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心性论

论孟子的心性论
论孟子的心性论

论孟子的心性论

彭富春

摘要: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人有一自然给予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是认识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既然人有爱心,那么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人的善良本性是人的良知和良能,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虽然如此,但孟子认为人需要扩充其本心和本性。人的心性修炼的关键是沟通天人,其唯一的道路是诚,诚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在诚之中,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心;性;人;天

作者简介: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孟子是孔子的追随者,并被世人称为孔子圣人之后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孔子将仁归结为亲子之爱,它是一种具体的人类情感。仁爱虽然可以说成是人的本心和本性,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作为人的本心和本性,仁爱在孔子那里依然是遮蔽的和朦胧的,但孟子则直接将此揭示出来。他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人心和人性本身作为仁爱是善良的。人人皆有是心,同时,人人皆有是性。由此,孟子建立了他的心性理论,这一直影响了后世儒学的研究。他的思想主要记载于《孟子》(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以下引文只标明卷、节)一书中。

一、心

孟子首先试图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也就是提出并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根本的思想问题。人的规定性揭示了人自身的本性,但它刚好是在人和动物相区分时获得的。人与动物的差异究竟如何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卷八《离娄章句下》第19节)。在存在者整体中,人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动物,而与其他动物是最近的邻居。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人与动物之间区分的缝隙非常微小。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差异性。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差异性的遗忘当然是一个思想的错误,但孟子认为是否保持人与动物的区分,也构成了君子与庶民的区分。这在于小人放弃了区分,而君子保存了区分。当小人放弃区分的时候,其与动物是同一的,自身由人变成了动物;当君子保存区分的时候,其与动物是分离的,自身由动物变成了人。那么所去为何?所存为何?孟子指出,这并非他物,不过是一心而已。

但心为何物?心在汉语中一般指人的心脏,属于五脏之一。但人们认为心脏与一般的脏器不同,而具有特别的功能,亦即去思考。在这样的意义上,心就不再只是指心脏,而也是指心灵,它包括了思想意识乃至精神等。因此,心灵就与人的感觉器官发生了关联。但人的五官与心灵具有巨大的差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卷一一《告子章

·

98

·

2010年第4期(第2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0(Vol.25)

句上》第15节)。对于孟子而言,耳目等感觉器官自身依然是物。这在于它们是身体性的、肉体性的。当它们感觉外物的时候,不过是自身作为一个特别的物与其他的外物打交道,并会被外物控制和遮蔽。与此不同,心的本性不是物,不是身体性和肉体性的,而是超出了物。作为非物,心的本性是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思索,也就是能够获得事物的意义。于是,不是感觉,而是心灵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界限。只有确定了这个根本界限,其他的界限也才能够得到划分。

当然,孟子所理解的心并非只是一个单纯认识的心,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心。这就是说,心灵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性,而且也能指引人类的行为,尤其是能去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将如此这般的心称为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5节)。

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在孟子那里存在一个预先的设定,人的本心与他人的心都是相同和相通的。“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7节)。孟子认为,人拥有共同的感觉,这是一个经验和直观的事实。人不仅拥有一样的感觉器官,而且拥有对于同一的感觉物的同一的感觉。在感觉过程中,人区分好和坏的感觉物,亦即品尝和鉴赏。虽然人与人不同,但人具有共同的趣味和嗜好。孟子从人有共同的感觉而推论出人有共同的心灵。心灵和感觉虽然不同,但具有相似性。既然人有共同的感觉,那么也会有共同的心灵。人都拥有一个同一能思考的心,同时,人都拥有一个同一的思考物。人心的同一之处并非其他,而是对于同一理义的热爱和追求。人天生和自然地拥有这样一颗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丧失它。忍人之心就是人克制、压抑和阻碍了这样的心灵,它是对于他人的漠视与毫不关心,因此,是残忍的、毒酷的。虽然忍人之心是对于本原之心的遮蔽和覆盖,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首先出现并且是普遍的。于是,在世界上到处充满了仇恨、战争和屠杀。所谓春秋无义战便是如此。在这样的意义上,不忍人之心便是对于忍人之心的否定,并且是朝向人的本心的回归,是本心自身的直接呈现。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的本心就是人本身具有的和他人相同和相通的心。

孟子将不忍人之心直接表达为恻隐之心,它是人对于他人的境遇尤其是苦难产生的同情心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对于他人的帮助之心。孟子特别援引了一个例子:人对于一个将陷于生命危险之中的儿童所产生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因为种种外在的原因,如与儿童父母的的交情、在所处社会上的名声、对于儿童惊呼声的厌恶,而是因为一个唯一的内在的原因,亦即同情。当人设身处地如同儿童一样自身感受到危险而且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它就会同情这个儿童。同情之心设定了人与人的心灵不仅是相同的,而且是相通的。当然,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同情者和被同情者是主爱和被爱的关系。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是强者,后者是弱者。但正是在被同情者呼唤同情的时候,同情者的同情心被惊醒了。在这种时刻,一个人就必须生发其同情之心。孟子认为,作为同情之心的恻隐之心是每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他甚至非常极端地说,只有当人拥有恻隐之心的时候,他才是人;否则,便不是人。

人心除了恻隐之心之外,还有羞恶之心。羞恶什么?羞恶丑恶的东西。恶相对于善。善是好的,恶是坏的。善恶的区分是人的心灵的基本的能力,这种区分还表现为心灵的意向,也就是向善避恶。孟子将此表述为羞恶,也就是羞耻。耻是人对于善恶的界限的意识。当人保持在善恶的界

·

09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限之内,人是有耻的;当人越出善恶的界限之外,人就是无耻的。所谓羞恶之心就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它警戒人们不要越过善恶的界限之外而保持在界限之内。因此,它是人对于自身心灵的约束。孟子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5节)。

人还有辞让之心。辞让是人对于自身权利的辞让。人虽然对某种事情拥有权利,但他却放弃了它。不仅如此,他还将此权利转让给他人。这虽然表现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之中,但主要表现在上下关系之中,如父子、兄弟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本身就被安排了先后的秩序。辞让之心不过是否定了自身的优先权,而肯定了这一秩序的规定性。辞让之心就放弃而言,它是谦卑的、温顺的;就转让而言,它是恭敬的、大度的。

人还有是非之心。是与非意味着真和假、对与错。是与非不仅关涉一般的认识领域,而且还关涉道德领域。人的心灵对于事物判断出是与非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行动问题。这也就是说,当人区分出事物的是与非的时候,他也作出了选择和决定,亦即放弃错误的道路,行走真理的道路。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构成了心的四个方面。但为何只有这四个心?而不多不少?孟子认为这如同人有四体或者四端一样,是天生的,是自然给予的,是无法追问其理由的。显然,孟子在此将心灵与身体进行了比附,将心灵的结构身体化了。但这是一个什么结构?人们很难将它们区分为手与脚,更不用说进一步区分为左右手和左右脚了。这样一种结构也不同于一般流行的知意情三分法。如果按照这种区分的话,那么心灵的结构将被分为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事实上,孟子的四心说不能简单地归属于知意情。不过,孟子的四心说在总体上显示出了一种道德心灵的特点。所谓的认识和情感都是被道德所规定的。因此,认识成为了道德化的认识,情感成为了道德化的情感。与此同时,道德也成为了认识性的道德和情感化的道德。这一切又集中到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它既是道德的,这在于它是对于他人的关心;也是情感的,这在于它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同情感;

同时也是认识的,这在于它也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判断。

孟子的四端不仅意味着人的心灵有如身体的四肢一样有四个分支,而且还意味着心灵自身有四个开端。开端是事物的起源、萌芽和开始,对于事物的整体是重要的。没有开端,事物就没有发展和完成;只有开端,事物才有发展和完成。人必须承认自己和他人已经拥有了这一心灵的开端。但人拥有了心灵的四端,并不意味着人已经拥有了心灵的整体,而只意味着人具有走向心灵完善的可能性。当一个事物只是具有可能性的时候,它也具有不可能性。这就包括了另一种可能性,亦即心灵完善的不可能性。当人们否认和放弃心灵的四端时,他就遏止了心灵的萌芽。于是,有些人将四端显示出来了,而有些人将四端遮蔽了。故孟子强调,人要扩充本心。四端只是心灵的开端,人们必须将它们扩而充之,使之成为发展了的且完成了的心灵。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心灵不仅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标志,而且也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卷八《离娄章句下》第28节)虽然人就其本性而言都具有心,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孟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实现了心的可能性。对于君子而言,他存有心的四端,对于小人而言,他则丧失了它们。这种极端的对立乃至冲突的情形的发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相遇。因为君子存心,小人不存心,所以小人不能以心应心。当君子返回自心并发现自己存心的时候,便觉察到了小人没有存心。由此使君子意识到了自己与小人的差异,这种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几乎类似于人和动物的区别。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才说,惟有君子才是真正的人,而小人则不是真正的人,他们不过是动物而已,虽然他们并不是一个一般的动物。

·

19

·

彭富春:论孟子的心性论

二、性

孟子关于人心的理论实际上为他的人性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人心是人的心灵,是思考,是思虑;人性则是人的本性,是本来就具有的特性。那么,人心和人性有什么关系?如前所述,人的人性是在与动物的动物性相区分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按照孟子的思想,人的人性肯定不同于动物的动物性。但人之人性立于何处呢?一般中国思想认为,人是由身心构成。就身体而言,人有食色亦即饮食男女的自然欲望。在这方面,人和动物几乎是相同的。因此,身体性不能构成人的人性与动物的动物性的分界线,由此只剩下人的心灵。就心灵而言,它不仅是认识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并具体表现为四端。正是人的心灵成为了人的人性的根本所在。这也就是说,人心决定了人性。在孟子这里,所谓人的人性不过是心的心灵性而已。人性如何,正是心的本性如何。

但人性如何呢?在孟子所处时代,人们关于人的本性已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主张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人在世界中与万物打交道时才形成善恶。第二种主张认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不善。人由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第三种主张认为,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些人的人性是善的,有些人的人性是不善的。

与上述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性善说也不同于后世出现的性恶说。性恶说设定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在教化之中,人才培养了他善的特性。与此相反,孟子肯定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恶的表现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的,因此,是人的本性的歪曲。

孟子认为,人的人性并不是非善非恶的,而是善的。他用水的水性来说明人的人性。“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2节)。水的水性是下流,但在环境的影响下,它既可以下流,也可以上扬。这看起来水好像没有定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水的其他变化并非水的本性,而是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孟子指出,人性也如同水性一样。人性是善的,但在世界的各种境遇中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但人们绝对不能依据人性的现实变化表现来否定人性本善的原初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要区分人性的本性和人性的现实状态。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人的善,亦即仁义便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孟子反对将仁义说成是对于人的本性改造、陶冶的成果,而主张是人性自身的直接的表现。正是因为人性自身是仁义的,所以仁义不是对于人的本性的伤害和扭曲,而是它的自然的本来面目。在这样的意义上,所谓不仁不义才是违背了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的变态。

孟子将人的善良本性称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15节)。良知良能固然也是人的一种知识和能力,但不是一般的知识和能力,而是一种特别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作为天赋,它无须人们去通过学习和思虑而获得。同时,它是直觉的结果,是心灵的直接的当下呈现,而非逻辑运算和推论的产物。但这种特别的知识和能力并非其他什么东西,而是人们善良本性,也就是仁义。为何是仁义?这里没有其他理由。其唯一的理由是,仁义能够通行天下。但这一理由也是自明的,是无须说明的。良知良能不仅是先天的,而且是善良的。故它们不仅可以称为人本来的能和本来的知,而且可以称为人善良的知和善良的能。

正如已指出的,孟子的人性立于人心。人性不过是人心的扩充和现实化,人性善正是人心善的发扬。良知良能实际上就是良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6节)。人本身就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人心的四心,人们天然地获得了人性的四德:仁义礼

·

29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智。因此,人心四端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内在基础,仁义礼智四德是人心四端的外在表现。

在仁义礼智四德中,仁是最重要的。它是孟子所说的人性的核心,也是其学说不同于其他思想的关键之所在。从仁出发,孟子反对杨子的自私和墨子的兼爱等思想。“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26节)。自私、兼爱等观点违背了仁爱大道。自私是非仁的。它只爱自己,而不爱天下。但当一个自私的人不被天下所爱的时候,他最终也无法爱自己。因此,自私违背了人的本性。与此不同,兼爱不仅爱天下之人,而且无差别地和平等地爱天下之人。但这种泛爱否认和抹平了人伦的亲疏和先后顺序,是一种不合乎人情的爱。孟子认为一种在自私和兼爱之中的爱是合乎中道的,是接近事物本性的。但执中不能执一,否则也将损害大道。只有仁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也是合于大道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卷一四《尽心章句下》第16节)。仁爱之人是一个具有人的人性的人。如果一个人是仁爱的的话,那么这就是合于道的。

但什么是仁?同时,如何才能做到仁?人是爱人。但孟子认为爱人并不陌生和遥远,而是平常的和切身的,是从自己对于周边最亲近的人打交道开始的。这也就是亲亲。亲亲无他,就是爱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也就是爱自己的亲父亲母。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卷七《离娄章句上》第19节)事的含义是从事。人在世界中从事很多事情,既事人,也事物。人会忙碌于事务之中,而忘掉人生从事的根本事务。孟子强调,事亲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为何如此?在一切物中,人为最大;在一切人中,父母为最大。这在于人为父母所生,为父母所养。事亲就是侍奉父母双亲,对他们孝敬、服务、帮助。守是守护,一个事情之所以要被守护,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已经存在的且为人所拥有;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被剥夺和伤害的危险。孟子指出,守身是所有守护中最根本的守护。守身就是守护自身的本性和本心,也就是良知,让它不会破坏和丧失。对于仁爱来说,事亲是首要事情;对于良知和良能来说,守身是最大的保障。虽然事亲是朝外的,守身是朝内的,但它们事实上是人性和人心的关系,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守身为事亲提供了良知良能的基础,同时,事亲是守身的仁爱显现。当然,孟子并不认为仁爱只是限于事亲,而是要遍及天下。他主张把事亲扩大化,亦即推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卷一《梁惠王章句上》第7节)。这就要求把他人的老幼看成是自己的老幼,并将自己对于亲人的爱扩展到对天下之人的爱。孟子在这里一方面强调仁爱就是事亲,这区别于兼爱;另一方面要求仁爱也是推爱,这不同于自私。由此可见,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但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爱。

孟子不仅用亲亲来规定仁,也用它来规定仁义礼智四德。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卷七《离娄章句上》第27节)

广义的义是指人实现人的本性的道路,它表现为规范、要求和命令。义给人提供了一个绝对的界限,规定了哪些是人可以做的,哪些是人不可以做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的本性就是居仁由义。“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33节)。一个人要居住在仁爱的家园里,行走在道义的路上。当人如此行为的时候,便具有了高尚的德行和伟大人物的品德。由此而来,义成为了人生在世的意义。一个理想的情形是人的生命和道义的完全一致,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是合于道义的生命,同时,道义也是维护生命的道义。但在现实境遇中,生命和道义可能是冲突的。为了生命,人会放弃道义;但为了道义,人会牺牲生命。在这种两难选择中,孟子主张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卷一一《告子章句

·

39

·

彭富春:论孟子的心性论

上》第10节)。在个体性的生命和普遍性的道义之间,后者比前者是更重要的。与广义的义不同,狭义的义是从兄。兄是兄长,是大于弟的人。兄与弟相比,不仅在年龄上具有优势,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优先的权利。弟的从兄就是对于这一等级顺序的认可,表现为尊重、敬重,乃至服从、效劳。当然,从兄不仅具有家庭的意义,也具有社会的意义。

智就是智慧或者认识。但这里的智慧并非是关于一般事物的知识,而是关于仁义的知识。即智所作的是非判断只是关于仁义的是非判断,亦即什么是合乎仁义的,什么是不合乎仁义的。人不仅知道什么是仁义,而且知道如何坚持仁义。

礼就其本性而言是区分人际关系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在根本上也是由仁义所规定的。仁的事亲就标明了父子关系,义的从兄就确定了兄弟关系。不仅如此,仁义还划分了天下的其他关系,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于是,礼是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的。对于礼的遵守一方面是具有礼让之心;另一方面是具有礼仪之貌。这就使礼对于仁义具有调节和文饰的功能。

总而言之,孟子所说的人性的仁义礼智四德的核心是对于亲人的爱。仁义礼智四德之间的不同不过是人对于亲人的爱把握方式的不同而已。

三、存心养性

孟子虽然认为人都具有善良的本心和本性,但指出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当充分扩充本心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它,使其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否则,人的善良的本心和本性就会永远远离现实性,甚至会由可能性蜕变为不可能性。孟子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丧失了本心和本性。“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11节)。让孟子悲叹的是,人放弃自身的精神家园和道路,宁可无家可归,而在荒野里漫游。让孟子更加悲叹的是,人能寻找和追回自己遗失的财物,但却不能意识到其本心和本性的丧失并重新获得它。人们都注重了学习,但孟子强调所谓的学问并不是追求关于一般事物的知识,而是寻找人们自己早已丧失的本心和本性。

孟子将人的这种丧失本心和本性的行为称为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卷七《离娄章句上》第10节)仁义作为人们居住的家园和行走的道路,是天赋的,是人自身本来就拥有的。故它们是人的本性和本心,是人的良知良能。如果人的本心和本性遭到剥夺的话,那么这既非天的意志,也非他人的行为,而是人自身所致。故这种行为是人的自暴自弃。所谓自暴,就是人自己残害自己的本性;所谓自弃,就是人自身放弃自身本性。自暴自弃不过是人们不能守身,亦即守住自己的本性。当人们残害和放弃了自身的善良本性时,他当然就会否定仁义,而不能居仁由义,也不可能有善言善行。

在孟子看来,人的误区不只是在于对于本心本性的自暴自弃,还在于求道时的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卷七《离娄章句上》第11节)。一般而论,近和远、易和难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事实上是先后相随的。这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如果人们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的话,那么这只会导致近成为远,而远上加远;易成为难,而难上加难。仁义之道当然有其近和远、易和难。但孟子认为它首先并不是远和难的,而是近和易的。这在于它们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亲和从兄。这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的本心和本性,是人们已经居住在其中的家园和行走在其中的道路。人从此出发,便能通达天下,而使天下太平。但在追求仁义之道时,如果人们否认事亲和从兄等近和易的事情,而梦想一些远的和难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只能是背道而驰。

既然人们舍弃了仁义之道,那么当他就可能设定其他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目标。孟子称之为以人爵替代天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

·

49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卷一一《告子章句上》第16节)。仁义礼智是天亦即自然赋予人的等级地位,因此是天爵;公卿大夫是人所设定的等级地位,因此是人爵。如果人们假天爵而得人爵,进而得人爵而弃天爵的话,那么人也彻底放弃了人的本心和本性,从而不仁不义。在此意义上,人也就不是人,而是非人了。

针对这种情况,孟子提出了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寻找人的本心和本性,也就是返回并居住到人自己的家园,行走在人自己的路上。既然人的本心和本性在于人自身,那么人就要返回人自身。“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卷七《离娄章句上》第5节)。天下国家是关于世界整体及其不同构成者的描述。一般而言,天下大于国家,国家大于家庭,而家庭大于个人。但孟子认为,不是大者是小者的基础,而是小者是大者的基础。人自己才是世界整体及其不同构成者的根本。因此,天下国家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依赖于人自己,这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寻找出路。

首先,那些不仁不义的人应该产生羞耻意识。“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7节)。孟子认为,一个有仁义的人是一个有家的人,因此是主人;相反,一个不仁义的人是无家的人,因此是奴役。人们为不是作为主人而是作为奴役的身份而感到羞耻,但这并不正确。真正的羞耻在此应该是意识到仁义礼智与非仁义礼智之间的界限,而为自己的超越界限而感到不安和痛苦。人们之所以不能成为主人而成为奴役不是外在的原因,而是内在的原因。当人意识到是人自身丧失了自身的本性时,人就能够回到自身固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

其次,那些具有仁义但没有获得效果的人也应该返回自己的本性而寻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卷七《离娄章句上》第4节)。比起那些非仁义的人,那些追求仁义的人当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但人的仁义可能会引起他人仁义的反应,也可能不会引起他人的反应。人的仁义之所以没有感动人,也许是因为他人外在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人内在的原因。但孟子强调人不应该责怪他人,而应该追问自己。这或者是心不太真,或者是心不太强。当人的心自身变得真诚和强大时,它自然就会感动人。这在于人性相同且相通,且人自身的仁爱会激起他人的仁爱。

最后,所有的人都应该从自我出发,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4节)。孟子认为,人自身具备一切。这在于人的本心和本性具有良知良能,既有四端之心,又有仁义礼智四德之性。凭借如此,人能够知晓万物和操劳万事。因此,人自身是理解和把握万事万物的首要的通道。但如何回到自身?孟子强调诚,诚是诚实和真诚。诚不仅是认识论的如实认识真理和伦理学的忠实的人格品德,而且也是人真诚地存在于真实之中。故诚的语意具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动词性的,即真实地去存在;另一种是名词性的,即真实的存在自身。当人反身而诚的时候,他不仅在实行一种诚实的活动,而且他也与真实的本心和本性同在。通过诚并在诚中,也就是人与诚的合一,这当然是最高的欢乐。欢乐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而就是合一。人不仅回到自身的本性,而且也走向他人。对于他人的仁爱在根本上就是宽恕。仁爱是奉献、保护和帮助,宽恕是让他人保持自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以说,仁爱和宽恕是相近的两件事情。

返身而诚是简明的求仁之道,它无非就是存心养性。孟子认为,正是通过这种个人自身的心性的修炼,人才能培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当一个人实现了理想人格的时候,他就成为了大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卷八《离娄章句下》第12节)。大人既非小人,也非一般意义的人,而是伟大的人。大人之伟大并非在于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权力,而是在于他具有伟大心灵。但大人之心却并不神秘和特别,而就是赤子之心。此心并非是虚无的和空洞之心,而

·

59

·

彭富春:论孟子的心性论

是人天生的没有被遮蔽和遗忘的心。它就是人的本心,亦即四端之心。小人们失去了它,大人们却保有了它。大人之心就是人的所本有的仁义之心。故成为大人的途径并非向外寻找,而是从内发现。一旦找到了这颗赤子之心,那么人就成为了大人。因此,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为大人。

人的心性的探求和修炼虽然是人自身的反省,但并非与天无关,而是事关天命。孟子认为,尽心是知性,同时也是知天和事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1节)。为何知道心就是知道性?这在于孟子所说的心性不二。人心是人性的核心和根本,心之四端是性之四德的本源。为何知道性就是知道天?这在于人的本心和本性并不是外在于天,或者对立于天,而就是天赋的。甚至可以说,人的本心和本性是人自身内在的天。既然心性是内在的天,那么它也会对应于外在的天,内在的天和外在的天都是同一个天。孟子除了指出心性和天的同一性外,还强调人的心性的修炼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与此相应,它不仅是知天,而且也是事天。

但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孟子看来,天既不是一个自然实体,也不是一个人格化的神秘存在,而是自然如此,本然如此。天是整个世界已然存在和将要存在的本性,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的规律。“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卷七《离娄章句上》第7节)。天下有道和无道是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状况。天下有道是道德的天下,天下无道是力量的天下。但天下有道和无道并非人为,而是天使之然,或者说事物本来就是这样。既然人要知天和事天,那么人就要顺天而为,而不要逆天而行。

人通过自身的心性的修炼而知天和事天,这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命是什么?是命令,是规定。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也就是自然的给予和安排。因为命运支配了人的生活,所以人不能拒绝和反抗它,而是要服从和遵守它。但人这种对于命运的态度并非完全否定了自身的选择,而只是要求消极地等待,接受好运和恶运的到来;相反,人要积极有为地与命运发生关联。“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2节)。虽然命运是不可回避的,但人首先要知命,也就是知道哪些是好运,哪些是厄运,并懂得趋吉避凶。人其次要行命,依正命而为,去非命之行。同样是死亡,也有正命和非正命之分。有的死亡是合于命运的,有的死亡是不合于命运的。合道而死是正命,离道而死是非命。

孟子所说的心、性、天、命之间的关系最后集中到如何沟通天人。在天人之间,他认为唯一通达的道路只有诚。“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卷七《离娄章句上》第12节)。诚就是真实无虚。一方面,天就是真实,它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另一方面,人思考追求真实,并让自身成为真实的存在者。所谓人的真实即人的本心和本性,亦即良知良能。当人自身的心性是真实的时候,他也就能感天动地,达到天地的真实,实现天人合一。相反,当人自身不是真实的,那么他就无法感天动地,不能契合天地的真实,不会实现天人合一。

当然,除了存心养性知天之外,孟子也特别强调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2节)。浩然之气是浩大之气和强大之气。但它既不是自然界中的空气,也不是人的身体中的呼吸的生理之气,而是作为人的生命力的气,这种气为人的心性所支配。当具有仁义礼智的时候,人则充满生气;当丧失了仁义礼智的时候,人则会泄气和无气。故浩然之气可称为正义之气。凭借于人的心性所固有的仁义,浩然之气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力量,它不仅能充满人自身,而且能贯通天地之间。这使浩然之气成为了无限之气。

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气为体之充。因为人的心和气规定并影响了人的身体,所以它们也会在人的身体上显示出来。“君子所性,虽大行不

·

69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卷一三《尽心章句上》第21节)。人的本性也就是仁义礼智,它是人固有的,故不增不减。人的本性不仅支配了人的内在,而且也作用于人的外在,它直接显现于人的面部、腹背和四肢形象和动作。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美好的心灵就有一个美好的身体,而一个丑陋的心灵就有一个丑陋的身体。因此,人们通过身体的美好或者丑陋也可以窥见心灵的美好或丑陋。于是,身体的修炼如同心性的修炼一样也是人的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于心、气和体的培养,人就完成了对于人自身的整体的修炼工作。关于人的身心结构,中国思想一般区分为精(身)、气、神(心)三个方面,它们是身心整体的必要成分,缺一不可。虽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心神却是主宰性的。孟子所说的人的心、气和体三个方面的修炼正吻合于中国思想关于身心结构的一般理论。他一方面注意了身心的整体构造,另一方面倡导了心性的道德主宰。

对于成人之道,孟子除了强调人自身的心、气和体的修炼之外,还特别重视人外在困境的磨练和忍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卷一二《告子章句下》第15节)。孟子将这种生命的历练看成天和人的事情。从天的方面而言,当它造就一个人才的时候,要让人的身心饱受磨练,而培养出伟大的心性;从人的方面而言,当他从事非凡事业的时候,必须忍受各种折磨,使身心变得刚强和坚毅,而获得强大的力量。

这样一种既有内在修炼又有外在磨练的人,孟子称之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卷六《滕文公章句下》第2节)。大丈夫就是伟大的人物。人们一般认为他们就是那些英雄们,具有一些无畏勇敢的行为,而叱咤风云、可歌可泣。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是那些具有仁义的人。他们之所以大,是因为他们具有人最伟大的本性,亦即仁义礼智。仁是天下之广居,礼是天下之正位,义是天下之大道。凭借仁义礼智,他们是天地间一堂堂正正的人。因为他们与道同在,所以他们不在意是否得志,而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是,他们不会为外在的各种境遇而改变自身的人格。

孟子认为,就那些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而言,他们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而是具有差异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卷一四《尽心章句下》第25节)。孟子将人区分为善、信、美、大、圣和神六种类型。他们都是仁义之人,而不同于非仁义之人。但作为仁义之人,他们对于仁义实现的程度却有高低不同。善人是善良的,是好人。因为他爱人,所以他也被人爱,是可欲的、令人喜欢的。信人则是其自身具有善良的本性。他是真实不虚的,故也是令人可信的。美人则是人的善良本性充分完满实现的人。他是完美无缺的。美人在此不是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是内在道德的完善。大人是其本性光辉闪耀的人。大人之大是扩大,也就是其本心和本性的扩大。通过如此,其美德不仅藏诸内而且形诸外,并显现于世,如同光芒照射万物。圣人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不仅能显现其德,而且能通化其德。圣人将自身之德转化为天下之德,而融化人我和天人。至于神人,他虽然仁爱天下,但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其人之道如同天之道一样,既显现又遮蔽。善、信、美、大、圣和神作为六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后相随的两种人格类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上升,善人是最低理想。这在于人的本性就是善,作为一个人就是去作为一个善人,神人是最高理想。这在于神人与天合一,而天是最高的存在。

(责任编辑:王丰年)

·

79

·

彭富春:论孟子的心性论

ABSTRACTS

and result of the period.

New Expl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Fu Fan Zong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on the origin of Fu since ancient time.Xun Zi’s Fu Pian,which was named Fu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Song Yu’s various Fus and those unearthed documents such as Yu Fu,Shen Wu Fu,Han Peng and Tian Zhang bamboo slip scripts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literature,because most of them are the renovation from folk riddles,satire,relation and the art of boasting by contemporary literators.The rhetorical and obscure words in Han Da Fu is no more than an eloquent and rhyming skill of chant as well.Moreover,the fact that the early Fu writers tried to flatter the emperors and were seen as the enter-tainers is another evidence to 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Fu and folk rhymed words.

Local Conditions,Social Customs and History:Cultural Factors of Jiang Nan and Forming Backgroud in Idle Talk Under the Bean Arbor Yongqiang Liu Full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 both thinking and writing skills,Idle Talk Under the Bean Arbor is an excellent work in the ealy Qing Dynasty.The very expression the Bean Arbor suggests the natural traits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area of Jiangnan.Its criticism of the fourflushers in Su Zhou reveals the circumstance and human relationship in this specific district of Jiang Nan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while the story of Xishi reflects the tradition of Jiang Nan culture.All these cultural factors in local conditions,social customs and history build an indissoluble bond between Idle Talk Under the Bean Arbor and Jiang Nan culture.Hopefully new clues or reference about its still unknown author and writing backgroud may be found through a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n Jiang Nan culture.

Poetics of Words in Avant-guard Poetry Exploring:A Case Study on Jianghe Ouyang Jingyu Mao,Dizhi Lan During the contemporary avant-guard poetic movements,Ouyang Jianghe’s poetics of words is the most noticeable one.The critical articles he wrote in1990s express such ideas which ar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linguistic turn,which are: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re not come from their references to some things,but come from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used;the meaning of a poem is not come from what kind of contents beyond the language,but come from the personal operations to language.This means the poet immersed in a kind of language experience when writing.This kind of poetics of word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his advoca-ting of personal writing in the1990s.Such kind of language exploring in the avant-guard movements brings some new ideas to Chi-nese neo-poetry but causes problems also.

On Great Utility as Chinese Consensus———And on Chinese Great-utilitarianism on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style Utili-tarianism Yaonan Zhang Utilitarianism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Rational Altruism and Ultra-Altruism.The highest level is denial of both Morality and Utility.It pays attention to neither self-interest nor pubic-interest,neither little interest nor great in-terest,neither self-regard nor altruism,and it takes Utility-denial as the highest level.In Chinese thoughts,Confucianism believes in Rational Altruism,Mohism,Taoism and Buddhist believe in Ultra-Altruism,and late Mohism,Yang Zhu,Shao Yong believe in Ultra-Utilitarianism and Denial of both Morality and Utility.There is no thought that argues Self-regard,neither Rational Self-re-gardism nor Ultra-Self-regardism in Chinese thoughts which contrasts sharply with Western-style Utilitarianism.All Chinese-style thoughts talk about Utilitarianism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an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verse.Such kind of Utilitarianism is the so-called Great Utility.Taking Great Utility as Chinese Consensus tells us that there is Altruism above Self-regard,Thing-regard above Atruism,and Utility-denial above Thing-regard.Western-style Utilitarianism has not been able to realize the Highest and Ultimate Perfection Level of Utilitarianism.It has not obtained the Highest and Ultimate Truth of Utilitarian-ism.

On Mencius’Theory of the Nature of Mind Fuchun Peng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Mencius’theory of the nature of mind or heart.Mencius held the view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is that humans have a natural heart.The human heart is not only cognitive,but moral in nature.Human hearts

·

·

061

are characterized as four basic senses which are the sense of concern,the sense of shame and disgust,the sense of humility and def-erence,and 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Mencius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regulated by human mind.The human nature is the reality and augment of human mind.Since people have the heart of love,the human nature is nice and kind.The kind nature of humans is the inherent knowledge and inherent abilities which manifest themselves as Humaneness,Rightness,Propriety and Wis-dom.Nenertheless,Mencius thought humans need to enlarge their mind and nature.What is foremost for the mental practice is to communicate with Heaven while the very path is Sicerity.Sincerity is nothing but the true nature of Being.Humans are able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themselves through Sincerity.

On the Mind-Ego Relationship Zhi Wei The mind and the ego are two concerned but different concepts.In history of philosophy,Descartes held the view of that the mind and the ego are identical,he thought the mental phenomena are the activities of the substantial ego.Fichte also held the vies of that the mind and the ego are indentical,but he deemed the mental phenomena are the existing state of the ego,they(mind and ego)a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bstance and the state.But Husserl maintained the pure ego is a centric subject of the conscious-ness,thus they(mind and ego)are not indentical.Heidegger deemed anew the mental phenomena(phenomenal world)are the existing state of the ego(Dasein),returned to the view of mind-ego-identical of the substance-state pattern.Our researches indi-cate,according to the modern viewpoint and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only the view of mind-ego-indentical of the substance-statepattern is correct.Thereby we affirm the monobasic view of the mental structure and the mental ess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Poverty Reduction:In the Sight of Qinghai Province Angang Hu,Xuguang Tong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1978to today,China acquired the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At the same time,the poverty reduction achievement was also great and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The paper expands the intension of poverty in theory and constructed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comprethensive poverty red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dicators of the four kinds of poverty(income poverty,human poverty,information poverty and ecological poverty).In the authors’view,Qinghai province a-chieved large-scale poverty reduction during one generatio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and obtained the great development succ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indicators of the four kinds of poverty increased evidently and dis-played leaping characteristics,otherwise some indicators increased slowly and Qinghai province still faced the great challenge of poverty reduction.Finally,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Studies of FDI Spillover in Textile and Apparel Sectors:Factors,Mechanism and Policy Response

Yuejie Zhu,Taotao Chen,Jiali Zhou Basing on4digital industry data of textile and apparel sector in China from2000to2005,two types of FDI spillovers has been tested in the article.It shows that FDI spillover by efficiency if robust in the sectors with small capital intensity gap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firms,and it seems that a mutual benefit spillover mechanism has been built up also within these industry groups.For FDI spillover by intensity,vigorous spillover shows up in overseas markets while crowding out effect has been detected on domestic market.The reasons and relevant policy implication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Closed Openness:A Study on Tagore’s Visit to China in1924Shanshan Peng In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agore’s visit to China in1924gives us a perspective o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at the time,its predicament and the resulting deflec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Tagore appeal to Chinese to unite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serving Chinese tradition in order to balanc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ime.However,on account of the di-chotomy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abruption of Chinese intelligentsia after the argument o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the gar-bled newspaper reports and the prevailing racism,Tagore’s speeches were hardly understoo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his judge-ment on Chinese tradition did not attract enough attention eigher.The heated disputes about Tagore were to some degree saying to themselves;most intellectuals insisted on own opinions under the seeming openness.The precious cultural exchange degenerated in-to closed openness;meanwhile,Chinese cultural practice lost an opportunity to regain balance.

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民本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心必身。”(《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以周文王和夏架为正反例,向魏惠王讲解了“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民欲之偕亡”,“岂能独乐”的道理。孟子认为,国君要想使老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已,必先爱民,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在孟子看来,与民同乐是一个贤明君主必备的品德。 2.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兼并战争不断,苛税徭役繁重。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

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

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 口李一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界的可能。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的本心,以此论证人性本善;在道德上,则提出人的“仁、义、礼、智”诉求,而其中尤以“仁、义”为中心。孟子以“仁、义”作为人伦理构架的核心,他的快乐理论也必然要求把“仁、义”作为快乐的实质内容和最终根源,即如他明确表示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这里以“事亲”和“从 ?思想文化? 兄”的事实说明,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是符合仁义;以此作为身体力行的从容选择,并以此为乐,这也就是快乐的真正实质与根源。 在其他场合,孟子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有人问他在游说诸国君主的时候,何以做到别人理解自己或不理解自己都能是“嚣嚣”(自得其乐)的,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这里的“嚣嚣”,赵岐注云“自得无欲之貌”,所谓“无欲”,却是以崇尚德、喜爱义为前提的,即对道德、仁义的崇尚和喜爱,乃是获得快乐的实质前提与要求。 在孟子看来,由于主体地位与觉悟认识的不同(如“求其放心”和“有放心而不知求”的差别)而导致快乐与否以及快乐多寡等问题。就《孟子》中的论述来看,他主要是对君子之乐、君王之乐和平民之乐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1.“乐而忘天下”的君子之乐。孟子虽然对“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孟子?离娄下》)表示赞赏,但是他所谓的“君子之乐”与孔子、颜回那里的“君子之乐”(宋人以此衍出“孑L颜乐处”之说)还是略有差别的。孔子的“君子之乐”主要是对于物欲的超越,摆脱功名的羁绊,实现身心的解放和心灵和谐所获得的最高快乐。 而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孟子?尽心上》)如果一个人充斥着“广土众民”的欲望,自然无法快乐;在政治诉求上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虽然摆脱了拥有广大土地和众多百姓的外在功绩,但是仍以安定天下作为道德和政治理想,这并不符合人的“仁义礼智”的本性。可见,孟子理想中的“君子之乐”在根本上并不局限于“快乐”的满足,而恰是对“快乐”有所超越;而 7万方数据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到了西周末年,周王朝的统治日益衰微,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周天子地位不断下降。对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在对天神寻求解救而不可得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而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春秋时期的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关于人性问题的论断。而孟子则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否定告子的性无善恶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即强调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人人都有不伤害别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言之称“四心”。扩而充之, 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此四心即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之所以把人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才可能产生的道德观念,说成是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把美化了的特定时期和特定阶级的人性说成是共同的人性,目的有二:一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仁政提供理论依据。 孟子所处的阶级地位、历史条件、思想局限,使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没有偏颇,这是历史之使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被淘汰。但我们必须辩证看待,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除了具有美化地主阶级政治,麻痹人民意志等消极方面外,也是有其积极影响和借鉴作用的。 性善论给人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美好愿望,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那种睦邻友好的关系。也符合了儒家爱人爱己的思想。同时还提出了要关心人民疾苦,爱惜社会生产力,也劝诫地主阶级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 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心”是相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政治、经济上的平等。 对于当今社会,性善论同样有借鉴意义。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在后天的影响下是会消失的。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 孟子的性善论虽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不是科学的道德人性理论,但其中包含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充分使之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并使之成为大家提高道德素质的又一条途径。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 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哲学,其关注的人生、社会问题很多,义与利便是其中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而其价值所在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儒家并非不讲利,否定利,而是先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这点在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语、论著中皆有揭示。 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故“罕言利”,对利持谨慎保守的态度。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董仲舒也肯定了义与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儒家集大成者王夫之也说:“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指出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入危害境地,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可见在儒家义利观中,讲利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义与利的关系,即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义与利的关系,包含着两重内涵。首先,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是家国一体化,家庭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国家其实是家族的扩大,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儒家强调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个体须对这种义负责任、有义务,应限制自我私欲。儒家强调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绝对服从无疑很对历代统治者的胃口。其次,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儒家之于义利,一直是重义轻利。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中体现的是一种重义轻财的态度,是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富足的心

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 一、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五、尽心知性 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 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六、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明人伦 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教育方法:“存养式”,即保持并发展人的善性。

浅析孟子的德育思想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 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皆善的理论。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皆善,是因为人皆有“四心”。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耻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辞让之心,便会恭敬谦让;有是非之心,便晓去取正误。因此,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也就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也就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也就是智的萌芽。“四心”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成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和开端,这便是所谓的“四端”。“四端”绝不意味着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而仅仅是完善人性和道德的开端而已。孟子的性善说包含着对人的道德起源问题的探讨,带有浓厚的先验论色彩,强调了人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后天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养性”,使人的善性最终与天道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关于道德的目标 既然人天生就有“四心”和“四端”,那么世界上何以会有众多不善的人?这是孟子性善说所面临的强有力的挑战。为了使其性善说无懈可击,孟子强调了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和社会环境状况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子上》中,以牛山的草木作喻:牛山绝非不长草木的不毛之地,其所以没有树木,是由于人为的砍伐破坏。因此,人的天赋的善性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他还明确指出:丰年少年子弟依赖好收成好吃懒做,在荒年少年子弟巧取豪夺,这并非他们天赋的秉性如此,而是后天环境使然。基于上述思想,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这里,他肯定了人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圣人的可能。他说:“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问题既包含有对“四心”、“四端”这一“为尧舜”的前提条件的认可,更包含着对能否“为尧舜”在于自身的努力的强调。孟子不仅仅提出了德育的目标要成为圣人,还指出了完备人性和道德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把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的寻求回来,不让天赋的“四心”散失;“反求诸己”,使其不断充实。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的后天的自我道德完善。其次,要高度重视“居养气,移养体”(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这一事实,万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三,是“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天赋善性日趋完美。 三、关于德育的途径 孟子高扬着性善论的旗帜,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命题把人从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他反复论证了怎样实现人自身的价值问题,强调要通过理想人格的砥砺这一途径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要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必须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完备天赋的善性和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便是通过砥砺理想人格而达到的最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然而砥砺理想人格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人生旅程。为此,孟子强调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他为后世留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不仅仅赞颂了在贫困、忧患中崛起,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不畏缩,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壮丽人生,而且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之光。当论及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孟子特别强调人们在关键时刻的自我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和“义”不可兼得,在两者激烈冲突的关键时刻,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便彻底的显示出来,承认一方的价值,便否定了另一方的价值。对此,孟子明本末,知轻重,识大体,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神圣命题。此后,“舍生而取义”便成为了儒家人生价值观中最辉煌的篇章。 孟子的德育思想哺育了华夏民族,形成了崇尚气节,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真气凛然的民族品格,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重温先哲孟子的这些思想,将给我们积极的启示。 浅析孟子的德育思想 史宁菊 (陕西省澄城县王庄中学陕西澄城715203) 摘要:孟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主张性善论,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 度和社会环境对完备人性的重要作用;强调通过人格砥砺和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孟子德育思想起源目标途径 【德育美育】 147 --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 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 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生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在文学方面,孟子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二者作为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念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孟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 ,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孟子把士当作一个精神上独立的特殊阶层,他们要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为友,当现实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他们便到古人的作品中寻找知音,通过颂其诗,读其书,和古代贤人的精神相沟通,从而建立起完善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知人”是读书的目的,“论世”是“知人”的途径。孟子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相互理解、沟通的,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去知其人,论其世,与千古之上的作者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正因为古代的文学作品本身就突出含蓄深邃,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晦涩不明,所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这种批评方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还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知道唐宋两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

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现实社会 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 (一)义利观的含义 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 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 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都说明了“利”是“义”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义”又是取得“利”的前提原则,二者不可偏颇。没有“利”的“义”是不符合人性的,是不能教化人民的,是不足取的;没有“义”的“利”是君子所不屑的,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 其次,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分,“公利”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转化为“义”。儒家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家庭作为大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是“君君臣臣”的王权国家赖以建立的支柱,是“父父子子”的宗法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础。在国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秩序的稳定、矛盾的调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儒家强调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成了至高无上的“义”,“私利”(个人利益)须服从“公利”(集体利益),也就是“利”要服从“义”。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2015-2016年度第2学期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课程考查论文 论文题目: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班级: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40312135 姓名:闻坤 任课教师:孙琪

论孟子义利观现实意义 摘要:(概述论文内容,100字左右) 孟子的义利观远近闻名,义利之辨便孕育而生,并且多次成为当代辩论赛的主题。我们不必关心其辩论结果,因为没有谁对谁错,谁也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的利与义,这也是义利之辨一直没结果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反映文章内容的词语,3-5个) 义利之辩、相辅相成、随机应变 正文: 众所周知,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解决前有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之谜,后有英国的泰坦尼克号之谜,正是有太多的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快发展。然而,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一直众说纷纭的孟子义利观,即人们口中的义利之辩。 在一部分的义利之辩中,把孟子的义利观定为重义,轻利,如此理解,只因《孟子》第一篇中孟子说的一句“王何必曰利”,岂不是断章取意之说。在《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重义,但轻利并没有明确的说词,而且书中也看不出孟子轻利的思想。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也就有了真正的义利之辩,即:先义后利,先利后义。那有人也许又会想到,难道就不能利义并施吗。答案是不能,早在疑似孟子所著的《鱼我所欲也》中就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做任何事都有先后顺序之分,即使是一件事都能分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只要有时间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同时进行的。利与义就可看成是两件事或是一件事的两个步骤,所以也必须有先后顺序,两者相辅相成,但不能并施。 早在先秦时期,在嬴政的暴政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且嬴政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兴民大规模修建城墙,即:今天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耗资伤民,无数百姓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以致众多百姓家庭人丁单薄,大批出现小孩丧父,妇女丧夫,老人丧子等情况。这是最直观的影响,然而,还有隐藏很深的,被众人所忽视的,也是嬴政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防止匈奴入侵,显然已达到。嬴政修建长城后,后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外患的干扰,可以说太平了一段时间,而且修建长城这个战略也一直为后来的君王所沿用,并在防御敌人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有人会说,嬴政不懂治民,只会打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撇开这些偏见不说,就说修建长城这件事来说,概括来说,嬴政实行的不正是孟子的义利观“先利后义”的体现,他为了巩固政权不受匈奴干扰,不惜一切修建长城,甚至不考虑百姓的疾苦,是重利修建长城后,边塞的百姓也几乎不受匈奴的掠夺,财产及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是便是义,只不过是利带来的义。 三国时期,一次曹操兴兵南下讨伐刘备,刘备驻小城新野,兵微

《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前所论,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论语·季氏》中所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

语文卷子的题 孔子的富贵观与孟子的义利观有何联系

语文卷子的题孔子的富贵观与孟子的义利观有何联系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次.如: 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 ⑵“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⑶“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次.如: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⑵“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⑶“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次.)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如: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论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论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激荡和演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思维成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之一的性善论,以其作为例子说明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关键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性善论;当代价值 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教育方面所作的理论贡献,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孟子道德教育思想——性善论一、性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世一般把他和子思合称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孟子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三乐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这个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代,仍然熠熠生辉,有着其一定的价值。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推广,生产水平提高,使得更多人脱离物质生产,为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裕的物质产品和广阔舞台。到公元前4世纪,出现七雄争霸。各国混战,争相富国强兵,兼并战争日益严重。在这个大动荡大革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由于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主张得到张扬。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新兴封建制确立的时代,为解决当时社会出现的许多实质问题,人性问题突显出来,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便成了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了多种关于人性的学说。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性的差别主要产生于后天的习染,这是一种重视社会实践的观点。在于诸子百家争辩之中,孟子提出了他的“性善论”,成为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一家。其性善论的前提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这也便是所谓的“四心”。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质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善的本性。性善,是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又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成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和开端。这便是所谓的“四端”。并认为“四端”是人所本有,是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从而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的根本问题,“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人性本善,人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之一,至今对中国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孟子对儒术的独到见解又是在何时起形成的呢?答案是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 “孟母三迁”是孟子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或许从小受到礼仪道德的良好环境的影响才能促使孟子渐渐形成他对儒术自己的理解。不止是这些,更因为孟子有一个十分有远见识大体的母亲。 “孟子受教免休妻”的故事也更加体现了孟母在孟子一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才能成就孟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贵君轻是要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以民为重,因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以老百姓为重,百姓就爱戴你;君主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百姓就推翻他。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这个思想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可以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巩固封建专制的地位,使统治者能够更好的驾驭国家和人民,使天下太平。而“民贵君轻”却有一个前提基础,那便是仁政。 孟子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基础自然是仁。不仅好仁,还要以身行仁。孟子认为,仁政是以教化的形式推广的,君主一定要做表率。他认为仁政的推行应该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君主为民众做出了表率,民众就会自然而然地仿效,仁政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因此只有具备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