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人才竞争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介绍,说明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者,考虑到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旨在说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日本松下电器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一个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本质上越来越是关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并运用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土壤就是它的企业文化。如果一家企业完全抛开企业文化,那么在内部将难以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在外部则难以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建设一个独特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帮助企业成功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定义,类别和内容结构,说明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松下电器公司企业文化的调査研究,对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得出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是指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理念从形成、塑造、传播到内化到企业全体员工直至形成企业文化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重点在“建”字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这四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塑造、传播的过程中是主要力量,领导者的价值观、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因此,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头羊,而企业全体成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领导者往往自上而下的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得不到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是失败的,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由被动接受着变为主动参与者,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二、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企业文化

日本松下公司的成功是举世公认的,其成功经验归纳为四个方面:经营战略、企业结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尽管那时还没有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松下的管理实践却是一条精心培育企业文化的成功之路。松下电器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特点如下:

(1)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 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2)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

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3)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

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松下强调友好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精神、礼貌谦让精神。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4)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

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松下精神里强调团结一致。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

(5)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松下电器公司也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品看做是自己一

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6)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例如要求员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精神。每天上午8 时,松下遍布日本的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松下还有一个全球有名的“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这样强调企业文化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从而使松下精神持久的发扬下去。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属于人文文化。中日文化差异在于:中国文化功效胜于日本,但其中糟粕对其影响较大,中国的人情社会尚缺乏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 尚未建立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日本对文化的功利主义胜于中国,注重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也是日本企业发展明显高于中国企业的所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留住人才,培养员工忠心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三)加强团队建设

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参考文献:

[1] 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

[4] 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