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生理学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

学生学号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基础工业工程 开课学院机电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秀栩 学生姓名XX 学生专业班级工业工程2013级 2014-- 2015学年第 1 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 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观测点考核目标成绩组成 实验预 习1.预习报告 2.提问 3.对于设计型实验,着重考查设计方案的 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对实验目的和基本原理 的认识程度,对实验方 案的设计能力 20% 实验过 程1.是否按时参加实验 2.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 3.对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 4.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实验原始记录的完整程度 6.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态 度、基本操作技能;严谨 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 精神 30% 结果分 析1.所分析结果是否用原始记录数据 2.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对于综合实验,各项内容之间是否有分 析、比较与判断等 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 理和现象分析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力;事实求实的精神 50%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1 各个阶段变化原因: 1.1 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这种分布不均匀与钠钾泵的作用密不可分。钠钾泵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种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这种载体蛋白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将3个Na+送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送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K+浓度高,细胞外Na+浓度高。除了Na+和K+分布不均匀以外,细胞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带负电的有机大分子物质A-,细胞膜对他们是没有通透性的,同样在细胞膜外也存在着高浓度的Cl-。总的来看,细胞膜内:K+浓度高,同时存在大量的A-;细胞膜外:Na+浓度高,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Cl-。这种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1.2 静息电位的形成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甚至是没有通透性。这种对K+通透性的实质,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来实现的,K+可以通过该通道被动外流,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增多,膜内的阳离子减少,从而造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的状态,当K+的移动达到平衡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极化。 1.3动作电位的形成 动作电位是膜电位的一次快速变化,随后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三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受到一定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允许Na+流进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当膜内外电位相等时膜外仍为高Na+状态,该过程可称为去极化。Na+继续内流,膜内电位继续升高,直至Na+内流达到其平衡状态,膜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反极化。这两个过程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一变化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下降相。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在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钠钾泵的活动会增强,将进入细胞的Na+排出,将透出细胞的K+重新移入细胞内,恢复最开始的离子浓度梯度,为重建膜的静息电位做好准备。 2 关于该变化过程的几个疑问 2.1 钠钾泵的作用实质是什么? 细胞膜电位变化主要依赖于Na+、K+浓度梯度为基础而形成。用某些化学试剂(如氰化钠)使钠钾泵中毒失去作用,且神经细胞存在足够的离子浓度梯度,兴奋仍能传导多次。但每次冲动,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不能泵出去,而钾离子穿出细胞后又不能泵回来。最后形成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太高而钾离子浓度太低以致没有足够的钾离子外流来维持静息电位,而只有处于静息电位的细胞膜才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这时除非钠钾泵再开动,否则神经细胞将失去作用。也就是说若失去了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平衡的状态,神经冲动是不能形成和传导的。因此,这种依赖于ATP的钠钾泵的活动,实质上是将细胞通过代谢产生的ATP中的能量转变为膜两侧的离子势能,细胞受到刺激后,再将这种离子势能转变为动能——动作电位而传播。 2.2 通过离子通道移动的离子何时会达到平衡?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打开, K+外流既有动力又有阻力。动力来自于膜内的高浓度的K+,促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K+的外流使膜外的电位逐渐升高,这种膜外的正电位形成的电场力又会阻止带正电荷的K+继续外流,这就是膜内K+外流的阻力。当这两种力达到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高中解读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高中解读 这部分知识较难掌握,这里是高中知识的衍生,同学们可以了解。 一、静息电位 1、概念表述 静息电位是指组织细胞静止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Na+通道关闭),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3、产生过程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A-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1、概念表述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细胞内外存在着Na+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3、产生过程 (1)去极化:细胞受到阀上刺激→细胞外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正反馈倍增)→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上升支。 (2)复极化:达峰值时Na+通道迅速关闭而失活→Na+内流停止→K+通道被激活→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电位恢复静息值。该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下降支。 (3)Na+-K+泵转运:当膜复极化结束后,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细胞膜上Na+-K+泵就会被激活,并主动将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具体原因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具体原因 伴随生命活动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关于生物电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节着重以神经纤维为例讨论细胞水平生物电的表现形式,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的电位差。这个差值在不同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就神经纤维而言为膜外电位比膜内电位高70~90mv。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当为负值(-70~-90mv)。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称为去或除极化。细胞兴奋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 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 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 的通透性大,对Na 的通透性则很小。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由于膜内外存在着K 浓度梯度,而且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 又有较大的通透性(K 通道开放),所以一部分K 便会顺着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即K 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A-,由于电荷异性相吸的作用,也应随K 外流,但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而被阻止在膜的内表面,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它在膜外排斥K 外流,在膜内又牵制K 的外流,于是K 外流逐渐减少。当促使K 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K 外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抵抗力量相等时,K 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主要是K 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实验观察,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图2-3)。上升相代表膜的去极化过程。以0mv电位为界,上升相的下半部分为膜的去极化,是膜内负电位减小,由-70~-90mv.变为0mv;上升相的上半部分是膜的反极化(超射),是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即膜外变负,膜内变正,由0mv上升到20~40mv。上升相膜内电位上升幅度约为90~130mv。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它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由于动作电位幅度大、时间短不超过2ms,波形很象一个尖峰,故又称峰电位。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l.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 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 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 的通透性增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复极化后出现超极化,此时膜内电压低于-70mv,书上说此时钠钾泵发挥作用,将3个钠离子运出,2个钾离子运入,这样逐渐恢复-70mv的状态,但是出去的钠离子多,进来的钾离子少不是加重了膜内的负电荷吗,为什么能够恢复-70mv 2014-12-25 17:32 提问者采纳 这个问题我总结并发表过,我给你解释,下附相应解释,不理解的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 1、概念表述 静息电位是指组织细胞静止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其值常为数十毫伏,并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Na+通道关闭),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3、产生过程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A-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1、概念表述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典型的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形由峰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2、产生条件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细胞内外存在着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先增加,对K+的通透性后增加。( 因为Na+通道开放快,失活也快;K+通道开放的慢,失活的也慢,慢到几乎就不出现失活。) 3、产生过程 (1)去极化:细胞受到阀上刺激→细胞外的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 +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正反馈倍增)→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上升支。 (2)复极化:去极化达峰值时被激活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失活→Na+内流停止→K+通道逐渐被激活而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电位恢复静息值。该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可表示为动作电位模式图的下降支。 (3)Na+-K+泵转运:当膜复极化结束后,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细胞膜上的Na+-K+泵就会被激活,并开始主动地将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Na+—K+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在神经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这就是动作电位。 2.基本原理: 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之后,在膜上由于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钾离子运输进膜内,将内流的钠离子运出膜外,从而成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3.神经电位差测定的常见类型: (1)静息电位测定方式:静息电位常见的测定方式是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外侧,另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内侧(如右上图),由于内外两侧存在电势差,因此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2)动作电位测定方式: ①在一个神经纤维上的测定:是指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放在同一个神经纤维的外侧(A处和B处),来测定两个电极处是否有电位差。其放置方式如右下图。 对于一个神经纤维上电位的测定,如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则说明A B两点存在电势差。一般的做法是在该神经纤维上C点给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从而观察电流表发生几次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当刺激点C到达A、B两点距离相等时,神经冲动同时到达A、B两点,两点虽然均产生了动作电位,但是仍然不存在电势差,因此电流表不会发生偏转。

只要刺激点C与A、B点在同一神经元上,且CA与CB不相等,电流表就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在两个神经纤维上的测定:是指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放在两个相邻神经元的外侧,来测定两个电极处是否有电位差。其放置方式如右图。在A点给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观察电流表发生几次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若这个刺激发生在上游神经元上,则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这个刺激发生在下游神经元上,则电流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4.常见题型: 例1: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 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起始阶段两曲线重合,故其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正常海水中含有大量Na+,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大量的Na+内流,使膜内成为正电位,膜外成为负电位。若海水中Na+浓度较低,Na+内流少,产生的动作电位就较低,所以A是正确的。神经纤维静息电位时,外界Na+浓度高于内部,内部K+浓度高于外部,因此C是错误的。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尽管Na+浓度内流,导致内部Na+ 浓度升高,但内部电位高是Na+和K+共同作用的结果,膜外仍存在大量Na+,膜外的Na+浓度仍高于膜内Na+浓度,D也是正确的。答案为C。 例2:根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可表示突触小泡膜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 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 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神经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关的一些知识。突触小泡为细胞器,来源于高尔基体,其膜上一般不含多糖,此图不可能是突触小泡膜。电位的产生

实验报告

实验一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停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接触器以及其它控制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停控制电路的实验,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接触器控制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图1-1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启停电路。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合上电源开关QF5 ,再按下“启动”按钮,KM5得电并自锁,主触头闭合,电动机得电运行。按下“停止”按钮,KM5失电,主触头断开,电动机失电停止。 实验步骤: 1.按图1-1完成控制电路的接线; 2.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才可进行下面操作! 3.合上断路器QF5,观察电动机和接触器的工作状态; 4.按下操作控制面板上“启动”按钮,观察接触器和电动机的工作状态; 5.按下操作控制面板上“停止”按钮,观察接触器和电动机的工作状态。 6.当未合上断路器QF5时,进行4和5步操作,观察结果。 图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启停控制

三.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主电路电压为380VAC,请注意安全。 四.实验用仪器工具 三相异步电动机 1台 断路器(QF5) 1个 接触器(KM5) 1个 按钮 2个 实验导线若干 五.实验前的准备 预习实验报告,复习教材的相关章节。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实验中所用异步电动机的名牌数据; 2.弄清QF5型号和功能; 3.比较实验结果和电路工作原理的一致性; 4.说明6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七.思考题 1.控制回路的控制电压是多少?220V。 2.接触器是交流接触器,还是直流接触器?接触器的工作电压是多少? 是交流接触器,它的工作电压是220V。 3.如果将A点的连线改接在B点,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为什么?不能,如果将A点的连线改接在B点,闭合开关按钮,接触器没有通电,将不能闭合,线路断开,不能正常工作。 4.控制电路是怎样实现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的?控制电路的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是由断路器QF5控制的,当电路短路或过载,电流过高,达到断路器的熔断电流时,断路器断开,实现其保护作用。 5.电动机为什么不用直接启动方法?由于电动机的工作电压是380V,采

生理学考试试题附 答案

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动作电位B.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阈电位D.刺激阈E.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B.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C.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D.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3.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排尿反射B.血液凝固C.分娩D.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E.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4.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B.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 C.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 A. 100次B. 200次C. 300次D. 400次E. 500次 6.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以上都不是 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吞噬作用 9.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5~10%B. 10~20%C. 20~30%D. 30~40%E. 40~50% 10.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 1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钠离子浓度的()。 A. 1倍B. 5倍C. 12倍D. 18倍E. 21倍 1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3.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去极相之后B.超射之后C.峰电位之后D.正后电位之后E.以上都不是14.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前者约大10%B.前者大C.前者小D.两者相等E.以上都不对 1

模特排时法实验报告

模特排时法实验报告 篇一:工业工程试验七-模特排时法 实验七模特排时法 一、实验任务 用模特法确定装配195A型喷油泵的标准时间。 二、实验目的及训练要点 1)掌握用模特排时法确定作业标准时间的方法和步骤。 2)能用模特排时法正确表示作业者的各种动作,正确区分作业者的同时动作、时限动作和被时限动作。 三、实验原理 模特法是预定动作标准法的一种,是作业测定的一种新技术。运用模特法,无需经过现场测试,只要根据工作物蓝图、工作地布置图和操作方法,就能预先计算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正常时间。模特法根据人体工程学和疲劳研究的结果证明,动作速度太快会造成人的能量消耗过多,易引起疲劳;动作太慢,能量消耗也会增加,也容易引起疲劳。速度与能量的关系是,当速度提高1%时,能量消耗也会随之增加约1%;速度下降到某一临界点后再减速1%时,则能量消耗反而增加0.5%。模特法把能量消耗最低速度作为基准,使操作者的劳动紧张程度适当,因而使劳动者保持充沛的体力。模特法把人的动作与时间融为一体,只要确定了人的动作,就可以知道动作所需的正常时间。模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动作时间是以手指一动2.5cm所需时间为最小单位(1MOD),身体其他部位动作的时间都用手指动作时间的整数倍来表达。 2)模特法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划分为21种,其中11个为基本动作,10个为身体及其他动作。 3)1MOD的时间值表示确定为0.129S,使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或降低。 4)动作符号不但表示动作,而且也表示时间。比如M3,即表示小臂的动作,也表示时间消耗3个MOD 。动作符号和时间紧密结合,这是模特法与其他预定时间系统最大的区别,也是模特法的最大特点。 四、实验设备、仪器、工具及资料 1)195A型喷油泵。 2)活扳手、一字型螺钉旋具、尖嘴钳。 3)“动作研究实验”改进后的动素图、工作地布置图。 4)MOD分析表。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1人1组,研究内容仍然是195A型喷油泵的装配工作。根据“动作研究实验”所确定的标准操作法,分析喷油泵装配过程中每个动作的模特表达式,并记录在MOD分析表中(见表2-7)实验步骤如下: 1.明确195A型喷油泵装配的标准作业法 根据“动作研究实验”所确定的改进后的动素图和工作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魏晓霞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山西041004) 摘要本实验以山西师范大学11级心理系学生为被试,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并通过比赛一正常情境下检测了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正常情境还是比赛情境,被试间的手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而且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其影响也不显著。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情境;情绪;优势手;非优势手 1 前言 手动作的稳定性是衡量手部动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发现: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右手的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大多数男孩的手运动的稳定性都超过女孩。 本次实验采用九洞动作稳定器来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与优势手和非优势手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师大学心理系学生,男生6人女生 32人,平均年龄21岁。 2.2实验仪器 JWG-B心理实验台计时、九洞仪; 2.3实验程序 2.3.1用导线将九洞仪的计时、计数输出与心理实验台的计时、计数输入接好,将测试笔的插头插入九洞仪的探笔插口。 2.3.2打开仪器实验的界面,给被试呈现指导语,等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后点击进入实验。 2.3.3试验完成后由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洞地直径和时间,之后由主试设置比赛情境,激发各被试情绪状态,按上述步骤分别测试各被试在比赛情境下的动作稳定性的指标。 3结果分析 表1正常情境下手动作稳定性结果 M SD 非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290.429 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316 0.4097 表2成对样本检验结果 df t p 非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37 -0.329 0.744 —优势手通过的最小直径

运动生物力学(实践教学法)实验报告范本(本科生)

实验报告 范本 系别 班级 姓名 南京体育学院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实验一览表 实验一摄影坐标测定 实验二重心坐标测定 实验三坐标、重心测定应用实验四测力台外力测定 实验五外力测定应用 实验六肌肉被动力—长度 性质验证 实验七肌肉主动力—长度 性质验证 八模拟小论文撰写

实验一摄影坐标测定 实验目的1.了解运动技术解析摄影方法。 2.掌握坐标解析测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坐标解析的逻辑过程和中间数据的意义。 3.影片解析实际操作。 实验原理1.比例尺法 K为比例放大系数,是实际长度和图像长度之间的比例,X ,Y 为原点坐标的平移距离 2.DLT法 L 1 —L 8 为坐标平移、旋转、放大的系数 主要 仪器和设备1.计算机 2.自学?教学?科研一体的二维影片解析软件

实验步骤控制点: 8 摄影频率: 25帧/S 幅数: 10 人体(21)器械(3)点数: 24 身高: 164CM 体重: 60KG 用数据线将电脑与摄像机连接后,利用相关软件,采集踏板前后的10幅照片和1幅框架照片,将所采集的照片存入U盘,然后将U盘接入另一台电脑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所提取的小幅照片存入D盘Jacky文件夹中,并存入与学号相符的子文件内, 并将其重命名。 ②打开二维影片解析软件,输入自己的学号,提取相关图片。 ③在10幅运动图片中的人体上描21个点,踏板上描3个点,数据保存在 DLT3.DAT(其中21个点依次为右手掌中心,右腕关节中心,右肘关节中心,右肩关节中心,左肩关节中心,左肘关节中心,左腕关节中心,左手掌中心,右脚中心,右脚踝关节中心,右膝关节中心,右髋关节中心,左髋关节中心,左膝关节中心,左踝关节中心,左脚中心,会阴、肚脐、剑突、第7颈椎下缘、耳屏下缘处) ④在框架上标8个点,保存数据为DLT2.DAT。 ⑤利用DOS系统,读取相关数据,在电脑上即显示出人的运动模型和现实中人的 运动坐标,该坐标存放在F2D.DAT中。 ⑥打开“File”中的“数据处理”,输edit空格F2D.DA T即可得到数据,根据数据 画图。 原始数据记录DLT1.DAT (0.1005,0.0455)(0.0945,0.5784)(0.0945,1.1033)(0.0869,1.6366)(1.15146,0.0450) (1.1546,0.5766)(1.1546,1.1036)(1.1528,1.6315) DLT2.DAT,(282.0,487.0)(284.0,388.0)(285.0,287.0)(282.0,190.0)(466.0,487.0)(466.0,386.0)(466.0,289 .0)(465.0,189.0) L1—L8.DAT -171.5615 -3.8865 -374.4215 0.9312 184.2814 -337.2925 -0.0016 0.0089 DLT3.DAT 踏板: (500.0,371.0)(492.0,364.0)(478.0,328.0)(481.0,291.0)(440.0,292.0)(422.0,325.0)(429.0,351.0)(433.0,354. 0)(376.0,393.0)(388.0,399.0)(434.0,443.0)(445.0,390.0)(470.0,385.0)(492.0,423.0)(486.0491.0)(492.0,49 8.0)(462.0,396.0)(460.0,369.0)(461.0,329.0)(469.0,272.0)(472.0,254.0)(524.0,513.0)(522.0,509.0)(518.0, 503.0)离板: (577.0,270.0)(565.0,276.0)(542.0,282.0)(562.0,263.0)(574.0,262.0)(592.0,309.0)(617.0,279.0)(622.0,283. 0)(565.0,444.0)(569.0,436.0)(614.0,395.0)(580.0,363.0)(544.0,362.0)(536.0,424.0)(495.0,470.0)(494.0,4 89.0)(562.0,359.0)(571.0,334.0)(577.0,288.0)(571.0,249.0)(578.0,233.0)(522.0,513.0)(518.0,508.0)(514. 0,503.0) JC2DC.DAT 踏板: (1.35,0.66)(1.31,0.70)(1.23,0.89)(1.24,1.09)(1.00,1.08)(0.90,0.91)(0.94,0.77)(0.96,0.75)(0.63,0.54)(0.70, 0.51)(0.97,0.28)(1.03,0.56)(1.18,0.58)(1.30,0.38)(1.27,0.02)(1.30,-0.01)(1.13,0.53)(1.12,0.67)(1.13,0.88)( 1.17,1.19)(1.19,1.29)(1.49,-0.09)(1.48,-0.07)(1.45,-0.04) 离板: (1.80,1,19)(1.73,1.16)(1.60,1.13)(1.71,1.23)(1.78,1.24)(1.89,0.98)(2.03,1,14)(2.06,1.12)(1.73,0.27)(1.75, 0.31)(2.01,0.52)(1.81,0.70)(1.66,0.70)(1.56,0.37)(1.32,0.13)(1.32,0.03)(1.71,0.72)(1.76,0.85)(1.80,1.10)( 1.77,1.31)(1.81,1.39)(1.48,-0.09)(1.45,-0.07)(1.43,-0.04)

“MOD法”实验报告

“MOD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任务 用模特法确定装配电脑主机主要元件的标准时间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用模特法确定作业标准时间的方法和步骤; 2、能用模特法正确表示作业者的各种动作,正确区分作业者得同时动作、时限动作和被时限动作; 3、熟悉生产流程; 4、掌握必要的软件工具。 三、实验原理 1、模特法的定义 2、模特法的特点: 1)动作时间是以手指移动2.5cm所需时间为最小单位(1MOD),身体其他部位动作的时间都用手指动作时间的整数倍来表达; 2)模特法把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划分为21种,其中11个为基本动作,10个为其他动作; 3)1MOD的时间值为0.129秒,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或降低; 4)动作符号即表示了动作也表示了时间,简便易学。 四、实验设备、仪器、工具及资料 1、电脑主机 2、计算机 3、装拆工具、笔、纸、MOD分析表格 4、计算器 五、实验步骤 1、明确电脑主机主要的几个元件装配的标准作业法 根据动素研究所确定的动素分析图和工作地布置图,确定标准作业法; 2、记录左右手的动作分析式,记录在上表中; 3、记录MOD综合分析式 要注意分清哪些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动作,哪些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动作,还要分清时

限动作和被时限动作; 4、计算正常作业时间 根据上表中的MOD综合分析式,计算模特值,换算成普通时间 正常作业时间=MOD值×0.129 5、决定宽放时间 取宽放率为:15%。宽放时间=正常时间×宽放率 6、计算标准时间:标准时间=平均操作时间×评比系数+宽放时间 7、将计算出的标准作业时间值与秒表测时实验所得的标准作业时间值进行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两个数值应该比较接近,若相差较大,分析原因。 六、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MOD分析表 操作单元1 MOD值合计=49

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及恢复的

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及恢复的? ①膜静息电位时,一些钾离子通道是开放的。 ②一个刺激引起细胞开始去极化,当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产生。 ③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扩散进入轴突,快速去极化发生(峰的上升部分)。 ④到达峰的顶点,钠离子通道关闭,原来关闭的钾离子通道开放。 ⑤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开放,钾离子扩散离开轴突,复极化发生。 ⑥膜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之前会发生一个超极化。 动作电位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们是全或无的。在阈值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完全打开。因此,每一次的去极化,要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电位,要么就不形成动作电位。其次,动作电位总是孤立事件。它们并不能像分级电位那样两两相加或相互影响。因为细胞膜在产生了一个动作电位后,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这段时间内,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无法再次打开。

动作电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离子的被动扩散。然而,在每个动作电位结束时,细胞质内的钠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高,钾离子含量比静息时略低。连续不停工作的钠-钾泵将消除这一改变。这样,虽然动作电位的形成不需要主动运输,但在离子梯度的维持中,主动运输却不可缺少。 ——美版《生物学》6th

动物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l-甚至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一般净电荷为负值)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Na-K泵对维持静息电位的相对恒定起重要的作用。 当细胞接受刺激信号(电信号或化学信号)超过一定阈值时,电位门Na+通道将介导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细胞接受阖值刺激,Na+通道打开,引起Na+通透性大大增加,瞬间大量Na+流入细胞内,致使静息电位减小乃至消失,此即质膜的去极化(depolarization)过程。当细胞内Na+进一步增加达到Na+平衡电位,形成瞬间的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称质膜的反极化,动作电位随即达到最大值。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阖,动作电位才会出现, 这是一种全或无的正反馈阖值,在Na+大量进入细胞时, 通透性也逐渐增加,随着动作电位出现,Na+通道从失活到关闭,电位门K+通道完全打开,K+流出细胞从而使质膜再度极化,以至于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此时称超极化(super polarization)。超极化时膜电位使K+通道关闭,膜电位又恢复至静息状态(图5-12)。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4th

生理学理论指导: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 特性,动作电位是由刺激引起细胞产生的去极化过程。而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使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对于同一类型的单细胞来说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形状和幅度将保持不变,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再增加,这种特性称为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 allornone )现象,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②动作电位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不会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直到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相同的电位变化。在此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③动作电位具有不应期。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吶流形成,接近于Na啲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通道呈现三种基本

滴定操作实验报告

滴定操作实验报告 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及盐酸溶液对 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 一.实验目的:1.培养同学们“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的实验思想。 2.学习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滴定台一台,25mL酸(碱)滴定管各一支,10mL移液管一支,250mL 锥形瓶两个。 药品:0.1mol/L NaOH溶液,0.1mol/L盐酸,0.05mol/L草酸(二水草酸),酚酞试剂,甲基橙试剂。

三.实验原理:中和滴定是酸与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通过实验手 段,用已知测。即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完全中和浓度的碱(酸)溶液,测定出二者的体积,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二者的化学计量数,求出溶液的浓度。酸碱滴定通常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标准溶液,但是,由于浓盐酸易挥发,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直接配制成准确浓度的溶液,一般先配制成近似浓度溶液,再用基准物标定。本实验用草酸(二水草酸)作基准物。 ⑴氢氧化钠溶液标定:H2C2O4+2NaOH=Na2C2O4+2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碱性,用酚酞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⑵盐酸溶液标定:HCl+NaOH=NaCl+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仪器检漏:对酸(碱)滴定管进行检漏

2.仪器洗涤:按要求洗涤滴定管及锥形瓶,并对滴定管进行润洗 3.用移液管向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0mL草酸(二水草酸),再分别滴入两滴酚酞.向碱式滴定管中加入药品至零刻线以上,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4.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草酸(二水草酸)溶液,沿同一个方向按圆周摇动锥形瓶,待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保持30秒不褪色,即可认为达到终点,记录读数。 5.用移液管分别向清洗过的两个锥形瓶中加入10.00 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滴入两滴甲基橙。向酸式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溶液至零刻线以上2—3cm,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6.用盐酸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待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 保持30秒不变色,即可认为达到滴定终点,记录读数。 7.清洗并实验仪器,清理试验台。 五.数据分析: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念: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膜电位) 2、静息时细胞的特点 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的特点:①细胞内[K+]一般比细胞外液高30倍;②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比细胞外液高10倍;③细胞外液中[Na+]和[CL-]都比细胞内高20倍。所以,细胞内正离子主要为K+,负离子主要为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细胞外正离子主要为Na+,负离子主要为CL- 。 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①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②Na+和CL-通透性极小;③K+有较大的通透性。3、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内高外低)作用下携带正离子外流,当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和K+外流所形成的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静息电位;所以说静息电位实质为K+外流所形成的跨膜电位。细胞内外的K+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 二、动作电位 1.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 证明:①人工地改变细胞外液Na+浓度,动作电位上升支及其幅度也随之改变,*海水实验; ②用河豚毒阻断Na+通道后,动作电位幅度↓或消失;③膜片钳实验。3.动作电位组成动作电位的扫描波形包括升支和降支两部分。如采用慢扫描并高度放大,则升支和降支的开始部分显示为尖锐的剑锋状,故动作电位又称为锋电位。动作电位的升支代表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即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70毫伏逐渐减小到-55毫伏(由于这一膜电位可以激发动作电位产生,故把-55毫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然后,膜电位再减小到0毫伏(去极化结束);最后膜电位由0毫伏迅速上升到+35毫伏(反极化)。通常把膜电位超出0的正值部分称为超射。动作电位的降支代表细胞的复极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膜电位还要发生变化,先出现微弱的去极化,接着出现超极化;前者称为负后电位,后者称为正后电位。负后电位使膜电位减小,临近阈电位而容易被激发动作电位,故也称之为超常期后电位或去极化电位;正后电位使膜电位增大,远离阈电位而不易发生动作电位,故也称之为低常期后电位或超极化后电位。动作电位出现时间与细胞兴奋性变化时间是相吻合的。动作电位的升支所占时间相当于绝对不应期,降支前半段所占时间相当于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所占时间相当于超常期,正后电位所占时间相当于低常期。通常所说的神经冲动,就是指一个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或锋电位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