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清铁(Fe2+)测定及意义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均有铁,以肝、脾为最高,大部分铁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亦是铁的贮存形式和运输形式;极小部分以二价或三价离子状态存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重要原料,血清铁可以反映体内铁的含量。

1.正常参考值

13.4~32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铁降低

①缺铁性贫血,血清铁明显减少。

②铁供应不足,如儿童发育生长期,妇女妊娠期需要铁量增加,而供应不足可引起缺

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

③某些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等,病人铁的吸收降低,可引起血清铁减少。

(2)血清铁增高

①溶血性贫血,血清铁升高。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铁利用减少,但铁的吸收量多于正常人,使血清铁增加。

③反复输血者,血清铁可增高。

④肝炎,由于肝细胞损害,细胞内铁释出,而致血清铁增高。急性黄疸性肝炎比无黄

疸型明显,当黄疸消退时血清铁大多恢复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亦有血清铁增高;

而阻塞性黄疸时血清铁不升高,或有降低,且随阻塞加重,血清铁更趋降低。故血清铁测定有鉴别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3.注意事项

(1) 标本不能溶血,标本应及时分离血清。

(2) 所有试管等都应避免铁污染。

二、血清铜(Cu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15.74~22μmol/L

2.临床意义

铜在体内含量虽少,但极重要,它关系到铁的代谢和铁的吸收;铜亦是很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单胺氧化酶、超过氧化物歧化酶等;铜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重要作用。体内铜分布于肝、脾、肺、肌肉、骨骼等组织。肝脏是含铜量最高的器管,自小肠上部吸收的铜主要与蛋白质结合运至肝脏,一部分组成血浆铜蓝蛋白移入血液。血清铜约有95%与血浆铜蓝蛋白相结合,血清铜与血浆铜蓝蛋白常平行增减。

(1)血清铜增高

①胆汁郁滞,不论肝内或肝外胆汁郁滞都可有血清铜和血浆铜蓝白增高,因为肝内铜

随胆汁排入肠道,当胆汁瘀滞反流必有血清铜的升高。利用铁/铜的比值可鉴别黄疸,若血清Fe2+/Ca2+比值>l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若Fe2+/Ca2+比值

②恶性肿瘤,如肝癌、淋巴肉芽肿、恶性淋巴瘤等血清铜亦可增高;铜蓝蛋白亦增高。

③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亦有血清铜含量增加。

④其他,如风湿病、感染、心肌梗塞、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亦可有血清铜增加。(2)血清铜降低

①肝豆状核变性,因大量铜沉着在脑及肝组织内,血清铜含量降低,铜蓝蛋白明显降低。

②营养不良、低蛋白血征、肾病综合征,可出现血清铜降低。

③放射性辐射可促进铜的排泄,可能导致血清铜降低。

3.影响因素

(1) 女性血清铜略高于男性。

(2) 血清铜可能受季节及月经周期的影响;妊娠可使血清铜增高。

(3) 血清铜可能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

三、血清锌(Zn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7.65~22.95 μmol/L

2.临床意义

血清锌含量近年来为人们所重视。体内锌含量虽少,但很重要,它涉及到身体的免疫功能、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长等各方面。正常体内锌仅2.0~2.5克,但它是身体内代谢所需要的酶的重要成分。它的缺乏可影响组织细胞的增殖、再生,使创口不易愈合,生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消化不良、食欲不佳。锌的缺乏还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等。(1)血清锌降低

①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及慢性肝脏疾病。

②急性传染病、慢性感染、急性组织损伤(如急性心肌梗塞)等。

③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

④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疾病、糖尿病等亦可有血清锌低下。

⑤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

(2)血清锌增高

常见于儿童不适当补锌,工业污染中的急性锌中毒,亦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等。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