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一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

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

1、评价检测

2、日常检测

(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3、监督检测

4、事故性检测

(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

1、现场检测

A、检气管法

注意事项:

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

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

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

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

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

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

⑶是否是标准方法;

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

2、实验室检测

(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一、项目委托

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

(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4)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6)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状况等。

三、检测方案制订

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方法)、物理因素的检测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四、检测前期准备

(1)确定现场采样检测执行人员及各自任务分工。

(2)做好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选择符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正常运行操作、电池电量、充电器、计量校准有效期、防爆性能等情况

(3)做好采样设备的充电工作和流量校准工作。

(4)准备采样介质、器材、材料及相关试剂,确保其质量完好、数量充足。

(5)准备足够的现场采样检测记录单。

(6)做好采样人员必要的个体防护和仪器设备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五、现场采样

六、现场检测

七、实验室检测

八、数据处理

九、报告编制

十、报告审核签发

第三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规与标准

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相关行政部门制订颁布的全国性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目录》、

《高毒物品目录》。

2、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制定的法规及规章

3、职业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 2 ---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得采样规范》,GBZ159---2004。

《工业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1---160.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 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 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 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 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 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 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 部分:工频电场》,GBZ/T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 部分:激光辐射》,GBZ/T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 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 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 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 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 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189.11---200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T17061---1997。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T173---200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 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 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 部分:高温》,GBZ/T229.3---2010。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 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1---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2 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2---200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3 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3---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210.4---2008。《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 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GBZ/T210.5---2008。《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

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4、各项标准基本内容

第二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

第一节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遵守PC---TW 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和任何工作地点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EL)是指对于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 PC---TWA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PC---TWA。

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工作地点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

第二节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一、噪声

二、高温作业

1、超高频辐射

三、射频辐射2、高频电磁场

3、微波

四、工频电场

五、手传振动

六、采光和照明

七、紫外辐射

八、激光

九、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

十、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

第三节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定点检测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 a=(C1T1+C2T2+CnTn.。。)/8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应按以下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C1/L1+C2/L2+.。。+C N/L N=1

式中C1、C2、C N各化学物质所测得的浓度;L1、L2、L N各化学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比值总和小于1时,表示未超过限值,符合卫生要求,反之,,不符合卫生要求。

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第三章工作场所空气中

有害物质采样技术

第一节空气样品采集的重要性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检测包括空气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两部分。

第二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技术

一、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特征

1、有害物质种类多

2、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大

(我国制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中,70%以上的物质的接触限值≤10m g/m3,最低为0.000510m g/m3,最高可达18000 m g/m3.)

3、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状况的因素多

<在计算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之前(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必先将采集的空气提交换算为“标准采集体积”,换算公式为:

V0=V1×293/(273+t)×p/101.3

式中V0-------标准采样体积,L;

V1―――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气温,℃;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二、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

1、气体和蒸气

⑴雾

2、气溶胶⑵烟

⑶粉尘

三、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一)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

1、直接采样法

2、有泵型采样法

(1)液体吸收法

注意事项:

①根据待测物理化性质及其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正确选用吸收管和吸收液。

②要正确和准确使用采样流量。

③采样时间要准确适当,使用易挥发的吸收夜在高气温下采样时,采样时间不能长。

④吸收液用量要准确,采样过程中若有损失,采样后要补充道原来用量。

⑤吸收管与空气采样器的连接要正确,防止倒流,损害采样泵。

⑥采样前后要密闭进出气口,直立放置,防止吸收管破碎。

⑦采样后测定前,要用管内吸收液洗涤吸收管的进气管内壁3—4次,混匀后供测定。

⑧有的吸收液需避光保存,应注意使用条件和要求,保证吸收液的有效性。

(2)固体吸附剂法

①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

②硅胶(极性吸附剂)。

③高分子多孔微球

④浸渍固体吸附剂

溶剂解吸型

固体吸附剂管

溶解吸型

(3)浸渍滤料法

注意事项;

①采集待测物的量:受浸渍滤料所浸渍的试剂量的限制,注意滤料的吸收容量,及时更换滤料,防止穿透。

②采样流量:取决于待测物和试剂间的化学反应速度,流量设置要合理,考虑环境中物质浓度,温、湿度影响因素,流量设置不能太小或太大。

③浸渍滤料法适用于空气中待测物浓度低或采样时间短的场所。

(4)空气采样器

3、无泵型采样法(扩散采样法)

注意事项:

(1)采样前后要检查无泵型采样器的包装和扩散膜,是否有破损,若有破损者应废弃。

(2)在高浓度的待测物和干扰物环境中采样时,要缩短采样时间,防止其收集介质的饱和。

(3)应在有一定风速下采样,以防止“饥饿”现象发生。

(4)只能采集气态和蒸汽态物质,不能用于气溶胶的采样。

(5)采样前后要将无泵型采样器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以防污染。

(6)采样后应检查扩散膜是否有破损或玷污待测物液滴,若有,则这种样品不能采用,应弃去。

(二)气溶胶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

1、滤料采样法

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滤料,采集金属性烟尘首选微孔滤膜,采集有机化合物气溶胶选用玻璃纤维滤纸。

(2)选择质量好的滤料,孔径和厚度要均匀。

(3)采样过程中要防止污染。

(4)在高浓度的情况下采样要防止滤料的超负荷。

2、冲击式吸收管法

3、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三)蒸气和气溶胶有害物质共存时的采样方法

(1)浸渍滤料法

(2)聚氨酯泡沫塑料法

(3)串联法

(4)冲击式吸收管和多孔玻板吸收管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规范

一、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

(1)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2)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3)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对采样的要求。

(4)哎采样的同时应做样品空白,即将空气收集器带至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5)采样时应避免有害物质直接飞溅入空气收集器内,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避免被衣物等阻隔,用无泵型采样器时应避免风扇等直吹。

(6)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

(7)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8)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或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或高于103.4kPa 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9)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

(10)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11)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表上,边采样边记录,采样记录表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被检测单位名称、采样仪器名称、检测项目、样品唯一性编码标识、采样地点和日期、环境参数、采样流量和时间、两名采样者签字、被检单位陪同人签字等,特别要详细记录采样时采样点空气中待测物浓度的状况和劳动者接触状况。

二、定点采样

(一)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

(4)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原则

(1)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个采样点。

(2)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1—3台设备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3)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述第2条原则确定。

(4)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5)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

(6)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三)采样时段的选择原则

(1)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2)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

(3)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4)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三、个体采样

(一)采样对象的选择原则

(1)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2)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应列为采样对象选择范围。

(3)选择的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二)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采样对象的数量(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劳动者时)

四、三种容许浓度的检测样品的采集

(一)最高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计算方式:C MAC=c v/Ft

式中C MAC-------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mg/m3;

c-------测得样品溶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ug/mL;

v-----样品溶液体积,mL;

F――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

计算方式按上述公式计算,t=15 min.

(三)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样品采集

1、采用个体采样方法的采样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计算公式:C TWA=(c v/F*480)×1000

式中C TWA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c-------测得样品溶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ug/mL;

v-----样品溶液体积,mL;

F――采样流量,mL/min;

480-----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以8h计,min。

采样仪器不能满足全工作日连续一次性采样时,可根据采样仪器的操作时间,在工作日内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采样,计算公式:

C TWA=(C1T1+C2T2+。。。。。。+CnTn)/8

式中C TWA -------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C1+C2+。。。。。。+C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

8-------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

2、采用定点采样方法

(1)劳动者在一个工作地点工作时采样,可采用长时间采样方法或短时间采样方法。

(2)劳动者在一个以上工作地点工作或移动工作时采样,在劳动者的每个工作地点或移动范围内设立采样点,分别进行采样,并记录每个采样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每个采样点,应在劳动者工作时,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 min.

五、采样记录单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定点采样记录表(示例)

原始记录编号:第页共页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个体采样记录表(示例)

第四章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检测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工作包括粉尘样品的采集和样品分析两个方面。

第一节采样基本原则

一、符合采样标准和规范要求

二、现场调查

三、测尘点的选择

四、采样时段的选择

五、采样时间的选择

第二节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总粉尘的定义

总粉尘是指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

二、方法原理

空气中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空气中粉尘浓度。

三、主要器材

1、测尘滤膜

2、采样器

3、天平

4、其他辅助

四、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2004执行

(1)定点采样: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可以采用短时间采样或长时间采样。

(2)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度以15---40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

(3)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度以1---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4)个体采样:将装好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5)采样后,取出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污染。

五、测定

总粉尘浓度计算公式:C总=<(m2-m1)/Qt>×1000

式中C总------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mg/m3;

m2----采样后的滤膜质量,mg

m1----采样前的滤膜质量,mg

Q----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六、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Δm)要求

七、注意事项

第三节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呼吸性粉尘的定义:

呼吸性粉尘是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um粉尘粒子的采集效率为50%,简称呼尘。

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与相对密度为1的球体在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径直径视作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二、方法原理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有采样后的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

三、主要器材

1、测尘滤膜

⑴预分离器

2、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⑵采样器

3、天平

4、其他辅助器材

四、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2004,并参照GBZ∕T192.1—2007附录A执行。

(1)定点采样:根据粉尘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可以采用短时间采样或长时间采样。

(2)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

(3)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具体由采样现场粉尘浓度和采样器性能等确定)。

(4)个体采样: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具体由采样现场粉尘浓度和采样器性能等确定)。

(5)采样后,从预分离器中取出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污染。

五、测定

呼吸性粉尘浓度计算公式:C呼=<(m2-m1)/Qt>×1000

式中C呼------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mg/m3;

m2----采样后的滤膜质量,mg

m1----采样前的滤膜质量,mg

Q----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六、注意事项

第四节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一、粉尘分散度的定义

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度径大小(um)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二、方法原理

1、滤膜溶解涂片发

2、自然沉降法

三、样品的采集

1、滤膜溶解涂片法:将粉尘采样器架设在选定测尘点上,在呼吸带高度以15---40L/min的流量,将空气中的粉尘采集到直径40mm的过氯乙烯滤膜上。

2、自然沉降法

四、测定

五、注意事项

第五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焦磷酸法

一、焦磷酸法的原理

二、样品采集

三、测定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石棉纤维浓度的测定

一、方法原理

用滤膜采集空气中的石棉纤维粉尘,滤膜经透明固定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计算单位体积空气中石棉纤维根数。

二、样品的采集

三、测定

1、样品处理

2、石棉纤维的计数测定

3、计算公式:C=A N∕(anFt×1000)

式中C---空气中石棉纤维的数量浓度,f/cm3;

A---滤膜的采尘面积,mm2;

N――计数测定的纤维总根数,f;

a—目镜测微尺的计数视野面积,mm2;

n—计数测定的视野总数;

F--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四、注意事项

第五章工作场所空气中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检测

第一节适用范围

工作场所空气中常见的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有32类,它们的存在形态主要有金属单质、氧化物、其氧化物、无机盐和有机盐类等,其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等。

第二节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一、采集设备与采样介质

二、采样方法

三、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四、滤料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1、洗脱法:用溶剂或溶液(洗脱液)将滤料上的待测物溶洗下来的方法。

2、消解法:利用高温和(或)氧化作用将滤料及样品基质破坏,制成便于测定的样品溶液。

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2)分析精度好。

(3)选择性好。

(4)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

(5)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

(6)仪器比较简单,一般实验室可配备。

二、定量依据

三、仪器组成

1、光源

2、原子化器

①喷雾器

(1)火焰原子化器②雾化室

③燃烧器

(2)石墨炉原子化器

(3)低温原子化器

3、分光器

4、检测系统

四、分析方法

(一)仪器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

2、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

3、火焰类型和特性

4、燃烧器的高度选择

5、程序升温的条件选择

6、狭缝宽度选择

7、进样量的选择

(二)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

第四节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1、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原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2、原子荧光光谱法的优点

(1)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2)干扰较少,谱线比较简单。

(3)分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3—5个数量级。

(4)由于原子荧光是向空间各个方向发射的,较易制作多道仪器而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

二、定量依据

三、仪器组成(1)光源(2)光路

四、分析方法及干扰消除

第五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1)分析精度高

(2)样品范围广

(3)动态线性范围宽

(4)多种元素同时测定

(5)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二、定量依据

ICP发射光谱的分析过程主要分为三步,即激发、分光和检测。

三、仪器组成

(一)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

(二)进样装置

(三)分光系统

(四)检测系统

四、ICP光谱分析的干扰及其消除

(一)物理因素的干扰

(二)光谱干扰

(三)化学干扰

(四)电离干扰与基体效应干扰

五、分析方法

(一)光谱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法

第六节方法应用

一、锰及其化合物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原理:空气中溶胶态锰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消解后,在279.5nm波长下,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二)仪器试剂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前处理----消解

(五)样品的分析测定

(六)结果计算

二、钡及其无机化合物的二溴对甲基偶氮甲磺分光光度法

三、汞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原子荧光光谱法

四、钼及其化合物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六章工作场所空气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检测

第一节适用范围

工作场所空气中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无机含碳化合物、无机含氮化合物、无机含磷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碘及其化合物等,其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等。

第二节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一、采样介质

二、采样设备

三、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

四、样品采集

五、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六、吸收液样品的预处理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根据被测物质在紫外---可见光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对光的吸收特性而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定量依据

数学表达式:A=KCL

式中:A---溶液吸光度

K---吸光常数(摩尔吸光常数),L/mol.cm

C---溶液浓度,mol/L

L---液层厚度(比色皿厚度),cm.

三、仪器组成

1、光源

2、单色器

3、吸收池

4、检测器

5、信号显示系统

四、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1、适宜的吸光度范围

2、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3、狭缝宽度的选择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必须满足的反应条件有:

1、反应生成物须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吸光能力,即摩尔吸光系数较大。

2、反应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被测组分生成的化合物吸收曲线应与共存物质的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差别。

3、反应产物应足够稳定,以保证测量过程中溶液的吸光度不变。

4、反应产物组成恒定。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

五、分析方法(单组色)

(一)目视比色法

(二)标准曲线法

六、样品检测注意事项

第四节离子色谱法

一、离子色谱法的特点

(一)离子色谱法:是利用色谱技术测定溶液中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态物质的方法,属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一种。

1、离子交换色谱

2、离子排斥色谱

3、离子对色谱

4、其他分离方式

(二)离子色谱的优点

1、分析过程快速、方便

2、灵敏度高

3、选择性好

4、可同时分析多种离子化合物

5、运行费用非常低,无需特殊试剂

6、分离柱的稳定性好,容量高

二、仪器基本组成

(一)流动相输运系统

1、贮液罐

(1)低压脱气法:通过水泵、真空泵抽真空,可同时加温或向溶剂吹氮。

(2)吹氦气或氮气脱气法:氦气或氮气经减压通入淋洗液,在一定压力下可将淋洗液中的空气排出。(3)超声波脱气法:将冲洗剂置于超声波清洗槽中,以水为介质超声脱气。一般超声30min左右。可以达到脱气目的。

2、高压输液泵

3、梯度淋洗装置

(二)进样系统

1、手动进样阀

2、气动进样阀

3、自动进样

(三)分离系统

(四)检测系统

1、电导检测器

(1)脂填充抑制柱

(2)纤维抑制器

(3)微膜抑制器

(4)电解抑制器

2、安培检测器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

4、荧光检测器

(五)数据处理系统

三、分离方式和检测方式的选择

第五节方法应用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盐酸萘乙二铵分光光度法

(一)原理:空气中的一氧化氮通过三氧化铬氧化管,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吸收于水中生成亚硝酸,再与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与盐酸苯乙二铵耦合成玫瑰红色,在54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测定。(二)仪器和试剂

1、多孔玻板吸收管

2、氧化管

3、分光光度计

4、吸收液

5、三氧化铬砂子

6、氧化氮标准溶液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预处理

(五)样品测定

(六)计算结果

二、氟化氢的离子色谱法

(一)原理:空气中氟化氢用装有碱性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采集,经色谱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二)仪器和试剂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前处理

(五)样品测定

(六)计算结果

第七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化合物检测

第一节适用范围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对象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39类(检测方法标准为GBZ160.38---160.75,160.82),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脂类等3类21种农药(检测方法标准为GBZ160.76---160.78),以及药物类2种、炸药类4种、生物类1种。

第二节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一、采样介质

有机化合物通常以蒸气态存在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现场常用的采样方法为固体吸附剂法和无泵型采样法,只有个别物质用液体吸收法(例如:酰胺类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等)和直接采样法(液化石油气等)。

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机样品采集应用最广的采样介质是使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活性炭管和使用硅胶作为吸附剂的硅胶管,它们又根据采样后处理方法不同而分为溶剂解吸型和热解吸型固体吸附剂管两大类。

二、影响采样效果的因素

(一)采样效率

(二)解吸效率

(三)穿透容量

影响穿透容量的因素:

1、待测物的极性、扩散系数、化学活性

2、吸附剂的性质

3、采样流量

4、气温和湿度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五、固体吸附剂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一)溶剂解吸法

1、解吸液的选择

2、溶剂解吸法的优缺点

(1)优点:适用范围广;采用合适的解吸剂,通常可得到满意的解吸效率和准确精密的测定结果;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所得解吸液样品可作多次测定。

(2)缺点:解吸液选择不当,可能对测定产生影响;有的解吸液毒性较大;溶剂解吸法因使用的解吸溶剂量较大,影响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二)热解吸法

(三)解吸效率

第三节气相色谱法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叫气相色谱法,它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有如下特点;

1、分离效能高

2、选择性高

3、样品用量少

4、灵敏度高

5、应用范围广

6、分析操作简便、分析快速

二、气相色谱仪的机构组成

(一)气路系统

1、气源

2、气体净化

3、气流控制

(二)进样系统

阀进样器

1、进样器

微量注射器

2气化室

(三)分离系统

1、填充柱

2、毛细管柱

(四)控温系统

(五)检测系统

(六)数据处理系统

三、气相色谱法的分析原理

1、分离原理: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吸附-----脱附-----放出)。由于固定相对各种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即保存作用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个组分的色谱峰。

2、检测原理:当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检测的样品组分转变为电信号,而电信号的大小与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成正比。这些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就是气相色谱图。

3、分离分析条件的选择

(1)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2)柱温的选择

(3)担体粒度和筛分范围选择

(4)固定液配比的选择

(5)柱长L的选择

(6)进样条件的选择

①进样时间

②进样量

③汽化温度

四、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一)色谱定性分析

1、根据色谱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2、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进行定性分析

3、预其他方法结合的定性分析

(二)色谱定量分析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E)是在经典液相色谱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采用了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高柱效、高选择性、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一)液固吸附色谱

分离原理: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流动性中各组分的对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使组分在固定相中产生保留时间不同和实现分离。

固定相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大类。

(二)液液分配色谱

分离原理:一个液相作为流动相,另一个液相则机械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作为固定相,此固定相的液相应与流动相不相容。根据组分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1、正相分配色谱

2、反相分配色谱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

(一)工作流程

(二)系统组成

1、高压输液系统

(1)贮液罐

(2)高压输液泵

(3)输液系统的辅助装置

(4)梯度洗脱装置

2、进样系统

(1)隔膜式注射进样器

(2)六通阀进样

3、分离系统

(1)色谱柱

(2)柱连接方式

(3)柱温控制

4、检测系统

(1)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2)示差折光检测器

(3)荧光检测器

(4)电化学检测器

(5)其他检测器

四、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第五节方法应用

一、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一)原理:用活性炭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在实验室用二氧化碳解吸,经色谱柱分离,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采用保留时间的方式定性,通过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二)仪器和试剂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前处理

(五)样品测定

(六)计算

(七)说明

二、已烷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一)原理:空气中的已烷用活性炭管采集,热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二)仪器试剂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前处理

(五)样品测定

(六)计算

(七)说明

三、酚类化合物的五氯酚及其钠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原理:空气中五氯酚用微孔滤膜与乙二醇吸收液串联采样,经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二)仪器试剂

(三)样品采集

(四)样品预处理

(五)样品测定

(六)计算

(七)说明

第八章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

第一节噪声

一、基本概念

从主观需要来讲,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声。从物理特性来讲,噪声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律的杂乱组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称为生产性噪声。

二、测量参数

1、稳态及其他非脉冲噪声:A计权声级(A声级)、等效声级和频谱。

2、脉冲噪声:峰值、脉冲次数和频谱。

三、测量仪器

1、声级计

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

3、倍频程滤波器

4、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秒表

四、测量方法

1、现场调查

(1)工作场所的面积、空气、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置等,绘制简图。

(2)工作流程的划分、个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4)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2、仪器准备

(1)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2)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PA或等效声级L Aeq;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3、测点选择

(1)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时〔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取平均值。

(2)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应将其划分为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2----3个读数,取平均值。

(3)劳动者流动工作时,应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

4、测量

(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 m.

(2)传声器指向声源的方向。

(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脚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脚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 时间:2016-04-14 15:13来源:广东正明检测作者:小蒋点击:113 次 家具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家电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金属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切割、打磨等工艺)、噪声。 涂料、胶合剂生产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制鞋、皮革加工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五金电镀业:重金属、酸类、碱类、粉尘、噪声。 电子生产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有机溶剂类毒物、噪声。 玉石加工业:粉尘、噪声。 蓄电池业:重金属(主要是铅)烟、尘、雾(存在于焊接、点焊等工艺)、噪声。 玻璃、灯饰生产业: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高温。 陶瓷生产业:粉尘、噪声、高温。 玻璃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石材工艺店:粉尘(存在于打磨、切割、修边等工艺)、噪声。 水泥、石膏等工艺品制造业:粉尘、噪声。 建筑业:烩尘、噪声、高温 塑料业:粉尘、塑料裂解气、噪声。 轧钢业:噪声、高温、金属尘、放射线。 纺织服装业:有机溶剂毒物、噪声、粉尘。 箱包业:有机溶剂类毒物、粉尘、噪声。 医药制造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存在于喷涂工艺)、噪声、金属尘。 石材、破璃加工业:粉尘、噪声。 五金加工业:粉尘、电焊烟尘、噪声。 印刷业:有机溶剂类毒物、其他粉尘、噪声。 加油站:苯、溶剂汽油。 所有存在焊接、点焊工艺的行业:电弧光、金属烟尘。 注:有机溶剂类毒物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苯、二甲苯、酯类(乙酯、丁酯)、酮类(丙酮、丁酮、环已酮、异佛尔酮)等,其他因原材料不同可能含有苯、正已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TDI等危害严重危害物质。 广东正明检测机构工作场所检测项目共有92个小项目。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共有53项:化学有害因素5项,金属类15项,非金属类8项,有机类17项,粉尘类5项:物理有定因素8项。合计重项目有48项:一般项目有5项。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设立环保卫生监测站,建立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环保卫生监测站具体负责对公司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监督检测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三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氨、氯、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二甲苯、硫化氢等毒物和粉尘、噪声、热辐射、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 四、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环保卫生监测站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报告,由职业健康安全部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按月向受检测的各单位通报,并由受检测的单位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五、公司各单位接到《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后,应立即组织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所属单位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六、在公司生产装置检修期间的密闭空间、受限空间、粉尘、焊接等作业场所,环保卫生监测站要按照作业证的要求及时进行分析检测。如遇生产不正常,公司各单位确定有必要临时增加检测项目,可向职业健康安全部提出申请并说明原因,由职业健康安全部安排临时检测任务。

2451.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编号:BZH-JL-10-05 序 号 识别时间识别车间识别岗位危害因素有害物质导致的职业病防范措施备注 1 2015.10.15 生产车间破碎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2 2015.10.15 加料机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3 2015.10.15 卸料机物理因素噪音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戴耳塞 4 2015.10.1 5 检修工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5 2015.10.15 中控室物理因素高温、噪音肺尘病、热射病耳塞,手套,尽量避免接触高温 部位 6 2015.10.15 造粒包装 组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7 2015.10.15 造粒操作 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 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 8 2015.10.15 锅炉房检修工化学因素粉尘、高温肺尘病、热射病佩戴防尘口罩和手套,其他劳保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1

用品穿戴齐全 9 2015.10.15 司炉工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0 2015.10.15 出渣工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1 2015.10.15 水化员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12 2015.10.15 仓储部 叉车司机化学因素粉尘肺尘病防尘口罩13 2015.10.15 铲车司机化学因素粉尘肺尘病防尘口罩 14 2015.10.15 品管部化学分析化学因素酸、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皮肤容易 造成损伤、黏膜刺激症 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注:每年识别记录一次 公司安全员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赠品)不需要可以删除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

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 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项目前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 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编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样例) 委托单位: 检测与评价场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号: 检测评价机构名称(盖章) 年月日

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说明 (一)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二)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三)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本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四)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五)本报告正文共页,报告一式三份(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检测与评价单位: 技术档案存放处: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正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一、一般情况 受检单位:地址: 委托单位:联系人: 联系地址:电话: 邮编:检测项目: 采样时间:年月日样品数量: 检测时间:年月日检测仪器: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一)采样依据: (二)评价依据: 三、现场情况: 四、测试条件与样品采集

五、检测结果与评价(详细检验结果见附录2) *C 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 MAX:最高浓度检测结果表明: 六、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附录 附录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点分布示意图 附录2. 检测检验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签名): 检测人(签名):校对人(签名):审核人(签名): 报告签发人:检测评价机构(盖章) 年月日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这诸多方面中,弄清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是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切入点、首要任务,是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前提,是职业卫生工作永恒的主题。这是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重要因素;是用人单位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直接依据;是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依据;是开展健康监护工作的针对性依据;是开展职业病诊断的先决条件;是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的依据;是提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依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证据等。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但在监督工作中发现有的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项目不如实,或根本未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原因有:其一,不知道要申报;其二,不懂得申报,由于用人单位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相对缺乏,不明白哪些是职业病危害项目应当申报;其三,故意隐瞒不报,个别用人单位对申报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可以逃避监督;其四,已申报的绝大多数是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引下被动式申报;其五,要如实申报离不开监测结果或化学品中文说明书,但这方面企业又常常不能提供。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用人单位是在本法实施前已经开业,依法不需要提供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但《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已有五个年头了,以用人单位按每年约20%的比例变迁计算,会有不少的新建设项目,按理来说这些新建设建设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区仅有3个用人单位提交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用人单位一个也没有,这种现象在罗湖区存在,我市其它区情况也大致相同,可以说是深圳地区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缺乏有关部门配合,仅靠卫生部门一已之力捉襟见肘。当卫生行政部门发现一个新企业没有依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时,该企业往往已经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可以合法生产经营了。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有关规定,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法律赋予了卫生行政部门较大的权力,但操作起来形同虚设。经贸部门引进外资、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均未将卫生部门的审查作为前置条件,由于没有其他约束机制,导致审查工作难于落实;其二,技术服务能力未能满足评价工作需求。目前,我市只有2家单位取得了建设项目的评价资质(乙级),据了解,按照目前的技术力量,我市2家评价机构每年最多可完成50个项目的评价任务。以宝安为例,每年有500家以上的新办企业,如果全部要求进行评价,显然缺乏技术支持,而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周期长(一般要4到6个月甚至更长),企业难于接受在全部办完合法手续后再开业。其三,面对较高的评价费用(单项评价费用至少都要4万元以上),企业常常望而却步。其四,用人单位不知道,即使有的知道也不想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其五,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用版)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 用版) By learning safety knowledge,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life.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用版) 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执行日期:2001年10月27日 可在本位置填写公司名或地址 YOU CAN FILL IN THE COMPANY NAME OR ADDRESS IN THIS POSITION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3.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3.1.1化学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水煤气(成分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氨/液氨、二氧化碳、甲醇、尿素、甲铵(高温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盐酸,硫酸,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氢氧化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等。 维修工在日常维修电焊生产过程中可接触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 装置开、停车,检修过程可能接触到氮气、压缩空气等。 该项目各生产工序中所产生化学有害因素如表3.1-1所示。

3.1.2物理因素 (1)噪声 噪声源有三种,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各种空压机、阀门、压缩机的排气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其具有低、中、高各类频谱。 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各种泵机械摩擦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属低、中频噪声。 (2)高温

生产工艺中产热设备锅炉、反应器、转化炉、废热锅炉、换热器等在运行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放散热量的过程中,可产生高温危害。 (3)工频电场 变配电系统的所有输配电设备可产生工频电场。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如表3.1-2所示。 表3.1-2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

3.1.3其它危害 (1)生产性粉尘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如表 3.1-3所示。 表3.1-3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 化剂过程中也可产生相应的催化剂有害粉尘;维修工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电焊尘。 (2)低温介质 在异常生产状况时,液氨、液氧、液氮可能对工人造成低温冻伤。(3)电离辐射 在尿素装置中合成塔、气提塔液位计计量装置,在放射源失控状况下γ射线可对人造成外照射损害。

AQ-T8008-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AQ/T 8008-201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 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 对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效果、相关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做出的综合评价。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 (二)煤尘(煤矽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三)石墨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 (四)炭黑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 (五) 石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六) 滑石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 (七) 水泥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 (八) 云母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 (九) 陶瓷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 (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 (十一) 电焊烟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十二) 铸造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十三) 其他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化学物质类: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四)镉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五)铍及其化合物 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一)铀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 (十二)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 (十三)氯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示 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 康制订本办法。 1.2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和作业区。 2 管理职责 2.1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宣 传、教育、防治和职业病的统计、报告等日常管理工作。 2.2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为有职业禁忌的职工和职业病患 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 2.3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对职业危害防治用品和设施进行 日常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2.4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对职业危害防治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保持其正常运转。 2.5站长负责为职业危害因素的宣传、教育、日常监测、保健津贴发放、个人防护用品采购和职业卫生体检等工作提供资金保证。 2.6各作业区负责本区的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并将本区存在和新增的职业危险因素及时向安全监察部报告。 2.7各部门和作业区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无毒材料,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和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 2.8员工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3管理内容与要求 3.1安全管理人员每年须组织一次职业危害辨识工作,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完整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完整版) 【颁布单位】卫生部 【发文号】卫法监发[2002]63号 【颁布日期】2002-03-11 【实施日期】2002-03-11 【标题】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矿穿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选矿辅助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电选、选矿辅助 (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土砂石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破碎、筛选、研磨、转运、开采辅助;河砂吸采、河砂手采、河砂筛选、河砂转运、河砂运输、河砂开采辅助、化学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选矿辅助、非金属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重选、选矿辅助(6)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石质工艺品雕刻 (7)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水电施工 (8)碱产品制造业:泡化碱制取 (9)无机盐制造业:硅酸钾制取、氟化钠制取 (10)化学肥料制造业:电炉制磷 (11)涂料及颜料制造业:搪瓷色素备料、玻璃色素溶制、玻璃色素成品 (12)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制造业:两步共胶 (13)橡胶制品业:胶辊辊芯处理 (14)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制造业:砂石装卸、筛选、转运、堆垛、运输、辅助、装卸、筛选、转运、投料、拌和、浇注、辅助、石材切割、雕凿、研磨、整修、辅助、荒料锯切、板材研磨、板材切割(15)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玻璃备料、光学玻璃配料、玻璃喷砂、玻壳备料(灯具、荧屏)、玻璃纤维配料 (16)陶瓷制品业:釉料选择、粉碎、陶瓷烘筛、灌砂 (17)耐火材料制品业:耐材破碎、筛分、配料、混合、成型、耐火砖干燥、耐材烧成、物料输送、耐火材料磨制 (18)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玻纤备料 (19)磨具磨料制造业:磨料备料 (20)炼铁业:矿石装卸、转运、堆场、整粒、泥炮制作 (21)炼钢业:炼钢铸模、炼钢砌炉 (22)铁合金冶炼业:硅铁冶炼、铬铁冶炼、钛铁冶炼 (23)重有色金属冶炼:铅锌配布料、铅电解液制备、矿石破碎 (24)金属制品业:金属喷砂、模具喷砂、搪瓷喷花、焊药制备、焊条配粉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详细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生部 2002年5月1日) 一、粉尘类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三、化学物质类 铅;汞;锰;镉;铍;铊;钡;钒;磷;砷;铀;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物质;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 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 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不良作业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最新版) 1概述 1.1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并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1.2监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简称《尘肺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技术标准是制定本信息监测方案的依据。 1.3适用范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卫生防疫站,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各级医疗卫

生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等均适用本方案。 2监测类型 2.1职业病危害事故监测 2.2全国常规监测 2.3主动监测 3监测内容 3.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劳动者。农药中毒病例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农药而引起中毒的患者和由于误服、有意接触农药的患者(不包括食物农药残留超标和属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 3.2监测点依据不同的监测类型确定监测点。 3.2.1职业病危害事故监测首诊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 3.2.2常规监测的法定监测点凡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依法从事职业病防治活动的医疗卫生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 编制日期: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说明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共8页。 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于2013年10月18日对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详细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生部2002年5月1日) 一、粉尘类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三、化学物质类 铅;汞;锰;镉;铍;铊;钡;钒;磷;砷;铀;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物质;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 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 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不良作业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一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 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 1、评价检测 2、日常检测 (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3、监督检测 4、事故性检测 (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 1、现场检测 A、检气管法 注意事项: 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 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 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 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 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 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 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

⑶是否是标准方法; 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 2、实验室检测 (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一、项目委托 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 (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4)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6)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状况、个人防护装备及使用状况等。 三、检测方案制订 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方法)、物理因素的检测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四、检测前期准备 (1)确定现场采样检测执行人员及各自任务分工。 (2)做好采样仪器和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选择符合采样要求的仪器设备,检查其正常运行操作、电池电量、充电器、计量校准有效期、防爆性能等情况 (3)做好采样设备的充电工作和流量校准工作。 (4)准备采样介质、器材、材料及相关试剂,确保其质量完好、数量充足。 (5)准备足够的现场采样检测记录单。 (6)做好采样人员必要的个体防护和仪器设备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五、现场采样 六、现场检测 七、实验室检测 八、数据处理 九、报告编制 十、报告审核签发 第三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规与标准 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在科学的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采用 科学的方法分辨、识别、分析、预测建设项目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 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 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并用合乎逻辑的理 论予以解释。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 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是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 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 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 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 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 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 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 有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内容:①《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②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③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 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 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④卫生部规定的其他 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是增强金属的抗腐蚀性、增加硬度、防止磨耗、提高导 电性、润滑性、耐热性、和表面美观。现将金属表面处理常见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如下: 一、待加工工件表面预处理待加工工件必须经过表面预处理以满足工件后续处理要求,主要工艺有: 抛丸:抛丸的原理是用电动机带动叶轮体旋转(直接带动或用V型皮带传动),靠离心力的作用,将不同直径的弹丸(有铸钢丸、钢丝切丸、不锈钢丸等不同类型)抛向工件的表面,使工件的表面达到一定的粗糙度,使工件变得美观,或者改变工件的焊接拉应力为压应力,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通过提高工件表面的粗糙度,也提高了工件后续喷漆的漆膜附着力。 喷砂:喷砂是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海南砂)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磷化: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所形成的磷酸盐转化膜称之为磷化膜。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在金属冷加工工艺中起减摩润滑使用。 钝化: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经钝化处理后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能良好的、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钝化膜。这层膜成独立相存在,通常是氧化金属的化合物。它起着把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开的作用,防止金属与腐蚀介质接触,从而使金属基本停止溶解形成钝态达到防腐蚀的作用。 磨光:使用沾有磨料的磨光轮或磨光带等对金属工件进行磨光。常用的磨料有人造金刚砂、人造刚玉、天然刚玉、硅藻土、石英砂、铁丹、抛光用石灰、氧化铬等。 除油:工件表面除油处理方法包括有机溶剂除油(如汽油、苯系物、丙酮、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化学除油(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三乙醇胺油酸皂乳化剂)、电化学除油(超声波)、滚筒除油和擦拭除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