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老师给的重点

卫生经济学——老师给的重点
卫生经济学——老师给的重点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概论

1.经济学的两大方法(辨析、了解、不用背)

实证经济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实证经济分析---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即对事实的描述;规范经济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a.怎样对待“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b.“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c.具有客观性和没有客观性.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实证和规范举例:

实证:根据Becker的报道,香烟的价格上升10%,导致香烟消费数量下降6%。规范:政府应该增加则香烟的税收用以防止人们吸烟。

实证:一项研究估计.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年平均成本是38 300美元。

规范:联邦政府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实证:在美国,按人头的国家卫生服务支出比加拿大高。

规范:为了控制卫生服务支出,美国应该采用像加拿大那样的国家健康保险计划。

2卫生经济学的概念(n)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是经济学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3.卫生保健领域的几种经济关系

提供者—消费者;卫生机构—政府;卫生机构—保险机构;卫生机构—卫生人员

4.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简答)

1.卫生服务市场2 卫生服务提供体系3 卫生资源的筹集、分配与使用4 卫生经济学评价5. 医疗保障制度6 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7 药品经济学

5.卫生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时间)

20世纪50年代Myrdal G 瑞典《卫生经济问题》经典文献;60年代1966 赖斯(美国)《计算疾病成本》《人类生命的经济价值》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1.卫生服务需求、需要的概念(n)

需求(Demand):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物品或服务(卫生服务)数量;需要(Need):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或愿望)之间存在差异所致的应获得的物品或服务量。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2.需要和需求的区别和联系

需求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购买愿望+ 支付能力。两类需要: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卫生服务需要的特点:不考虑支付能力医学专业人员判定的+ 个人察觉到的。

3.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了解选择)

1消费者信息缺乏--医疗服务消费的特点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2 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消费者信息缺乏使得消费者在利用医疗服务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选择性相对较小;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存在着救援与被救援的关系。

3 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正效益外在性和负效益外在性一些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正效益外在性。

4 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产生卫生服务需求不确定性的原因:卫生服务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个人、医疗保险(消费信用)、政府、单位等。结果:卫生服务消费者者不需按照实际的卫生服务价格支付费用,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和供给行为。

4.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是需求量与价格的一般依存关系。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5.影响需求的因素(简答)

1.一般的经济学因素--展开: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汽车X与汽油Y Py涨价,Qy 减少,QX减少,Py 与QX 呈反方向变动;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牛肉X与羊肉Y Py涨价,Qy 减少,QX增加,Py 与QX 呈同方向变动。)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嗜好;货币储蓄;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2 健康状况

3 人口文化社会因素

4 供给状况

5 医疗保障制度

6 时间成本

7 供给者的双重身份

举例:

A.吸烟有害健康,如何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呢?

①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左移

方法: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等等。目的: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烟的需求量

②提高香烟的价格

方法: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

目的:较高的价格减少香烟的消费量。

B

.

6.供给者双重身份的表现

医生的双重身份:病人选择医疗服务的代理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7.医生诱导需求理论(n )

需求的创造(Induced demand )

8需求弹性的表现(展开)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分类:(图)

需求完全无弹性、E = 0 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急救药 需求完全弹性、E = 无穷 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黄金

需求单位弹性、E = 1价格变动的比率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需求缺乏弹性、E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是生活必需品 需求富有弹性、E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奢侈品。 有代表性的需求弹性

举例:

如果沙特王国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供给增加会增加石油销售总收益,那么沙特人就一定相信石油的需求(C )

A 收入缺乏弹性

B 收入富有弹性

C 价格富有弹性

D 价格缺乏弹性

解释:石油的供给增加会降低石油的均衡价格水平,增加均衡交易量。根据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知,如果降低价格而总收益会增加,产生“薄利多销”,则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一定是富有弹性的。而与需求收入弹性无关。Q P P Q P P Q Q E E ?===ΔΔΔΔ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2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收入变动的比率之比。

其公式是:E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收入变动的比率

= (△Q/Q) / (△I/I) = (△Q/△I) ·I/Q

弹性系数:

1弹性系数E>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该商品即称为正常品。正常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可等于1,大于1小于1 2弹性系数E<0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该商品即称为劣等品。那些低档的日用消费品,就可能具有负的收入弹性,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多地购买高档的消费品取而代之。

3弹性系数E>0,E<1(必需品),缺乏弹性。由此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开支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所谓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全部支出)可以反映一国或一个家庭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4弹性系数E>1(奢侈品),富有弹性。

举例:

根据1993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我国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

0.1656,价格弹性-0.4779,城市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0.33,价格弹性-0.4845。

问题:

1.分析弹性类型

2. 城市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价格弹性近似反映了什么?

3.城市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收入弹性相差一倍反映了什么?

1.缺乏弹性

2.反映城乡对价格变化反映的一致性,对国家制定价格政策有重要意义。

3.反映即使农民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由个人口袋里的钱支付医疗服务的量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预示着改善农村医疗工作的艰巨性。(1)提高健康意识,让农民在收入增加时愿意花一定的钱。(2)要开展适宜的、负担的起的项目。(3)国家应增加对农村医疗的投入,保障农民能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3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xy=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y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

=(△Qx/Qx)/(△Py/Py)=(△Qx/△Py) ·Py/Qx

弹性系数:

1.弹性系数Exy >0弹性系数表示随着Y商品的价格的提高(降低),X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减少)。则x、y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为互替品。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就越强。:

2.弹性系数Exy <0表示随着Y商品的价格的提高(降低),X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增加)。则x、y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为互补品。其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就越强。

3弹性系数Exy = 0说明X的需求量并不随Y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x、y 既非替代品亦非互补品,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商品。

9.消费者行为理论(n)

概念: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两种方法分析:

a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 theory)---- 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TU --- 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 ---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物品的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MU = △TU/△X MU=dTU/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也在下降。

.b序数效用论(ordinal utility theory)----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用来表示X,Y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完全替代品

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常数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完全互补品

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10实现最大化的条件

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单位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MU1/P1=MU2/P2=…MUn /Pn

第三章卫生服务的供给

1.供给(n)

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愿意--- 供给欲望”“能够--- 供给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

2.卫生服务工给的特点(简答)

1即时性

2不确定性

3专业性和技术性

4垄断性

5无误性和高质量性

6供给者的主导性

7效益外在性

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展开:私人产品的特点

抗争性:增加消费者就要增加商品数量,边际成本不为0。

排他性:按照商品价格支付了货币者拥有了对该物品的排他性消费权

公共产品的特点如路灯广播国防

非抗争性

非排他性

“免费搭车”

3.供给定理

向右上方倾斜,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4影响供给的因素(对应需求看)

1一般的经济学因素:厂商的目标;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 反方向变动。汽车X与汽油Y Py涨价,Qy 需求减少,QX需求减少,Px降价,QX 供给减少。替代商品---- 同方向变动。牛肉X与羊肉Y Py涨价,Qy 需求减少,QX需求增加,Px涨价,QX 供给增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政策;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

2卫生服务价格和成本3需求水平4卫生资源5医疗保障制度6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供给/需求变动的表现(量的变动、水平的变动)

1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2水平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成本下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6.供给价格弹性(价格、成本、交叉)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同需求价格弹性计算方法相同

供给弹性的点弹性公式为:Es =(△Q/△P)·P/ Q=(dQ/dP)·P/Q

供给弹性的弧弹性公式为:Es =(△Q/△P)·[(P1 + P2)/(Q1 + Q2)]

不同之处在于求出的弹性系数是正值。

供给交叉弹性: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供给成本弹性: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该种商品成本相对变动的比值。

7.供给者行为理论(缺)

1生产理论(产量最大化)

2成本理论(成本最小化)

成本既定,产量最大;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生产者均衡原则: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即,MPL / PL = MP k/ Pk

举例:

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该企业的最优要素组合。

(2)当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

(3)当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

8.成本(n、选择)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反映在会计账册上,用来反映为生产一定量产品厂商必须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是历史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一定经济资源因用于某种特定用途而放弃了该资源在其他用途使用中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举例:

1小王邀请小李参加他的婚礼,小李接受的邀请。下面哪一项不是参加小王婚礼的机会成本(BC )

A.小李给小王买了100元的礼物

B.小李在一周前理发花了10元

C.小李在前往小王家的途中吃午餐用了20元

D.为了参加婚礼小李放弃了听一次哲学讲座

A是机会成本,因为用这100元买礼物就放弃了其他可能的用途。B不是机会成本,因为理发不是为了参加婚礼,在不参加婚礼时也有这笔支出。C不是机会成本,应为无论是否参加婚礼,午餐不能不吃。D是机会成本,因为是为了参加婚礼而放弃的哲学讲座。

2当政府用某些资源去修建一条大坝时,这些资源就不能用于修建高速公路。这说明了(C)

A.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B.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机会成本的概念

D.最优化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X而放弃的Y的数量就是X的机会成本,所以为了修建大坝而放弃的高速公路就是它的机会成本。

外显成本(explicit cost)就是会计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举例:

1.一小型亏损企业欲租赁,租金为一年20万元。此外,为进行正常的经营还需投入周转资金5万元。现有A,B两厂意欲承租。A厂用自有资金25万元可直接投资;B厂以年利率10%向银行贷款。举例:

从显性成本看,A厂为25万元,B厂为25*(1+0.1)=27.5万元

从隐性成本看, A厂为2.5万元(存款利息),B厂为0元

社会成本(social cost)是从社会整体看待的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

私人成本(private cost)是厂长等私人承担的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投入不能再收回的成本(不能再用于其它用途) 如:电影票, 蜡烛,送礼等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长期内所有要素都是可变的,因此长期成本没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9.利润最大化的原则(2个条件)

1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MR=AR=P)

2损失最小化原则(进行生产)

AR>A VC(短期)P≥AC (长期)

第四章医疗服务的价格

1.均衡价格(n)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与其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2.供求定理的定义

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价格的功能和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

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第六、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

4.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概念(n)

在现实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价格调节并不一定能达到理论上的完善境地。而且,从经济的角度看,也许价格的调节能达到那种理论上完善的境地,但从社会或其他角度看,不一定是最好的。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

5.价格的影响因素(展开)

三大类:市场价格;政府管制价格;补贴与税收政策

1市场价格

生产成本利润= 价格- 成本

需求水平购买意愿+支付能力

需求弹性薄利多销谷贱伤农

市场性质

医疗保险与价格

信息与价格信息不对称弱化提供者间竞争价格↑

诱导需求与价格

2.政府管制价格

最高限价(限制价格--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

最低限价(支持价格--农产品)

绝对控制;双面管制

3.补贴与税收政策

政府支持,最低限价、补贴政策

补贴政策:降低了成本,价格市场调节。

最低限价:价格干预,弱化市场机制。

政府限制,最高限价、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提高了成本,价格市场调节。

最高限价:价格干预,弱化市场机制。

税收负担(补贴收益) 部分落在消费者身上,部分落在生产者身上。

6.卫生服务定价的方法(三大类展开、区别、计算)

1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

a.成本加成定价法

单价=单位完全成本+定额利润(定额法)

单价=单位平均成本×(1+加成率) (外加法)常用

单价=单位完全成本/(1-利润率) (内扣法)

举例:某医院,卫生服务量50万单位,总成本300万,年利润率20%,则单价=300/50 * (1+20%)=7.2元

b.目标收益定价法

资产报酬定价法:

先:按照卫生服务提供者投资的总额确定一个目标收益率

再:按目标收益率计算出目标利润额。

后:根据总成本、计划销售量及目标利润额计算出产品价格。

举例:某医院提供一项卫生服务的总固定成本为30 000元,单位服务项目的变动成本为20元。假定该医院预计提供2 000单位的卫生服务,总投资预计为100 000元,目标投资收益率为15%,那么:

总固定成本30 000元

总变动成本 2 000×20元=40 000元

目标投资收益100 000元×15%=15 000元

共计85 000元

单位卫生服务价格=85 000元÷2 000=42.5元

c.利润最大化定价法

总收入-总成本最大MR=MC

2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方法(名称都知道)

a.理解价值定价法又称:需求价值定价法

b.差别定价法又称:区分需求定价法;需求差异定价法。

3以竞争为中心的定价方法(区别b、c)

a随行就市定价法

b盈亏平衡定价法(计算)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本定价法。

盈亏平衡总产量=企业固定成本/(单位产品价格-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单位产品价格=(固定成本/总产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c变动成本定价法

边际贡献=单位产品价格-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单位产品价格=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

举例(老师说的):某医院开展某手术项目1 000人次,消耗变动成本10 000元,设备折旧、基本工资等固定成本9 000元,总成本为19 000元,边际贡献8 000元,其价格应定为:

单位手术项目价格=(10 000元+8 000元)/1 000=18元/人次

总收入=18元/人次×1 000人次=18 000元

毛利=18 000元一19 000元= -1000元

显然,变动成本定价法无法保证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利润。

第五章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

1.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简答)

(1)提高效率。反垄断策略、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消除外部影响的措

施如征税津贴等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促进市场信息正确传递。

(2)促进公平。税收政策调节收入不平等现象、社会福利政策转移支付调节收入不平等现象。

(3)确保稳定。财政政策(收入、支出)、货币政策(供应量、利息率)、收入政策(工资、物价)。

2.政府的作用干预具体手段

(1)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

(2)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包括制定各种准入制度以控制进入市场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制定药品管理法、食品法等保护消费者利益。

(3)直接投资和管理医院,以实现政府的社会目标。

(4)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包括对需方的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以及对供方

的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5)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

3.市场机制(3种)

市场机制概念:各市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即所谓的市场机制,它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调节作用的总称。包含了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

4.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理解10条)

1.卫生服务产品是非物质产品

2.卫生服务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而是三个市场的组合。

3.医疗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

4.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5.供方存在专业技术垄断

6.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

7.卫生服务市场经济主体的持殊性(买方患者、卖方医疗机构、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

8.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价格弹性小、诱导需求)

9.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

10.提供者不是迫求利润最大化

5.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n)

市场机制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在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仅不能够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还会产生负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状况的恶化,称为市场失灵。

第六章卫生筹资和卫生总费用

1.卫生筹资的渠道(4个)

a政府卫生筹资

b社会卫生筹资

c个人卫生筹资

d健康保险

2.卫生总费用(n)

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事业的货币总和,卫生总费用的核算期通常为一年。反映卫生筹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部门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卫生总费用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区别开)

来源法:卫生筹资总额

分配法:卫生资金分配总额

使用法:卫生资金使用总额

1.卫生筹资总额

卫生筹资总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总额。

根据政府、社会、居民个人等不同的出资者可将卫生总费用分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

2.卫生资金分配总额

卫生资金分配总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分配到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或不同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货币总额。

为分析和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提供信息,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3.卫生资金使用总额

卫生资金使用总额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为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实际支出的费用总额。

为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依据。

货币流出卫生领域,表现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具体表现为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设备购置费、修缮维护费、业务公务费等各

项费用支出,用来分析与评价卫生资源利用的经济合理性。

3.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1.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因素是导致卫生总费用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物价上涨因素

卫生领域中房屋、设备、材料、药品、劳务、能源及材料等各项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卫生总费用的增长。

3.疾病谱发生改变

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病程长、不易治愈、费用较高,疾病谱的变化是促成卫生总费用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4.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和新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设备逐渐应用到医疗领域,必然会造成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同时,新药的研发与应用,是导致卫生费用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5.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原来可看可不看的病现在都要去医院就诊或去药店买药。

另外,居民的健康投资意识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对保健品的消费较以往多得多。

6.管理体制方面某些弊端

我国目前实施的按项目付费的后付制的支付方式,造成医疗机构为追求收入尽可能多地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加上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尽完善,医疗机构会尽可能多地提供那些补偿高于成本的服务

(如大型仪器设备检查)和新药、贵药,这些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会间

接造成卫生总费用的增长。

4卫生总费用的评价指标(指标区别开、名称记住、计算忽略)

(一)卫生费用总量分析

1.卫生筹资总额

2.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

3.人均卫生费用

(二)卫生费用结构分析

1.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

2.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

3.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

4.国家预算支出的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

5.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占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

6.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

(三)卫生费用变化趋势

1.卫生总费用年增长速度

2.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

3.卫生总费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弹性系数

5卫生总费用的变化趋势(有印象)

(一)卫生总费用水平及GDP比例变化

2003年6584.1亿元,占GDP5.60%,人均509.5元。2004年7553.0亿元,占GDP5.52%,人均581.1元。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高于GDP年平均增长。(二)卫生总费用筹资主体发生变化

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发生变化:政府卫生支出与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扭转了长期以来的下降趋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遏制了居民卫生支出持续增长势头。

中国卫生总费用及结构分析,可以看出:

1.卫生总费用总额和人均卫生总费用逐年上涨,

2.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呈现上升趋势。

3.卫生总费用筹资主体发生了改变:

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明显下降;而社会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仍然表现为政府、社会、居民个人三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格局。

第七章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1.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n)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卫生资源的配置适应居民对不同层次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使卫生资源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产生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总量合理,结构也合理。

2.怎么理解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缺)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效率和效益最佳的前提下,达到卫生资源的供需平衡,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最优化规划原则基础上进行的资源配置。

满足了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卫生资源配置,即所谓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3.卫生资源配置的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

2.市场配置方式

3.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的配置方式--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机结合。

4.利用区域卫生规划配置

4.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理解)

(1)卫生资金配置评价指标

(2)卫生资源配置评价指标(实物形态的资本、卫生人力)

(3)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5.区域为市规划的概念(简答)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生态环境、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医疗卫生需要(或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的卫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优化模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统筹规划和配置卫生资

源,进行医疗卫生各要素的调配、组合及结构调整,通过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干预和均衡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以增进人群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目标可以用国际上公认的三大准则:“公平、效率、效果”来概括。

案例:卫生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

北医三院的门诊量长期在本市居首,仅一个院区平均每天的门诊量就超过6 000人。如果是挂专家号,一个专家每天只能接待20名患者。曾有患者抱怨:“在北京看大医院太难了,暑假来北医三院挂号,等了整整一个暑假。还是挂不上专家号,只好挂了一个普通号。您看门诊大楼外面的人群,大多是提前20多天来挂专家号的。”住院部也不清闲,时常出现的“客满”现象使得备用床不再受冷落,不时就能夹杂在病房中发挥一下功用,有时甚至还要去楼道中尽职尽责。

然而,一些城乡中的小医院,冷冷清清,病

房里没几个患者,每个人都住上了“单间”。比如:安徽省省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为90%,县级医院不足60%,乡镇卫生院为34.7%左右。

1.从目前患者流向来看,为何绝大多数

患者愿意到二、三级医疗单位就诊?

2,造成患者流向不合理现象的后果是什

么?如何扭转这种不合理现象?

分析提示:

造成这种患者流向的原因是由于城市的高层级医院聚集了各种高精尖技术、高学历人才和高科技的设备,相比之下,城市基层和社区卫生资源相对匮乏。

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高层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卫生资源的配置过于向城市集中,说明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这种现象的结果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上涨.还会使基层和小医疗单位萎缩。

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卫生资源向更具成本效益的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引导患者更多地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

6.区域卫生规划的步骤(7步)

形势分析;确定问题与重点;制定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 (即活动项目);制定实施计划;编制预算;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7.倒三角案例的解释

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存在的问题突出地体现为卫生服务体系不合理。

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层级呈现“倒三角”的状态。城市的高层级医院聚集了各种高精尖技术、高学历人才和高科技的设备,相比之下,城市基层和社区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出现的“倒三角”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正三角”的局面是不相适应的。

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高层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而实际上大部分卫生服务需求是可以在基层社区卫生组织解决的。

另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其它不合理现象。如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过于向城市集中。全国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第八章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1.疾病经济负担economic burden of disease(n)

是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以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由于预防治疗疾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

2.疾病经济负担的分类

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指由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所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个部分。

(1)是指在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包括病人在医院就诊住院等的费用,在药店购买药品的费用,国家财政和社会(包括企业)对医疗机构、防保机

构和康复机构等的投入等各个方面。(2)是指在非卫生保健部门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包括有关社会服务费用、和疾病有关的科学研究费用、退休金或津贴、病人的额外营养费用、病人由于就医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本人和社会所带

来的经济损失。

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具体包括:

(1)因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所损失的工作时间。(2)由于疾病和伤残导致个人工作能力降低而造成的损失。(3)病人的陪护人员损失的工作时间。(4)疾病和伤残

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负担等

3.直接经济负担的计算(大体步骤)

a.明确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测量范围

b.确定样本,收集资料

c.确定某地或某人群某疾病的发生数量

d.计算某地人群某疾病经济负担的总值

4.间接经济负担的计算步骤

a计算过早死亡导致减少的有效工作时间(根据期望寿命)

b将工作能力降低转化为有效工作时间的减少(根据伤残权重)

c计算减少的所有有效工作时间

d将工作时间的减少转化为经济损失(展开)

1)现值法:

西方经济学家常用工资标准来计算疾病的间接经济负担,其理论依据是均衡价格理论。

工资标准也称“工资率”,即按一定的工作时间规定各个工资等级的工资额度。工资标准可以有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月工资标准、甚至年工资标准。具体的算法是:

工资标准×因病损失的有效工作时间(人年)。

2)人力资本法: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都是由劳动力劳动创造的,劳动力因病损失的有效工作时间,其经济价值应等于这一时间内劳动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计算每人年工作损失所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

3)支付意愿法4)磨合成本法5)隐含法、培养法

第九章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1.医疗机构的成本分类

(1)固定成本(Fixed Cost)如: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职工工资等。

(2)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如:材料费、药品费、计量服务工资等。

(3)混合成本(Mixed Cost)卫生服务中有些成本兼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性,属于部分固定、部分变动的成本,称为混合成本。

2.混合成本分类

1〕半变动成本(semi-variable cost)

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基数,一般固定不变,相当于固定成本。在基数基础上,卫生服务量增加,成本也随之成比例增加。

如:水电费、燃料费等。

2〕半固定成本(semi-mixed cost)

半固定成本又称阶梯式变动成本。在一定服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是固定的,当卫生服务量超出这个范围时,成本总额就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一定服务量范围内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跳跃。

如:救护车、某些设备等。

3〕延期变动成本

由于工作量(时间)超过预定工作量(时间)所消耗的成本。

如:加班费、津贴等。

3.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掌握)

分解混合成本的简便方法通常有散点图法和最大最小值法。

①散点图法:

该方法是指以业务量为横坐标,以成本为纵坐标,将相对应的数据以点的形式描绘在坐标图中,然后根据点的连向大致划出一条与纵轴相交的直线。

直线的截矩表示产出量为0时的成本,为固定成本。

直线的斜率表示单位产出量的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总和就等于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的乘积。

②最大最小值法:

首先计算出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等于成本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除以相应的产出量之差。

举例:

卫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学习资料

卫生经济学(2014.11.20) 一、选择题 1、卫生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 2、区域卫生规划应优先发展和保证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问题主要有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评价指标(5个):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门诊与住院之间资源配置比例;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 2)其它评价指标(3个):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指标;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指标;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指标。 5、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单元有(成本构成要素):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材料成本、公务业务费、药品、其他费用。 6、以竞争为定价中心的定价方法:随行就市定价法、竞争价格定价法、投标竞争法、直觉定价法、组合定价策略。 7、医疗卫生服务中属于医院直接成本的: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的成本,如医疗器械。 8、医院总成本包括: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 9、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福利性和公益性。 10、卫生服务的主体有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机构。 11、卫生总费用的来源:政府卫生投入、医疗保健制度投入、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卫生保健费用、国际贷款及援助。 12、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效率与公平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预防为主;坚持按投入产出原则配置资源。 13、(卫生服务市场)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具有不一致性;政府限制垄断的困难;公共决策的失误;政府机构的低效率。 14、卫生服务供给者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服务价格。 15、公共产品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6、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际操作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供需平衡。 17、影响卫生服务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卫生服务的价值;医疗需求因素;医院的供给;政府所提供的政策环境;医疗保障制度。 18、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原则:分级定价原则、差别定价原则、比价合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原则。 19、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首先,许多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行为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医生的职业资格对职业许可设置了一个障碍,减少了医生的竞争;最后,对许多医疗服务,消费者缺乏价格和技术方面的信息。 20、如何推进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建立规划的组织保障,推进区域卫生规划顺利实施;强化行业管理;规划卫生资源总量,调整资源布局和结构;完善规划实施的有关配套政策。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引论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与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无限的(needs are unlimited) 是指人们的需要,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指在无成本(如果价格为零)的条件下我们希望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resources are scarce) 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选择的必要性:由于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机会成本 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选择来确定社会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 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适用于卫生领域吗? 观点一:医疗卫生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最好由医疗专家决定 观点二:卫生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样适用经济学理论 三、卫生经济学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卫生经济研究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 投入到卫生领域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该向哪些群体倾斜? 在确定了配置原则后,找到一个在人群中有效分配资源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就是卫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为什么研究卫生经济学 背景1:卫生经济的规模背景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背景3: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背景4: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 五、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卫生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说明“是什么”解释分析:说明“为什么” 评价分析:说明“孰优孰劣”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完整版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 卫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卫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 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 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产生了选择 2.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3.稀缺与短缺 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 2.卫生保健制度 3.市场理论 4.健康效益的衡量 5.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 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 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的健康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卫生服务量。 需要: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政策意义:降低不合理利用、提高满足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外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卫生总费用研究、健康保险制度研究、卫生服务内部市场研究、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研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概念: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熟悉: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种类:①E大于1为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奢侈品②E小于1为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③E=1为单一弹性,现实中极端情况④E=0为完全无弹性,现实中罕见情况,棺材、火葬、特效药⑤E无穷大为完全弾性,罕见的极端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为低档产品或劣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在0-1之间的产品为正常品,大于1的为高档品。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许多服务的需求量会受到相关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物品的需求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值为正值说明两种服务具有替代功能,负值说明具有互补功能,为零说明互不相关。 了解: 卫生服务需求的应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和卫生机构决策

案例版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特点:1、即时性 2、不确定性3、专业性和技术性4、垄断性5、准确性与高质量性 6、供给者的主导性7、外部经济效应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3)卫生服务成本(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6.卫生服务产品的总类和特点 (1)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一定外部效应 (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3)个人物品:1。必须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小,成本-效益好2。特需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成本-效益差7.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1)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服务形态,公共性,产出的特殊性)(2)卫生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三方存在)(3)医疗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卫生经济学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稀缺性与经济学:1. 稀缺性产生了选择2. 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3. 稀缺与短缺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 生产什么2. 如何生产3. 为谁生产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 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

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 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2. 卫生保健制度3. 市场理论4. 健康效益的衡量 5. 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 好。

卫生经济学题库

卫生经济学 1、卫生资源配置实际操作原则除了卫生资源高效利用外还应考虑 A A.供需平衡 B.政府干预 C.节约资源 D.市场作用 2、卫生资源计划配置方式说法错误的是C A、以行政手段为主 B、强调法律的作用 C、卫生资源有效利用 D、公平性 3、卫生资源配置做好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策略是D A、合理确定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力度、范围和层次 B、正确处理以计划调节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关系 C、正确处理卫生机构内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D、以上都是 4、关于卫生资源配置总原则说法错误的是D A、与国民经济相适应 B、效率与公平兼顾 C、考虑成本与效益 D、以上都不是 5、属于卫生资源中硬件资源的是D A.卫生信息B、卫生技术C.卫生管理D.卫生人力 6、我国目前卫生资源配置通常不包括C A.床位设置 B.卫生经费 C.卫生信息 D.卫生设备 7、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除达到有效性外还应达到A A、经济性 B、针对性 C、可控性 D、完善性 8、卫生资源配置效益评价常用的指标是D A、居民卫生总费用 B、人均卫生费用 C、医护人员比例 D、以上都是 9、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背景不包括A A、传统卫生机构交叉管理(行政机构) B、原有体制卫生资源条块分割 C、原有卫生服务体系不合理 D、卫生资源短缺和浪费 10、成本核算单元不包括B A、服务量 B、诊次 C、病种 D、床日 11、对卫生服务价格波动影响不大的是A A、价值量 B、货币 C、供求变化 D、服务项目 12、对于医疗卫生服务,下述属于医院直接成本的是B A、后勤人员工资 B、医疗器械 C、院长办公式材料费 D、以上都是 13、随医疗服务产出量变化成本不按比例变化的成本是D A、变动成本 B、半固定成本 C、半变动成本 D、固定成本 14、成本与环境变化没有关系的未来成本是B A、可缩减成本 B、既定成本 C、增量成本 D、机会成本 15、医院成本差异分析中成本指数是下述那个不变的情况下考虑成本上涨的指数A A、单元服务成本不变 B、服务项目数不变 C、货币价值不变 D、供需不变 16、医院总成本包括D A、药品经营成本 B、卫生材料费 C、职工福利费用 D、以上都是17、我国医院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框架不包括D A、医院成本核算 B、科室成本核算 C、服务项目成本核算 D、卫生行政成本核算 18、成本构成包括D A、人力成本 B、固定资产折旧 C、公务费 D、以上都是 19、卫生事业单位定项补助是针对 D A、离退休人员工资 B、预防保健工作补助 C、医学重点学科建设 D、以上都是 20、卫生服务需求形成的条件中除消费者购买愿望外还有A

卫生经济学复习重点

绪论 卫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卫生经济学有两部分内容,包括健康经济学和卫生服务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 1.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应当生产多少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非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 2.在卫生资源确定的条件下,研究各类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的数量 3.研究如何生产和提供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产品和服务 4.研究谁应当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 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属于配置效率,第三个属于生产效率,第四个属于分配公平 Kenneth Arrow于1963年发表的“不确定性和医疗服务福利经济学”Mark Pauly于1968年发表“道德损害经济学:评论” 卫生经济分析工具研究:经济学分析工具,统计学分析工具 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 1.微观经济学方法 2.卫生计量经济学 3.卫生经济评价 4.效果评价 卫生总费用 卫生资源:是指社会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卫生总费用: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消耗卫生资源总和的货币表现形式 卫生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1.通过卫生总费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为合理分配卫

生资源提供依据。 2.可以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卫生资源优化效率配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性 卫生总费用与宏观经济 1.经济发展是卫生资源投入的基础 2.卫生资源投入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卫生总费用与卫生筹资: 卫生总费用研究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反映卫生资金运动的全部过程,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效果,卫生费用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不仅可以为卫生筹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是评价社会对人群健康的重视程度,分析卫生保健体制公平和效率的重要依据 卫生总费用常用指标包括: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 卫生总费用分析方式:卫生总费用筹资分析和卫生总费用流向分析 卫生筹资:狭义上是指卫生资金的筹集,广义上不仅包括卫生资金的筹集,还包括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卫生总费用流向分析:是卫生资金从进入卫生系统到流出卫生系统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方向的分析 一、卫生总费用筹资分析: 1.卫生筹资水平分析 2.卫生筹资结构分析 (1)政府卫生支出分析 (2)社会卫生支出分析 (3)个人卫生支出分析 二、卫生总费用流向分析 1.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费用流向分析 2.医疗机构卫生费用流向分析 3.不同卫生机构间药品费用流向分析 三、卫生总费用相关政策问题分析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得理论与方法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与产出得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得学科,研究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配以及卫生行业内得资源配置。 二.卫生经济学得特征: 1)?不确定性存在及其程度:需求、供给 2)?保险得显著作用:改变价格杠杄 3)?信息问题 4)?非营利机构得巨大作用 5)?对竞争得限制 6)?公平不需要得作用 7)?政府补劣不公共提供 三.卫生经济学得研究内容: a、卫生服务市场; b、卫生服务体系; c、卫生筹资; d、卫生利用与费用控制; e、卫生资源配置及利用评价; f、医疗保障制度; g、卫生机构得经济管理;h。卫生经济学评价;i、卫生经济研究与卫生改革。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稀缺:一种商品或服务无论何时都有非零得机会成本,称之为稀缺。 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得资源去获得某项收益(货币得与非货币得),所放弃得以同样得资源从事其她而获得得相应得收益。 1.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得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得数量。 2.卫生服务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得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卫生服务得数量。 3.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得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得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得卫生服务量。 4.需要与需求得区别及联系: ⑴、过度需求:及没有需要得需求,如保健品、整形美容、抗生素等。 ⑵、有需要得需求: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医生从专业得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得卫生服务量。 ⑶、潜在需求:个体没有认识到就不会去利用得服务或认识到得需要,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转化为需求。(计划经济缺陷:消费不足,激励不够) 5.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需要得政策意义: ⑴.根据需要为基础得分配倾向于以公平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对市场分配结果地肯定。 ⑵.根据需求为基础得分配倾向于市场得手段配置,提高了资源得利用率,但导致卫生服务公平性得降低。 6.卫生服务需求得特点: ⑴.消费信息缺乏。 ⑵.卫生服务需求得被动性。 ⑶.卫生服务利用得效益外在性。 ⑷.卫生服务需求得不确定性。 ⑸.卫生服务费用支付得多源性。 7.卫生服务需求曲线及函数(P12) 8.卫生服务需求曲线得特征 一般商品得需求曲线就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得曲线,斜率为负。这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

卫生经济学复习重点

《现代卫生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及其在卫生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卫生工作经济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 期末开卷、笔试、60分钟考试。 3.适用范围、教材 考试命题的教科书为由邱鸿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卫生经济学》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在卫生工作中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10%)、选择(40%)、简答(30%)、计算(20%) 二、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概论 一、重点掌握 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掌握 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一、重点掌握 1.需求价格弹性。 二、一般掌握 1.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2.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曲线。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一、重要名词 卫生服务供给供给弹性 二、重点掌握 1.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影响因素。 2.供给弹性的计算、影响因素。 三、一般掌握 1.供给曲线。 2.卫生服务的供给弹性。 3.成本理论,卫生服务供给者行为分析。 第四章卫生服务价格

一、重要名词 均衡价格 二、重点掌握 1.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市场机制下的价格,政府管制价格,价格政策。 三、一般掌握 1.价格的功能与作用。 第八章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一、重要名词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二、重点掌握 1.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 2.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测量。 第十章疾病经济负担分析与健康投资分析 一、重点掌握 1.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计算,影响病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 二、一般掌握 1.疾病经济负担的概念与类型。 2.间接疾病经济负担计算使用指标,计算间接疾病经济负担需考虑的因素。 2.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 三、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卫生服务个人需求卫生服务需要医生诱导需求理论 卫生服务市场供给消费可能线等产量线卫生费用个人卫生筹资卫生资源卫生资源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间接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医疗服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 二、选择正确答案: 1.需求价格弹性等于2时,表示(A)。 A.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B.量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 C.量的变化率等于价格的变化率D.价格的变化将引起需求量的无限变化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B )。 A.价格下降,供给者的收入上升B.价格下降,供给者的收入下降 C.价格上升,供给者的收入不变D.价格上升,供给者的收入下降3.关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B )。 A.卫生服务需求者信息缺乏B.专业性和垄断性 C.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的外在性D.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4.关于卫生服务供给的弹性,下列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影响卫生服务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产品调整难易程度,需求弹性

卫生经济学考试重点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 4.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特点:1、即时性2、不确定性3、专业性和技术性4、垄断性5、准确性与高质量性6、供给者的主导性7、外部经济效应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3)卫生服务成本(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 6.卫生服务产品的总类和特点 (1)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一定外部效应 | (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3)个人物品:1。必须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小,成本-效益好2。特需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成本-效益差 7.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1)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服务形态,公共性,产出的特殊性)(2)卫生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三方存在)(3)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4)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5)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存在垄断和诱导需求(6)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7)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8)提供者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8.卫生服务市场的失灵表现在那些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2)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3)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4)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的问题(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6)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卫生经济学各章节知识点整理1

经济:生产、消费、交换、分配。 经济活动:人们在一定社会规则约束下的通过一定方式获取财富的活动。 1 卫生经济学: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研究内容是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的筹集、开发、 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目的就是 怎样最佳、有效、公平的使用稀缺的卫生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卫 生服务的需求或需要。 2 卫生事业: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 卫生服务要求:居民希望活得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决定。 3 卫生服务需要: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4 卫生服务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条件①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②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要求:消费者对自己活得卫生服务的期望状态;需要: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合理数量;需求:消费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数量。 5 卫生服务需求法则认为在价格和需求量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提高价格,需求量就会减少。【P19卫生服务需求表、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即无论在哪个价格水平下,市场需求曲线的横坐标等于各人需求曲线的水平距离之和)当一种服务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用其他服务来替代变得更贵的改种服务,而减少该服务的需求量,即为替代效应。当某种服务价格的上涨,讲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购买力的变化即为收入效应。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当其他影响因素不变,需求价格发生变动时,引起需求量变动,但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不变,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发生改变时,需求曲线发生位移,称为需求变动。 6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①消费者信息缺乏 ②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③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④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⑤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7弹性表示当两个经济变量之恋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一般用来表示弹性的大小,衡量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灵敏程度。 8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p)=该种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率 某种卫生服务价格变动率 完全弹性:价格的微小变动引起需求量的无限变化,曲线与横轴垂直;富有弹性:需求变动率大于价格变动率,曲线比较平坦;单一弹性:需求变动率等于价格变动率,曲线为双曲线;缺乏弹性:需求变动率小于价格变动率,曲线比较陡峭;完全无弹性: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变动无影响,曲线与横轴平行。 9 需求价格弹性与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总收入相关。

卫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卫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1.1卫生经济学:是研究卫生生产、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其中的经济规律,优化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 1.2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①适应了中国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②有利于提高卫生事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③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卫生领域中的经济规律④ 2.1卫生服务需求:是指卫生服务的消费者(患者)在一定时期、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两个基本条件:有购买愿望、有购买能力 2.2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的关系(先有需要后有需求) Ⅰ没有认识到的需要(医学专家已判定,但自己位认识或察觉到) Ⅱ认识到的需要(健康出现状况已经被患者认识或觉察,有需要,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就诊,放弃就医,没有形成需求)前两种潜在需求 Ⅲ需要=需求(消费者有购买愿望且有支付能力) Ⅳ没有需要的需求(本来没有需要,医生诱导需求)过度需求 2.3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消费者信息缺乏、需求的被动性、卫生服务利用效益外在性、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2.4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⑴经济因素 卫生服务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卫生服务的价格、医疗保障水平、消费者偏好(质量偏好) ⑵人口学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性别、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所处环境、人口文化层次、人口家庭结构 ⑶科学技术因素⑷时间价值因素⑸供给因素⑹医疗保障制度 2.5 消费者均衡点 当消费者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在切点处,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最大,这个点称为消费者均衡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每一元钱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 2.6、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7 无差异曲线特点 ①同一坐标平面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效用水平越低。 ②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③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 3.1卫生服务供给 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两个条件:生产者有提供的意愿、生产者有能力提供 3.2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垄断性、及时性与即时性、准确性、专业性、连贯性 3.3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提供者动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条件、支付方式、卫生政策 4.1 卫生服务市场:是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由三个相关市场组合:卫生服务要素市场、卫生服务市场、卫生筹资市场 4.2卫生服务市场的分类 ①按卫生产业职能分为:卫生防疫服务市场、预防保健服务市场、医疗康复服务市场、医教科研服务市场 ②按地域分为:农村卫生服务市场、城市卫生服务市场 ③按卫生消费层次分为:必需基本卫生服务市场、必需非基本卫生服务市场、特需卫生服务市场 4.3 卫生服务产品类型

卫生经济学重点(DOC)

卫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研究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配以及卫生行业内的资源配置。 二.卫生经济学的特征: 1)?不确定性存在及其程度:需求、供给 2)?保险的显著作用:改变价格杠杄 3)?信息问题 4)?非营利机构的巨大作用 5)?对竞争的限制 6)?公平不需要的作用 7)?政府补劣不公共提供 三.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a.卫生服务市场; b.卫生服务体系; c.卫生筹资; d.卫生利用与费用控制; e.卫生资源配置及利用评价; f.医疗保障制度; g.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h。卫生经济学评价;i.卫生经济研究与卫生改革。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稀缺:一种商品或服务无论何时都有非零的机会成本,称之为稀缺。 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的资源去获得某项收益(货币的与非货币的),所放弃的以同样的资源从事其他而获得的相应的收益。 1.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2.卫生服务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系列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卫生服务的数量。 3.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的卫生服务量。 4.需要与需求的区别及联系: ⑴.过度需求:及没有需要的需求,如保健品、整形美容、抗生素等。 ⑵.有需要的需求: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医生从专业的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卫生服务量。 ⑶.潜在需求:个体没有认识到就不会去利用的服务或认识到的需要,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转化为需求。(计划经济缺陷:消费不足,激励不够) 5.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需要的政策意义: ⑴.根据需要为基础的分配倾向于以公平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对市场分配结果地肯定。 ⑵.根据需求为基础的分配倾向于市场的手段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但导致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降低。 6.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⑴.消费信息缺乏。

卫生经济学重点总结

《卫生经济学》重点总结 1.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 研究对象: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3. 研究内容: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的筹集、开 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应用:1?研究卫生资源的开发2.研究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合理分配 3.研究卫生资源的最有使用4.卫生服务产出的评价 5.研究健康保障制度 6.研究卫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5. 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福利性;生产性;经济性;公益性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1. 卫生服务需求(dema nd of health services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2. 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need )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 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3.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3.

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 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4. 需求的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文化因素(3)—般经济 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1. 卫生服务供给(supply of health care )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 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2. 特点:1.垄断性2.不确定性 3.公益性 4.外部性 5.即时性 6.主导性 7. 技术性 3. 供给的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3)卫生服务成本(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 1. 卫生服务市场(market of health services )是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 品交换的原则,有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 卫生服务产品分类:(1)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一定外部效应(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3)个人物品:①.必须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小,成本-效益好②.特需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成本-效益差 3. 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1.卫生服务是以服务形态存在的劳动产品,其生 产和消费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 2.卫生服务的产品中有大量产品为公 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3.卫生服务的最终产品是人们健康水平的改善 4.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1.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2.供需双方信息不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卫生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卫生服务 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2.全球(民)健康覆盖:每个人都可获得质量良好的卫生服务,而不会面临因付费带来的 经济困难风险。 3.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即卫生保健总支出,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4.卫生服务需求:人们根据医疗服务收费水平和自身经济负担能力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医 疗服务数量。 5.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 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6.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 响。 7.诱导需求: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又是病人的顾问(代理人),当医生滥用这 种双重角色的作用,创造出病人有充分信息时不会发生的需求,这称为医生的诱导需求,或称为供给者诱导的需求 8.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9.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发病、伤残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消 耗的总和,即从经济学研究的视角,研究者关注疾病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给人群带来的经济消耗。 10.灾难性卫生支出:对家庭生活构成灾难性影响的卫生支出。 二、简答题 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应当生产多少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非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⑵在卫生资源确定的条件下,研究各类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的数量⑶研究如何生产和提供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产品和服务⑷研究谁应当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 2.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因素 (1)卫生服务替代品的可获得性⑵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和强度(3)卫生服务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大小⑷与第三方支付能力有关(5)卫生服务或者医用产品存续时间的长短 3.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成本、卫生服务需求水平、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宏观卫生政策导向。 4.卫生服务供给者行为效用最大化模型 假定医院管理者关注两件事:服务数量和质量,则效用最大化模型U=U(N,S),N为治疗病人的数量,S为服务质量,医院可以产生任何水平他们所期待的质量,但是质量越高成本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