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欣赏《冬中帖》(附释文)

王羲之草书欣赏《冬中帖》(附释文)

王羲之草书欣赏《冬中帖》(附释文)

内容摘要:王羲之书。榻本。五行,五十字,草书。又称《冬中感怀帖》、《十一月四日帖》。从书仪的角度看,这通尺牍的行文格式较为规范。首起著明写信的时间,并报书写者姓名,然後行文,末再署书写者姓名,与信首端呼应。此帖亦收刻於《大观帖》、《绛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此帖属於问疾之书。帖中,王羲之谈及气候转寒,问候对方的老毛病犯了没有,因不能趋前问候而表示担忧。然後陈述白己心痛之疾使得进食闲难,连日如此,特别虚弱困顿。第一行“冬中”,即今之所谓仲冬,帖首点明信是写於“十一月”初,正在冬季的第二个月。书法上,前两行草书古朴茂密,线条厚实。後三行草意渐趋流动多姿,笔势贯通,倾泻无碍。特别是末行五字,行气疏朗,与首行形成强烈对比。大概书写时,开始稍有矜持之态,愈写愈畅,至末行已无挂碍。释文: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懷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問,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經日甚為虛頓。力及不具。王羲之白。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王铎--行书《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内容摘要:王铎书法欣赏《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草书图片26张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绫本。草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横469厘米,纵26厘米。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 王铎行书欣赏《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书法作品图片25张 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一是《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於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卷中以“公祖”称之,此人应是怀州的地方官。本卷的书写时间既与上述两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内容又与当时王铎与张公祖频繁往来的经历一致,可被视为此卷确系王铎真迹的佐证。

释文:壬午春莫书于怀州公署抱一张公祖招饮舟中,偕又白给谏、念冲太守、云岫给谏此夕联轻舫,相从秩秩音。不期湖海意,转入素虚心。近岫清光正,孤城返照深。悠然仍未尽,掩褐(禾木旁)复何寻。其二浦云能自暇,逾与道情亲。况坐声光里,高闲似古人。一壶催叠鼓,诸屿绕闲身。谁谓烟尘外,芳洲水不春。其三邃深更得静,萧瑟答幽声。众派朱灯泛,一痕白鸟鸣。烟花身未老,丘壑道弥荣。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声。其四冲虚风在御,人影近渔扉。顿悟烟奚泊,斯知梦所依。湖江春自阔,戎马事多违,欲去频延佇,钟声出隐微。上沐涧寺后峪柬臾声诸君子忘此群生动,禽言亦觉纷。屡窥深谷色,高卧太濛云。百药吹香路,一身生月纹。其中殊领略,鱼罟也氤氲。抱一张老公祖教之孟津王铎

《王羲之草诀歌》

《王羲之草诀歌》 天涯之客/整编 王羲之《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 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

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王羲之草诀歌》解析 2008-12-06 21:59:42| 网摘:《王羲之草诀歌》系托名之作 偶然翻阅《王羲之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发现它平仄合律,对仗满篇,于是情不自禁地考辨起它的作者来。 王羲之,东晋风流人物,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影响之大,书家中无与匹敌者,因有“书圣”之称。后人感其草书最为难得,又尊之为“草圣”。难怪《草诀歌》以“草圣最为难”开篇,以“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结尾。看它前冠右军之名,落款“王羲之书”,这《草诀歌》自然是王羲之的手笔了。然而,王羲之岂肯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封“草圣”,岂肯自奉爷儿俩的字迹为圭臬。这就无意中露出了一个真实作者的身影。 《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 在《草诀歌》中已经把诗律用得如此到家的这位作者,绝非晋代衣冠。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倘不得己第一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总要釆取“拗救”措施,即在第三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草诀歌》里有十二句犯“孤平”,却只对“水元看永泉”、“丽琴初起时”、“竟充克有伦”;“驭登殷可亲”四句做了“拗救”,而对“七红即是袁”、“右刀寸点弯”、“勿书绿是缘”、“党堂未易追”、“曰甘势则匀”、“点三上下心”、“貌朝喜共临”、“弃奔七尚尊”八句则听之任之。《草诀歌》对诗律的运用,亦非唐人风格。 汉字的押韵,从诗经时代就开始了。由于语音的发展,各个时代有明显的不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天鼠帖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 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青岛市博物馆藏。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

厘米,横53厘米。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 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 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无鉴藏印。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此轴题款处距边缘很近,且题款形式也似有不尽合理之处,故推测上款可能已为人裁去。王铎此轴作于明末,受字人或与明廷有关,并在清初属于不容于清政权之人,因此收藏者将上款剜去,现在也就难考其人了。 此轴笔墨丰润,行笔洒脱,但笔力略弱,字体亦较规正,当属王铎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草书临帖》轴,绫本,纵163cm,横5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弟昨还,方承一日忽患闷,当时乃尔大恶,殊不易追企。怛想诸治,昨来已渐胜。眠食复云何,顷日寒重,春节至。谢庄白。丁亥十月廿一。王铎。

草诀百韵歌王羲之版本

一、诗文展示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绵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 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 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 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二、图片展示及内容解析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王铎诗稿

王铎《行草诗稿》作者:众如居士 释文: 京中望北山,苍苍得要领。每于僧舍中,延眺臻此境。人声响已息,颇尔众虑屏。禅林无一物,树闲籁复静。冥默似有合,白云流晚影。离家赖此山,相对有馀景。吾生不能言,深坐忽然省。 投柱明因寄沆庵 与我共行游,翩翩多俊彦。京国览物华,随时有闻见。人生少相知,之子重

颜面。绸缪多远意,耿耿回音盼。红梅苞丹荣,欲邀偕式燕。冬尽气徐周,春立阳思扇。勖我以所敦,期我坚狂狷。草木倦未舒,相风不急卞。念君相爱情, 释文: 忘忧生遐眷。空斋重离思,容与自组练。殷勤桃李时,相与襄芳蓿。 愧古 中原非无事,燕地久滞淫。丑风日夜来,肃肃有凄音。出户一聘望,云苦结浓阴。故里今何如,怛然感我心。鹿门能偕室,侩牛晦其身。翡翠羽光彩,虞罗多见寻。珊瑚美枝柯,不复安深沉。思之悄无寐,能不愧古人。

岁晏 夜长不能寐,蚤起端龟蓍。不疑何为占,人境不可 释文: 知。今日趋桑乾,前日涉清淇。明月入我怀,幽意安能持。骨肉路以远,折梅斟酌之。□□改燠寒,相去才几时。括囊在遵养,居安欲思危。原缺经世道,胡为滞子斯。悠悠露花白,此中可对谁。 芳桂 芳桂何不实,修兰一时荣。伯齐与颜回,皆为好其名。大道则不然,嗜好奚

以盈。高山凌崖壑,大海就卑平。多病有所全,无名冲不盈。 吾欲尊柱下,可以逸吾生。 赠曰葵带黄简括苍 华冈被秀草,灵芝不竞辉。仰视驰云光, 释文: 吾子善自持。感物念孤挺,铮铮已不私。漱彼神泉水,手拂花木枝。君子信在独,玄造元无私。徘徊古今事,言之不免悲。愿各保遐尚,忉怛亦何为。 其二

相暌虽不远,若彼江沾蘅。采采隔远道,能不萦中情。良玉切磋需,玛墦有经营。石与兰同宅,原非慕其荣。子洵行古谊,使我道心生。神鳌海水潜,应龙藏光灵。嗟哉口艰难,岂独为嘤鸣。此外不敢言,有言谁与听。 其三 释文: 令名不易居,视履惟周行。素心鉴明月,不与浮飙翔。流景照烟海,咸池有馀光。濛汜立受荣,终古获永臧。池浍与溪睹,被荧及菰蒋。辉辉山上月,念尔不能忘。黾勉策同贯,展厝日方长。芳徽匪一时,无以怀自伤。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 . 《王羲之草字诀百韵歌》 译者:林丽娥教授 【本文】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翻译】草书要写得精美,是书法中最难的事。点画像龙蛇游走一样,竞相在笔端中呈现。如毫厘般细微的变化虽然要分辨。形体和气势更要要求完美。 【本文】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翻译】(左旁)有点的才是「水」。只竖钓的则是「言」。宀头(即宝盖头)不写左边的点。辶旁遶向左时,东边的弯不用写。「知」和「去」的末笔,长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细看。【本文】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翻译】「步」字,是「牛」的末笔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 「六」和「手」连写即是「禀」。「七」和「红」连写即是袁。「十」和「朱」的连写即是「奉」。「三」和「口」的连即是「宣」。【本文】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翻译】左边偏旁的「阜」(阝)和「贝」都写成「丁」的反抅。右边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写成一弯加一点。「曾」和「差」,头部写法一样。「归」和「浸」,形体大致相同。「孤」和「殆」,写法很相似。「矛」和「柔」写法,几乎一样(柔字末笔多一长点)。【本文】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翻译】「采」和「夆」,写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来也差不多。「思」、「惠」、「鱼」三字的写法,和「画」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写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写作「古」。更要谨慎别把「达」写作「连」。 【本文】宁乃繁於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翻译】「宁」的写法与「叔」相似,而稍繁了一点。「侯」的写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引用: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wnagxizhi_shiqi00.0.jpg (592.69 KB) 2010-11-16 23:58 《十七帖》书法地位《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

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直”。《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

王铎的极品佳作《草书诗卷》

王铎的极品佳作《草书诗卷》 王铎的极品佳作《草书诗卷》高清放大,超级震撼!!王铎《草书诗卷》局部王铎《草书诗卷》为其暮年之作,是这位大师最为难得的杰作。《草书诗卷》作于王铎58岁那一年的七月十三日,共书写他的旧诗15首,卷后有王铎130余字款识,叙说书卷缘由及他对自己诗的珍爱。王铎喜欢做诗,常常将胸中愤懑及情绪在诗中渲泄,诗里边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王铎,所以他希望自己的诗留传后人,以期后人从他的诗中读懂他内心的世界。王铎曾经说过:“其留以告天下后世,后世读者而怜其志者,只数卷诗文耳。”于是我们知道了王铎之所以会在一次朋友间的饮酒中一口气连书15首诗,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遇到了能够读懂他的诗的知心朋友。“吾诗有一人知,可以不憾”,“因书怜诗,因诗怜吾”,王铎心情格外激动,以至卷末落款时,仿佛无需思索,信手挥写都得神助,于是通卷写得激越跳宕,恣情汪洋,浓与淡、枯于涩、倚与侧、疏与密,乃至笔线的曲直都仿佛不是使腕而出,而是天意使然。释文: 志吾两人相缔契好之意。乙丑秋日,王铎。《野寺有思》 深秋仍逆旅,每饭在家山。 斸药堪治病,翻经可闭关。 鸟嫌行客躁,云爱故吾闲。

流水多情甚,相窥为解颜。《香山寺》 细经微初入,幽幽疏亦稀。 虚潭留幻色,闇谷发清机。 人淡听松去,僧闲洗药归。 莫窥灵景外,漠漠一鸥飞。《入黄盖峰后山》记得欲题处,潇然众壑音。 绿云开旷荡,履斗据高深。 异鸟寻灵木,贞华就古岑。 樵青催客兴,余绿远沉沉。《大店驿》旷莽田庐少,晦蒙短草枯。 离家忧弟子,到驿见鼪鼯。 世乱人多智,涂危日欲晡。 坤维饶盗成,屡屡冀西榆。《宿摄山湛虚静原游其二》淡远归深气,空山若有人。 古云忽晦色,怪树各成秋。 小酌凭虚籁,幽居想幻身。 豫筹明日去,驻屐为嶙峋。《上摄山》 欲到中峰上,阳阿霁后馨。 江来山背白,人望海心青。 石气蛟龙醒,松风草木灵。 夷犹吴地远,今古但冥冥。《雨中归》雨外容灯火,黄昏石岸明。

王羲之草书口诀及释文

王羲之草书口诀及释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王羲之草书口诀及释文 《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 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庙与绿缘。 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 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 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 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 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 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 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 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

草字诀

王羲之《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合识哉岁似,自别号蹄真。酒花分水草,技放认支文。可爱郊邻效,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 姨母帖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

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上虞帖

王铎

王铎(1592—1652)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并不为过。有人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则更不在话下。此外,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草书诀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1)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2)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3)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4)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5)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 (6)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 (2)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3)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 (4)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 (5)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 (6)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王铎部分书法释文

王铎部分书法释文 1、《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张抱一公祖招集湖亭 有酒沧池对烟丘,相招者谁任意游。晋人唐人曾几度,泉水溪水还同流。钟鼓此城鸣白露,戎兵何处领高秋。芦花今古依然在,羡尔无声眠野鸥。 登岳庙天中阁看山同友 四围紫逻坐相望,突兀高峰划大荒。谁复凌空呼帝座,我今乘胜挹天浆。香烟古庙通灵气,石路神丘点太阳。冻草暮云无限意,汉京封禅旧山房。 牛首山同堪虚静原 一樽绝巘放高歌,回首禅房忘坎坷。旦树晴分天目近,午帆气挟海风过。山吞吴楚犹新燕,寺趁齐梁只故萝。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箫何处倚嵯峨。 频入 频入长安过九衢,谁知幽梦在髭须。只今人路何从说,渐审岩居不可无。屈指箸筹赊日月,伤心戎旅满江湖。此生休外韬真处,锦瑟琪华待醐。 汴京南楼 夷门萧瑟俯晴空,万事欷献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苇,宋家

艮岳老苔丛。牧人壕外时驱犊,猎骑天边晚射鸿。旧月多情依汴水,滔滔东去更朦胧。 崇祯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铎具草抱翁公祖教正 2、《草书杜律卷》: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坐僧房。 生死论交地,何繇见一人。 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它江不向秦。 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秋窗犹曙色,木落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随)转蓬。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丙戌三月夜岩荦廷尉过访闲观大观佳帖戏书子美诗为二弟 仲和王铎时五十五岁 3、《王屋图诗卷》 送自玉 六载宅频移,汝归不必悲。笙镛俱歇处,哭泣独存时。有鹿堪为伴,河淡不可期。 微官终代谢,村酒带品篱。 自玉归寄题王屋解嘲 云峰久与(“无”点去)别,薄禄复燕都。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花林春事早,鱼浦兴情孤。寄语西王屋,茗华举举无。人事多遗虑,终朝独静吟。敢言巢父逸,空负食牛心。伊洛风尘扰,衣裳虮虱侵。火山与瘴土,翻觉林深远。 梅公临行,邀予过斋中 归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过。鼂声彭蠡静,猱路弋阳多。 料得怀思处,岩云欵乃歌。 其二 待到秋江日,(“到”点去)秋江到处花。戍旗无海盗,村庙下神鸦。湓浦橙香熟,鹅湖月影斜。安安垂骨健,休忘送驴车。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29篇高清合集(附释文译文)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帖”,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草书教科书。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丝布衣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王羲之《十七帖》之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王铎专题--(275-279) 草书《题丁野鹤诗》手卷-等

王鐸專題--(275-279) 草书《题丁野鹤诗》手卷-等 王鐸專題--(275-279) 草书《题丁野鹤诗》手卷-等 275-- 草书《题丁野鹤诗》手卷王铎《题野鹤陆舫斋》 537×30.5 cm 纸本1650 湖北省博物馆藏 自署书於清顺治七年(1650)。纸本。草书。自作诗五律十首。凡九十一行,共四百八十七字。537×30.5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卷中五律十首,有六首见於《拟山园选集》(台湾学生书局)五律卷二十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丁野鹤襟怀高洁,不同凡俗,同时并描述了与好友相集於“陆舫斋”吟诗畅谈的情景。 有关丁野鹤及其“陆舫斋”,《书法丛刊》第二十一辑载有锺鸣天先生的《风樯阵马,笔走龙蛇》一文,述之较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言及丁野鹤,称《续金瓶梅》一书即丁野鹤所撰,并云丁野鹤“清顺治四年入京……诗名甚著……六十後病目,自称‘木鸡道人’,年七十二卒(约1620- 1691)。” 卷後有卢震、蒋维藩、卢豫、卢询、尹耀宗、尹兴宗诸家题跋。卷首下角钤有白文“棣华书屋”、朱文“东武尹氏珍藏”二印,後者即尹耀宗,尹兴宗家收藏印。民国以後归武昌

徐行可收藏。释文: 题野鹤陆舫斋 轩中卉气清,天与助幽情。红酒无时缺,白髭不日生。木镵来野客,陆舫在京城。更有高歌处,相邀潭柘行。 其二 结髮多狂狷,花畦棘不侵。著书身命寂,垂老意弥深。五岳离人迳,三茅有道襟。江湖非此趣,尚觉未安心。 其三 茗粥延诗客,无营惬所闻。何心谈市肆,不櫂入雕零。棋局虽能理,星经亦懒明。东蒙吾欲往,谁可并耕耘。 其四 白首难知己,园高上绿烟。祭诗同贾岛,濡酒似张颠。笈外搜山药,囊中响涧泉。市朝风浪起,曾否到渔船。 其五 外事人无息,羡君卧晚霞。邹滕犹劲盗,笔研且圆沙。万灶存何史,千山避几家。孤帆浮海嶠,择地树秋花。 其六 随遇非留意,笛床若晚樯。物情窥鬻子,心事寄蒙庄。元鼎经沦没,神龙在退藏。何妨人大笑,陋室兴虽忘。 其七 敬礼无佗好,读书析寸毫。剑光从匣秘,鹤性与云高。紫馆浇灵草,密山饱玉膏。乾坤俱一艇,何处可容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