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一、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

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1、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

2、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

论述类文本在结构上包括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3、论述类文本的基本形式

并列式:在同一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递进式:步步为营,逐层深入论证。

对比式:用正反事例或事理比较论证。

总分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进行论证。

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原则

①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②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③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

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

④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⑤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⑥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阅读步骤:

①关注标题。学会从标题入手,可以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形成阅读期待。

②圈点批注。先标出节次,再逐段阅读,边阅读边圈点,稍加批注。圈点出重要的观点句及层次标志性词句,关键时可加点批注,提示自己,加以注意。

③理出思路。根据前面的勾画圈点,理出论述思路,看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④概括主旨。归纳概括出全文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三、论述类文本答题的三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

(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

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

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四、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考点一: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Ⅰ、分析概括论述思路、层次

常见设问形式: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解题步骤:

1、给文章或者要分析的段落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1)抓住论述对象

(2)圈画关键句:一类是点明观点的关键词句,这样的词句有:标题、文眼句、领起句、中心句、结论句及其他能揭示文意的词语、句子。一类是层次标志性词句,如过渡词句,关键句一般位于段首、段中或段尾。

(3)圈画标志性词语(关联词、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高频词等)特别注意两种关键

词: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2、切分层次,概括层意

在概括出段意的基础上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并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

3、整合答案

提取主要信息如重复出现的高频词、概括性强的词语、关键句加以整合,注意要用陈述句表述,指示代词要还原,一定要采用如“先……再……后……”“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这些序数词

4、我们要学点思路方面的术语:如首先由……引出……话题;然后介绍……现状,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揭示……实质,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意义。

5、另外,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会超过四个层次,当你的答案超过四层,就说明你的答案有问题。

Ⅱ、分析段落结构作用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述。

2、某段在论述上有何作用?

3、文章以……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题步骤:

答题要扣住文体、文本特征

作答论述类文本中的句段作用题虽然同散文中的句段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但是更应该突出文体特征:内容作用主要是指论证或指出了什么论点;结构作用更多的是指与上下文一起构成了什么论证关系,如与上文构成了递进(对比、并列)关系,与下文形成分总关系等。

个别题目会涉及从手法角度答题,这时的“手法”主要指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各论证方法的作用效果:

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A、如果名言在开头,最大的可能是(直接或者反面)引出……话题。

B、名言在文中,可能是论证了……观点,也可能是与某种现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C、名言在结尾,可能是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态度,使文章更深刻。

③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④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Ⅰ、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

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等字眼。

常见设问形式:

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

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

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第二步:定区位。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答归纳概括题要具有四点意识:

1.要点意识

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文眼句、中心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语。这是答这类题必须拥有并强化的意识。

2.上位意识

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语。请看2015年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

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

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3.转换意识

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一是把形象性词语转换为直白性语言。二是主动与被动互换,原文中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转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三是反面、否定说法和假设语气要变为正面、肯定说法和语气。

4.多点意识

该类题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一下。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多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

Ⅱ、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认为,)应该……才能……?

2、“……”,这种说法正确吗?

解题步骤: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仔细辨析。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结合语境进行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作者观点态度。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答题注意点:

1.善于整合转换。

(1)以摘录关键词语而非句子为主,抽取主要信息整合。

(2)对下面几种情况要会转换:①形象性语言转换为直白性语言,②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性语气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语气。

2.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好几层含义。所以,我们作答时,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去翻译”。答案一般分为3点。

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常见提问方式:

1、如何理解“……”的含义?

2、为什么说“……”?

阅读要求:

①定范围,凡是该词语、概念出现的地方,就是阅读的范围;

②提精要,把词语、概念的同义性解释,它们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指代语提出来。

解题步骤:

(1)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2)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

(3)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4)特别关注三类词语:

①形象化词语。指运用了比喻、借代、反语、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理解时要还原其本义。如2015年江苏卷“开向生命的窗子”中“窗子”的比喻义,如2016年江苏卷中的“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西天取经”的比喻、象征义。

②核心词语。指凝聚了全文思想感情的词语,理解了它就等于理解了全文。这样的词语含义丰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2014年江苏卷中的“乾坤草亭”。对此,不能当成一般的词语,须站在全文的高度,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把握。

(5)答题模式一般为:

①该词语(概念)是指……(稍大于原概念的中心语)

②该词语(概念)表面是说……实际是说……

③该词语(概念)形象地(深刻地)表达了(阐述了)……

④该词语(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Ⅱ、理解重要句子含义

常见提问方式: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基本方法:

(一)关键词语理解法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二)内部结构理解法

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理清内部结构层次,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分析其含意。像上面文段中的句子,是个复句,有两个层次三个分句,三个分句对应的是三层含意。这种根据内部结构层次来理解含意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从不同角度、层次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不丢掉答题要点

(三)表达意图还原法

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艺术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解题步骤:

1、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的层次;

2、其次要琢磨句子中有哪些关键词;

3、再次,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区间,结合语境从关键词入手,透视其深层意义。

(一些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4、最后,整合组织分点作答。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看上去很难】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了解到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最难,但是却是学好方法后最容易做的一道题。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很难。 首先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能了解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考生失分率较高。 并且我们做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般选自不同的类型,因此2-3段材料中可能包含的2-3个选材类型,而我们出题却是将每个材料的内容放在不同的选项中,简答题的要求也是将不同材料结合作答。即使材料难度不大,但因信息点多,散。很难全部记住,所以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题目选项和材料中来回对应寻找的信息点,最终花了大量时间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明明要花如此多的时间,为什么我们又说它简单呢? 因为在实际高考考试中,自从2017年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取消选考列为必考后,17、18年这两年六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都是新闻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新闻这样一种体裁,它在创作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实用的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没有阅读障碍。 所以这样一种体裁的文本,对于命题来说,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限制:考查难度降低,评价、探究类的试题逐渐减少,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了考查的重点。所以,即使是自认为阅读能力不够理想的同学,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解题速度提上来后,也能做到12分一分不丢。 读到这里就需要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拿下这12分,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出题是2道分值为3分的选择题,1道分值为6分的简答题。(试题和分值不是固定的,每年都可能有变动) 选择题解题关键: 我们一般将解题要领概括为两点,五个步骤: (一)整体阅读 1.了解文体特征。 2.把握新闻内容,关注侧重点。 (二)三步解题 1.圈划敏感点。 2.找准对应点。 3.落实设误点。 简答题解题关键: 而简答题我们只需要做好审题三步走,就能简单,快速的写出答题要点,准确的分。 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有更深的理解,这里我们为同学们讲解实用类文本阅读该如何解答。 从命题规律出发,结合高考真题的实际操作,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说明和演示,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懂,理论知识和实际解题不知道如何结合的问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点拨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命题角度】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归纳与概括文章内容 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5.鉴赏文章的艺术形式 作品结构 一、作品的结构 (一)线索的考查 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技法总结: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二)思路结构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 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礼学与理学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汇编.doc

201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 1、S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2、.S[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明常识 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 熟技巧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 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3考法3“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

2017学年—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复习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求大家做到: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答题模式与技巧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答题模式与技巧 【分析作用】 此类题型,如果笼统设问“在文中有何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方面一般包括含义、气氛、主题、情感等方面,常见表述句式如“交代(描写、叙述)了……”,“使意义更加丰富充实,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渲染或烘托出……的气氛”,“揭示(表现、深化)了……的主题”,“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或“升华了……的情感”等。在小说阅读中,如果问“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要认识到情节安排实际上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要结合题目赋分情况分要点整理答案,思路要全面,概括要准确。 句段作用 从四个方面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分析结构(思路) 文章结构包含:一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 鉴赏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 人物形象常用评价方法:首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内容概括+情感表达+主旨内涵。如果情感主旨多元多样,则须指明具体内容并概括情感主旨,分条作答, 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和语言特色(豪放、婉约、明朗、含蓄.质朴自然、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情感浓郁、简洁凝练、精辟深刻、通俗易懂、幽默诙谐、音韵和谐等)。 开放式的探究性题 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成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病句辨析题 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不当→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注意几种情况: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排序题的考查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2019-2020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 含解析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抗战音乐家张曙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一农家小院,“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田汉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乐道路上如“初 生曙光”,大放异彩。 童年时期,母亲所教的山歌,随处流传的微调,无不给幼小的张曙以音乐的启蒙和艺术的滋养。从此,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1年底,张曙随在外经商的父亲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学于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八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段时间所受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调来音乐教师华盖,华盖对张曙重点培养,使他在音乐上进步神速。华盖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对张曙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6年秋,张曙中学毕业,没有按照父亲预先设置好的人生道路投考法政学校博取仕途,或是回乡经商。张曙执意报考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张曙结识了著名戏剧家田汉。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配乐,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1928年,张曙考入当时国内最高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跟随俄国声乐教授斯拉诺娃和声乐组主任周淑安学习声乐,还师从黄自学习作曲,师从朱英兼修二胡 1933年1月,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工作与音乐事业彻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35年是张曙创作的高峰期,他为话剧《洪水》写下了三首插曲《风雨催眠曲》、《云儿词》、《筑堤曲》,又先后创作了《爬山运动歌》、《青年劳动歌》、《抗战进行曲》等一系列进步歌曲。 1936他在南京《新民报》发表了《谈作曲》、《看〈回春之曲〉后》、《谈谈国难时期的音乐运动》等音乐文论,坚决反对在国难当头之际“制作消闲音乐”,“把音乐完全趣味化”。张曙进一步阐述用音乐去唤起民众抗日热情的主张与手段:“我们既然要通过音乐去唤起大众、组织大众,那末我们必得先要懂得大众的疾苦与希求。倘若你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你的作曲技巧怎样高,你一辈子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我们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然后才能去教育大众。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田汉连夜创作出话剧《卢沟桥》,交由张曙配乐编曲,张曙借用河北民间戏曲《小放牛》的曲调改编《卢沟问答》,此曲在南京公演后不胫而走,成为社会大众人人爱唱的抗战歌曲。同月,张曙深感于国家危亡,倾力创作抗战歌曲的力作《保卫国土》。歌曲铿锵有力,听众为之感奋不已。之后,张曙还为阳翰笙的电影剧本《夜奔》写了插曲《一条心》。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分析情节结构 一、类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高考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十二文本特征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创专题 板块综述 20XX年课标考试大纲提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重点阐释:对本板块考点“探究”提出具体要求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 考点十二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透析 “文本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访谈、报告、科普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等。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针对练(一)

第二部分考点题组突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组一考点针对练 考点针对练(一)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 若即若离的诺贝尔文学奖,总是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年复一年的失望之余,莫言今秋可能与诺贝尔文学奖亲密接触的噱头甫一曝出,有着深深诺奖情结的国人再度像被打足了鸡血针——顿时涌现出难以抑制的亢奋。然而,穿过亢奋的迷雾,我们到底该津津乐道于奖项,还是当下的文学命运呢? 前不久,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终于搬上银幕,此片未映先火。如果考虑莫言经张艺谋搬上银幕《红高粱》的大红大紫,足见严肃文学在浅阅读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足够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类似的经典似乎只属于过去。近年来无论是“茅奖”还是“鲁奖”,最令人关注的往往不是最终脱颖而出的“杰作”,而是弥漫于作品评价过程中的诸多“八卦”。虽然有少数作品经改编成影视后,短期内也曾获得过不错的票房或收视率,但很难像早些年的“茅奖”作品那样,真正成为一代或者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费解的是,尽管一边是传统文学奖项遴选出的作品难以赢得读者,另一边却是“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候”的高论。再者,在某些畸形评比下,文学进步的动力——文学批评之风居然日渐萎靡,甚至有堕落为“红包批评”的迹象。层出不穷的“腰封王”现象,何尝不是当今文学生态扭曲的写照之一? 记得几年前,王蒙在与80后作家对话时曾坦诚地指出,80后作家“没有昨天”,引得社会深思。王蒙这里所指的“昨天”是对历史人文的丰富积淀,这是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优势。当然,真正的文学具有强大的包容能量,不仅要有渊博的历史人文知识,还必须勇于将敏感的触角伸向现实。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造访中国时也指出,“文学是对现实的批判,是一种变化和变革”,“文学应具备社会意义,不应远离政治,不应远离社会”。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学至少不应回避现实,不应缺少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影视的文化载体只能拿历史说事,在戏说与穿越中猎奇解构,透支或扭曲历史,这肯定不属于健康的文学生态。 莫言倘若能得诺奖,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即便莫言获奖,一个奖项也并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相较于莫言可能获奖的亢奋喧嚣,最应思考的倒是,这是现实文学生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七含解析

专题32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七)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天气 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一)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材料无此意,命题者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1)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2)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范围上,部分事物情况表述为所有事物判断。(3)客观与夸大言过其实: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功能和效用等。(4)原因与结果因果照应: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5)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性质上,将事物情况肯定判断表述为否定。(6)前期与后期不分先后:阅读材料中“前期”“后期”互化,设置错误项。(7)主要与次要不分主次:文中主要矛盾或原因与次要矛盾或原因倒置。(8)已然与未然亦真亦幻:时间上,已经产生和即将出现的情况互换。(9)或然与必然守株待兔:趋势上,“或然”“必然”互化,设置错肢。三分答案无瑕疵,多从整体分析评价文本两分答案无错误,多从部分句段拟写答案一分答案有错误,整体部分均可设置题肢零分答案大错误,落实文本可以直接淘汰 一、传记的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 1、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传记的文体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比较突出的人物。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生动形象的写人艺术。 (二)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