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

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

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三、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

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超过90°有阻力时需注意不要过度提拉)、肘关节、腕指关节(掌指关节一定要做对指、旋转)。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min,则渐加10°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坐位平衡训练。

(10)面、舌、唇肌刺激: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训练: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卧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动作,直至能支撑起坐。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上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的(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达到床边坐位,四周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针灸治疗

(21)应用推拿治疗

(22)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3)言语治疗

(24)心理治疗

早期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min;(18)(19)(20)(21)(22)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2、中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此期患者可明显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中期康复方法:

卧位: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2)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痉挛。

(3)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4)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5)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何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6)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7)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8)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9)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

(10)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11)髋收、外展的控制训练:健(患)侧中立位患(健)侧做。

(12)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13)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14)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15)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坐位:

(16)患侧上肢支撑训练。

(17)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围屈伸肘关节。

(18)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

(19)手背推移物体。

(20)前臂旋转压橡皮泥。

(21)患侧下肢屈髋运动。

(22)手指夹拾小物体(越过中线)

(23)健侧下肢肌力训练

(24)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

站立位:

(25)站立平衡训练:左右前后移动重心。

(26)站立平衡操:双手交叉(可视情况而定)前平举过头,前平举后躯干左右旋转等。

(27)坐站控制训练及分解练习。

(28)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

(29)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围屈/伸患膝。

(30)髋伸展位屈膝。

(31)屈髋屈膝准备迈步。

(32)患侧下肢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

(33)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

(34)低迈步训练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

(35)足跟着地训练。

(36)双杠步行训练(三点):健侧上肢向前扶杆→患侧下肢跟进→健侧下肢上前一步。

(37)扶拐步行训练(三点、二点):健手扶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步→健足跟上。

(38)上下楼梯:上健手扶→健侧下肢→患侧下肢

下健手扶→患侧下肢→健侧下肢(39)床边ADL训练:洗漱、穿脱衣服、两便处理等。

中期康复安排:

以上各项基本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每天1-2次,每次45min,每周练习4-5天。

注意事项:

所有的关节应保持最大关节活动围,且治疗是在无痛或患者能耐受的围之,避免暴力,以轻柔手法为宜;治疗师应恰当保护,辅助力量应由大到小,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3、后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5-6期)

康复目的: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5~6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地使用患侧,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

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2)侧方行走训练,先向健侧后向患侧。

(3)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

(4)改善步态训练:踝背伸牵伸。

(5)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

(6)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7)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

(8)家庭ADL指导。

(9)居室改造。

康复安排同前阶段:

此期训练以社区康复医生和家属及志愿者帮助为主,每周3-4次。两周一次家庭随访或门诊随访。

4、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1)足托→足下垂

(2)腕背伸夹板→屈腕痉挛

(3)拐杖,助行器

(4)轮椅

5、关于家属及志愿者的培训

每两周培训一次,由康复治疗师上门或者家属到医院进行,培训容为患者的家庭训练方案方法,要求患者家属和志愿者每2周记录一次训练容。

6、关于康复治疗的记录:

要求治疗师早期一个星期记录一次,病程2周记录1次,记录容为患者的功能状况,现阶段的问题,现阶段的康复目的,现阶段的治疗容,可将前述容编号填入,有补充可填写在其它栏。

浅谈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浅谈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19例,无变化4例,死亡2例。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病护理体会 因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而导致的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致残率高,治疗康复时间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加强各项护理,对增进疗效,平稳渡过危险的急性期,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很大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住院40d,出院时均能翻身,无一例褥疮和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其中34例能独立行走,28例能借拐杖行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变化4例,死亡2例。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惧心理者42例,悲观失望心理者12例,焦虑心理者13例,厌世心理者1例,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后及时给予心理护理,37例4~5d后心理趋于平静,22例7~10d内趋于平静,7例15d后心理逐渐趋于平静。 2 临床护理 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产生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情况,常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大多焦虑,抑郁,有的表现极度烦躁,不良的情绪会大大减弱治疗效果。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的住院环境,使其进入病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良好的住院环境,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功能。其次,患者的心理变化常随病情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应及时发现,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处理,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爱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且通过自身良好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处于愉悦心态,借以消除影响心理变化的不利因素。 2.2呼吸道护理 2.2.1意识清楚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缺氧症状患者,要及时给氧;对长期卧床,无力咳嗽者,应帮助其翻身拍背,同时鼓励咳痰,避免坠积性肺炎和肺不张,必要时可口服祛痰药或配合超声雾化吸入。 2.2.2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为防止其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2.3皮肤护理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运动,感觉障碍。且由于患者营养差、体质消瘦,长期卧床,局部血循环差,易形成褥疮,因此每隔1~2h给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更换体位。骨隆突出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柔软,对已形成褥疮者,可用1%龙胆紫或无菌纱布覆盖,防治感染、促进愈合,同时要勤换床单、床铺垫等。 2.4饮食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应供给足够的水分,多给低脂、高蛋白、高能量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致残率较高,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漫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护理作为重要的环节一直受到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而脑血管疾病自发病的半年之内, 是肢休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也是康复护理最重要的时期,本 文将主要论述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患者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重症者将出现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即使经过了抢救治疗,多数患者仍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帮助和身体上的锻炼辅助他们最好最快的恢复健康,努力减少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 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病情,很多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觉得很难接受,因此会有许多患者出现固执、多疑、孤僻、敏感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脑血管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服药,这些患者把服药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擅自停止用药。这些现象对于治疗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疏导 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脑

血管病的病因、预后及转归,使患者通过学习康复知识、康复训练等综合技能,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一方面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进疾病的恢复,促进健康治疗的手段之一。对心理障碍明显的患者时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也可通过体疗、音疗和身体锻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1.3 注重患者的家庭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辅助护理也影响着他们治疗的进行情况。努力让患者的家庭成员多多地关心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患者。通过亲属的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可以让病人拥有安全感。 1.4 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合理的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康复的顺利进展,而且能够使患者及家属坚持康复的信心。这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现实条件、病情的实际状况、疾病发展治疗情况等,制定出符合不同患者的康复目标,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逐步推进,不要急于求成。 2 脑血管病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2.1 听觉言语刺激 脑血管病可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言语降碍。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很重要的组成。康复包括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和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等。反复的感觉刺激是促进神经系统整合的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多用于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

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4-17T16:00:23.6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0期作者:杜雨 [导读] 对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云南省文山州卫生学校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高发临床病症,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控制临床病症的发生、发展,以此促进患者的病症康复进程。在相关研究中,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8例)分为A组、B组,A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综合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经过实验发现,A组护理满意度(94.74%)比B组高26.32%,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B组低 21.05%,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短,P<0.05,因此认为对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文章就相关研究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杀手,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该疾病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众多。临床经验表明,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为探究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特进行实验,下面是相关综述形式的文字阐述:一、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遗传和环境因素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其中遗传因素不能被人们所随意决定,但是环境因素却能够被人们所控制。环境因素是诱发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其中,生活习惯方式和生活压力是主要的诱发类型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油高脂饮食,这是增加发生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缺乏锻炼和运动也会降低机体三高,引发病症的发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开始上升,这也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其他研究显示,患者的年龄和气候因素也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冬天寒冷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发时期。 二、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常规护理,静脉注射、给氧、生命体征动态检测等。 综合护理:第一,健康教育。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不够了解,通过发放健康宣教手册、集中播放疾病相关视频、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等适当调整方案,并及时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姓名、基本病情、病程、监测结果等,以利于指导疾病的护理与治疗工作。第二,心理指导。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大多数伴有恐惧、焦虑感,会影响治疗效果,降低依从性。针对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耐心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饮食干预。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数与高血脂、高血压有极大关系,而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对血脂、血压均有一定影响,要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少食用脂肪类食物,忌烟忌酒。第四,用药指导。要督促患者谨遵医嘱用药,并叮嘱患者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三、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 内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之高,早已引起临床上对该疾病的重视。除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合理把握护理重点,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常规护理缺少针对性,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综合护理干预的优势在于以患者为出发点,进行更加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患者要求,提升生活质量。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患者沟通过程不仅可以掌握病情,还可以向患者灌输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使患者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提升对高血压、高血脂的危害性的认识,提高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意识,尽可能降低危险性。有研究资料从数据角度展开了阐述:以3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满意度提升了26.32%),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降低了21.05%),说明综合护理应用在内科心脑血管病,临床效果较优。 参考文献 [1]王慧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47),9241-9241。 [2]南改玲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9),176-177。 [3]马瑞玲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3),123。 [4]何慕涵李冬灵秦延平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1),93-94。 [5]李秀云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1),130-131。 [6]段凤青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37。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推动我院脑血管专科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专科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治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其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每年大约达200/10万,致残率高达60%~70%,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思想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尽可能地回归社会是医务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研究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医学、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点,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深入社区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弘扬我省我市我区的中医中药事业。对加强社区的卫生建设和建设中医强区有深远的意义。寻求最佳的理法方药及技术方案治疗脑血管病,建设名院名医,创立医疗牌品,使我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科的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建设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落实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关于建设中医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发挥我院在荔湾区的中医龙头单位的优势,在原有人才、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做精做强做大,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脑血管专科,力争把本专科将是成为荔湾区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 一、专科的现状与分析 1.专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脑血管病研究有2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设有脑血管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和社区防治机构,对脑血管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特色方法。专科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现已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科技术人员共有1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5人,熟悉脑血管病专业知识,大部分具有全科医师资格,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社区工作经验。我科有关论文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学术会议的交流;发表于国际、国家级及省市级学术论文多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专科业务用房约500平方米,其中门诊约80平方米,包括专科门诊诊室、针灸室、理疗室、按摩室;住院部约420平方米,设有专科病床25张,康复治疗室1间。 2. 专科负责人: 专科带头人何景如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2000年4月获得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先后发表有关脑血管病论文10多篇,获得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先进奖、紫荆花创新医学金奖、共和国名医成就贡献奖等多项奖项,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专科病房负责人冯森坚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本科系,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近四年主持本院脑血管病专科住院部工作,在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较有心得,先后发表了《激光结合参麦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重要熏蒸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观察》等多篇论文。 3. 专科特色技术 专科配套各种先进仪器,现有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斜床、中药熏蒸床、中频治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致残率高,康复治疗时间长。由于康复护理对象大 多数是残疾或疾病所致的病残者,而疾病的临床治愈却往往并不伴随着机体的功能恢复。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生和病人都不能以临床治愈为满足,康复就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如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失语、偏瘫患者既有躯体功能障碍,又有精神心理障碍, 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时,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尽可能使病人产生愉 快的情绪,使患者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总结我科多年来的护理经验,将康复护理的体会报 告如下。 由于护理人员是患者恢复功能的主要指导和训练者,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达 到预期的康复目标。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瘫痪的肢体功能开始恢复,失语 的患者也开始含糊不清的言语时,患者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失 去的功能尽快全部恢复,但是当恢复速度减慢或停止,病人的情绪会再度低落下来,表现为 忧郁、烦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因此对恢复期的病人有以下护理内容: 1 加强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自己是“无用人”、“家庭的累赘”等自卑心理;有 些患者因在急性期一切生活都由护理人员帮助,会产生惰性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 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活动;也有些病人因住院时间长,治愈慢,恢复不显著而产生急躁、 孤独、信心不足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 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的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肢体活动受限,向病人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病人和家属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偏瘫患者提倡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皮肤、骨骼的废用性 萎缩。被动锻炼应缓慢而柔和,有节律,避免做冲击性动作,范围要逐步扩大,应尽量不引 起病人明显的疼痛,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手法可采用搓、捏等。肢体保持功 能位:仰卧时肩部要用合适的枕头垫起来,使肩部略向前伸,把患侧上肢放在体旁的枕头上,使肘关节和腕关节伸展并稍抬高,髋部放一合适的枕头,防止骨盆向后倾斜和两腿外旋,避 免下肢伸肌痉挛。当患者的肌力已恢复时,应积极做主动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做 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做外展和内旋动作。刚离开床下地行 走的患者,应先在他人的帮助下练习站立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培养正确的步态,防止 身体向健侧倾斜。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要恢复一项巩固一项,增强 患者生活自理的信心。 3 语言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对完全性失语的患者教会用点头、摇头代表是与不是,用体态语言达到有效地沟通。在帮助病人训练发音时,先让患者发“啊”音或用嘴吹纸片诱导 发音,然后练习说单词、双音词、短语长句等。在整个语言训练过程中,关心、体贴、尊重 病人,鼓励病人克服害羞心理,大声说话,当病人尝试和获得成功时予以表扬;鼓励家属朋 友多与病人交谈,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 4 出院后的继续护理 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病人在医院经过短期康复治疗后,仍需在家中继续锻炼、巩固、提高,才能真正“回到社会”,因此,护理工作仍需继续进行,要定期家访、指导、咨询和进一步落 实活动能力恢复的新要求。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 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 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三、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心理指导] (1)首先应向家属与病人交代清楚,康复不等于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的代名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存功能,康复工作贯穿始终。 (2)进行康复训练,特别是行走训练时,病人不可过于自信,在无人陪护或看护的情况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为提高病人训练积极性,减少干扰,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观,强化训练时应遵循康复医生的要求,督促为主,当病人语言训练达到要求后仍有训练欲望时,可按其要求扩展训练内容。 (4)当病人训练出现情绪烦躁、不肯训练时可能为下述几种原因,应及时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1.缺少信心和害羞心理。应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说明练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可找有关人员谈话,争取他们支持,言明康复训练的积极意义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康复训练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了解病人康复进展情况,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告诉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复检查而烦躁,应尽力配合。根据病人情况,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评估。 [床上训练指导]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重视肢体功能康复。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应指导病人与家属作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摆放: 1.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受握软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对指中间位;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关节屈曲20-30°(约一拳高),垫以软毛巾或软枕;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顺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双足部堆放物品压下双足,足底垫软枕。 2.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垫软枕,手心向下肘关节、腕关节伸直位;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关节屈曲20-30°。 3.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迈步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循环。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及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 机制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桑德春 一、概述 造成偏瘫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肿瘤、炎症及其他原因。 (一)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造成肢体偏瘫的最直接病因,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另外脑外伤、肿瘤、炎症以及其它能够引起颅内病变压迫神经,也能造成偏瘫。由于病因不同,其康复治疗方法、愈后转归也不一样。比如脑外伤的患者通常不伴有基础病变,所谓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数患者由于突然外伤,导致颅内损伤,其恢复过程中相对于脑血管病而言,后果不同。部分患者会出现恢复结果优于脑血管病患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无基础病变,另外由于血脑屏障存在能屏蔽大脑内外的物质,包括药物进入脑内。也就影响了药物的发挥。所以脑外伤的恢复效果较好。 (二)肿瘤 肿瘤患者的治疗通常经过手术或射线的手段缩小肿瘤的范围,之后将其切除,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要好。 (三)炎症 炎症患者也会出现偏瘫。首先要进行抗炎治疗。若因为炎症造成脓肿形成,将脓肿清除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更好。脑血管病造成的偏瘫,通常患者伴有基础病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基础病变的管理。其恢复过程相对复杂,同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二、脑血管康复问题点

(一)基础病变 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炎等,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脑血管病之后这些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进行脑血管病康复的同时,也要对基础病变进行管理。只有将脑血管病和基础病变同时管理好,才能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二)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主要有两大供血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支配大脑皮层,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支配脑干和小脑区域,当不同部位损伤后,形成的问题是不同的。 颈内动脉系统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可出现颅内压的改变,最后因脑颤造成死亡。那么他可以有失语的问题,因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可出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另外还可出现偏盲、失用和失认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损伤后,可表现出眩晕,复视,面部运动和感觉障碍,半身感觉障碍,同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突出的特点是共济失调,即表现为肢体运动率不协调。另外还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当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损伤后,也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问题。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是完全不同的,通常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病变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程度较轻,恢复相对容易。若延髓损伤后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处理难度较大,恢复困难,因此要注意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脑干除了与吞咽跟构音有关,还是与呼吸和心血管相关的重要部位。若脑干损伤可以造成中枢性的呼吸障碍,表现出低氧血症等表现,中枢性的呼吸障碍对氧气较敏感,当患者出现缺氧后,给予吸氧,其氧饱和度可以快速上升。但容易伴随着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对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应给予更低流量氧。所谓更低流量氧及通常所说的比低流量吸氧还要低,可以给予每分钟 1 — 1.5L 的氧气吸入。因此要注意与周围性呼吸功能障碍加以区别。所以遇到脑干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的给予血气检查,注意观察有无低氧血症、呼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

******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姓名: 班级: 学号: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雷美恒

目录 摘要………………………………………………………………………………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目标 (1) 二、发病阶段及康复计划 (1) (一)迟缓阶段 (1) (二)痉挛阶段 (1) (三)痉挛减轻恢复阶段 (1)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 (1) (一)迟缓阶段的康复训练 (2) (二)坐位训练 (3) (三)痉挛阶段的康复训练 (3) (四)痉挛减轻恢复阶段的康复训练 (4) 四、小结 (4) 参考文献 (5) 结束语…………………………………………………………………………… 指导老师论文评审表……………………………………………………………

摘要 所谓心脑血管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早介入康复训练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因此,康复训练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法,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脑血管疾病功能障碍偏瘫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方法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见于中老年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近3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患者应在神志清楚病情稳定,血压呼吸脉搏平稳两日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 一、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目标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发病后可能的残疾和并发症(如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吸入性肺炎等),改善受损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大限度恢复正常人的水平,实现生活自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 二、发病阶段及康复计划 (一)迟缓阶段 急性期发作后,患侧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称为迟缓阶段。迟缓阶段的康复计划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使偏瘫患者恢复知觉,防止出现肌肉萎缩。迟缓阶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决定患者恢复正常功能的程度。 (二)痉挛阶段 随着病情的控制,患肢开始出现运动,而这种运动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联带运动的特点,称为痉挛阶段。痉挛阶段的康复计划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使患者能独立坐起、站立、使用轮椅、独立行走等。并且能够自己穿衣吃饭。 (三)痉挛减轻恢复阶段 患者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是由于肌肉无力,细微动作无法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康复计划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使患者能完成细微的动作,恢复正常人的水平,实现生活能够完全自理[2]。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 (一)迟缓阶段的康复训练 迟缓阶段即为软瘫阶段,多见于脑血管病的早期。如果病人神志清醒,病情稳定,血压呼吸脉搏平稳两日后即可开始训练。训练内容以患者被动训练为主,要合理使用床垫,床垫太硬容易产生压疮,太软使臀部下沉髋关节挛缩。应注意保持良肢位,即有利于功能恢复的体位。目的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和肢体肌张力增高。 1.良肢位的设计 患侧卧位与健侧卧位应交替进行,鼓励患者耐受两种体位,要让患者适当多采取侧卧位,因为仰卧位易使患侧肌张力增高发生痉挛 (1) 仰卧位时的良肢位:头部保持正中位或偏向患侧。患侧的肩胛带尽量上抬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在上臂与躯干之间放置软枕,肘关节保持伸展位,上肢放置软枕上,手的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