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園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瞄,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

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三。

(用

前第十二方。)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

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梔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梔子生姜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瞄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

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

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

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

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

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澹,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啰,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谑语遗尿。发汗则谑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澹、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方十六。柴胡(半斤)黄苓(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方十一。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

一斤)浓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24&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 >伤寒身黄,发热,梔子漿皮汤主之。

【肥梔子(擘,十五个)甘草(炙,一两)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轻赤小豆汤主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谑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腹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方四。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着,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方六。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

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十五。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方十八。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

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惮尽。温服七合,日三服。1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十九。枳实(炙,五枚)浓朴(去皮,炙,半斤)大黄(酒洗,四两)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

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蜕。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蜕厥也。蜕厥者,其人当吐蜕。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蜕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蜕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蜕。蜕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麦门冬(去心,一升)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精品文档交流 3

伤寒论重点背诵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

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

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1. (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 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shùn),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 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

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一、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園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电子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背诵条文60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 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紧紧,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1.太阳病, 项背强紧紧、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

伤寒论经典考试试题

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联考 伤寒论(一级)试卷 课程代码(301004009) 学年、学期: 专业、年级: 试卷代号: A1 考试时间: 试卷共(页): 7 一、默写原文(每小题4分,共20分) 1.原文第 247条,麻子仁丸证。 2.原文第159条,误下后致心下痞硬,下利不止的不同证治。 3.原文第103条,大柴胡汤证。 4.原文第338条,乌梅丸证。 5.原文第322条,少阴急下证。 二、改错题(请将原文中错误部分划出,并改正,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厥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59)

2.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勿更与之;若不转气者,更服一升。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 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3.阳明病,发潮热,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五六日,舌上黄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5.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浮滑,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实,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6.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潮热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7.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5) 8.伤寒脉洪而厥者,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9.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10.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胁下硬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