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doc

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doc
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doc

主族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篇一:综合实验1___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1] 综合实验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实验目的:

1.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实验方案的意义,巩固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

2.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加热以及萃取等基本操作。

3.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实验原理: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渐弱,金属性渐强。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溶液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或由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元素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以及氢化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另外也可以由非金属单质是否能把其它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里置换出来加以判断。

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小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试卷夹。

试剂:钠块、镁条、铝片、氯水(新制)、溴水、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稀盐酸(1mol/L)、酚

酞试液

其它材料:镊子、滤纸、砂纸、玻璃片、火柴(或打火机)。

实验步骤

1.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取100mL小烧杯,向烧杯中注入约50mL水,然后用镊子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钠,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擦去,放入烧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后,向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取两支试管各注入约5mL的水,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若前面两支试管反应缓慢,可在酒精灯上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 1mol/L盐酸,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2.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1)在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约3 mL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溶液,然后在每一支试管里分别加入新制备的氯水2mL,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各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试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

(2)在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约3 mL氯化钠、溴化钠、

金属拉伸实验报告

金属拉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R Eh 、R eL及R e 、抗拉强度R m、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2、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 m和断后伸长率A。 3、观察并分析两种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包括屈服、强化、冷作硬化和颈缩等现象),并绘制拉伸图。 4、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与铸铁(脆性材料)拉伸机械性能的特点。 【实验设备和器材】 1、电子万能试验机WD-200B型 2、游标卡尺 3、电子引伸计 【实验原理概述】 为了便于比较实验结果,按国家标准 GB228—76中的有关规定,实验材料要按上述标准做成比例试件,即: 圆形截面试件: L 0 =10d (长试件)

式中: L 0 --试件的初始计算长度(即试件的标距); --试件的初始截面面积; d 0 --试件在标距内的初始直径 实验室里使用的金属拉伸试件通常制成标准圆形截面试件,如图1所示 图1拉伸试件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的确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图2-2所示)。应当指出,试验机自动绘 图装置绘出的拉伸变形ΔL 主要是整个试样(不只是标距部分)的伸长,还包括机器的弹性变形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1、低碳钢(典型的塑性材料) (a )低碳钢拉伸曲线图 (b )铸铁拉伸曲线图

当拉力较小时,试样伸长量与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线关系,拉力超过F P 后拉伸曲线将由直变曲。保持直线关系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极限的力值F P。 在F P的上方附近有一点是F c,若拉力小于F c而卸载时,卸载后试样立刻恢复原状,若拉力大于F c后再卸载,则试件只能部分恢复,保留的残余变形即为塑性变形,因而F c是代表材料弹性极限的力值。 当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试验机的示力指针(主动针)开始摆动或停止不动,拉伸图上出现锯齿状或平台,这说明此时试样所受的拉力几乎不变但变形却在继续,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屈服。低碳钢的屈服阶段常呈锯齿状,其上屈服点B′受变形速度及试样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下屈服点B则比较稳定(因此工程上常以其下屈服点B所对应的力值F eL作为 材料屈服时的力值)。确定屈服力值时,必须注 意观察读数表盘上测力指针的转动情况,读取测 力度盘指针首次回转前指示的最大力F eH(上屈 服荷载)和不计初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 力F eL(下屈服荷载)或首次停止转动指示的恒 定力F eL(下屈服荷载),将其分别除以试样的原 图2-3 低碳钢的冷作硬化 始横截面积(S0)便可得到上屈服强度R eH和下屈服强度R eL。即 R = F e H/S0 R e L= F e L/S0 e H 屈服阶段过后,虽然变形仍继续增大,但力值也随之增加,拉伸曲线又继续上升,这说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强化。在强化阶段内,试样的变形主要是塑性变形,比弹性阶段内试样的变形大得多,在达到最大力F m之前,试样标距范围内的变形是均匀的,拉伸曲线是一段平缓上升的曲线,这时可明显地看到整个试样的横向尺寸在缩小。此最大力F m为材料的抗拉强度力值,由公式R m=F m/S0即可得到材料的抗拉强度R m。 如果在材料的强化阶段内卸载后再加载,直到试样拉断,则所得到的曲线如图2-3所示。卸载时曲线并不沿原拉伸曲线卸回,而是沿近乎平行于弹性阶

拉伸实验报告

abaner 拉伸试验报告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选取日期]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拉伸试验报告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在退火、正火和淬火三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与塑性性能 2、测定低碳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和应变硬化系数 二、试验要求: 按照相关国标标准(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要求完成试验测量工 作。 三、引言 低碳钢在不同的热处理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是不同的。为了测定不同热处理状态的低碳钢 的力学性能,需要进行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中最常见试验方法之一。试验中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断裂等各阶段真实反映了材料抵抗外力作用的全过程。它具有简单易行、试样制备方便等特 点。拉伸试验所得到的材料强度和塑性性能数据,对于设计和选材、新材料的研制、材料的 采购和验收、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设备的安全和评估都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通过拉伸实验测定低碳钢在退火、正火和淬火三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和塑形性能, 并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应变硬化指数和系数。用这些数据来进行表征低碳钢的力学性能, 并对不同热处理的低碳钢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不同热处理对低碳钢的影响。 拉伸实验根据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制定相关的试验材料和设备,试 验的操作步骤等试验条件。 四、试验准备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试验材料与试样 (1)试验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一般要求 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取决于被试验金属产品的形状与尺寸。通过从产品、压制坯或铸件切 取样坯经机加工制成样品。但具有恒定横截面的产品,例如型材、棒材、线材等,和铸造试 样可以不经机加工而进行试验。 试样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多边形、环形,特殊情况下可以为某些其他形状。原始 标距与横截面积有l?ks0关系的试样称为比例试样。国际上使用的比例系数k的值为5.65。 原始标距应不小于15mm。当试样横截面积太小,以至采用比例系数k=5.65的值不能符合这 一最小标距要求时,可以采用较高的值,或者采用非比例试样。 本试验采用r4试样,标距长度50mm,直径为18mm。 尺寸公差为±0.07mm,形状公差为0.04mm。 (2)机加工的试样 如果试样的夹持端与平行长度的尺寸不同,他们之间应以过渡弧相连,此弧的过渡半径 的尺寸可能很重要。 试样夹持端的形状应适合试验机的夹头。试样轴线应与力的作用线重合。 (5)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

实验报告格式与要求

作业格式要求 一、作业题目 围绕如何学习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等内容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 二、用纸、页面设置要求 作业应按规定格式用计算机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A4复印纸,单面打印。 页面设置: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下方(地脚)应留边25mm左右,左侧(订口)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317mm左右。页码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 三、作业内容打印要求 作业中所有标点符号必须是中文全角逗号、句号。 (一)目录 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 目录(黑体小3号) (自然空一行) 第一章 XXXXXXXX ……………………………………………1 (黑体小4号) 1.1 XXXXXX ………………………………………………2 (宋体小4号) 1.1.1 XXXXX …………………………………………6 (宋体小4号) 第二章 XXXXXXXXXX ………………………………………40(黑体小4号)(二)正文字体要求 每章题目居中、黑体小三号;每节题目左顶边、宋体四号加黑;每小节题目左顶边、宋体小四号加黑。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 (三)行间距要求 每章题目与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章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每节题目与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节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正文行距设置:设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 (四)正文章节序号编制 章,编写为:第一章,第二章…。 节,编写为:1. 1、1. 2…,2. 1、2. 2…。 小节,编写为:1. 1. 1, 1. 1. 2…。 小节以下层次,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①, ②…。层次采用如下格式: 例如: 第一章 XXXXXXXX(黑体小三号)(单倍行距,段后0.5行) 1. 1 XXXXXXXX(宋体四号加黑)(单倍行距,段后0.5行) 1.1. 1 xxxxxx(宋体小四号加黑) (首行缩进2个字符)(1)xxxxx(小四号宋体) (首行缩进2个字符)① xxxxxx(小四号宋体) (下一章另起一页) 第二章 XXXXXXXX(黑体小三号)(单倍行距,段后0.5行) 2. 1 XXXXXXXX(宋体四号加黑)(单倍行距,段后0.5行) 2.1. 1 xxxxxx(宋体小四号加黑) (首行缩进2个字符)(1)xxxxx(宋体小四号) (首行缩进2个字符)① xxxxxx(宋体小四号) (五)报告的公式、图与表 公式号以章分组编号,如(2-4)表示第二章的第4个公式。 公式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基本居中。 图与表中的文字小于正文中的文字字号。 图与表以章分组编序号,如图3-5表示第三章的第5幅图。

14.金属的单向静拉伸实验

实验19 金属的单向静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拉伸实验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 2.掌握金属拉伸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3. 熟悉标准光滑及缺口拉伸试样的规范。 二、拉伸性能指标测定方法概述 本试验主要测定主属材料的σs、σb、δ和Ψ等性能指标。根据国家标准GB228-76《金属拉力试验法》,上述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如下: 1、屈服点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载荷不增加或首次下降而仍继续伸长时的最小应力称为屈服点 式中,P S为屈服点的载荷,F为试样标距部分原始截面积。 P S之值可借助于试验机测力度盘的指针或拉伸曲线来确定。(1)指针法;当测力计度盘的指针停止转动的恒定载荷或第一次回转的最小载荷即为此P S。 (2)图示法:在拉伸曲线上找出屈服平台的恒定载荷或第一次下降的最小戴荷即为P S。 2、屈服强度; 对于无明显物理屈服现象的材料,则应测定其屈服强度σ0.2。σ0.2为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标距部分残余伸长达原标距长度的0.2%时的应力。 屈服强度载荷σ0.2可用图解法或引伸计法测定。 3、抗拉强度σb 将试样加载至断裂,自测力度盘或拉伸曲线上读出试样拉断前的最大载荷Pb,Pb所对应之应力即为抗拉强度σb。 4、伸长率δ 伸长率δ为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的增量与原标距长度的百分比,即δ=(Lk-L0)/ L0*100%。Lk和L0分别为试样原标距长度和拉断后标距间的长度(mm)。 由于试样断裂位置对δ有影响,其中以断在正中的试样伸长率最大。因此,测量断后标距部分长度Lk时。规定以断在正中试样的Lk为标准,若不是断在正中者,则应换算到相当于正中的Lk。为此,试样在拉伸前应将标距部分划为10等分,划上标记。测量时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拉断处到邻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大于1/3,可直接测量断后两端点的距离为Lk。(2)如果拉断处到邻近标距端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3,要用移位法换算Lk。 5、断面收缩率Ψ 断面收缩率Ψ为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横截面的最大缩减量与原横截面积的百分比。即 式中,F0和F k分别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和拉断后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积(mm2)。 测定F k的方法对于圆柱试样在缩颈最小处两个互相垂直方向上测其直径,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

大学物理-拉伸法测弹性模量 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报 告 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班级 姓 名 学号 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实验名称 拉伸法测弹性模量 教师评语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用拉伸法测定金属丝的弹性模量。 2. 掌握光杠杆镜尺法测定长度微小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处理实验数据的最小二乘法。 主要仪器设备: 弹性模量拉伸仪(包括钢丝和平面镜、直尺和望远镜所组成的光杠杆装置), 米尺, 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和内容: 1. 弹性模量 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 长度为l , 截面积为S , 一端固定后竖直悬挂, 下端挂以质量为m 的砝码; 则金属丝在外力F=mg 的作用下伸长Δl 。 单位截面积上所受的作用力F/S 称为应力, 单位长度的伸长量 Δl/l 称为应变。 有胡克定律成立:在物体的弹性形变范围内,应力F/S 和Δl/l 应变成正比, 即 l l ?=E S F 其中的比例系数 l l S F E //?= 称为该材料的弹性模量。 性质: 弹性模量E 与外力F 、物体的长度l 以及截面积S 无关, 只决定于金属丝的材料。

实验中测定E , 只需测得F 、S 、l 和l ?即可, 前三者可以用常用方法测得, 而l ?的数量级很小, 故使用光杠杆镜尺法来进行较精确的测量。 2. 光杠杆原理 光杠杆的工作原理如下: 初始状态下, 平面镜为竖直状态, 此时标尺读数为n 0。 当金属丝被拉长l ?以后, 带动平面镜旋转一角度α, 到图中所示M ’位置; 此时读得标尺读数为n 1, 得到刻度变化为 01n n n -=?。 Δn 与l ?呈正比关系, 且根据小量 忽略及图中的相似几何关系, 可以得到 n B b l ??= ?2 (b 称为光杠杆常数) 将以上关系, 和金属丝截面积计算公式代入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 可以得到 n b D FlB E ?= 2 8π (式中B 既可以用米尺测量, 也可以用望远镜的视距丝和标尺间接测量; 后者的原理见附录。) 根据上式转换, 当金属丝受力F i 时, 对应标尺读数为n i , 则有 02 8n F bE D lB n i i +?= π 可见F 和n 成线性关系, 测量多组数据后, 线性回归得到其斜率, 即可计算出弹性模量E 。 P.S. 用望远镜和标尺测量间距B : 已知量: 分划板视距丝间距p , 望远镜焦距f 、转轴常数δ 用望远镜的一对视距丝读出标尺上的两个读数N1、N2, 读数差为ΔN 。 在几何关系上忽略数量级差别大的量后, 可以得到 N p f x ?= , 又在仪器关系上, 有x=2B , 则N p f B ??=21 , (100=p f )。 由上可以得到平面镜到标尺的距离B 。

WORD实验报告模板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验项目名称Word综合练习 班级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 专业 任课教师黄晓兰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年月日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运用Word 2003的整个章节中各知识,综合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 二、实验原理 (实验教程P41,使用那些功能) 三、实验设备和软件 (1)硬件要求: P4微型计算机,内部组成局域网。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中文Windows XP、中文Office Word2003。 四、实验步骤 (自己根据你的完成过程,列出步骤,参照实验教程P42四) 五、实验结果 (另附一页)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你学到什么)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可参照如下内容格式写作: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 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题材自定,但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要求内容要有一定主题,体现一定 风格。可参考实验结果内容。

专访:访美国华人金融协会理事、芝加哥机构资本副高海 华网芝加哥3月29日电 (记者 朱诸 张保平) 国华人金融协会理事、芝加哥机构资本副总裁高海2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干扰,不会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日本对目前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有限,因此也不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太大影响。 高海说,由于地震会造成当地厂房的破坏,因此可能会使得日本某些制造行业——如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半 导体及芯片等——短期压力加剧。 但历史经验表明,这些行业通常会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两至三个季度内出现下滑,之后又会迎来一轮强劲反弹,因为日本制造业的需求主体主要分布在世界其他国家,这些需求并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在厂房检修或者重建之后,那些被滞后的需求还会回来,所以短期之内会呈现明显的“V”型反弹。 高海说,具体来看,在这些受到影响的行业中,日本核电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这次核危机给日本以及 全球发展核电的国家敲响了警钟。目前日本电力供应有约30%依赖于核电,此外,作为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日本的制造业对电能的依赖也比较大,如果三分之一的供电受到影响,那么短期内对这些制造业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 另外,对于一些替换性较高的行业,如重型机械制造业,如果调整的周期过长,导致客户需求转移,也会对这些行业造成冲击。“比如日立和小松,如果耽误的时间太长,而国外的客户又急需使用,因此只能转向其他国家的生产商购买,而且这些产品均伴随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如维修保养,一旦转移,就很难改变,”高海说。 “长远来看,”长期投资亚洲金融市场的高海说,“对日本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一个是生产力,而这两方面现在都在朝着不利于经济的方向发展。首先是日本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下降,同时日本的生产力也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而且正在被其他国家赶超。”高海说,改变不了的,因此,日本经济长期来看还会维持向下走的趋势。 另外,这次地震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据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关闭了路易斯安那的一家卡车制造工厂,者削减产量。 对此,高海说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今年的汽车生产和销售。” “但是这种供应方面的短缺都不会是大问题,只要需求方面保持稳定,高海说。 全球GDP 增量里,日本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同时,高海还说,由于日本外债比例不高,大部分债券被本国企业和居民持有,所以即使地震重建需要从国外借债,也不会对日本的主权信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会引发类似欧洲的债务危机。 美

实验报告格式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空间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崔玉真 学生学号201405100135 指导教师陈彩霞 实验地点6A607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 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 一、实验题目 给定系统H(z)= -0.2z/(z2+0.8) 1)求出并绘出H(z)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 2)求出并绘出该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h(n) 3)令x(n)=u(n),求出并绘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y(n) 二、实验目的 根据书中的m文件,探究幅频响应、相频响应、单位抽样响应 三、实验器材 MATABLE,计算机,office 四、实验原理 运用MATABLE的m文件进行实验探究 一些用到的m文件: 1.conv.m文件,用来实现两个离散序列的线性卷积。调用格式为 y=conv(x,h) 若x的长度为N,h的长度为M,则y的长度L=N+M-1。 2.filter.m,求一个离散系统的输出。调用格式为 y=filter(b,a,x) 其中x,y,b,a都是向量。 3.impz.m,用来在已知B(z),A(z)的情况下求出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h (n),调用格式为 h=impz(b,a,N)或[h,t]=impz(b,a,N) 其中N是所需的h(n)的长度。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实验报告思考题

回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氏体分解的过程,也是过饱和固溶的碳从α-Fe中脱溶并形成碳化物的过程。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分解越充分,分解产物的长大越充分。在回火过程中,回火温度——回火组织——钢的性能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在150-250之间的回火称为低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在350-500之间进行的回火称为中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 在500-650之间进行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可以看出,回火之后,α-Fe中固溶的碳明显减少,使得碳固溶强化的作用大大减弱,反映到硬度上,就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一般硬度都会下降。 淬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根据45钢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水淬,59.1”、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水淬,57.1”、 “铁素体+马氏体,770,水淬,46.2”; 40CrNi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油淬,40.6”、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油淬,50.9”、 T8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水淬,66.2”、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水淬,57.3”、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高温淬火得到粗晶马氏体,低温淬火得到细晶马氏体,而温度在铁素体与奥氏体两相区的淬火得到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在Ac3线以上,在保温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得到的马氏体的晶粒越粗大。这是因为淬火温度越高,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越快,因此在淬火的时候获得的马氏体晶粒也就越粗大。另外,尽管45钢和T8钢均表现出淬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高,但是本人对这一现象持怀疑态度。所谓金属硬度小,也就是硬度测试仪的压头容易压入金属,即金属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本质上是金属中的位错运动导致的。而晶界等会阻挡位错的运动。晶粒越小,同样大小的一块材料中,晶界就越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就越大,材料形变的阻力就越大,宏观上就是硬度高。因此我对45钢、T8钢实验数据所显示出来的马氏体晶粒越粗大,硬度越高持怀疑态度。 当淬火温度在两相区的时候,由于出现铁素体,因此硬度会低于细晶马氏体组织。

金属的拉伸实验(实验报告)

金属的拉伸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二S、抗拉强度匚b、断后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 2、观察低碳钢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 F —「丄曲线) 3、分析低碳钢的力学性能特点与试样破坏特征 二、实验设备及测量仪器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游标卡尺、直尺 三、试样的制备 试样可制成圆形截面或矩形截面,采用圆形截面试件,试件中段用于测量拉伸变形,其 长度I。称为“标矩”。两端较粗部分为夹持部分,安装于试验机夹头中,以便夹紧试件。试验表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材料的塑性性质影响很大,为了能正确地比较材料力学性能,国家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都作了标准化规定。直径d0= 20mm ,标矩 I。=2O0nm(k 1 0或I0 =100mm(l0 =5d0)的圆形截面试件叫做“标准试件”,如因原 料尺寸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采用标准试件时,可以用“比例试件”。 四、实验原理 在拉伸试验时,禾U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器可绘出低碳钢的拉伸曲线,见图2-11所示的F —△L曲线。图中最初阶段呈曲线,是由于试样头部在夹具内有滑动及试验机存在间隙等原因造成的。分析时应将图中的直线段延长与横坐标相交于O点,作为其坐标原点。拉伸曲 线形象的描绘出材料的变形特征及各阶段受力和变形间的关系,可由该图形的状态来判断材 料弹性与塑性好坏、断裂时的韧性与脆性程度以及不同变形下的承载能力。但同一种材料的 拉伸曲线会因试样尺寸不同而各异。为了使同一种材料不同尺寸试样的拉伸过程及其特性点 便于比较,以消除试样几何尺寸的影响,可将拉伸曲线图的纵坐标(力F)除以试样原始横 截面面积并将横坐标(伸长△ L)除以试样的原始标距I。得到的曲线便与试样尺寸无关,此曲线称为应力一应变曲线或R —;曲线,如图2 —12所示。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它与拉伸 图曲线相似,也同样表征了材料力学性能。 爲一上屈服力:①一下屈服力'厂最尢力;叫一断裂后塑性伸恰业一彈性佃长 團2—11低碳钢拉伸曲线 拉伸试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11和图2-12所示。 (1 )、弹性阶段OC。在此阶段中拉力和伸长成正比关系,表明钢材的应力与应变为线性关系,完全遵循虎克定律,如图2-12所示。若当应力继续增加到C点时,应力和应变的关系不再是线性关系,但变形仍然是弹性的,即卸除拉力后变形完全消失。

实验报告要求和格式完整版

编号:TQC/K633 实验报告要求和格式完整 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要求和格式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实验报告要求 1.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用中国海洋大学实验报告纸,作图要用坐标纸。 2. 报告中的电路图、光路图、表格必须用直尺画,数据使用钢笔、圆珠笔不得使用铅笔。 3.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扼要的书写实验原理,不提倡大段抄书。 4. 应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报告格式

常见金属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常见金属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实验合作者: 班级日期 实验前知识储备:写出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1 镁带燃烧:2铝片灼烧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铜片灼烧 5镁与稀盐酸反应6镁与稀硫酸反应 7锌与稀盐酸反应8锌与稀硫酸反应 9铁与稀盐酸反应10铁与稀硫酸反应 11铜与稀盐酸反应12铜与稀硫酸反应 13铝与稀盐酸反应14铝与稀硫酸反应 15铁与硫酸铜反应 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___,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活泼金属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特殊性,知道活泼金属着火时灭火时注意事项二、实验用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实验过程 1、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

拓展视野:将铜制成纳米铜,在空气中燃烧为什么能燃烧? 铜是金属晶体,由晶胞组成,晶胞则是由许多铜原子通过金属键的作用而构成的,晶格结点上的铜原子都有金属键的束缚,因此铜的化学性质不很活泼,但是将铜制成纳米铜的话,变成铜原子,金属键被打断,于是铜的化学性质以活泼的铜原子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与空气反应速率很快。铜块或者铜粉体积都比较大,单位面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纳米铜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的多,纳米铜在空气中燃烧很快。颗粒越细,比表面越大,与空气接触越充分,而且纳米级材料的活性会比一般颗粒物质的活性强,所以反应越快,所以能燃烧。所以铜不具可燃性是相对的 2)查阅相关资料:镁能和二氧化碳发生燃烧反应,因此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镁由于能和N ?和O ?反应,所以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同时有少量淡黄色固体氮化镁生成。所以燃烧(不一定、一定)_______ 需要氧气,凡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只有初中化学书上定义为有氧气参加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这是因为知识量的限制. 3)趣味知识:冷焰火采用燃点较低的金属粉末,经过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冷光无烟焰火,冷焰火燃点低,燃点在60℃-80℃,外部温度30℃-50℃,对人体无伤害。适用于舞台表演和各种造型设计。而普通焰火燃点在500 ℃-800℃之间,燃烧时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冷焰火科技含量高,以环保无污染而倍受人们青睐。冷焰火是未来烟花发展新趋势,曾在上海APEC 会议、悉尼奥运会、2002年日韩世界杯、全国九运会上崭露头角,冷焰火是现代烟花的高科技结晶。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实验名称实验一金属材料静拉伸试验 实验设备1)电子拉伸材料试验机一台,型号HY-10080 2)位移传感器一个; 3)刻线机一台; 4)游标卡尺一把; 5)铝合金和20#钢。 试样示意图 图1 圆柱形拉伸标准试样示意图 试样宏观断口示意图 图2 铝合金试样常温拉伸断裂图和断口图 (和试样中轴线大约成45°角的纤维状断口,几乎没有颈缩,可以知道为切应力达到极限,发生韧性断裂)

图3 正火态20#钢常温拉伸断裂图和断口图 (可以明显看出,试样在拉断之后在断口附近产生颈缩。断口处可以看出有三个区域:1.试样中心的纤维区,表面有较大的起伏,有较大的塑性变形;2.放射区,表面较光亮平坦,有较细的放射状条纹;3.剪切唇,轴线成45°角左右的倾斜断口) 原始数据记录 表1 正火态20#钢试样的初始直径测量数据(单位:mm ) 左 中 右 平均值 9.90 10.00 10.00 9.97 9.92 10.00 10.00 10.00 10.00 9.92 左 中 右 平均值 8.70 8.72 8.68 8.69 8.68 8.70 8.70 8.64 8.72 8.70 表2 时效铝合金试样的初始直径测量数据(单位:mm ) 两试样的初始标距为050 L mm 。 表3 铝合金拉断后标距测量数据记录(单位:mm ) AB BC AB+2BC 平均 12.32 23.16 58.64 58.79 24.02 17.46 58.94 测量20#钢拉断后的平均标距为u L =69.53 mm ,断口的直径平均值为u d =6.00 mm 。 测量得到铝合金拉断后的断面直径平均值为7.96mm 。

实验五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报告

实验五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滑移绒、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 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对体心立方结构的a一F e,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

金属单向静拉伸实验

金属单向静拉伸实验讲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拉伸实验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 2.掌握金属拉伸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3. 熟悉标准光滑拉伸试样的规范。 二、实验原理 Ⅰ低碳钢(Q235钢)拉伸实验原理 做拉伸实验时,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及拉伸过程各特征点的示力度盘读数或电子拉力试验机的X—Y函数记录仪,可测绘出低碳钢试样的拉伸图,即图1所示的拉力F与伸长L —L之间关系曲线。图中起始阶段呈曲线,是由于试样头部在试验机夹具内0u有轻微滑动及试验机各部分存在间隙等原因造成的。分析时可将其忽略直接把图中的直线段延长与横坐标相交于O 点,作为其坐标原点。拉伸图形象地描绘出钢材的受力变形特征以及各阶段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但同一种钢材的拉伸曲线会因试样尺寸不同而异。为了使同一种钢材不同尺寸试样的拉伸过程及其特性点便于比较,以消除试样几何尺寸的影响,可将拉伸曲线图的纵坐标(拉力F)除以试样的原始横截面面积S,并将横坐标(伸长ΔL)0除以试样的原始标距L,这样得到的曲线便与试样尺寸无关,此曲线称为应力—应变曲线0如图2所示。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它与拉伸图曲线相似,更清晰表征了钢材的力学性能。拉伸实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和图2所示。 2 低碳钢应力延伸图图图伸率图拉碳1 低钢试样 (1)弹性阶段OA:在此阶段中的OP段,其拉力F和伸长ΔL成正比关系,表明钢材的应力R 与延伸率(或称应变)为线性关系,完全遵循虎克定律,则OP段称为线弹性阶段。故点P对应的应力RF称为材料的比例极限,如图3所示。在此弹性阶段内可以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它

是材料的弹性性质优劣的重要特征之一。实验时如果当应力继续增加达到A点所对应的应力Re 时,则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关系,但变形仍然是弹性的,称为材料的Re点对应的应力A故这呈现出非线性弹性性质。即卸除拉力后变形完全消失, 弹性极限,把PA段称为非线性弹性阶段。工程上对材料的弹性极限(非线性阶段)和比例极限(线弹性阶段)并不严格区分,而是把拉力卸掉后,用精密仪器测定其不能恢复的塑性应变约为0.02%所对应的应力值界定为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或称条件弹性极限)Re,0.02它是控制钢材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工作的有效指标,在工程上很有实用价值。 (2)屈服阶段AS′: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继续增加达到锯齿状曲线SS′时,示力度盘上的指针暂停转动或开始稍微回转并往复运动,这时在试样表面上可看到表征金属晶体滑移的迹线,大约与试样轴线成45°方向的螺旋线。这种现象表征试样在承受的拉力不继续增加或稍微减小的情况下却继续伸长达到塑性变形发生,这种现象称为试样材料的屈服,其相对应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强度)。示力度盘的指针首次回转前的最高应力ReH称为上屈服强度,在屈服阶段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低应力Re称为下屈服强度。由于上屈L服强度受试验速率、试样变形速率和试样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而下屈服强度则比较稳定,故工程中一般要求准确测定下屈服强度Re作为材料的屈服极限σs。其计算公式为L Re= Fe/S。如果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时,工程上常用产生规定残余延伸率为0.2%时0LL的应力Rr0.2作为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又称条件屈服极限σr。屈服强度(或屈服极限)是0.2衡量材料强度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本实验要求准确测定其屈服强度。 (3)强化阶段S′B:当过了屈服阶段后,试样材料因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其内部晶体组织结构重新得到了排列调整,其抵抗变形的能力有所增强,随着拉力的增加,伸长变形也随之增加,故拉伸曲线继续上凸升高形成S′B曲线段,称为试样材料的强化阶段。在该阶段中试样随着塑性变形量累积增大,促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发生变化,即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能劣化,材料抵抗变形能力提高,这种特征称为形变强化或冷作硬化。当拉力增加达到拉伸曲线顶点B时,示力度盘上的主动针开始返回,而被动针所指的最大拉力为Fm,依它求得材料抗拉强度Rm = Fm/S,它也是衡量材料强度性能优劣的又一重要指标。本实验也要准0确测定其抗拉强度。 (4)颈缩和断裂阶段BK:对于低碳钢类塑性材料来说,在承受拉力达Fm以前,试样发生的变形在各处基本上是均匀的。但在达到Fm以后,则变形主要集中于试样的某一局部区域,在该区域处横截面面积急剧缩小,这种特征就是所谓颈缩现象。试验中试样一旦出 图3 低碳钢试样断口 现“颈缩”,此时拉力随即下降,示力度盘上的主动针继续回转,直至试样被拉断,则拉伸曲线由顶点B急剧下降至断裂点K,故称曲线BK阶段为颈缩和断裂阶段。试样拉断后,弹性变形消失,而塑性变形则保留在拉断的试样上,其断口形貌成杯锥状如图3所示。利用,其计算公式为:Z和断面收缩率A试样原始标距内的残余变形来计算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L?LS?S;断面收缩率。断后伸长率u0u0%?Z??A?100%100LS00式中L为原始标距长度,S为原始横截面面积,L为试样断裂后标距长度,S为试样u00u断裂后颈缩处最小横截面面积。 Ⅱ铸铁拉伸实验原理其抗拉强度(或强度极限)Rm = Fm/S,它0远小于低碳钢材料的抗拉强度。利用试验机对铸铁试样做拉伸实验时,的自动绘图装置可绘出铸铁试样

计算机实验报告可编辑

计算机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综合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B0900650-2 实验项目名称:MS Word 2003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Word新建和保存文档的方法 2.掌握Word文本的录入和简单编辑 3.掌握Word文本的选择和编辑的方法 4.掌握Word文本格式化的方法 5.掌握Word添加项目符号的方法 6.掌握文本查找与替换的方法

7.掌握Word段落格式化的方法 8.掌握Word首字下沉格式的使用 9.掌握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10.掌握Word表格的各种基本制作方法 11.掌握“表格和边框”工具栏的使用 12.掌握Word格式化表格和修饰表格的方法 13.了解表格中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14.掌握Word插入和编辑图片的基本操作 15.掌握插入和调整艺术字的方法 16.掌握文本框和绘制图形的基本操作 17.掌握公式的基本输入方法 18.掌握Word页面设置的有关操作 19.掌握Word页眉页脚的设置 20.掌握Word分页符、分节符的使用 21.掌握Word分栏的设置 22.掌握Word文档打印预览的方法和文档打印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硬件:PC(PII以上,128M以上内存)、因特网接入; 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多媒体播放软件。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一——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 1 新建一个文档 (1)启动Word 2003 时,系统自动建立一个名为“文档1”的文档,如图。(2)选择“文件”——“新建”命令,在屏幕右侧显示“新建文档”窗口;单击“新建文档”窗格中的“空白文档”超链接,即可建立一个新的文档。 (3)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新建空白文档”按钮,即可建立一个新的文档。 2 保存文档 (1)选择“文件”——“保存”命令,弹出如图对话框。 (2)在“保存位置”下拉列表框中选择“D”,哪D盘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夹和Word 文档都显示正在对话框中的最大列表框中。 (3)如果在D盘上已经存在“排版l练习”文件夹,则双击该文件夹,使其成为当前文件夹,并跳转到第(5)步继续操作;否则,单击“另存为”对话框中的“新建文件夹”按钮,弹出如图对话框。

金属电子逸出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22 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定 【实验目的】 1.用里查逊(Richardson)直线法测定金属钨的电子逸出功。 2.了解光测高温计的原理和学习高温计的使用。 3.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原理】 若真空二极管的阴极(用被测金属钨丝做成)通以电流加热,并在阳极上加以正电压时,在连接这二个电极的外电路中将有电流通过,如图3—22—1所示。这种电子从加热金属丝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为热电子发射。 研究热电子发射的目的之一可以选择合适的阴极材料。诚然,可以在相同加热温度下测不同阳极材料的二极管的饱和电流,然后相互比较,加以选择。但通过对阴极材料物理性质的研究来掌握其热电子发射的性能,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因而更为重要。 1.电子的逸出功 根据固体物理学中金属电子理论,金属中的传导电子能量的分布是按费米——狄拉克(Fermi-Dirac)分布的。即 3—22—1 式中称费米能级。 图3—22—1 图3—22—2 在绝对零度时电子的能量分布如图3—22—2中曲线(1)所示。这时电子所具有的最大能量 为。当温度升高时电子的能量分布曲线如图3—22—2中曲线(2)所示。其中能量较大的少数电子具有比更高的能量,而其数量随能量的增加而指数减少。 在通常温度下由于金属表面与外界(真空)之间存在一个势垒,所以电子要从金属中逸 出必须至少具有能量从图3—22—2可见,在绝对零度时电子逸出金属至少需要从外界得到的能量为: 称为金属电子的逸出功,其常用单位为电子伏特(ev),它表征要使处于绝对零度 下的金属中具有最大能量的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要给予的能量。称为逸出电位,其数 值等于以电子伏特表示的电子逸出功。 可见,热电子发射就是用提高阴极温度的办法以改变电子的能量分布,使其中一部分电子的能量大于,这样能量大于的电子就可以从金属中发射出来。因此,逸出功的大小, 对热电子发射的强弱,具有决定性作用。 2.热电子发射公式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 、KBr 和KCl 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 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 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 、KBr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 、KClO 3 和KClO 4溶液,然后加入KI 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 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 2S 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 生成。再向试纸上

(2)还原性:取少量3% H2O2溶液,用H2SO4溶液酸化,再滴加2~3滴0.01 mol·dm-3KmnO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NaNO2、0.1 mol·dm-3KI、0.02 mol·dm-3KMnO4、1 mol·dm-3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NaOH、6 mol·dm-3NaOH 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