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考研重要简答整理)

生态学重要简答整理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

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种群的特征?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 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3.描述并分析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有何重要的意义。

描述与分析:呈“S”型。具体可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三种类型①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

16.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②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③食物因素;④自动调节学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8.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

说,扩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于杂种优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19.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含义。

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20.比较两种繁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答:具体见下表:

21.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种间关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有三大类,即有利、有害、无利无害,具体见P100-110

2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3/2法则。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Y=W*d=Ki .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自疏现象”,即W=C*d-a,其中a为一个恒值3/2。

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意义:①他成;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含义。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

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答: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2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答: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

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

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9.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3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

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31.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答:

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生态管理:如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

32.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答:MacArthur 的平衡说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岛屿生态主要内容:①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②.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③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④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②保护区的面积。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育越有利。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所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面积。③保护区的形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如果狭长形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④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许多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⑤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⑥景观的保护。许多学者现在倾向对整个群落的保护,而景观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3.群落结构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答: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

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三点不同:①对干扰作用的强调不同;②对时间和变异的注意不同;③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认识不同。

34.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答: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演替有很多类型:根据演替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根据演替的基质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根据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根据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35.阐述主要的演替顶极学说。

答: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36.你认为毁林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生态问题?

答:蒸腾作用的消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土壤侵蚀性增加。

37.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这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不利原有部分生物的生存,同时对另一些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促进了演替;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当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竞争能力弱的则逐渐缩小地盘,群落发生了演替;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者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⑤人类的活动。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38.在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出现哪两种演替观?

答: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模型:①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②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的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③忍耐模型。认为物种的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

39.简述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答:我国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态”为原则,采用3级主要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每一等纺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根据该分类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40.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般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单位和结构,属于生态学研究的商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③能流、物流及信息流是其三大功能;④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取决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一般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6级;⑤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41.你认为目前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哪些?

答: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许多野

外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的更有价值,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满足人类物质的需求,还给人类提供生存的优良环境。因此,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合理性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均有较大的意义。②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控(Self- regulation)的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阈值;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局部和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群落和生态系统与外部限制因素间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及其修复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负担、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加重等,脆弱、低效和衰退已成为这一类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逆向演替或对生态系统结构、重要生物资源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处理。④全球生态问题的研究:近几十年来,许多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靠全球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全球变化等。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应;敏感地带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建立全球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模型;提出全球变化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道路使人类社会走进了死胡同,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资源的分类、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维持模型;发展生态工程和高新技术的农业工厂化;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不断增加全球物质的现存量;研究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把生态设计和生态规划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保持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

4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答: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由于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划分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即生态金字塔。

4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得到修复。②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③生物多样性愈高,结构愈复杂,负反馈功能就愈强,生态平衡就愈稳定。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很重要。

44.试述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

答:①陆地初级生产量比水域高。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

②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由热带雨林、亚热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依次降低;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④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垂直变化,如如森林不同层次生产量的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森林一般在叶面积指数为4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⑥全球初级生产量分为三个等级:①生产量极低的区域。生产量1000大卡/m2.yr或者更少。大部分海洋和荒漠属于这类区域。辽阔的海洋缺少营养物质,荒漠主要是缺水。②中等生产量区域。生产量为1000-10000大卡/m2.yr。许多草地、沿海区域、深湖和一些农田属于这类区域。这些地区的生产量居于中等水平。③高生产量的区域。生产量大约为10000-20000大卡/m2.yr或者更多。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泉水、珊瑚礁、热带雨林和精耕细作的农田、冲积平原上的

植物群落等属于这类区域。

45.目前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收获量测定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46.分解过程和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答: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②资源质量:单糖分解快,一年失重99%>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

③理化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有机质分解速率高,低温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分解速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冷的冻原)。

47.简述影响物质循环速度的因素。

答:①循环元素的性质。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CO2周转时间为1年左右,而大气圈中氮周转时间为100万年。②生物的生长速率。它决定生物对该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该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③有机物分解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人类的影响。如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另,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60.你认为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有何异同?

答:同:①两者的植被分布顺序相似;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异:①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②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断性。

③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61.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答: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特殊的界面系统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交合处,存在联结各界面的水体-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区别于一般陆地生态系统只具有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和一般水域生态系统只具有的水体-植被-大气界面系统。■特殊的景观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区域的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湿地景观的特殊性。湿地的景观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湿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盐度的梯度变化、斑块变化、时间变化的特征。■特殊的生物类群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由于湿地物种种类异常丰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所以湿地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食物链、食物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陆地土壤,它是在水分过饱和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土壤在淹水时形成强还原区,但在水体-土壤界面上常有氧化薄层,这不仅影响着碳、氢(水)、氧、氮、磷和硫以及各种生命必需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的各种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也影响着湿地与毗邻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化学物质交换过程

62.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生境特征①地质地貌:分布于隐蔽海岸,风小浪小,水体运动慢而多淤泥沉积。花岗岩或玄武岩的风化产物。②底质:细质的冲积土,含大量的有机质,含盐量02-2.5%,pH 4-8。③温度:海水温度24-27度,气温20-30度。④海水和潮汐:必不可少。红树林的组成:7个主要群系,即木榄群系、秋茄群系、红树群系、桐花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对海滩湿地的适应性:根系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表面根、气生根、呼吸根、支柱根等);胎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出现旱生结构,具有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宁,也现拒盐或泌盐适应。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演替特点低潮泥滩带:是红树林先锋植物种类生长的地带。中潮带:是红树林植物生长

的繁盛地带。高潮带:是红树林带与陆岸过渡的地带。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红树林中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还有多毛类、甲壳类及一些特殊鱼类等。

63.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答: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由三种结构单元组成,即缀块、廊道、基底,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缀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结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必须指出的是,缀块、廊道、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64.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迷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与功能是动态发展的基础。65.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表达,而景观连接度是反映景观结构联系的指标,因此,景观连接度是景观功能体系的重要内容。

66.什么是中性模型?

答:是指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

67.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和研究领域有哪些?

答: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②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③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④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68.你认为目前全球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后果?

答: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②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③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⑤生态系统的功能;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1.微观层次生态生理学2.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3.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

70.你认为该如何减缓全球变化?

答:①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化石能的消耗。途径:提高化石能的能效;开发其他形式的能源。②生态系统管理。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社会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使其适应并管理环境。③减缓变化的机制,包括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几个层面进行。

7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及保护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保护意义:在现代农业育种中,作物与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更具特殊意义;目前,在部分牿的用途不明,它们中许多是人类粮食、医药等宝贵的后备资源。(待补充)

72.假设你主持规划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你将如何规划?步骤是什么?

答: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其关键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在哪里保护?怎样进行保护?据此,我们可按以下步骤来规划自然保护区:①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包括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其它生物的评估;②对保护区进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调查;③确定保护区的面积,以及规

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隔离等内容;④制定相应管护计划;⑤制定保护区的中长期保护计划。

7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3.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以下是各章知识点总结: 1. 原生动物门 - 主要特征: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具有表膜、纤毛、口沟、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和小核等结构。草履虫的运动和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其表膜和纤毛来实现的。 2. 无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是一类身体构造简单、缺乏脊椎骨的动物。无脊椎动物门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四大类。 - 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中的蜘蛛、蚊子、蟑螂等。节肢动物具有三对脚、一对触角和一对眼睛等结构,其身体分节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运动。 3. 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的等级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代表动物:鱼类中的鲤鱼、鲨鱼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鳄鱼等;爬行动物中的蛇、蜥蜴等;鸟类中的鸡、鸟等;哺乳动物中的牛、羊、猫等。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 4. 昆虫纲 - 主要特征:昆虫是一类有翅和无翅的动物。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胸部包含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 代表动物:蜜蜂、蚊子、苍蝇等。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繁殖系统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5. 植物纲 - 主要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植物有细胞壁、叶绿素、果实、种子等特征。 - 代表动物:草木、树木、花卉等。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上是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考研重要简答整理)

生态学重要简答整理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

(整理)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Ⅰ无脊椎动物篇 一、名词解释 1、皮肤肌肉囊、同功器官、同源器官、若虫、原肾管系统、内激素、动物学、物种、双名法、细胞器、组织、器官、细胞分化、原核生物、原生动物、食物泡、鞭毛、纤毛、伪足、包囊、刺丝囊、刺丝囊和刺细胞、、胞饮作用、渗透营养、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排遗、芽球、卵裂、螺旋卵裂、盘裂、世代交替、接合生殖、裂体生殖、孢子生殖、孤雌生殖、出芽生殖、幼体生殖、领细胞、刺 细胞、水沟系、中央腔、胚层逆转、中胚层、中胶层、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 五辐射对称、两侧对称、皮肌细胞、、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分节现象、体节、疣足、生殖带、黄色细胞、盲道、中生动物、侧生动物、后生动物、后口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有管细胞、焰细胞、杆状体、头冠(轮盘)、寄生、寄主、中间寄主、中间宿主、终寄主、闭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血窦、血腔、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卵生、卵胎生、胎生、浮浪幼虫、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钩介幼虫、外套膜、晶杆、齿舌、贝壳、闭壳肌、原体腔、真(次生)体腔、混合体腔、消化循环腔、再生、外骨骼、书鳃、书肺、信息素、多态、蜕皮、龄期、蛹期、X和Y器官、内肢节、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口器、舔吸式口器、步行足、捕捉足、跳跃足、开掘足、游泳足、休眠、滞育、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半变态、稚虫、若虫、神经网、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索状神经系统、原肾管、后肾管、后肾、马氏管、触角腺、基节腺、围血系统、管足、皮鳃、辐射管、水管系统、主辐管、间辐管、从辐管、步带板、共生、赤潮、栉鳞、栉鳃、次生鳃、洄游、生殖洄游、缩河洄游、降河洄游、蜕皮激素、保幼激素 二、填空 1、水熄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食物情况下行生殖,秋末初冬水温下降时即行生殖。 2、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消化和___消化两种 3、海绵动物又称动物,体制基本对称,体壁分、、,食物 在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消化。 4、疟疾是由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引起的。 5、昆虫的口器括、、、、五类。 6、蝗虫的排泄器官为。 7、根据虫体表面有无、、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三纲。 8、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9、多足纲动物常见的有、、。 10、淡水原生动物水分调解和排泄的主要胞器是;运动方式有运动和运动。 11、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 12、环毛蚓的生殖带在体节,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孔是1个小圆孔,开口于节腹面的正中央。 13、人蛔虫成虫寄生在,寿命为。 14、我国五大寄生虫病分别为、、、、。 15、引起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病原虫分别为、、、、。 16、涡虫的排泄系统为由、、和组成的排泄系统。 17、甲壳动物有1对,称蜕皮腺,可分泌蜕皮素,促使甲壳类蜕皮。另有1对,能分泌蜕皮抑制激素,以抑延迟蜕皮。 18、环毛蚓、三角真涡虫、海蜇的神经系统形状的排序分别为、、。 19、华枝睾吸虫、肝片吸虫、姜片吸虫和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分别为、、、。 20、石珊瑚的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 21、乌贼用于游泳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22、日本沼虾隶属于界门纲、亚纲、目、亚目科属.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判断与简答题目

判断题题库 1、水管系统仅存在于棘皮动物。答:(是) 棘皮动物为次生体腔,体腔一部分形成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其中水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动。水管系统的入口是筛板,下连石管。石管与环管相连。环管又发出辐管。辐管两侧发出侧管。侧管末端接管足。管足伸缩,牵引身体运动。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门特有的运动器官。 2、海胆的消化道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答:(否) 海胆属于棘皮动物,消化系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管型:消化道为长管状,并在体腔内盘曲;囊性:消化道短而呈现囊状。胃发出5对幽门盲囊,伸入各腕内,能分泌消化液注入胃中,并由储藏养分的功能。肠也具有5对肠盲囊。肛门位于反口面体盘中央,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大的主要由口吐出,小的由肛门排出。 3、鱼类的体腔可分为围心腔、胸腔与腹腔三部分。答:(否) 围心腔:亦称心包腔。是心外膜和围心膜之间的空隙,是体腔的一部分。但鱼类的体腔没有胸腔与腹腔之分。只有出现膈以后,才有胸腔和腹腔的分化。 4、鲤鱼的脾脏明显,位于小肠前背侧,鳔腹侧,圆形,红褐色。答:(否) 鲤鱼: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脾脏属于淋巴系统的器官, 5、蛙类具发达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答:(是) 蛙类属于两栖纲,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但不具备淋巴结。淋巴管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辅助系统,淋巴管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辅助系统。在某些部位,淋巴管膨大成为淋巴窦。两栖类还具有肌质且能搏动的淋巴心。脾脏属于淋巴系统的器官。 6、适应两栖生活,蛙眼的角膜在陆上呈凸出状,而下水则变为扁平。答:(是) 两栖类:眼具有眼睑及瞬膜,但仅下眼睑可活动。内眼睑具哈氏腺,眼睑、瞬膜及哈氏腺分泌物使眼球湿润,避免伤害和干燥,以适应陆生生活。晶体较鱼类扁平,焦距较长,但晶体的形状(凸度)仍不可以改变。 7、爬行类有别于两栖类的外形特征包括体表被角质鳞,指(趾)端具爪,颈部明显。答:(是) 两栖类:表皮角质化程度不高,所以存在皮肤呼吸与水分散失的矛盾,这是两栖类适应陆生的不完善性之一。表皮内具有粘液腺,以利于呼吸。(出现肩带不连接头部——区别四足动物与硬骨鱼类的重要区别,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连接) 矛盾之一:皮肤呼吸与水分散失,适应陆生生活克服哪些困难。(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要的温度条件(6)适应于陆上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干燥食物难以吞咽的矛盾。爬行纲:皮肤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者盾片。其中五趾型的副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爪。 8、龟鳖类无齿,上下颌颌缘被以角质鞘。答:(是) 爬行类牙齿为端生齿,大多数蜥蜴与蛇类为侧生齿,鳄类则为槽生齿。各种齿脱落后,不可以更新。龟鳖类无齿而代以角质鞘。 9、鸟类不具肾门静脉。答:(否) 与爬行类相比,肾门静脉退化,特有尾肠系膜静脉,在哺乳纲中,肾门静脉消失。10、鹿茸是指性未成熟的幼鹿的角。答:(否) 鹿的初生幼角,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 11、脊椎动物都是具有上下颌和成对副肢的动物。(×)

416生态与普动2018年考研真地的题目与详解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大颚、第2颚足、第1游泳足 2.鳃、书鳃、书肺、气管 3.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4.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自养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 5.(真)体腔、体腔、筛板 6.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7.渐新马、中新马、上新马 8.骨鳞、楯鳞、硬鳞 9.颈椎腰椎 10.10、12 11.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肠体腔法)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共10分)1.胞饮:原生动物;质膜吸附液体环境中的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 质膜凹陷,形成管道、液泡,多泡小体,吸收。2.原肾:扁形动物等低等后生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焰细胞(焰茎球)、许多具分支的原肾管和原肾孔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渗透压和排泄。3.直接发育:初生个体与成体形态及生活方式相似,不需变态即可发育为成体。4. 停滞进化:一个物种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进化或无分支进化。如北美的负鼠等。5.囊鳃类:圆口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又称囊鳃类。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中胚层首见于那一门类动物?简述中 胚层出现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 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 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

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2. 比较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腔肠动物――神经网,最简单,最原始;扁形动物――梯形;环节动物――索式;节肢动物――索式;软体动物――高等种类4对神经节(脑、足、脏、侧)。 3. 简述昆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 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份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籍以增强运动;具备空气呼吸器—气管,能有效地进行呼吸;灵敏的感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迅速做出反应;特殊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提高了水份的利用效率;体内受精。 4. 简述胎生和哺乳的重要意义 胎生:胎儿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后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胎生。胎生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恒温条件,使外部环境对胚胎的影响大大减小。绝大多数哺乳类是胎生。哺乳:哺乳类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哺乳动物具有适应哺乳的身体结构,并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乳中的幼兽。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长。

09-12(416)普通动物学与生态学真题

2009年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试题 416 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 普通动物学部分(共计75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1分,共15分) 1、线虫的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组成。 A、环肌层 B、斜肌层 C、纵肌层 2、以昆虫作为中间寄主的寄生虫是 D 。 A、华枝睾吸虫 B、痢疾变形虫 C、蛲虫 D、日间疟原虫 3、体壁由皮肌细胞所组成的动物是 B 。 A、海绵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原腔动物 4、在正常条件下,单巢轮虫具有特殊的生殖方式是。 A、裂体生殖 B、多胚生殖 C、孤雌生殖 D、童体生殖 5、海盘车主要靠呼吸。 A、皮鳃 B、水肺 C、书鳃 D、体表 6、“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论点是提出的。 A、达尔文 B、林奈 C、拉马克 D、施旺 7、能进行光和作用的动物是 D 。 A、利什曼原虫 B、草履虫 C、毛壶 D、Euglena(眼虫)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鳃裂与半索动物呼吸有关; B、水肺与某些棘皮动物排泄有关; C、昆虫的马氏管是一种排泄器官; D、疣足是一种运动器官,与其体壁之间具关节薄膜 9、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陆上繁殖能力,使后代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 B 而实现的。 A、每胎的幼仔数目 B、胎生和哺乳 C、建造巢穴 10、具有泄殖腔膀胱的动物是。 A、两栖类 B、鱼类 C、爬行类 D、鸟类 11、高等动物胚胎发育中,中枢神经系统由形成。 A、中胚层 B、内胚层 C、外胚层 D、内胚层和中胚层 12、支气管的分化是从开始的。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13、针鼹与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同一亚纲 A 。 A、鸭嘴兽 B、袋鼠 C、蝙蝠 D、金丝猴 14、爬行动物的“盐腺”是 B 器官。 A、吸盐器官 B、肾外排盐器官 C、盐类合成器官 D、消化腺 15、的肋骨具有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普通动物学考研真题 参考答案

考研真题 早成鸟:是指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岛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第二十章p446) 昆虫生长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第十一章p259) 日本沼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第十一章p239) 愈合荐骨(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第二十章p418) 昆虫纲主要特征 1.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部分; 2.头部不分节,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 4.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 有性生殖:是指由雌、雄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方式。有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同配和异配生殖)。(第三章) 三名法依次是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第一章p11) 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第四章p61-62) 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第四章) 现今的鸟类可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第二十章) 动物主要分类阶元界、门、纲、目、属、种。(第一章p10) 软体动物具有与一些环节相同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 根据体节的组合、附肢以及呼吸器官等将现存种类分成原节肢动物亚门和真节肢动物门亚。 鱼类的体型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即纺缍型、侧扁型、平扁型和鳗型。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简答归纳总结部分有答案其余可在课本中标出用于系统背诵

普通动物学历年考研真题简答 2012年 简答: 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的体制与他们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什么是颌口类动物,哪些纲属于颌口类,有何特征。 真体腔与假体腔的不同之处。 涡虫、蛔虫与蚯蚓之间皮肌囊机构的不同。 胎盘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论述: 脊索动物的循环系统的进化。 2011年 1、简述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出现的进步意义。 答:假体腔出现的意义:1、使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隙,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体壁肌肉层及体腔液的流动压力,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加强3、体腔液使腔内的物质出现了流动循环,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真体腔形成的重大意义1作为体内液腔固有的机能①提高了体内物质转运的效率②为脏器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流体静力骨骼功能2促进了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的重大发展 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枝(为什么说多孔动物又称为侧生动物)?答: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枝。结构与机能的原始性:具有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相同的领细胞,有人认为它是与领鞭毛虫有关的群体原生动物。但是其个体发育中有胚层存在,细胞不能单独存在,故定为多细胞动物。由于有水沟系、骨针、领细胞等特殊结构,以及在发育中有逆转现象,说明它又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称为“侧生动物”。 3、试从发生顺序、所在位置和结构特征比较前肾、中肾和后肾的不同。 答: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主要类型:前肾、中肾和后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都有前肾,但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时期前肾才有作用。前肾的位置靠近体腔的前段,由许多肾小管组成。肾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膨大成漏斗状,这就是肾口,可以直接从体腔内收集代谢废物。在肾口附近还有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管球,它们利用滤过血液的方式把血液中的废物送入肾小管,肾小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总的管道相连,这就是前肾导管,末端通到体外。 鱼类和两栖类成体以中肾执行排泄功能。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其肾小管一般不能与体腔相通,靠近肾口附近的肾小管外凸成为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叫肾小囊(包曼氏囊),把毛细血管球包入其中,形成肾小体,它与肾小管一起形成肾单位。尿液由中肾管排出。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后肾位于体腔后段。后肾的肾小管末端形成典型的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肾单位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汇入肾盂,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有的

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 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 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 普通动物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动物学为水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动物的形态、习性、分类与系统演 化为目的,要求考生了解动物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动物分类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类群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深入了解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进化过程。 二、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选择题15分(单选,每题1分);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名词解释10分 (每题2分);简答题25分(每题5分);论述题10分(每题10分)。 共计75分。 2、内容结构 绪论与动物进化基本原理(5%、无脊椎动物(55%、脊索动物(40%。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绪论与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生物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动物学定义及分支学科,动物学研究简史,动物机

体构成,动物分类、命名基础知识 动物进化原理,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的例证,动物进化规律和进化谱系,动物地理区划。 2、无脊椎动物 1)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原生动物的经济意义。 2)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细胞动物的共同特征,个体发育,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假说。 3) 海绵动物门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 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 5) 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 寄生虫 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及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中胚层出现在动物系统发生中的意义。 6) 假体腔动物线虫门、轮虫门的主要特征。 7) 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 8) 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纲,瓣鳃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代表动物。 9) 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纲,甲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0) 棘皮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及其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门的分纲。 11)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脊索动物 1)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各亚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门的起源。 2) 圆口纲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七鳃鳗的主要特征。 3) 鱼纲 鱼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鱼类的洄游,鱼类的经济意义。 4) 两栖纲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以其各具特色的形态、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而引人入胜。在普通动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动物的分类、解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综合性的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动物的分类 动物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含了广泛的物种。根据动物的体内结构和发育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了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二、动物的解剖学 了解动物的解剖学对于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动物的解剖学主要包括外部形态学和内部器官的研究。外部形态学研究动物的外部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体表纹理等。内部器官的研究则包括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三、动物的生理学 动物的生理学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了代谢、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感觉、运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了解动物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动物的行为学 动物的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表现,包括了觅食、交配、育儿、迁徙、社会行

为等方面的内容。动物的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五、动物的生态学 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了生境选择、食物链、能量流动、种群动态等方面的内容。动物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通过适应和竞争 来生存和繁衍后代,通过研究动物的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生态 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六、动物的保护与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动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动物的保护成为了当 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保护动物需要我们了解它们的生态需求、保护措施和 法律法规。同时,动物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它们的知识,有助于推 动动物保护的工作。 总结: 普通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了动物的分类、解剖、生理、行为和生 态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多样性和生 存方式。同时,保护动物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通过保护和研究动物,我们可 以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这个美丽而多样的生物群体。希望这份普通动物学复习资 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回顾和理解这一学科的知识。

普通动物学试题

普通动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哪个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A. 蜘蛛 B. 鲨鱼 C. 猫科动物 D. 鳄鱼 2.以下哪个是昆虫的特征? A. 全身都覆盖羽毛 B. 有骨骼和脊柱 C.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 D. 没有四肢 3.哪个是鸟类的最重要特征? A. 身体被鳞片覆盖 B. 产卵 C. 有毛发 D. 耳朵内有鼓膜

4.以下哪个动物是爬行动物? A. 鳄鱼 B. 麻雀 C. 大象 D. 猫 5.以下哪个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A. 产卵 B. 有羽毛 C. 胎生 D. 没有四肢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要解释动物的分类学系统是如何组织的。 动物的分类学系统是按照共同特征将动物分为不同的类群。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这些分类依据动物体内外形态、结构、生命周期和遗传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2.请列举一些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的特征包括:具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身体表面多被毛发覆盖;具有四肢,步态多样;体温恒定;胎生或卵生。

3.请简要解释昆虫的生命周期。 昆虫的生命周期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完全变态的昆虫通过蛹化的过程完成幼虫向成虫的转变,如蝴蝶;而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则通过若干脱皮阶段逐渐发育成成虫,如蚂蚁。 三、论述题(共30分) 请根据自己的动物学知识,论述以下问题: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有以下几个关键区别: 1. 智力:人类拥有极高的智力,能够进行推理、思考、创造和使用语言等高级认知活动。这是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2. 社会结构:人类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如家庭、社群、国家等。而其他动物的社会结构通常较为简单。 3. 文化传承:人类通过语言和书写等方式传承文化,创造了艺术、科学、宗教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4. 技术应用:人类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使生活更加便利。其他动物则没有发展出明显的技术应用。 总之,人类在智力、社会组织、文化和技术方面与其他动物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四、综合题(共40分)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到外部的裂缝状结构,既是摄食口,又起到呼吸、排泄等多种功能。 三、简答题(46分) 1.请简述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和分类等级。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地理学原则。其中形态学原则是最基本的,即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能够自由杂交繁殖的生物个体群体。而属则是指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种的集合,科、目、纲、门和界则依次包含了更多的属和种。 2.请简述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突变等。其中自然选择是最重要的原理,指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遗传漂变则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基因流则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迁徙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而突变则

是指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其中化石记录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可以通过化石的年代和形态特征来推断生物的进化历程。 3.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如水、土壤、气候等)组成。生物群落包括了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生态关系相互作用。非生物因素则包括了水、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的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不断循环,如碳、氮、水等的循环。能量流动则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在食物链中不断流动,从太阳能到植物再到其他生物体内,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呼吸器官,它们通过体表或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由于分类地位接近的动物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产生明显差异。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416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和生态学 第一部分:动物学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水螅的外胚层主要包括皮肤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和细胞间细胞。 2.一年生蚓的神经系统包括一对正在愈合的合成大脑和腹部神经索,它们是典型的神经。 3、中国对虾(或日本沼虾)有20个体节,对附肢。其中第5对为。 4、海参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和五触手幼虫,变态成幼参。 5、鸟类仅具有体动脉弓,而哺乳类则仅具有体动脉弓。 6.原生动物的三种运动细胞器是。 7.现有两栖动物大致可分为、和。它的排泄器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文昌鱼的咽部是一个收集食物和呼吸的地方,几乎占据了身体的最后部分。咽腔结构与尾状动物相似,包括、咽周沟等。 9、巴西龟属纲目的动物,石鳖属门纲的动物。10、phylum为分类阶元中的。suborder为分类阶元中的。按照惯例,亚科、科和总科等名称都有标准的字尾,如字尾-oidea表示。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以下动物中(A.中国鲎,B.黑猩猩,C.蛛形纲动物,D.鸸鹋,e.皱纹盘鲍,F.中国林蛙,G.中国扬子鳄,H.晶体轮虫,I.海胆,J.柱头虫,K.海鞘,L.欧洲鳗鱼): 1、其中中胚层形成为体腔囊法的有哪些?; 2、呼吸器官为书鳃或书肺的有哪些?; 3、大脑背壁主要为古脑皮的有哪些?; 4、恒温动物有哪些?; 5、脊椎动物中肾脏主要为后肾的有哪些?; 6、后生动物有哪些?。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8分)1、逆转2、外骨骼3、合胞体4、上颞孔类5、双重调节6、适应辐射 7、古维尔氏管 8、同律分节 9、妊娠 四、问答题(子问题1得8分,子问题2和3得7分,总计22分)1。双侧对称性和中胚层的意义是什么?2.鱼类相对于圆口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胎生和哺乳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5、讨论问题(8分) 论述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演化过程。 第二部分:一般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计15分)1、食物链 2.利比希最小定律3。社区交替4。市场定位 5、geneticdrift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胚胎逆转: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外包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 物原肠胚的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现象。(多孔动物51页) 2、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 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3、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上是一个盲枝,没有发现有其它后生动物是由海绵动物进化而来 的,故称侧生动物 4、原肾管排泄系统:原始的排泄管,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一端为盲管,另一端开 口(排泄孔)。是由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每一 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由排泄孔通向体外,排出多余水份和代谢废 物。(扁形动物如涡虫65页) 5、后肾管排泄系统: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体腔为肾口,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体节的 腹面或体节。(环节动物如蚯蚓96页) 6、同律分节:动物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环节动物94页) 7、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节肢动物如蜘蛛122页) 8、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 吸收大量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

除体外。 9、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为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 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1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 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后口。 11、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12、渐变态:幼虫翅和生殖腺未发育,称若虫,如蝗虫。 13、半变态:幼虫形态和习性和成虫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称稚虫,如蜻蜓 14、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捶骨)、间插骨(砧 骨)和舟骨(蹬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水中 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产生同样振幅的波动,通过韦伯氏器传导到内耳,从而感受到声 波,类似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 15、颞窝:为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藏颞肌的地方,颞窝周围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 肌。其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16、次生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 17、假胎生: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 期营养 18、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生活环

普通动物学考试重点

简答 一、如何理解文昌鱼的分类地位 1、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典型的脊索动物。 2、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而区别于脊椎动物,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为单层上皮,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现象的肌节,无集中的肾脏,仅有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与生殖器官无了解。 3、从胚胎发育上看,它一方面以简单的形式,即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胚胎发育又像棘皮动物,因此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4、它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它具有一些特化的结构,如围鳃腔可防鳃裂被泥沙堵塞;口笠、触须、缘膜、轮器、内柱等具有从水中滤食的作用;脊索达身体最前端,和其前端挖泥沙相适应。由此看出,文昌鱼是走上了适于钻泥沙少活动的特化道路的一支,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二、恒温的生物学意义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即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黏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速有力,显著提高了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从而保证恒温动物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有利于其进化发展。 三、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脊椎动物? 1、它们承袭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 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水平更高: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是高度角质化,约有10层细胞构成,且外被角质磷构成完整的磷被,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繁殖方式水平更高:爬行动物产羊膜卵,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爬行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4、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 四、爬行动物的特征,以及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1、躯体结构: (一)外形:爬行动物体表有鳞片。 (二)皮肤:表皮高度角质化;角质鳞的彼此相邻部分角质层变薄。 (三)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骼的骨化程度高,很少保留软骨。 (四)肌肉系统:一般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 (五)消化系统: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 (六)呼吸系统:内鼻孔呈裂缝状,开口在腭顶的中部或咽喉附近。 (七)循环系统: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 (八)排泄系统:以后肾作为滤尿器官。 (九)神经系统:脑的各部已经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脑发展出颈曲。 (十)感觉器官:嗅觉:鼻腔内首次出现鼻甲骨。视觉:大多数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听觉: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红外线感受器。 (十一)生殖系统:营体内受精,几乎雄性均有交配器。 2、羊膜卵的意义: a、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b、羊膜卵行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c、羊膜卵的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稳定。 因此,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对水的依赖,确保陆上繁殖的可能,摆脱了两栖类的两栖生活,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五、试述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1)体表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和蛇有定期蜕皮的现象; 表皮高度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皮肤干燥,缺少皮肤腺,皮肤由多层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简介 普通动物学是一门研究普通动物的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的 分类、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本文将介绍普通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等内容。 动物分类 动物分类是普通动物学的基础,它通过对动物的形态、解 剖学结构和遗传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将动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目前,动物界按照其发展史、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线虫动物和棘头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态和遗传特征各不相同,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结构和行为。 动物生态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选择、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动态和群体行为等。动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由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所塑造的,动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行为和生理机制。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机制的学科,它关注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动物的行为受到其内在基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为可以提供对动物生理状况和生态适应性的重要线索。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 进化机制和模式。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通过研究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了解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适应性演化的原理。 主要研究领域 普通动物学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以下是其中几个主 要的研究领域: •动物分类学:研究动物的分类、命名和分类法的建 立。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 生态特征。 •动物行为学: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行为和行 为遗传学。 •动物进化学:研究动物物种的起源、演化和适应性。 •动物保护学:研究动物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推动野 生动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 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 (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 (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 (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 (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 (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 (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 (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 体内受精。(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 (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8分)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 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2分) (2)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1分) 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 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 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 (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2分) (2)主要类型: 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3分) 六、简述(25分) 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 (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 (3)几种尾、形状功能。(3分)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 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B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