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3.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

1.教学目标 :

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4.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3.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

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机智的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学时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到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来到中国想要约见钱老。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 《管锥编》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三、检查预习

叫嚣精髓轻鸢剪掠颦蹙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四、初步探究,整体分析(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中国诗有哪些具体特点?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什么是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解答:

1. (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2)富于暗示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抒情诗____ 戏剧诗, 中国诗早熟

3. 比较文学

4.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五、深入探究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

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

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

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

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这句话是说格律和内容是互相影响的.

3.“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解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作喻,批

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

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

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

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六、品味诗歌悠远的意味:

?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

2.试比较下面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远和近

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七、课堂小结: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他在《谈中国诗》中论中国诗的特点及其与外国诗的异同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提出了一系列高明的见解。钱钟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着居高临远的观点”。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博览群书,励志广学。

八、拓展训练

课后阅读《寂静钱钟书》,完成后面的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