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

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

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

们曾经把美育首先看成是美术教育.

(三)美育是心灵教育.

1889年,约瑟·海文得《心灵哲学》称美学研究得感性为“感受性”;1898年前后,人们已较为广泛地同意了西方得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主张政艺分离,事艺分离,(注:康有为:《奏开学校析》,《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而且还认识到美育得要紧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注:康有为:《大同书》,《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然而在概念形式上仍称美育为歌乐和乐教.

1901年,蔡元培得《哲学通论》称美学为审美学,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形式得内在意义.现代中国学人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略早于艺术教育.1907年,梁启超讲:“美术得功用,是把那慢慢坏掉得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汲取趣味得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得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那个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注: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他还讲:“美术因此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得观念生发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因此求美从求真入手.”(注: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第8页.)

王国维则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他又讲:“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家教也.”(注: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1912年,鲁迅先生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这个地方得美术教育显然是包含动态、静态等所有艺术形态在内得美术教育.(注: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1921年,蔡元培还称艺术美育为美术教育,其中得美术也指动、静两类艺术和兼两者之特征得舞蹈艺术.(注:蔡元培:《美术得进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直到1936年甚至更晚一些时刻,还有人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依然与“美感教育”并立得以教技术为目得得一种美育样式.(注:陈之佛:《谈美育》,《学识》,第1卷1期,1936年5月.)把美育看成由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组成,对现代美育得分类研究来讲显然是一种贡献,然而,从美术教育概念得取用来讲,又体现出现代美育传统具有一种强大得后滞力.就美育概念得使用来讲,早就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1921年,《美育》月刊主编吴梦非就学术界对美育概念得运用咨询题提出了批判.他讲,在学术界“除了曾经专门研究美得学咨询,像蔡孑民几位先生以外,关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种误解,有人讲美育确实是美术,亦确实是艺术,亦确实是美学.这种误解尽管不值作者一笑,然而我们提倡美育得人,亦应该解释解释清晰,使一般人才能够明白研究得路径,亦能够明白各人得责任.”(注:吴梦非:《美育是什么?》,《美育》,第1期第3页,中华美育会1920年编.)由于吴梦非等人得批判,学术界关于美育、美术教育等概念咨询题非常快便作出更为恰当得清理和界定.

(四)美育是情感教育.

在人们普遍地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得时期,艺术教育得功能也差不多得到较为广泛得关注.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指出“情感教育最大得利器,确实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隐秘得钥匙都掌握了.艺术得权威,是把那霎时刻便过去得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能够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得情感,打进不人得情阈里头,在若干时刻内占据了他心得位置.”(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得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如今,已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并列.由于当时文学得地位比较显赫,因此现代人也有将文学与美术合称得现象.他们讲:“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席勒)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只是成人之精神得游戏,

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矣.”(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文中希尔列尔即席勒,王国维赞成席勒得观点,认为艺术美育是一种自由得游戏.)

艺术门类得混称与独立,是艺术教育及其功能得以确立得重要标志.妨碍较大得是1933年,承钧著《motive(画因)——技巧》一文,首先对美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美术被人们作为艺术总称得概念时代行将结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得概念形式将可能在学术界得以普遍得流播.承钧讲:“所谓美育教育,所谓自由画教育,总之基本上从描写上去观看,又从观看获得认识,是眼得教育.犹如音乐,非有耳得训练不行.但观看以后,能认识什么?——认识美,明白美得组织,及种种得‘相’和价值.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和美相同得系统,确实是really(真实)和alto(最低音部)得美.”(注:承钧:《motive(画图)——技巧》,《艺术》月刊,上海摩社1933年编.)这种现象表明,音乐作为声音得动态得美术差不多从静态得造型得美术中分离出来,音乐与美术是各自独立得艺术.也确实是艺术不再是美术,而是各种门类艺术得总称.美育也不再指称为美术教育,而是随着时刻流逝与知识空间得推移而被艺术教育取代.因此,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美育得概念形式确实是艺术教育,而且在学术界显示出极其强大而久远得生命力.

早在1921年,天民认为“艺术教育(一名美育)不论东洋西洋,基本上从古倡导得”.(注:天民:《艺术教育学得思潮及批判》,《北京大学日刊》第841号,1921年2月23日.)他差不多把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同一性质得概念形式.而且,也正是在二、三十年代,不但出现了许多《艺术概论》和《艺术教育学》之类得著作,(注: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现许多推行美育得教材和著作,妨碍较大得有吕澄得《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版)和雷家骏得《艺术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版).)还出现了美育作为艺术教育得论文.最典范得是冰弦得观点.他认为:美育,不能讲是‘美得教育’得省词.‘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美’与‘艺术’,原也有人讲,两者得范围有着大小不同.谓美乃包括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三种.这么一分,也许有人以‘艺术教育’只是是‘美得教育’里面得一部分了.但那个是误解,上讲之美得分类,是就美得对象而分,所谓艺术美,单指艺术得作品……艺术得态度,当不如此浅狭.美得艺术作品是艺术,产生这类作品之艺术得活动或态度,尤其是艺术.艺术得全然得条件,就在这艺术得态度.没有这玩味一切,观照一切得艺术态度,不但没有上面所谓‘艺术得美’,而且也没有所谓‘自然得美’,‘人类得美’了.……那么,美得范围,与艺术得范围,还有什么大小不同呢?美得所在,确实是艺术得所在,他们得范围,可讲是完全一致.所谓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实不必以名词不同,而强分区不.(注:冰弦:《艺术教育得意义和功用》,《湖南教育》1930年,第5期.)指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得观点,其理由在于:以艺术得态度为审美得态度,以艺术得活动方式为审美观照方式.这一观点,确实体现出艺术关于美育所具有得特别意义.不仅如此,美育即艺术教育得指称还直截了当进入现代美育得学科体系,关于西方美育来讲,几乎统摄整个学科体系;关于中国美育,也在现代诸讲鼎立得状态中产生极其重大得学术妨碍.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摘要: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在于其线条和色彩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境”表达形式,在于水墨与意境的统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 引言 自中国文化史发展以来,中国画就伴随着其始终。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画种,有悠久的美术历史,并且在世界美术界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绘画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而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一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造成特定情绪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画又被称为“丹青”,因此可以说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1] 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彩色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秦

汉时期,五色观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也更加娴熟得当,所以该时期的绘画多以黑红色为主。如西汉的T型帛画,就直接运用朱红、熟赭、石青、黑、白等色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是较为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异族的色彩观也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先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随后宗炳则认为应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以该时期的绘画色彩主要以蓝绿为主色调,红白黑为副色调,体现了色彩对比和互补的理念。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阎立本、张暄、周舫都在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该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在色彩上有着较大差异。五代两宋时期,先是青绿山水发展到了高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随后则出现了文人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受到儒、道、禅等思想的影响,文人画追求淡雅、平和、超逸的画面效果,所以玄色就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首选色。元明清时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色彩表现转为以水墨为主,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趣味,虽然也有青绿重彩作品问世,但是并不占主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和衍变,可以简单概括为唐宋之前尚色彩,唐宋之后尚水墨,两者是一种先后、轻重的关系,而不是有无和对立的关

中国美学 专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解“和”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为“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中小学美术中国画教育现状及思考

中小学美术中国画教育现状及思考 摘要 中国画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在世界美术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新媒体技术、动漫等新事物渐渐淡化了中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所以,中国画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中国画教育所存在的学生兴趣观念淡薄,家长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中国画的中小学教育寻找新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Abstract Chinese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 the art of the world can not be replaced.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photography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y, animation and other new things gradually dilut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inting. Therefor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ass the national spirit.This paper aims at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art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hopes to present China painting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weak, parent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olutions, looking for new the direction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art education; problem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目录 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30175 摘要I HYPERLINK \l _Toc24444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32140 目录III HYPERLINK \l _Toc31699 前言1 HYPERLINK \l _Toc31753 一、中小学中国画教育的背景2 HYPERLINK \l _Toc15601 (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2 HYPERLINK \l _Toc23951 (二)中国画教学与民族文化精神2 HYPERLINK \l _Toc6631 二、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3 HYPERLINK \l _Toc29110 (一)现状3 HYPERLINK \l _Toc19830 (二)存在的问题3 HYPERLINK \l _Toc13217 三、中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合理化建议4 HYPERLINK \l _Toc27661 (一)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画的兴趣4 HYPERLINK \l _Toc15478 (二)改变原有教育体制的弊端5 HYPERLINK \l _Toc28389 (三)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6 HYPERLINK \l _Toc1283 (四)增加中国画美术教学的经费,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7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小学美术_《认识中国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 课题:认识中国画 学段年级:小学四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评述 单元主题:中国画系列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很多,是一节充满中国画艺术魅力的课程,属于美术四个学习领域中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与前两节《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以及后面的《汉字的联想》形成本册的中国画系列单元。《课程标准》对这一学习领域强调:以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既能欣赏又能详述美术作品。基于此,教学中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不同内容的中国画作品,了解线条这一中国画重要的艺术造型手段,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从而体会理解中国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基于这一目标,结合执教的属于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我以中国画线条造型的运用赏析为主线,以体味中国文人高尚的精神追求为辅线,引导学生在笔墨体验中感受国画笔墨的精妙与情趣。 ●学情分析: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画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对于如何辨析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美感、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还是空白,对诗书印画的艺术形式也缺乏较全面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在学已有的认知上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国画形成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底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造型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画的形式美,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探索各种各种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基于此,教学中我运用直观演示法、谈话交流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采取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展示法、欣赏观察法扥刚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示范用文房四宝、国画演示工具、课件; 2、学生准备:教材、笔墨工具。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工具,发现线条的变化 1. 导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准备了很多中国画工具,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吗? 学生自主介绍工具——笔(书写工具);墨(黑色的颜料) 纸(书画用具)砚(磨墨的工具) 教师相机介绍自备的教具——笔架、笔洗、笔筒、笔山、毛毡、墨蝶、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的中国绘画。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的欧洲绘画作品被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

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cun一声)、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的,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如何借助于文化娱乐的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必须担当起新的历史任务。”一九八四年全国美育座谈会上,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着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为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高中阶段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为数众多的家长和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爱好美术及书法就是画画儿,学校开不开美术课和学生懂不懂艺术无关紧要,由此而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由于来自社会的种种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对美术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以至使中学美术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由于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所以说,这是导致学生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农村美术教育 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比较而言,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我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看法

我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看法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目前,全国性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该改什么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底位却是现代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和追根溯源的思考。 1,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

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2,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3,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要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美术

编写:田开萌审批: 2009-10-19 中国现代美术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现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 【课前预习】 要求:结合课本做完下面的题目,以此完成预习。 一、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起始的美术。 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发生激烈的演变,二是西方绘画(画)的引进并迅猛发展。 1、中国现代绘画的两种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法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融合型中国画是指融合的中国画,其代表人物有、等。 2、中国油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油画取得了长足发展,著名油画家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是中国现代油画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3、中国现代版画: 中国传统版画是画家作稿,刻工刻版、印工印制的“复制版画”,自20世纪20年代末,将西方版画引进中国并倡导画家自画、自刻、自印的“创作版画”以来,出现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版画家。 4、新品种的中国绘画: 泛指用新型工具材料创造出有别于以往所有样式的绘画。这里主要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代表画家有、等,其作品被称为画或画。

二、再现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中国现代雕塑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的创作揭开了新中国雕塑史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重要雕塑作品有《》、《》等。60年代为政治服务的雕塑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80年代“”雕塑成为了中国现代雕塑的主流。90年代产生了一批经典城市雕塑作品,代表作品有《》、《》等。 【课堂探究】 中国现代雕塑的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附件3山西省第五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 注: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签名必须手写(含合作者); 2.“论文类别”和“论文内容”栏在所属项目前的方框内画“√”

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的思考及解决方法 标签:美术教育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本文对此作了一个粗浅的探讨。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思考解决方法 一、无奈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有75%左右的学生正在接受着农村教育,是教育涵盖面最大的地区,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农村美术教育肩负着教改的重要责任。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面上,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似乎也在全面的发展。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些占全国中小学生人数一半以上的孩子,基本只是在接受着应试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口号。而这些孩子将来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人格能得到全面发展吗?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 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

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

小学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的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画面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通过描述、分析、讨论等方法欣赏中外绘画名作,尝试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初 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以及油画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世界名画卡片、绘画工具(毛笔、宣卡、墨、笔洗、盘、画架、油画笔)、教师示范的国画和油画作品实物(两幅风景油画、两幅国 画和一个扇面) 生:自己查阅、搜集的中国画和油画代表画家及作品的相关信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艺术特点,掌握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 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以及油画的魅力,运用适当的美术术语欣赏和评述中国画和油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过美术馆吗?去过的举手?生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对艺术还是很有热情的,那你们对美术馆讲解员有了解吗?有了解的举手?谁能说说讲解员具体是做什么的?生:答 师:美术馆讲解员通过专业的评述让观众能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馆,都来体验一次讲解员的身份。让我们一起推开美术馆的大门,注意观察有你认识的画家吗?播放视频(视频旁白) 师:刚才美术馆里有熟悉的画家吗?生:分享课前搜集信息。师:但做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将作品的信息有效传达给观者。刚才我讲解时提到了两种绘画形式,是哪两种绘画形式呢?生:中国画和油画。 师:为了让同学们晋升为合格的讲解员,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去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二)探索阶段: 阶段一——鉴别形式: 师:当面对一张作品时,我们首先应该会鉴别这张作品是国画形式还是油画形式?(板书形式)师:老师准备了几张画(一张山水,一张人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转贴 2007-3-3 14:57:19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刘桂荣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美学哲思深蕴、艺境澄澈,充盈着生命的妙悟,荡漾着性灵的清泉。但如何体味、领受其中的生命精神?北京大学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立基于三个意义单元:根源论、形态论、范畴论,每个单元集中于五个方面的精髓来讲,诗意浓浓,哲思深厚。道家的冥然物化、自然优游的天全之美;禅宗的圆成自性、空灵静逸的宇宙人生;儒家的激扬蹈励、放矿高举的生命情怀;骚韵的唯美感伤、超迈烂漫的性灵绝响;气化的吞吐氤氲、蓬勃贯通的气脉荡漾。所有这些,彰显着中国美学独有的生命情怀和人生领悟,建构了中国美学的基源性存在,从中透彻着生命的灵动和深邃的蕴涵,使中国美学特有的生命精神灵光四溢。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学不是西方的感性学或感觉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儒家的超越是不离伦常日用,道家的超越是追求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禅家的超越是在纯粹的生命体验中作性灵的适意优游,而在骚人遗韵中,作者拈出“悬在半空”式的超越,亦即挣脱现实,又不离现实,志在飞旋,又不在飞旋本身,因而,这是一只苦难的鸽子,“它不是以挣脱现实苦难作绝尘之飞为特点,而是在飞旋中眷顾,在眷顾中又落在生命的枯枝上”,“他是在霞光中看着血淋淋的沃野,在云雾中打量他无法忘怀的群生”,这种超越既哀怨凄丽,又奇幻纵肆,既超迈阔远,又慷慨悲凉,既高远冷峻,又壮怀炙热,既孤沉而独往,又情系天下苍生。这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

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 25、觉澜社 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 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 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