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的创立与发展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容:(1)、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奠基性着作: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方面工作: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恩对自然辨证法的主要观点: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的基石: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精髓:研究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基本观点:机器的自然图景,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性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星云说”《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律。思想渊源: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其主要价值:把世界描述成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事物的集合,并且明确地指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

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

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

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

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

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点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

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出现了“人化自然”,

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

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区别与以往各种自然观

的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②自

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

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

统一。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

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

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④为自然科学与

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系统自然观关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现代自然

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

科学。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①它揭示了自然系

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②自然系统不仅是确

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③自

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

线性的④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

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从存

在到演化;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和复

杂性的统一;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重大意义:①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

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并

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

性,2、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

自组织性3、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4、揭示了自然

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

一。)②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所谓系统的思维方

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

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

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

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

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1把对象作

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与功能的统一整体

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和运动规

律。2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

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3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

作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

境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系统思

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

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马、恩生态思想: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

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人类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人

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基本特征: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②人的能动性和受动

性的统一;③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

一;④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科学基

础:生态科学,生态理念,生态规律。生态自然观

基本思想: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

具有显着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

统。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

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

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

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

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

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

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

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

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

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

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

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

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根据系统与外界环

境是否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

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

开放系统。

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

放性等基本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

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

必要性;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

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不等于经

济增长;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无

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

夺的发展权力。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

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

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

世代人的发展。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

—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

性原则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

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包括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②平等思想(代

代平等,代际平等)③自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

相平衡④控制人口

⑤政府行为科技力量公众参与思想到定义,到行

动发展过程

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①社会的发

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经

济③人的全面发展

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

到高序的不可逆的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

其子系统与要素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能,

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

化的过程。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

序到高序的不可逆的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

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

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

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

替。演化的基本方式: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区别:“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演化”比“进化”更具有宽泛的含义。

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涵义:马对科学本质的论述: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是生产力④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⑴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⑵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有两种涵义: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②直接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形成的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特点: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作用: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特征: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特征。作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主要工具。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特点: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作用: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认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四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度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科学价值:是用马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可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科学方法,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社会价值: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物质和精神价值,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西方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中立说,

是关于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

科学负荷价值说,强调科学技术渗透着价值的全过

程的观点。

科学精神:从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

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几方

面:求真务实,有条理的怀疑,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主要

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

理论之间等方面矛盾。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

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分为:

常规问题,反常问题,事实问题,理论问题。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

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科学问题来源: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从某个理论内部的矛

盾中、从不同理论之间分歧中发现问题。科学问题

的选择,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性、科学性、可行

性、社会需求原则。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

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

手段。特点:目的、计划;积极、能动。基本原则: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

设备,认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作用:可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

的条件,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

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

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

预测性。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酝酿

阶段-问题的求解,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验证阶

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非演绎: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

联想,思维模型方法。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

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创新思维。创

新主要思维形式: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

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

思维模型的方法。

科学理论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逻辑条件2.经验

条件。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

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治

性评价、简单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

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自治性评价就

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评价一个理论是否

自治,这是逻辑问题,可以不借助直接的实验。科

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

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

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逻辑简单性之所以

对科学理论起评价作用,主要是因为逻辑简单性的

理论在科学认识中有以下作用:1.它包含的信息量

往往较大,因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2.它往往具有

更大的可否证性。3.它是一个美学原则。科学美具

有统一、和谐、对称、简单性等内容。4.它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科学理论对自然界的正确摹写。如何

简单性评价:首先看理论的普遍性,其次看理论的

前提或者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最后还可以通过考

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

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底,来进行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

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

行经验的验证。在假说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推论

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1.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

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2.推论和未

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3

推论和未知现象不相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科

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1.实验层次,

2.科学事实

3.科学定律

4.科学理论。四者关系:1.

每个较高层次都是对较低层次的解释 2.称述的预

见力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渐增加 3.较低层次

为较高层次提供检验基础 4.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归

类,可以把上述四个层次的语言归为观察层次和理

论层次两类,其中观察层次有一至三层次构成。

科学理论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缘由):1.这种复

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

理论的复杂结构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

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4.

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社会形

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

发展观、社会历史观。

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代表人物:培根。逻

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有朴素的和精致的两种形式。

观察、理论都不是科学的起点,只有问题才是科学

的起点。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1.理论的可否证度2.

确证度的增加。

比较累积模式与否证模式,前者更加注重追求真理

的证明或者可能的真理,后者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

科学概念及其本质特点: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错误的判断算不上科学。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

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

识。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

起来的知识体系。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5.科学是一项社会

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既是关

于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

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的判剧(判别真伪):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

2注重可重复性原则3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4注重

理论的完备性原则。

科学的体系结构:(科学知识单元构成科学体系的结

合方式)1宏观结构(各学科间):2微观结构:科

学概念、定律、逻辑形式等基本单元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形成了科学理论的微观结构。

自然科学的两个特点:1没有阶级性,只有真理性,

但科学家有国界。2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不属

于生产关系范畴。

技术概念: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

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时间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

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特点:1技术是人类改

造世界的中介和工具2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结合

的产物3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自

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

无论作为劳动手段、经验窍门、工艺技能,都必须

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

自然界的过程中,技术总是不可避免的收到各种社

会条件的制约。4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是科学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体系结构:实验技术、

基本技术、产业技术三个层次。它们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实验技术已成为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基

础。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1.直接目的任务不同:科学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而技术的直接目的是改造世界。2.研究内容进程不同:科学研究主要探索自然界奥秘,研究的课题一般来源于观察到的新现象、新事实;其进程大体是从理论到实践。技术主要利用科学成果创造人工自然,研究课题一般来源于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大体进程是从理论到实践。3成果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成果重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4生产力属性与社会价值不同: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非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技术则通过工具、机器、设备等体现为直接生产力。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潜在的、长远的,技术的价值是现实的、直接的。5人才规格与管理形式不同:科学人才应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善于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技术人才要求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是柔性的,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技术是刚性的,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要求。同一性:1.研究对象同一:认识与改造同一个世界。2最终目的同一: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3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辨证的同一性。联系:(古代)分离独立发展,(近代)开始相互联系,(现代)关系越来越紧密:现代科学越来越依赖现代技术的发展2现代科学明显走在技术前面引导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形成了“科技一体化趋势”。

◆科学革命的本质: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所引起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变革,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技术原理及其物化形态所引起的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质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产业革命:生产体系中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由此引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和社会关系的急剧改造,是直接改变社会面貌的重大突破。三者不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必要前提,科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思想、新理论为技术革命中的新技术、新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同时,科学革命在本质上是思想革命,科学革命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思维方式,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社会文化环境。因此科学革命之后必然产生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革命反过来也促进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中产生的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问题为后一次科学革命创造条件。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驱和向导。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产业革命则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产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科学认识及其特点:科学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科学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过程、概念、规律等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运动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科学认识是高度抽象性的认识,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也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哲学认识。其特点是具有实证性,可验证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科学认识的主体性活动表现出来,是科学认识的主题为了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而采用的某种手段。可分为三类:哲学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科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研究某种或某类科学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本质及与其它方法的联系等。分为三类: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论、科学研究特殊方法论。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题-搜集事实材料-提出

科学假说-验证-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研究从科学问

题的提出开始,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

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科学问题

包括:问题指向,研究目标,应答域。(一).选题

及其方法:选择科学问题即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战略

起点。选题方法(原则):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

该是在现有知识背景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

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科学性:好

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知识背景,一定要有

相关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可行性:要

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如研究

者的素质、能力、人才结构和研究经费、实验设备、

书刊资料、政策环境等,要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

以权衡。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要把握好技术进步

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考虑科学、技术、经济、

社会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二).搜索事实的方

法-观察,实验;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

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

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为保证所获的经验事实是

可靠的,在进行观察时必须遵循观察的客观性和观

察对象的全面性两个原则。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

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认为地控制或模

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

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

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这是科

学认识不同于其他认识的根本特征,所以马说:“科

学是实验的科学”。(三)加工整理-提出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

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I方法: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1)

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①形式

逻辑思维:根据事物质的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形

式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讲概念、判断、推理。其

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

辑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法,类比法。②辩证

逻辑思维:哲学思维方法。(2)非逻辑思维:真实,

联想,想象,幻想,灵感。II特点:科学性与猜测

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

性的统一。(四)形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

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

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认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

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三个基本的

知识元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各种具体

的规律和预见。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

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科技的功能和作用的

基本观点:1科技是变革自然界的强大力量2科技

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3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

命力量。科技的物质文明功能:科技对物质文明具

有推动作用,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是

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现代科学技

术革命,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

来越显着。今天科技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

素,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渗透

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当中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用

科技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技

能;劳动资料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工具不断

改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对象的范围随着

科技的发展而扩大;通过管理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

率。2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3科学技

术推进劳动条件的改变。

当今经济发展模式也随科技发展而发展,已步入知

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一

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相对于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而言,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重要特征:

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

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通常指人类认

识的成果获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

经济中所指的知识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包括

事实陈述型知识、科学理论型知识、技术方法型知

识和社会人文型知识。知识经济内涵:1强调知识

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强调人力资源,特别是

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价值。以人力资源为

依托,充分开发劳动者主体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

的必然要求3强调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它的生命和源泉就在

于创新4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

位。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重要的支柱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现代科

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

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与教育:1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教育发达

是科技兴旺的基础,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的中介,现代教育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2.科

技革命促进教育的发展:①知识经济导致知识概念

的更新,主要表现为范围扩大和形式多样化,②科

技革命对教育提出新要求③现代科技革命促进教育

手段现代化。3科技与教育必须协调发展4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科技与道德: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012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和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他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他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技术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系统的概念,含义,本质,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含义: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称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称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 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本质特征:1.整体性、2.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3.动态性: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整体性特征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个要死的简单机械加和;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6.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3.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其一是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 自然辩证法 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在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随着恩格斯这部着作中译本于 1929 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后, 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着作和,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和辩证法、开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重大意义:第一,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 程?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所谓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过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①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实际上对应着无序,最对称的世界时没有任何秩序和结构的,没有任何特殊方向的特殊点,这是平衡态的特征】。②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③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