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学案

一、频繁原因

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先进;开放的对外政策

2、经济因素:经济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交通发达:水陆交通并举

4、民族关系: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

5、文化先进:对周边各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问题1 设计汉、唐时期的水陆“丝绸之路”示意图,并指出其路线的异同点。

二、频繁表现

1、范围广泛:

2、空前频繁:

3、兼收并蓄:

4、方式多样:

四、影响

1、推动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2、促进唐朝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3、加强中国与欧亚非诸国的友好交往

问题2 隋唐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正式形成,泽被东西,影响深远,请结合史实分析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班超经营西域 2.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日本 C.唐朝与新罗 D.唐朝与天竺 3.唐朝时印度被称为(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4.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这位传奇僧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二《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历经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鉴真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2)玄奘何时西行到天竺取经?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1.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2.《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等科技知识 C.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口述成《大唐西域记》 3.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史料及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 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逐步实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此后历朝都沿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④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登州大佬李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建立阶段,其疆域的确立也是“五胡乱华”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疆域不仅包括统一政权管辖下的边缘地区,而且包括大一统格局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隋朝立国伊始,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其辖区仅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朝政权统治己颜于瓦解之际,不足为患,统一江南地区乃大势所趋。而隋王朝面临的真正对手是北方的突厥政权。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隋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影响到中原王朝与突厥内部,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同时,隋朝亦幵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密切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的发展,为广大的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奠定基础。 一、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出现影响到其与突厥 政权间的关系。有隋一代,隋朝与突厥间的关系几经反复,期间突厥多次南下侵扰隋朝北部边地,隋初,隋朝对突厥南下极为忧惧,处于明显的防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成为了隋王朝处理突厥关系的战略方针。 具体而言,“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隋王朝较远的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 落及其蕃属,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距隋朝边地较近的突厥及其属部。所谓“离强合 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突厥汗国内部而言,对于与大可汗有矛盾的诸部落, 努力使其脱离大可汗统治,并促成它们的联合,从而达到分化大可汗实力之目的。 其二是隋朝支持或扶植力量较弱的部落,达到共同抗击突厥较大部落的目的,从内部瓦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 课 时 教 案 总第23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主要内容;分析它们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难点:历史作用和意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历来为人称道。这样的繁荣局面是怎样开创的呢?原因众多,但隋唐的制度革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过程: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3.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4.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唐诗繁荣)。(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忽视应用性学问,明清文化专制)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汉代到唐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3-9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第三单元第九讲 1.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而对此宋代历史学家认为,“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不足为后世法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唐太宗执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确的民族政策②唐太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③宋代史学家民族观过于狭隘,认识比较肤浅④宋代史学家观点虽有点片面,但基本正确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2.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5世纪景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唐代管辖此地区的机构应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黑水都督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高昌古城在今天新疆地区,唐太宗曾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答案:C 3.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的标志是 () A.唐太宗时,向唐纳贡 B.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 C.大祚荣建立政权 D.大祚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 解析:教科书对这一问题有明确叙述: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B 4.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图是“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这幅地图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边疆各族进一步发展,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②边疆各族完全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 ③唐朝后期北部疆域已达长城以北地区 ④边疆各族一些政权是与唐朝中央政权并立的友好政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时期。图示中的“政权部族界”说明,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政权如吐蕃等虽然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密切、友好,但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答案:B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日交往最著名的高僧是玄奘 B.日本向唐朝派出的留学生最多 C.新罗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D.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相互往来 解析:唐朝时期,中日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是鉴真,玄奘是中印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向唐朝派出留学生最多的是新罗;以唐制为蓝本发起大化改新的是日本。 答案:D 6.1972年,郭沫若在《沁园春·雪》词的上阕中写道:“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其中空格中应填入的人名是 () A.法显B.玄奘 C.鉴真D.义净 答案:C 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C.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对外交往是双向的,如果唐朝经济文化落后于世界,就吸引不了外国与唐朝交往,唐文化也不可能光照四邻。 答案:A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10年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年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10年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B.玄奘 C.一行 D.鉴真 (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 (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人教版(新教案)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配套K1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隋朝、唐朝的政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随堂检测

第6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话说长江》的解说陈铎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D.长城、隋朝大运河 【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象征阳刚,水象征阴柔,故可以排除秦兵马俑,故B 项错。结合材料中“巨大的中国‘人’字”可知阴柔的一捺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隋朝大运河呈现“〈”形,而不是“一捺”。 【答案】 C 2.下图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中连接山阳与江都的是 ( )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D.江南河 【解析】隋朝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连接了山阳和江都,将江淮连接在一起。 【答案】 C 3.(2009年徐州一模)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剧情符合历史的是 (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解析】A项史实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B、D两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 C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请问图中①②两处应为 ( )

A.唐高宗统治与唐玄宗统治 B.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 C.“开元盛世”与唐高宗统治 D.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析】本题是对唐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②是唐朝鼎盛时期,很明显属于“开元盛世”,①是继“贞观之治”,开启“开元盛世”,应是武则天统治。 【答案】 B 5.(2009年宿迁模拟)钱穆在《国学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 )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三省之间的关系分析②④正确。 【答案】 B 6.(2009年石家庄一模)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有 ( ) 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③④都是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以史为镜”;②善于纳谏体现了“以人为镜”。 【答案】 D 7.(2009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测试)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解析】相对于图一、图二中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答案】 B 8.《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新)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的对外交往 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中日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新课教学】: 一、天可汗 1、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空前广大,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作用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在民族关系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凡对唐朝不构成威胁的边疆各族,都“爱之如一”、和睦相处,对唐王朝构成威胁的就用战争除去这种威胁,灭掉对方以后再给予适当的安置,对战败

民族的贵族还给予优厚待遇。正因为如此,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是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边疆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 (1)、正确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对其首领颉利可汗实行优待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 (2)、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友好关系,如唐玄宗册封回纥族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北庭都护府。 (4)、通过与少数民族和平、加强与边疆各族的友好交往,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 ◆课中题;P17页想一想,唐太宗为什么不杀颉利可汗,反而优待他? 讲解:解答此题要围绕对颉利可汗是杀还是优待二者之间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根据颉利可汗屡次骚扰侵袭唐朝的行径,是完全有杀的理由。但在颉利可汗认罪服罪的前提下,给他以适当的优待,有利于安抚和团结其他部属,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事实证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包括突厥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正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唐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讲解:(1)、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2)、边疆民族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密切,通过接受册封、和亲、会盟等方式,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边疆各族的拥护,唐太宗被北方各族拥戴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7世纪以前,吐蕃的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以逻些为都城。

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 4.(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