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政治第01期文化生活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3.2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

2018届高三政治第01期文化生活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3.2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
2018届高三政治第01期文化生活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3.2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

专题3.2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二))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推动陕北民歌艺术的发展,陕西省第三届民歌大赛于2017年2月16日至9月17日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参赛者年龄、职业、唱法均无限制,同时鼓励创新、改编的歌曲参赛,分享民歌之美,感受民歌之趣,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举办民歌大赛

①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②动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体制创新④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2.(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政治全真模拟试题(六))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晚会,从借助高新科技演绎的水上芭蕾《天鹅湖》,到新编民歌《难忘茉莉花》,再到经典《欢乐颂》,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着一轮轮的跨文化对话,从而传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这段话主要说明

A. 文化具有多样性,要枳极学一切外来文化

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C.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平等宽容对待外来文化

D.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传承的知识。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政治全真模拟试题(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中国好诗词》等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荧屏上大放异彩,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这意味着

①大众传媒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

②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③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电视人的崇高使命

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得以彰显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4.(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五次摸底考试)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推出的文化类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激发老文化焕发新光彩。这一节目的推出旨在

①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雕刻文化记忆,辨别文化精华和糟粕④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推出“广播纪录片”,旨在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③夸大了推出“广播纪录片”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树立文化自信的理由:从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角度看,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力量;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角度看,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潮流看,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

5.(湖南省郴州市2017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故乡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的母题,时代发展了,现代人的乡土情结也变得多种多样,乡土文学不能仅仅是怀旧的风景式、景观式静态书写,社会的高度流动与开放,要求作家敏锐捕捉当下现实的活跃及其对乡土文化产生的影响,纵深开掘乡土题材。这表明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2017年二模突破冲刺交流卷(04))2016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和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熟悉相比,不但西方人对于汤显祖的了解是片面的,中国人也还没有真正走进汤显祖的世界。这提醒我们

①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④在把握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名师点睛】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二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江西省五市八校2017届第二次联考) 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

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落后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故②正确;对待落后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故③正确;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社会发展并没有磨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④错误。故选C。

8.(陕西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文综模拟试题)《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位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进社区,开展敬老活动。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民族节日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考点:传统文化

9.(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④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地理、经济、风俗等的不同,会造成文化的差异,①正确;正因为文化之间有差异,才需要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不选;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③正确;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差异,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择B。

10.(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几千年来在指导我国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全面认同

③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④有利于激励国人固守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答案】A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故宫日历》通过大量的故宫藏品图片,让普通民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千年风景;节气、物候、时令要素的增加,也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2016版的《故宫日历》发行仅一个月就占据了各大书店和电商图书销售榜前列。《故宫日历》

①提高了文化收藏价值,保障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满足了大众审美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把握了文化市场脉搏,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1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二模考试)如今,现代人对着手机屏幕的浅阅读盛行,真正对诸多经典书目“啃读”却日益衰微。针对这个问题,有政协委员连续15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建议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国家阅读节,以仪式感对疏于阅读的人们加以警示和唤醒。要让国民养成“不读书会有饥饿感”的习惯。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在于

A. 正确看待儒学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B. 树立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一元论”

C. 突出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 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

【答案】D

【解析】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不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A项不选;坚持文化指导思想“一元论”,不是坚持文化“一元论”,B项不选;加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指的是思想道德建设,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没有直接关联,C项不选;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目的是要让公民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故本题答案应为D。

13.(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十校调研高考冲刺卷) 2016年11月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二十四节气”入遗

①见证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先进性

③能够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与自信④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相融合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14.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2017年2月7日,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还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①古诗文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可产生深渊持久的影响

②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③古诗文教学应在认得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④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还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这说明古诗文教学应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15.(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五次摸底考试)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推出的文化类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激发老文化焕发新光彩。这一节目的推出旨在

①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雕刻文化记忆,辨别文化精华和糟粕④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推出“广播纪录片”,旨在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③夸大了推出“广播纪录片”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6.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六尺巷》取材于桐城六尺巷典故,是一首展示互敬礼让、和谐包容文化内涵的民族调式歌曲,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RNB、说唱等国外流行音乐元素,曲调优美,经赵薇在春晚演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创新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RNB、说唱等国外流行音乐元素,曲调优美”体现了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故①符合题意;“经赵薇在春晚演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④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③说法错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文化传播

17.(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联考)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互联网+的时代,春节也开启了“数字时代”。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让我们共享浓情中国年。这表明

①全面传承传统习俗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选项表述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题目表明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故②③入选。选D。

18.(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2017年二模突破冲刺交流卷(01)) 2016年4月12日,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仪式上,正式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截至2015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在全球发行量达5.67亿本,它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①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独领风骚②汉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③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④《新华字典》在汉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19.(江西省宜春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题肢②“认同”表述错误;各国的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因此题肢④“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表述错误;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表明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与借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③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③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0.(陕西省渭南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十四节气”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 成功申遗

①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继承,文化自信,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非古代科技,故①错误;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说明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故②符合题意;“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材料表明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故③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文化的包容性,故④错误。故选C。

21.(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通过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通过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该节目的成功进一步佐证了

A. 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B.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C. 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实现传承和发展

D. 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根本途径和动力

【答案】C

22.(安徽省池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2017年1月14日,某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坚决杜绝燃放烟花爆竹现象。对此,网友反映比较强烈。考虑到该通知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矛盾,两天后,该省再发通知,撤销“全省禁燃”的要求。此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是

①对传统文化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

③文化继承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④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应持科学的态度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因此在继承传统习俗的时候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以适应时代的要求,③正确;坚决杜绝燃放烟花爆竹现象,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导致网友不满,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应持科学的态度,④正确。题干只是讲对某个传统习俗的取缔,而没有讲赋予其新内容,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生活的繁荣问题,②与题无关。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二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3.(安徽省淮南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7鸡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鸡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目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24. (安徽省宣城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②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

③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④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混淆了口语与方言的区别。③选项表述错误,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目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故①④入选。选D。

25.(安徽省A10联盟2017年高考最后一卷联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2017年的主题是“开展多语教育,迈向可持续未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主题的确定主要是基于

①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教育能够在传统中保护母语

③多语教育能促进文化多样化④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具有共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6.(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7年高考冲刺模拟(二))(节选)

继《百家讲坛》《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2017年新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一百余位诗词达人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大会以攻擂比赛为形式,选手、学者嘉宾、主持人之间频繁互动,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全民诗词文化盛宴”,收看诗词大会节目也成为了今春最流行的文化活动。

(2)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3)如果你想通过手机与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互动,表达你对诗词的热爱,请围绕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跟帖两次(每帖20字以内,内容健康,形式对仗)

【答案】(2)①现代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经典文化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促进了经典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使之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因而能够广泛地流行。

④文化是否流行,受到包括传播媒介在内的众多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容是否能够经受时代的检验,是否符合文化发展客观规律。

(3)答案要求:内容健康、对仗工整、主题鲜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说明大众传媒的有的和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经典文化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并发挥其影响作用,进而成为流行文化。同时还要从文化是否流行的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不合理性即可。

(3)本题是开放型试题,以如果你想通过手机与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互动,表达你对诗词的热爱为话题,要求考生围绕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跟帖两次,考生所跟帖的内容必须符合“每帖20字以内,内容健康,形式对仗”的要求即可。

【点睛】辨析题解题思路:①把握材料的中心点;②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③组织答案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高考时,同学们一定严格按照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答题,记住按以下步骤进行:

27. (福建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查)(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自产生以来,经过历朝历代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积淀十分丰厚,文化内涵丰富绚丽。中国诗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生活智慧和价值取向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涵养民族气节,孕育民族品格。

中国古诗词也曾被冷落而沉寂。

中国人的诗心一宣在,但需要被激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契合社会中蕴藏着的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改变以往文化传播中的说教口吻,借助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将传统文化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形式结合起来,把诗词的内涵和魅力发挥到极致,因此,男女老少都陶醉其中。

(2)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媒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应如何做到文化自觉。

(3)请写出一句中国古诗词,并简要说出它对你的有益启示。

【答案】(2)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做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精选优秀文化内容,挖掘其现实价值,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发挥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在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作用。答题示例:

①古诗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启示:应增强爱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②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启示:对待事物要辩证认识,知常达变。【解析】本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点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试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媒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应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中媒体的做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8.(江西省新余市2017高三毕业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节选)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也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开幕。

本届敦煌文博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丝路”沿线国家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了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等重要共识,共同发表了《敦煌宣言》。

《敦煌宣言》发表后,一直“禁止拍照”的敦煌莫高窟主动邀请百名中外摄影师进洞窟拍摄,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不允许游客进洞窟拍照,是因为之前认为闪光灯会对壁画颜料等产生伤害,但多年监测研究发现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以前没有条件为摄影师提供走进洞窟的机会,如今包括安全、管理等措施日趋完善,希望通过尝试和探索在“开放”中保护,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保护与弘扬事业中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丝路”沿线国家达成上述共识的依据。

(3)请你就如何弘扬和传播敦煌文化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答案】(1)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既是各国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各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能够深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3)示例:向周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敦煌莫高窟景区;拍摄并向国内外发行敦煌历史文化纪录片。

(1)本题的回答需要紧密结合材料,考生可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坚持文化多样性,既是各国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会达成“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 的共识;考生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会达成“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考生可从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加强文化对话与合作,能够深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会达成“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等重要共识。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免费向周边中小学生开放敦煌莫高窟景区、发行敦煌历史文化纪录片等方面提出弘扬和传播敦煌文化的具体措施。

29.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思想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已经有了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时又是一次巨变。在这之后出现的谶纬之学,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有所差异,又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教渐趋中国化,佛学思想被引入儒学,于是宋明理学由此发端。及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儒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层次。

儒家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其次,在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未抛开“和”与“合”的内核。

儒家文化思想并非十全十美,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摒弃不适用于当代的部分,亦是对儒学的一种新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化的振兴,不是以十年、百十年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无数次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在对过往的不断扬弃中方能慢慢归于坦途。

(1)儒家文化,从原始的儒家思想经过汉、唐、宋、明,发展到今天的新儒学,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儒学的新生。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其理由。

(3)结合材料,就传承传统文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定15个字以内。

【答案】(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儒家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也是带来儒学新生的重要原因。在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未抛开“和”与“合”的内核,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的体现,促进了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3)示例:诗书礼仪来时路,中华传统续华章;有历史才有现在,唯传统才知兴衰。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观点:儒家文化,从原始的儒家思想经过汉、唐、宋、明,发展到今天的新儒学,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儒学的新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抓住

“新生”这个关键词汇,然后从文化创新的动力意义、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新)高考政治考前复习文化生活突破选择题易错点

《文化生活》选择题易错点 一、基础(基本) ◇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根本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集中 ◇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

◇一定的文化由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五、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六、关系 ◇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七、特点(特征) ◇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 ◇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八、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高中政治简答题模板

1.价格变化的原因,政府稳定物价的原因与措施 (1)价格变化的原因答题模板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越小。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答题模板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稳定物价的措施答题模板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②企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公民:①树立正确消费观。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高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把握正确方向提高备考实效 ——高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思想政治高三复习备考任务艰巨,不仅要复习四个必修模块,还要完成选修模块的新授课和复习任务,更有大量时政内容需要了解和把握。单是党和政府的文件,就包括10月份党的中央全会的决定,12月份党的经济工作会议决定,1月份党的农村工作会议决议,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文件不仅要学习中央的,还要学习山东省的。不仅要学习,还要把它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把握重点,理解其精神实质,让学生把有关知识落实到卷面上。另外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国内外活动和讲话,影响巨大的国内外重大事件,都需要细心学习和领会。所以思想政治教师不论在高三多少年,每年都是新教师,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既然任务繁重,就要求加强研究,把握正确方向 提高备考实效。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1.研究课标,掌握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选修课,高考考试说明罗列的题目很笼统,到底在备考中应该如何把握,就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就详细复习,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就简化。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有些活动和探究,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参考。今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可能要出台,这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2.研究考纲,把握考试方向和复习重点。落实知识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要四面出击,但不是平均用力,即使是一轮复习,也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

今年我们在复习中,我们把四年来山东文综卷常考考点进行梳理,再根据今年的新形势进行预测,在复习备考的重点方面把握的非常满意。如,经济生活模块,今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优化经济结构,我们断定28题肯定以此为背景设计题目,在济南的高三教师复习备考会上,我们简单的阐述了这一观点,今年28题考的就是转方式、调结构。28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8分)。涉及党的地位,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我国政党制度、人民的地位,这是我们反复强化训练的知识,学生耳熟能详。在5月底的教材回扣中,我们给学生强调,《生活与哲学》四年来已经考查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唯独认识论没有考过大题,要求同学们把认识论的三个原理重点把握,结果28题(2)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此题就是考的认识论第一个原理。28题(3)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为实现“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山东各政府的各项措施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11分)。就是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的转方式、调结构。本题我们在热点材料中作为重点进行了梳理。(见热点材料13-14页)。文化生活模块我们强调的重点第一个就是文化的作用,还有就是爱国主义精神,29题恰恰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考查爱国主义教育。29(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这些重点在集体备课中和课堂上我们都曾反复强调过。 细数9个选择题,我们发现选择题设置的几个陷阱,我们都曾经练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高中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7.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丢掉了饭碗。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 D.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 8.“徜徉于山林水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虽然以前我国只把春节设为公众节假日,但中国人历来也十分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传统惯日,这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的影响。 A.深远持久 B.潜移默化 C.积极向上 D.消极被动 10.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类诗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2019高三政治名校试题汇编专项05经济生活综合题(教师版)

2019高三政治名校试题汇编专项05经济生活综合题(教师版)【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16分) 材料: 201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要稳定物价?(6分) (2)说明政府采取上述五项措施的经济学依据。(10分) 胀,因此,要稳定物价,就要“控制物价上涨过快的货币条件”。措施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为什么控制物价要发展生产呢?因为如果供需出现失衡,供不应求,物价也会上涨,所以,要稳定物价,就要保证产品的供应。措施三畅通运输通道,可以节约运输成本,成本降低,价格自然也会下降;措施三四是要“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

不法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抬高物价,所以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措施五“完善补贴制度,绝不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谁补贴,财政补贴,这就涉及到财政的第一条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经济学家指出,我国现阶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你认为我国应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并简要说明原因。(10分)

2017-2018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1.铜川是一座文化“聚宝盆”,具有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透过铜川“五色”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 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我国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不会阅读的国家是没有生命的国家!”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①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乃至汉语热,孔子学院就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这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④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根据甘肃省的区域特点,甘肃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实现了优势发展、生态发展。这是基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③文化促进科技的发展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这是因为()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突出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李克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这说明()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文化给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文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助推剂

高三政治备考经验交流

高三政治备考经验交流及高中三年教学得失 王转华 紧张忙碌的高三结束了,为了今后更好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提高政治教学实效,现对高三政治备考及三年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一、做好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三复习一定要提前做好教学计划,提前规划好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时间、复习的内容、复习的策略。再具体规划到每月、每周、每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果,避免上课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效率。如2016年的5月中旬——2017年1月中旬进行了细致踏实的一轮复习。复习的顺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与哲学、文化生活。复习的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答题技能和技巧。2017年2月——2017年4月进行了专题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知识,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5——高考进行三轮复习,回归课本和历年高考真题,让学生自给归纳总结知识和做题得失,注重学生答题灵活性和规范性。总体来看时间分配还是合理的。 二、狠抓学生落实,提高教学实效 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狠抓学生的落实,课堂上老师不要包办,不要一节课从头讲到尾,要留给学生自己看课本、大声读课本、自己归纳总结问题甚至是背诵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后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并且及时反馈给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要及时抽查学生背诵,以督促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教学实效。 三、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结合考纲和历年真题,政治高考内容基本都是对政治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考察,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狠抓基础知识。而狠抓基础知识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和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对课本知识的结构要了如指掌,构建知识网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读课本,可以在每节课一打铃就让同学没齐声朗读课本,养成反复读课本的习惯。即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把薄书读厚,再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把厚书读薄。只要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理解背诵的熟,才会运用政治知识得心应手,提高答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是2011年10月的重大新闻报道,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12日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 ②6日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当日苹果股价下跌5%。 ③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④11日中国男足国家队在2014巴西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 0-1不敌10人伊拉克队,出线告急 A.①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 )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 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 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 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doc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 A.文化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其实经济并不能决定文化 3.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4.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5.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只要将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得越好,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6.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高三政治简答题汇编

高三政治考试手册简答题汇编(参考答案) 经济常识 1.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 2. 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缩小城乡、区域、阶级之间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 (1)核心: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第一要义:发展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 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与对外开放 4.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节约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原本有限的自然资源达到更合理的应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4)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使经济增长可持续进行 5. 如何实现社会生产目的? (1)首先,要用法律和道德把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其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更加化,科学化,规化 (3)最后,要通过城乡,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4)还要通过一定的积累,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6.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2)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7.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发展 (2)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我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高三政治学科备考总结 -

高三政治学科备考总结 今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透视高考政治试卷,联系学校教学实际,有必要对高三阶段政治课教学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高考试题的看法 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从材料选取到问题设置灵活多样,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成熟,更加注重四种能力的考查。 今年试题在题目的立意、题型、难易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有了较大创新和发展,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保持了高考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连续性。试题注重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与运用,突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备考的几点做法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新课改以来高考政治试题,把握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方向。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识到,高考政治试题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规范是保证。因此我们确立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强化规范”的复习指导思想。 对于知识,我们对《考纲》规定的知识和长考考点作为重点抓住

不放,而且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于能力和规范,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不仅通过研究和学习统一了自身的思想,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历年高考政治试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去体会高考政治试题的这些要求,统一了学生的思想。 2、集体备课做到常规化、系统化,责任到人、共同发展 对于复习课,我们备课组在开学初,制订出详细的集体备课计划。每一章、每一节责任到人。每个人要根据分担的任务,认真钻研教材和考纲,超前备课,写出详细的教案。在每周一和周四的集体备课时间里集中进行集体备课,由主持人说课,同备课组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提出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形成统一意见,记入“集体备课记录”中。然后由第一位上课的老师上课,同一备课组内的其他老师听课,再研究、交流,充实内容,形成个人教案。 对于习题课,全组老师始终坚持在流水批改之后,坐下来集体评议。每位老师把自己所改的题中,学生出现的知识错误、审题错误、做题不规范、思维方法偏差等问题进行逐项分析,大家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从而提高了习题讲评的针对性、有效性。 3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本张试卷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它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5、20世纪的社会发展现实已经向我们展示:光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精神境界,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精神疾病和道德危机,甚至伴随吸毒、色情、性病泛滥等。所以说,“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失去文化的建设,人类必然走向灭亡 B、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C、文化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D、对人类社会而言,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 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段话对你的启示是() A、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B、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C、文化决定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D、没有文化,国家和民族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广东肇庆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乡村振兴战略主观题汇编

“乡村振兴战略”时政专题 【问答题汇集】 (湖南十四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产业扶贫为什么能增加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动能。(8分)请从种植户和政府两个角度为静宁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6分) (“石家庄一模”)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概括过去五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并说明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4分) (“云南省一测”)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部署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14分) (“承德二模”)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就如何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株洲二模”)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滕头人是如何把“有女不嫁滕头村”的穷窝建设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庶的和谐家园的。 (“兰州一诊”)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释“共享农房”发展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经营者如何才能让“共享农房”行稳致远、走好“规范路”。 (“皖北协作4月”)运用经济知识概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通过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福州3月”)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A市吸引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12分) (“衡水一诊”)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请你预测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内容的落实会对农村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14分) (“吉林市三调”)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4分)并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省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重大意义。(10分) (“湖北七市”)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什么突出问题?该市是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 (“太原一模”)材料反映出我国当前“三农”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的政策建议。 思考: 1.概括涉及“乡村振兴战略”问答题常考的设问角度,其常见问法有哪些?(命题的一般逻辑) 2.“乡村振兴战略”热点和哪些知识点有关联?请从参考答案中归纳知识落点。(归纳相关学科语言) 3.你积累了哪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时政语言?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方法总结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方法总结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

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学习就是一边是学,一边是习。学主要是指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习主要是自我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和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1.预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总结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总结 今年的高考硝烟散尽,和学子共同经历了煎熬、痛苦并伴随着快乐与幸福的高三之后,再回顾高三这段难忘的岁月,总结高三备考的经验与不足,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的总体评价 今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体说来,今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凸显基础性,辨别易错易混点。 《经济生活》17题考查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纸币等知识;18题考查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价格的关系,以及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等考点;28题第(3)问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劳动者、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考点。《政治生活》22题考查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3题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8题第(1)问考查党的地位、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等考点。《文化生活》19、20、21题考查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考点;29题第(6)问考查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考点。《生活与哲学》24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5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28题第(2)问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9题第(6)问考查矛盾分析法等。选修部分考查了国家形式的基础概念。 在上述基础知识考查过程中注重了对易错易混点的辨别。如选择题选项中,政府定价、增加货币发行量、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政府赋予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公民的民主权利逐渐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跟立法权、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改变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 上述也说明,今年文综政治试题难易适中,材料设问具体,试题平和,增强了学生的熟悉感,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2)依托基础知识,突出对能力的考核。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选择题 18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价格、供求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学科能力,首先需要正确分析每个图表所反映的经济道理,从而进一步正确推导出四个图表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思路独特新颖,全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第 28 题的第(3)问利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图,综合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学科间综合题 29 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学科知识概括影响选址的因素,运用哲学矛盾分析法权衡诸多因素,体现了综合运用人文和自然知识发现问题、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统一,从材料信息的解读到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发现问题、论证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具有浓厚的时代性。 关注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关注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问题。例如,28题选取“十一五”成就、“十二五”规划为素材,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题,考查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哲学模块的相关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题选取 2011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为素材;23、24题选取刑法修正案为素材;25 题选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素材;17题考查公平问题;等等。 (4)体现山东自主命题的特点,彰显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试卷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也选用了部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材料。例如,17题选取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素材;20 题选取“好客山东贺年会”为素材;22 题选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一、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1.认真研究《高考政治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政治试题,把握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高三政治复习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考试说明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需求,检测高中毕业生学习结果的要求而制定的,是高考命题 的依据。经分析和研究了高考说明中的题例、样卷和近几年的高考 政治试题。我们认识到,高考政治试题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 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适应这种选拔性考试,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规范是保证。因此我们确立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强化规范”的复习指导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集体备课的制度化建设,实施共同发展策略 通过集体备课,不仅统一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得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3.善待课本,巩固双基 文科的学习,课本是根本,课本是精华。政治课学习在备考复习指导中,我始终坚持紧扣基础知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的政治术 语要完整和规范。 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围绕基础知识的复习,突出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我将复习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复习(一模前结束)是全面复习考点,打好基础阶段,是整个备考复习的重点,所占用的时间最多,这一阶段以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较好把握为目标,力求考点全面覆盖,系统整理知识,优化知

识结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构建知识体系。为能 力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复习(一模后用大约三周时间)是专题热点复习阶段。从热点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热点只能是高考试题的“背景”,而不是考题本身。根据这种变化,我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用于 讲解热点,而是以热点为入手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建构知 识体系。 第三轮复习(5月底前结束)是模拟训练,回归课本、基础阶段。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适当限时性的训练,模拟考试及评讲。 4.严把测试训练关,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的综合应试素质最终要通过高考答题体现出来,因此,特别重视几次综合模拟考试的试题统计、讲评、反思工作。我们始终做 到不规范的训练题不选、与高考要求不相符的不选。力争真正做到 老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 加强对考生进行各类题型的审题、解题方法及考试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通过 平时的习题训练和教师对试题的评讲来实现的,而且能力的培养不 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认真研究高考评分标准,强化学生规范化答题意识,提高答题得分率。 二、政治备考中的不足不足 1.监督、检查措施不力,使好措施不能获得好效果 围绕各各教学环节,我想了一些办法,但往往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但部分学生的自觉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效 果不如人意。比如,在习题讲评和的反思反馈上,有的同学只满足 于上课听懂,课下不去再次反思总结,当再次遇到类似题目时,仍 然不会。比如,有不少学校都要求学生建立了错题集,但很多学生 却不去或因由于作业多、没有时间去经常翻阅思考。所以,在此方面,还有待于开动脑筋,寻求措施,督促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