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流式细胞术

脾脏流式细胞术

尼龙膜分离脾脏,5mlPBS重悬脾脏单个细胞+5ml淋巴细胞分离液,玻璃管中2000rpm 水平离心20min。(其间只要接触到脾脏细胞的大枪头都不要换,可准备一个一次性手套,再利用的枪头可以打在里面)。

吸取中间细胞层于新玻璃管中,PBS洗2遍,1500rpm,5min。

用500ul 8%1640重悬细胞,进行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数为相同浓度(5*106个/ml,即5*105 个/孔。不得少于2-3*105 个/孔)铺96孔板。每只老鼠的脾脏做3个孔重复,若做MTT,可加阴性对照,同样三个孔重复。加入猪瘟病毒抗原(细胞毒或血毒都可)刺激,2ul血毒/孔,培养72h后吸取上清检测IL-4 和IFN-γ含量。下层细胞可做MTT。

剩余的细胞,水平离心,弃去营养液,用PBS重悬后,加入三色抗体,孵育30Min 后,离心洗1-2次(看细胞数决定),底部细胞用1%胎牛血清的PBS重悬可以保存一夜。

腹腔镜脾切除术(一)

腹腔镜脾切除术(一)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一、LS的适应证 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①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②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长径<11cm)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多为大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符合LS的条件。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Barry〔1〕报道了对两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病例;LS也可用于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毛细胞白血病、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Wiskoct-Aldrish综合征〔4〕、脾脓肿、脾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5〕等疾病的治疗。 二、LS的禁忌证 LS的绝对禁忌证为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以及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2〕。相对禁忌证为脾脓肿、脾动脉瘤、合并腹水〔5〕、巨脾(长径>20cm)、何杰金氏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3〕、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以及高度肥胖。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作者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仅有1例对外伤性脾破裂的病人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6〕。 三、LS的术前准备 脾脏血运丰富,血供复杂,拟行脾切除术的血液病病人又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因此脾切除过程中一旦发生大出血较难控制,LS时止血较OS更困难,因此LS术前除备足血液外,术中要保证术者随时可获得转开腹手术所需的器械:术前3~5天予病人免疫球蛋白400mg/kg/d,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中术后出血〔7〕对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病人术前用血浆置换法可提高血小板数量〔5〕;术前2周给病人注射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疫苗,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这一术前准备尤其适用于婴儿、患地中海贫血的儿童和患肝病或淋巴瘤的成人〔8〕;对巨脾的病人,LS术前可应用脾动脉栓塞术,使脾脏体积缩小、以减少术中出血〔9〕。 四、LS的操作方法 术前置胃管胃肠减压,减小胃的体积,利于腹腔镜下观察。全麻后病人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这样可使胃靠自身重力向右向下牵拉,利于显露脾胃韧带和脾门区。所谓“悬吊脾”〔10〕技术的关键就是病人取右侧卧位同时左臂上抬,这样可较好地显露“悬吊”于膈上的脾。术者和第二助手站在病人右侧,第一助手站于病人左侧。John〔5〕主张病人取膀胱截石位,因为这种体位对右利手的术者来说手术操作更方便。多数作者采用5mm、10mm、12mm的套管针在腹壁上打4~5个孔,打孔部位分别为:一个位于脐周,用来插入腹腔镜镜头(25°〔2〕、30°〔4,5〕、45°〔3〕);二个位于左中上腹、左肋缘下(两者间距至少为12cm〔5〕),用于分离、切断血管等主要操作;另一个或二个位于剑突下及剑突与脐连线上(或稍偏左),主要用于牵拉胃和结肠,协助显露术野。建立人工气腹后插入腹腔镜,也可先插入腹腔镜后再建立人工气腹(气压2kPa)。进入腹腔后Maurice.〔11〕主张先行内窥镜超声检查,方法是:向左上腹注入500毫升生理盐水以消除气体界面,用超声探头触及脾脏表面,了解脾脏实质内

脾切除手术记录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简介】 1.体位:平卧位,左腰部垫高。 2.切口:脾脏肿大不显著时,常采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并可向上延长,充分显露常有粘连的脾上极。当脾较大或估计粘连较重时,可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础上补充作横切口,以更好的显露脾脏。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横切口。 3.检查:择期手术进入腹腔后,需检查的项目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故应常规检查肝。如肝已萎缩,属晚期病变,就应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减轻病人的负担。必要时切取肝活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脏的大小和周围(尤其是与膈肌)粘连的情况,有助于防止分离粘连时出血。此外尚需了解副脾的位置和数目。③腹部其他情况:如腹水的多少,胆道及胰腺有无病变等。④测定门静脉压力。 4.结扎脾动脉:对于脾脏较大者,应结扎脾动脉,使脾缩小,便于操作,减少血液的丢失,使脾内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环血内,成为最好的自体输血。操作时,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一脾动脉隆起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结扎脾动脉时须扎两道(两道相距0.5cm左右),结扎不要过紧,以能闭合管腔为度,以免撕裂动脉壁;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起不到阻断血流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其下方平行的脾静脉。 5.分离脾脏:当脾动脉血流阻断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缩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先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在处理胃脾韧带上部和脾膈韧带时,最好在直视下进行,否则常易损伤胃大弯部组织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脏:将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后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近端血管需结扎加缝扎)。如脾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在远端两把钳间切断,在余下两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然后再在两把钳间缝扎一道,如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在处理脾蒂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胰尾。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7.止血、检查:脾切除后(特别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韧带、脾肾韧带处,常有撕裂的曲张静脉渗血,造成术后膈下积血、继发感染和膈下脓肿,故术中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并用后腹膜缝合覆盖。然后将大网膜放在左肾区和脾窝内,以建立侧支循环,还有利于结肠脾曲的复位。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后,需再测一次门静脉压力,和术前对比,以估计疗效。 8.引流、缝合:由于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创面渗血,甚至术后发热和膈下感染,应在脾窝处和胰尾处常规放置引流物。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关键词] 腹腔镜脾切除术 健康网讯: 丛林(综述)张建希(审校) 10073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一、LS的适应证 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①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②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长径<11c m)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多为大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符合LS的条件。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Barry〔1〕报道了对两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病例;LS也可用于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 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毛细胞白血病、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Wiskoct-Aldrish综合征〔4〕、脾脓肿、脾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5〕等疾病的治疗。 二、LS的禁忌证 LS的绝对禁忌证为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以及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2〕。相对禁忌证为脾脓肿、脾动脉瘤、合并腹水〔5〕、巨脾(长径>20cm)、何杰金氏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3〕、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以及高度肥胖。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作者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仅有1例对外伤性脾破裂的病人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6〕。 三、LS的术前准备 脾脏血运丰富,血供复杂,拟行脾切除术的血液病病人又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因此脾切除过程中一旦发生大出血较难控制,LS时止血较OS更困难,因此LS术前除备足血液外,术中要保证术者随时可获得转开腹手术所需的器械:术前3~5天予病人免疫球蛋白400mg/k g/d,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中术后出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摘要】许多外科疾病如肝硬化脾肿大、多发性脾囊肿、脾破裂等不但可通过脾 切除得以治愈,且与许多血液病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关系密切。自1887年Spencer 首次为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HS)患者作脾切除以来,通过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病 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国内外文献报道血液病及其合并症的外科治疗日益增多。近 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腹腔镜行脾切除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 于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及脾脏位于左上腹深处,质软且脆,血管丰富等特性,给 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风险,因此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腹腔镜术脾切除术手术方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14~58岁。术前 诊断分别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原发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4例,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脾血管瘤2例,脾错构瘤1例,脾囊肿1例,脾功能亢进 1例。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脾脏大小根据术前B超或CT检查,上下径12.~ 20cm。本组均无腹部手术史。 1.2 LS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2.1 LS的适应证总体来说,LS的手术指征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大致相同,但 由于腹腔镜手术失去了术者用手直接触摸器官的优势,因此,其手术指征、适应 证与开腹手术相比还具有一定的限制。就目前的设备、器械条件及操作技术而言,LS目前的适应证应为: 脾囊肿、脾血管瘤等脾良性肿瘤须行脾脏切除的疾病; 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的血液病脾须行脾切除术者; 外伤性脾破裂病人体征稳定,估计出血不迅猛者。 1.2.2 LS的手术指征为:在符合LS的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最好达到下列条件:体外B超提示脾脏长径≤15 cm者; 脾周围或腹腔无广泛粘连者。 1.2.3 LS的禁忌证 肝功能较差,门脉高压症性脾肿大须同时行分流或断流术者; 外伤性脾破裂出现休克,估计出血较为凶猛者; 广泛腹腔或脾周围粘连者; 脾脏恶性肿瘤。 上述禁忌证实际上只是目前的相对禁忌证,随着术者操作经验的丰富及手术器 械的改良,特别是随着“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 assistant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技术的出现并逐渐普及,上述的禁忌证将会成为适应证。 2 围手术期处理 对非血液病脾患者的术前准备与开腹脾切除术相同;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TP)患者,如术前已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加大口服剂量, 通常为强的松20~40mg bid,术中常规使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 术后仍需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并根据病情逐渐停药;全部病人手术当天开始使用抗 生素,手术开始时使用一次剂量,术后视病情使用3~5天,血小板计数(PLT)低 于10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术前一天及术时可根据血小板的情况各输注 血小板悬液15~30单位。 3 手术体位及器械

脾切除术手术记录

脾切除术的过程: 1.初步麻醉:氯氨酮5ml/只,静脉给药初步麻醉。 2.固定:绳子绕过犬齿使其狗嘴部不能张开,采取仰卧位四肢展开固定于手术上。 3.备皮:用弯剪刀在狗狗左腹股沟区备皮10c m×10c m面积,在狗狗上至剑突上5cm下至下至脐下5cm备皮。 4.术中麻醉:配置浓度为20%乌拉坦注射液500ml备用;左后肢腹股沟区备皮常规消毒,寻找出左后肢股静脉大概位置,沿股静脉走行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口长度3cm,游离出股静脉2cm,取30cm长4号线对折后由止血钳穿带过血管下,剪断丝线,一条丝线远心端结扎血管,另一条丝线备用,用眼科剪刀在股静脉表明进行“T”字造口,再插入麻醉药管,并用另一条丝线固定已插入药管,乌拉坦注射液中速滴入。采用连续缝合方法先缝合深筋膜,再采用单纯缝合方式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 5.消毒与铺单:在将手术的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先铺小单再中单最后铺大单,围成暴露手术区域20cm×3cm。 6.手术过程:在前正中线偏右1cm做长15cm纵行切口,上至剑突下,下至脐上5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膜,进入腹腔。探查腹腔决定行脾切除术。 7.确定肝脾位置后,用手探入腹腔轻轻托起脾脏,下端用温水纱布填塞。充分显露脾蒂。结扎并切断胃短血管后小心分离脾蒂,剪开结扎脾的韧带,显露脾动静脉。用7号线在脾的动静脉处分别进行双重结扎,再切断脾动脉和脾静脉。 8.切断脾蒂后,全齿血管钳钳夹切断脾膈韧带,完全游离脾脏,移走脾脏。腹腔内反复冲洗,手术野彻底止血,再次检查腹腔内其他脏器未见损伤后逐层关闭腹腔。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先缝腹直肌层,再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 9.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100ml,术中狗狗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

腹腔镜脾切除:前后入路(图文演示)

腹腔镜脾切除:前后入路(图文演示)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TERIOR POSTERIOR APPROACH Authors EM Targarona Soler Abstrac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terior posterior approach covers all aspect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al splenic disorders (benign and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splenic trauma, splenic cysts and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Operating room set up, position of patient and equipment, instruments used are thoroughly described. The technical key step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are presented in a step by step way: exploration, exposure, dissection, ligature, mobilization, division, extraction. Consequently, this operating technique is well standardiz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ndition 1.引言 手术适用于治疗多种脾脏异常,包括良性和恶性血液疾病、脾脏创伤、脾囊肿和脾动脉瘤。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对脾脏切除显示安全有利。类同于一般的腹腔镜手术,对病患的主要好处是避免大的手术伤口。不过,脾脏是体内血管最丰富的器官,且其实质组织易碎。此外,它以多条韧带附着在其他腹内器官或解剖构造,且在许多案例中,血液方面疾病常合并低血小板计数。于是,LS已经是一种要求须具备技术且需要相当的技巧。 2.解剖 ?脾脏

(完整版)常见腹腔镜手术记录.doc

一.LA术 术中所见: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孔选择: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2cm处做5mm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2.0cm处做5mm戳孔为副操作孔。 3.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0.5cm及1.0cm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术 手术经过: 1、平卧,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 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 取出胆囊,缝合切口。 8、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约10 ml,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送回病房,胆囊做病理检查,结石送交病人家属。 三.腹腔镜脾切除术(LS术) 1.气管全麻,右侧卧位,腰部抬高,常规消毒铺巾。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 脾切除术后常导致血小板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严重者可致血栓形成。血栓的发生率约为5%一10%,血栓大多起源于脾静脉残余部,如血栓一旦发生于某些部位的血管,如视网膜血管,肠系膜静脉,门静脉等可造成严重后果. 脾脏内储存的血小板,占全身血液中血小板的1/3,正常人输入血小板后有30%储存于脾脏中备用,血小板可粘附在网状纤维上,重复进入血循环。脾脏肿大后储血量增大,红细胞和血小板通过脾索的速度减慢致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接触脾巨嗜细胞的时间延长,加上淤血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改变,则更易被脾脏清除。同时脾脏可分泌抑制血小板从骨髓释放的因子。脾切除术后循环血中血小板可增加2—6倍,但由于脾血池消失最多只能使血小板增加50%左右,所以,血小板增加可能有其他导致血小板增多的因素存在。如脾切除后有某些体液因子参与促进血小板生成过程。 脾切除术后2天一3天即可见有血小板增高,并常在7天一14天内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约在术后1月~2月内恢复正常。在术后第7天。14天高峰期内,血小板通常40万一50万,有时能增至60万一70万,甚至可达100万以上,更有甚者可达200万【3J。这种情况易形成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亢进、血流停滞、静脉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脾切除术后要严密观察血小板变化,及时抗凝预防血栓形成。外伤脾破裂脾切除术后血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增高,因此应以血液稀释为

主;肝硬化脾亢行脾切除术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性下降,以改善肝功能为基本措施,目前预防血栓形成及行祛凝治疗途径有两种争论。 推荐方案:(1)脾切除术后不用止血药,3天后常规抗凝;(2)脾切除术后要纠正贫血,及时输血,以免刺激血小板增生。(3)血小板计数超过60万宜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可静脉给药,维护一周。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2020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

2020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 导读:较开放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具有微创、术后康复快、术野清晰和开阔等优势,此后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的手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腹腔镜脾部分切除在切除脾脏占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脾脏的功能,避免了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应用亦日益广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为推进腹腔镜脾脏切除的广泛开展,以刘荣教授、胡三元教授为组长的多位专家结合国际、国内专家团队的经验,制定了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脾外伤、脾脏良( 恶) 性肿瘤、需要行脾切除的血液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及脾淋巴瘤等。

2.禁忌证:除与相应开腹手术禁忌证相同外,还包括心肺功能差、难以耐受气腹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严重、腔镜下操作困难。巨脾为相对禁忌。 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选取 1.手术体位:一般选取平卧、头高足低位,左季肋区垫高,右侧斜位30°;患者双下肢是否分开,可根据术者的站位、自身经验和习惯决定。 2.操作孔布局:取4孔法操作,脐下建立气腹,作为观察孔。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肝圆韧带左侧、左锁骨中线肋缘下3cm (主操作孔)和左腋前线肋缘下3cm。Trocar具体位置需根据脾脏大小进行调整。 3.气腹压力:建议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避免较大幅度的气腹压变化。 腹腔镜脾切除术 1.用无创伤抓钳或肠钳将脾区结肠向下牵开,游离切断脾结肠韧带。

狗脾切除术

狗脾切除术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强化训练无菌操作技术。 2.学习开腹和关腹的手术操作方法。 3.学习处理大血管的方法。 4.学习实质性脏器切除的方法。 【器材】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镊、拉钩、蚊式血管钳、中号血管钳、布巾钳、组织钳、持针钳、缝针、丝线、纱布、手术巾等。 一.操作步骤 1.腹腔麻醉成功后,将动物仰卧平放、绑缚在手术台上,剃去腹部的毛。用 2.5%碘酊和75 %酒精常规消毒、铺巾,布巾钳固定四角后,加盖孔巾或剖腹巾。 2.取前腹部正中切口,切口从剑状软骨向下延伸,长8?1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即可见到腹白线,仔细结扎出血点。用两把血管钳于腹白线两侧的腱划处提起,用手术刀在腹白线上切开一小口进腹腔,术者和第一助手各持一把小血管钳夹持对侧腹壁切口边缘,将其提起,使腹壁和腹腔脏器分开,直视下用组织剪沿腹白线剪开腹壁,使之与皮肤切口等长。剪开时注意避免损伤腹腔脏器。 3.助手用拉钩将切口向左侧牵拉,即可见到长而狭窄、形似镰刀状的脾,脾的活动性很大,很松弛地附着在大网膜上。术者用左手小心将脾提出 切口外,右手持组织剪剪开脾周围无血管的韧带,这时可清楚看到脾蒂 部由两层腹膜包绕,近脾门脾动、静脉分成许多血管进入脾实质。 4?在脾胃韧带的无血管区剪一小口,小心剪开无血管的脾胃韧带,有血

管的地方用血管钳钳夹后切断并结扎(图15-1)。如脾的上下端有韧带粘连,也可用血管钳夹住,在两钳间切断后结扎。 5?在脾动脉主干部位,用镊子提起其表面包被的腹膜,组织剪剪开后显露脾动脉,游离脾动脉约1cm,先用血管钳带4号丝线结扎,暂不切断(图15-2)。脾因动脉供血阻断,而静脉回流通畅,形成所谓血液自体回输”脾将会变软、变小。 图15-1切断脾胃韧带图15-2预扎脾动脉 6?将脾轻轻翻向右侧,显露脾门后方,用手指或小盐水纱布仔细分离脾蒂和胰腺间的粘连。术者用左手示指和中指绕过脾蒂后方将其勾起,右手持中弯血管钳钳夹脾蒂,近端两把,远端一把,靠近远端弯钳切断脾蒂,移出脾(图15-3)。脾蒂断端近侧用4号丝线结扎后,远侧1号丝线贯穿缝扎。 7?检查确定脾蒂部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手术器械无误后,可以开始逐层关闭腹部切口。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

脾切除术 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体位:仰卧位。可于腰部加一海绵垫,使身体保持略后伸的体位。3切口: 3.1左侧经腹直肌切口:适用于脾稍大,无粘连者。如果需探查其他器官或显露不良时,可附加横切口;发现膈面粘连时,可附加上端斜切口,组成胸腹联合切口。 3.2左侧肋缘下切口:适用于大脾,而膈面粘连较少者。 4探查:为慢性疾病做脾切除,要针对术前诊断的病因进行探查,包括脾脏的大小、有无粘连、有无副脾,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脾动、静脉情况等。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应注意肝的大小、硬化程度、有无新生物,门静脉系统侧支循环多少、有无栓塞形成,并测定门静脉压力。对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例,应探查胆囊及胆管,判断有无结石。 5结扎脾动脉:逐步钳夹、切断左介胃结肠韧带和大部脾胃韧带,以丝线逐一结扎止血,进入小网囊内。用拉钩向右上方牵开胃体,拉开左肋缘,用纱垫挡住横结肠,显露胰腺体尾部和脾门。在胰体尾上缘触及搏动的脾动脉,切开后腹膜及脾动脉稍,分离脾动脉约1cm,以直角血管钳从其下缘穿过,自背面引过4号丝线,结扎脾动脉。若未切开动脉稍,分离时须紧贴脾动脉背面,防止损伤其后方的脾静脉。此时结扎脾动脉是为了阻断进脾血流,既能使脾血自脾静脉流入回

收,又能使脾脏缩小变软,易于手术操作。如作双重结扎,则需游离脾动脉1.5~2.0cm,两结间相距3~5mm。 6游离脾脏 6.1处理脾结肠韧带:先将结肠脾曲压向内下方,将脾下极向外上方翻开,显露、切断、结扎脾结肠韧带。注意勿损伤脾面侧支血管和结肠及其系膜血管,部分脾结肠韧带可留待脾移出切口时处理。 6.2处理脾肾韧带:以右手自脾的外下方将用托起,翻向内前侧,以显露脾肾韧带,用电刀切开。如粘连较松,侧支循环少的,可用手指紧贴脾脏作钝性分离;如粘连较紧,侧支循环较多时,则沿脾的后外缘腹膜后进行分离,并钳夹、结扎或缝扎血管或出血点。 6.3处理脾膈韧带:向内、向下牵拉脾脏,显露脾融韧带。若显露困难,可先切断左肝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将左肝向右牵引,即可获得良好显露,再用电刀切开脾膈韧带。粘连不紧的可以钝性分离,粘连紧的应注意层次,钳夹剪断后缝扎止血,或用电刀切开,随后将脾向内上方托起,以热盐水纱垫填塞脾床止血。 6.4处理脾上极脾胃韧带:离断脾胃韧带下、中段后,牵拉胃显露切开胃膈韧带。胃膈韧带为胃的浆膜(脏层腹膜)与膈肌的壁层腹膜的连续部分,紧贴后腹膜,切开后便于处理脾上极,胃底上端的脾胃韧带。显露脾胃韧带上段,逐一钳夹、切断、结扎。有的门脉高压巨脾病例,上端脾胃韧带的胃短血管粗而短,难以钳夹和结扎,则可待脾游离、移出切口,牵出胃后再处理,以免大量失血或损伤胃壁。 当脾移出后,会显露脾下极未处理的部分脾结肠韧带,可进一步

21例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

21例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25T15:08:09.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姜云三 [导读] 切口的选择主要依脾脏的大小和病情而定,最常用左上腹直肌切口。 姜云三(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100) 【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091-02 【摘要】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脾破裂、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充血性脾大、感染性疾病、脾肿瘤、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根治切除、游走脾等根据病情必要时需行脾切除手术。本人从事外科工作多年,2005年至2009年治疗各种原因脾切除术患者21例,其中脾破裂13例、原发性脾功能亢进4例、充血性脾大2例、脾肿瘤1例、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根治切除1例、手术过程及相关事宜总结如下: 1 手术过程 1.1体位和切口:体位依切口而定,一般多采用平卧位,于左腰部垫一沙袋,当选用左侧胸腹联合切口时,则取45°的左侧斜位;当采用横切口时,可采用向后过伸位,以利显露。 切口的选择主要依脾脏的大小和病情而定,最常用左上腹直肌切口。对粘连较多的巨脾,尤其后外侧的粘连,有时尚需在直切口的中部加做一向左开的横切口,也可采用左肋缘下斜切口、左上腹弧形切口等。 1.2探查:进入腹腔后,应仔细探查腹内脏器。若为脾破裂大出血,进腹后即应准确、迅速的控制出血,一边吸尽腹腔积血,一边向血块最多处探查,取出血块,右手扪查脾脏,分开脾脏后方的腹膜,将脾脏向内侧翻转,然后以右手捏住或以脾蒂钳夹住脾蒂及胰尾部,暂时阻断脾动静脉血流,了解脾脏损伤程度,确定手术方案。如脾蒂虽被控制,但腹腔内仍有出血,则可能合并有其他脏器和血管损伤,应对腹腔行全面探查和处理。 对择期脾切除的患者,探查是验证诊断、了解病变和决定手术的重要一环,包括了解充血性脾大的原因,脾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脾病所引起的局部解剖上的改变等,如脾有无粘连、侧支循环的多少,脾动、静脉情况以及有无副脾等。对肝硬化的患者,应注意肝的大小、硬化的程度、有无新生物等,并应检查门静脉系统有无栓塞形成,测定门静脉的压力。对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应检查胆囊及胆管有无结石。 1.3结扎脾动脉:当探查决定行脾切除后,最好先设法结扎脾动脉,使脾脏变小、变软,减少手术困难。对于急诊脾切除术的病例,该操作不应作为常规。 将胃牵向内侧,切开胃脾韧带、左侧胃结肠韧带直接进入小网膜囊,充分显露脾门、胰腺体尾部,沿胰腺上缘可扪及弯曲的脾动脉,小心地切开覆盖其上的腹膜,用直角钳在动脉鞘内分离脾动脉,从其下缘绕过背面引过2根7号丝线,在相距1cm处分别轻柔地结扎脾动脉。在分离解剖脾动脉时,应注意脾静脉就在动脉的背面,不要损伤脾静脉,引起麻烦的出血。若因解剖关系分离困难,不宜强行分离脾动脉而造成出血危险。 1.4游离脾脏:结扎脾动脉后,即应结扎、切断胃脾韧带、脾结肠韧带。必须十分小心地操作,以免在放置血管钳时损伤胃壁,尤其在结扎胃短动脉时。胃脾韧带中最上方的静脉。如未能妥善结扎会造成严重出血,为了避免由于胃扩张而发生术后出血。沿胃大弯的血管必须贯穿缝扎,包括一些胃壁组织。脾下极游离以后,再以右手由脾的外下方将脾翻向内前侧,充分显露脾肾韧带,如粘连不多,可用手指做钝性分离,即可托出脾脏;如粘连紧、侧支循环多时,可沿脾的后外缘自下而上地剪开后腹膜。在腹膜外进行分离,结扎止血,然后分离、结扎、切断脾膈韧带及上极的脾胃韧带,使脾得以充分游离。脾床用热盐水纱布填塞控制渗血,活动性出血必须缝扎止血。 1.5处理脾蒂:脾游离以后,将其翻向内侧,用纱布钝性自上而下地在脾蒂后方轻轻推开胰尾。注意不要损伤胰尾后血管,再将脾脏翻向左侧,用萨氏钳钳夹脾蒂,大弯血管钳紧靠脾门钳夹,在贴近脾门的血管钳的内侧切断、移除脾脏。脾蒂残端先用粗丝线结扎,再以粗丝线贯穿缝扎,最后将血管各分支的断端再分别结扎。 最后取出脾床的纱布垫,冲洗手术野,彻底止血,用“8”字缝合法缝扎脾床创面。应特别注意胰尾、胃大弯、脾床粗糙面有无出血。较大的脾切除术后,应在左膈下放置引流管。 2 注意事项 2.1对急诊脾切除术应选用经腹直肌切口,便于腹腔探查时延长切口。一旦确定行脾切除术,术者应尽量地用手将脾脏托出腹腔外,在直视下用脾蒂钳或血管钳夹往脾蒂,按常法切除脾脏。不必先分离韧带和结扎脾动脉,以免耗时过多,过多失血。 2.2分离脾动脉时,应切开动脉的外鞘,将直角钳从动脉下缘伸入血管的背面进行分离,不要从上缘向下绕过,否则,容易损伤伴行的脾静脉及其分支。 2.3脾蒂撕裂引起大出血。一般操作粗暴、牵拉过度,或在急诊手术中急于求成,强行托出脾脏时发生,常常造成脾静脉撕破出血。如不慎将脾静脉撕破,切勿慌张,可先用手将破口处捏住,再用肠钳夹住脾蒂暂时止血,然后分离破裂的静脉,用缝扎的方法止血。 2.4胃壁和胰腺的损伤常发生在手术野显露不理想,盲目分离,尤其是在粘连严重,分离时未能逐一结扎或结扎线脱落,此时术野出血较多更不清楚,加之术者在显露不良的情况下操作亦缺乏信心,匆忙地处理胃脾韧带上端或脾蒂部位,因而术中常损伤胃壁和胰尾。因此,在处理上述两部位时,首先要术野显露良好,决不能盲目操作,务必要辨认清楚后下钳,以免损伤邻近组织。 3 并发症 3.1出血、休克:可发生于手术中或手术后。常由于脾脏血管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损伤、血管的结扎线不紧或滑脱或创面渗血等所引起。脾脏切除后对手术区的反复检查及彻底止血,是防止手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必要时给予医用止血胶覆盖后腹膜缝扎的出血点。 3.2感染:常见的是左膈下感染,有时可以形成膈下脓肿,多与积血或手术中损伤胰腺有关。手术后膈下放置引流,可减少膈下发生感染的机会,但并不能根本防止其发生。最重要的预防方法仍是手术时的彻底止血,严格无菌操作及避免胰腺损伤。 3.3肺部感染:除一般常见的肺部感染外,较多见的是左胸膜腔积液。可能与手术部位影响膈肌的运动、手术时对膈肌的刺激及手术后膈下感染有关。少量胸膜腔积液除发热外,患者多无其他不适,积液常可自行吸收;大量积液,尤其是急骤发生者,常需多次胸穿抽液及抗生素的治疗。 3.4脾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形成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长时间的中度发热。严重者可延伸至门静脉,发生门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等。故当血小板计数升高达1000×109/L以上时可考虑用肝素抗凝治疗。

普通外科高级职称题-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征

普通外科高级职称题-脾脏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征 1、诊断考虑的疾病是(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血小板40x10/L。血液科会诊报告:患者骨髓示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抗血小板抗体升高。) A.血友病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系统性红斑狼疮 F.脾功能亢进 2、下列处置中不正确的是(提示患者被转入血液科治疗,给予泼尼松60mg/d,3周后患者血小板升至125x10/L。4个月后,患者因阴道大量出血伴晕厥入院。轻度烦躁,血压96/64mmHg,心率11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小板20x10/L。) A.输注血小板 B.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C.血浆置换 D.禁用激素 E.抗休克治疗 F.急诊脾切除

G.气管切开 3、为明确诊断,应做的实验室检查是(提示急诊行脾切除术,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为37.3~37.5℃,腹腔引流管内有无色,清亮液体流出。) A.血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腹腔引流液培养 D.腹腔引流液中的淀粉酶 E.血培养 F.血小板抗体检测 G.血钙 H.血细胞比容 4、最可能的并发症是(提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为800U(Somogyi法)。) A.左膈下感染 B.脾床渗血 C.胰瘘 D.肠间隙感染 E.腹腔残余积血 F.胃瘘 G.膈下脓肿

H.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5、治疗措施包括(提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腹腔引流管引出液体量为70~90ml/d。) A.保持引流通畅 B.拔除腹腔引流管 C.应用抗生素 D.引流管冲洗 E.再次手术 F.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G.抑制胰液分泌 6、下一步治疗为(提示患者术后3周,血小板升至1200x10 /L。) A.给予安慰剂 B.静脉注射肝素 C.口服阿司匹林 D.给予华法林 E.静脉腔滤过 F.血液透析 G.给予大剂量泼尼松 7、患者男,38岁,患地中海贫血(纯合子β-地中海贫血),巨脾,

医院临床脾切除术手术方案及手术图谱

文档序号:XXYY-SSTP-001 文档编号:SSTP-20XX-001 XXX医院 脾切除术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脾切除术 Splenectomy 【适应症】 1.外伤性脾破裂无法修补。 2.门静脉高压症,充血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3.原发性脾肿大合并脾功能亢进: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原发性溶血性黄疽。 (3)原发性脾中性血细胞减少症。 (4)原发性全血细胞减少。 4.继发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1)疟疾、黑热病。 (2)骨髓纤维化。 (3)白血病。 5.脾良、恶性肿瘤。 6.游走脾。 7.胰体、尾部切除术同时切除脾。 8.脾感染性疾病:化脓性感染、结核。 【术前准备】 1.要尽可能术前明确病因。 2.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术前准备,对症处理。3.外伤性脾破裂,首先查血容量充足与否,若血容量

不足,需术前先行补充血容量,边抢救边准备手术。 4.继发性脾肿大、脾亢者,一定要权衡全身情况,以及脾切除后的利弊,决定是否行脾切除。 5.溶血性疾病合并脾肿大者,术前即使有贫血,也不可盲目输血,以免导致溶血。 6.术前插胃管。 7.备皮。 【麻醉】 一般情况较好者,可以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麻。危重者,可于局麻下行手术。 【体位】 平卧位,左腰背部加垫,使脾易于暴露出来。 【手术步骤】 1.切口:一般可取左上腹直肌切口(图1A),或左肋缘下斜切口(图1B)。 2.探查:外伤性脾破裂,探查可以明确脾破裂的程度,并可以先行结扎脾血管,减少出血,之后再行脾切除,同时尚需探查腹内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脾肿大合并功能亢进者,需探查脾脏的大小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另外需探查肝硬化的程度:门脉高压患者,尚需行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断流术。 一般按下列顺序探查:脾门→脾肾韧带→大网膜→胰尾

2021外科住院医师-脾脏疾病(精选试题)

外科住院医师-脾脏疾病 1、有关脾破裂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发病率占腹部损伤的40%~50% B.真性破裂占脾破裂的85% C.脾破裂的治疗原则是紧急处理 D.成人脾切除术后,暴发型感染的发病率一般不超过1% E.脾切除术后暴发型感染以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 2、下述脾破裂的处理,正确的是() A.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手术治疗 B.破裂较轻时,保留脾脏 C.破裂严重时,行脾切除 D.可收集腹腔血液行自身输血 E.以上均正确 3、脾切除的适应证中,不包括() A.Gaucher病 B.淋巴瘤 C.毛细胞白血病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4、脾脏循环血量占心排血量的() A.8%~10% B.4%~5% C.1%~2% D.10%~15% E.15%~20% 5、腹部闭合伤中,哪个脏器最易损伤() A.胃 B.脾 C.肝 D.小肠 E.肾脏 6、对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下列何种情况不宜行脾切除术() A.<4岁 B.脾大不严重 C.伴有黄疸 D.贫血 E.伴有下肢溃疡

7、10岁患者,脾下极多发裂伤,生命体征平稳。宜采取下列何种治疗() A.保守治疗 B.脾修补 C.脾切除 D.脾下极切除术 E.以上均不对 8、怀疑有脾破裂时,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是() A.腹部CT B.血常规 C.腹平片 D.腹腔穿刺 E.以上均不对 9、有关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特点,正确的是() A.休克 B.腹痛,腹膜刺激征 C.脾区叩击痛 D.膈肌刺激征 E.以上都是

10、下列造血系统疾病中,脾切除的适应证不包括()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多毛细胞白血病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下列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的适应证,正确的是() A.全脾破碎无法修补 B.脾脏血管完全断裂,失去血供 C.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颅脑外伤等 D.缝合术不能有效止血或失败者 E.以上都是 12、脾脏体积增大(脾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其病因不包括() A.免疫反应所致反应性脾大 B.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脾大 C.充血性脾大 D.创伤性脾大 E.骨髓增生性脾大或浸润性脾大 13、超声诊断学将脾脏肿大分为四级,下列不在分级中的是()

脾切除术后的抗凝治疗分析

脾切除术后的抗凝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临床抗凝治疗措施。方法:对128例脾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患者全部顺利治愈,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脾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血小板明显上升,极易产生高凝状态而发生血栓性疾病,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预防血栓病的发生,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 【关键词】脾切除;抗凝治疗;血栓 脾切除术后如发生视网膜动脉、肠系膜静脉、门静脉主干血栓会造成严重后果[1],尤其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广泛性肠缺血坏死,则预后凶险,病死率为14%-35%[2],因此,脾切除术后应密切注意患者症状及血小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预防控制血栓并发症。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共施行脾切除术128例,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8例患者中外伤性脾破裂53例,行脾切除术。肝硬化脾亢77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其中男84例,女44例;年龄25~78岁,平均51岁;术后复查全血常规时均出现血小板升高现象,常规采用每2日复查血小板,血小板均升高至(500~1100)×109/L,平均升至765×109/L。 1.2治疗方法脾切除术后应及时纠正贫血,尤其出血后应及时输血,以免刺激血小板增生,导致血栓形成。若血小板计数超过40万常规抗凝,可选用肠溶阿斯匹林50mg~75mg,1次/d,口服;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1次/d,静滴;潘生丁25mg,3次/d,口服。血小板计数超过60万宜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每6小时100mg,静脉静滴维护一周[3]。如有血栓发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经外周静脉或门静脉途径可用链激酶50万U~100万U或尿激酶2万U~5万U,2~4次/d,静滴,连续3~7,每日复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 2结果 本组患者中72例血小板增高幅度达(500~1100)×109/L,其中16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均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经综合性治疗血小板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 3讨论 在生理状况下,脾脏内储存的血小板占全身血液中血小板的30%,在脾大脾功能亢进时则可增至80%。脾脏肿大后储血量增大,红细胞和血小板通过脾索的速度减慢致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接触脾巨嗜细胞的时间延长,加上淤血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改变,则更易被脾脏清除,同时脾脏可分泌抑制血小板从骨髓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