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通“疲”,疲劳。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鄙:见识短浅。)豪:收天下之豪杰。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chǎn )、谲( ju é)

1、鲠(gěng):直爽,正直。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回隐:回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五蠹(d 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虽有:即使有。勿怪:不足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木强:性格质直倔强。)

4、矜、仁矜:矜,慎重,庄重。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悫(què):悫,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6、刚: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

7、毅:意志坚定,果断。

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弘:广大,宽广。)

8、恺(kǎi)悌:亦作“岂弟”,或作“恺弟”。平易近人。

如《后汉书·贾逵传》:性恺悌。

9、鲠切:刚正率直。

如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弹劾中黄门,鲠切无所避。”

10、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如《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奸:邪恶,狡诈。

如《商君书·农战》:不可巧取(官爵),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

12、佞(nìng):善辩,巧言谄媚。

如《论衡·答佞》:何必为侫以取富贵。

13、诈:欺骗。

如《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14、谄(chǎn ):巴结,奉承。

如《荀子·修身》:谄谀我者,吾贼也。(谀:阿谀奉承。)

15、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如《论语·宪问》:齐桓公正而不谲。

补充:

勤:努力,尽力。“勤王”,为王事辛劳。

恭: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孤高,不趋时。

切:恳切,率直。介: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矜: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贪、淫、靡、

1、行: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如《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3、节:气节,节操。

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时穷:困难的时候。)

4、清(廉):清正廉洁。

如《东观汉记·周泽传》: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嘉其清廉。

5、贪:贪婪。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

6、淫:荒淫。

靡:奢侈,浪费。

六、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1、恭:恭敬,谦逊有礼。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年老,素恭谨。(相国:官名,指萧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义词。“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睹:看见。)

4、尊:尊重。

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

七、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

1、中(zhò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如《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

2、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如《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残贼:残害。加累:以罪恶累害别人。)

3、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如《宋史·秦桧传》:其顽钝无耻者,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八、表赞扬的:多、嘉、誉、与、许、叹

1、多:称赞。

如《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嘉:赞美,嘉奖。

如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誉:称赞,赞美。

如《庄子·盗趾》: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4、与:赞许。

如《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5、许:赞许,赞同。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6、叹:赞叹,赞许。

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权:孙权。齐肃:整齐严肃。)

九、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怨、患、疾

1、恶(wù):讨厌,不喜欢。

如《大学》:故好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厌:讨厌,厌恶。

如《史记·主父偃传》:诸公宾客多厌之。

3、憎:恨,厌恶。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4、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如矛盾《雨天杂写之一》:秦始与汉武并称,而今褒汉武而贬秦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记·秦本纪》:缪(mi ào)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恶,讨厌,厌恶。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7、疾:恨,憎恶。

如《宋史·樊知古传》:吾疾贫富不均。

十、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过:责备。

如《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责:责备,责罚。

如《史记·殷本纪》:悔过自责。

3、咎:责怪,责备。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咎其欲出者。

4、诛:责备,谴责。

如李陵《重报苏武书》:汉厚诛陵以不死。

5、让:责备,责怪。

如李陵《左传·僖公五年》:寺人披请求进见,公使让之。

6、谴:责备。

如《战国策·东周策》:太卜谴之曰。

7、尤:指责,归罪。

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责。

如《三国志·魏书·傅嘏(gǔ)传》: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容:宽容,容忍。

如《史记·汲黯传》:不能容人之过。

2、贷:宽恕,宽容。

如《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

3、恕:宽恕,原谅。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4、宽:宽宏,度量大。

如《汉书·吴王刘濞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横:蛮横,残暴。)

十二、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乐:快乐,高兴。

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欣(然):喜悦,高兴。然,……的样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乃:于是、然后。衡:通“横”。)

3、悦(说):高兴,愉快。

如《史记·吴起传》:吴起不悦。

十三、表哀怒的:怒、愤、忿恚(huì)、涕泣、切厉、罹(lí)、诟、恼

1、怒:生气,愤怒。

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愤:愤怒。

如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

3、忿恚(huì):恼怒,发怒。

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副词,故意。忿恚:使……发怒,恼怒。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泪。

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5、切厉:严厉。

如《后汉书·窦武传》: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戒:告诫,警告。)

6、罹(lí):忧患,苦难。

如《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诟:怒骂,辱骂。

如《左传·哀公八年》:曹人诟之。(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十四、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后写作“谘”)

1、谓:告诉,对……说。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曰。

2、诏:告诉,告诫。

如《庄子·盗跖》: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3、诰gào:告诉。

如《尚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伊尹:人名。申:再,重。)

4、告:告诉。

如《庄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曰。(固:本来。)

注意:告,诰,诏。“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5、敕:告诫,嘱咐。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精悍:精锐强劲。)

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7、陈:陈述。

如《史记·韩非传》: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8、对:回答,应答。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赵惠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9、语(y ù):告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弗:不。)

10、谕:告诉,使人知道。

如《汉书·张骞传》: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致:送达。赐:赏赐的财物。指:通“旨”,意图。)

11、喻:告诉,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

注意:谕,喻。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12、晓:告知。

如《汉书·元后传》:未晓大将军。

13、辩:辩论,申辩。

如《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4、问:问,询问,与“答”相对。

如《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

15、谢:道歉;推辞;辞别;告诉。

如《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徐:缓慢。谢:道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欲徙王赵:要把代王迁到赵国去做王。代:国名。边:边疆。谢:推辞。)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挥手谢公卿。(谢:辞别。)

如《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告诉。戒:警戒。慎:小心。)

16、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如刘禹锡《天论》: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天说:指柳宗元《天说》。)

17、诘:责问,追问。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士庄伯不能诘。(士庄伯:人名。)

18、诉:诉说,诉苦;告状;诽谤。

如白居易《琵琶行》:似诉平生不得志。(诉:诉说。)

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数廷诉嘉。(诉:告状。)

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诉公于晋侯。(诉:诽谤。公:鲁公。)

19、咨(后写作“谘”):商议,咨询。

如诸葛亮《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十五、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谤、谏

1、说:劝说,说服。

如《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劝:劝说,劝告。

如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宁以他事规我。

4、讽: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

如《韩非子·八经》:故使之讽。

5、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如《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之。

6、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如《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竭力。)

十六、表害怕的:畏、惧、惮、骇、遽(jù)

1、畏、惧、惮:害怕,恐惧,畏惧。

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如蒲松龄《狼》:屠惧,投以骨。

如《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

2、骇:害怕,吃惊,惊骇。

如《左传·定公十年》:齐师至矣,郈人大骇。(郈:古地名,在今山东东平县。)

3、遽(jù):恐惧。

如《世说新语·雅量》:孙、王诸人色并遽。(色:脸色。并:一起。)

十七、表揭发的:劾、讦(jié)、揭

1、劾:检举揭发罪状。

如《汉书·楚元王传》:吏劾更生铸伪黄金。(更生:人名。)

2、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如《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3、揭:显露,公布,揭发。

十八、表违背的:牾(wǔ)、忤、逆、倍(背)

1、牾(wǔ)、忤:违逆,冒犯,触犯。

如《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四年》: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如《求谏》: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2、逆:抵触,违背,不顺。

如《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违背,背叛,反叛。

如《史记·楚世家》:倍齐而合秦。

十九、表告别的:辞、别、谢

1、辞:告别。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

2、别:离别,告别。

如《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

3、谢:辞别,离开。

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二十、表拜访的:造、过、访、顾、谒(见)

1、造:拜访。

如《世说新语·言语》:庾公造周伯仁。

2、过、访、顾:探望,拜访。

如《明史·忠义传·许琰》: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如《宋史·曹谷》:欲徒步访两苏。

如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谒(见):拜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上至,相国谒。(上:指刘邦。)

二十一、表朝见的:朝、觐

1、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如《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2、觐:朝见(君主)。

如《谷梁传·僖公五年》: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微:衰弱。享:进献。)

二十二、表暗中的:阴、间(jiàn )、密

1、阴:暗中,暗地里。

如《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间(jiàn ):秘密地,悄悄地。

如《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客将军:原籍不在某国而任该国将军。)

3、密:秘密,隐密。

如《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二十三、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1、去:离开。

如《聊斋志异·狼》:一狼径去。

2、迁、徙:迁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于临洮。

如班固《苏武传》: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幸、

1、如:到,往。

如《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过:走过,经过。

如《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入。

3、诣、往:去,到……去。

如《百喻经·入海取沉水》: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如《史记·项羽本纪》: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

二十五、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匿

1、步:行走,步行。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殊:特别。强:勉强。)

2、趋:快走。

如《论语·微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走: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驴》:虎大骇,远遁。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怀其璧,从径道亡。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说文》:匿,亡也。

二十六、表饥饱的:饱、饥、饿、馁、馑

1、饱:吃足,与“饥”相对。

如韩愈《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饥:饿,与“饱”相对。

如《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饿: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

注意:“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

4、馁:饥饿。

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患:担忧。)

5、馑: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常“饥馑”连用。

如《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注意:“饥”“馑”。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二十七、表食物的:糗(qiǔ)、馔(zhuàn)、肴、膳、羞(馐)、蔬、果

1、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如《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饭、茹:吃;草:指野菜。)

2、馔: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美好的饮食。)

3、肴:熟的肉类食物。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膳:饭食。

如《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具太牢以为膳。

5、羞(馐):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蔬:蔬菜。

如《国语·鲁语上》: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果子,果实。

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我此树果,悉皆美好者,无一恶者。

二十八、跟粮食有关的:粟(sù)、黍(shǔ)、禾、稷(jì)、谷、稻、菽、稼穑(sè)、耕耘、稔(rěn )、熟、刈、籴( dí)、粜(tiào)、廪(lǐn)、荒、欠收

1、粟:谷粒。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粮食的统称。

如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黍:黍子。碾成的米叫黏黄米。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禾: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如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

4、稷(jì):谷类。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菽:豆类。艺:种植。)

5、菽:豆类的总称。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菽稷随时艺。(艺:种植。)

注意: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6、稼穑(sè):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如《汉书·高后纪赞》:天下晏然,民务稼穑。(晏然:安宁,安定。)

7、稔(rěn ):庄稼成熟。

如《国语·吴语》: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8、刈:割。

如白居易《观刈麦》

9、籴(dí):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如《商君书·垦令》: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0、廪(lǐn):米仓。

如《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廩。(完:重新整修。)

11、荒:年成不好;凶年。

如《后汉书·鲍永传》: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丰穰:丰收。)

12、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庄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岁欠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15、丰、饶(富足,多)

16、赡(富足,充足;供给)

17、足、给(足,丰足)

二十九、表容器的:斛(hú)、斗、觞、樽

1、斛(hú):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2、斗:古代盛酒器。也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如《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觞:古代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4、樽:盛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驾)崩、薨(hōng )、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1、崩、薨、卒、不禄、死: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昭王薨。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子季友卒。

如《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一样。)

2、山陵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记·赵世家》: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当时最高掌权者赵威后的死。)

3、没(殁):死,去世。

如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

如《战国策·韩策二》:父母既殁,兄弟无有。

4、终:指人死亡。

如《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

5、圆寂:指僧尼死。

三十一、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jī)、京、京畿

1、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长居禁中。

注意: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借指皇宫。闼: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2、阙:朝廷;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

如《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魏,古代宫门上的楼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虢(guó)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於中阙。

3、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邦畿:以国都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维:语气词。止:居住。)

4、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十二、跟皇帝有关的:上、帝、朕、孤、寡人、践祚、登基、用事、御、诏、诰、(驾)幸、膳、奏、表、疏

1、祚zuò(帝位);践祚:即位,登基。

如庾亮《让中书令表》:陛下践祚。

2、用事:执政,当权。

如《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3、朕、孤、寡人:古代帝王自称。

4、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如:御驾(皇帝驾临);

御膳(皇帝的饮食);

御酒(专供皇帝、宫廷饮用的酒)

5、奏:臣子上帝王的文书。

如《汉书·赵充国传》:作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

6、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7、疏:给皇帝的奏章。

如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荣宠甚盛,乃七疏自勉归。

8、(驾)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三十三、表时间的词语

1、岁:年。

如《苏武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2、期年:满一年。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积年:好几年,多年。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曩(nǎng):以往,从前。

如《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5、向:从前,往昔。

如《报任安书》:向者,仆亦常厕下大夫之列。(仆:谦词,我。厕:置身于。)

6、旦日:明天。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7、明日、翌日:第二天。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

如《明史·宋濂传》:翌日,问濂昨饮酒否?

8、即日:当天。

如《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9、是日:这一天。

如《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

10、是月:这一月。

如《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11、旦:早晨。

如《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12、宵:晚上。

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3、久之:很久。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后:过了。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15、既而:不久,一会儿。

如林嗣环《口技》:既而儿醒。

16、须臾、俄、俄而、有顷、顷之、少间、顷刻、少顷:一会儿。如《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李朝威《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如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如李朝威《柳毅传》:有顷,(洞庭)君复出。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

如蒲松龄《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如蒲松龄《狼》:顷刻两毙。

如林嗣环《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17、寻:不久。

如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

18、他日:以后。

如李朝威《柳毅传》: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

19、将:方,刚才。

如李朝威《柳毅传》: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20、良久:很久。

如《荆轲刺秦王》秦王目眩良久。

21、尝:曾经。

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22、既:已经。

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23、素、雅:一向,平素,向来。

如《鸿门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24、适:刚才。

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25、卒:通“猝”,突然。

如《荆轲刺秦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6、已而:过了些时候。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

27、且:将近。

如《愚公移山》:年且九十。

28、辄:立即,就。

如《醉翁亭记》:饮少辄醉。

29、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如《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如《赤壁赋》:七月既望。

30、当是时:在这时

31、先是:这以前

32、尝:曾经

33、昔:过去

34、比、迨、逮、及、洎:等到

35、居无何:过了不久

36、当、方、会、适、属:适逢,正赶上

“序属三秋”

三十四、表刑罚的:髡(kūn)、黥(qíng)、劓(yì)、笞刑、杖刑、刖yuè刑、膑bìn刑、宫刑、大辟pì、炮烙、汤镬(huò)、车裂、凌迟、腰斩、弃市、枭首、菹醢(zūhǎi)、极刑

1、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qíng):即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3、劓(yì):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笞刑: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幻灯片79

5、杖刑: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6、刖刑: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7、膑刑: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8、宫刑: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9、大辟: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10、炮烙: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11、汤镬(huò):把人投入滚烫中煮死。

12、车裂:将人头、四肢分别栓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13、凌迟:将罪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地死去的一种刑罚。

14、腰斩: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15、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16、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出示众。

17、菹醢(zūhǎi):把犯人剁成肉泥。

18、极刑:分割肢体、零割全身的酷刑。

三十五、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及~;落~

登第:登科,科举考中(进)进士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状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会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解元:乡试第一称解元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三十六、表穿戴的

纨wán绔kù:古代贵族子弟穿的细绢裤。常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布衣:麻布衣服;平民,老百姓

履:鞋

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绶:丝带,常用来拴玉或印

冠:①是帽子的总称;古代的一种礼仪。②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巾:扎在头上的织物

弁biàn :①古代用皮革做成的一种帽子;②男子成年加冠称弁。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免冠:脱帽。常表示谢罪

跣xiǎn :赤脚

三十七、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三十八、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xiāo 、缣jiān 、绸、罗、缎、绮、纱、绦tāo 、缟、缯

三十九表桌床的:案、几、床(供坐卧的器具)、榻(床;几案)

四十、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马厩)、策、羁(马笼头)、縻(缰绳,捆,拴)mí、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御、驾、辕、辙、秣(喂马的饲料;喂养马匹)

四十一、与水利有关的:堤、决(疏通水道)、溃(水冲破堤坝)、溢(水漫出来)、涨、灌溉、涝(雨水过多,淹了庄稼)、旱、堰(挡水的低坝)、芜秽(荒废,杂草丛生)

四十二、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傅(辅导太子)。庠序泛指学校。

43、表年龄的:襁褓(婴儿的被子)、孩提(刚会笑而处于提抱之中)、黄口(幼儿)、黄发(老年人)、垂髫(儿童或童年)、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立(三十岁)、不惑等。

44、表祭祀的: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太牢(牛羊猪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羊猪)

45、表古代赋税的:赋、敛、课、调(征调)、庸(唐代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46、表军事行动的:讲武(训练军队)、将(率领)、部(率领)、总统(总领)、禽(捕捉,捉住;战胜,制服)

47、表丧事的:丁忧、忧、丁母忧、吊(慰问;悼念死者)、唁、縗絰(cuīdi é)(用麻布做的丧服)、殓liàn (给死人穿衣,装入棺内)、椁guǒ(外棺,套在棺材外面的部分)、不豫(有病)、瘳(chōu病愈)、渐(病情加重)、大渐(病重)

三十八、其它常见字词

1、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如《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逸:马脱缰奔跑。

如《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

3、工:工匠;乐工,乐人;善于,擅长。

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如《公羊传·襄工二十九年》: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如蔡元培《图画》: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5、孤:幼年死去父亲。

如蔡元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6、阪:山坡。

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于阪。

7、课: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赋税;

征收赋税,差派劳役。

如《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成器:指已制成的兵器。)

如《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如魏征《隋书》:免其课役。

如《宋书·徐豁传》: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

8、故事:按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如《宋史?李若水传》: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9、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如《三国志·毛玠传》:(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2018高考文言人物传记高频字词总结

2018 高考文言高频字 词总结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 诣:到,去。 2.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 鼓励、奖励。 3. 课:考核、督促、征收。 4. 风、化:教育感化。 5.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 外

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 劾:举报,检举,揭发。 9.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 短:进谗言,说坏话。 11. 害:嫉妒。 12.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 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 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 字在起作

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 折:指斥,指责,驳斥。 14.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 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矫:假托,假传。 17. 质:作人质;抵押。 18.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 触

犯;②牵连,定罪。 22. 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 、表官职的 (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 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练习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词(练习版) 一、重点词。 1.是: 2.必: 3.贷: 4.风、化: 5.荷: 6.禁: 7.期: 8.夙: 9.咨: 10.苟: 11.执: 12.邀: 13.游: 14.趣、趋: 15.闻: 16.矫: 17.质: 18.次: 19.输: 20.造: 21.宜: 22.诣: 23.让: 24.独: 25.善: 26.绳: 27.白: 28.比: 29.旨: 30.适: 31.且: 32.识: 33.当: 34.坐: 35.对: 36.中: 37.工: 38.孤:

41给: 42.表: 43.微: 44.狱: 45.第: 46.被: 47.录: 48.援、引: 49.虑: 50.推: 51.方: 52.顾: 53.集: 54.审: 55.伦: 56.孰: 57.检: 58构: 59.封: 60.卒: 二、疑难词。 1.遽(jù): 2.亟(jí): 3.渍(zì): 4麾(huī): 5.侪(chaí): 6.厥(jué): 7.鄙(bǐ): 8.俾(bǐ): 9.赧(nǎn): 10.靡(mí): 11.肆(sì): 12.奚(xī): 13.曷、盍(hé): 14.甫(fǔ): 15.逋(bǔ): 16.俟(sì): 17.阙(quē): 18.赍(jī): 19.敕(chì): 20.啻(chi):

23.蹙(cù): 24.畀(bì): 25.遘(góu): 26.赡(shàn): 27.籍(jí): 28.檄(xí): 29.僭(jiàn): 30.谒(yè): 31.秩(zhì): 32.轶(yì): 33.祚(zuó): 34.劾(hé): 35.忤(wǔ): 36.掾(yuàn): 37.讦(jié): 38.逸(yì): 39.迄(qì): 40.讫(qì): 三、易错词。 1.短: 2.害: 3.率: 4.折: 5.多: 6.少: 7.劝: 8.课: 9.盗: 10.按、案: 11.克: 12.延: 13.党: 14.论: 15.贼: 16.用: 17.属: 18.辟: 19.责: 20.喻、谕: 21.干: 22.与:

文言文常用词语

文言文常用词语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另IJ 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m):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地方 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 表官职变化的词语。 ①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女口: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女口: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女口: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女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 ?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1>表官职的 ⑴ ⑵ ⑷ ⑹ (8) (10) (12) (14) (16)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女口: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尚书属 下部员。 三司 尚书 郎中 I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I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I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I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主持,相,辅佐。 (3) (5) ⑺ (9) (11) (13) (15) (17) (19) (20) 主簿:秘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太尉:军事首脑。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太史:记史,管文收。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府 州县历人丞授击 知知知经行县教游 、、、 、、 、、、 23456789

高中文言文实词高频词310个

1.安:①指示代词:什么,哪 ?2.按:①考察巡视 ?3.案:①文书,案卷②考察,巡视 ?4.拔:①攻取 ?5.跋:①文体的一种②蛮横霸道 ?6.白:①下对上告诉,陈述 ?7.拜:①授给官职 ?8.般:①种类,类 ?9.傍:①靠近,临近②通“旁”旁边 ?10.谤: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11.被:①蒙受、遭受、覆盖②通披:穿、披散?12.倍:①增加②通背:背叛、后背 ?13.辈:①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或物②批?14.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推究本源?15.崩:①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16.比:①并列,挨着②连接地③勾结④及,等到 ?17.彼:①那②别人,对方 ?18.俾:①使、让 ?19.鄙:①边境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④谦称自己 ?20.弼:①辅佐,辅助

21.辟:①法度,法律②治理③征召 22.濒:①接近,靠近 23.兵:①军事,战争②军队 24.病:①担心,忧虑,损害②困苦 25.薄:①减轻,减损②轻视看不起③迫近 26.逋:①逃亡逃跑②欠交,拖欠 27.哺:①口中含嚼的食物②喂养,喂食③食,吃 28.部:①统率,指挥②官署,行政机关 29.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 30.长:①经常 31.尝:①曾经 32.常:①永久的,固定的 33.诚:①确实,的确②表假设:如果 34.乘:①趁着,凭借②s hèn 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35.笞:①用竹板,荆条打 36.饬(c hì):①整顿,整治 37.敕(c hì):①告诫,嘱咐②帝王诏书、命令 38.除:①台阶②修治,修整③任命,受职 39.黜:①废,贬退②消除,去掉

40.次:①临时驻扎②按顺序排列,等次 41.殂:①死亡 ?42.窜:①放逐,贬官 ?43.存:①思念②看望,问候③抚恤 ?44.达:①通、通行的,公共的②得志,显贵?45.迨:①等到,到,及②趁着 ?46.殆:①危险②大概,恐怕③几乎④精神疲倦 ?47.逮:①及,到达 ?48.但:①只,仅②徒然 ?49.当:①抵、抵挡、阻挡②执掌、主持?50.得:①能、能够、可以 ?51.登:①庄稼成熟②当即 ?52.邸:①官员在京城的住所②旅社,客店③停留 ?53.第:①次第,次序②科举考试的等级③但,只管 ?54.吊:①慰问 ?55.董:①督查,监督②整顿 ?56.督:①查看、管理②责罚 ?57.独:①仅,只有②难道 ?58.笃:①忠诚,厚道 ?59.度:①揣度,推测

17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讲解

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 一、史传类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襄公三年》 征拜郎中。《张衡传》 东曹掾。” 《<指南录>后序》 嗣同》 宴》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贡禹传〉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赵充国传》 白《与韩荆州书》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袁盎传》 辄积年不徙。”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常见官职归类 ①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二、史传类文言文常见生活词语归类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劝说,说服②勉励,奖励③勤勉,努力。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范文字更新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 1、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安逸:而死于安乐也 2、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3、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 5、并 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都:并怡然自乐 ③一齐:并杀两尉 6、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7、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8、乘 ①[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驾(坐):乘坐御风 9、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10、殆 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11、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2、堵 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13、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14、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庭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汇总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汇总 一、法律类 1.古代刑法: 笞:用竹鞭或竹板打。仗:杖责,用棍子打。 流:流放徙:做劳役,苦役。髠(kūn):削发,剃光头。 黥:面部刺字,用墨染黑,个别用朱色。刖:砍脚跟 膑:挖膝盖骨劓:割鼻子 2.法律名称: 三尺:指法律;按律:依照法律;狱:案件;具狱:审理完毕,案件审完放入宗卷,轻易 不可推翻。 3、刑具: 桎:脚镣;梏:手铐;枷:枷锁;关三木:颈手足都带上刑具,说明是重犯。械:笼统之刑具;索:绳子,捆人; 钳:束颈的铁圈。 4、法官:理:秦代法官。廷尉:汉代中央法官;司隶校尉:汉代地方法官;功曹、议 曹:办案人员;掾吏:牢头,狱卒;大理寺卿、少卿:唐宋中央法官,如狄仁杰; 有司、案司;有关法律部门。 5、罪犯名:城旦:正在服苦役的罪犯。元谋:主犯。 从而加功:从犯 6、法律方面的词语: 拘:捉拿;购:悬赏捉拿。(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执:抓住;株:株连;绳:依法制裁,绳之于法;诛:杀或者批评;榜、杖:杖责;讼:告状;鞫:审问;摄:统治、治理;慑:威慑,震慑;劾:弹劾,当面揭发罪状;讦:揭发别人的隐私;勘:审查;赎:罚款。赎金:罚金;楚:痛苦;坐:因……犯罪;当、论:判决;趣:通“促”催促;“趣”小步快走;婴:缠绕或通“撄”,意触犯;末减:比死刑降一等,死缓。 究:追查;罔加:受法律制裁;槛阱、圜墙:牢房; 二、官职人物类: 特征:特别征召。汉代无科举,以地方官举荐,举孝廉,为“秀才”即优秀的人才。皇帝或 派专人考察,然后合格者派牛车来接其做官。特,公牛。敕:皇帝命令。笏:朝板;缙绅:官员腰带,借指做官的人。治所:地方政府所在地;万斛:最高的俸禄;二千石:太守,太守的俸禄就这么多;假、理:代理;班赐:皇帝的赏赐;及第:中举;假节:手中的符节;官廨:官员家属的住处; 升官、降职了: 擢:升官。陟:升官。授、拜:第一次当官;除;除去旧职升为新官;迁:是右迁的省略,升官;左迁:降职;转:是右转的省略,升官。左转即左迁,降职;古代右比左尊贵,

高考课外文言文常用词语大全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文言文常用词汇

文言文常用词汇 一、与官职相关 (一)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9.去:辞职(主动) 免职(被动) 调离 (二)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三)表示官员任职的词语。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 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 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四)表示官员调动的词语 1.右迁:升职 2.左迁:贬职 3.谪:贬官或发配边疆 (五)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1.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 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 以官职; 4.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前太守臣逵 察臣孝廉” 5.进:推荐“教以推贤进士” 升迁“而仕卒不进” 6.拜:授予官职; 1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学生版)完整版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一) 1.安 ①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__________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__________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④_________; __________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比 ①__________ 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比肩接踵 ④______________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⑤____________ 君子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3.鄙 ①___________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③___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4.兵 ①__________ 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 兵.甲已足。 (《出师表》) 5.并 ①__________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__________ 豪杰并.起(《隆中对》) ③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④_________ 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⑤_________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6.策 ①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7.诚 ①_________ 诚.如是。(《隆中对》) ②___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_________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④_________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8.乘 ①[shèng] ___________________ 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________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_________ 腾蛇乘.雾(《龟虽寿》) 9.从 ①_________ 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________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__________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___________ 赠从.弟。(《赠从弟》) ⑤___________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⑥___________ 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 ⑦___________ 从.军行(《从军行》) ⑧___________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⑨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⑩___________ 溯洄从.之(《蒹葭》) 10.殆 ①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___________ 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11.道 ①___________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_ 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___________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⑥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 ⑦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⑧___________ 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12.堵 ①__________ 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13.而 ①_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______________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 说》) ⑤________________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________________ 既而.儿醒:(《口技》) 14.凡 ①______________ 凡.所应有。(《口技》) ②_____________ 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15.方 ①______________ 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______________ 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③__________方.出神(《童趣》方.欲行(《狼》) ④___________ 有朋字远方.来(《狼》) 16.芳 ①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②_________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 (一)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 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 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在家乡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中,他担任主持分配祭肉的工作,他分配的祭肉很公平,受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度称赞。 B.陈平到修武投降汉军之后,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土地与楚讲和,项王装作没听到。 C.为了解荥阳城之围,陈平建议汉王拿出重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相互产生怀疑之心,汉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D.在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之时,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便对亚父大起疑心,陈平反间计获得成功。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②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高考文言文高频实词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 A 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遭受备:完备;具备本:根源;探究根源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裨:益处比:并列(鳞次栉比),接连地(比肩接踵),勾结(朋比为奸),比较,等到(比及)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日薄西山),稀少 C 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实在 乘:古代一车四马,趁着,冒着、迎着,登上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跟随,仆从、下属,通“纵” 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措施厝:放置错:镶嵌 D 的:箭靶中心,女子额头的红点典:法则、制度,主管吊:慰问牒:文书堞:城墙洞:深入、透彻 督:监察、督促牍:文书,书籍独:单独,表反问(副词),仅、只有笃:忠诚遁:逃 多:赞美夺:强行改变 E 讹:谣言恶:哪里,讨厌,坏遏:阻拦而:你,表并列、转折、顺承、修饰迩:近贰:副的,从属二主,背叛

F 伐:夸耀,讨伐,功劳法:效法,法令藩:篱笆凡:总共,凡是反:通“返”,违反范:模子 方:正在斐:有文采匪:不是奉:通“捧”,两手捧,尊奉,俸禄黼: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伏惟:表敬副词,无意义服:佩带,服从甫:刚刚,美好 G 赅:完备盖:大概,句首语气词概:节操、风度干:盾牌,冒犯,冲,干预,求取敢:谦辞(冒昧的意思),表反问岂敢扛:双手举(力能扛鼎)诰:皇帝给臣子的命令,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格:推究(格物致知),标准(行有格),阻止(形格势禁)更:改变,更加觥:酒杯躬:亲自,身体诟:骂沽:买、卖孤:幼年失去父亲,谦称 诂:对古代文字的解释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故事:旧例固:本来,坚持,坚固 乖:违背管:钥匙,掌管果:果然,坚决过:经过,错误,探望、拜访 H 好:容貌美,友好劾:弹劾盍:何不阖:全河:黄河荷:扛曷:什么,岂、难道 和:应和恨:遗憾亨:通达、顺利后:君主乎:于胡:为什么扈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 怙:依仗、凭借(怙恶不悛)还:通“旋”,旋转,返回浣:洗涤豢:喂养环:担忧、忧虑隳:毁坏恚:恼怒诲:教导会:回合,正好、恰好,必然或:有的人,有时,也许货:财物 J 矫:纠正,假传皇帝的命令讦:攻击揭发别人的短处诘:责问节:节操介:铠甲,耿介、操守斤:斧头 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胫:小腿靖:安定就:接近,完成、达到(若事不就)僦:雇车的费用咎:灾祸,归罪、责怪 举:推荐,攻打,全讵:(反问)难道,假如遽:匆忙具:全部,准备踞:蹲坐倨:傲慢 捐:抛弃(细大不捐)诀:辞别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K 忾:愤恨堪:忍受,能够瞰:俯视考:死去的父亲,考核,敲克:能够,战胜课:征税,按一定的标准考核,督促完成指定的工

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用词归类

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用词归类 一、表时间的常用词 古代的文言文中除了用干支记年、月、日,用国君的年号记年,用季节时令等方式表时间外,还常常用一些词语来表示时间,理解掌握这样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有助于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笔者现将这些常用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示例如下。 1、朔:农历的每月初一。《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的每月十六)。”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蒲松龄《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蒲松龄《狼》:“少时,一狼径去。”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蒲松龄《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未几:不久。蒲松龄《促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林嗣环《口技》:“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蒲松龄《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7、既而:一会儿。蒲松龄《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林嗣环《口技》:“既而儿醒,大啼。”蒲松龄《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蒲松龄《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李朝威《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恰,幢节玲珑,箫韶以随。”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蒲松龄《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10、食顷:一顿饭工夫。蒲松龄《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林嗣环《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2、逾时:过了一会儿。蒲松龄《山市》:“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 13、有顷:过了一会儿。李朝威《柳毅传》:“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蒲松龄《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须臾:不久。李朝威《柳毅传》:“须臾,宫中皆恸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6、向:从前,先前,往昔。李朝威《柳毅传》:“向者辰发灵虚,巳到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宗元《捕蛇者说》:“向我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7、良久:很久。李朝威《柳毅传》:“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李朝威《柳毅传》:“其夕,至邑而别其友。” 19、曩:以往,过去,从前。柳宗元《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1、不日:往后没几天。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诗:“层飙振六翮,不日思腾骞。” 22、夜阑:深夜。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旦日:第二天。司马迁《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24、旦旦:天天。柳宗元《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5、夙、旦:早晨。《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26、已而:不久。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7、暝:日落,天黑。民歌《孔雀东南飞》:“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28、寻: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9、间:一会儿。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蒲松龄《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1、无何:不多久,一会儿。蒲松龄《山市》:“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2、是日:这一天。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3:亭午:正午;夜分:半夜。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