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养生”与“生命”的理解

对“文化养生”与“生命”的理解
对“文化养生”与“生命”的理解

对“文化养生”与“生命”的理解

文化,关乎一个国家以及每个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关乎国民性格和民族灵魂!

缘起:在健颐舒院听了陈一弘老师传讲的文化养生课程,一直想写一点自己的体会,鉴于自己的理解能力一直不敢写成文字,今天刚好看到一篇著名学者发的文章,觉得自己有必要写出一点理解,就形成了本文。文章不足以表述陈一弘老师所讲,笔者文责自负,愿与有兴趣的有缘人交流学习。

文化,关乎一个国家以及每个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关乎国民性格和民族灵魂!

“文化养生”概念的提出

“养生”是目前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从饮食到运动,形成了所谓的“养生文化”,蔚为壮观。其实,中国文化的核心功用,就是用来解决生命问题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体现了这个功用。简单地讲,文化本身内涵是自然养生的。

文化养生的概念因此而来。

养生是宽泛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个“生”,有“身”的部分和“心”的部分。中医或者临床,更多是针对和基于身体各种各样不同的丰富的症状来描述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易经》《道德经》,还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都有“七分养,三分治”的观念。现代各种疾病爆发,医院人满为患,这种现状说明我们跟中国文化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饮食、运动养护的是身体,文化养护的则是生命,所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养生”而不是“养生文化”。无论声闻、体悟都是对生命最好的护持,即使一时不明确其中道理,先依顺规律去做,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不是愚民,而是深刻地认识到许多道理是在做中学的。

“文化养生”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养生?当然是经典文化!那么什么是经典文化呢?当下的“国学热”误将由经典文化衍生出来的诸如《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作为圭臬,显然是泛化了经典文化的内涵,容易走偏。就像书法最好要从王羲之开始,文化也一定要从经典开始。回归到万物起始,“归元”是矣。

医易同源

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易经》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整体,所谓“天

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易经》讲内五行外八卦,天地有阴阳,阴阳有和历。《周易?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全部的缩影,几千年

来我们的文化都没有离开这个框架。而中医的许多核心精神正是从这段话中衍生出来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而阴阳是需要体认到的,不仅仅是头脑里的观念。《易经》中的五行之气,就是中医

中的五运六气。易经中的木火金水土就代表人体的肝心肺肾脾。命理中出现刑克,就会反

映到脏腑隐藏一些疾病,应期看流年。

明朝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撰《类经图翼?医易》云:“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

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

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不离阴阳,中医的秘诀就是如何认识阴阳,这是中医

的命根,中医的构建就在“中”上。《中庸》开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本,意味着根本源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中”的作用是和;能生“和”,展现“和”的是“中”。阴阳如何自和?有“中”才能自和。《内经》讲“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就是

以“和”为期。中的作用如何展现?透过阴阳、两端呈现,两端以定中。《中庸》:“执

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医做的事情就是执两用中,如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虚者补之……讲的都是执两,执两的目的是使中的作用展现,和合阴阳。正如《黄

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中”了,就产生“和合”了。《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总之“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医的子午流注图,与《易经》中的八卦图相似,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反应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医在远古是属于经、史、子、集中“子学”的范畴。和中医关系

密切、并相互联系的学科统称为“五术”。即“山、医、命、相、卜”这五个模块,它是

以《易经》为版本,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种趋吉避凶的方术,了解“五术”的意义与运用,就可大致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命的意义。

金元四大名医之首的张从正在其《儒门事亲》中就专门指出:“唯儒者能明其理,而

事亲者当知医。”学问是用来调心的,医理是用来养生的,真正的读书人,一定要具备身

心具治的本领!

唐代药王孙思邈为人间的明医定下了基准——“不研易,不足以为太医。”作为一个

医人,你要精通《易》道,才能达到医家的最高水平——太医。

晚清重臣曾国藩总结的更是一语中的——“各朝学者,无不读《易》者,无不悉医者。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

国学之大在经学,经学之首在《易经》。我们从中不仅能够看到古代学者的学养,更

可窥见“医易同源”的思想共识。因为,智慧在源头上是没有分别的!

很多疾病的来源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总之,人有其内,必彰其外。人的脏腑与自己的外

在际遇是完全对应的!那些爱抱怨的人容易得胃病;易发怒的人容易得肝病;疑心重,猜

忌心强,思维多幻想、联想者,容易得风湿疾患;而任性与偏执者则多患神经性头痛;那

些由嫉妒所引发的内心不平衡之人,则多患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等疾患……因此,要想不

与疾病为伍,就要保持身心的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

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

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返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四时和阴阳在指导着万物的开始和结束。

一切万物的开始和结束,是由阴阳和四时主导的。“死生之本也”——阴阳四时是生死之本,也就是说:生者,也是这个阴阳四时;死者,也是这个阴阳四时。那么“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句话就已经结论了:逆了这个阴阳四时那么不论是谁,则

灾害生,“苛”是众多的意思。“苛疾”就是众多的病。现代社会的疾病有两万多种,病

的名称就有两万多种(比如H1N1这样的代码),把这些代码或者英文病名背下来都不容易,所以西医学分科越分越精密。可是中国文化“苛疾”一词就指代了这两万多种病。“苛疾

不起”——几乎所有的病都不起。“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对于愚者来说,

这个东西在那里,但是他没有受用受持。“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

乱。返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指的是内部的争斗。内部的正邪相争,导致我

们身体的灾难、病苦、病难,甚至死亡。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经以为径,经以载道

一方面,经典是路径;另一方面,经典似镜子,照见我们的内心,自性内明才得以显现。

与其世界上的各大传统宗教,都起源地域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宗教在自己

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典籍,都有自己信奉不二的经典。从社会现实和修道者

实证经验来看,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理无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仙道贵实。”可谓直发道旨。经中并告曰:“无文不光,

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度人经》要求信行道者,不

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自,齐同慈爱,咸行善心。《道德经》

中说:“道者,万物之奥。”又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清静经》中说:“人能

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

随形。”

总之,在经典中,道德性命之学、长生度世之法无不备载。《云笈七签》卷十所引的

经文中说:“夫守道之法,当熟读诸经。”“夫道者,谓道路也。经者,谓径路也。行者,谓行步也。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读诵、听课,即声闻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言传的力量。认、说、谈、证,都有一个“言”字旁,言传。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明白与糊涂过一生,

完全不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内明,焦点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相濡以沫。易经里面讲人的几

个生命特征,不论病与不病,我们把人分成两个阶段:①1-25岁,成长(zhang)阶段;

②25岁到离开这个世界,养长(chang)阶段。两个“长”字,同字不同义。第一个是长大,第二个是长寿。25岁以前叫做长大,25岁以后要长寿,不能说25岁以后还在长大。

中国文化讲气、讲机,生命就开始了更鲜明的原点。中国文化不是以心跳做参照,而是以

呼吸做参照!落地的那一次哭是我们生命的起点。这次哭、这次呼吸开始了我们与这个世

界真正的交往。我们的一生都围绕这个气。中国文化讲断气,讲气数已尽是人文的表达,

没气了,断气了,气绝身亡。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中国文化没有这个表达。气没绝,身

没亡。生命的起点实际上在于呼吸之间。

生命的生生不息

《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事物兴衰生灭皆是阴阳的变现。生命是阴阳的和合体,生命

良好的运行就是健康。

中国文化讲的生生不息,其内涵圣人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开始就伴随着结束,结束一

定伴随新的开始。那么“善终”其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明白:养生为谁

而养?为谁而生?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清楚。在“生命”二字的理解上,我们常常将“生命”当做一个固态名词,只是一个固态名词,比如猪的生命、狗的生命、羊的生命、人的

生命。而中国文化讲的“生命”,是你怎么样去“生”你自己的“命”,这才叫“生命”!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你的生命的价值是你能“生”更多的“命”!中国文化关于生命的

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一方面,你能生好你自己的命,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

家庭添麻烦;另一方面你还要为这个世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让你的命更有生机,这就是

生命!你让你自己活得更有正能量,这就叫生命!你能生更多的命,这就叫生命!你能帮

助别人生更多的命,这就叫生命!

是什么东西就能够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动摇到我们的根本?银子、房子、车子?是什

么让我们的生命摇摆?是不是情绪?万事万物都是通过情绪影响我们的生命。情绪,喜怒

哀乐能动到我们的“中”,动摇我们的根本。所以《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

那么“善终”这个“终”也肯定不是结束,不能以结束来论,这个“终”实际上是一

个交代,是生命的一个交代。最终这个交代必定是一个价值的交代,或者意义的交代,无

关高尚与卑劣。我们之所以要去提倡“朝闻道,夕死足矣”,或者要去提倡“要提前去了

解这个生命,接收这个文化并去受持它。”是因为这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精神或者

生命意义。你提前知道你生命的不同状态,做一个有备无患的人,或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样的生命就是从容的。这也是所谓“中国文化是培养贵族的文化”的真正内涵,贵

族不是高尚,而是从容。否则我们总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或者假想了

一个美好的明天,也许命好碰上了,也许只是空中楼阁;或者到了老年才发觉自己年轻的

时候好像春夏秋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怎么突然之间就走到这一步;或者糊里糊涂地病;

或者一个接一个难……此所谓“赌命”!

中国文化是帮我们趋吉避凶的,是帮助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的。当年曾国藩给

儿子曾纪泽所写之信,便深得中医精髓,他叮嘱儿子:“治心病,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治身病,以不药为药。”真正的养生,要以饮食起居调理为要,顺时而作,并且内心要中正平和,过事不羁。此番话语,足见曾国藩很清楚,真正的中医是治未病,通晓天、地、人三才之道,能平调阴阳,精通五行,有着转化人心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是对生命的呵养。

总之,所谓文化改变命运,要扬长避短,把生命状态护持的更好。因为我们提前知道了就可以小心一点,弱的时候就躲一躲、养一养。这不是迷信,而是气机运行产生的不同现象和状态,所谓运气也!

护士资格题-生命发展保健

护士资格题-生命发展保健 1、人的乳牙有 A.14颗 B.26颗 C.8颗 D.20颗 E.32颗 2、脊柱出现腰椎前凸的时间是 A.3个月 B.9个月 C.出生时 D.6个月 E.12个月 3、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给其注射的疫苗是 A.百,白,破混合制剂 B.乙脑疫苗 C.乙型肝炎疫苗 D.麻疹疫苗 E.脊髓灰质炎疫苗

4、母乳喂养哺喂方法正确的是 A.出生即定时哺乳 B.哺乳完毕置婴儿于左侧卧位 C.小婴儿取卧位哺乳 D.两侧乳房轮流排空 E.有乳房硬块时停止哺乳 5、出生后,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是 A.婴儿期 B.学龄前期 C.新生儿期 D.幼儿期 E.学龄期 6、婴儿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供热量的百分比以下正确的是 A.15蛋白质,50脂肪,35碳水化合物 B.25蛋白质,35脂肪,40碳水化合物 C.15蛋白质,35脂肪,50碳水化合物 D.25蛋白质,40脂肪,35碳水化合物 E.25蛋白质,25脂肪,50碳水化合物

7、1岁小儿发育指标,以下属于正常的一组是 A.7.5体重(kg),75身长(cm),45头围(cm),45胸围(cm) B.9.0体重(kg),75身长(cm),46头围(cm),46胸围(cm) C.7.5体重(kg),72身长(cm),44头围(cm),45胸围(cm) D.8.0体重(kg),75身长(cm),46头围(cm),46胸围(cm) E.9.6体重(kg),80身长(cm),48头围(cm),48胸围(cm) 8、1岁小儿的头围平均为 A.34cm B.46cm C.30cm D.40cm E.48cm 9、正常小儿能发出两个单音(如”妈妈”)的年龄一般是 A.6~7个月 B.9~11个月 C.4~5个月 D.8~9个月 E.1~1.5岁 10、脊柱出现颈椎前凸的时间是

中医养生八段锦做法是什么

中医养生八段锦做法是什么 在养生的方面大家更注重的是中医养生法,中医养生讲求的是养气血调养身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身体健康,关于中医养生的妙方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人可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尤其是对许多老年朋友们来说,养生是最关键的,那么中医养生八段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二、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

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四、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五、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非师范 姓名:王震 学号:2009170055 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任课教师:王子华 01/01/2011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 正文: 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婷·ting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医学院的爱美的女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 同时,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

八段锦

八段锦 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编辑]内容 八段锦一般是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八段锦的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生命发展保健)-试卷1-2

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生命发展保健】-试卷1-2 (总分:66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3型题(总题数:1,score:4分) 患者,女性,25岁,孕18周。末次月经为2010年12月4日,已建立围生期保健卡。【score:4分】 (1).护士向患者交代产前检查的频率,正确的是【sc ore:2分】 【A】自20周起每4周1次 【B】自20周起每2周1次 【C】20~36周期间每4周1次,自36周起2周1次【D】28~36周期间每2周1次,自36周起每周1次【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20~36周期间每2周1次,自36周起每1周1次本题思路:妊娠20~28周期间每4周1次,28~36周期间每2周1次,自36周起每周1次。 (2).护士向患者解释若为初产妇,自觉胎动的时间是【score:2分】 【A】妊娠12~16周 【B】妊娠16~18周【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C】妊娠18~20周

【D】妊娠20~24周 【E】妊娠24~28周 本题思路:胎动是胎儿在子宫腔内的活动冲击到子宫壁的动作。妊娠满4个月后,即从第5个月开始母体可明显感到胎儿的活动。 二、 A1型题(总题数:31,score:62分) 1.对于放置宫内节育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应除外【score:2分】 【A】术中随时观察受术者的情况 【B】嘱受术者如有出血多、腹痛、发热等情况随时就诊 【C】1周内禁止性生活【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E】术后2周内禁盆浴 本题思路:放置术后休息3天,取出术后休息1天;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2周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放置术后分别于1、3、6个月及1年到医院复查,以后每年复查1次:不同类型的宫内节育器按规定时间,到期即应取出或更换。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 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下面主要从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饮食生活。[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间之忧愁。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来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 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

第十七章 生命发展保健(校)

第十七章生命发展保健 一、A1型题 1.老年人虽然死记硬背能力减退,但理解能力变化不大,因此保持比较好记忆的是 A.近期记忆 B.远期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E.次级记忆 2.老年人的晶态智力一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晶态智力是指 A.理解能力 B.反应速度 C.近期记忆力 D.思维敏捷度 E.知觉整合能力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感官系统的明显改变是 A.味阈降低 B.皮下脂肪增加 C.眼视近物能力提高 D.皮肤防御功能下降 E.皮肤感觉敏感性升高 4.老年人呼吸系统的明显生理改变是 A.肺泡数量增加 B.肋间肌萎缩 C.肋骨关节软化 D.咳嗽反射增强 E.支气管黏膜增厚 5.老年人患病的特点是 A.病程短 B.病情轻 C.恢复快 D.临床症状典型 E.易发生意识障碍 6.老年人血管变化的特点是 A.脉压降低 B.收缩压升高 C.主动脉壁变薄 D.周围动脉壁变薄 E.血管软化程度增加 7.老年人早、中、晚三餐食量的比例最好为 A. 20%、30%、50% B. 25%、35%、40% C. 30%、30%、40% D. 30%、40%、30% E. 40%、30%、30% 8.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的是 A.菜油 B.羊油 C.豆油 D.花生油 E.玉米油 9.为了改善睡眠质量,老年人睡前应注意 A.加餐 B.多饮水 C.加强活动 D.阅读兴奋书籍 E.用热水泡脚 10.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11.生长发育遵循的规律正确的是 A.自下而上 B.由远到近 C.由细到粗 D.由简单到复杂 E.由高级到低级 12.人体发育成熟最晚的系统是 A.神经系统 B.淋巴系统 C.消化系统 D.呼吸系统 E.生殖系统 13. 3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A. 71 cm B. 75cm C. 81cm D. 85cm E. 91cm 14.下列关于头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生时平均32cm B. 3个月时34cm C. 1岁时46cm D. 2岁时50cm E. 5岁时54cm 15.小儿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是 A.出生时 B. 6个月 C. 1岁 D. 1岁半 E.2岁 16.根据小儿认知的发展,开始有时间概念的年龄阶段是 A. 2~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E. 6~7岁 17.根据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正常小儿开始会爬的年龄是 A. 3~4个月 B. 5~6个月 C. 8~9个月 D. 10~11个月 E. 11~12个月 18.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包括 A.生殖系统迅速发育 B.体格生长明显加速 C.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稳定 D.第二性征出现 E.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9.婴儿死亡多发生在 A.出生后1周内 B.出生后1月内 C.出生后1~3月 D.出生后1~6月 E.出生后6~12月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

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 八段锦动作讲解(视频教学)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为了深一步对八段锦的学习和理解,现将两位教授整理的资料打字成文与博友们分享。(转抄于安徽医学院、马风阁教授、广州中山医学院、卓大宏教授资料)虽然八段锦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流派又多,但八段锦的动作和歌诀总是大同小异,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可见八段锦对人体确有健身疗病的良好作用。八段锦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往往低头凹胸或弯腰的时候多,这样久而久之会改变人体姿势,影响内脏和神经的功能,损害健康。而八段锦的动作大多有助于纠正这类病态。因而,很适合于广大群众锻炼身体。我国古代一些健身法,大都有明确的健身目的,某一动作可有益于某一脏腑,防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疾病,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例如有一种叫作“五脏导引法”的健身法,其动作可分为分别防治肝、胆、心、脾、肺、肾的某些疾病,“四时导引法”的动作分别具有补肝、补脾、补心、治肺、治肾等作用。八段锦也是如此,每个动作的名目都注明了专门增强哪一脏器。例如“两手托天”可以“理三焦”,“单举手”可以“调理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肾腰”,“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等,体现了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气功相

结合,既抓住了保健的重点,又照顾了全面。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八段锦各个动作当然可能对某些内脏或经络有较多的作用,但总的看来,作为保健体操的八段锦,它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实际上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健身作用。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一动作相对地有其特殊的保健作用。为了从解剖生理和保健的角度探讨各动作的健身价值,安徽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医疗系和中医系等部分中西医教授专家们整理如下:一、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伸懒腰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现象,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一则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则对三焦有调整作用。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下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而对由于阴阳偏盛,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患者,食养则是“泻其有余”,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即用寒性食物助阳热偏盛的人清泄阳热,用温热食物助阴寒偏盛之人温散阴寒。另外,阴阳相对平衡的思想也要求在饮食搭配上注意“和于阴阳”。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做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和则为宜,反之则为忌。 2五行学说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五味表现亦各有侧重,“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中医要求人们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按中医的观点,秋季饮食应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也正因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中医十分重视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为辛属金,金克木,多食辛味食物会抑制肝气的疏发;咸属水,水克火,盐吃得过多则抑制心火;酸属木,木克土,饮食过酸则影响脾胃的运化。中医的食禁其理论根据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可见,中医正是借助五行学说使人们了解到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张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认为人类生命的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原则进行的。自然界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饮食调摄都不能越出阴阳五行的原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我们研究中医的饮食养生文化时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

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生命发展保健)-试卷3-1

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生命发展保健)-试卷3-1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8.00) A.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B.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C.智能发育进一步完善,好奇心强D.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需要求量相对较大,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E.求知能力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分数:8.00) (1).婴儿期 A. B. C. D. √ E. 解析: (2).新牛儿期 A. √ B. C. D. E. 解析: (3).幼儿期 A. B. √ C. D. E. 解析: (4).学龄期 A. B. C. D. E. √ 解析: 二、 A1型题(总题数:35,分数:70.00) 1.李女士有习惯性痛经,护士建议她采用的最佳避孕方法是 A.安全期避孕法 B.口服避孕药√ C.输卵管结扎术 D.避孕套 E.阴道隔膜 解析: 2.放置宫内节育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术中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 B.嘱病人如有出血多、腹痛、发热等情况随时就诊 C.术后休息3天

D.1周内禁止性生活√ E.术后于1、3、6个月及1年分别复查一次 解析: 3.有关使用避孕药的注意事项,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乳房有肿块者忌服 B.针剂应深部肌内注射 C.肾炎病人忌服 D.防止避孕药片潮解,影响效果 E.哺乳期妇女适宜服避孕药√ 解析: 4.下述哪项不是放置节育环的禁忌证 A.轻度贫血√ B.急性盆腔炎 C.月经过频 D.生殖道肿瘤 E.宫颈口过松 解析: 5.人工流产吸宫术适用于妊娠 A.6周内 B.8周内 C.10周内√ D.12周内 E.14周内 解析: 6.下述哪项不是宫内节育器的并发症 A.感染 B.节育器异位 C.脱环 D.带环妊娠 E.血肿√ 解析: 7.吸宫术后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A.术毕,应在休息室休息1~2小时 B.1周或阴道流血未净前禁止盆浴 C.半个月内禁止性交√ D.保持外阴清洁 E.持续阴道流血10天以上,须及时复诊 解析: 8.经期卫生哪项不对 A.保持外阴清洁,每天进行阴道冲洗 B.要用干净的月经带或卫生巾 C.可照常参加工作√ D.防止寒冷刺激 E.保持愉快的心情 解析: 9.避孕失败后最常用的补救措施是 A.服用避孕药 B.放置宫内节育器 C.人工流产√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表1 调息练习时呼吸气量分析 肺泡通气量/(L /h ) 335.2126 呼出氧气量/% 16.413.6 呼出二氧化碳量/% 4.27 耗氧量/(L /h ) 15.419.32 耗二氧化碳量/(L /h ) 14.078.82 时间练功前行功时 关键词:八段锦;中医;养生中图分类号:R87-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5627(2010)03-0055-02 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疗保健功法,是气功中的一种。因有八节运动,故称八段。八段锦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与保健的功法,它有锻炼平衡能力、防病治病、纠正形体等作用,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等特色,是动静结合、身心互动、健患均益的健身方法。 1八段锦的基本方法 八段锦的练习方法包括意念、呼吸、姿势3大 内容,讲究“调心”、“调息”、“调身”三者一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 1.1八段锦的意念法 意念是一种通过思维导 引,用健康的意念活动替代繁杂思想,调节心理平衡的练习。它能起到调节心态和精神的效果。虽然意念的方法很多,但都不外乎通过情景思维或语音的引导,并与呼吸配合的形式,使人的思想集中,心态和谐,最终达到身心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进入类似睡眠而优于睡眠的状态,正如《内经》所描述的“恬淡虚无”的内心境界。此境界就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畅取健康长寿的效果。现代研究观察到,气功练习者意念入静时,前额皮层脑电 图(EEG )可诱导出高同步化的θ波,它与交感活动呈负相关,心脏节律也发生相应变化,提示前额皮层θ波活动能控制心律,使之有序化,起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1]。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机体心血管系统及内脏机能活动获得良性调节,对许多身心疾病将起到防治作用。 1.2八段锦的呼吸法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 呼吸、自然呼吸3种方法。强调用鼻腔平和缓慢地深呼深吸,辅以冥想,二者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提高大脑入静效果,起到松弛身心、缓解压力、调节心态的作用。由意念引导的深呼吸,不仅在于气体 的排浊纳清、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更新率,还能按摩胸腹腔,促进心血管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研究表明,深而慢的呼吸可使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得到平衡[2],内分泌活动更为协调,这是人体祛病延年的神经-体液机制。研究还观察到,练功者在“调息”入静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强度降低,单位时间耗氧量减少,动脉血中氧分压(PaO 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增高,但血氧饱和度仍在正常范围,见表1、表2。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350108) 林 秋 收稿日期:2010-03-11 作者简介:林秋(1981—),男,助教,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表2 调息练习时动脉血气分析PaO 2/k P a 13.312.5 氧饱和度/% 9893.8 Pa CO 2/k P a 4.986.76 pH 值7.3877.295 时间练功前行功时 表1、表2说明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率增高,能量代谢仍以糖的有氧分解为主,生成大量三磷酸腺苷机体的能量转换和利用表现为贮能效 应。这些特点可能是练功者面色红润,出现热效状 态的机制,也是“真气”活跃和运行的物质基础。而 PaCO 2增高可使血管舒张,微循环改善,这对于 心、肾、肝、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循环亦起良性的生理效应。 1.3八段锦的姿势法实践表明,独特的姿势练 习,可促使躯体肌肉及肌腱、韧带充分放松,伸展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June 2010,20(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20卷第3期55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