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A卷)

中医儿科学(A卷)
中医儿科学(A卷)

中医儿科学(A卷)

一、名词解释

1、乳娥:就是指咽部喉核(腭扁桃体)肿大或伴红肿疼痛甚至溃烂,咽痒不适为主症得肺系疾病。因喉核肿大,状如乳头或蚕蛾,故名乳娥。

2、惊风:就是小儿常见得一种急重病症,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3、拗哭: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啼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得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4、纯阳:所谓“纯阳”就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得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二、填空

1.古代四大要证:痧(麻)、痘、惊、疳。

2.麻疹分期: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

3.血压计算公式:(注:1kPa=7、5mmHg)

收缩压(mmHg)= 80 + 2 ×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 2/3

4.乳娥发生于一侧者,名单乳娥;发生于双侧者,名双乳娥;喉核溃烂化脓者,名烂乳娥。

5.肺炎喘嗽得病理产物就是痰热。

附:

小儿体重计算公式:

< 6个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0、7 ×月龄

7~12个月体重(kg)= 7 + 0、5 ×(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 8 + 2 ×年龄

2岁后至12岁儿童身高计算公式:

身高(cm)= 70 + 7 ×年龄

2岁以内乳牙颗数计算公式:乳牙数 = 月龄- 4(或6)

胸围-头围 = 岁数- 1;头胸围交叉时间约为1、5~2岁。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得12~18个月闭合。后囟有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于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粗运动: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吸吮、吞咽等)与不自主得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与倒退行走;24个月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三轮车。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

三、多选

1、容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以致中毒等意外事故常见于幼儿期、学龄前期。

2、2岁幼儿身高84cm,体重12kg,头围48cm。

3.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4.小儿感冒出现夹证得原因: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常有余。

5.哮喘肺实肾虚证得临床表现:病程迁延、哮喘持续、动则尤甚。

四、简答

1.何为五迟、五软?

五迟、五软就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得病症。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肺炎喘嗽分证论治中变证有哪些?及其治法方药?

(1)心阳虚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煅龙骨、煅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与营护阴。

(2)邪陷厥阴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合牛黄清心丸。常用羚羊角、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白芍、地黄、甘草滋阴而缓急解痉;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另服牛黄清心丸。

五、病例分析

哮喘发作期

1.风寒束肺(寒性哮喘)

证候:气喘咳嗽,喉间哮鸣,痰稀色白,多泡沫,形寒肢冷,鼻塞,流清涕,面色淡白,唇青,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白滑或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辩证:本证多由外感风寒而诱发,外寒内饮就是其基本病机。辨证要点除喘咳气促、喉间哮鸣痰吼等哮喘发作得表现之外,尚有风寒表证,见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浮紧等;内有痰饮壅阻,阳气不能宣畅,见面色淡白,痰多白沫,舌淡苔白等。本证亦有表证不著者,以寒饮伤肺证候为主。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白芍配桂枝,有解表与营,缓急解痉平喘之功;五味子与细辛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共达敛肺平喘之力。本证一般不单用白芍、五味子,以免酸敛收涩留邪。

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化痰止咳;哮吼甚者,加射干、地龙、僵蚕解痉祛痰平喘。若外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2.痰热阻肺(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痰稠黄难咯,胸膈满闷,身热,而赤,鼻塞流黄稠涕,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辩证:本证多为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而发作。临证以咳嗽喘急,声高息涌,咯痰稠黄,身热咽红,舌红苔黄为特征。痰热壅盛就是本证辩证得关键,外感风热之象,可轻可重。本证与寒性哮喘之间,从有无热象不难加以鉴别。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常用炙麻黄、杏仁、前胡宣肺止咳;石膏、黄芩清热解肺;葶苈子、苏子、桑白皮泻肺平喘;射干、瓜蒌皮、枳

壳降气化痰。

喘急者,加地龙清热解痉,涤痰平喘;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豁痰降气;咳甚者,加炙百部、炙款冬花宣肺止咳;热重者,加栀子、虎杖、鱼腥草清热解毒;咽喉红肿者,加蚤休、山豆根、板蓝根解毒利咽;便秘者,加瓜蒌子、枳实、大黄降逆通腑。若表证不著,喘息咳嗽,痰鸣,痰色微黄,可选定喘汤加减,方中麻黄、杏仁、黄芩等配伍,有肃肺、敛肺、清热、平喘之功。

(3)外寒内热(寒热错杂)

证候: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咯痰粘稠色黄,胸闷,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面赤口渴,夜卧不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浮紧,指纹浮红或沉紫。

辩证:本证之外寒由外感风寒所致;其内热常因外邪入里化热或素体痰热内蕴,为外邪引动而诱发。临床辩证以外有风寒束表之证,内有痰热蕴肺之候为要点。外寒证见恶寒怕冷,头痛身重,喷嚏,鼻塞流清涕;内热证见热势较高,口渴引饮,咯痰黏稠色黄,便秘等。本证常见于寒性哮喘未解,邪已入里化热而成寒热夹杂者。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白芍散寒解表与营;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蠲饮平喘;重用石膏、黄芩清泻肺热;生甘草与中;葶苈子、苏子、射干、紫菀化痰平喘。

热重者,加栀子、拳参清其肺热;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清热化痰;痰热明显者,加地龙、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4)虚实夹杂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闷,动则喘甚,咳嗽痰多,喉中痰吼,面色少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指纹淡滞。

辨证:喘促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耗损肺肾之气,表现为正虚邪恋,肺实肾虚;痰饮壅费,肺失肃降,痰随气升,故见喘促胸闷,持续不已,咳嗽痰多,喉中痰吼;肾阳已虚,失于摄纳、温煦,则病程较长,动则喘甚,面色少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

治法: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常用药:射干、炙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款冬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骨脂。

动则气喘加紫石英、诃子;畏寒肢冷加附子、淫羊藿;畏寒腹满加椒目、厚朴;痰多色白,屡吐不绝加白果、芡实;发热咯痰黄稠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

中医儿科学(B卷)

一、名词解释

1.硬肿症:就是新生儿时期特有得一种疾病,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得局部甚至全身皮肤与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得综合征。

2.鹅口疮:就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得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3.积滞:就是小儿内伤饮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得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4.遗尿:就是指3周岁以上得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得一种病症。本病又称尿床。

5.夏季热:就是婴幼儿时期得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二、填空

1.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肺炎喘嗽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

3.哮喘发作期分为:风寒束肺(寒性哮喘)、痰热阻肺(热性哮喘)、外寒内热(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四型。

4.疳证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个阶段。

5.泄泻伴脱水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抽搐补钙。

6.水痘患儿应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附: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得第一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俗称“怀胎十

月”。

围生期:国际上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发病率高。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亦称乳儿期。这个时期得特点就是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迅速,幼儿识别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事故。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智能渐趋完善,好奇、爱问、求知欲强、可塑性高,就是小儿性格特点形成得关键时期,也就是智能开发最佳得年龄段。容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以致中毒等。

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为学龄期。

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

三、简答

1.何为丹痧?

又称猩红热,就是感受猩红热实邪(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得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因具有强烈得传染性,故称为“疫痧”、“疫疹”,又因咽喉肿痛腐烂,皮肤色赤猩红、皮疹细小如沙,故又称“烂喉痧”、“烂喉丹痧”。

2.如何概括小儿指纹病理意义?

浮沉分表里:浮为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为指纹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里。

红紫辨寒热: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

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等。

三关测轻重: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

此,则示病情危重。

3.如何鉴别厌食与积滞?

厌食:就是以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精神尚好为主要特征,除不思乳食外,可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无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等症。积滞:有伤乳伤食史,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不调为特征。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大便常规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

四、病例分析

水痘常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湿。

(1)邪伤肺卫

证候:发热恶寒,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斑疹,继而丘疹、疱疹,皮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此起彼伏,伴有痒感,舌苔薄白,脉浮数。

辩证:本证见于水痘轻证,以喷嚏流涕,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车前子、六一散清热利湿。

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僵蚕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者,加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

(2)邪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稠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可呈离心性分布,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辩证:本证为水痘重证,以壮热烦躁,面红目赤,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疹点密布为特征。气分热重者烦热口渴,舌苔黄糙;营分热重者疹色紫暗、出血,舌质绛。若毒盛正虚,正不胜邪,则易出现变证。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升麻清热透疹;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石膏清

气泄热牡丹皮、地黄凉营清热;紫草、栀子、碧玉散清热凉营化湿。

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火;津液耗伤,口唇干燥者,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

附:

呕吐得病机:胃气通降失与。

论治方法:与胃降逆,治标之法。

外邪犯胃:疏解表邪,与胃降逆。

食积呕吐:消食导滞,与胃降逆。

胃热呕吐:清热与胃,与胃降逆。

脾胃虚寒:温中散寒,与胃降逆。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降逆。

注意:饮食调护,阴竭阳脱补液;误食毒物、药物,切忌见吐止吐,应帮助患儿将有毒之物尽快排出,以保全生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