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地理学考清单及知识点

浙江高中地理学考清单及知识点
浙江高中地理学考清单及知识点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浙江考试标准]

1.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

宇宙间的主要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类型。

小行星呈带状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质量、体积小,数量多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如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

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如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彗星,其公

转周期约为76年

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

数量众多,大小不一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具体层次如下:

总星系

可见宇宙

?

?

?

?

?河外星系

银河系

??

?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

?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的成员

?

?

?

?

?

?

?太阳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

行星分布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卫星

彗星

流星体

其他行星际物质

(1)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公转轨道面的特点是共面性、近圆性。

(2)八大行星中,质量与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是水星、最低的是海王星。

考点二|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位置、外观(不发光、不透明、近似球形)

2.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分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2.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油气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考点四| 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特点

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具体圈层结构如下:

2.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考点六| 地球的外部圈层

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浙江考试标准]

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1.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

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3.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

(2)沉积岩由岩浆岩、变质岩等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3)变质岩由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等)经变质作用而形成。

(4)岩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回到地幔深处时,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而形成。

(5)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岩浆到岩石再到岩浆的转化过程。

(6)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考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2)各种地表形态(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3.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大气的垂直分层

3.

(1)三圈环流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

(1)锋面系统

1.水循环的类型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②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例如: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

必修1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浙江考试标准]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

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①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②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

③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右图)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表物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在上述各种土壤发育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尤以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

4.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

(4)地形与土壤:

①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

②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③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④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必修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浙江考试标准]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平面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冰川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考点五|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