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意义

汉字书写意义
汉字书写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学生应该做到书写规范美观、整洁清楚。小学、中学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卷面书写的分数,高考在卷面上也有具体要求,一些学校也开展书法兴趣的小组活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重视书写有促进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改变学生轻视书写的态势。一.

书写教育可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和“以形表义”的文字系统,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气息。如“点”或似高峰坠石,或似飞鸟侧下;“竖”既如万岁枯藤,又如顶天立柱……。“水”有蜿蜒穿流之势,“山”有高峰绵延矗立之形。“河”字以“水”标类,以“可”标声,联想其意境,好像见到了水流之状,听到了水流之声;而见到“泳”字,受其“形声”的启示,不但能“据形索义”,还可以想象人在游泳时那种奋力激浪、自由欢快的情景。书写教育能增加学生接受汉字文化陶冶的机会,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书写教育能充分传授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汉字文化基础。文字是工具。为使学生掌握好文字工具,书写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认识文字工具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基本笔画和合成笔画的称谓、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笔顺和组合关系;基本字符的名称、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组合变化;合成字符的名称、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组合平衡关系。这都是书写文化的重要内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有助于打牢运用汉字的文化基础。书写文化还包括书写的生理条件和工具条件的知识和技能。如生理条件的坐姿、执笔、运笔的造型以及运作方法,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而训练学生手眼协调准确地写好每一笔的着笔点,是生理教育的归宿。这种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写字的庄严性和修养性,有利于树立严肃认真的写字态度。在书写工具的文化教育中,除了指导学生认识笔、纸、墨的规格、性能和掌握其使用方法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写字会用笔锋(毛笔笔锋的方向变化及其运行节奏;硬笔端尖、半尖、全尖在书写中的变化使用)。会用工具不但是学生最终把字写好的关键,而且对培养他们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待事物富有情意,都有积极作用。

书写教育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工具,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广泛的文化建设效应。古今中外千科百类的知识,都是以文字为载体储存流传的,掌握了文字工具就可能学到一切所需要的知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有了良好的文字修养,不但可以记录语言,还可以经过文字推敲,进一步规范和净化语言,使语言更精炼、更完整、更优美。文字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有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就可以用书写方式,顺利进行生活交往、工作交往和学术交流。文字是辅助思维发展的工具,“以形写意”的汉字,因其有便捷表达词语意义的功能,可以活跃思维,引发各种思想和想象。汉字还是创造书法艺术的材料,写一手精彩的字,就有可能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从书写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讲,如果所有学校都重视书写教育,所有学生都写字合格,就从根本上克服社会语文生活混乱现象创造了条件,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深远意义。

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练习,一旦形成了习惯,也会受益终生。笔者从事写字教学多年,我认为良好的书写习惯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姿势方面的习惯。书写姿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笔的姿势,一是坐的姿势。执笔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笔,能最灵活的使用这支笔。古人说的好,“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指实掌虚”等,都是说的这个执笔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指实掌虚?五个手指要弯曲,并且用手指的前端执笔,这样才能做到指实和掌虚。从人的手部的生理构造上说,要使笔能最灵活的运用,也必须五指弯曲,手心空虚。如果你不用手指的最前端握笔,而是用手指的中段握笔,那么手腕就不灵活。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执笔上最大的毛病是大拇指太靠前,压在了食指上,这样就做不到掌虚了,做不到掌虚,手腕就不灵活;我做过一次调查,在一个班的五十名学生中,执笔中存在这种错误的,大约占到一半。经过分析,

我找到了原因,这些学生都是写字过早,手部肌肉不够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执笔写字,而又握不住,只好满把抓,就形成了这种习惯。所以,小孩执笔写字不宜过早。另外是执笔太用力、太死,用力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字时能执笔稳健,挥洒自如,字的“力量”,不是靠物理的力量写出来的,而是靠笔画的准确,结构的安排来达到的。

2、按正确笔顺书写的习惯。汉字的笔顺就是一个字中每一个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笔顺是约定俗成的,但也自有它的道理。特定的笔顺,一是为了写字的简捷和方便,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书写中的行气,也就是气韵的连惯。一个字是一个整体,一篇字也是一个整体,应该做到一气呵成,行气连贯。楷书的笔顺直接影响到以后行书的笔顺。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如果在笔顺上发生了错误,行气就要滞塞,就会影响到一个字的气韵,甚至通篇字的气韵。因此,在最初教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按正确的笔顺去书写,否则,一量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不容易纠正了。而学生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能靠某一科的老师,各科老师都要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时刻注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正确运笔的习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用笔”。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移”,用笔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我们都知道,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等八种基本笔画构成的,任何一个笔画都有一个基本的形状。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其他任何笔画的变化形态,都是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发生的。要想写好基本笔画,首先得把基本笔画的形状记住,这就需要观察。而现在学生在练字的时候,最大的手病就是不会观察,也不观察。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更重要。清杨守敬说过“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读次之,多写又次之”。足以说明读(观察)的重要性。

总之,汉字书写是不容忽视、亟待关注的大问题,望各位同仁积极配合,抓好写字教学。让学生们健健康康写字,写出一手漂亮字。

中国汉字简介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 独体字就是只有一个组成部分的字,像“人、手、口、目、日、月、山、水”等。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像“江、打、花、晨、闻、圆。梦、辫”等。大部分合体字都属于形声字。据统计,现代汉字中有90%都属于形声字。 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等读gāng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形旁在左,声旁在右;有的形旁在右,声旁在左;有的形旁在上,声旁在下;有的形旁在下,声旁在上;有的形旁在外,声旁在内,或者形旁在内,声旁在外。例如: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 . 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 .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 .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 . 内形外声:闷问闻辫 . 懂得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识记汉字。汉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字的笔画很多,一笔一画地记很困难。如果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它是由什么形旁和什么声旁组成的,记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鱼鳞”的“鳞”字,只要记住是由形旁“鱼”和声 . 旁“辩”组成的,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用形声法简化出来的简化字受到普遍欢迎。如“娜、腥、诺、肉、盏”等繁体字,笔画大多,又不起标音作用,简化成“邮、胶、惊、肤、护”等形声字,大家便于记忆,乐于使用。 学习形声字,还可以利用形旁和声旁辨别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避免写成别字,比如“货物”的“货”和“贷款”的“贷”,它们都是上声下形结构,形旁又都是“贝”,但二者的声旁不同,因此读音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利用声旁把两个字区别开来,而不至于把“贷款”写成“货款”,或把“货物”写成“贷物”了。又比如“根”和“跟”是同音字,声旁都是“良”。但“根”的形旁是“本”,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植物有关;“跟”的形旁是“足”,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利用这两个字的形旁可以区别它们的意义,而不至于把“根本”写成“跟本”,或把“跟随”写成“根随”。 形声字的形旁虽然是表意的,但是它只能笼统地表示事物的类别,不能表示具体的意义;而且,形声字还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形声字的表意部分出现了“名不符实”的现象。比如“机”的形旁

《关于“汉字书写危机”》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 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 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坦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客观上正造成书法社会交流功能的退化,带来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汉字书写危机”不容忽视。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由教育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实施,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书画协会联合承 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名,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摘编自张西流《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应从孩子抓起》) 材料二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是一种难 以逆转的趋势,就像当年毛笔和纸张取代了刻刀和木简一样。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象形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淡忘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 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 不能简单把书写退化现象完全归因于电脑的使用,汉字书写问题与计算机没有直接因果关 系,写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人对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对物质诉求过高,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 几率的增加。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 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 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唐) 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 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

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 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 模样。处置占卜的人就按 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 甲骨 兆的 照卜 咎。 时的 此

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 课程标准在评价部分对识字的评价,提出这样的建议:“ 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关于识字评价的这个部分跟实验稿相比,没有变化。强调在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的基础上,要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并且强调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字形,有两个原因,首先,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是汉字的物质外壳,没有 字形则不能谈汉字;其次,儿童在一二年级段,需要完成从口语向书面语的转换, 而这个转换的直接中介就是字形。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字形教学就被重视起来,以至于重视到忽略了意义的教学,甚至出现荒诞不经的为了记字形而“不择 手段”的现象。比如,学习“ 壮” 时,老师解释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战士— 壮士)学习“ 妹” 时,说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学习“ 心” 时,“ 卧钩” 看成一个小锅,三个点看成是三条小鱼,编成的儿歌:一口小锅, 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锅外,一条留在锅里。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现实的课堂中 很多。为了字形教学而不顾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这样的识字教学误人很深。 因此课标提出要“ 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 的能力”。 汉字最大的特点就“因形知义”,即根据字形可以了解字义。而字义的记忆又可 以帮助记忆字形和区别字形。比如:“即”与“既”是一对形体、读音都很相 近的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区分这两个字很困难。我们不妨尝试从汉字的源头处 来找到二者的区别。 “即”字的甲骨文为“ ”,左边为簋的象形,是一种圆形食器。右边“卩” 读为ji é,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正对着食物要进食。表示吃饭这个动作正在进 行或就要进行。词义引申表示走近、靠近,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 烧绝之。”其中即表示靠近,成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都表示“靠近”的意义。而即席、即兴、即位、即景生情则是进一步引申的结果。后来语法 化为副词、连词等。但是,即便是虚化以后的副词、连词,其表示正在进行,和 马上就要进行的意义仍然存在,如,即使是假设的事实前提,客观上没有发生。 “既”字的甲骨文为“ ”,左边跟上文谈到的“即”的形体相同,是簋的 象形。右边“ 旡”读为j ì,象人吃晚饭掉头想走之形。表示吃饭这个动作已 经完成,是一种已然的状态。所以,词义引申为已经、尽了、完毕了的意义,如: 既往不咎,表示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追究责罚。既成事实、既得利益,前者表示已 经成为事实,后者表示已经到手的利益。既定表示已经确定等等。

“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写字技能”课题实验方案

疃里镇中心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提高写字技能”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意识中,写字曾被认为是文化人自身修养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写字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不仅学生,就连一些家长和个别老师,也都认为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了。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支配下,人们对于写字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反映在现代教学中,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进而削弱了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汉字书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被世界人民引为艺术珍宝,根本原因是它在“育人”性质上的“多功能性”。教育部早在2002年5月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文件就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写字教学的意义所在:“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井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更于《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明确要求:“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因此,我校语文课题组从树立新课程理念入手,明确写字教学的意义,探究写字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02年5月)从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写字教学的要求,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改进写字教学评价等五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则对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为书法教学,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提出更为具体要求。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从其认知论出发,对学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外界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进行生动加工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协作性。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者认为,首先我们需要接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及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的观点;其次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观察到自己与他人都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个体。有这种观点和倾向的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并且“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其核心观点有:拥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良好感觉对于个人的积极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校与教室的环境必须帮助儿童对一些基本的个体需要感到满意;要以学生的视觉观察和理解某种情况;要使用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自己情感和价值的技巧。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建立在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的主要是人们如何思维。认知科学家试图

汉字与中国心讲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 ) 铸就:( )

心潮难己:( ) 2、选做题 (1)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神州”指:( ) “海内”指:( ) “天涯”指:( ) “知己”指:( ) (2)写出文中下列几句诗词的后半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 明月几时有,( ) 劝君更进一杯酒,( )大江东去 3、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当今社会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群体,读懂汉字、写好汉字、热爱汉字,不仅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作者主要调研了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和意义。 【关键词】书写能力现状对策 汉字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其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是我们的先民几千年来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汉字书写的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周礼?保氏》中曾提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①其中的“六书”就是指汉字识读与书写技能。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导学生如何欣赏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就个体而言,书写汉字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温暖。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钦羡的技

能。但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业务的飞速发展,国人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屡屡发生,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现状 汉字的书写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写和会写,不写错字和别字;二是要写得规范美观,易于识别。简单地说,汉字的书写能力包括实用性和审美性,就是不仅要把汉字写对,也要把汉字写得好看。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一共发放了256张调差问卷,其中253张调查问卷真实有效。在对“喷嚏、饕餮、鳏寡、颠簸、荼毒、沆瀣一气”这些常用词进行的书写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正确书写的综合率仅为35%。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正确的学生里,能够把汉字书写得规范并且美观的比例更低,大多数学生书写的汉字大小不一,字体东倒西歪毫无章法,有的则把笔画写成一团,无法识别。凡此种种,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清代刘熙载说过:“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矣。”我们常说“字如其人”。②清初的冯班明确指出:“书是君子之意,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③从古至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字写得好坏与人品和才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写字上能够看出一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参考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

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 铸就: 新潮难已: 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汉字与中国文化Word版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的起源是非常漫长的,专家认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事实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已成系统的文字,但它停留在图画上,在汉字之前,人类记录事件是通过“结绳”、“八卦”、“图画”、“书契”,汉字是中国古代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人类记录事件的可能性,使人类进入了文字文明的时代,这大概是在虞夏时期。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造原理。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现在写的汉字是已经被大大简化了的字体,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中国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

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发展到现代社会,虽然经历了“废存问题”和“拼音化问题”的波折坎坷,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焕发着新的生机,到如今,汉字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受大众喜欢的现代大众文化,它传承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并成为受世人瞩目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汉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这对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92-80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 (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调查背景 汉字是中华文化延续进步的根本,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书写尤为重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和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写字情况及其效果不尽人意,走进教室,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写字时脑袋歪着、本子写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及不正确;翻开作业本,有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似秋风咋起,吹乱一地稻草;错别字在学生的作业本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作文时更突出。作为中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常用字都弄不清楚。种种原因,使中学

生在规范汉字书写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字迹潦草、不整洁、错别字太多等等。 二、调查内容 1、字迹潦草的原因。 2、如何规范写字。 3、对规范些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200多学生进行了问卷,情况如下:在校时间经常动手写字的占59%,偶尔动手的占15%,老师布置作业了才写的占26%;坚决反对写错别字的占22%,认为情有可原,有事难免会犯点小错误的占78%;认为整体上写字字迹工整程度一般的占96%;很工整的占4%;认为写字时出现错别字的占70%,很少出现错别字的占30%;学生认为导致写汉字字迹潦草的原因是写字态度马虎的占85%,汉字难写,书写效率低的占11%,习惯用电脑打字的占26%,汉字书写能力规范化不受重视的占67%;学生认为写字字迹潦草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很大的占30%,较大的占56%,一

我们中国的汉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 四方田地落谷成仓 古人象形声意辨恶良 bá xiāo kuí jìchī mèi wǎng liǎng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 yòu shuāng ruò zhuó 又双叒叕 huǒ yán yàn yì 火炎焱燚 shuǐ zhuǐ miǎo màn 水沝淼? kuí bǎo ? qióng qióng jié lì hàng xiè yī qì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 jǔ jǔ dú xíng tíhú guàn dǐng 踽踽独行醍醐灌顶 mián mián guā dié fèng wéi guī niè绵绵瓜瓞奉为圭臬 lóng xíng dá dá jī jiǎo gā lá 龙行龘龘犄角旮旯 pīng tíng niǎo nuó tì sì pāng tuó 娉婷袅娜涕泗滂沱 náo náo bù xiū bù láng bù yǒu 呶呶不休不稂不莠 áng 卬 duō jiē dié xiè mào dié tāo tiè 咄嗟蹀躞耄耋饕餮 líng yǔ yīng yù jì yú jǔ yǔ 囹圄蘡薁觊觎龃龉 yòu è wú xuān hù è bù quān 狖轭鼯轩怙恶不悛

qí léi huī huī ā zā jié jué 其靁虺虺腌臜孑孓 zhì fá zāng pǐ zhēn biān shí bì 陟罚臧否针砭时弊 lín cì zhì bǐ yī zhāng yī xī 鳞次栉比一张一翕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现在全世界各地 到处有中国字 黄皮肤的人骄傲地把头抬起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平一仄谱写成诗 qióng qióng jié lì hàng xiè yī qì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 jǔ jǔ dú xíng tī hú guàn dǐng 踽踽独行醍醐灌顶 mián mián guā dié fèng wéi guī niè绵绵瓜瓞奉为圭臬 lóng xíng dá dá jī jiǎo gā lá 龙行龘龘犄角旮旯 pīng tíng niǎo nuó tī sì pāng tuó 娉婷袅娜涕泗滂沱 náo náo bù xiū bù láng bù yǒu 呶呶不休不稂不莠 áng 卬 duō jiē dié xiè mào dié tāo tiè 咄嗟蹀躞耄耋饕餮 líng yǔ yīng yù jì yú jǔ yǔ 囹圄蘡薁觊觎龃龉 yòu è wú xuān hù è bùquān 狖轭鼯轩怙恶不悛 qí léi huī huī ā zā jié jué 其靁虺虺腌臜孑孓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对比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从文字的形成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日本一直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研究从语言文字这一方面,探讨分析了日本当用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异同点。 1 日语当用汉字历史渊源 考古学家已经研究证明,在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公元808年成书的日本《古语拾遗》一书中有这样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据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汉字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这一点也被日本最早的历史典籍所印证。公元720年日本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白济王遣阿直歧,贡良马二匹。……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这里引文中所记载的“十五年”是指日本应神十五年,即公元284年。这是现今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汉字传入日本的书面记载。而日本最早的典籍《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也有类似记载,该书中提到了王仁赴日时,一起带去了《论文十卷》、《千字文》一卷。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据史书记载,从公元414年到公元502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大和朝廷向中国的东晋、南朝等朝先后派遣使者朝贡多达13次。公元七世纪开始迎来两国的交流高峰期,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4批遣隋使、17批遣唐使。此外,还有许多的游学生专程来到中国留学。通过与中国的长期交往,大量的汉文典籍被传入日本,随着日本社会对汉字的理解和日益广泛的使用,汉字逐步成为日本贵族和文人记录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汉字。 2 中日汉字对比研究 2.1 字形对比 日本当用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当用汉字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借鉴造词法的同时又加以创新,既有“原汁原味”的中国汉字,也有通过简化、省略、添加、重组等方式自创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汉字。 2.1.1 原汁原味的中国繁体字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日两国在文字方面都进行了逐步简化,尤其是中国大陆已经全部使用简体字,中国台湾地区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在日本,使用的大部分当用汉字中,仍无变化地保留了中国繁体字。这种汉字共有440个,占日语当用汉字的22.6%。例如,绞丝旁为“系”字,贝字底为“貝”字的員、賀、購、具、負、頁、見、給、絞、級、紅、終、紀等等。

整理中国汉字大全_有趣的中国汉字

文件编号________ 中 国 汉 字 大 全 20 年月日

有趣的中国汉字 刚学中文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中文没有字母呢?”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它有形有声,变化多样,更有深刻含义,很有趣。下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第一,独体字:如“人”字是一撇一捺两笔画,表示人两腿分开,相互支撑才能站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依靠,社会才能和谐前进。“大”和“天”两个字,人为“大”,世界上万事万物“人”第一,但是人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大”字上加一个横就是“天”。 第二,合体字:如“哭、笑、拿”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哭”字表示两只眼睛流下泪水,很伤心。“笑”字是写眉毛展开,仰天大笑,开心的样子。“拿”字是指手合在一起拿东西更有力。而左中右的“掰”字是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全包围结构的“困”,表示树木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中生长很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中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再如上中下结构的“茶”字,它的组成是草字头、人和木,表示茶是生长在土里的植物,人人都爱喝它。而茶的笔画是二十加八十八,为一百零八岁,所以它是长寿字,因此我们常祝福人“茶”寿。 夏宇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优美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外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字才是我们的根。 ----------余光中 第一课时(预学案) 汉字基本常识 一、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对汉字的了解。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外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艺术中的珍品。 二、汉字起源有两种说法,是哪两种?你较赞成哪一种? (1)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劳动创造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1象形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人山 2、指事字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末上 3、会意字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或会意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苗囚 4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材管 5、假借法

如何提高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 作为中国一个人,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字如其人。”正确、美观、工整的书写,无 疑会令人赏心悦目, 爱不释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对汉字的书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独 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个;硬笔书写楷 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 要正确,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书写能力涉及 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二是美观。怎么做到正确、美 观地书写汉字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动点脑 筋。 名”、 时,可以结合造字法的知识来分辨。 “遐” 跟距离远近 相 关,自然用“”旁;“暇”跟时间相关, 自然用 旁;“瑕”跟玉石相关,自然用“王 2、通过准确理确词义来辨析错别字。如: “川流 不一、正确地书写汉字,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1、利用造字法来分辨字形。如,在辨析“遐迩闻 “自顾不暇”、“瑕不掩瑜”三个成语中的相近字 a “十”学左 ”字旁。

息”的“川”字是“河”,这里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是说人特别多,像河水那样不停地流,写成“穿流不

息”自然错了。兰州电视台曾有过一个很有地方特色 的节目叫“ xuan 关",这个"xuan "字不少会写"喧"。 喧的本意是“太阳温暖”,“喧关”的“喧”字来自“寒 喧”(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一词。因此, 生可以通过准确地理解词义来辨析错别字。 3、 通过分析短语结构来辨析错别字。 如,很多学 生写“山清水秀”时容易写成“山青水秀” ,这是因为 学生没有理解这一成语的权成方式。 这一成语是将“清 秀”一词拆开,用互文的方式组成的,意思是说山水 清秀。明确了这一点,学生自然不会写错该成语了。 同类成语还包括:察言观色、通情达理、急功近利、 伶牙俐齿、貌合神离、闲情逸致、名门望族等。 4、 结合成语的来历判断字形的正 误。如: 前茅”的“前茅”是古代行军 时,前消部队的 里拿着茅草,遇有敌情就 举起茅草作为信号, 能写成“名列前 矛”;“班门弄斧”的班是鲁 不能写成“班门弄斧” ;“破釜沉舟”中 项羽军队煮饭用的铁锅,当然也不能写成“斧 守成规”的“墨”指墨子,古代墨子善于守城,后世 就称善守者为“墨守” ,跟“沉默”没有关系。 二、工整、大方地书写汉字, 提升汉字的美观度。 “名列 兵手 所以不 班,自然 的“釜”是指 ” ;“墨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这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另外,其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当今时代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是“和谐社会”这一口号!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继承发扬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中国汉字的写法

中国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所以,要想写好中国汉字,必须先写好基本笔画。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清康有为也说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以往的硬笔书法教材中介绍过很多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其他教学方法,整理出一套“口诀教学法”。所谓“口诀教学法”,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练习基本笔画的同时,心里默念口诀,边念边写,也可以让学生边齐读边写,读与写的速度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选例字中出现的基本笔画都是以前学过的。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参考书后“钢笔楷书基本笔画运笔图”)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见效快,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各种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写出的笔画基本能达到硬笔书法的要求,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学中如能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如:“形象教学法”、“画辅助线教学法”、“数学渗透法”等,效果更佳。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练习笔画开始,笔画书写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效果。笔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笔画写得笔笔过硬,装配成字,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钢笔楷书的笔画书写的要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字,这就是“写、挺、准”。写,就是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下笔(或重或轻)、行笔(轻一些,线条或直或弧或弯)、收笔(或顿笔或轻提出尖)三个步骤,不能乎拖或平划。在汉字的基本笔画中,横画比较能代表各种笔画的运笔过程。其道理在于:千万条笔画,生于一点,以点成画,积画成字。比如一点延伸到右方就是横,横垂直向下就是竖,横向左下就是撇,向右下就是撩,等等。只要掌握了写横的基本要领,即: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其它笔画也离不开这条运笔路线,只是用力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已。 书写笔画时,是写,还是平拖平划,笔画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 挺,就是要将笔画写得挺拔、刚劲、有力。体现笔画“挺”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带有横或竖的笔画要乎、要直,笔画不能上下或左右颤抖,做到直如线。二是带有“弧”

培养汉字书写能力的意义

浅谈培养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意义 摘要:现在许多的小学生受电脑、网络等一些新事物“新文化”的影响,不但写不好字还用不好字,出现并使用了一些网络上所流行的什么“火星文字”、等生僻怪字,影响了对汉字的正确使用和推广。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真正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一步步将书写能力的培养问题落到实处。 关键词:素质教育书法写字重要性 根据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读”、“写”为主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这里我重点要谈论的是关于“写”的问题。“写”不光是写作,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更应该指的是“书写的能力”。在过去教学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毕业,能写好中国特有的方块字的太少了。网络上有这样一件事情:“说的是我们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上高中,第一堂课就让学生哄了堂。事后,学校了解原因却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板书简直是不看入眼。”虽然故事的真实性不一定准确,但是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写不好字在生活中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难堪。2008年9月开始,我们在固堤小学进行了写字教学实验,不仅毛笔书法是每天的必修课之一(每天一节),语文作业也强调书写的工整和规范。通过近三年来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毛笔的运笔技巧和结构的基本原则,不仅在汉字书写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活泼好动、精力不容易集中的同学慢慢地静了下来,能够专心致志地写字、听讲;思维活跃,初步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当看到某个字写得不好看时,很多同学都能够分析其中的道理。随着书写的进步,自信心明显增强了。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 正文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正如古语所言:“行以 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 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 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姓氏起源 1.1 从“姓”字看姓的起源 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 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

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姓与氏的统一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之所以进行这种严格的区分原因有三。一是严格男女之别;二是为了区别贵贱;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但在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于是,姓氏开始合而为一。从此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二、姓氏详解 2.1中国姓氏知多少 我们国家共有多少姓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问但又不太容易回 答的问题。因为从姓氏发展的本身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