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苏联模式的形成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他这段话表明苏俄()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

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

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

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B.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还没有形成苏联建设模式

D. 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7.下表是斯大林1926~1940执政时期的经济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其有什么特点()

A.

C.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

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A. 十分重视农业发展

B. 完全放弃工业化道路

C. 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D. 延续了余粮收集制

9.苏联的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成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重工业发展迅速

C. 苏联模式制约发展

D. 完成农业集体化

10.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1.下边是关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一次讨论,双方辩论的观点侧重于该体制的()

A. 原因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12.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这一成就取得有关的是()

A. 苏联模式

B. 新经济政策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3.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

国家苏联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年均增长率24.3% 17% 9.4% 7.1% 4.3% 3%

A.

C. 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

D.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 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 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

1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 农业集体化推进

C.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 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 它们(俄国) 弱点暴露无疑, 内部很不稳定, 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 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 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 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俄罗斯(指苏联) 在1929年时, 不能生产一架飞机, 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 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 十年以后, 到1941年时, 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 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 既有物质上的, 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不能阻扰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

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中的头号大地主是谁?

(2) 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1921年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此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故排除A。此时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巩固,故排除B。据所学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 1921年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所以当时的“现实”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C正确。当时苏联模式尚未建立,故排除D。故选C。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故D正确。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是1928年,排除B。苏联模式是30年化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排除C。故选D。

3.

【答案】B

【解析】根据“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可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这有助于盘活和恢复经济,故B正确。明显与题干内容相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但没有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题干中列宁说“做到……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故排除C。斯大林时期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排除D。故选B。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国外的干涉军和国内的反对派武装(白军)是他们的敌人。在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2年),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切物资都由政府分配,来保障军队的需要。特别是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甚至连种子粮都被收走。因此,有农民找列宁上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故B正确。AC 均与本题无关。集体农庄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农业集体化的产物,大约从1930年开始,故D错误。故选B。

5.

【答案】B

【解析】据“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扭

转这种局面,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故B正确。ACD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CD。故选B。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新经济政策。题干和农业集体化无关,故排除A。“开始”无从体现,故排除B。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开展,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故排除C。“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D正确。故选D。

7.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且高于轻工业,更远远高于农业。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的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更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因此,苏联外表上看起来是工业强国,实际上是“跛脚走路的巨人”。故D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故A错误。斯大林模式下,人民消费水平长期较低,故B错误。C项说法无依据。故选D。

8.

【答案】C

【解析】根据“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可见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农业下达了过多的指令性计划。这严重干扰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是外行领导内行,不尊重专业和规律。故C正确。ABD说法均不准确。故选C。

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重工业发展。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因此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当然,这是缺乏效率的,且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故B正确。AD均与本题无关。苏联模式制约了苏联的长期建康发展,但这与本题主旨无关。故选B。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所以“苏联热”指的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A正确。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显示出来,而且弊端与“苏联热”不符,故B错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

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C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在1985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D错误。故选A。

11.

【答案】D

【解析】据题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反双方辩论的观点都关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这一成就取得有关的是斯大林模式;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出现的时间均与“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不符。故BCD错误。故选A。

13.

【答案】B

【解析】题干图表是1921-1929 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上台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实施,故排除A。赫鲁晓夫在1956年后在苏联实施改革,故排除CD。故选B。

14.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正确。A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列宁实施的,故排除B。C与题干所述不符,故排除C。故选D。

15.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

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故C正确。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A错误。BD两项均不是吸引美国人的主要原因,故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

(1)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俄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3)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变化的原因:两个“五年计划”。(4)斯大林模式;1991年底苏联解体;教训: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避免片面发展某一行业,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解析】

(1)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俄国解决“关键弱点”的措施还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俄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根据材料“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3)本题考查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结合所学可知,变化的原因: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4)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及其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苦果”的根源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教训是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避免片面发展某一行业,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7.

【答案】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3)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

(4)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解析】

(1)本题考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及其领导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不能阻扰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故头号大地主指的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2)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可知,为了改变困境,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3)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可知,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斯大林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

(4)本题考查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启示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