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英国行会及其作用

中世纪英国行会及其作用
摘 要:英国行会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兴起时期,是由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组成的经济组织。按时间先后顺序,行会出现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公会三个发展阶段,对英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行会是英国经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研究中世纪英国行会及其作用有利于了解英国甚至是西欧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中世纪英国;行会;作用
一、绪论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中世纪是英国城市兴起时期,伴随城市兴起的还有行会的兴起,行会是城市兴起的产物,是社会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英国行会产生于12世纪的城市兴起时期,行会的发展繁荣时期是在14、15世纪,衰落时期则是在16、17世纪。行会在英国存在了很长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形式的变化,即由封建生产关系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行会总共经历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和公会等几种形式,是我们了解中世纪英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曾经控制英国经济生活的组织,行会在英国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期的英国行会处于封建经济时期,行会向公会的转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因此,研究英国行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其发展演变历程,掌握行会的发展规律,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从行会这一角度出发认识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英国社会甚至西欧社会。
因此,行会是英国经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中世纪英国经济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行会在英国存在时间之长、历史之久以及其演变之复杂,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引发了研究的热潮。
我国学者金志霖在研究中世纪英国行会方面具有很大建树,其写的《英国行会史》是我国至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英国行会的著作,对我国研究英国行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世纪英国行会与资本主义生产》一文,主要从手工业行会的危机和公会的出现、商人直接支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否定了行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了行会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1]。姚爱爱在《试论14、15世纪英国城市中手工业行会中的变化和作用》一文阐述了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英国行会也出现了变化,公会代替手工业行会,并萌芽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分析行会的作用时,姚爱爱认为行会的发展演变保护和发展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宝兴在《中世纪欧洲的行会道德》一书中认为,行会的产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行业内部遇到困难互相帮忙,维护行业的利益,行会具有垄断性、社会阶层性、区域性、时间性等特点,且要遵守一定的行会道德[3]。
国外学者对英国行会的研究比我国早,也研究得比较全面细致。詹姆斯·W.汤普逊著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一书认为行会是类似于社团间互相联合的组织,是和市民阶级、城市一起出现的。在行会后期,其内部逐渐贵族化,出现了贵族阶级,并对行会制度进行修改,使行会利益向贵族阶级靠拢[4]。关于行会的起源,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认为市民在城市中生活,搬离了原先的居住地,远离了亲朋好友,而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与原住地的人继续往来的场所;关于行会的作用,该书认为它是解决商业与劳动纠纷的重要途径;行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有民主主义倾向,但在后期由于行会成员的贵族化,行会变为寡头组织,导致中世纪后期出现资本与劳动间的冲突[5]。
对于行会起源的问题,史学界争论不休,除了汤普逊的观点外,其他史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19世纪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有的史学家提出行会起源于罗马的“公会”和“秘密会社”,有的指出行会起源于古代日耳曼原始会社中的团体,有的则说行会发源于庄园经济,甚至还有原始村民互助兄弟会说、法兰克牧师联合结盟说、纳维亚劫掠同盟说、基督教会说等等,有关行会的起源学者至今仍在研讨[6]。
(三)史料与研究方法
我国在英国行会方面的史料研究相比于英国来说比较匮乏,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也不多,但以金志霖先生为代表,其代表作《英国行会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英国行会。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获取英国原始材料有些困难,这也是本文一手材料欠缺,研究不够深入的不足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参阅网上硕士、博士论文文献综述,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方法来对中世纪英国行会进行研究。本文从行会的兴起和背景、兴衰过程、作用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英国行会,阐述英国行会为什么存在,它将怎样发展和衰落以及对英国甚至是当今社会的作用。
二、中世纪英国行会的兴起和背景
行会是中世纪英国以行业为组织的具有封闭性的一种封建经济组织,将零散的同一性质的行业,如呢绒织造业、丝织业、皮革制造业等分别统一组织起来,行会由此形成,行会的规模较大。行会成员在困难面前互相扶持,在产品价格、营业范围等方面有着严格

规定,几乎不存在竞争的情况,经营秩序稳定,这就保护了行业的利益,这是行会存在的目的[3]。行会在英国逐渐发展壮大,控制着英国的城市经济活动,对英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行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史学家对行会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行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志霖先生也指出行会的产生与英国经济脱不开关系,城市经济必须有一个领导者来管理,这个领导者就是行会,行会领导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巩固行会这一新事物[7]。
行会从无到有,在一个世纪内从个别现象发展为普遍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4世纪末,罗马帝国的军队撤出不列颠,征服战争结束,不列颠统治者开始修复战争后的国家。统治者鼓励国民进行农业生产,开垦荒地,并且免除新开垦荒地的租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者采用二圃制或三圃制的方式,利用重犁和牛马牵引的方法来耕种,加快了人们的耕种速度。经过几个世纪农民劳动者的辛勤劳作,荒废了的农业逐渐恢复发展起来。手工业也和农业一样逐渐发展起来。呢绒纺织业在所有行业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将多余产品拿到市场交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10世纪中期,来伦敦经商的商人很多,其中弗兰德商人是最多的,他们带来的呢绒产品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在伦敦市场卖得很火热。英国商人大多在人流量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地方进行商品的售卖,促进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兴起过程并不容易,时常受到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控制。因此,城市人民为获取自由、自治,在11世纪时与封建领主和教会展开了斗争,获得了人身自由和某些特权。例如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特许状,给予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的自由、习惯与法律,并享有土地保有权[8]。城市的兴起和人民争取城市自由独立为行会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创设了自由稳定的环境。
二是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不能完全分离。城市兴起的时候,英国还处于封建经济时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者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和封建领主的需要,商业活动十分低下,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职能常常发生混淆,手工业者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产品的销售者,手工业者兼具商人的身份。但这种状况在后来发生了变化,农业和手工业不再混合为一体,分开为两个分工明确的部门。这两个部门将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交换,由于交换

越来越频繁,商业活动频频发生,商人的力量不断增强,为行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是市民阶级力量弱小。伴随城市兴起的还有市民阶级的出现,新兴起来的市民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受到封建主和教会的剥削与控制,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的环境下,他们的生产生活举步维艰。另外,他们的资金不够充足。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科尔切斯特的煤商、制革匠、手套匠、胡椒商的资产为8磅到14先令不等[9]。资金的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开拓更大的市场,只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开销。因此,为了扩大再生产,开拓市场规模,保证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商业活动永久、稳定地持续下去,需要建立有权威性的机构来加强管理,这个机构便是商人行会。
以上原因是行会产生的内部原因,就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封建领主对城市的劫掠,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行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封建领主的掠夺。在封建割据状态下,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从事工商业的市民受到领主的控制和制约,且要缴纳繁重的赋税,人民的负担过重,不得不成立机构和领主对抗,以便维护自身利益。
商人行会是行会的最早组织形态,继商人行会之后,根据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次出现了手工业行会和公会。
三、中世纪英国行会的兴衰
英国行会自12世纪商人行会出现以后,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高潮、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13世纪下半叶手工业行会的出现是行会的发展阶段,14、15世纪手工业行会向公会的转变是行会发展的高潮阶段,到16、17世纪时行会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衰落下去。
(一)商人行会
商人行会作为行会的第一阶段,其之所以取这个名称,是因为手工业和商业不能完全分离,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产品的销售者,手工业者兼具商人的身份。商人行会与英国中世纪的城市几乎是同时产生,最早提到商人行会的是伯弗特市的特许状,之后由于城市特许状增多,商人行会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到,很多城市也被允许建立商人行会。
一般一座城市只能建立一个商人行会,商人行会建立了一套内部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由行会、执事、理事会组成。会长享有最高权力,执事相当于秘书,负责会长的行政和文秘工作,理事会则管理行会的日常事务。这套管理体系有助于商人行会内部秩序的稳定和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直到手工业行会时期还继续沿用该体系。
商人行会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有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商业活动上,商人行会享有垄断权,限制不是行会成员的人在该城市进行商业贸易,牛津特许状就对此做了规定。普雷斯顿的特许状也

规定只有商人行会的成员或经过该城市所有市民同意,外地商人才能在该市进行商品买卖。商人行会对商业活动的垄断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对批发贸易则实行有效控制,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外地商人才能在该市批发贸易,这就构成了英国早期的商业秩序。
此外,商人行会为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购买,实行分享权制度[6]。林利吉斯商人行会的章程就规定了该行会的成员在购买商品时,遇到另一成员也想购买此商品,该商品如未成交,则另一成员也可购买此商品,与原购买人形成共同购买人的关系。除了分享权制度,某些城市的“共同交易”制度,也保障了行会成员公平竞争、平等购买[6]。切斯特菲尔德商人行会就制订了一个章程,里面提到商人行会进货出售给行会成员,任何成员都可以购买[10]。
从以上可以看出,商人行会是一种具有封建垄断和平均主义的组织形态,其通过行会章程等形式规定了行会的运行和成员应遵守的条约,利于商人行会对成员的有效管理和保证了行会内部良好的运行。
(二)手工业行会
商人行会是在中世纪英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随着13世纪中期小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增多,手工业者越来越多的加入到生产商品的行列中去,手工业者的队伍逐渐扩大,力量增强,与商人行会争夺控制权,商人行会的势力减弱,最后名存实亡,手工业者则按行业组建起属于自己的行会。到13世纪下半叶,商人行会被淘汰,手工业行会登上历史的舞台,控制着城市的经济生活。
手工业行会具有由师傅、帮工、学徒组成的阶梯式的等级特征,这三个等级分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是明确的,师傅和帮工、学徒之间从自身利益出发自愿建立了契约关系。在等级制度下,师傅是第一等级,帮工是第二等级,学徒是第三等级。
师傅不能随意招收学徒,行会章程规定了师傅应招收学徒的数量,学徒要在师傅家呆满一定年限并交纳学徒费用。师傅在年限内不仅让学徒学会技能,而且让学徒在师傅家吃和住,承担对学徒的教育工作。学徒则认真向师傅学习技能,不能忤逆师傅。若学徒对师傅不满意,可以提出解除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控告师傅。这样,师傅和学徒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这也体现了行会组织的封建性[11]。学徒的学习年限满了,可以升为帮工。帮工不需向师傅交纳费用,相反,师傅需要支付一定报酬给帮工作为劳动费用。帮工如果还想上升为师傅,就需向师傅提交优秀作品以证明自己有资格升为师傅。师傅作为行会的最高等级,有能力利用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