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大家好,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使我能够借广州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冬日中的南国。我今天的讲题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说的是人生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没有人不希望通过一个好的人生,那么好的人生怎么界定?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有着大致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有一句歌词平平凡凡认认真真。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中也有一些层面的区分,有小的成功也有大的成功,我今天说的这个曾国藩,是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方面的成功。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家或者是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说的具体一点,曾国藩在仕功建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我先将把人生的履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于曾国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会有这个人物出现,也会有一个介绍。我今天的这个简单介绍,完全是根据史册,不是小说中人物的介绍。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

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香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现在这个县已经被分为两个县了,划开,他是属于双峰县,他的家在双峰县也是很偏僻,是位于四个县的交界地方,我们中国的边区都是贫穷、偏僻、交通不方便,相对比较落后,这是我们中国边区的特点。当时他家里有这样几个特色,一个是四代同堂,他出生的时候他曾祖父还在,一直到他五岁时曾祖父去世。

第二点,他家里三代同堂维持了很长时间,家里的实际当家人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一直到他的孙子正式做了吏部侍郎,才以78岁当时的高寿去世。第三点,他们家是一个耕读之家,家里本业是种田,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三兄弟,父亲是老大,一辈子做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塾师,曾国藩的弟弟,老二也是以读书和种田双重身份度过一辈子,最小的一个弟弟刚刚成年就去世。这是他上两代的情况。

曾国藩的兄弟姊妹很多,有五兄弟,四个姐妹,也就是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上面老大是一个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长子。而他的叔叔却一个儿女都没有生,他有一个弟弟排行老六,也就是曾国发被过续给叔叔做儿子。他家里女的都比男的大,而且大很多,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但是家里并没有娶小老婆的情况,大这么多也是很和谐的在一起生活。

另一个特点,他们家是真正世世代代以作田为生的,曾国藩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家里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人有过科举上的收获,完全是一个农民家庭,直到他的父亲才有了一个秀才,而这个秀才得之很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所以在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他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

他中了翰林,2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读两年书,可以在北京读也可以在家里读,曾国藩没有在北京读而是回到家里读,读了二年到30岁时才正式离开家乡走出湖南到了北京,通过翰林院的最后一次考试,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个翰林,也开始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

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什么意思呢?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处级是七品官、七品县太爷,县长就是处级,他是从七品,比正七品矮一个级别。他由这个很低的,可以说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当年37岁做到从二品大员,在湖南一代是空前绝后,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因为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

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只有三个人。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他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二年前是副部级,具体了做副部长的资格,薪水和待遇都是副部长,但是没有一个空缺出来,二年后有了空缺正式做了副部长。大家不要以为副部长也不是很高,今年在北京听我讲课,来了175个副部长级的,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他们说北京有五到七倍左右的部长级。

但是曾国藩时期不一样,当时中央只有六个部,北京六部口就是当年六部衙门的口子。六个部每一个部是两个正部长四个副部长,也就是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为什么设两个部长呢?是为了照顾满人,有一个部长一定是满人,还有两个副部长也一定是满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留下三个缺,一个部长二个副部长,北京城里的副部长只有18个缺,可见不容易,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极大福了,大员已经是中央高级官员了,要从二品以上。曾国藩在北京呆了七年,就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大员,九年之后正式做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长,非常不容易。

还不止这些,他42岁离开北京,这三年时间他六个部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哪一个部缺了部长,临时找不到就是他来兼,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等等他都当过。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假设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变发生,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估计,他是晚清政坛上一颗新升的新星,不用十年十五年完全可以从尚书到大学士,这是毫无问题的。

他是怎样做官的,为什么官可以升的这么顺利这么快,他有一次一次性升了4级,这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我曾经在评点家书中说到,做官一定要有这样的阶段,否则他按照级别去熬,九品十八级,熬到退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一个三品官、四品官。如果你要在中年的时候,能够进入高位,以后能够从容的施展你

的政治才干,必须有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官如果没有超级提拔的过程,也很难成就一个政治家。

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我不能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是说教给大家怎样做官,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今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他是真的有做官的诀窍。从30岁到42岁,他在北京城里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将官做的可圈可点。

在42岁这一年,他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家奔丧,当时朝廷不管你做多大官,你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官要辞掉,朝廷的俸禄不能拿,要回家守三年。我在评点家书里说到这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以孝道来平衡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都是批判很多、否定很多,比如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确实不合理,但是有另外的东西来平衡,使得这些东西能够和谐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平衡的机制,中国女性几千年都是受压制的阶段,何来一个民族的生机?如果女性就是受压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为母亲守三年,这就是一个平衡的机制。

曾国藩回到家里为母亲守丧,这时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出来,来到湖南,很快战火燃遍三湘四水,中央很短时间下了43道圣旨,在江南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曾国藩第一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这也不是随便任命的,曾国藩是当年43个团练大臣里最具备条件的人,一个他是中央暂时在地方为父母守丧的二品大员,在海内外很有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年龄也正当做一番事业的壮年,42岁,非常理想的一个团练大臣。

而且湖南历史上有办团练安定地方的沿革,湖南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白莲教动乱时期,湖南就是靠团练安定了地方,所以太平军打进湖南很快湖南各地就办起了团练。曾国藩就从这里从一个文官转变成了一个在军营里,在戎马中办事的将军,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曾国藩将一支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同治三年将南京打下。朝廷封他为一等侯爵,当时到曾国藩时,前面被封为侯的人只有四个人,曾国藩是第五个人,而这前面四个人全部是军人出身。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往往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

万户侯,他是一等“毅勇”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做到了。

同治四年五月到同治五年十一月,曾国藩奉命与捻军作战,但是这个仗打的并不好,他辛辛苦苦布置的策略,在同治五年八月被冲破之后,宣布了他治捻无效,怀着愧疚的心情,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年底离开了军营,回到了两江总督任上。军事首领的人生阶段就结束了,后来曾国藩做过保定直隶总督,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后来同治九年八月又发生了刺马案(?),曾国藩又奉命调到南京,再次担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2月初4,也就是15年前同一天他父亲去世的一天,曾国藩因脑中风去世,发病到去世也就是45分钟。他死后朝廷封他一个谥号文正,只要有翰林

做过二品大员朝廷都会给号包含“文”字,然后再加一个字,这个字就看你在生表现业绩而定。

我们以中国主流文化来界定曾国藩人生的大成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华夏文化,要求人积极的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传统主流的文化对大成功也有一个表述语,那就是“内圣外王”,所谓的内圣也就是指心中充实着圣人的学悟和道德,或者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的修炼,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人品的不断圣化。

我们过去中国提倡圣人作为标准,他实际上是要求你不断的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其实是不可能做到圣人,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外王就是建立王者之业施王者之政。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曾国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方,甚至提出了不为圣贤极为禽兽的极端口号,内圣他做到了,奉旨平定叛乱,将动乱14年社会重新纳入了封建社会的管理。

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展开,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很大的一个课题,在曾国藩日记里真实的记着当年因为长年战争的原因,公然有人肉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战争,所以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安定,是要结束这个战争,让人真正过上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来评价这个战争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曾国藩平定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业,左传中有说到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是获得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道行被获得赞美,他的文字有千语万言流传于世。

在中国世人的心中,一般都认为人格的修炼也就是圣化,他是与从政,也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很难完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圣化是属于理想性的东西,理想的东西只能在山洞中修炼,但是整治社会是一个公共的事情,可以说人心很复杂,甚至可以说人心很险恶,必须要施行一些以毒攻毒的手法,通常就认为深入社会不能以圣贤来做,只能以英雄豪杰的方式来做。

当年曾国藩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他说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所以从古至今内圣外王或者说立德立功立业等,中国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对立的东西,就是道德圣贤和事功这几个方面是对立的,很难统一起来,又做圣贤又建立事功,很难。但是曾国藩可以说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做到了,所以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

我们下面谈一谈曾国藩的修身,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对他事业的帮助。

曾国藩在到了北京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缺了二个东西,第一个他缺了实际的学问,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说到。第二个,他缺了人格修炼这一项,因为过去忙于读书做八股文应试诗,目的是要敲开功名大门,就像现在的小孩子读

书应试教育一样,他忽视了对自己道德品行人本身的修炼这门功课,到了北京之后,曾国藩得到了一个名师谭健指点,也是一个湖南人,谭健是这个方面做的很好的一个方面。

然后曾国藩还有一批朋友也在从事这方面的修炼,曾国藩以谭健为师,然后在一批朋友的推动下,有意的补上了这门功课,对自己的人格修炼予以重视。他当时在道观二十年到二十七年这一段时期,在翰林院工作,他将这件事情作为他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最高境界是“慎独”,见之于四书,大学、中庸都有提到这二个字,就是人应该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独处,失去监督的情况下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这是人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曾国藩说过举天三尺有神明,神明为自己的监督。西方说上帝是监督,其实神明也好,上帝也好,其实都是存在自己的心里,世界上没有神明也没有上帝,我们中国的学问说的是神明监督,西方的文学是说上帝监督,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心在监督自己。

慎独最高的境界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当时他的手段以记日记的方法,每天记日记,这个日记就是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他当年在北京每天记日记,大部分都是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一种检讨,限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道观22年他一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朋友被派了一个美差是一个地方的主考,内心也是非常羡慕,他在日记里也写到,刚刚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太不成气了。

他的升级就是这样来检讨自己、责备自己,通过检讨和责备,不断的向圣人靠拢。这个东西我们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可以想到,文化大革命有一句话极像这句话,“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曾国藩当年这套东西,实际上是灵魂深处的爆发,是最彻底的革命。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他也没有忘记青年时代的

这些,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这五个字之外,他还将功课不断的扩大,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学习的楷模,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错,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持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

第二句话就是主敬则身强,这个敬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神不振颓废。第三句话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第四句话习劳则神钦。他说现在世界上有最不平等的事,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一年辛辛苦苦也就是获得那些东西,而那些富家子弟每天都不劳动锦衣玉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大员就可以说到这一点,说的都是道德修养,说的都是人格修养,曾国藩从三十岁开始修养,到61岁去世,后半身都全部的贯穿,难就难在这一点上。

尤其是我们现在,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怀疑。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曾国藩一生的事业,我可以告诉大家,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一点也不空虚也点也不虚无缥渺,限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简单的讲几个方面。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在修身的这个时候,曾国藩为自己的人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这个大的纸箱是中国主流的文化,也就是儒家的文化,是需要他们的子弟应该做的,就是人生极终的追求。很多儒家子弟在为官之初或者青年时期,也有可能有这样的志向,但是贯穿在自己的一生并不多。

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他后来办湘军,朋友们都知道,军队统帅的钱非常多,朝廷的钱是给统帅的,成千上万两的银子,由他来进行安排。曾国藩当时提出六个字希望大家监督,第一个就是不怕死,带兵打仗不要怕死,第二个就是不爱钱,要大家监督也要神明监督。

大家不要小看了志向,一个人立什么样的志向,是以人生大的规划,曾国藩这两个志向的拟定,就将他的生命与社会的事业联成一体,无论是澄清天下也好,无论是不以做官发财也好,他都是以一种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不是谋求自身的利益。因为这样的志向,奠定了他人生的指向是往哪一个方向,就是自身跟社会联成一体。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两句最著名的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大家都要好好的琢磨这句话,心的安宁才会有远大的事业,淡泊是明你的志,淡泊名利、淡泊名誉等等,表明自己的志向,我的志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为了拯救这个乱世。

诸葛亮当年隐居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才出来,他的出来不是说我要辅助刘备当了皇帝我要当宰相,我有重权或者万贯家产,不是的,我的责任是扶持汉室平定天下。立志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东西,会明确你的人生志向,非常重要。

第三,有没有一些做人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受到干扰的时候,能否守得住,这是人与人之间格调高下一个重要的区别。曾国藩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他通过自我反思慎独的方式,来保证这个原则的守住。比如说拿不贪来说,除了不贪钱,还有不贪权、不贪名、不贪地位、不贪享乐、不贪份外所得。

这个不贪是属于修身的方面,最终是为你事业的成功把住,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关系,限于时间的关系,曾国藩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无法跟大家讲。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曾国藩早期的时候,有一个小重要的任务叫肃顺,他是皇室成员,咸丰的堂弟,是皇亲,这个人非常能干、精明,满人当时普遍不能干,肃顺特别能干,满人当中皇室当中非常精干的一个人,咸丰皇帝非常信赖他,以后曾国藩打仗七八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我后面还会说一两句,到了咸丰九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两江总督,这都是肃顺在中间的运作,要相信曾国藩,要相信一批能干的含人,包括胡林翼、左中堂。

当年曾国藩得到两江总督,他是非常盼望有这样的实际职位,非常感谢朝廷、皇帝对他的信任,但是他旁边的人跟他说这是肃顺办的,应该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幕后执掌权利的人,而且这个人非常注重私人感情,如果他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你今后的事业将会得到他更大的帮助,拿今天来说朝廷有一个很得力的靠山,做官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靠山,只是可惜找不到,现在有这么好的人物为什么不靠一下?曾国藩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不能这样做,因为从当年来说,所谓朝廷的规矩,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组织原则,提拔我们是要感谢党中央,不能感谢某一个人,当年提拔是感谢皇上,不能感谢皇上身边的人,这是一个组织原则你守不守得住?

曾国藩严格的按这个办事,写了一封信任感谢皇上就可以,肃顺认我或者不认我我都不能丧失这样的原则,于是他给皇上写了一个褶子,并没有给肃顺写。咸丰30岁就去世了,谁也没有想到去世这么早,更没有料到他在生的时候所任命的辅政八大臣,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辅助他六岁的儿子登基,肃顺做梦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看重权利,还有一个人手法比他手法更高明,这个人就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他抓住了肃顺一个致命的缺点没有任命他的亲弟弟来做辅政八大臣,咸丰有两个亲弟弟,因为有隔阂,到死都没有任命。

慈禧太后就联合了东太后、联合了咸丰的两个弟弟,一起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权力夺回来,和皇帝两宫同治垂帘听证,慈禧太后非常厉害,将肃顺杀掉了,肃顺的哥哥等都被赐死,其他八大臣被削为民,肃顺在菜市口被当中斩首,而且抄家,在他家里找到一个绝密的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官给他表忠心,以及过去往来的书信,所有的人都有,但是曾国藩没有,所以慈禧太后确认曾国藩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大臣,所以曾国藩真正执掌大权就是从慈禧太后开始,今后所有的朝廷部长、副部长的任命、地方省长副省长的任命都要先听曾国藩的意见,他当初并没有预计到咸丰皇帝会三十岁死掉,更没有想到以后会有一个女人当

家,会将肃顺杀掉抄他的家,他为什么不给肃顺写信,就是有守,守住了做人的原则,保证了他事业最后的成功,道德和事业的联系就是在这里。

第四,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作为湘军的统帅,当时曾国藩是东南战争的领袖,能够用名利笼络人固然很重要,而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严谨的修身使曾国藩在各路统兵将领中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此处,许多人都是出自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因为对他的崇敬而来。野史中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驱之。

就在我们广东有一个名人容闳,他在美国接受了西方的教义,因为太平天国是拜上帝会,也是信上帝,天父天兄,兄弟姊妹,他认为中国很有希望,将洪秀全太平军看着自己的同道这,个人很爱国,很希望将中国建设好,寄希望于洪秀全的身上,结果他到南京,呆了很长的时候,也没有见到洪秀全,他所谈的关于救国的想法,太平军中没有一个人认真的听,最后给他送了一个官印来打发他,容闳非常失望,认为这批人绝对不是中国的希望。

他准备在长江沿岸做一点茶叶生意赚钱回到美国,这时曾国藩知道了他,三番五次推朋友带信给他想见见他,本来容闳不想见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是太平军的敌人,后来因为曾国藩的诚恳想来还是见一见。容闳见了曾国藩,寒暄之后曾国藩说现在要救中国,要以什么为主,请先生谈谈你的看法。容闳一听这个话,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于是他提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这个东西来救中国,中国必须要走这一条路。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就是起之于此,曾国藩非常赞成他的观点,马上拿了六万两的银子给他,相当于今天的三千万,第一次见面就给他这么多钱,让他去做代表到美国采买机器,运到中国建立工厂。

容闳带了六万两的银子到美国,一分钱也没有贪污,如数的购买了机器,这个机器后来在上海登陆,建造了中国当初最大的一家兵工厂,也就是江南制造局,解放之后的江南造船厂,但是不是第一个。这是以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为中国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关于这个方面,有许许多多的例子,今天限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办法多谈。

曾国藩事业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无疑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朋友们之所以今天这么对他感兴趣也是因为他的事业大成,曾国藩怎样将事业做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讲题,我愿意将这个讲题充分给大家讲透,以我二十年研究曾国藩,今天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谈一谈,余下的问题我们今后有机会再就这一个专题讲一个上午或者一整天。[NextPage]

第一,储才仰望。我刚才说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意识到自己有两大缺失,一个是人格修炼上的缺失,另外就是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他意识到这个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以为读了四诗五经或者可以写文章就是有真本事的,其实这跟真才实学是两回事,就好比今天考到北大、清华,或者读到他们的博士

后,书是读到顶了,但是并不是说就是一定有真才实学,就像很多人觉得官位高就是有本事一样,这不是一回事。

曾国藩比较清楚,他到了北京之后知道自己当年只是应试,会考试会做题目会猜题目的本事高,但是真正的本事还没有,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缺乏到这方面的真才实学,缺什么呢?因为当年没有数理化,可是中国当时也有很多诗学,比如说诸子百家等等,前人很多经验都记载在二十四史中,还有一些真正的大文学家、大诗人的作品,比如说韩柳李杜等等,还有兵书、水利、农学,还有国家防灾的,曾国藩利用自己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翰林院是没有什么实际的职务,但是又好在所有的这些书都有,他如饥似渴的读了很多实学的书,所以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

还有就是仰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曾国藩主要是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诗和文都写的很好,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可惜没有王安石、黄挺坚来跟他对赋。他说古人做文章的诀窍,我在三十多岁时全部清楚了,文章的确写的很好,我们读中国文学诗的人都知道,他创建了湘香文派(?),如果有空的话,大家可以翻钱钟书的父亲钱基伯(?)老先生的“现代文学史”,里面有评价曾国藩的文学成就是非常高的。

当时他使用写诗写文章,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那个时候的文章不像是今天,我今天当了作家很惭愧,今天大家不认为作家怎样,但是那个时候文章做的好就是大人才,今天我们当一个作家还是萎萎缩缩,有时候出一本书还要看出版社答应不答应,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前作家大家都是看的很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没有什么媒体,大家也没有什么娱乐,欣赏也就是诗文,如果诗文好就是好,曾国藩将自己的声望提高,不但是北京城,他的家乡湖南也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当年他回到湖南能够一呼百应。

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情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生。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二十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都是保存下来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唐浩明评定曾国藩奏折,这些奏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是在君王至高无上的情况下,敢于批评当今的天子,冒着杀头的危险,当时他的父亲和叔父为他捏了一把汗,不要这样写了,为大诚之道在于感化君主,不是这样批判,他父亲这样写信告诉他,这样做太危险了。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自从道观中期之后,北京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情况,所有的官员都是报喜不报忧,都是歌功颂德,当时的史料记载有一折言地方厉害,当时的朝廷非常昏庸,地方官员不跟朝廷说地方的不好,没有什么事,让朝廷放心,都是写这样的事,而曾国藩敢言,将老百姓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有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奏折,说到现在的官员,京官就是互相推诿,不管事,地方官呢就是敷衍,研究红头文件办事,敷衍过去就算了,实实在在的事情不管。曾国藩说现在的官场就是这样,普天下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他原话就是这样,

一旦国家有事,将有缺才之患。一年之后,太平天国起来,从广西打到南京,一路攻城夺地,势如破竹,当时朝廷国家体制里的文官、武官里没有一个人是太平天国的对手,人才靠曾国藩从体制外重新集合,湘军是体制外的军队,湘军里的人才全部是体制外的人才,大清王朝体制正如曾国藩所言没有人才,不信而言中。

你说这样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虽然是直接上到朝廷,但是他的副本在社会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储才仰望,这是第一点。

第二,抓住机遇。我刚才说了,朝廷当时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42个团练大臣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唯独曾国藩成就了一番大业。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因素在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过去历史学家们研究这些东西,都很忽视的没有看出来的,曾国藩很高明的一个地方就是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有一点打擦边球的味道,这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就是中央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说起民兵大家知道,民兵不是军队,中央也不要你建军队,他只要你把民兵搞好,将地方维持好。这是中央的意思,为什么不让地方建军队?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地方怎么可以建立军队,何况现在的老板是一个满族人,现在的皇帝是满人,满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他自己就是靠刀把子以十多万的军队占领了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所以他绝对不会让你建立军队。

但是曾国藩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国家正规军八旗子弟不行了,你要真正完成皇上交给你的使命,要将这个事情做好,一定非要建军队不可,团练是不能成事的,这就需要打一个擦边球,曾国藩怎么样利用这个东西,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他给朝廷打了一个报告,说现在团练都在县里,我这个团练大臣在长沙,孤家寡人,那里出什么事情调团练呼应不灵,我必须有一支大团,就驻扎在长沙,由我来直接指挥,那里有土匪或者是不安定了,我就调这支人去弹压,人也不需要很多,只需要一千人就可以。

当时朝廷,咸丰皇帝,二十多岁,非常希望有勇于做事的人,刚才说到地方官员都是不做事的,都是推皮球,没有几个人真正来揽事做,现在曾国藩要揽事主动承担责任,咸丰皇帝怎么不愿意呢?马上一道批示同意,于是曾国藩拿着这道圣旨,将他的家乡湘乡县里的一千个团练调到这里来,就是罗哲南以及他的子弟李数南等一批人,最先是湘勇,我们现在一般说湘军,是湖南的,因为湖南也简称湘,但是最初这个湘军不是湖南的意思,而是湘乡,这一批乡勇。

然后到了长沙组成三个营,然后选出营官出来发军装建立营房,发军饷让他们成天操练,各位想一下这是什么?这就是军队,已经不是民兵了,民兵和军队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民兵不发军饷,没有钱,军兵不穿军装,民兵不整天操练,有事就集合起来,没有事就各自拿着锄头种田,现在民意上是乡勇,实际上就是军队了,按照七级官建制,军饷也是非常高,军饷是四两二钱银子,兵可以拿四两二钱银子,一家老小都过的很好,安心的在湖南长沙服他的兵勇,然后整天的

操练,悄然中完成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抓住机遇,别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这是曾国藩头脑中的精明,过人之处就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步就是这样。

第二步,因为他雷厉风行,要将长沙镇的乡勇和他的乡勇一起训练,面对非常疲塌的湖南官场,他要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就得罪了当地的官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办事的总会得罪不办事的,如果大家都不办事大家都会呆的舒舒服服,但是现在你一个人要办事,你破坏了我们的安宁,那肯定就被得罪了。曾国藩最后在长沙呆不下去了,他就想到长沙这个地方不能办事,要办事就必须离开长沙,就看中了衡阳,我的老家。

他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他说湖南南边乱子很多,这支团练必须要到南边去驻扎,便于安定、稳定地方,朝廷那个时候也同意了,你也是勇于任事,咸丰皇帝同意了。曾国藩带领这一支一千人的队伍,从长沙到了衡阳,也就离开了湖南长沙的文武官场,他可以自由发挥了,这时他又有一个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就是江中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希望湖南给他提供训练军队,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朝廷说皇上将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来练兵,他奉这个旨一下子在衡阳将一千人扩大到一万人,水陆两支人马,水营、陆营,他很有远见的建立了水营,他想从湖南进入到南京没有水兵不行,建立了五千水兵、五千陆兵,二十个营。那时候的运输是非常大的事,不像现在有火车、汽车,那时候肩挑很多,还有伙头兵等等,一万八千人,短短几个月的时候,一千乡勇就变成了一万八千人的水陆大军,曾国藩就成了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军事统帅。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湘军打下武汉,武汉当时是华中的第一大镇,是当年洪秀全起事之后清朝取得的最大军事胜利,一下子将湘军的声名抬了起来,这支军队会打仗。这时曾国藩清醒的认识到,他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打南京的任务交给我,沿江而下。当年打南京意味着朝廷天下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好比神舟六号现在被我们广东那一个地方的小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军队劲旅,第一号的国家项目,你拿下来了,意味着你就是第一。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这样一支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第三个就是屡败屡战。我刚才也说了这么一下子就大了起来,这一大了谈何容易?曾国藩当年创造湘军,在衡阳城里组织了一万八千人的军队,他自己也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本事了,他要模仿洛宾王,他觉得自己一个书生成为一个军事统帅,当年洛宾王也是完全的书生,可以写《讨武召檄》,我现在要模仿,浩浩荡荡到北京,战无不胜,很快中国就被收复,做了这样的梦。那知道出师不胜,结果后来打仗又不利,不利到什么样的地步?他自己很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给朝廷写了这样的信,说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很惭愧,我没有办法完成朝廷交给我的任务。

你要想到不到万般无奈的时候,他怎么会自杀?怎么会给朝廷写这样的遗志呢?他打了败仗回到长沙城里,长沙13道城门紧闭,不让他进入,因为他得罪了长沙官场的人,大家恨他,大家巴不得看他的笑话,一个堂堂的国家命官,为朝廷收复失地,居然在自己的家乡打了败仗连城都不能进,羞辱到何等地步?后

来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以至于曾国藩巴不得早日离开,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给朝廷写信说我要回来守丧,没有等朝廷的回复,就带着自己的弟弟回去了。为什么会这样?他也是万般无奈,巴不得早一点走。

后来他在四十七八岁得到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所有这一切曾国藩都忍了下来,用一句话来说打落牙齿连血吞,不让人怜悯,同时将复仇的种子埋在心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他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曾国藩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这两次之差在于精神,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也无法展开。

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干事业古代也好,当代也好,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就会越多,你能够不能够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挺下来,也就是我小说中说的曾国藩有十八条挺经,李鸿章问他,曾国藩只跟他说了一条。他的挺就是挺住,硬着头皮挺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事业成功的一个最坚实之所在。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犟,骡子不回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比较要有这样的人格素质,这最后就是取决于人的素质。

第四,识才、用才。曾国藩是一介书生,没有一天戎马生涯。当年曾国藩之所以在朝廷让他出山他犹豫不决,他觉得自己没有带过兵,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真正军事上的部署不是国防部的事,国防部只是兵员、粮草等等,当年国防部就是军机处,全世界的国防部长都是文官,所以他兵部侍郎可以当的很好,可以真刀实枪的当军事统帅是另外一回事。他当时就做好了准备,靠的就是人才,是别人的能力。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议论纷纷,各持意见,有说好有说不好,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上。曾国藩在生的时候,像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曾国藩会用人。曾国藩识人用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曾经跟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老总谈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今天苦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展开。

曾国藩他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哪几点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呢?我简单的概括了一下。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他的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你说现在那一位老总那一位领导干部,你说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绝对没有那一个人会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你脑子里有没有非常透彻的认识,你办事是需要人才的,不是你自己就可以,你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所以曾国藩说我办的是天下人之事我需要的是天下之才,网络天下所

有的英才,他对这一点非常清晰,无论是湘军创建之初,当时军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武器的问题、军事训练的问题,但是都不是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在打仗的时候攻城掠地,他说我们国家的问题不在于得地而在于得人。

第二,他真正的爱才、惜才。现在说那一位领导或者老总不爱才也不会,但是关键是你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才、惜才。曾国藩一生有三乐,一个就是读书时远远传出的声音,一个是辛苦劳动一天洗个澡安安心心的睡觉,还有就是我奖励人才,让他们一天一天的进步。我们作为领导,有没有这样的心?

别人做出的成绩,建立了功业,我的手下做出成绩,我感到很快乐,由衷的为他们高兴,有些人是嘴巴上说说,但是真的部下超过自己,心里酸酸的,这多的很,嫉才、妒才,人性中有天生的嫉妒别人比自己强的想法,这不是说领导就不好,这种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他不自然就会这样。你比我地位低、不如我的水平,我可能会很关心你、爱护你、鼓励你,当你一下子冲到我上面去了,成就比我大了盖过我了,心里不高兴,这是人性的自然。我们的领导有没有真正把宏奖人才作为自己内心的快乐,这很重要。

第三,曾国藩特别会辨人,尤善相士,所以有一部书《兵谏》,我有专门考证,这本书不是曾国藩写的,早在曾国藩前就有这本书,这本书也不是什么很不好的书,谈了很多辨别人的方法。他为什么会冠着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因为曾国藩以善于识别人而著称,他是一个真正的伯乐。有传说很多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我作为研究曾国藩的人,很多人都问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点相人的办法。识人、相人很重要,不一定是当领导就要这样,一个丈母娘选女婿也要看一看,一个姑娘找先生也要识人。的确,曾国藩对此道很有研究,实实在在记在他的日记里,就有这样的识人的话,他说一个人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贵相,我们交代一个人办事,有些人没有下文了,办的怎么样也不给你汇报一下,有些人就会跟你讲事情怎么办的,一步步,后者就是事有归着,有些人做事是今天一件明天一件,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年终总结没有什么,但是有些人做事件件做好,还有心存仁慈之心,愿意周济别人也是富相。这个好理解,我觉得谈的还不是什么富或者贵,谈的都是人的品行的问题,一个修炼的运用,曾国藩很多东西都是从人性来谈的。

当然有些东西我也不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曾国藩说邪正看鼻眼,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歪门邪道的小人就看鼻子和眼睛,真假看嘴唇,这个人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伪君子,就看他的嘴唇,功名好不好看器宇,整个脸气度长相给你的整体的感觉。事业看精神,你这个人事业有没有成绩,就看你的精神,你是颓废、颓靡的,我们湖南话污泥扔不上墙,还是精神振作昂扬的。若要看条理,就是这个人有没有条理,有些人没有条理,说话东一句西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知道天高地厚,全部都在言语中。这是曾国藩日记里真实记载的东西。我研究曾国藩二十多年,我也没有看清楚到底那一种鼻子就是正人,那一种鼻子就是邪人的。我还掉了一句,主意看脚跟,遇到事情有没有主意,要看这个人的脚跟,很玄妙,曾国藩可能指点了一个方向,我们真正要掌握可能还要做一番研究。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我再说一点,就是大功不举。

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国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以及自己的忘乎所以,正是因为对这样的人性和社会看的很透彻,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同治三年,54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之后打下南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调拔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在曾国藩的弟弟和其他将领在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这就是我小说中说到过的,一方面风风光光,天下第一功臣;一方面朝廷又暗中防范,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怕他们造反。

曾国藩很清晰的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的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是同事们干的好,而自己在任何的时候都声称做的不够。第二个,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回家去,避开漩涡的中心。第三个,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第四个就是撤掉聚敛银子发军饷的局。第五个就是举行恢复乡试,中断了十多年,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三代人同去考乡试这样的现象当时都有很多。[NextPage]

曾国藩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使曾国藩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当时曾国藩有八个字给慈禧太后,才大心细、静气内敛,足可以当方面大员。就因为这八个字,慈禧太后将李鸿章任命为江苏巡抚,而李鸿章也的确不辜负老师的栽培,不但这支淮军帮助曾国藩打下南京,而且以后的打捻军曾国藩没有成功,是李鸿章打下来的。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开创了洋务时代,而且将老师未尽的事业搞得轰轰烈烈气象宏大,这是大家都知道。

还有一点大家不知道的,像曾国藩这样在生权倾朝廷的大臣,中国历史上很多都是死后马上就翻过来了,也就是一个很高名位的人,在死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毁掉声誉,毁掉在生得到的评价,太多了,近代也有,眼前也有,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也有发生。但是曾国藩在死后,他的声名比死前更为隆盛,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死后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大清王朝的军事外交整整三十年,权倾天下。而这个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口口声声都是我老师我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老师一句不满之词,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是有很大作用的。假设换一个人,在千方百计的诋毁老师,说老师这不好那也不好,或者没有这个权力来弹压反对他的,曾国藩可能在死后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也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把柄可以攻击。

当年湘军的那些主要的人物,全部是曾国藩识别提拔出来的,所以这些人都很忠于曾国藩,我刚才也说了,皇上的圣旨调不动,老先生的一支手令这些人可以千里驱之。他不但识别了无数的人才,成就了他天下大业,尤其是他慧眼独识,

选择了李鸿章作为他的接班人,作为他的事业助手,是他一生在人才识别上的大成功。

我曾经有一篇文章《晚清政坛上的一对师生》曾经被国内很多媒体转载,就是介绍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师生情。曾国藩尤其是在出名之后,号称门生满天下,实际上曾国藩从今天的意义来说,他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是为什么做了曾国藩的学生,是因为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同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班同学。李文安很敬佩曾国藩的人品道德,所以将他的儿子李鸿章从安徽叫到北京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教他诗文当然也教八股,是在曾国藩的指定下,李鸿章才高中进士,25岁就中了。包括后来怎样用他、提拔他,比如说组建淮军,就是曾国藩给李鸿章的事业、整个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契机。没有曾国藩让李鸿章办淮军,就没有历史上的李鸿章。不但让他建淮军,同时跟朝廷下了一个密保书,让李鸿章去任江苏省委书记,也就是当时的巡抚。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我再说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国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以及自己的忘乎所以,正是因为对这样的人性和社会看的很透彻,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同治三年,54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之后打下南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调拔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在曾国藩的弟弟和其他将领在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这就是我小说中说到过的,一方面风风光光,天下第一功臣;一方面朝廷又暗中防范,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怕他们造反。

曾国藩很清晰的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的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是同事们干的好,而自己在任何的时候都声称做的不够。第二个,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回家去,避开漩涡的中心。第三个,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第四个就是撤掉聚敛银子发军饷的局。第五个就是举行恢复乡试,中断了十多年,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三代人同去考乡试这样的现象当时都有很多。曾国藩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使曾国藩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同志们有没有想过,辛亥革命为什么武昌城一声炮香,全国2/3的省纷纷宣布独立,这是世界历史上很少有的事,不但有事了,地方就脱离中央了,这像什么样子呢?就好比总公司的老总还没有出什么事,小公司就纷纷脱离了,就是因为地方的实力太强了,根本不把中央看在眼里,这就是因为曾国藩造成的,他晚年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但是他也是没有办法。后来晚清结束,然后到军阀分治,中国长达十六七年的军阀格局。

第三个揭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而揭开这个运动的是曾国藩,是他在咸丰十年给中央的奏折,因为这个奏折,曾国藩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咸丰皇帝接受

这个奏折,马上建立了总理部,中国有外交部从那个时候开始,然后就是让曾国藩办了军工厂,所以这个奏折是揭开近代的洋务运动的序幕,中国现在之所以可以顺利的走向世界,最先就是因为这里。

曾国藩开了近代湖南风气之先,为什么今天我能够来到湖南,湖南确实在引导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不能否定,湖南本来是很不近眼的地方,之所以起来就是因为曾国藩、湘军,当年湘军每打一个城池,就将大量的财富运回湖南,当年打下南京,如山的财富后来全部落在湖南人的手里,完成了湖南“原始资本”的积累。对近代政治家的影响更为重大,这也不多说了,我只说几个,中国近代政治大概是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改良派,一个是政治派,改良派以康梁为首,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朋友们和他的信徒们学习曾国藩,他说曾国藩不单是中国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后来革命派又分为左派和右派,蒋介石对曾国藩的崇拜大家都很清楚,蒋经国在苏俄留学12年回来,蒋介石送他的一本书就是曾文正本全集,他给蒋经国写信说我现在很忙因为要打仗,但是曾文正本家书就是我要写给你的。最近出版了蒋经国自述也说到这一点。

过去好像认为毛泽东是反对曾国藩的,但是毛泽东自始自终没有说过曾国藩一句坏话,反而说曾国藩很多好话,其中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都知道,“愚以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这个语气下的有多重。通过他们,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怎么影响的?有很多话题,但我今天没有办法跟大家讲。

曾国藩的成功对后人的启发。平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关键是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是一个地地道道贫寒农家的人,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海外的亲戚、没有朝廷做官的人,靠自己的奋斗做了一番事业。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最崇拜的导师就是未来的岳父“杨昌进”(??),毛泽东跟杨昌进聊天时说到这个,杨昌进说到曾国藩、梁启超两个人都是农家子弟,毛泽东后来在29岁敢于带兵上井冈山,敢于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就是因为曾国藩。很多人以为曾国藩是强悍的不得了,但是曾国藩其实不强悍,性格很脆弱,他多次讲自己内心脆弱,也说自己不聪明,也不强壮,一生是一个病号,三十岁就得了肺病,吐血几近不治,35岁得了牛皮选,50多岁不得不取一个小老婆,就是因为要帮他抓痒否则不能睡觉。到了61多岁就脑中风而死。

教育资本是在培养高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教育的根本,曾国藩所有一切的成功,曾国藩不是一个军人,但是他做了很多当时职业军人不能做的事,职业的军事统帅不能做的事,他每到一个部门就将事情做到,以至于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也能够做好,这得利于他的素质,他早年的人格修炼,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综合素质。我本来今天想很好的演绎一下曾国藩真正成功的原因,易经里说到调和阴阳,易经以阴和阳两个符号,代表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生生息息,这个宇宙之所以平衡、社会之所以平衡、人之所以平衡,是要阴阳调和。就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和谐,他很会用这样的东西来处理阴和阳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很大的课题,这也是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今天已经是五点钟了,我不能将阴阳调和说的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易经,看看我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谢谢大家。

主持人:尽管现在已经是五点过几分了,还是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当然有同志急着要走,可以提前走,有兴趣的同志还是可以留一点时间提问。

现场提问1:尊敬的唐老师,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想请您将最后的曾国藩秘诀,能够简单的阐述一下。

唐浩明:大家都想听吧?我给大家讲五分钟。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我们现在来说一下。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这个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了他知道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我们还可以推的更广一些,关于这个方面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我们可以想到宇宙间和人类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对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够离开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而且很聪明用阴和阳来代表。

由此中国古代的先知产生了两个认识,一个就是宇宙平衡是阴阳协调,阴阳协调了,易经凡是好话,就是阴阳协调了,他就是吉卦,反之就是好的状况破坏了不好的东西就起来了,所以必须要协调。另外就是一阴一阳为之道,也就是说必须要靠阴阳的东西来互相弥补、互为补充,怎样让他平衡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以阴来平衡阳、以阳来平衡阴,这是一个可以达到和谐的独经,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发现,一个是阴阳必须和谐,一个是阴阳和谐的主要道理是阴阳互补,样阴补阳以阳补阴。老子提出人必和谐的生存,必须要以宇宙和谐的状态而让我们人类才能很好的生存。那么曾国藩从此悟出什么东西呢?他认为一个人很多东西都可以归纳为阳的方面,很多方面可以归到阴的方面,那么阳的方面如果是非常的过旺、过剩,而阴的方面却很弱很不行,就出现了阴阳失调,就不好了。

具体来说,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他比之为放在阳的范畴,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厚道别人、自己压抑,这许多方面归为阴的范畴,这样两个东西要互补、要调和。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够,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的不要破坏。

治理家也是一样,前不久我在河南讲这个也是这样,他在家里也是压抑谦让,要让子孙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是做穷苦人家的子弟,家也是阳的不得了,如果家里的孩子也是在地方上骄奢,也是不行的,所以他要家里小心,要让父亲、兄弟闭门谢客,要让他的子弟谦虚谨慎,考试不要递条子,出门不要坐轿子,所有的方向都是希望向阴的方向,希望能够达到家里的长保平安。

我想跟大家说的,就是我们都要体会到中国先贤这种智慧,我的体会还是很浅薄的,希望大家深入体会,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什么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根本,就是体现在以易经为首的中国的一批典籍里,蕴藏了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深刻认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大家再进一步学习,希望得到更多的启发。

现场提问2:我是南方新闻网的工作人员,曾国藩非常成功,但是晚清的政治格局非常失败,对比日本,日本也曾经兴起过洋务运动,当时的两个州借助幕府的旧势力壮大了自己,联合建立了联盟,推翻了旧政府建立了新政府,这是一个史实。李提摩太在《亲历晚清45年》中写到晚清中国的变革,失败不在于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庞大,而是革新派过于急功近利,我想知道像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他们对维新抱什么样的态度?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唐浩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没有革命的想法,他们希望在贤明的君主领导下学习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就是像西方这样的技术东西,但是不破坏中国整体的政治结构的情况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现场提问3:我想请您讲一下对于历史小说创作层面的心得和体会,并且还想知道您下一步还有没有历史小说创作的计划?

唐浩明:我可以简单的说一下。我写历史小说试图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以及这些人物,我的小说是比较严肃的历史小说。我写完张之洞之后,01年之后我就不再写长篇历史小说了,而是随笔等之类的,比如说评点曾国藩的家书和奏折,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 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满清朝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 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 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 “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它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3、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4、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5、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6、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9、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10、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1、小仁者,大仁之贼。 12、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4、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5、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1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 17、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18、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9、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20、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21、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22、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5、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27、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8、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2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0、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推荐《曾国藩大全集》

推荐《曾国藩大全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1.后人的总结 中兴名臣、官场楷模的典型 升官最快:平步青云,满清王朝独此一人。 保官最稳:辅佐数代帝王却能安然自守。 为官最佳:屡易要职,行遍各部,党羽云集。 罢官最善:功成身退,朝廷内外声誉显赫。 2. 曾国藩大全集的内容 曾国藩大全集以识人宝典《冰鉴》和传世良言《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涉及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 3. 分享 选择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话和大家分享:《冰鉴》第十五讲:情态二 人的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 小鸟依人,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颜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材;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 4. 总结 曾国藩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其实,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以往的历史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其实我们现在的职场就是官场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性格各异。我们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不同部们之间的关系,关系是需要我们花功夫、花时间去维系的,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关系维系在最佳状态,会对创新医学传媒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相术口诀

曾国藩相术口诀 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二 端庄厚重是贵相, 谦卑含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富相, 心存济物是富相。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呢?中国的京剧将人物“脸谱”化,一看脸谱就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如包公黑脸,代表公正;关公红脸,代表仗义;曹操白脸,代表奸诈。 人物脸谱化何以可能?因为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人们,人的性格可以由面相看出。中国人还有十二属相之说,意在通过动物折射人的性格,无论形神,皆有合似之处。所以,我们常以动物喻人。 中国的乘兴制度始于隋唐,隋唐以前朝廷选拔官吏的办法是察举。两汉至魏晋南朝,朝廷用人基本是察举之法。察举依据者三,一曰识鉴,二曰门阀,三曰名望。所谓识鉴,说白了,就是给人物相面。东汉末年,识鉴人物成一时风气,有“月旦评”一说。时人评曹操:“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也”。评孔融“孔文举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倬孤立。”汉魏之际,刘邵著《人物志》一书,详列了识鉴人物的原理和方法。《人物志》云:“品人物则由形所显观心所蕴。人物之本出于情性。情性之理玄而难察。然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故识鉴人伦,相其外而知其中,察其章以推其微。就人之形容声色情味而知其才性。” 中国相面之术后来分作二途,一曰“江湖派”,二曰“文士派”。“文士派”承袭了古人识鉴之法,近代以曾国藩为其集大成者。台湾著名中国古代文化专家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一书中写道:“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有的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与江湖派重奇轻常,重术轻理不同,曾国藩《冰鉴》一书,基本上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理论根据的。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本上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者,言其性也;五行者,言其质也。木与土性同,主阴;水与火性同,主阳,两性相合而成金。曾国藩讲,五行合五德,即:木贵仁,土贵信,火贵礼,水贵智,金贵义。本文略有不同,认为五行合六德,即:木贵仁,土贵信,火贵兼,水贵智,木、火成金贵义,土、水成金贵礼。 相学“五形”与“五行”的关系 形象形貌肤色五德五性气质声音属相金形人坚方(方)白义(礼)侠(名)方正和润猴狗鼠兔木形人瘦直(长)青仁儒温柔高畅凤、羊水形人圆肥(圆)黑智法圆满缓急猪、蛇火形人上尖下阔(露)赤兼墨显露焦烈龙、马土形人敦厚(厚)黄信道敦厚深厚虎、牛您的姓名: 出生年月:籍贯:

《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四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四 第四章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时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羽翼未丰时不可乱动【曾国藩做人语录】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太平军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次年春,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清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会加重一分。他不愿清朝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前去支援。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安徽、湖北、黄州纷纷告急,曾国藩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但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

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 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联看!”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曾国藩的军队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他认为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他在书信中也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在提高军队素质的同时,组建水军和炮队。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国藩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头质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坚固,做工还得精细。洋炮虽价格不菲,但杀伤力强,质量好,炮队必须要用洋炮来装备。曾国藩明白,如果军队素质和装备没有达到要求,绝对不宜出兵。但曾国藩从大局考虑的同时,心中也难免有些悲伤和内疚。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他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太平军打到湖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标签:栏目]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 7、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9、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3、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4、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5、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6、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7、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0、好谈己长只是浅。 2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2、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3、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25、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26、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2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28、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9、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30、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31、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32、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33、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34、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35、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6、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37、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38、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39、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40、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4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42、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43、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44、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4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46、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47、不轻进,不轻退。 48、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汉奸、卖国贼。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短小精悍,意蕴悠长,表面上是鉴人、识人之专著,实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对于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处世能力大有裨益,从个人自身角度来说,我们通过冰鉴中的理论反观自己的外在时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缺陷,找到改进的方向,在学习识人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我认为“相由心生”非常有道理,内心宽厚仁爱则眉目慈善,心中阴险狡诈则神色戚然。一个人的外貌会随着内涵变化,情态、气色、学识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内涵。在为人处世方面,就目前的学生会工作而言,也是能够运用其中的,学生会工作,就相当于今后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办事能力、进取心、工作态度(责任心)都能展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从这方方面面中又能看出这个人的各种品质。在阅读《冰鉴》的时候,想到学生会最多的是大二招新,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只是一轮面试,由部长提问,由于面试的人数太多,识人判断能力有限,有些部员招的并不理想,给后来的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问题。现在大三了,成为主席团的一员已经半年了,在团委老师施老师细心、诚恳的指导下,不再是昏昏碌碌做所谓的“学生会工作”了,虽然以往的学生会经验会成为我重要的财富,但这毕竟是没有条理的、有些片面的,读了老师推荐的《冰鉴》等书后,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将这两年半的学生会工作经验升华,对我今后踏入社会必然也大有裨益。

相由心生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相由心生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2008/11/12 21:27[未分类 ]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暑假我读的是书是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有史书评价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能以待籍侍郎的身份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 毛泽东曾三次这样评价曾国藩,第一次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在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从毛泽东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更加相信曾国藩真的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就是说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

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中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通俗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就是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比如其中的: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者贱,意思是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在容貌篇中曾国藩认为形象敦厚,神态安定,气质清高,声音响亮,耳朵厚实贴脑,鼻梁正直,面孔呈方形,背丰厚,牙口整齐的人会是很有才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有富贵相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怪不得我们周校长这么厉害,长相就不一般了啊。在神骨鉴中认为一个眼神坚定清澈的人是内心超凡脱俗,品德高尚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第一天来四十八中时看见史秀辉大姐,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气质的知性的人,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果真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品德·性格·心态·能力·相貌和气质决定成败,而成败写在脸上,因为精力写在脸上·智力写

曾国藩经典名言

曾国藩经典名言 导读: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愈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 4、凡物之骤为之而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5、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6、人要脱俗,不可矫俗。 7、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8、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9、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1、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3、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4、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

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5、练技艺则欲一人足御数人,练队伍则欲百人如一人。 16、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7、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18、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9、天下百病,生于懒也。 2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21、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22、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23、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2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5、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7、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9、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之心,便与心术有伤。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曾国藩家书经典编辑语句摘抄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而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而大不可。曾国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今天整理了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

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

曾国藩看人十六字

一、坚忍 “坚”是坚忍的意思。 曾国藩说:“好汉打掉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平生咬牙立志之诀。” 坚忍的人从不叫苦,不是没有苦,而是有苦不言语,只往肚里吞。 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当中,都将遭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面对小人的无端攻击,面对事业或感情上的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愤懑、恼怒,甚至绝望,也可以选择坚忍、迎难而上。不同的选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排挤,往往反唇相讥,显得很不成熟。1857年初至1858年夏,曾国藩利用在家守丧的机会,全面总结过往人生,最终得出了“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自此以后,曾国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面对清廷的猜忌,同僚的排挤,属下的背叛,他不再愤世嫉俗,而是默默地选择“打掉牙,和血吞”,凭借着超乎常人的韧劲渡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 二、高深 “高”指有高深的见识。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做事情,见识是首位的,才能还是次要的。曾国藩自己承认“乏才”,别人也评价他只是“中人之资”,但是这中人之资,却成就非凡之功,靠的是他高明的见识。 见识从哪里来?通过学习,不学习肯定无见识,所谓“人不学,不知‘道’”。 学习不外乎“读书”与“做事”,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又要求子弟学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三、厚道 “厚”指厚道,有高深的见识必须以厚道为基础,否则极易走偏。

曾国藩说:“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不少同乡会去找他,一旦找他,难免会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旦危急,自然会有几分棘手。曾国藩遵守他祖父的教导来应对,“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钱财方面量力帮助,办事则尽全力。 曾国藩掌握大权时,难免身边有沽名钓誉的人,比如宣称对美女、对官位不动心的假道学,曾国藩也能容纳,给予礼遇。 四、卓然 “卓”指卓然自立,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国藩在给李元度的书信中说:“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办事,成败只好听天由命,毁誉也随别人的便,只有自己处事的方法,靠自己来决定,也就是说,不随众人的喜惧而发生变化。 卓然自立,也就是本色做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坚强的信念与操守,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方能走得更远。 不为防范他人而丧失做人的乐趣,不为取悦他人而丢掉做人的风骨,不为名缰利锁而矫揉做作,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五、务实 “实”指诚实务实。 曾国藩说:“守笃实,戒机巧。”他认为“一味浑厚,绝不发露”,乃是载福之道;坚决反对投机取巧,算计别人。 曾国藩最不喜欢经常空谈、发牢骚、怨天尤人的做法,提出“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亲身入局,才能有改变的希望”的原则。 曾国藩教导后人也是要学习实用的技能,而不是热衷于做官。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志: 做人要做第一等人 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凡蒋相无钟,圣贤豪杰亦无钟,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恒: 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 于修业则贞之以恒。 专: 力气用到点子上。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 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熟: 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源于勤,熟导致精。 裕: 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广大” 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气量宏大。 一笑即可了之。 静:

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淡: 品位好人生的真谛。 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暇: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暇谋:核心人物越是身处危险,越要脱去恐惧的悲观心态,气定神闲,要以四两压千斤,安定人心。 松: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决的最高境界。 大事抓紧,小事放松。 理财:来的松,销的旺。 第三篇:塑造形象之诀: 明:

眼越明,心越亮。 凡办大事,以见识为主,才能为辅。 人贵自知,自知则明。 深明大义,晓明大体。 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人才以陶冶而成,以勉强磨砺而生。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看几次,亲加观察,方得其大概。 由谦,勤而生明。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多者:多看,多做,多问,多想。 实: 靠岸“认真” 二字大天下。 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以朴实为根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 用人当用朴实可靠之人,对于成大事者而言,用人不慎,必败无疑。 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凡事都非一触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累积,由小而大的过程。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硬: 真豪杰从不轻言放弃。 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吾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复计较。

曾国藩20句经典语录

曾国藩20句经典语录 1.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既然已经过去,那就不必再想了,想也是白想,白想不如不想。眼下的事,一件又一件,你可都能理得清楚?未来是好是坏,是祸是福,又有谁能知,所以也就不必去迎接。】(粗括号内为上文语录的理解) 2.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太过聪明会引来嫉妒,从而演变成仇视对个人立身不利。】 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从古至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为懒惰而导致的失败;从古至今,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的失败。】 4.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世界之大,诱惑无数,纸醉金迷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我要想的只有我自己知道。】5.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用最诚恳的心就能战胜虚情假意;用最朴素的语言和行动就能胜过投机取巧。】 6.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但是要用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去学习。】 7.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只要坚持自己的志向,并且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为自己实现梦想而劳动,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必然会成功。】 8.人生莫惧少时贫。 【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贫穷困苦,只要愿努力,肯吃苦,最终都可以获得成功】 9.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人一旦骄傲起来,必然对周围的人居高临下,因而被众人所嫌弃,而后被群体所孤立。】10.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只要有一片赤诚,可以补天,可以填海,可以移山,但时间过去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1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志向,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甘愿屈居人下,第二要时常做笔记,时常做笔记的人,就会明白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不会因为有一点成绩而满足;第三要有恒心,有恒心的人一定会成功。】 1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全副身心的去做,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的话,就必将一事无成。】 13.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年轻人太顺利则会让年轻人不思进取,中年人太闲则会让中年人生活颓废,老年人经历挫折的话则不能乐享余生】 14.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一个人应当好好反省和思考事物,不应当怕去反省思考事物,人应当脱离世俗,不可矫情于世俗。】 1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冰鉴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冰鉴读书心得 篇一:《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等人的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危难,使风雨飘摇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正如国学大师章炳麟的评价一样,曾氏一生毁誉参半:挽狂澜于既倒,镇压太平天国,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张富国强兵,被誉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桃李满天下,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但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被世人喻为刽子手、曾剃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又被骂为

汉奸、卖国贼。毛泽东曾三次评价曾国藩,称其“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这是表明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他将他毕生的相术研究成果总结在《冰鉴》之中。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关于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我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短小精悍,意蕴悠长,表面上是鉴人、识人之专著,实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对于提高自身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标签:栏目]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3、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5、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7、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8、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9、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10、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1、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2、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3、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15、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6、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7、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18、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19、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20、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2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22、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23、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24、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2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6、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7、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28、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30、特患业之不精耳。 31、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32、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3、好谈己长只是浅。 3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36、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3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38、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39、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4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4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43、须先立坚卓之志。 44、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45、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冰鉴》原文

冰鉴 (清)曾国藩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