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地壳物质组成:

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

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

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

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

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

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

A :冷却凝固

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C :变质作用

D :重熔再生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

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

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

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

太关注)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

大气环境

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

大气线电短波信号

平流层随高度的增

加而上升

平流

运动

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

对流

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

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因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但大气对可见光直接吸收较少,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1、说出下列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何种削弱作用

①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散射

③交通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的信号灯---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

④日出前、日落后,为什么天是明亮的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为什么也是明亮的-----散射

⑤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

2、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①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地球表面大得多

月球上无大气,白天无大气的削弱作用,温度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③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④为什么晴天的温差比阴天的昼夜温差大

白天:晴天云少,反射作用弱,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晴天白天温度高;

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

弱,所以晴天晚上的温度低,

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下垫面和气象等

2.3.2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一、热力环流:

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①>⑤=⑥>②,③>⑦>④)

(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地面冷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风)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详见课件的题目)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我们做的很多题如果没有说明,都是默认为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2.3.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

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对气压带的影响

2、对风带的影响---季风(记P53图)

季节风

成因性质

东亚季风

(以35°N即“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

西

海陆热力性质差

寒冷

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

高温

湿润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冬

海陆热力性质差

低温

干燥

西

气压带、风带位

置的季节移动

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大陆西部和热带地区)

1、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详见必修1 P52的两个表格)

例:(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10°S和10°N之间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2)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成因: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点:全年温和多雨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盛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气候小结:中纬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以亚欧大陆为例):

在中纬度地区,除全年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如图中所示:只有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只有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2.3.4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暖气团主动向冷气

动团移动

过境

气温高、气压低、

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

晴朗

过境

阴雨(雪)、大风、

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

气压升高,气温下

降,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

降,天气转晴

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寒

潮,沙尘暴

春雨绵绵

降水始终发生在冷气团一侧

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形成准静止锋,会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如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6、7月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流

状况

气旋反气旋

气压

状况

低气

高气压水平四周流中心流向四

运动

向中心周

垂直

运动

上升下沉天气阴雨晴朗

举例台风伏旱,北方“秋高气

爽”天气

3、锋面气旋:

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面向地图,左边一定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降水均在冷气团那一侧,又因为北半球冷气团在北,南半球冷气团在南,所以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北侧,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南侧。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⑧蒸发(蒸腾)

人类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引水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得到更新;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

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

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

风海流:北太平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赤

道暖流(东北信风引起)、南赤道暖流(东南

信风引起)和西风漂流(盛行西风—西北风

引起)

补偿流:一般是南北向流动的。

3、分布

要求:对照书本P62,将各洋流名称和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4、分布规律及图示

5、洋流的影响

(1)气候:

①暖流:增温增湿

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通航也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②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环境

(2)渔场(要求在P62中明确位置)

①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

②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多。

(4)洋流可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环境与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6.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7.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难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 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 ②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 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转折】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知识点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_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必背知识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2)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3)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蒸发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环节 (1)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 (2)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 (3)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5、水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信风带 西风带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划分: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低纬到高纬。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2)补充: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①判断南北半球;(温度高的海区靠近赤道) ②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画出洋流的流向即可判断寒暖流 3、洋流按照成因分为三类: (1)风海流:盛行风,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3)补偿流: 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形成洋流。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 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a 、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而形成。b 、下降流: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 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秘鲁渔场)。 4)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方向会发生改变。 3、全球洋流分布规律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1)中低纬海区:副热带为中心,北顺南逆。 (2)中高纬海区:副极地为中心,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无洋流。 (3)南半球40度附近形成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冬季洋流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word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 及其影响》知识点 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 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量大,快速,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短程、量小的货物。 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 贵。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 速度慢,连续性差。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低。[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 高。[ 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管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 大。 交通方 五种主要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比表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①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②连云港——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 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④有科学技术作保证;⑤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⑥有稳定的客货源;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②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3.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5.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能力提升检测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弱。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开通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涉及6省市。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回答以下问题。 1.兰州等大城市高铁车站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 A.高铁站用地面积广,郊区地价较低,可大大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D.位于城乡结合部方便居民出行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新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②河流落差加大,水流湍急 ③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 ④船舶大型化使干流和下游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3.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措施,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 A.防沙尘暴 B.防泥石流 C.防动物穿行 D.防大风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水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图中所在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河多由东南流向西北 B.大陆西南沿海渔业资源丰富 C.气候温热,气候类型单一 D.近年来,最高山峰雪线下降 5.有专家指出,禽流感进入该大洲会给人类带来“极端的灾难”,主要是因为该大洲() A.经济发达,家禽饲养规模大 B.外来人口数量居各洲之首 C.经济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 D.国际贸易发达,会导致禽流感全球流行 6.若某生态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图中M点及周边植被景观分布近似于图左侧上图部分所示(注:大圆的直径约2~4千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过度放牧 B.地势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结构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 互 补 给 的 水 体 三态 固态:高山、高纬地区 液态:最多 气态:最广、最少 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 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常情况下) 水体间的补给(以河流水补给考查为重点) 水 循 环 定义 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最重要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最不容易受人类干扰 降水 地表径流--最易受人类影响--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 下渗 地下径流 意义 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促进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 流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 寒流:降温减湿--秘鲁沿岸干旱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 海水上泛?离岸风:秘鲁渔场对航海的影响 顺洋流加快速度,节省燃料 海雾? 寒暖流交汇 冬季,暖流所经海域 对污染物的影响:利、弊 世 界 海 洋 表 层 洋 流 的 分 布 定义: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类型 按成因分类 风海流(多东西方向) 密度流 补偿流(多南北方向) 按性质分类 暖流(较低纬度→较高纬度) 寒流(较高纬度→较低纬度)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熟记各大洋的洋流分布、名称) 分布模式 中低纬(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中高纬(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北逆南顺 季风洋流(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三章知识结构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 资 源 及 其 分 布 含义 广义: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丰歉程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分布 世界 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 国家:巴西、俄罗斯 我国 地区分布:南>北,东>西 时间分配:夏秋>冬春 与 人 类 社 会 经济活动 数量--规模 质量--效益 生产力水平与水资源利用 较落后--沿河、湖发展 较发达 淡水资源利用增加 调节时空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 供不应求--资源性缺水 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措施 开源:地下水、水库、引水、淡化、增雨 节流:节水意识、农业灌溉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开普敦是南非的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建于1652年,曾经是欧洲殖民者向亚洲扩张时期重要的供应站,并迅速发展成为南非第二大城市。现有多条铁路、公路通往内陆地区及其他国家。图2示意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开普敦早期城市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 地理位置优越 B. 气候温和湿润 C. 商业贸易发达 D. 矿产资源丰富 (2)从城市功能区的角度分析,开普半岛最适宜发展() A. 城市核心功能区 B. 城市航空港功能区 C. 城市高级住宅区 D. 城市生态功能区 (3)图中所示铁路线对开普敦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 B. 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 C. 扩大了港口的服务范围 D. 提高了城市的服务等级 2.目前,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并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中国与巴西、秘鲁将合作建设“两洋铁路”。读图,该铁路建成后,运输压力明显减轻的是() A. 苏伊士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马六甲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3.某城市由于交通拥堵,建地铁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下图为“该城市地铁规划走向示意图”。该城市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是()

A. 在地铁站点形成新的卫星城 B. 城市空间将沿地铁向卫星城方向发展 C. 中心城区将出现空心化 D. 在地铁沿线将出现大量工业区 4.下图为“不同距离条件下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两种运输方式的竞争关系模型图”,由图可知,两种运输方式竞争最激烈的运距是() A. 0—600km B. 900—1100km C. 1200—1600km D. 大于1800km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下表示意国内外城市部分建成区平均道路密度比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主要城市道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道路网密度低的原因是() A. 主干道路稀少 B. 人口密度低 C. 道路占地面积小 D. 长度短,宽度大 (2)推广街区制的意义() A. 可以有效抑制地价,促使市中心房价下降 B. 减少小区围墙占地,提高小区备用地比重 C.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路网通达性 D. 使小区绿地成为公共绿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知识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气压带和风带气 压 带 风 带 的 分 布 及 移 动 规 律 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及风带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移动规律 北移?夏季 南移?冬季 北半球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 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 中心及冬季风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切断了南移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大西洋 7月份气压 中心及夏季风 亚欧大陆:印度低压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切断了北移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欧大陆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风:西北季风 夏季风: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图示 热力环流及 等压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 热力环流及 等温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温大小:) 温压关系 近地面高温→大气上升→ 近地面热低压 对应高空热高压 近地面低温→大气下沉→ 近地面冷高压 对应高空冷低压 风压关系:水平面上风总是:高压?低压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关系:凸向相反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与等温面凸向关系 近地面:凸向相反 高空:凸向相同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海陆风:夏天(白天)海风,冬天(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郊热力环流 近地面:郊区→城市 高空:城市→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二章知识结构 2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学案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高考预测 1、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2、了解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 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 二、自学自练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运输方式:_________运输、_________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_________运输。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1)铁路运输:运量_______、速度_______、运费_______、短途运输成本________。 (2)公路运输:运量小,成本高,机动_________,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3)水路运输:运量_________,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_________ (4)航空运输:速度_________,运量_________,能耗大,运费_________ (5)管道运输:_________和_________合二为一,连续性强,灵活性差。 3、发展方向:高速化、___________和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1)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络。 (2)构成要素:线(如_________、公路、_________)和点(如_________、车站、_________港)。(3)基本形式:单一运输网和_________运输网。 (4)三个层次:包括___________、大区级和_________级综合运输网。 2、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社会、___________和自然要素等。 三、考点讲解 考点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清单

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清单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P54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由多到少的顺序: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水循环的领域和环节: 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c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 、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 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3、海洋水体 运动 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 下渗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