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样本相关系数用r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ρ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一般介于-1~1之间。相关系数不是等距度量值,而只是一个顺序数据。计算相关系数一般需大样本.

相关系数又称皮(尔生)氏积矩相关系数,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γ表示,γ值的范围在-1和+1之间。

γ>0为正相关,γ<0为负相关。γ=0表示不相关;

γ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

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划分为四级:

如两者呈正相关,r呈正值,r=1时为完全正相关;如两者呈负相关则r呈负值,而r=-1时为完全负相关。完全正相关或负相关时,所有图点都在直线回归线上;点子的分布在直线回归线上下越离散,r的绝对值越小。当例数相等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相关越密切;越接近于0,相关越不密切。当r=0时,说明X和Y两个变量之间无直线关系。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见参考资料>.

其中xi为自变量的标志值;i=1,2,…n;■为自变量的平均值,

为因变量数列的标志值;■为因变量数列的平均值。

为自变量数列的项数。对于单变量分组表的资料,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见参考资料>.

其中fi为权数,即自变量每组的次数。在使用具有统计功能的电子计算机时,可以用一种简捷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其公式<见参考资料>.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时,当计算机在输入x、y数据之后,可以直接得出n、■、∑xi、∑yi、∑■、∑xiy1、γ等数值,不必再列计算表。

简单相关系数:

又叫相关系数或线性相关系数。它一般用字母r 表示。它是用来度量定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复相关系数:

又叫多重相关系数

复相关是指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水平、职工收入水平等现象之间呈现复相关关系。

偏相关系数:

又叫部分相关系数:部分相关系数反映校正其它变量后某一变量与另一变量的相

关关系,校正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假定其它变量都取值为均数。偏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等同于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复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等同于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典型相关系数:是先对原来各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新的线性无关的综合指标.再用两组之间的综合指标的直线相关系敷来研究原两组变量间相关关系

可决系数是相关系数的平方。

意义:可决系数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自变量引起的变动占总变动的百分比高。观察点在回归直线附近越密集。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X,Y)之间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用r表示,其值在-1至+1间。如两者呈正相关,r呈正值,r=1时为完全正相关;如两者呈负相关则r呈负值,而r=-1时为完全负相关。完全正相关或负相关时,所有图点都在直线回归线上;点子的分布在直线回归线上下越离散,r 的绝对值越小。当例数相等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相关越密切;越接近于0,相关越不密切。当r=0时,说明X和Y两个变量之间无直线关系。计算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定义与说明

相关系数,或称线性相关系数、皮氏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PCC)等,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它由卡尔·皮尔森(Karl Pearson)在1880年代提出[1],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的各个领域。

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相关系数(r)的定义如右图所示,取值范围为[-1,1],r>0表示正相关,r<0表示负相关,|r|表示了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高低。特殊地,r=1称为完全正相关,r=-1称为完全负相关,r=0称为不相关。通常|r|大于0.8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2]

样本相关系数常用r表示,而总体相关系数常用ρ表示。

在线性关系不显著时,还可以考虑采用秩相关系数(rank correlation),如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等。

相关性质

(1)对称性:X与Y的相关系数(rXY)和Y与X之间的相关系数(rYX)相等;

(2)相关系数与原点和尺度无关;

(3)若X与Y统计上独立,则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但r=0不等于说两个变量是独立的。即零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独立性;

(4)相关系数是线性关联或线性相依的一个度量,它不能用于描述非线性关系;(5)相关系数只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的一个度量,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的含义。

Pearson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简介

Pearson相关系数[1]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它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如衡量国民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身高和体重、高中成绩和高考成绩等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值域等级解释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通常情况下通过以下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

相关系数0.8-1.0 极强相关

0.6-0.8 强相关

0.4-0.6 中等程度相关

0.2-0.4 弱相关

0.0-0.2 极弱相关或无相关

1.-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

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 ——以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模型分析为例 一、企业经营规模的理论依据 我国邮电企业于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的绩效评价办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绩效管理手段,对改善邮政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邮政企业的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还是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也千差万别,为了使邮政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经营业绩考核必须要考虑经营难度系数。为此,邮政的专家学者们依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2号)附件2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细则”的规定,对邮政企业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按业务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管理责任四项指标作为划分企业等别的依据,并将四项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分别确定为50%、30%、10%和10%。 邮政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上思路来确定。把规模分类作为邮政企业经营难度系数的依据是:从理论上讲,收入规模越大、资产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辖的范围越大,经营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收入规模越大同比例增长的难度越大,同时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基本选择了收入作为划分企业的规模经营的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业务收入”指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规模,但是就邮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来说,选择有形的“固定资产”更为直观;无论国内国外,“职工人数”的多少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作为描述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管理责任是指“所辖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即所辖区县局)的个数”,从理论上讲,所辖单位越多,则管理难度越大,也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二、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系数模型 (一)模型建构思路 本文在具体测算时,参照了“经营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先对广东省邮政企业所辖独立核算的21个市局的2006年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原价、职工人数、所辖区县局个数等因素的规模系数模拟分档取值,取值区间为1-1.20;再用幂函数回归方

SPSS中的相关分析及假设检验

相关分析及假设检验 spss 1.概念 变量之间相关,但是又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变量值去完全和唯一确定另一个变量值的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函数关系仅仅是相关关系的特例。事物之间有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仅是伴随关系,但是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则两者必然相关。 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两个随机变量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或多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可以检验 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偏相关分析是指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效应以后,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分析。、 2.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由相关系数来度量,pearson相关系数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它用于检验连续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2.1前提假设 1)正态分布皮尔逊积差相关只适用于双元正态分布的变量,即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注意只有pearson要求正态分布 如果正态分布的前提不满足,两变量间的关系可能属于非线性相关 2)样本独立样本必须来自总体的随机样本,而且样本必须相互独立 3)替换极值变量中的极端值如极值、离群值对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大,最好加以删除或代之以均值或中数 2.2相关分析的前提假设检验 一般情况下是对是否满足正态分布进行检验,对于正态分布的检验有好几种方法,总的可分为非参数检验和图形检验法 1)非参数检验法 spss中的1-sample K-S检验,检验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某种特定的分布,方法有三种 a. Asymptotic only 是一种基于渐进分布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指标,通常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则认为显著,适用于大样本。如果 样本过小或分布不好,该指标的适用性会降低 b.Monte Carlo 精确显著性水平的无偏估计,适用于样本过大无法使用渐进方法估计显著性水平的情况,可以不必依赖渐近方法的假设前提 c.Exact 精确计算观测结果的概率值,通常小于0.05即被认为显著,表明横变量和列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同时允许用户键入每次检验的最长 时间显著,可以键入1到9999999999之间的数字,但只要一次检验超过指定时间的30分钟,就应该用monte carlo 假设是服从某种分布 所以如果计算出的值比如Asymp. Sig 小于0.05,那么拒绝原假设,说明样本为非正态分布,否则值越大越服从某种分布 单样本K-S首先计算每一阶段实际值与观察值的差异值,再计算每一阶段差异值的绝对值Z,即K-S的Z值,Z值越大,样本服从理论分布的可能性越小 还有一个是2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用于检验2个样本的分布是相同的假设 2)图形法 spss中graph a.Q-Q正态检验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测算说明

附件1: 差异系数测算说明 一、测算范围 差异系数测算的对象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小学、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完全中学,不含省(市)直属学校、民办学校、小学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照“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1:1.1”的比例对五项办学条件进行拆分,将小学部、初中部占有部分分别作为小学、初中数据;完全中学按照“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1:1.2”的比例进行拆分,将初中部占有部分作为单独一所初中学校数据;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按照“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1:1.1:1.32”的比例进行拆分,将其小学部、初中部占有部分分别作为小学、初中数据。 二、测算指标及数据提取来源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评估,依据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差异系数的测算。 差异系数测算涉及8项指标,分别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

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学生”均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据提取来源为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312小学学生数”表 [行01,列4]、“基础基313初中学生数”表[行01,列3]和“基础基314高中学生数”表[行01,列3]。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学校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和语音室面积之和(不含体育馆面积)。 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12表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04,列1]减去[行10,列1]。 (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指学校中的体育馆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之和,运动场地面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数据提取来源:体育馆面积取“基础基512表中小学校舍情况”表,[行10,列1];运动场地面积取“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行01,列3]。 (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教学仪器设备值”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数据提取来源:“基础基522表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

相关系数检验表

自由度自由度n -m -10.10 0.05 0.01 n -m -10.10 0.05 0.01 10.987690.996920.999882010.018230.010910.0028820.900000.950000.990002020.050680.043320.0258130.805380.878340.958742030.068740.066150.0518940.729300.811400.917202040.079150.080690.0725350.669440.754490.874532050.085730.090380.0880760.621490.706730.834342060.090190.097180.0998670.582210.666380.797682070.093370.102170.1089880.549360.631900.764592080.095730.105950.1161890.521400.602070.734792090.097520.108880.12197100.497260.575980.707892100.098910.111200.12670110.476160.552940.683532110.100010.113070.13062120.457500.532410.661382120.100890.114600.13390130.440860.513980.641142130.101600.115860.13667140.425900.497310.622592140.102170.116900.13903150.412360.482150.605512150.102640.117770.14106160.400030.468280.589712160.103020.118500.14281170.388730.455530.575072170.103320.119110.14432180.378340.443760.561442180.103560.119620.14564190.368740.432860.548712190.103760.120060.14679200.359830.422710.536802200.103910.120420.14780210.351530.413250.525622210.104020.120720.14869220.343780.404390.515102220.104100.120970.14946230.336520.396070.505182230.104160.121170.15015240.329700.388240.495812240.104190.121340.15075250.323280.380860.486932250.104200.121470.15127260.317220.373890.478512260.104190.121570.15173270.311490.367280.470512270.104170.121640.15214280.306060.361010.462892280.104130.121690.15249290.300900.355050.455632290.104080.121720.15279300.295990.349370.448702300.104020.121730.15306310.291320.343960.442072310.103950.121730.15328320.286860.338790.435732320.103870.121700.15348330.282590.333840.429652330.103780.121670.15364340.278520.329110.423812340.103680.121620.15377350.274610.324570.418212350.103580.121560.15388360.270860.320220.412822360.103470.121490.15396370.267270.316030.407642370.103360.121410.15403380.263810.312010.402642380.103240.121320.15407390.260480.308130.397822390.103120.121220.15409400.257280.304400.393172400.103000.121120.15410410.254190.300790.388682410.102870.121010.1541042 0.251210.297320.38434242 0.102740.120900.15408 显著性水平(a ) 显著性水平(a ) 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表

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

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 ——以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分析为例 一、企业经营规模的理论依据 我国邮电企业于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的绩效评价办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对改善邮政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邮政企业的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还是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也千差万别,为了使邮政企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经营业绩考核必须要考虑经营难度系数。为此,邮政的专家学者们依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2号)附件2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细则”的规定,对邮政企业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按业务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管理责任四项指标作为划分企业等别的依据,并将四项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分别确定为50%、30%、10%和10%。 邮政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上思路来确定。把规模分类作为邮政企业经营难度系数的依据是:从理论上讲,收入规模越大、资产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辖的范围越大,的难度就越大。收入规模越大同比例增长的难度越大,同时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都基本选择了收入作为划分企业的规模经营的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业务收入”指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规模,但是就邮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来说,选择有形的“固定资产”更为直观;无论国内国外,“职工人数”的多少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作为描述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管理责任是指“所辖独

立核算的下属单位(即所辖区县局)的个数”,从理论上讲,所辖单位越多,则管理难度越大,也说明企业规模越大。 二、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系数模型 (一)模型建构思路 本文在具体测算时,参照了“经营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先对广东省邮政企业所辖独立核算的21个市局的2006年业务收入、原价、人数、所辖区县局个数等因素的规模系数模拟分档取值,取值区间为1-1.20;再用幂函数回归方程的方式修正取值,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规模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了企业的规模系数。 (二)模型建构 设企业规模系数为函数Y ,各因素的规模系数为Y i (i=1-4)、权重为A i (i=1-4),各因素的值为X i (i=1-4)。 则: Y=∑A i ·Y i (i=1-4)(方程一) Y i =M i ·X i Ni (方程二) 取对数后得: ln(Y i )=ln(M i )+N i ·ln(X i )(方程三) (三)模型应用 第一步:列出数据表 表1广东省18个省辖市邮政局2012年相关数据表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完整版

附表11(1)相关系数界值表 P(2): 0.50 0.20 0.10 0.05 0.02 0.01 0.005 0.002 0.001 P(1): 0.25 0.10 0.05 0.025 0.01 0.005 0.0025 0.001 0.0005 1 0.707 0.951 0.988 0.99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 0.500 0.800 0.900 0.950 0.980 0.990 0.995 0.998 0.999 3 0.40 4 0.687 0.80 5 0.878 0.934 0.959 0.974 0.98 6 0.991 4 0.347 0.603 0.729 0.811 0.882 0.917 0.942 0.963 0.974 5 0.309 0.551 0.669 0.755 0.833 0.875 0.90 6 0.935 0.951 6 0.281 0.50 7 0.621 0.707 0.789 0.834 0.870 0.905 0.925 7 0.260 0.472 0.582 0.666 0.750 0.798 0.836 0.875 0.898 8 0.242 0.443 0.549 0.632 0.715 0.765 0.805 0.847 0.872 9 0.228 0.419 0.521 0.602 0.685 0.735 0.776 0.820 0.847 10 0.216 0.398 0.497 0.576 0.658 0.708 0.750 0.795 0.823 11 0.206 0.380 0.476 0.553 0.634 0.684 0.726 0.772 0.801 12 0.197 0.365 0.457 0.532 0.612 0.661 0.703 0.750 0.780 13 0.189 0.351 0.441 0.514 0.592 0.641 0.683 0.730 0.760 14 0.182 0.338 0.426 0.497 0.574 0.623 0.664 0.711 0.742 15 0.176 0.327 0.412 0.482 0.558 0.606 0.647 0.694 0.725 16 0.170 0.317 0.400 0.468 0.542 0.590 0.631 0.678 0.708 17 0.165 0.308 0.389 0.456 0.529 0.575 0.616 0.622 0.693 18 0.160 0.299 0.378 0.444 0.515 0.561 0.602 0.648 0.679 19 0.156 0.291 0.369 0.433 0.503 0.549 0.589 0.635 0.665 20 0.152 0.284 0.360 0.423 0.492 0.537 0.576 0.622 0.652 21 0.148 0.277 0.352 0.413 0.482 0.526 0.565 0.610 0.640 22 0.145 0.271 0.344 0.404 0.472 0.515 0.554 0.599 0.629 23 0.141 0.265 0.337 0.396 0.462 0.505 0.543 0.588 0.618 24 0.138 0.260 0.330 0.388 0.453 0.496 0.534 0.578 0.607 25 0.136 0.255 0.323 0.381 0.445 0.487 0.524 0.568 0.597 26 0.133 0.250 0.317 0.374 0.437 0.479 0.515 0.559 0.588 27 0.131 0.245 0.311 0.367 0.430 0.471 0.507 0.550 0.579 28 0.128 0.241 0.306 0.361 0.423 0.463 0.499 0.541 0.570 29 0.126 0.237 0.301 0.355 0.416 0.456 0.491 0.533 0.562 30 0.124 0.233 0.296 0.349 0.409 0.449 0.484 0.526 0.554 31 0.122 0.229 0.291 0.344 0.403 0.442 0.477 0.518 0.546 32 0.120 0.226 0.287 0.339 0.397 0.436 0.470 0.511 0.539 33 0.118 0.222 0.283 0.334 0.392 0.430 0.464 0.504 0.532 34 0.116 0.219 0.279 0.329 0.386 0.424 0.458 0.498 0.525 35 0.115 0.216 0.275 0.325 0.381 0.418 0.452 0.492 0.519 36 0.113 0.213 0.271 0.320 0.376 0.413 0.446 0.486 0.513 37 0.111 0.210 0.267 0.316 0.371 0.408 0.441 0.480 0.507 38 0.110 0.207 0.264 0.312 0.367 0.403 0.435 0.474 0.501 39 0.108 0.204 0.261 0.308 0.362 0.398 0.430 0.469 0.495 40 0.107 0.202 0.257 0.304 0.358 0.393 0.425 0.463 0.490 41 0.106 0.199 0.254 0.301 0.354 0.389 0.420 0.458 0.484 42 0.104 0.197 0.251 0.297 0.350 0.384 0.416 0.453 0.479 43 0.103 0.195 0.248 0.294 0.346 0.380 0.411 0.449 0.474

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等

第十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量化资料整理与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掌握几种常用的量化分析方法。 3.掌握质性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无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都会搜集到大量的、杂乱的、复杂的研究资料。因此,对大量的、复杂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和分析,就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体现着研究者的洞见,是研究者对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维加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产出研究结果。 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研究资料可以分为质性研究资料和量化研究资料。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就相应的分为: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和量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定量资料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随机变量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试验或观察,其可能结果不止一个,而且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表示随机现象中各种可能结果(事件)的变量就称为随机变量。教育研究中的变量,大多数都是随机变量。如身高、智商、学业测验分数等。 2.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征的研究对象的总和。样本是总体中抽出的部分个体,是直接观测和研究的对象。例如,要研究西安市5岁儿童的智力发展问题,西安市的5岁儿童就是研究的总体,从中抽取500名儿童,这500名儿童就成为研究的样本。 3.统计量和参数 统计量:反映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量称为统计量。例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相关系数等,都属于统计量,它们分别用 表示。统计 量一般是根据样本数据直接计算而得出的。 参数: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量称为参数。例如: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相关系数等。它们分别用ρσμ,,等符号来表示。总体参数常常需要根据样本统计量进行估计和推断。 4.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指对获得的杂乱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以揭示一组数据

试题难度系数的估计

试题难度系数的估计 北京市第五中学 高二六班 黄晋黄艺旻 指导教师:袁野 摘要:通过将试题知识点评分的手段,在考试之前估计出试题或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 关键词:试题;难度系数;估计 1.文献综述: (1)引言 作为一名在校的中学生,考完试后总有对某套试题的感官上 的感受,难或易往往基于的是自己的正确率或者是做某道题 的时间长短来决定。但这些主观上的感受对整体的反映没有 一点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们需要的是整体对这份试卷 的掌握程度。试题的难度系数从大的方面讲,会对录取分数 线有很大的影响;从小的方面看,让试题更有区分度,也能 最大限度的保证考试的选拔性和公平公正性。综上所述,试 题难度系数的准确计算在教育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1>前人的研究成果 1.事先可以对试题的难度系数进行估计。但是一套试题 的难度系数最终要考完以后才能知道。具体算法是:参加

考试考生的平均分除以试题的总分,或者用参加考试的人 的总得分除以所有试卷的总分。 对一道题来说,也是这样,比如一道题是4分,共有100 个人参加考试,其中30人做对了,得4分,50人半对, 得2分,那么参考人共得30*4+50*2=220分,再除以总分 400分,得到难度系数0.55。 “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一道10分的试 题如果难度系数为0.5,可以理解为这道10分的试题平均得 分为5分。“参考样题”中,将每一道样题的难度系数都公 布了,样题是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难度系数是北京高考后 测量的结果,十分准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考生为什么要 研究每道试题的难度系数?《考试说明》中明确表示:“试 卷由容易题、中等试题、难题组成,并以中等试题为主,总 体难度适当。”一般来说高考试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为2:6:2 或3:5:2,过去的《考试说明》一直是这样表述的,现在的表 述是“以中等试题为主”,但数据上,没有什么变化,中低 档试题占八成,750分占600分。那么什么是中低档试题呢? 一般来说难度系数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试题,低于0.4 的为难题,高于0.7的为容易题。 <2>本项目的目的

均衡发展计算差异系数填表说明

均衡发展计算差异系数填表说明表内数据单位:用房面积单位(㎡)、体育场单位(㎡)、教学仪器单位(万元)、计算机(台)、图书(册)、师生比(教师数)、规定学历(教师数)、职称(教师数)。 (1)“生均建筑面积”,省定标准为小学生均不低于5.2㎡,初中生均不低于 6.4㎡;全寄宿制生均初中、小学分别不低于13.13、15.31㎡。 小学生均:(6班8.25㎡、12班6.8㎡、18班5.9㎡、24班5.5㎡、30班5.2㎡、36班5㎡)。初中生均(12班7.9㎡、18班7.1㎡、24班6.7㎡、30班6.4㎡、36班6㎡)。 (2)运动场地: (一)非完全小学。设置60米直跑道田径场地一块和200平方米游戏场地一块。 (二)完全小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见表5。 表5 完全小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 (三)初级中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见表7。

表7 初级中学体育场地配置要求 注:1.300米以上的环形田径场应包括100米的直跑道,200m的环形田径场应至少包括60米直跑道。 2.田径场内应设置1~2个沙坑(长5~6米、宽2.75~4米,助跑道长 25~45米)。环形田径场内应设置为足球场所。 3.器械场地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集中或分散配备。 4.因受地理环境限制达不到标准的山区学校,可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体育 活动场地。 (3)“小学(初中)数学、科学(理科)仪器”,根据我省《实施办法》规定,省定标准:小学、初中均为《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第一种配备方案规定标准。 小学科学实验室:(1个标准实验室)一、台凳4万元,二、仪器柜30个,2.4万元。三、小学科学、数学仪器6万元,总计:12.4万元。 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标准:6-18班1个实验室,24-36班2个实验室。 初中理化生实验室:(1个标准理化生实验室)一、物理台凳4万元,化学、生物台凳各4.5万元,计13万元。二、仪器柜91个,7.3万元。三、理化生、数学、地理仪器24万元,总计:44.3万元。 初中理化生实验室配备标准:12-18班3个实验室,24班4个实验室,30班5个实验室,36班6个实验室。

变异系数计算法

全区可采:全部或基本全部可采; 大部分可采:局部可采~全区可采; 局部可采:有1/3左右分布比较集中的面积。 零星可采:面积很小,或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发利用。 厚度:全层厚度、纯煤厚度、采用厚度(即估算厚度)。 全层厚度:包括夹矸,但不包括岩浆岩。用于研究煤层沉积环境、赋存规律、煤层对比。 采用厚度:即估算厚度,用于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局部可采)和估算资源储量。

钻孔控制可采、局部可采煤层情况一览表表4-2-3

一、采用厚度与全层厚度的区别 采用厚度主要用于煤层可采程度评价和估算煤层的资源量。 在研究煤层的沉积环境、赋存规律、煤层对比时,以考虑煤层的全层厚度为宜。 二、含煤系数: 含煤系数= 各煤层平均煤厚之和 ×100% 地层总厚度 三、可采煤层的煤厚与平均煤厚: 可采煤层的煤厚与平均煤厚应包括夹矸在内,因为在研究煤层的沉积环境、赋存规律、煤层对比时,以考虑煤层的全层厚度为宜。沉缺点、冲刷点、火侵点煤厚为0,当有岩浆岩夹矸时,应将岩浆岩夹矸扣除在外。 三、可采煤层的可采性指数(Km 为小数,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 可采性指数(Km )= 可采点数(n ′) 见煤点数(n ) n ——井田内参与煤厚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不包括沉缺、冲刷、火侵,要求分布均匀,有代表性) n ′——煤层采用厚度≥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 注:沉缺点、冲刷点、火侵点为非见煤点,不参与统计 四、可采煤层的煤厚变异系数(r 为百分数,一般取不保留小数): (注:这里用的煤厚是指的煤层全厚度) %100?=M S r M ——井田内的平均煤厚 S ——均方差 煤层平均厚度公式 n M M M M M n ++++= 321 1 ) (1 2 --= ∑=n M M S n i i

地区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报告

2009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报告 一、城市薪酬差异系数的概念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受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各地区间薪酬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为鼓励员工接受在中国境内的流动,企业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制定不同的薪酬方案。为帮助 企业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中国各地的薪酬水平以及之 间的差异,太和顾问特制定城市薪酬差异系数(CDI)的 概念。 城市薪酬差异系数(CDI),将有利于企业在制定薪酬 政策时寻找到更加贴近于本地实际情况的薪资数字。由 于所在的不同城市生活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公司向员 工发放的薪酬其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有着较大的差 别。而一家公司在实际制定薪酬政策、确定整体薪资定 位及制定具体岗位的薪酬给付水平时,除了考察市场薪 酬信息以外,还必须结合上述谈及的本地区实际状况进 行调整。 二、城市薪酬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是根据太和顾问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内开展的薪酬调研收集到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参考国家、各城市、各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并且利用统计模型找出与城市薪酬差异高度相关的反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们是国内城市GDP、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职工工资总额等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可操作性;最后参考各地人均消费水平,以年度现金总收入为计算口径,综合计算得出的。 选取影响城市差异系数因素的统计模型: Y=β 0+β i X i+ε 其中,Y是薪酬数据,X i是影响薪酬的变量因素(如国内城市GDP、各地区CPI等),β0,βi是该模型的估计系数,ε是模型的估计误差。 最终选取的指标是太和顾问的薪酬调研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平均工资、国内城市GDP、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职工工资总额共8个指标。 太和顾问在计算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时,将北京设定为基准薪酬水平城市,其他各城市、区域将以北京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计算,从而得出当地的薪酬差异系数。当然,太和顾问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企业要求的城市设为基准薪酬水平城市,从而计算出城市薪酬差异系数。 因此,城市薪酬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理解为: F(CDI)=f(X i)

经营难度系数计算方法

方法计难经营度系数算——以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模型分 析为例一、企业经营规模的理论依据年实现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的绩效评价办法我国邮电企业于1998手段,对改善邮政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绩效管理但由于邮政企业的管理体制 目前基本上还是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必须要考虑经也千差万别,为了使邮政企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经营业绩考核绩效考核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营难度系数。为此,邮政的专家学者们依据《》”的规定,对邮政企业规模分类进)资委令第22号附件2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细则四项指标作为划分企业等别行了研究,提出按管理责任业务收入、固定资 产、职工人数和 10%、10%和%。3050的依据,并将四项指标的权重经过分析研究分别确定为%、邮政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上思路来确定。把规模分类作为邮政企业经营难度系数的依据是:从理论上讲,收入规模越大、资产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辖的范围越的难度就越大。收入规模越大同比例增长的难度越大,同时国内外的许多企大,经营管理指标;业都基本选择了收入作为划分 企业的规模经营的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业务收入”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虽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规模,但是就邮政企业的生产和管“职工人数”的多少几理特点来说,选择有形的“固定资产”更为直观;无论国内国外,乎都无一例外的作为描述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管理责任是指“所辖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从理论上讲,所辖单位越多,则管理难度越大,也说明企业(即所辖区县局)的个数”规模越大。二、广东省邮政企业经营规模系数模型(一)模型建构思路本文在具体测算时,参照了“经营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先对广东省邮政企业所辖人数、所辖区县局个数等因个市局的212006年业务收入、原价、独立核算的职工固定资产;再用幂函数回归方程的方式修正取值,1-1.20素的规模系 数模拟分档取值,取值区间为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规模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了企业的规模系数。(二)模型建构. ,各)Y设企业规模系数为函数Y,各因素的规模系数为(i=1-4)、权重为A(i=1-4ii。(因素的值为Xi=1-4)i则:)(方程一)(Y=∑A·Yi=1-4iiNi X(方程二)Y=M·iii 取对数后得:·ln(X)(方程三)ln(Y)=ln(M)+N iiii(三)模型应用第一步: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完整润色版)教学内容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完整润色版)

11 (1) 相关系数界值表 0.10 0.05 0.988 0.900 0.805 0.729 0.669 0.621 0.582 0.549 0.521 0.497 0.476 0.457 0.441 0.426 0.412 0.400 0.389 0.378 0.369 0.360 0.352 0.344 0.337 0.330 0.323 0.317 0.311 0.306 0.301 0.296 0.291 0.287 0.283 0.279 0.275 0.271 0.267 0.264 0.261 0.257 0.254 0.251 0.248 0.246 0.05 0.025 0.997 0.950 0.878 0.811 0.755 0.707 0.666 0.632 0.602 0.576 0.553 0.532 0.514 0.497 0.482 0.468 0.456 0.444 0.433 0.423 0.413 0.404 0.396 0.388 0.381 0.374 0.367 0.361 0.355 0.349 0.344 0.339 0.334 0.329 0.325 0.320 0.316 0.312 0.308 0.304 0.301 0.297 0.294 0.291 0.02 0.01 1.000 0.980 0.934 0.882 0.833 0.789 0.750 0.715 0.685 0.658 0.634 0.612 0.592 0.574 0.558 0.542 0.529 0.515 0.503 0.492 0.482 0.472 0.462 0.453 0.445 0.437 0.430 0.423 0.416 0.409 0.403 0.397 0.392 0.386 0.381 0.376 0.371 0.367 0.362 0.358 0.354 0.350 0.346 0.342 0.01 0.005 1.000 0.990 0.959 0.917 0.875 0.834 0.798 0.765 0.735 0.708 0.684 0.661 0.641 0.623 0.606 0.590 0.575 0.561 0.549 0.537 0.526 0.515 0.505 0.496 0.487 0.479 0.471 0.463 0.456 0.449 0.442 0.436 0.430 0.424 0.418 0.413 0.408 0.403 0.398 0.393 0.389 0.384 0.380 0HH 附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0.50 0.20 P(1): 0.25 0.10 0.707 0.951 0.500 0.800 0.404 0.687 0.347 0.603 0.309 0.551 0.281 0.507 0.260 0.472 0.242 0.443 0.228 0.419 0.216 0.398 0.206 0.380 0.197 0.365 0.189 0.351 0.182 0.338 0.176 0.327 0.170 0.317 0.165 0.308 0.160 0.299 0.156 0.291 0.152 0.284 0.148 0.277 0.145 0.271 0.141 0.265 0.138 0.260 0.136 0.255 0.133 0.250 0.131 0.245 0.128 0.241 0.126 0.237 0.124 0.233 0.122 0.229 0.120 0.226 0.118 0.222 0.116 0.219 0.115 0.216 0.113 0.213 0.111 0.210 0.110 0.207 0.108 0.204 0.107 0.202 0.106 0.199 0.104 0.197 0.103 0.195 0.102 0.192 0.00! 0.00 2 0.0025 0.00 1 1.000 1.00 0.995 0.99 8 0.974 0.98 6 0.942 0.96 3 0.906 0.93 5 0.870 0.90 5 0.836 0.87 5 0.805 0.84 7 0.776 0.82 0.750 0.79 5 0.726 0.77 2 0.703 0.75 0.683 0.73 0.664 0.71 1 0.647 0.69 4 0.631 0.67 8 0.616 0.62 2 0.602 0.64 8 0.589 0.63 5 0.576 0.62 2 0.565 0.61 0.554 0.59 9 0.543 0.58 8 0.534 0.57 8 0.524 0.56 8 0.515 0.55 9 0.507 0.55 0.499 0.54 1 0.491 0.53 3 0.484 0.52 6 0.477 0.51 8 0.470 0.51 1 0.464 0.50 4 0.458 0.49 8 0.452 0.49 2 0.446 0.48 6 0.441 0.48 0.435 0.47 4 0.430 0.46 9 0.425 0.46 3 0.420 0.45 8 0.416 0.45 3 0.411 0.44 9 0.407 0.44 4 0.001 0.0005 1.000 0.999 0.991 0.974 0.951 0.925 0.898 0.872 0.847 0.823 0.801 0.780 0.760 0.742 0.725 0.708 0.693 0.679 0.665 0.652 0.640 0.629 0.618 0.607 0.597 0.588 0.579 0.570 0.562 0.554 0.546 0.539 0.532 0.525 0.519 0.513 0.507 0.501 0.495 0.490 0.484 0.479 0.474 0.469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完整润色版)

附表11(1)相关系数(R)界值表 0.05显著水平;0.01极显著水平 P(2): 0.50 0.20 0.10 0.05 0.02 0.01 0.005 0.002 0.001 P(1): 0.25 0.10 0.05 0.025 0.01 0.005 0.0025 0.001 0.0005 1 0.707 0.951 0.988 0.99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 0.500 0.800 0.900 0.950 0.980 0.990 0.995 0.998 0.999 3 0.40 4 0.687 0.80 5 0.878 0.934 0.959 0.974 0.98 6 0.991 4 0.347 0.603 0.729 0.811 0.882 0.917 0.942 0.963 0.974 5 0.309 0.551 0.669 0.755 0.833 0.875 0.90 6 0.935 0.951 6 0.281 0.50 7 0.621 0.707 0.789 0.834 0.870 0.905 0.925 7 0.260 0.472 0.582 0.666 0.750 0.798 0.836 0.875 0.898 8 0.242 0.443 0.549 0.632 0.715 0.765 0.805 0.847 0.872 9 0.228 0.419 0.521 0.602 0.685 0.735 0.776 0.820 0.847 10 0.216 0.398 0.497 0.576 0.658 0.708 0.750 0.795 0.823 11 0.206 0.380 0.476 0.553 0.634 0.684 0.726 0.772 0.801 12 0.197 0.365 0.457 0.532 0.612 0.661 0.703 0.750 0.780 13 0.189 0.351 0.441 0.514 0.592 0.641 0.683 0.730 0.760 14 0.182 0.338 0.426 0.497 0.574 0.623 0.664 0.711 0.742 15 0.176 0.327 0.412 0.482 0.558 0.606 0.647 0.694 0.725 16 0.170 0.317 0.400 0.468 0.542 0.590 0.631 0.678 0.708 17 0.165 0.308 0.389 0.456 0.529 0.575 0.616 0.622 0.693 18 0.160 0.299 0.378 0.444 0.515 0.561 0.602 0.648 0.679 19 0.156 0.291 0.369 0.433 0.503 0.549 0.589 0.635 0.665 20 0.152 0.284 0.360 0.423 0.492 0.537 0.576 0.622 0.652 21 0.148 0.277 0.352 0.413 0.482 0.526 0.565 0.610 0.640 22 0.145 0.271 0.344 0.404 0.472 0.515 0.554 0.599 0.629 23 0.141 0.265 0.337 0.396 0.462 0.505 0.543 0.588 0.618 24 0.138 0.260 0.330 0.388 0.453 0.496 0.534 0.578 0.607 25 0.136 0.255 0.323 0.381 0.445 0.487 0.524 0.568 0.597 26 0.133 0.250 0.317 0.374 0.437 0.479 0.515 0.559 0.588 27 0.131 0.245 0.311 0.367 0.430 0.471 0.507 0.550 0.579 28 0.128 0.241 0.306 0.361 0.423 0.463 0.499 0.541 0.570 29 0.126 0.237 0.301 0.355 0.416 0.456 0.491 0.533 0.562 30 0.124 0.233 0.296 0.349 0.409 0.449 0.484 0.526 0.554 31 0.122 0.229 0.291 0.344 0.403 0.442 0.477 0.518 0.546 32 0.120 0.226 0.287 0.339 0.397 0.436 0.470 0.511 0.539 33 0.118 0.222 0.283 0.334 0.392 0.430 0.464 0.504 0.532 34 0.116 0.219 0.279 0.329 0.386 0.424 0.458 0.498 0.525 35 0.115 0.216 0.275 0.325 0.381 0.418 0.452 0.492 0.519 36 0.113 0.213 0.271 0.320 0.376 0.413 0.446 0.486 0.513 37 0.111 0.210 0.267 0.316 0.371 0.408 0.441 0.480 0.5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