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 )

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與论

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共和制不适应于中国

解析:选B。材料是袁世凯顾问古德诺对中国国情的推断,不能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故君主立宪制符合国情不准确,故A项错误;从古德诺的身份和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行为可知,其言论是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德诺一人之言,不能体现出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故C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共和制不适合中国是在为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不能反映出共和制不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

2.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是“被废止”“称帝”“复辟”表明民主进程艰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局限不是体现在《临时约法》被废止、称帝和复辟上,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被废止、称帝和复辟更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不能反映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故D项错误。

3.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1921年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解析:选B。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故C项错误;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想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导致题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4.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广告语反映了当时( )

A.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

B.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

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是广告语,故A项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教育界支持国货的现象,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广告语反映了老师检查学生穿戴是否是国货,表明当时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5.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 )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湖南好的变化可知,政治上民国的建立促进了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提及,故A项错误;湖南女子的举动并不能代表国人普遍的价值理念,故B项错误;近代教育体系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故C项错误。

6.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

A.国民大革命B.中共成立

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民国小学教材语言的改革,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是1924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于1921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改用白话文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

7.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须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对青年的使命进行了定位,即“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说明这是李大钊对青年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故A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救亡图存”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问题,故D 项错误。

8.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典籍受到批判,这种现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选D项。洋务运动、维新运动都体现的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维护,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与儒家传统文化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9.“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七讲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 岳麓版

第七讲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命题点1政治民主化 1.(2018·青岛)《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C)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2.(2018·雅安)三民主义中反映孙中山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使劳动者摆脱贫穷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8·成都)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命题点2思想近代化 4.(2018·扬州)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C)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5.(2018·孝感)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B)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李大钊(1889—1927)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6.(2018·包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D)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2018·滨州)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C)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2018·衡阳)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2018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B)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教材解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兴起。经过孙中山和无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前仆后继、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毛泽东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请概括把握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 目标二: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请分析把握辛亥革命的经过、性质、历史功绩、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3、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屈不挠、长期浴血奋斗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知识点多,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同时给学生补充部分感性材料,给学生以丰富感受的空间。 2、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关于孙中山革命活动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导读:本文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

(2019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査 C.“预备立宪”的推行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答案 C 解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日趋减少,民族资本主义薄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C项正确;政府加大报刊审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革命缺乏政党领导”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D项错误。 2.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调整经济政策与“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变革是因为面对统治危机,不得不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 3.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副?不限制投票权与被投票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9人民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 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活动一: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 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同盟会影响最大的起义是黄花岗起义。 3.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4.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5.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6.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第二,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8.《临时约法》的进步性:第一,《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第二,《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9.南京临时政府及《临时约法》的的局限性:第一,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第二,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10.辛亥革命的意义:第一,推翻了清王朝,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三,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第四,促使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五,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与其没有重点头绪的复习,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定稿) 主备人:罗金明基组成员签字:杨兆高、向小敏、覃俊豪、杨新华、谭新、蓝燕琴 使用时间:第五周领导签字____ ______ 【课标点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自学导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 同盟会成立: (1)时间和地点:_____ 年在_________ 成立。 (2)纲领: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上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 -_____ ___ 主义,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 (2)结果:12日武汉三镇光复。成立________________.。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称之为___________ 。(双十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在_____成立,孙中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一统,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时间:1912年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_____ 和-______;确立_________ 的政治体制等。(3)性质:这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宪法。 (4)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___________ 的进步意义。 (5)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3、各省独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 4、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 5、清朝统治的结束(1636--1644--191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八年级历史教案)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设问:有一个人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父;(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 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 ____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

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 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____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____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____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考试大纲】 辛亥革命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 一、确定目标 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利用各种途径 获取或占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加强交流与互动。 ②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合作讨论,并结合老师的提问,辩证地分析理解“三 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 发展的重要源泉。 ②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二、自主梳理 (一)酝酿: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准备武装起义 2、宣传革命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革命党人等首先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结果:起义军成立,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历 史称此次革命为。

3、影响: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省宣布独立。统治土崩 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以纪元。 2、巩固:1912.3,颁布由制定的《》,具有的性 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和。 (四)变局:袁世凯窃取政权 1、1912.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下诏退位。3月,在北京就任中 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影响(性质、意义、局限性) 三、合作探究: 1、“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2、阅读比较课本42页的《临时约法》内容与所学的戊戌变法,探讨“民国总统 与封建皇帝的区别”,那么关于此宪法的性质内容,你得出什么结论?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你从 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课后延展 1、社会调查:阅读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对辛亥革命反思的作品,调查辛亥革命时期本地的社会现象,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下层人 民的生活现实。 2、搜集孙中山的生平故事和名言警句,体会孙中山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讲一讲 我心目中的孙中山,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

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

专题三2辛亥革命 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第6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材解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兴起。经过孙中山和无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前仆后继、顽强不懈地奋斗,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毛泽东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请概括把握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 目标二: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为什么? ——请分析把握辛亥革命的经过、性质、历史功绩、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3、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屈不挠、长期浴血奋斗的胜利果实。 4、辛亥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知识点多,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同时给学生补充部分感性材料,给学生以丰富感受的空间。 2、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关于孙中山革命活动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五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一步步加深,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各种斗争,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百日维新”,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先后失败。戊戌变法后,要求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就诞生了。那么,孙中山是怎样领导革命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如何?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本目要充分利用课文和课本上的一系列插图,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借助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启示通过自学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知识点。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其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孙中山像》插图,思考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孙中山的名、号、出生地分别是什么? 孙中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孙中山先生天生就是满清专制政府的克星和死对头?”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认识是一步步加深的,在幼年时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认识到学医不能救国救民之后,又企图通过变法改变当时中国衰弱的境况,但也失败,最后他才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国。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天才”,只要努力学习,人人都是“天才”,培养学生对学习和人生的自信心。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到课文P38页最后一自然段,借助于课文中的《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和《〈民报〉封面》两幅插图,分组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闵亚东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商镇中学闵亚东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一般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 制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确立,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 过渡:随着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它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步】:补充材料,形成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达成“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目标,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要求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鉴于时间有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反思】:上完课,自我感觉思路设计与内容取舍方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但是我感觉课后心里很不“痛快”,并不“过瘾”——从上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以下是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 ·

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