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2003年——2020年)》

发布时间:2014-09-01 文章来源:发展规划处浏览次数:106

第一部分战略指导思想

学校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南京师范大学肇始于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称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4年在两江初级师范学堂旧址上创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在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部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八所专科以上公立学校合并成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江苏大学。同年又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办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国立南京大学改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另一源头为创办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私立金陵大学与创办于1913年的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4年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系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建立南京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旧址。1984年1月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庆祝了自己的百年华诞。

校区分布南京师范大学现有校园面积近3100亩,分布在三个校区(随园校区、紫金校区、仙林校区)和一个办学点(后宰门办学点)。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上的随园校区(396亩),坐落在清凉山下,有着“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的美誉,集古典园林之精华,积淀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坐落在紫金山下的紫金校区(204亩),旁临玄武湖,朴实厚重,正发展成为学校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地处南京东郊的仙林校区(2500亩),作为国家“211工程”标志性建设成果,已成为江苏省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示范性窗口。

师资队伍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地方院校中首批具有整体教授审定权的两所高校之一,现有13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450人,高职教师762人。

学生规模目前在校本、专科生21900余名,在校研究生3200余名,在读成人教育学生15000余名,留学生来自122个国家或地区。

办学条件我校现有教室376个,座位数34194个,面积78179平方米,生均教室面积3.62平方米。学生宿舍192649

平方米,折合标准床位28096个,生均宿舍面积6.5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60274.8平方米。校系图书馆资料室总面积36700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7平方米。校级图书馆现有藏书250万册(件),各院系资料室现有书刊60余万册,总量310万册(件),居江苏省第三位,生均藏书143.7册。图书馆实行了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并提供国际通用的全开架借阅一体化服务。现有运动场总面积135128.51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室内运动场)面积32854.23平方米;有一个上下两层的综合体育中心。全校建筑总面积74万平方米。

教学机构设有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金陵女子学院、中北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共24个院(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文学、教育学、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目前已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等);有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道德研究所);有江苏省重点学科13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法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新闻学、音乐学、基础数学、理论物理、自然科学、动物学等);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资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有省级工程中心1个(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家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

设有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音乐教育研究所等50多个研究机构。此外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南京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基地、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

南京师范大学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65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成人继续教育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31个。自学考试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5个。

二、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为:

1、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使高等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出21世纪的现代大学。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并促使大学的功能发生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承型转向知识创新型,由相对封闭的“象牙之塔”转型为全方位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现代高等学府。

3、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这就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4、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不断加深,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

国内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为:

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高教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体制、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还将产生巨大变化。

2、我国加入WTO,促使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大循环,进而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高层次化两个方向发展的进程。

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高校将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国内将会出现在

国际上居于一流行列的大学。

(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深刻变化

1、从发展的结构和规模来看,面临“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的转变。

2、从功能来看,经历从教学→教学和科研→学研产一体化的过程。

3、从内容来看,面临“以人文教育为主→以科技教育为主→人文与科技教育融合”的转变过程。

4、从学习的途径、方式来看,经历“向过去学习→向现在学习→向未来学习”的三个阶段。

5、从办学模式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加深,突破区域封闭,走向全球开放。

(三)我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挑战:

1、通过“九五”、“211工程”建设,我校正从一所普通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向综合性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转型,初步形成了涵盖师范教育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和专业格局,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科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新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平台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除了传统的师范特色、人文学科特色需要继续坚持之外,其它鲜明的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创建。

2、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人才

培养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日渐提高,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例如在创新思维、自主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充分,文理相通、理工交融的程度离预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明显提高,拥有了一批国家和江苏省科研基地,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宏观视野不够开阔,科学研究的前沿意识不强,学科交叉的综合项目意识、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也比较弱,科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4、学术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引进了院士和一批特聘教授,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层次,研究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但整体队伍的结构配置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才能适应未来现代化大学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后备力量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现有基本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与面向世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创办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学术队伍,也要有一流的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科技开发队伍,还要有一流的管理干部队伍和学工队伍;

5、在办学模式改革方面虽然不断创新突破,但从总体上说,还是过于依赖政府,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意识不强;管理体制重心偏高,带有一定的科层式政府化色彩;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的认识比较滞后,经营大学的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在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也缺乏主动进取姿态。

对策和思路: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

2、以提高内涵提升层次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新的办学目标;

3、遵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世界现代大学的理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服务社会和国际文化交流桥梁五大综合办学功能。

4、强调体制竞争的核心地位,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学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5、努力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6、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南师大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指导思想

我校今后20年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入“科教兴国”和“科教兴省”的伟大事业,坚信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增强四个“意识”:国际竞争意识,教育创新意识,办学经营意识,生存忧患意识;坚持四条基本方针: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以内涵提高为主的方针,以人为本的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行五大发展战略:人才兴校战略,一体两翼战略,结构优化战略,校区协进战略,保障先行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争取实

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把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国家和江苏省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干渠道,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

第二部分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一、战略目标

我校21世纪初期的战略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把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

(1)高水平发展文、理、工学科群落,使部分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地理、文学、教育等学科稳固保持在全国十名以内,生物、数学、法学等学科稳固保持在全国二十名以内,并力争排名更加靠前,其他学科在全国五十名前后(工科要进入百名以内),力争学校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排名40名左右。

(2)高水平构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三个教育大平台:一是基础教育大平台,宽打基础;二是专业教育大平台,拓宽专业面向;三是个性教育大平台,让学生自主构建个性鲜明的知识能力结构。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长的多样化模式体系。

(3)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完成从以教学为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转变,尽快实现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

(4)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不仅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国

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5)实现三个“一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创造科学研究的一流成果,提供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流服务。

(6)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把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办学层次在本科以上。2020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达到1︰1.5。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全日制本科继续教育,为国家和江苏省构建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体系承担相应的责任,作出必要的贡献。

(7)学科带头人中,有10~20名具有或接近院士水平的在国内和国际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8)办学体制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除了争取并用好政府提供的资源,还要争取并用好社会资源。要把所有权、产权与办学权适当分离,创造新的办学模式。

二、办学规模

——到“十五”末,自然规模:245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7000人(不含公有民办40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0人(其中博士生700人,硕士生4300人),教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共1500人。留学生1000人。折合规模约33000人。继续教育规模:15000人。---学位点情况:“十五”末,一级学

科博士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5个,硕士点85个,博导160人,硕导70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6∶1,专任教师约为1900人。科研人员2000×25%=50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2400人。教职工总数4000人左右。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75%。

——到2010年,自然规模:260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50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500人(其中博士生1500人,硕士生6000人),教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约2000人。留学生1500人。折合规模约38000人。继续教育规模:20000人。学位点情况:“十一五”末,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0个,硕士点110个,博导220人,硕导87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6:1,专任教师约为2350人。科研人员约为60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3100人。教职工总数5000人左右。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75%。

——到2020年,自然规模:280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50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9000人(其中博士生2000人,硕士生7000人),教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约2000人。留学生2000人。折合规模约41000人。继续教育规模:20000人。学位点情况:2020年前后,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0个,硕士点160个,博导320人,硕导120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5:1,专任教师约为2550人。科研人员65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3200人。教职工总数5500人左右。

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60%。

三、校区布局

——仙林校区(约2500亩)为我校主校区及校部所在地,主要用于培养研究生和重点本科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新校区的硬件优势,重点发展对于现代化办学条件依赖性强的理工学科,同时发展社会学科、艺术学科和其它学科,必要时迁入人文学科,努力把其办成21世纪南师大的形象标志。全校一半学院将整体迁入,这些学院是: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共11个学院。以上学院各层次学生,以及其它学院的紫金校区一年级、随园校区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均在仙林校区就读。“十五”期间,中北学院也将在此办学。

——随园校区(约400亩)为我校基本校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富的办学资源,应重点发展教育、文学、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发展以教师职后教育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发展国际文化教育,努力成为我校国际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5~6个学院的院部设在此地,这些学院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金陵女子学院除一、二年级外的各层次学生均在此就读。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部设在随园校区。

——紫金校区(约200亩)为我校基本校区之一,应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十五”“十一五”期间,努力把其建设成为我校工科教育基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在此地,这些院系除一年级外的各层次学生均在此就读。继续教育学院可利用本区赢余教育资源办学。

——股份制联办校区(约1000~2000亩)为我校以无形资产参股的股份制校区,实行“独立学院”办学模式,采用股份合作体制,民营民办机制,应充分利用合作双方提供的条件,努力使该校区成为我校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专业本科人才的大本营,实现我校外延式扩张的教育产业化战略,同时也可缓解本部三校区的办学压力,确保三校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重点本科专业,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实现我校内涵式扩张的教育产业化战略。

四、学校定位

——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省属重点大学的前列;全国高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四强之一;

——以文、理、工为重点,以教育科研和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并逐步向研究型大学过渡。

——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十五”期间,50名前后;2010年前后,45名左右;2020年前后,40名左右。

——问鼎一流大学,扩大国际影响。

五、战略步骤

从现在起到2020年,分为三个计划发展阶段:

1、“十五”时期,奠定新的发展基础,加快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

2、2010年,初步完成事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形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办学格局;

3、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向高水平大学挺进。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体制创新

1、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充实办学实力;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巩固和发展与大企业的联合办学,扩大与市、县合作办学的途径与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民办二级学院”,提高办学水平。

2、要按照“决策、管理、执行”分层操作的原则,实施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精简机构,强化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益。

3、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有必要使各院系的组织管理体系由目前的“教学中心型”(或“教学服务型”)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型”,部分院系则成为“研究中心型”。充实和加强科研机构,扩大专职科研队伍,加强科研和开发工作,更新和强化激励机制,按照新的评估体系要求,建立责、权、利明晰的项目责任人管理体制。建立与国内外合作科研的机制。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开发体制。按照研、学、产一体化的思路,瞄准社会需求,发展科技产业。

5、深化校内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实行并改革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制度,逐步缩小固定编制的比重,利用市场机制,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事业发展所带来的队伍补充问题。

6、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基础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不同的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学分制。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培养质量。

7、深化学工管理体制改革。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重组学科体系,重点突出龙头学科、主导学科,积极开展“学科实体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参照国内外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和学科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完成学科体系的重组。继续强化教育、中文等人文学科的优势,重点加强地

理、生物、数学等理科学科的建设,积极发展工科学科,努力壮大法学、管理学科等社会学科,拓展艺术学科领域,文理交融,理工相通,积极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与发展。

2、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按照“调整结构、凝炼方向、分层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

3、积极推进学位点建设,以学科结构调整和建设带动和加快学位点的建设。重点建设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并按照综合性大学的框架,不断优化学位点布局,使一级学科数量及博士学位点与硕士学位点建设都取得更大发展。

4、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形成基础性、应用型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

5、建设高水平的当代技术平台。建立学科特区,创造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掘国际、国内各种学科建设资源为我所用。

——队伍建设

1、适度增加教师数量,师生比控制在1∶16以内。扩大科研队伍,使之达到专任教师总量的25%。以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队伍。

2、扩大学术大师队伍,组建各种形式的学术团队,构建具有灵活、高效的机制的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其价

值和生命力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个学术带头人,可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一个学术大师的水平,就代表一个学科甚至学校的水平。因此,今后20年,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学术大师的队伍。

3、把握市场化条件下队伍建设的新特点,采取有力政策性措施,继续培养和引进骨干人才。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增加薪酬,对教学科研骨干所投入人力资源给予充分回报。从产出效应和可持续发展两个角度,从流动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在流动中求稳定,合理配置基础研究性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4、引进海外归国人才及外籍教学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创新的生长点始于比较和引鉴。吸引和凝聚相当比例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和外籍人才,是学校保持活力和自由的研究型学术氛围的重要因素。这是今后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

5、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加大力度,分期、分批分类、组织教师出国培训。经出国培训的教师应达到60%以上。

——人才培养

1、调整人才培养重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在本科生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并略有缩减的同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到2020年,形成本科生22000人,研究生9000人(其中博士生2000人,硕士生7000人),教育硕士约2000人的办学规模。并建立研究生院。

2、重视和强化人才质量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3、积极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完善评价机制,创建本科教学工作全国优秀学校。初步形成培养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4、积极和稳步发展全日制本科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和远程教育。以学校为信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不断探索市场条件下新的办学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信息化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基于互联网学习的先进文化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全方位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决定高校未来的竞争实力,在这一新的起跑点上,要果断采取特殊政策,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队伍;

2、以数字化校园为目标,以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为重点,以信息化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计算机校园网建设,扩大联网程度,拓宽网络功能,提高运行速度,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3、加强图书情报系统建设,尤其是科研信息资料库建设,提高信息系统整体服务能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

强有力的支撑;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研究和开发能力。

5、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使学校教学信息系统、科研与产业开发信息系统、网上资源管理服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图书情报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不断加深,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

1、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组织专门小组,积极主动探索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集团合作办学的途径;

2、发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积极创造条件,在合作办学、学分互认,互设常驻教学科研机构,师资互派、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文化交往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国际渠道;

3、通过设立“国际合作研究基金”、“留学生资助(奖励)资金”等措施,扩大国际交流领域,寻求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4、充分发挥我校人文学科和教育学科以及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我校对外汉语教育;

5、建立国际研究机构或国际论坛,提高我校国际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

6、利用国际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强大对外宣传网站,用多种语言加强对我校发展的国际介绍,表达寻求国际合作的意愿,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校园网联网合作关系。

——研、学、产一体化

1、建立研学产一体化专门委员会,协调各方关系,定期研讨、把握先进生产力的特点、趋势和要求,对科技开发应用方向和市场需求作出前瞻性反应,实施“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把科技产业发展人作为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和学校开放发展的要求,对科技产业进行战略重组,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相结合的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机制。

3、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推进校办产业改制。使之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管理科学、自主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为学校做贡献的能力。

4、积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筹建高技术发展研究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若干重大科研基地、研学产合作基地、中试基地。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迅速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推动成果转化;要积极探索参与高校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我校人才和学科综合优势,发展不同层次的研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精品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OO四——二O一O年)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XX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 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XX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 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壹”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壹、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壹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壹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壹)、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壹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壹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壹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壹线,且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壹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壹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壹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壹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且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和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培训学校发展计划规划

调兵山市民办社会艺术教育中心三年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以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下一个艺术人才就是你”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艺术文化两条腿走路,查漏补缺,因材施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机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现状分析 1.规模状况 我校全称调兵山市民办社会艺术教育中心,是专门从事艺术课培训的学校。学校坐落于调兵山市兀术古城脚下,毗邻调兵山风景区,教学设施高档,教学环境优雅,学校位置视野广阔,是读书学艺的优良场所。 2、有利条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9人,全都是大学本科艺术系毕业,确保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基本齐全,设有肚皮舞教室、播音主持室、舞蹈室,钢琴声乐教室等;校门口环境优雅,停车,晨练,练嗓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学校远景和理念 一. 学校定位 学校的理想目标:科学的管理内涵;优秀的教师队伍;文明的学生素养;鲜明的教学特色;始终以“下一个艺术人才就是你”为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学子为办学目标。 二. 学校远景 1. 奋斗目标:科学治校,师资优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创调兵山艺术培训强校。 2. 学校形象:校风严,学风浓,教风实。入学低起点,出校高质量。 3. 教师形象:师德风范:人格高尚,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公平坦诚。 学识才智:学识广博,教艺精湛,善于学习,智慧不衰。 仪表风度:语言典雅,举止高雅,气质文雅,服饰大雅 4. 学生形象:品德素养:志存高远,明礼诚信,自尊自强,和谐交往。 学业追求:勤学笃行,拼搏进取,求真求实,发展创新。 形象气质:朝气蓬勃,仪表整洁,热情大方,乐观向上。 5. 员工形象: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热情服务,优质高效。 三. 学校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2、育人目标:下一个艺术人才就是你 3、育人氛围:调兵山市民办社会艺术教育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培训学校发展计划书

培训学校发展计划书 学校名称: 主营业务: 负责人: 年月日

目录 一、计划书摘要 二、学校介绍 2.1企业的文化 三、战略规划 四、创业组织结构 五、产品与服务 5.1、服务特色 5.2、服务优势 六、市场预测 6.1、市场现状分析 6.2、市场定位 6.3、市场需求趋势与学校招生计划 6.4、市场优势 6.5竞争者分析 七、营销计划 7.1营销策略 7.2营销手段 7.3营销特色 八、定价计划 九、人力资源管理 9.1教师的招聘 9.2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9.3对学生的管理

第一部分计划书摘要 1.1企业简介 1.学校名称: 2.学校地址: 3.注册资金: 4.学校目标:给我们一份真诚的信任,还您的一个精彩的未来! 1.2主要业务和服务范围 1. 经营业务:补习类培训机构 2. 企业的消费人群为:中产阶级以上(包括中产阶级)家庭的幼儿和青少年。 1.3市场概貌 1.汉阴县有足够的消费群 2.本地还没有一个高层次、大规模的培训机构 3.十九大的召开,再次引起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视,也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1.4营销策略 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学校将创办成汉阴培训机构的领头羊。 1.5销售计划 虽然目前汉阴培训班不少,但很繁杂,没有几个真正有品牌效益的机构,而我们的培训是以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师资力量,使本身有感触,年龄相仿的青年教师与学员之间没有沟通障碍,这样就有了新、奇、特的优点;就同类培训机构来说,汉阴县城办得不少,但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模式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恰恰成为我们进军突围的优势。我们拥有大学生师资力量,完备的教程内容,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还有一点能说明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威胁——消费人群不同,我们不仅涵盖了有消费能力的不同年龄层次需求者,还包括了部分低收入但有需要的人群。 1.6组织机构 董事长—— 执行校长—— 财务总监—— 营销总监—— 人力资源总监—— 教务总监—— 1.7财务计划 万事开头难,前期方方面面困难较多,但学校硬件设施完善,预计启动资金3万,第一年主要是打开市场,增加知名度,第二年到第三年,是资本回流的一个上升阶段,凭借深入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

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原则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中西方观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草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2.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文明艺术瑰宝和民族风情文化,形成了较完全的社会组织制度,一些开放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虚心的广泛学习、吸收、借鉴。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产业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与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一起,组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群落,形成体系,推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明显增长,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动。由于长期实行文化事业为主的方针,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首先需要划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不能都推向产业,该留的留,该转的转。其次,作为一个地方的规划,应该既要有事业规划,又要有产业的规划。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五年,通过事业带动产业,非常重要。 2.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我区文化的特色很鲜明,应该继承优秀的草原文化,深度发掘。同时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 3.组建大型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大型企业的经济。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强大的大型现代企业,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众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对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也是基础性的。 4.文化产业应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可以做生活资料,也可以做生产资料,所以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很多。从生活资料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切入点。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符合区情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1.都市文化战略。都市文化是把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个枢纽,同时现代都市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都市文化作支撑。内蒙古已开始形成大、中、小城市网络,有着较好的都市文化基础。草原

学校发展规划

2011~2015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解放一路小学创建于1963 年。学校占地4500 平方米,现有教师34人,13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0 人。 1.学校历史悠久。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以优秀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 泛赞誉。 2.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学历10人,双专5 人,大专15 人,中专 4 人。学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占任课教师的88%;小学高级教师25 人,占任课教师的73.5%;专任教师合格率100%,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100%,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一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解一小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环境整洁优美。学校位于淮河之滨,03 年落成使用的主教学楼色彩典雅,校园布局紧凑有致,校园内四季如春,为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证。2010 年暑假国家下拨资金40 万元对主教学楼进行了防震加固。 4.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在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 设力度。学校现拥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计算机56 台。学校现有舞蹈、实验、仪器、图书、阅览、广播等专用教室 6 个,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5.学校办学质量较高。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在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办学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红旗大队、省家教名校、市特色小学、市绿色学校、市平安校园、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 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敬业精神受到冲击。目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青年教师的吃苦、奉献精神不如老教师,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还待加强。 2、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虽然不低,但由于缺少竞争的机制和环境,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要加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需培养、强化。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