高(>10×ULN)患者免疫反应较强,治疗后可能有失代偿风险。 专家们建议:ALT为(1~2)×ULN或ALT>10×ULN的患者考虑干扰素治疗时,①对于反复出现轻度ALT水平升高[(1~2)×ULN]或

ALT正常的患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40岁以上)、有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细胞癌家族史、HBeAg阴性、B型超声或CT检查提示肝脏有慢性病变,建议行肝组织活检。对G2或以上患者,建议实施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②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应当实施抗病毒治疗。如考虑使用干扰素则应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适当给予护肝等对症和支持治疗。一旦ALT水平开始下降。或已下降至<10×ULN,不伴有明显胆红素升高则可采用干扰素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正规剂量或先从小剂量开始;③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的患者考虑干扰素治疗时,应当由具有丰富干扰素临床应用经验的专家实施或指导实施。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北京地坛医院新闻录入:wushuyun 阅读802次

关于长效干扰素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

关于长效干扰素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 发表时间:2012-11-12T16:04:28.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宁彬[导读]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微量蛋白,可分为I型、Ⅱ型和Ⅲ型。 宁彬(辽宁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感染科辽宁营口 115007)【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52-02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目前在世界上已经确定的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是否引起肝炎却没有得到认证,我们目前发现的甲型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的治疗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丙型、丁型尚无疫苗。 在治疗丙型肝炎的时候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停药后多有反弹的弊病。目前针对丙型病毒性肝炎多采用干扰素抑制法,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流行性很强,国外人群HCV感染率高达3%,我国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7%~3.1%。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并极易转为慢性肝炎和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微量蛋白,可分为I型、Ⅱ型和Ⅲ型。IFN-α属l型干扰素,是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相对分子量为18000个单位的多肽,通过在细胞内诱发抗病毒状态和调节免疫系统,达到清除病毒和受病毒感染细胞的目的。广泛用于临床,如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导致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并且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目前IFN是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其研究发展迅速,而且已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长效IFN。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是当今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一个难点。由于α-干扰素(IFN~α)在体内半衰期太短,而且不能集中分布在肝脏,因此其疗效不很满意。以聚乙二醇包裹的长效IFN,可明显提高IFN—α在CHC治疗中的效果,尤其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长效IFN对难治性CHC也能显著提高持续应答率,且不增加副反应。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为了增加IFN-α在体内的半衰期,现在广泛采用聚乙二醇(PEG)修饰法将无生物活性的PEG与干扰素连接,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减缓排泄速度,延长半衰期,同时还缩小了体内血药峰谷浓度差。目前已上市的有PEG-IFNα-2a和PEG-IFNα-2b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患者效果要优于IFN-α和拉米夫定,并且对拉米夫定耐受的患者仍然有效。PEG-IFNα-2b治疗丙型肝炎也获得满意效果,在治疗4周转阴的患者92%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12周转阴的患者87%可获得SVR。 2.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HSA-IFN)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非糖基化蛋白,肾清除率非常低,体内半衰期为14-20天。HSA—IFN就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构建编码HSA和IFN的融合基因并在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而成,是长效干扰素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药动学实验发现HSA-IFN在猕猴体内的半衰期达40-70小时,约为普通IFN-α的10-15倍,是PEG—IFN的2倍,一次给药后14天血液中仍然能检测到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可达140小时以上。给药间隔时间为2-4周。药效学实验表明HSA -IFN可明显抑制HCV的复制,其抗病毒作用甚至比PEG-IFNα-2a更强;HSA-IFN的抗丙肝治疗已进入临床实验,Bain等每2周给药一次,其抗HCV作用最好,给药4周后HCV RNA明显降低。有望替代普通干扰素用于乙型、丙型肝炎等的治疗。其注射频率可以从普通干扰素的每天1次或每周3次减少到每两周1次。对于疗程长达6-12月的病毒性肝炎等的治疗。注射频率大幅度减少将极大地方便患者;同时长效干扰素所提供的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也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干扰素脂质体脂质体是天然磷脂分子层膜结构微球体,通过相应的化学工艺用脂质体包封药物后,能增加其稳定性,延缓代谢,延长半衰期(为普通干扰素的2—4倍),提高血药浓度,并且还具有一定的靶向功能,减少不良反应。近年发展起来的受体介导的脂质体技术能明显增加其特异性及靶向性,如杜施霖等通过构建针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受体介导的靶向脂质体,观察发现包裹IFN-α-1b的长循环脂质体可保护其不被血清酶降解,能有效地延长给药时间(1周)。 后来我们在对治疗CHC的抗病毒治疗中发现,由于患者的体内对干扰素的应答率有显著差别,其中基因型为HCV-1型、初次治疗后无应答或复发、病毒负荷高及合并肝硬化的患者,疗效明显较低,因此将这部分患者判断为难治性CHC患者。在一段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将长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CHC,根据患者个体的体重差别,调整用药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这一重要发现将使CHC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正在开展的另一些研究主要针对用药剂量,包括诱导剂量及个体化剂量,如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遗传性凝血机制缺陷患者、儿科患者、复发者及先前治疗无应答者的用药剂量研究。由此我们也认识到了长效IFN在难治性CHC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指南·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0干扰素α(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 ) 和慢性丙型肝炎(CHC )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性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需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 )》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一、流感样症状 1. 概述与机制:IFN-α可引起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流感样症状[7]。 2. 临床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和乏力等,绝大多数患者可发生,但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度乏力。流感样症状常发生于初次注射IFN-α者,发热多出现在初次IFN-α注射后2~4 h ,持续2~4 h 后常可自行消退,在随后治疗中发热和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逐渐减轻,但患者仍可感觉乏力[8] ,尤其在CHC 患者的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常因利巴韦林所致的贫血,患者乏力症状更加明显。 3. 临床处理:症状不明显者可不予处理。症状明显者建议休息,多饮水;高体温和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而难以耐受者可口服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治疗(A1)。在长期使用IFN-α过程中出现较长时间发热,且与IFN-α注射有一定规律性的发热、肌肉酸痛等,应检查患者血沉及自身抗体以除外自身免疫相关性发热(B1)。  二、外周血细胞下降 1. 概述与机制:在IFN-α治疗所致的外周血细胞下降中,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PLT )下降最为明显,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IFN-α直接对骨髓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 )增殖的直接抑制有关[9-10]。也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或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分泌下降有关[11]。此外,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可能与患者基因多态性即IFN-α信号通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有关,故表现为个体差异[12]。 2. 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常发生在治疗2~314 d (平均47 d ),且低体重患者可能下降程度更加明显[13]。如患者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为100%,其中第1周下降约20%,治疗2周下降40%~60%,治疗12周达最低水平[8,12,14]。中性粒细胞下降呈IFN-α剂量依赖[15-16],常为IFN-α剂量调整的最主要原因,约22%患者因中性粒细胞下降而需调整IFN-α剂量[13]。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增加细菌感染率[17]。血小板计数下降更多见于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CHC 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基线相比可下降42%,与中性粒细胞下降相似,在治疗12周降至最低水平,9.3%患者下降至< 50 000/μl ,2.8%患者下降至< 25 000/μl ;9.3%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和3 3.3%血小板 计数< 25 000/μl 患者发生出血,但严重出血很少见[4] 。 3. 临床处理:①Peg-IFN-α-2a 产品说明书指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0.75 × 109 /L 者需调整IFN-α剂量, 而< 0.5 × 109 /L 者需停止IFN-α治疗[18]。Soza 等[17]研究表明,虽然18% IFN-α长期治疗者发生细菌感染,但与中 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无显著相关性 [17,19-20] ,故认为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而无需停药 [17,21] 。但Puoti 等 [22] 队列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与呼吸道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下降的CHC 患者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较降低干 扰素剂量疗效更佳[23] 。因此,推荐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者可注射rhG-CSF ,也可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者,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应用可能更加重要[24-25]。②Peg-IFN-α产品说明书指出:Peg-IFN-α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者需减少Peg-IFN-α剂量,而< 25 000/μl 者需停止Peg-IFN-α治疗。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化疗中,仅血小板计数低于10 000/μl 且有显著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26]。 IFN-α治疗CHC ,即使患者血小板计数< 50 000/μl ,甚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 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dversereactionbyInterferonintreatmentofHBV(Hepati tisBvirus)andthe.Methods:108casesadversereactionforInterferonwerereviewedandanalysis,makingasummary.Theadversereactionsoccurredonthepatientswhowe reinjectedwiththe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α-2b300Iu/branches(BeijingKainproduction)inthetreatmentofanti -HBVinourhospital.Results:108caseswithadversereactionswerereposed.Intheinitialstageof thetherapy,thecommonreactionwasflu-likesymptomsandlatermanyorganssysten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及护理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及护理 【关键词】干扰素;副作用;护理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蛋白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其中α-干扰素具有20余种亚型分为α1b、α2a、α2b、α2c……等。α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如丙肝、慢性乙肝等,取得较好疗效。但干扰素与其他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些甚至是严重可以致命的,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常见副作用 1.1 流感样症状最常见的是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及关节酸痛和全身不适等表现,一般在3~5 d内渐渐变重和消失,可不做处理,必要时可给些解热镇痛剂改善症状。 1.2 骨髓抑制症状表现在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有时可降至一半,应用干扰素过程应每隔2~4周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如有显著减少应将干扰素减量或停用。 1.3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其发生频率较高,应重视。包括疲劳、无力、嗜睡、缺乏主动性、情感淡漠、抑郁欲自杀等,出现上述行为、情感、识别能力等障碍物,说明干扰素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确有毒副作用。应该注意观察鉴别,不要主观认为患者矫情不予重视。在选择适应证时对那些有抑郁病史、内在性格、长期住院、性格不稳定,需大量应用干扰素的患者应慎重处理。 1.4 甲状腺功能障碍症状在应用干扰过程中,可出现T3、T4、TSH等改变,甚至出现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损伤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毒症、甲亢、甲低等各种临床表现。其发病率较高,需住院观察处理。 1.5 其他脏器损伤由于干扰素能诱导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反应,因而可诱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甲状腺炎、免疫性肝炎,从而使肝炎加重,诱发和加重胆汁性肝硬化,使ALT、ALP、GGT升高,出现自身抗体,致使治疗中断。干扰素还能产生免疫反应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而形成糖尿病,甚至可产生细胞吞噬脂膜炎。对于眼耳等器官,可发生眶下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听力损害主要为耳鸣,听力丧失等;对心血管系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瘤、心包炎;对于呼吸系统,可产生致死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溶血性贫血和局限性缺血性肠炎。 2 护理重点 2.1 心理护理要把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放在重要位置,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保证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程完成的基础。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干扰素的治疗缺乏信心,对应用干扰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十分惧怕,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在了解干扰素的作用方式、药效学、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的前提下,配合医师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的疗程。 2.2 发热的护理发热通常发生在注射后的4~6 h,持续约6~8 h,体温波动在37.3~39.8℃[2]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及热型,观察伴随症状及体征,注意与病原性发热相鉴别,及时将体温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大剂量干扰素使用方法和注意 1.干扰素a-2b溶于500ml N.S ivdrip 3-4h。 2.干扰素注射前半小时服用NSAID 类药物(如西乐葆、百服灵)可减轻副反应。 3.治疗期间多饮水,每天饮水超过1500ml,茶水,白开水均可。 4. 保持足够休息及能量摄入。 5.大量出汗后缓慢起床,谨防虚脱。 6. 每周治疗结束后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7.治疗期间不可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一、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可提供能量外,还有增强肝脏代谢、解毒能力,如小麦粉、大米、马铃薯、蕃薯等。(吃拉米夫定多久病毒会下降来)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除了保证人体营养均衡外,还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鸡蛋、麦胚等。

三、蛋白质类食物 多吃蛋白类食物能保护肝脏的正常机能,修复受损肝细胞的,如大豆、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如牛奶、香菇、无花果、苹果、沙丁鱼、山药、猕猴桃、蜂蜜、猪肝等。(吃乙肝抗病毒药反弹怎么办) 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干扰素治疗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患者是否要选择干扰素治疗,还要经过详细的考虑才是。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 单位/m 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 单位/m 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标;此外,治疗过程中4周和1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是临床上有价值的预测工具,能帮助更合理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治疗中的应答来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