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种植可行性方案总结

黑莓种植可行性方案总结
黑莓种植可行性方案总结

黑莓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黑莓(Blackberry),也称露莓,原产地北美洲,属蔷薇科悬钩子多年生藤本植物,从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当地人已形成采食野生有刺黑莓的习俗,是近年风靡全球的第三代水果的代表品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第三代新型特种果,也欧美国家赞誉为生命之果”、黑钻石”。986 年,中科院江苏农科院植物研究所历经数年栽培研究终于在南京溧水镇引种种植成功。黑莓极不容易保存,采摘后4小时内必须清洗杀菌急冻保存否则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且发酵变质,目前中国出产黑莓主要加工成冻过出口到欧美,澳洲等地,因此黑莓成为唯一一种难以在市场上买到鲜果的水果!

(二)形态特征

黑莓树是一种广泛分布且知名的灌木;属于树莓类的植物,通常二年生,茎直立引、半直立或攀缘,有刺,也有的栽培种无刺。可以长到3米高,并生产软质的果实一一常用作甜点、果酱、无子果冻,有时也用来制

水果酒。叶为三出或掌状复叶,有三至五片小叶,小叶宽,椭圆形,有柄, 叶缘粗齿裂,多数叶宿存越冬。花白色或粉红色,果为聚合果,黑色或红紫色小核果著生于多汁的花托上。

(三)生长习性

黑莓对种植土地及环境要求极高,土地水分、肥沃程度要适中,生长

具有匍匐向上的习性,拱壮的茎上带有短而弯但锐利的棘刺。当弯曲下垂的枝条碰触到地面时,会由枝条顶端的节上长出根来,由于这种特性,再加上黑莓的生长速度很快,使得生长在林地、灌木丛、山坡地上的黑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外扩散占据一大片的土地。在黑莓处于先期的花朵能产生的小核果数量多于后期,这样的征候显示了几项可能:根部耗竭、极为勉强的授粉者数量,或是环境状态的小小变动,例如雨天,或者天气太热使得蜜蜂无法在清晨以后工作,导致蜜蜂探访的次数减少或花粉粒传到花朵的数量减少,最后使得果实品质下降。小核果只在胚珠附近发育而

成;来自花粉粒中的雄性配子使胚珠受精。果实成熟时间主要是六月底到 八月初的一个多月时间,并且必须由人工采摘,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营养价值

黑莓富含原花青素、花青素、SOD 、硒、鞣花酸和类黄酮等高效抗氧 化活性物质,二十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目前发现含营养成分超过四十种 以上,其中原花青素、花青素、SOD 、氨基酸、以及钙铁锌硒维生素等是 我们所熟知的蓝莓的几倍甚至几百倍 ,因此被欧美国家赞誉为 生命之果” 黑钻石”。黑莓在我国中药成分统归属于 覆盆子”类,性味:味甘、酸, 性温,归经:归肝、肾、膀胱经。〈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 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 也。

黑莓主要营养成分及与蓝莓对比表

(一)国际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

序号 主要营养成分

黑莓 蓝莓 倍数

总黄酮 83mg/100g 40mg/100g 37.5u/ml 10.9u/ml

VE

25.67mg/kg 0.095mg/kg 270倍 VC 90.0mg/kg 8.15mg/kg 10倍

1.57-

2.7mg/kg 0.01mg/kg 157-270 倍

、发展现状及前景

3.4mg/kg 20.8.mg/kg 0.57mg/100g 0.005mg/kg 0.249mg/kg 0.03mg/100g 680倍

83倍

20倍

以苹果、柑桔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果,以猕猴桃、草莓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果,市场已渐趋饱和,部分品种正出现卖果难”问题,市场呼吁能唤起消费者热情的新兴水果问世。而黑莓作为第三代水果的代表品种,在此时应运而生,可谓生逢其时,潜力巨大。

国际上对树莓(含黑莓)的需求量每年大概是150万吨,而全球的年产量现只有50万吨。国际市场上生产的树莓果95%将进入深加工领域,只有5%进入鲜食市场。德国和美国是世界树莓加工的两大中心。德国是西欧的最大原料生产国和加工消费中心,年加工量和消费量均占欧洲市场的50%左右;以德国为中心,控制着90%以上的欧洲市场。美国是南北美洲的加工和销售中心,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占据美洲市场的90%以上。总之, 以北美和西欧为中心,占据世界树莓零售市场的80%以上。

全球树莓(含黑莓)深加工产品已达100多类、数千品种,形成遍及全球的产品供应链。不仅被直接运于各类食品加工业,如果汁、果酱、果粉、果酒、糕点等,而且被开发运用于美容、香精、减肥、染料、医药等多种领域。如利用树莓籽生产出药用价极高的树莓油,其每吨售价高达40 万美元;树莓茎叶可提取饮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另外还提取出树莓酮,成为目前减肥效果较好的功能性产品。树莓叶可做功能性茶叶,其外贸收购价为1万元/吨。

(二)中国黑莓发展现状

1. 我国黑莓的发展历程

黑莓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于1986年首次引入中国,1994

年,从引进的7个黑莓品种中筛选出了适应性和丰产性均较好的半直立型无刺品种Hull”和Chester”,并开始在江苏省的南京市溧水县和连云港市赣榆县的丘陵岗地推广种植。1999年中国林科院也从美国引进53个优良树莓、黑莓品种,陆续在全国各地适生区栽培研究。至2010年全国黑莓

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500 hm2以上,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5,年产量约30000 t,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种植基地和世界知名产地。

2. 我国黑莓的种植现状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陕西、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省(市)均有黑莓种植但面积不等,并呈现由小面积试种或少量农户散种到大面积规模种植、集约化生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的黑莓种植面积最大,至2010年已达到3500 hm2,约占全球黑莓栽培面积的1 /6、中国黑莓栽培面积的77.8%,主要种植在南京溧水和连云港赣榆及其周边的低山丘陵地区,果品绝大部分出口外销,使中国江苏成为世界著名的黑莓产地。其中,溧水县低山丘陵地区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600 hm2以上,年产量15000 t以上,成为中国最大的黑莓种植和出口基地,目前溧水县的黑莓产业实现了研发、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已经成为溧水县农业支柱产业和南京市重要农业出口创汇产业。

此外,我国的树莓产业已经进入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阶段,根据地理、气候、土壤,以及引进品种的特点,把我国树莓种植区划分为5个主要栽培区:(1)东北、西北红树莓栽培区;(2)华北地区红树莓及黑莓栽培区;(3)黄河中下游及淮河红树莓、黑莓栽培区;(4)长江中下游及江南黑莓栽培区;(5)西南山区黑莓栽培区。也可划分为六个产业群:(1)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树莓产业群;(2)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树莓产业群;(3)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中心的哈尔滨树莓产业群;(4)以江苏南京白马镇为中心的沿江黑莓

产业群;(5)以江苏连云港赣榆为中心的沿海黑莓产业群;(6)以山东临沂

为中心的中部黑莓产业群。

3. 我国黑莓的深加工现状

在中国,黑莓作为鲜果销售的份额很少。推广初期,溧水农户将黑莓鲜果运

往南京进行销售,价格在10?20元/kg。但是,由于黑莓鲜果极不耐贮运,加

之农户未进行小盒分装,采收后2?5 h即开始发酵变质,零售效果极不理想。在1996年黑莓批量上市后,鲜果一般加工成果汁饮料或加工成原浆进行冷藏,然后销售给饮料加工企业。

由于缺少宣传,没有大中型企业开拓市场,导致黑莓我国树莓加工业一直发展缓慢,2008年江苏就出现过黑莓变成黑霉”的黑莓烂市现象,当地政府以保护价2元/公斤收购农户的黑莓果。国内对树莓果的利用主要是低水平的加工冷冻果出口和鲜果出售。市场上销售的树莓加工产品很少,树莓的深加工也仅仅是少量的果汁、果酱、果酒生产。果汁饮料目前仍未能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黑莓糖水罐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民众较为喜爱的产品,自黑莓推广以来,每年约有数百吨黑莓鲜果加工成糖水罐头销往中国东北地区。

1998年至2007年,国内黑莓果品加工成速冻果销往美国和欧洲,价格在4000?10000元/t。在江苏溧水和赣榆的黑莓种植基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陆续建成了一些以黑莓为主要原料的果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

以加工黑莓速冻果为主,也少量生产黑莓果酒、饮料、罐头和果酱等产品,年加工能力约30000t。2007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以及黑莓果品质量等问题,使速冻果价格不断下降,最低降到2000元/t以下,严重阻碍了国内黑莓产业的发展。直到2010年黑莓速冻果出口价格才开始回升到4000 元/t ,并在2011年持续回升,2015年的出口价格约为7000元/t。

迄今为止,国内黑莓主要以速冻果、黑莓果酒、黑莓饮料和黑莓罐头供应市场,其中速冻黑莓占95% ,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挪威、丹麦、俄罗斯、南非、日本、韩国等,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占出口总量的85%。国内已研制出黑莓发酵果酒、果酱和酸奶等产品,并已

批量上市;而黑莓色素、种籽油以及维生素E等产品也正在研制与开发之中。

三、种植可行性研究

(一)环境要求

黑莓较适宜微酸性土壤,以pH6左右最好。在pH<5.5或>7.5地区发展黑莓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方可种植黑莓。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上时,黑莓则不能生长,因此,应选择含盐量较低的地区种植黑莓。黑莓较耐旱,但不耐水渍,不宜在低洼地种植。黑莓能耐-15 C的低温(在南京地区—10 C其嫩梢就被冻死),要求冬季72C以下的低温在700 —750h以上方可完成花芽分化,因此满足以上条件的地区方可种植。

经检测项目所在地土壤pH为5.7-6.2 ,为微酸性土壤,非常适宜黑莓生长要求,不存在适应性障碍,范围已经有成功种植的案例。

(二)技术要求

黑莓种植管理技术不复杂,在种植较成熟的地区已形成企业+基地+ 农户的操作模式,如果土壤、环境允许,可进一步向有机产业转化。

由于受到鲜果不耐存放的影响,采收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务用工,采收拟采用计量论价的方式,暂定每斤采收价1元,建园与日常管护可采用劳务外包或固定工模式,因技术要求较高,参与管理人员应强化技术培训,不宜采用点工或临时用工模式。

(三)投资分析

第一年:初期生产园以面积100亩(667 m2/亩)计,第一年建园与管护投入约68万元(未计入土地成本和行政管理费),平均每亩投入6800 元,有少量结果但没有经济收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