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概念复习

经济学基础概念复习
经济学基础概念复习

经济学基础概念复习

第一章

1.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对仅次于最优选择的放弃。

2.三个基本经济学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

4.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一定时期、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能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组合的曲线。

第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是描述衡量一个国家总产出的标准。

建立在商品实物数量和价格两者共同的基础上,因此,无论价格上升还是数量增加都会引起名义GDP.

3.通货膨胀采用不变价格来计算产出价值,得到的结果就是实际GDP。

4.人均GDP:总的GDP除以人口总数,就是人均GDP。

5.收入转移:向那些不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人支付报酬。

6.生产要素:资本存量、要素质量。

7.政府管制:提供法律框架、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力、保护环境。

8.累进税:通过对收入较高的人实施较高的税率来实现市场收入的再分配。

9.累退税:对收入较低的家庭征收较高的税率。

第三章

1.经济交往的原因:⑴作为个人,我们没有能力生产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⑵我们生产自己有能力生产的东西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也是有限的。

2.经济参与方:企业、消费者、政府、外国人。

3.两个市场:要素市场,向社会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4.需求强调的观念是:我们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

5.需求法则: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反之。需求曲线的共同特征是向下倾斜。

6.需求的因素:价格、偏好、收入、其他商品价格、预期。

7.需求量的变动:沿着给定的需求曲线的移动。反映的是商品价格的变化。

8.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9.市场供给反映了不同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销售该商品的所有厂商的集体行为。

10.市场供给法则:市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价格愈高,供给量越多。增加的产出必定需要更多地成本,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价格下才会有较多的产出出现,较高的价格,也可以增加利润,并且诱使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11.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量的变动,沿着给定的供给曲线移动;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12.均衡价格:一种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使得现有买者和买者的意愿相符合。

13.价格上限的三个结果:增加需求数量、减少市场供给、产生市场短缺。

14.价格下限的三个结果:减少需求数量、增加市场供给、引起市场过剩。

第四章

1.总效用:(TU)指从一种商品的全部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的数量。

2.边际效用:(MU)指从某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边际单位)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每一单位商品所产生的额外效用递减。其适用于较短的周期。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1)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2)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增加的速率减小。

5.价格弹性:由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得来。E=

6.富有弹性:E>1,需求富有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映强烈。

7.缺乏弹性:E<1,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敏感。;

8.单位弹性:E=1,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是相等的。

9.弹性与收益:E>1,降价会增加收益;E<1,降价减少收益;E=1,降价不会引起收益的变化。

10.价格弹性决定因素:商品特性,即是必需品还是奢饰品;替代品的可得性;相对于收入的价格。

第五章

1.市场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的总量。

2.生产要素:可以被用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分为短期要素、长期要素。

3.生产函数:产能约束。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生产要素)与最终产品(产品)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是生产函数。

假设有两种投入品:劳动L和资本K,产出为Q,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达成Q=F(K,L).生产函数是在给定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成立的,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函数会发生变化。

4.短期生产函数:短期内一些投入(例如土地和资本)是固定的。此时产出取决于可变投入(如劳动力)的数量。

5.思考:为什么会存在产能上线

潜在产出的上限取决于最少的要素,即短边原则或木桶效应。

6.边际物质产品:指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

反应每一单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

边际物质产品(MPP):。

7.收益递减规律: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一种投入数量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此后边际物质产品随这一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注意:“最终”,也就是说,某一投入边际物质产品并非自始至终减少,它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

8.收益递减规律的原因:资源约束。最初边际物质产品增加来源于劳动专业化。

9.总成本:生产商品或服务所花费的所有资源的市场价值。

10.固定成本:总成本中不随产出的改变而改变的那部分成本。短期内,产出增加,固定成本不变。

11.可变成本:总成本中随着产出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总成本的变化都是由于可变成本的变化而引起的。

12.平均成本的度量:

一、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ATC=

二、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

13.U型ATC曲线:平均成本曲线经历先递减再递增的过程,ATC曲线最初的下降主要归功于固定成本。

14.边际成本(MC):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边际成本(MC)=

边际成本曲线呈上升状态,所增加的一额外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边际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上升,是因为边际产品递减规律。边际产品递减等价于边际成本上升,边际产品递减意味着,当我们不断增加某种可变投入时,每一单位的投入所得到的产品增量会越来越小。换言之,当我们不断增加产量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这种投入越来越多,也就是边际成本越来越高。

型平均成本曲线与固定成本、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曲线最初下降归于固定成本被更大的产品分摊;平均成本曲线后来的上升是由于边际成本的上升。

第六章

1.市场结构:不同的企业获利的机会不尽相同;市场结构对企业利润追逐构成影响;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中厂商的绝对数量以及相对大小。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众多厂商生产相同的的产品。例如农场主

3.垄断:是指单独一家企业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全部供给。例如地方公用事业公司。

4.不完全竞争: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双寡头是指只有两家企业提供产出;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大企业完全或几乎控制某一产业。

5.市场结构对产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购买某产品所支付的价格部分取决于生产此商品的厂商数目。

※产品质量也依赖市场竞争程度。

6.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ⅰ完全竞争厂商没有市场权力(是指改变市场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完全竞争厂商每个厂商相对于市场而言都是如此之小,对市场的总产量和价格都无显著影响

ⅱ价格的接受者

※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个别厂商必须接受市场价格,并相应调整产量

ⅲ单个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只能以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商品

※一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对其产品的需求马上变为零

7.市场需求曲线总是向下倾斜的,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8.企业生产决策

◆产出水平的选择即是企业的生产决策

对于竞争性厂商而言,他们可以以市场价格出售所有的产品,所以他们的供给决策就是生产多少。

◆产出和收益

若竞争性厂商增加产出,其销售收入必然提高。

总收益为一定时期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

◆收益与利润

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总利润取决于产出增加成本增加的数量

◆生产最大的产量,能带来收益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

当增加一额外单位产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增加的成本时,才生产这一单位产出

9.企业生产决策

◆价格

竞争性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必须接受其产品的现行市场价格。

竞争性厂商额外一单位产出带来的收益等于价格

◆边际成本

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通常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上升

10.利润最大化产出率

◆竞争性厂商的生产决策,归结起来就是比较价格和边际成本。

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竞争性厂商就扩大生产水平

当边际成本上升到价格以上时,减少生产

11.总利润

◆总利润的两种计算方法

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总利润=平均成本(单位利润)X销售数量

单位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P-ATC

总利润=(P-ATC)XQ

12.供给行为

◆厂商如何决定其生产量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单个厂商的供给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竞争性厂商调整供给数量直至MC=P

边际成本曲线是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3.供给移动

◆边际成本决定厂商的供给政策

◆任何引起边际成本改变的原因都将引起攻击行为的变化

◆对于边际成本和供给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投入要素的价格

技术水平

预期

14.市场供给

◆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总量

◆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之和

15.竞争性行业的市场供给

◆决定竞争性市场供给的因素

投入要素的价格

技术水平

预期

行业中的厂商数量

16.行业进入与退出

◆进入

当存在丰厚利润时,新的厂商将进入该行业

经济利润吸引厂商—厂商数目增加导致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下降—只要存在利润新厂商就会继续进入竞争性行业—这一过程知道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所有的经济利润消失时才会停止。

◆退出

当厂商发现其他领域的投资利润更好时,将退出该行业。

如果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之下,厂商将离开该行业。

当厂商离开该行业时,市场的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均衡

竞争性行业存在利润导致进入

竞争性行业存在亏损导致退出

长期均衡: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经济利润不会持续太久

17.竞争性市场特征

众多厂商;产品同质;低进入壁垒;MC=P;零经济利润;完全信息

第七章

1.垄断企业是指该行业的全部商品或服务均由一家提供。

2.垄断厂商的市场权利

市场权力的本质是改变产品价格的能力。垄断者会运用自己的市场权力,收取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更多地利润。其市场权力只受到需求和法律的约束。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一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利用市场权利获得利润的能力。

4.边际收益(MR)

是指增加一单位的商品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

完全垄断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销售处其额外产出,且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的

5.为什么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当垄断者增加一单位生产时,就必须降低对所销售的每单位产品收取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下降就减少他所卖出的各单位的收益;某单位额外产出的MR等于售价扣除前面各单位潜在的收益。

6.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时利润最大,垄断厂商在此处生产。

7.垄断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决策比较

完全竞争厂商在MC=MR(=P)处产出

垄断厂商在MC=MR(<P)处产出

8.利润最大化

9.进入壁垒的障碍

专利保护;法律诉讼;独家授权;捆绑产品;政府特权

由于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进入威胁并不影响完全垄断厂商的利润状况。10.垄断与竞争的比较

※在竞争行业,高价格和利润是消费者需求更多产出的信号,在垄断行业,情况相同。

※在竞争行业,高利润吸引新的供应商,在垄断行业,进入壁垒的建立排斥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竞争行业,新均衡形成。在垄断行业,没有新均衡的建立。

※竞争性行业,平均成本接近最低,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不需要处于或者接近最低水平

※在竞争行业,经济利润接近零,在垄断行业,经济利润最大。

※在竞争行业,整个过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行业,价格始终超过边际成本。

※在竞争性行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或者改进产品质量。在垄断行业,没有降低成本或者改进产品质量获取利润的压力。

11.近乎垄断:两个或者多个厂商同样可以操纵市场以取得垄断结果和利润。包括双寡头、多寡头。

12.对垄断的评价

*垄断有抑制经济发展的倾向

*原则上,垄断者更有优势进行有价值的研发活动

*对企业家产生激励

13.规模经济:是指如果厂房和设备规模扩大时,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的原因,一个大的厂商能够在比较低的单位成本下生产,而小企业则不行。大厂商比小厂商的生产效率更高。

14.自然垄断:是指一家企业厂商提供全部供给的效率高于由大量的小厂商共同提供的效率。如电信业务,公共事业服务。

15.掠夺性定价:是指暂时的将价格降低从而有计划地逐出竞争者。

第八章

1.工作的决策实际上就是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一选择取决于人们的偏好、财富以及工资率的高低。

2.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反映了两个现象:劳动的机会成本递增;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3.劳动的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劳动的总小时数,是向上倾斜的。

4.劳动需求:是指雇主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工人数量。

5.派生需求:企业对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派生于市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6.雇用水平的决定:消费需求;劳动力价格

7.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是指增加一个工人时总产出的变化量。用边际物质产品来衡量一个工人对雇主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边际物质产品随着所雇佣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物质产品=

8.边际收益产品(MR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边际收益产品是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的上限。MRP随MPP递减而递减

9.厂商的劳动力雇佣量;雇主雇佣工人,直到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降到市场工资率。MRP曲线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每个工人的价值都不会比最后一个被雇佣的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更高,而且工资率是一样的。

10.劳动的市场需求取决于:雇主的数量;每一行业和每个企业中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

11.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工人的数量;在可选择的工资水平下每个工人工作的愿望。

12.均衡工资:是在给定的时期使劳动力的供给等于其需求时的工资水平。

13.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因素:

生产率的变化;生产率提高,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提高,MRP曲线向右移动

法定最低工资;减少劳动需求量;增加供给量;造成市场过剩

工会的力量;使非公会行业的工资降低。削减工人使非公会劳动市场供给增加。

第九章

1.最优产出组合:是指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合意的产量组合。

2.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销售等信号反映市场对产出的的渴求。市场失灵意味着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没有把我们引致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最好的那一点。

3.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的4个特定来源

※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能排除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私人物品)

搭便车:由于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每个人都会等待其他人去购买——从他人购买的公共物品中直接获得好处。

公共物品市场的政府干预:通过强制征税,用税收来支付国防、抗洪设施和其他公共物品。

※外部性:市场行为引起的,给第三方带来了成本或收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存在外部性。

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仅仅反映私人的利益;社会需求不仅包括私人收益而且也包括外部性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外部性

社会成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所有的资源的总成本,包括外部性。

私人成本: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直接产生的成本(不包括外部性)

外部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存在外部成本,说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则市场需求会夸大社会需求。只要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就会发生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的目的就是阻止把外部成本强加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政府可以采取改变市场动机,规避市场动机的方法。

外部利益:存在外部利益,社会需求会超过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曲线

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

※市场权力

※公平

4.反托拉斯:是指政府干预并改变市场结构并防止滥用市场权力。

5.政府有效干预的效果:大多数公众受益;贫困的减轻

6.宏观不稳定是指经济可能周期性地经历失业和通胀。

7.宏观经济干预的目标:

鼓励经济增长;到达生产可能性曲线;保持稳定的价格水平;提高生产的能力

第十章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实际GDP: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是在不变价格水平下的GDP。实际GDP不会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而以阶梯式、时断时续甚至有时倒退的形式增长。

名义GDP是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GDP

2.总产出的主要用途:家庭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服务;出口

3.消费品分类: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

4.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农业规模的下降;制造业规模的先增后减;服务业的高速、大规模增长

5.要素存量: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存量

6.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生产的

※要素存量可以影响产出水平

※从生产要素的质量解释

生产率:单位投入的产出或者单位时间的产出,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和要素质量

※从生产要素流动解释

为适应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

7.累进税:是指通过对收入较高的人实施较高的税率来实现对市场收入的再分配,比如所得税。累进税使税后收入比税前收入更平等。

8.累退税:是指对低收入家庭征收较高的税率。比如消费税。累退税使税后收入更趋向于不平等。

9.收入转移:政府通过向消费者转移收入和提供服务来完成重新分配过程,其资金来源于税收。

10.商业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经历增长和萎缩的交替

11.宏观经济表现的三个基本衡量指标:产出水平的增长状况;失业或者就业状况;通货膨胀状况

12.充分就业率:在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比较低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情况下,存在以下失业

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所致

摩擦性失业:是指求职期间所致短暂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的技能和雇主所要的技能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由于商业周期处于低迷时期,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进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13.相对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相比较。相对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发生通胀。相对价格上涨具有资源分配功能,但是一般的通货膨胀不具有这一功能。

14.通胀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收入再分配

价格效应——那些青睐价格上涨最慢的商品和服务的人们最后将得到更多地实际收入份额。

收入效应——名义收入比通胀率增长更快的人们,最后将得到更多地实际收入份额。

财富效应——拥有实际价值上涨资产的人们,最后将比其他人更加富有。

15.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消费者所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十一章

1.宏观经济

2.总需求:表示某个给定的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愿意并且能够买到的各种产出数量的总和。

3.影响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的原因

※真实余额效应:货币真实价值就是由每单位货币可以买到多少商品和服务来度量的。

价格水平与消费:价格下降——消费者感觉自己真实收入增多——消费需求上升——总产品和服务需求量上升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影响人们的借款量,从而影响利率。利率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价格水平与消费:当价格水平低时,消费者借款量下降,利率会下降。较低的利率使得货币变得更便宜,会刺激更多地借款和信贷消费。

价格水平与投资:价格下降——利率水平也随之下降——投资品需求上升——总产品和服务需求量上升

※对外贸易效应:如果国内市场价格下降,本国商品变得便宜,本国消费者将会购买更多地国内产品,外国消费者也会购买更多地本国商品。因此,当价格下降时,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

4.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总产出量。

5.对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解释

利润边界:生产者的短期成本相对不变,较高的价格将扩张利润边界,他们生产和销售更多地商品。

成本:当生产者试图生产更多商品时,生产成本也将上升,因此,生产者必须制定较高的价格来弥补随着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增加的成本。

6.总供给曲线先缓后陡的原因

当生产能力还未充分利用时,总供给曲线相对平缓,当接近最大生产能力时,总供给曲线陡峭向上倾斜。

7.宏观均衡伴随两个潜在的问题

非合意性:是指在宏观均衡处的价格—产出关系也许与宏观经济目标不协调。非合意性的结果包括:失业和通货膨胀。

不稳定性:是指即使给定的宏观均衡是最优的,但却可能是要以宏观经济不稳定为代价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会打破充分就业平衡。

8.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税收冲击;利率水平的变化;进口偏好变化;预期变化;本币币值变化

9.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原料的价格;税收的价格;环境或者工作场所标准;移民政策所导致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10.在商业周期中政府的政策选择方式:移动总需求曲线:移动总供给曲线;什么也不做

11.移动总需求曲线的两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2.供给学派:政策就是改变总供给曲线,通过提高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第十二章

1.总需求的四个构成要素: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

总需求(AD)=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

2.不同的需求状况

3.财政刺激

4.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一笔增加的支出将导致总收入数倍的增加。

具备乘数效应的原因在于收入的循环流动性

5.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增加的额外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MPC=

6.边际储蓄倾向(MPS):指每增加额外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的部分

MPS=

7.乘数公式:K=乘数是最初的支出的变化所引起的总支出的变化的倍数。

财政扩张的每一美元都对总需求产生乘数的影响,这一乘数被称为政府支出乘数。

8.税收与消费

减税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只要MPC大于0,消费者就会将减税

的一部分用于消费。最初的消费增加=MPC×减税额

总需求积累增长的数额等于最初减税数额的倍数

支出的累计变化=乘数×最初消费的增加★(见课本217页)9.预算缩减与乘数

累计减少=乘数×最初的预算降低

10.财政政策方针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原创)2012-7-23 20:22阅读(365)赞(6)转载(26)分享(15)评论(1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此章不是重点内容,能够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可,课后题可以不用做。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章是微观的基础性知识,要求理解记忆,掌握供求变动的基本原理,其中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这个知识点高鸿业的教材上貌似没有,要特别注意。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4、5、8、11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5、9、10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属于重点知识,其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生活成本指数都是重要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掌握。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2、3、5、6、12 课后练习题: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 第四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除第6部分需求的经验估计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7,其余没有特别重要的 第四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根据效用函数求需求函数,掌握此知识点即可。 第五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除第4部分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做10题,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捐赠效应”,即“禀赋效应”。 课后练习题:第6题 第六章生产 都是重要知识点,其中生产函数,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等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1、3、7、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 第七章生产成本 都是重要内容,可能会出计算题。其中经济成本、沉没成本、等成本线、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1、12、13、14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11、12、13 第七章附录生产和成本理论——一个数学的处理 课后题1、2、3可以做做,不难。 第八章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是重点章节,完全竞争市场可能会出计算,生产者剩余、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1、2、3、4、5、10 课后练习题:4、5、10、11 第九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本章是核心知识点,几种模型的福利变化分析,包括图形、原理等必须理解、熟记。很可能会出大题或者是计算题,要能够计算福利变化。本章如果出计算题,难度也不会很大,在做题时要学会结合图形解题,这样比较清晰。 课后复习题:1、2、3、4、6、7、8、9 课后练习题:2、3、7、9、10、12、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本章除第七部分反托拉斯法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出题形式多为名词解释和计算。 课后复习题:1、2、3、6、7、8、9、10、11、12 课后练习题:4(典型题,垄断情况下征税)、6、8、9、11、12、15、18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本章除搭售和广告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价格歧视部分,大题小题都有出现的可能,跨期价格歧视和两步消费制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复习题:1、3、5、8 课后练习题:5、9、17、 第十一章附录联合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 本章可以不看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除第7部分卡特尔之外,其余部分内容都比较重要。垄断竞争部分未出现过大题,寡头垄断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模型,要很好的掌握。其中第6部分囚徒的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也较为重要。 课后复习题:1、4、5、6、7、8 课后练习题:2、3、4、5、6、11、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财务_工程]工程经济学基本概念

工程经济学基本概念 1、工程经济学 最早在工程领域开展经济评价工作的是美国的惠灵顿(A.M.Wellington),他用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方法来选择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率,他在《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1887年)一书中,对工程经济下了第一个简明的定义:“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戈尔德曼在(O.B.Goldman)《财务工程学》中指出:“这是一种奇怪而遗憾的现象,…在工程学书籍中,没用或很少考虑…分析成本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也是他提出了复利计算方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技术经济的研究也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30年格兰特(E.L.Grant)出版了《工程经济原理》,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作为教材被广为引用,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2、技术与经济 1)技术的含义 ①狭义的技术,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是其知识和经验的具体体现。 ②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具有一定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即生产力的三要素。 但是技术并非三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比如,必须由掌握先进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劳动工具作用于相应的劳动对象,才能成为先进的技术,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可以说技术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经验、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的总称。 2)经济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是指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我国现沿用的经济一词是在19世纪后半期,由日本学者从Economy一词翻译为汉字“经济”的,其含义与上述不同。现在通用的“经济”一词,是个多义词。 ①日常生活:一是指对生活有利的事或物。如“经济作物”等;二是指个人的生活用度。如某人的“经济条件”好坏等。 ②经济理论界 a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如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等词组中的“经济”的含义。 b指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的社会经济活动。 c指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总称及其组成部分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 d指节省或节约,如经济效益、经济合理性等,就包含和强调对人力、物力、资金、自然资源、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的意思。 工程经济学中“经济”的含义,主要是指“节省”或“节约”的意思,也指国民经济总体,或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部门经济的意思。 所以,也可以说:“工程经济学是研究技术的节约问题的”,“是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 3)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和经济是人类社会进行再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有统一的方面,也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 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微观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 "假设和 "完全 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 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 ,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 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 求自 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 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完全信息 "假设指经济 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 实证 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 析 是 描述经济现象 "是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 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 济变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 济学 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 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 陈述经济行为 及其后果,并试图对 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 析是研究经济活动 "应该是 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 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 常要以一定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提出 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 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 范经 济学 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 ,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 行评价,并进 一 步说明一个经济体 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 济政策。 静态 分 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 程的分析。 个人 需 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 某一特定期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 件下 ,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 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 的 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 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或下降 ),会导致对该商品的 需求 弹性的种类 ①若Ed = o ,为完全无弹性。②若0< Ed <1,为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 ③若Ed = 1,为单位弹性或 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 ⑤若Ed =无穷,为完全弹性。 需求 的 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 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 M*M/Q 。需求的 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EM=dQ/Dm*m/Q ) 商品 分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需求 的 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 时期 内,需求量变动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 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在一定 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 弹性,其 Ed=- △Qd/ A P*P/Q 。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 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 Ed=- 也就是说,商品或劳 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dQ/dP*P/Q )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 分 析就是分析经济现 衡状态的过程,即完 变化,以及有关经济 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 象的均 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 全不考虑时 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 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动 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所谓静态 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 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 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 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 化所 引起的需求数量 移动。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 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 的变化,也就 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 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 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 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 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 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 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需求量的减少 (或增加 ); 单一弹性。此时需求 数是奢侈品的需求。 相等。 ④ 若 l< Ed <无穷,为富有弹性。大多 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它表 示商品需求量相对变 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EM=- △ △△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基础 概念总结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 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 势。 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机会成本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 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这种市场被称为寡头。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经济学基础名字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2.的该商品的数量。 3.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5.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7.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8.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10.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1.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12.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13.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4.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15.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1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1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9.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20.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1.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22.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3.第三章效用论 24.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5.效用单位: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 26.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27.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8.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391025865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经济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 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 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6.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7.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 8.居民人均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居民人均储蓄率是居民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一)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017-11-17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产,并把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的状态。 效率(efficiency):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没有再改进的余地,即如果不让某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差,就不能让任何其他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what,how and whom):一个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叫资源配置,社会必须就这三个问题做出选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即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的经济学分支,其核心是价格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一个经济总体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由计划当局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momy):由市场特别是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而创立了近代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的其它著作包括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等。 边际(marginal):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它变量的改变量。 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边际收益(marginal benifit):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均衡(equilibrium):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以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s hypothesis):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 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 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第四节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重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重点

24基数效用论P115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25总效用P117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26边际效用P117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1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118-119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从该物品连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时普遍存在的。 28序数效用论P116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

表示。 29无差异曲线P129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0家庭预算线P134 家庭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31消费者均衡P120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32边际替代率P132 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者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33收入效应P52 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34替代效应P51 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导论 本章主要概念 1、生产关系: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系列关系的总和 1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 2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 3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 4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①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②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③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 2、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经济体制: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包括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 经济管理制度两部分。 4、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三种类型:a、一切社会形态共有b、几个社会共有c、某个社会形态特有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其作用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本章主要概念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 4、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是指有一定的具体目的,运用一定的具体的劳动资料作用于某一具体的劳动对象, 并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劳动力都能从事的劳动。 10、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

工程经济学复习

工程经济学 第一章 1、工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p4) 答:工程经济学是以工程技术项目的方案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工程技术 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它不研究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本身,也不研究影 响经济效果的各种因素自身,而是研究这些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研究工程 项目的经济效果。 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即研究各种技术在使用过 程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如何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 作业或服务的必要功能。 2、工程经济学有哪些特点?(p5) 答:主要特点有综合性、实用性、定量性、比较性、预测性。 3、你如何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发展趋势?(p3) 答:(1)用什么样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来正确地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2)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怎样更好地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解 决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问题; (3)成本管理系统能否更准确地衡量与项目规模、范围、实验、技术和复 杂性有关的费用?该系统在方案概念和初步设计中能否通过改进资源分配来减 少成本; (4)在多变的市场中,怎样进行再投资决策以保持项目在市场中的动态性。 4、在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6) 答:(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2)财务分析与国民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 (5)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 (6)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 (7)可比性原则 5、经济评价的可比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9) 答:(1)满足需要上的可比:产品品种可比、产量可比、质量可比(2)消耗费用的可比 (3)时间的可比 (4)价格的可比 第二章 1、简述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p13) 答:总投资由建设投资(又称固定投资)、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投资三大部分构成; 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资产投资。 2、什么叫经营成本?(p17) 答:经营成本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特有的术语。它是工程项目在运用期的经常性实际支出。 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 3、工业产品的总成本费用是如何分类的?(p16) 答:总成本费用是指在运营期内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 根据成本与产量的变化关系,总成本费用可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在工程经济分析中,为了便于分析计算,通常按照各费用要素的经济性质及表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课本知识点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吉芬物品除外)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市场出清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第六节弹性理论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