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物态变化复习口诀

河北献县高官中学邱石军 062256

为便于复习,可将物态变化一章用以下几句口诀概括起来,便于同学们记忆。

常用液体温度计,热胀冷缩是原理;

读数要从零读起,负值读取要注意。

物态变化有六种,熔汽升、液双凝。

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

晶体熔化温度稳,非晶不断把温升。

熔点即是凝固点,图像到此是直线。

蒸发沸腾两汽化,蒸发较慢沸腾快。

温度停时是沸点,气压变高它变大。

气体液化也不难,降温加压是手段

直接变化升凝华,碘钨霜雪和树挂。

自然现象水冰气,小心“白气”不是气。

意义: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的。

(2)温度计刻度是从中间的零刻度向两边标注的,所

以读数时要从中间向两边读取,温度为负值时,要特别注

意。如图甲:应读作:零下四摄氏度或负四摄氏度,而不

是零下十一摄氏度或负十一摄氏度。

(3)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凝华、液化六种(4)熔化、汽化、升华都要吸热;凝固、凝华、液化都是放热。(5)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6)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在晶体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上,处在熔点和凝固点的温度是一段直线。

(7)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汽化较缓慢;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汽化较剧烈。

(8)在液体沸腾图像上,停止升高时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9)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碘和钨都是容易升华和凝华的物质,霜、雪、树挂的形成凝华现象。

(11)自然现象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发生在水、冰和水蒸气之间,特别注意常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摄氏温度把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它有两种方式——和——4.物质从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所有气体, 在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家用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 用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 5.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 速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 6.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至,最小分度值是。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这一变化中,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 有和。 8.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态,10℃的海波 呈态。 9.用质量相等的O℃的水和O℃的冰来冷却物体,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过程中要热量。 10.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汽化 夏天湿衣服晾干熔化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凝固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液化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华 吃冰棒解热升华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D.无法判定2.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一组是() A.熔化、汽化B.熔化、液化C.液化、凝华D.液化、升华。 4.把盛水的试管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试管里水的温度() A.能达到沸点、能沸腾B.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C.达到沸点,不能沸腾D.无法确定 5.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6.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例子是() A.积雪融化B.雾、露的形成C.霜的形成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7.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磨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物态变化测试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物态变化测试 一、选择题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图1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2.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0C的房间里,过一段时刻后仍有少量的冰,则()A .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 冰水温度都升高 C. 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D. 冰水温度都不变 3.能够用铁锅来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来熔化铁,这是因为()A.铁比锡的硬度大B.铁比锡容易传热 C.铁的熔点比锡高D.铁不能被烧化 4.室内温度为20℃,现在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面图2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刻的变化? A B C D 5.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 88.3℃.在那儿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B.凝固点较高C.沸点较低D.沸点较高 6.在图3四个图像中,表示海波熔化的图像是() 图3 7.日本札幌是闻名的“温泉之乡”,它位于日本北部,冬天专门冰冷.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记者在札幌看到一个专门惊奇的现象:公路上一点积雪都没有,然而路旁的积雪却足足有两三尺高.这是什么缘故呢?下面几种说明,你认为最有道理的是() A.道路上的车太多了,雪来不及覆盖路面 B.积雪都被风吹到路旁去了 C.道路下面都铺了温泉管道,路面温度较高 D.路面是黑色的,水蒸气不能形成雪8.如图4,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 (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则两次水温随时刻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图1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单位:摄氏度,符号℃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在 0℃和 100℃之间平均分成 100等份,每一份表示 1℃。 2、温度计 (1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2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种类:按用途分为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按里面的测温物质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侧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超过它所能侧的最高温度会损坏温度计;如果低于它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每小格所表示的温度值,否则就不能迅速而准确的读数。 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同时不能靠在容器底或者容器壁上。

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并不能马上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如果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示数会发生改变,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③把观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不要忘记写单位。 (5体温计 ①用途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 35-42℃,分度值为 0.1℃ . ②特点 :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 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读数。 ③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温度计的液柱是否在 35℃以上,若在 35℃以上,一定要用手抓住温度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毛细管内的水银先退回到玻璃泡内。 (6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的方法:温度计的细管越细,玻璃泡越大就越精确。玻璃泡越大,玻璃泡内的液体越多,温度变化时液体的体积变化越大,而液体的体积变化 V 一定时,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S 越小,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就越大,这样温度计的 精确程度就越高。 (7摄氏温度规定的应用:给出刻度均匀但示数不标准的温度计,或给出只有刻度而没有标出温度值的温度计,让学生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确定实际温度。方法是根据实际 0℃和 100℃的位置找出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再求出对应刻度的实际温度。 (8例:有一支刻度均匀 , 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 , 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 示数是 4℃把它放在 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 , 示数是 94℃.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 , 示数为 22℃,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 40℃的温水 中 , 温度计的示数是(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专题练习(word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_________) 时间t/min0123456789温度T/℃90929496989999999999 (5)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丙图中的________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__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 a吸保持不变99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室中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甲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使烧杯未加盖等; (4)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5) 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所以b图是沸腾前的情况.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仍要加热,还在不断吸热,从表中数据来看,沸腾后温度不变,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99℃.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水太多(或水的初温较低);图见详解;a;吸;保持不变;99. 2.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除了装置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A、B两铁圈中的_______(填A或B)。 (2)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此时温度 t=_______℃,直到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水的沸点为__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____。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DIV.MyFav_1213255007402 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H1{FONT-WEIGHT:normal;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STYLE: italic;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H2{FONT-WEIGHT:normal;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10pt; MARGIN: 0cm 0cm 0pt; COLOR: black; FONT-STYLE:italic; FONT-FAMILY: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13255007402 DIV.Section1{page:Section1}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页 1 第 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

三物态变化实验题汇总

物态变化实验题 由图像乙所示。如图15⑴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 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填“晶体”或“非晶体” );在10min 可知冰是__ 段的比较可知,冰的比热CDAB段和(填“固态”、“液态”或“固 液混合态”);从(填“大”或“小”)。容比水的比热容要则水的沸15 丙所 示且一直保持不变,⑵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填“高 于” 、“低于”或“等于”)℃,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点是一个标准 大气压。⑶在冰熔化过程中,如果移走酒精灯,冰停止熔化,放回后,冰又继续熔化,说明热量。固体熔化时需要 9 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2 、用如图

这样做不但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 (,(选填“快”或“慢” ) 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能使试管 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2 除图 9所示实验器材外, (填 (3)萘加热 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 “白气”是 .小水珠.水蒸汽 A B 序号)。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 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图( 410 分钟。 了 (烧杯内物 1 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 图 3 、 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 2 所 该物质的熔点是 ( 2) t 与 t 相比, 是: 3)分析图象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 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张怡然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 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 10__甲、乙所示, 则 图是沸腾前的情景 , 图是 沸 腾时的情景 .当水温升到 90℃时, 他记录了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 变化情况,数据如下表: 8673450 129/min 温度 / ℃98 (1) 示, 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大。理由 32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不选或错选得0分) 1.如图1所示,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2.现要制造两种液体温度计:⑴测北方高寒地区气温用的寒暑表;⑵能测萘熔液沸腾时温度的温度计。那么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数据判断.制造温度计用的液体应分别选用( ) A.酒精、水银 B.都用水银 C.都用酒精 D.酒精、甲苯 几种物质熔点(℃) 水银甲苯酒精萘 -39-102-11780 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沸点(℃) 水银甲苯酒精萘 35711078218 3.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B.松香、萘、玻璃、明矾都是非晶体 C.晶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与它的凝固温度相同 4.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D.无法比较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普通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2所示,当锅内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稍后沸腾B.同时沸腾C.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沸腾D.温度总是低于锅里水的温度,因此不会沸腾 6.寒冷的冬季,人们洗脸后,总爱往脸部或手上抹些油脂护肤品,这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紫外线照射皮肤B.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皮肤 C.防止脸或手上的热散出去D.防止脸或手上的水分蒸发,使脸或手上的皮肤变干而受冻 7.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

(完整版)四川省成都市2017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物态变化训练

《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用没有甩过的两支体温计测量同一病人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7.8℃和38.8℃,则病人的体温一定是() A.37.8℃ B .38.8℃ C .不超过37.8℃ D .在37.8℃和38.8℃之间 2.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4℃,当冰熔化后,水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增加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变为() A.92℃ B.94℃ C.96℃ D.98℃ 3.两支玻璃管内径粗细不同而玻璃泡容积相同的酒精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这两支温度计中酒精柱上升的高度和所示温度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亦大 D.内径细的升得高,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属于吸热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雾绕群峰 C.深秋,霜打枝头 D.严冬,千里冰封 5.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7.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 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 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 8.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不再熔化.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冰的温度降低,达不到熔点,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B.房间的温度太低,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再熔化 C.房间与冰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冰不能吸热,则冰不再熔化 D.冰和水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冰不能吸热,则冰不再熔化 9.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 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 物后”在55℃() 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0.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24 物态变化问题(解析版)

专题24 物态变化问题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1)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2)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2)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3)作用是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5)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是液化放热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例题1】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A.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冬天河水结“冰”D.厨房蒸笼旁的“白汽” 【答案】D 【解析】“烛泪”是由固态的蜡烛熔化而来的,故A错误;“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正确;冬天河水结“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白气是由蒸笼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D正确。 【例题2】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力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 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及答案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唯一答案题号填入对应表格中,每小题3分,共36分) 1、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 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如图中,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 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a、b、c肯定都是晶体 B.a、b、c的熔点相同 C.c比a熔点的低 D.a比b的熔点高 3、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A.水的密度比酒精大 B.水的沸点比酒精低 C.水的比热比酒精大 D.水的沸点比酒精高 4、用开口的烧杯烧水,水沸腾后继续用猛火加热,?这时烧杯中的水温() A.升高 B.保持不变 C.降低 D.无法判定 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6、在寒冷的冬季,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结了一层冰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是水蒸气遇冷而发生液化的现象B.是水蒸气遇冷先液化后凝固的现象 C.是水蒸气遇冷而发生凝华的现象 D.是冰的凝华现象 7、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A.用衣架将湿衣服展开晾晒B.用热风干手器吹湿手 C.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放入冰箱D.喝开水为了不烫口,向水吹气 8、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14.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 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C.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 全 新的2B铅笔长约18 cm 2.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A. 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 有一半的水结成 冰 C. 都没结 冰 D. 都已结冰 3.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4.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 的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A. 干冰变 小 B. 树枝上的霜 C. 干手器将手烘 干 D. 冰雪消融 6.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117 78 水银﹣39 357 铅328 1740

八年级上 物理 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始熔化; (3)BC 物体处于固液共存态,继续吸热,但温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专题复习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注: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水准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____________;“-20℃”读作 或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玻璃泡内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并估测液体的温度,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 三、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测量范围:________________;分度值为;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体温计读数时能够离开人体; 四、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有跟物体的相关。 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叫熔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_____热;凝固时要______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温度达到_______;(2)继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1)温度达到____________;(2)继续;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_;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叫汽化;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______热、液化要______热; 3、汽化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_________相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__________的大小相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______________的快慢相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________;(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________相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_________,还要继续_________;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________热量;(B)沸腾只在________时才实行;蒸发在________温度下都能实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实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增大压强,提升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升华____热,凝华______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遇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 时间40 分钟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如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 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 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故选C。 2.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小芳烧水, 她观察到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 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 先汽化后液化 C. 先汽化后凝固 D. 先升华后熔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 沸腾时产生大量 的水蒸气,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水蒸气上升后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故选B。 3.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 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B.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升华吸热 C.烧水时, 壶嘴处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窗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撒盐可以降低冰雪的熔点,更易熔化,选项 A 错误;洒水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是汽化过程,选项B错误;壶嘴处的“白气”是水

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选项C正确;窗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选项D错误。 4.2015 年11月24日晚,济宁下了57年来最大的一场雪,瑞雪兆丰年,但是也给我们学生上学带来了困难; 为了加速雪的熔化, 交通部门往道路上撒了盐和雪融剂。对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是水凝固形成的 B.雪熔化放热 C.撒盐和雪融剂是为了降低雪的熔点 D. 雪的温度可能是5℃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其特点。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故A错;雪熔化过程中吸热,故B错;雪的温度在0℃以上时会熔化成水,故D错。5.如图甲所示是新疆地区晾制葡萄干的房子, 图乙是房子的墙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晾葡萄干的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而且没有屋顶,有利于接收阳光,吸收热量, 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B.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 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C.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 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减慢葡萄中水分蒸发 D.如图乙所示,晾葡萄干的房子四周有很多小孔, 有利于屋内空气流通,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解析】选C。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而且没有屋顶, 有利于接收阳光,吸收热量,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故A正确;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故B正确、C错误;房子四周有很多小孔, 有利于屋内空气流通, 从而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故 D 正确。故选C。 6.某种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如图所示, 该图象可以反

物态变化专题复习

物态变化专题复习 一、考题特点分析 《物态变化》一章在各省、市的历届中考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都有所涉及,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有些省、市的考题中也会出现实验探究题型。本章的内容多见于水、冰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露、雾、霜、雪、雹等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现象的形成过程,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会利用重大科技或重大事件为载体和背景,要求学生来解释其状态变化过程和吸、放热情况。对实验探究的考查,经常出现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方法、晶体的熔化(或凝固)、液体的沸腾等实验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另外在对表格数据和图像的处理方面的考查在近年来有所加强,原因出自对能力考查的培养要求上。 二、解题策略 1.物态变化类型的判别 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发生相互的变化,并随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当物质吸热时,物质的状态会从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或者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些变化过程分别成为熔化、汽化和升华。当物质放热时,物质的状态会从气态变为液态再变为固态,或者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些变化过程分别成为液化、凝固和凝华。辨别物态变化的类型,就要明确物质是从哪种状态变为哪种状态,即在变化前是出于怎样的状态,变化后又是出于怎样的状态,对物态变化的前后状态分清了,就不难作出物态变化的判别了。 2.有关晶体或非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图像 对晶体或非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图像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能从图像中得到诸如熔点或凝固点、熔化或凝固所用时间、在某一时刻物质处于什么状态、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判断等。根据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从整体上升的为熔化图像,整体下降的为凝固图像,有平行于横轴的线段的为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图像,否则就是非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图像。通过图像找出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明确晶体的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收获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有关液体的蒸发和沸点实验 液体的蒸发实验探究,主要是考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即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大小、液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的关系,在探究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液体沸腾的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对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现象的认识和区别、分析影响液体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沸腾图像,沸点的确定等。对于沸腾实验一定要明确液体的沸腾是需要吸热的,但温度保持不变;这在图像上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4.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应用 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化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现象出现。所以这就能为人类所利用,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涉及到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现象,它们都是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的变化过程,涉及到液化、凝固、凝华现象,它们都是放热过程。 三、考点梳理 1.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要求: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两种单位,知道温度计的原理,知道温度计的结构及其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了解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和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刻度方法:采用了摄氏温度,即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1摄氏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要根据待测物体的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②使用前要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③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侧壁; ④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⑤读数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垂直温度计并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物态变化过程及其特点(要求:能区分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描述各种状态下物质的基本特征;会

最新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