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2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word】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 工作制度word】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1、每月 25 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疾控中心取回备用。2、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 100 支少于 5 支。3、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

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4、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 0.5mlCDC 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1、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 1 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2、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3、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4、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 24 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5、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6、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7、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洗手或手消毒。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3、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地面每日湿拖2次,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保持桌面、窗台、婴儿床、监护仪等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4、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消毒,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6、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用后消毒。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 8、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 9、空调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并有记录。 三、病人管理 1、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感染性疾病患儿给于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2、对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 三、医院感染监测 1、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24h内上报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立即报告,并做好科室登记。 2、每月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合格应立即整改。 四、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志清楚。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 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 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 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 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 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 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 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 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 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 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0.5mlCDC一次性自毁型 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 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1、新生儿病室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接受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工作中仔细巡回、观察、护理患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室内环境整齐、清洁、干燥,每天启动F111天花悬吊式空气净化机高速档1-2小时,适宜温度为2-24℃,适宜湿度为50%-60%。 3、工作人员入室前应先洗手,戴帽子、口罩、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4、非本科室人员不得入内,婴儿用物不外借,病室不得放工作人员私人用物。 5、病室内应备齐各种抢救用物,有专人负责保管、定点放置、定期补充、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6、建立完善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常规。 7、病室内不允许家属陪伴,做好家属探视管理。 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入室、出室必须进行新生儿身份确认,每班检查婴儿腕带的标识是否清晰,床号、姓名、性别是否相符。每次治疗护理前后必须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诊疗、护理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儿后感染儿的原则,特殊感染患儿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有隔离标识,采取其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院内感染。 10、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 新生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净,如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内睡有新生儿,擦拭外壳即可,遇有污迹,应随时擦干净;内部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将新生儿移出,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擦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暖箱中的水箱采用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1次,暖箱用后应卸下一切可卸下部件,先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仔细擦抹干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每周至少更换1次清洁消毒过的床、箱,用后终末消毒。 接触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供氧导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氧气流量表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用500mg/L 有效氯擦拭消毒。 每日对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清洁器具按功能区分开使用,标识清楚,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盛奶器等奶具清洗干净后,应高温或高压消毒后备用,且一人一用。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消毒。 新生儿衣物应严格清洁消毒,新生儿用的衣服、包被、大毛巾应柔软清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每日至少更换1次衣服和床单。洗澡室操作台和磅秤的垫单每日更换一次。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处理医疗废物。

儿童预防接种流程图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上岗穿戴工作服、帽,接种疫苗时戴口罩。 二、坚守工作岗位,保证工作日全程服务。 三、履行告知义务,接种服务须经对象知情同意并签字认可。 四、严格掌握疫苗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五、严格落实消毒制度。 六、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坚持安全注射原则。 七、疫苗、冷链设备专人专管,帐物清楚、登记齐全。 八、服务热情、态度和蔼,科学告知,避免与服务对象争执。 九、保持接种现场环境整洁,接种现场所需药械、物品配备齐全。 十、接种疫苗后,注意观察接种对象,预防异常反应发生。 十一、体检、知情同意告知、接种疫苗等环节有详细记录。

疫苗管理制度 一、疫苗管理专人负责。 二、疫苗领发、出入库有详细的时间、数量、标示记录。 三、疫苗运输、储存符合温度条件。液体疫苗防治冻结。 四、按效期长短整齐存放疫苗,距离冰箱壁≧2㎝。 五、保持疫苗存放冰箱内清洁,不存放其它药物或杂物。 六、进购疫苗要索要批签发合格证明 七、使用疫苗前检查疫苗是否合格并在使用记录上详细记录疫苗的批号、效期、生产厂家。 八、及时清理过期失效或或因其它原因失效的疫苗。 九、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十、疫苗开启后超过30分钟未用应当废弃。

预防接种前后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 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不宜接种卡介苗。 出生时诊断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产宝贝,不能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疫苗。 免疫功能低下者不能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接种前的注意事项 1、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儿童家长应尽早主动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 2.儿童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每次预防接种时必须携带本证。 3.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遗失时应及时补办。国家明确规定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均要查验本证。 4.儿童监护人有义务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在接种前应主动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禁忌情况。 5.为了保证预防接种质量,请家长带小孩到当地指定的接种单位(接种点、接种门诊)接种疫苗。 6.无论是常住户口或暂住户口,您均可按时携带孩子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 7.接种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顾孩子,减少感冒等不适的症状; 8.预防接种如孩子有不适症状,等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9.接种疫苗前对医生如实提供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10.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前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病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取消陪护,由专科护士全程护理,直至患儿出院。住院期间提供喂养、生活护理、疾病治疗护理及对家长的健康指导等活动二、病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家属不经医护人员同意不得入室探视,探视时需经管医生陪同,穿戴隔离服后方可进入。 三、工作人员入室必须换专用鞋子,戴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服,严禁穿着新生儿室的工作服及鞋子离室外出。 四、工作人员每三个月作咽拭子及手培养,如发现有毒力强的菌株,应立即即停止工作,积极治疗。患有可传染性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时,应暂调离新生儿室。 五、医护人员应加强巡回,严密观察病儿,不得随意离室。如须外出时,说明去处,以便随时找回。 六、检查和护理每一病儿前应分别进行完整手卫生处理。 七、检查、治疗和护理病人时必须轻柔仔细。 八、新生儿入室必须换本院衣服,做好手腕条、床头卡(写上床号,姓名,性别,日龄及入院日期),并在病愈出院时必须详细核对无误,然后换家中衣服出院。 九、有传染性的病人应专室隔离。 十、各类仪器设备、抢救药品、必备物品由专人保管和登记,并定期检查、维修、整理。各种消耗物资要每日补充,各班医护人员用完物品消毒后物归原处备用。十一、交接班必须做好书面记录,交清各种针药补液及喂养情况,危重病儿做好口头、床头、书面交班。 十二、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具体操作参照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光线明亮。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室温保持在22~26℃,湿度为55~65℃。注:NICU工作制度参照新生儿工作制度。 新生儿抢救制度 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新生儿抢救工作,要有高度工作责任感。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一证、两册、两簿、 两表制度。卡、簿、表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 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XX 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 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 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 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二、实施预防接 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三、预防接种必 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 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 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新生儿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2、工作人员为无传染病者。 3、新生儿室谢绝参观,患儿家属按规定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换新生儿室鞋,穿隔离衣;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认真洗手,感染患儿应分开放置。 5、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需高压灭菌,衣服、包布需高压灭菌;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入院须称体重、测体温(1/4小时,连测3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其它新生儿每周称体重。新生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足纹印于病历上。腕带填写清楚,确认无误后戴于患儿手足上以便识别。 7、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8、新生儿室器械、物品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器械物品及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做好基础护理,每天为新生儿沐浴一次,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的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发现红臀及时处理。10、认真做好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儿科 2011-11-15 新生儿室配奶间工作制度 1、配奶间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患有消化道传染病者不得为患儿配奶、喂奶。 2、非配奶人员不得入配奶间,配奶间内不堆放杂物,配奶人员配奶前后须认真清洗双手。 3、配奶奶具用后及时清洗、晾干,经高压灭菌后清洁保存备用。 4、为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统一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辅食。 5、冰箱除放辅奶、辅食外,不得储存其他药品及杂物,储奶24小时食用用时必须复温。 6、每日检查冰箱温度,保持冷藏箱温度2-8℃,并做好记录。每周用 1:1000含氯消毒剂擦拭储奶冰箱一次。 7、明天对配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记录。 儿科 2011年11月15日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子的清洁。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本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菌(毒)者应暂时调离直接接触婴儿的工作岗位,阴转后方可回原工作岗位。 3.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清污路线分开。每周做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拖布分开使用、放置。 4.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二次,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度,相对湿度55-65%为宜。 5.新生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时间换洗,发现明显污渍时应及时更换。污染衣、被等先浸泡消毒再清洗、晾干、高压灭菌。 6.有医学指征喂养的婴儿,其用具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用具应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灭菌。 7.母婴分离的婴儿实施按需哺乳,鼓励母亲亲自来院哺乳,或提供母乳。指导家属正确采集母乳,收集母乳后标明床号、姓名、采集时间,储存于冰箱内。 8.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须经消毒后方能使用。用后小

毛巾应直接放入含消毒液的容器内。使用一次性尿布应放入双层塑料袋内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9.婴儿澡盆一人一盆套。新生儿沐浴室地面及沐浴用品每日进行消毒。水龙头开关、水槽分别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刷洗。 10.新生儿使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C,热水袋应加布套,切勿贴近新生儿身体,以防烫伤。 11.听诊器一人一具。心电监护传感器、光纤喉镜、体温表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氧气导管、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湿化瓶、氧气头罩用后用含氧消毒剂浸泡消毒备用。 12.新生儿治疗室桌面、暖箱、光疗箱内外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婴儿出光疗箱、暖箱后及时进行终末处理。 13.消毒瓶每周更换二次,清洁后高压灭菌。所有浸泡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每日测试消毒液浓度,不够者及时添加消毒片。 14.新生儿的手圈、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姓名(或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新生儿性别,以便识别。 15.严密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有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置,不得延误。 16.每次交班除书面报告外,要做口头交班、巡视婴儿逐一交班。重危婴儿应将特殊病情变化记录在护理观察记录单上。一切用品应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林海镇中学疫苗接种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 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 二、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预防接种 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主管部门制定。全省各地应统一使用省级印制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和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的为 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一毛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四、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儿 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者监护人应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至儿童常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户籍在外地的6岁及以下儿童在本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 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 规定做好记录。接种医生在每次接种完成后,应在卡、证上做好相应记录,并签名或盖章。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 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当儿童户口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 道负责该儿童免疫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九、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 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规划疫苗免疫疗程序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无预防接种或未按照规定程序接种疫苗的儿童,必须补证或补种疫苗。 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 盖公章或预防接种专用章。 十一、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是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十二、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防保组织保管。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十三、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的预防接种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预防接种证、卡的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

接种门诊建设标准(工作规范的)

附件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参考标准 1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1.1 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 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门诊,或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制定的相关规定实施。 1.2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预防接种门诊时,应明确其责任区域、接种服 务内容。 1.3 城镇地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应当设立一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 径不超过 5 公里,实行按日(每周≥ 3 天)预防接种。 1.4 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应当设置 1 个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不超过 10 公里,实行日、周(每周 1 ~2 天)预防接种。 2预防接种服务频率 2.1 城镇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预防接种。 2.2 农村地区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日、周预防接种。 2.3 提倡预防接种门诊在周末提供半天接种服务。 3房屋配备 3.1预防接种门诊专用房总使用面积与服务人口数量、服务周期相适应,应不 少于 40m 2 。预防接种门诊要有登记(登记、询问、预诊、宣传教育)、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卡介苗应设专台)、观察等功能分室或分区,各室 / 区有明显的标志牌。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有专门的出入口。 3.2预防接种门诊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 3.3预防接种门诊要在醒目位置张贴公示材料,包括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国家 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第二类疫苗还要公示疫苗价格、 预防接种服务价格;预防接种服务时间、咨询电话;科普宣传资料等。 4设备与器械配置 4.1预防接种室要有专用预防接种台,其数量须与每次受种人数相适应,卡介 苗设专用预防接种台。预防接种台清洁、无杂物,标明接种疫苗的名称。 4.2疫苗专用普通冰箱≥ 2台,冷藏包≥ 2个,冷藏设备容量满足疫苗储存需求。 4.3预防接种器材配备充足,注射器、汤匙数量按 1 次预约预防接种人数≥ 1.1的比例配置。 4.4配备急救药品和预诊体检用器材,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预案。 4.5配备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灯。 4.6配备取暖、防暑降温设备。 4.7配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实行预防接 种资料信息化管理。 4.8在候诊或观察区域配备宣传教育设备。 5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员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

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制度

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制度 1、负责接种的执业医师、助产士或护士应具有预防接种知识培训合格证和预防接种资质认证。 2、产科按照“谁接生、谁接种”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 3、在接种前应向新生儿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新生儿健康状况等情况,请新生儿家属及监护人仔细阅读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并填写相关信息、签名。知情同意书附病历后。 4、对出生后因特殊情况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的新生儿,签发未接种告知单,告知家长出院后到其所属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5、产科应及时对住院分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后,认真填写乙肝疫苗、卡介苗首剂接种登记表及接种登记卡(三联单),并在儿童预防接种证内填写接种记录。 6、产科应建立疫苗出入库记录,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配备专用冰箱,将疫苗置于2-8℃恒温环境下存放,坚持每天上、下午两次温度监测并记录,如发现冰箱温度异常应及时维修。 7、接种操作:接种操作过程必须符合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注射要求,皮肤消毒均用75%酒精,接种后疫苗按规定处置,对使用过的接种器械按要求回收、处理。 1)卡介苗:要求对住院分娩新生儿在无接种禁忌症的情

况下,由产房接种人员及时实施接种,接种剂量为稀释后摇匀每人0.1毫升,接种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外侧中部皮内注射,严禁将疫苗注入皮下或肌内,严禁超量接种和重复接种。 2)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接种于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第2、3针由预防接种门诊负责接种)。 3)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卡介苗在开启瓶后30分钟内用尽,最大程度用一支疫苗实施多人份接种,超过30分钟必须弃用销毁,不得再用于接种。 4)接种禁忌症: ①早产、难产、体重在2500克以下、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 ②发热、腹泻等急性传染病患儿。 ③心、肺、肾等慢性疾病、严重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对预防接种有过敏反应者。 泉州市第一医院 - 2 -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新生儿管理规定

新生儿管理规定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2、工作人员为无传染病者。 3、新生儿室谢绝参观,患儿家属按规定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换新生儿室鞋,穿隔离衣;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认真洗手,感染患儿应分开放置。 5、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需高压灭菌,衣服、包布需高压灭菌;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入院须称体重、测体温(1/4小时,连测3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其它新生儿每周称体重。新生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足纹印于病历上。腕带填写清楚,确认无误后戴于患儿手足上以便识别。 7、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8、新生儿室器械、物品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器械物品及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做好基础护理,每天为新生儿沐浴一次,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的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发现红臀及时处理。 10、认真做好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儿科 2011-11-15

新生儿室配奶间工作制度 1、配奶间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患有消化道传染病者不得为患儿配奶、喂奶。 2、非配奶人员不得入配奶间,配奶间内不堆放杂物,配奶人员配奶前后须认真清洗双手。 3、配奶奶具用后及时清洗、晾干,经高压灭菌后清洁保存备用。 4、为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统一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辅食。 5、冰箱除放辅奶、辅食外,不得储存其他药品及杂物,储奶24小时食用用时必须复温。 6、每日检查冰箱温度,保持冷藏箱温度2-8℃,并做好记录。每周用1:1000含氯消毒剂擦拭储奶冰箱一次。 7、明天对配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记录。 儿科 2011年11月15日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卡介苗接种要点 一、注意事项: 1严禁皮下及肌肉注射。 2.疫苗开启后30分钟内用完,剩余废弃。 3.只允许左上臂皮内注射。 4.只允许持证操作。 二、接种流程 核对医嘱、新生儿信息无误查看左上臂皮肤完整性 充分稀释药液抽吸8-10次静置药液60秒酒精消毒皮肤左侧三角肌中下处皮内0.1ml 旋转针头再拔出漏出液体用干棉签吸掉观察20分钟 三、登记 1.《卡介苗接种登记本》 2.《浙江省杭州市扩大疫苗进出登记本》 3.产时系统 四、宣教 接种后2~3天内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但很快就会消退,四周左右时,局部逐渐发红出现白色小脓疱内有脓液,之后自行破溃后逐渐结痂,痂脱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时间约为2~3个月。(接种部位不需消毒及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即可),如破溃严重去疾控中心看诊。补种同样去疾控中心。

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要点 一、注意事项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新生儿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30分钟后 接种乙肝疫苗10ug,正常产妇新生儿只注射乙肝疫苗10ug。 2.乙肝疫苗只在右上臂肌肉注射。 3.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外侧肌肌肉注射。 4.疫苗开启后立即注射。 5.乙肝疫苗遵医嘱注射(分进口和国产)。 二、接种流程 核对医嘱、新生儿信息无误查看右上臂皮肤完整性 酒精消毒皮肤右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大腿外侧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三、登记 1.《乙肝疫苗接种登记》 2.《浙江省杭州市扩大免疫疫苗进出登记本》 3.《杭州市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免费使用登记表》 4.产时系统 四、宣教 出生时未接种的请到社区医院补种。

听力筛查要点 一. 注意事项 1.新生儿出生满48小时后筛查。 2.听力筛查时保持房间安静。 3.在新生儿安静睡眠,或者吃奶的情况下操作,必要时清理双耳。二.听力筛查流程 核对医嘱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知情同意书,新生儿信息无误查 看新生儿双耳道是否清洁酒精棉片消毒探头分别放置新生儿的左右耳朵如果未通过避免反复测试。 三.登记 1《杭州市听力筛查登记本》 2.产时系统。 3.未通过者请儿科医生填写《杭州市婴幼儿听力筛查转诊联系单》 四,宣教 初次听力筛查和复筛的结果将用“通过”和“未通过”来表达,“通过”者说明听功能基本正常,但不能排除因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及筛查后出现迟发性或突发性耳力损失;而“未通过”的新生儿说明可能存在听力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转诊到杭州市妇产医院复诊(满月后)。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镇)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令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年度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 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 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 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新生儿登记报告制度

新生儿登记报告制度 篇一: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一、妇产科和妇幼管理人员要如实填写新生出生性别,同时,详细填写孕妇姓名和所属乡(镇)、村(居)及生育证明,对未持有生育证的,要及时通报孕妇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核查,按时上报,不得弄虚作假。 二、妇产科和孕产妇管理科要建立孕期保健、产期保健、分娩登记,并及时打印出生医学证明。 三、凡出生婴儿,在我院死亡的,不论是否足月分娩,实行双向报告制度。取生育证夫妻应向所管辖的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报告;助产医生应向本单位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报告,助产单位应当及时出具死亡证明,并在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孕妇所属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四、新生儿在我院死亡的,必须由二人以上医生签字出具死亡证明,由其父母将死亡证明及时送所属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和公安部门备案,妇产科必须要作好档案登记备查。 篇二: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1、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各县区CDC 免疫规划科专人每月定期到所属的产科接生点收集接生儿资料,并将新生儿信息反馈到新生儿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接种单位,由接种单位与新生儿家长联系建立预防接种证。 2、建立例会制度。接种门诊指定辖区内的乡村医生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例会。联络员负责上报本辖区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接种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3、及时查访。接种门诊收到新生儿出生信息后,及时查访,在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4、登记入册。属于本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立底册并录入信息系统。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预约,及时给家长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通知书,督促家长按时间接种有关疫苗。 5、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底册,以备核查。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流动儿童均须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施预防接种,并将其纳入当地儿童管理。 6、对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地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用底册。每月定期收集流动儿童资料。每季度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出租屋、(来自: 小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