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及例举

提起图画书,一定会勾起大家无数美好的童年记忆。如今,图画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还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绘本”。一时间,那些风格迥异、意义非凡的图画书在幼儿的生活中蔓延开来:来到幼儿园,教师通过绘本开展各种领域的学习活动;将绘本内容通过图片、儿歌等形式渗透入生活、游戏等一日活动中;打开电视,“哈哈”邀请孩子们边看绘本画面边听故事;回到家中,家长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适合本年龄段阅读的绘本书籍……那么,这些图画书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吗?我想,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图画书,正确地进行引导,是一定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所促进的。

一、扩大认知

认知性是每本图画书都会带有的最基础的特性。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它的作用就越凸显。这类图画书往往画面简单、色彩鲜艳、文字没有或较少出现,有时文字也会以儿歌的形式出现。

《好饿的小蛇》可以让小班幼儿生动地记忆和想象各种水果的颜色、外形等特征。《肚子好饿的毛毛虫》也是非常适合小中班年龄段的绘本作品。食物和动物是牢牢吸引住幼儿的两大诱人因素。画面简单却生动,同时融入数经验,语言简单易学,能够激发起幼儿学念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幼儿又能生动地了解毛毛虫变蝴蝶这个看似奇特的生物现象。

还有一些适合中大班年龄段的认知类绘本,比如:《幼儿科学绘本-第一辑?人体篇》,它是由日本学习研究社编著的科学读本。该系

列从骨头、心脏、哭泣等7个内容以拟人化的情景进行剖析,图文并茂,使原本枯燥的科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了解人体知识的同时,激发起了进一步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也许你会说,能够让幼儿扩大认知的又何止是图画书这一种媒介,动画片、各种认知书籍,包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引导,都可以实现幼儿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但比起其他媒介,图画书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比动画片更有针对性、更有益(现在的家长普遍反映优秀动画片太少);其次,它比没有情节的认知书籍更生动;再次,它比父母的说教更贴近幼儿本身。

二、情绪体验

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

(一)情绪理解

国外有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由家庭走向幼儿园。这时他们会面临一个重要的社会化任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会与家庭外的成员进行交往。所以对幼儿进行情绪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幼儿对情绪的认知与理解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是锻炼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由于情绪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往往不容易被幼儿所认知,家长

与教师也较难引导。但图画书可以借助书中的角色与情节,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将生活中的自己与角色进行对比,进而理解各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发展情况等。

《幼儿情绪认知图画书》是由英国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莎拉?曼迪娜联合幼儿教育专家、童书作家和插画家等倾力打造的。本系列图书通过简单形象的图画和浅显童趣的文字,以一问一答的呈现形式,帮助孩子认识高兴、悲伤、生气、自豪、嫉妒、关爱等个人情绪的表现特征和利弊。这套书能够让孩子充分认知各种不同的情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与情绪变化,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二)情绪调节

说到情绪调节,大家都会觉得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更何况是幼儿。《我不想生气》,是由新西兰引进的“我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中的一本。此丛书的目的是让幼儿“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减少压力,释放自我,同情他人,乐于倾听”。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你生气的时候是怎样的?”“你为什么会生气?”“怎样让自己不生气?”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模仿绘本里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帮助幼儿尝试认识、体验、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之于行动,从而建立起平和健康的情绪和自信心。

三、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一)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班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了幼儿入园后的首要任务。幼儿被要求要学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游戏、自己刷牙、要自己完成很多任务;而对于孩子而言,在这些历程中所要面对的挑战及挫折的心情,是很需要被理解的。主题多元的图画书,刚好可以扮演协助孩子学习各种主题的重要角色。孩子除了可体验书中主角的经验,产生对自己的认同与喜爱,也能促使孩子有更多勇气尝试新鲜事,进一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

《两个娃娃》是一本非常适合小班年龄幼儿来阅读的图书,通过对两只小狗用餐情况的对比,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进而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的用餐习惯的重要性。

(二)感受亲情、友情

情感是图画书极其突出的一个特性,也是图画书吸引幼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图画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够帮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而这种爱是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解阅读之外,能够学习爱本身,这是一种大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

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还要得益于图画书的“留有余地”。图画书不同于卡通或漫画的地方,主要在于图画书的画与画之间的衔接,并不同于卡通、或漫画那么紧凑、连续、完整,而是留下一大片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其中悠游自在的想象,让这种感受能长时间的延续。

《逃家小兔》总是能让幼儿感到一种安祥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巴尼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

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同样描写亲情的还有《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熊和最好的爸爸》、《我爸爸》、《我家是动物园》等。

《小蓝和小黄》描写了两种颜色因为友谊而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让幼儿在感受友谊的同时,了解了颜色间的关系。还记得《用爱送你回家》中长颈鹿要回家时,喜宝留下了眼泪吗?是啊,多么希望好朋友能永远在一起啊!

(三)勇敢

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担忧。《如果嗅嗅丢了》:“天哪,我把嗅嗅落在医生那里了,我要马上赶过去,把它拿回来,可是妈妈说今天太晚了,可是明天去就太晚了,没有嗅嗅我睡不着。”爸爸妈妈或许不曾意识到孩子对玩具是多么依恋,但相信通过小主人公这场惊心动魄的想象历险,我们一定能体会到孩子心中的焦虑和担忧……这个故事涉及了心理学所说的“分离焦虑”,即孩子在与自己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不发和恐惧。这样的焦虑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尤其是小班入园时。如果这些焦虑无法排解,往往会转化成心理疾病。这个时候,我们唯一做的就是紧紧搂住孩子,告诉他:我们一起去寻找嗅嗅吧!……

同样类型的图画书还有:《我好担心》、《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汤姆走丢了》、《鳄鱼爱上长颈鹿》等,当我们陪伴幼儿来阅读这些图画书的时候,幼儿会体会到勇敢的力量,也许你也能从中找寻到自己所需的那一份勇气。

(四)合作意识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够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他们往往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合作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这是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一个较大的难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像《月亮的味道》类似的图画书让幼儿懂得合作的方法与意义。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口。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和腿也够不着月亮。怎么办呢,大家一起来叠高,终于吃到了月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合作能让这种力量变得更大。

(五)责任意识

人一旦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处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就必然担负一定的使命、责任和任务。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也担负着自己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个体责任感的发展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通过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内化而形成的。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其养成对自己行为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他们以后独立的走向社会、与人和谐相处以及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图画书能够充实孩子,充实我们,激发起大家的责任意识。大家看一看《花婆婆》这个图画书的这个幸福的种子是如何播撒的。

花婆婆鲁小姐发现了这么美的花,然后她收集了这个种子,购买采集了种子,沿路撒,到第二年春秋到处都开出了美丽的花,孩子们也学会了采花,也学会了播种。这种在很平凡或者不平凡的这种人生中立志高远,是值得大家颂扬和称赞的。

(六)其他

如果有一天,孩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或者“人为什么会死去?”,你会不知所措吗?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对于生命和自己身体的变化会异常敏感,与其让他们自行摸索而始终只能触摸到真相的边缘,不妨让我们以放松的态度为他们讲述,先从一个充满图画的让人高兴的故事开始吧。于是,一些针对性特别强的图画书便孕育而生,比如生命教育类:《一片叶子落下来》、《精彩过一生》、《爷爷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等;性教育类:《妈妈你说,孩子从哪儿来》、《小威向前冲》等。这些图画书的出现,让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变得不再棘手与神秘。

总之,图画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若图画书被用于过多的目的,孩子读书时的气氛就很难轻松愉快,图画书本来的乐趣也会被忘却,这就违反了图画书作者们的初衷。

另外,其实图画书对幼儿心理的作用是很难去单一定性的。越是优秀的图画书,你越是无法具体定义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往往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到你所需要的内涵。如果你能用一种轻松的、淡定的心态去和孩子分享,可能带给幼儿的东西也会更多元。对一个孩子来说,读图画书有幸福人生之用;对一个大人来说,读图画书有

丰富人生之用;对群体而言,一起读图画书有和谐社会之用。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早期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1 前言 1.1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1.1.1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1.1.2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1.1.3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1.1.4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1.2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1.2.1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1.2.2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1.2.3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1.2.4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2 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2.1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 n 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2.2 家长对策: 2.2.1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n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2.2.2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n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2.2.3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n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n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n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n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n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3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n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n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n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n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记忆力形象具体 n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年龄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划分方法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xugu0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 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早期开发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 (2)以心理性欲为划分标准。 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xugu4 (3)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 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4)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xugu8 (5)以自我的矛盾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6)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xugu12 (7)以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为划分标准。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学前期(3到6岁)、学龄初期(6到9岁)、少年期(9到12岁)、青年初期(12到18岁)。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资料

动作发展与智能发育 精细动作发展与智力发展 近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将精细运动技能定义为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这种精细动作适应性技能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婴幼儿早期运动技能的发育是其他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婴幼儿早期的精细运动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智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或独立发展。精细运动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也应是其它智能发育的前提,推测可能与脑其它智能发育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精细运动技能的快速发育可促进包括认知在内的脑其它智能发育,从而有效扩展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在围绕运动技能如何影响认知等心理行为的研究提示,与婴幼儿感觉系统领先发育的现象一致,早期脑认知能力的发育来自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早期动作发育不成熟,可影响早期感知觉发育和认知发育。动作与知觉存在交互作用,动作的精确、协调、连贯基于持续的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儿童早期通过抓握等动作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可能也促进视、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发展。 Wolff等[5]考察正常小学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关系发现,儿童在神经精细动作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解释其12个月后阅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明确5~7岁儿童在精细动作成绩和认知技能水平上存在共变性关系。近期一项行为学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个体精细运动发展的速度、水平、复杂性直接影响后期儿童的学业成绩,并将精细动作能力提升到系统层面,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是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系统,一定程度上精细运动能力可作为后期神经发育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1]。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即智能或者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3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儿童约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5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小班幼儿,较为明显的行为便是模仿和重复,他们在不断地重复、模仿过程中获得粗浅的经验,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常常会高估孩子的认知水平,低估孩子的心智水平,指导不适宜或没有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常常造成孩子们不理解,老师没有成就感,也会感到痛苦。 其次,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5—6岁)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XX 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 XX地入睡。 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XX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XX公平的原则和 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 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 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 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

3.记忆的发展 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 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 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 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 的。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