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吹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

电风吹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
电风吹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实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很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实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 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微生物实验操作

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目的:掌握油镜的使用与维护,熟悉油镜的使用原理。材料:显微镜,拭镜纸,液体石蜡油,二甲苯 原理:油镜的透镜极小,工作焦距最短,光线通过玻璃和空气,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射入镜筒的光线极少,视野暗,物象不清晰。如在玻片与镜头(透镜)之间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减少光线的折射,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象。 步骤: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1.将显微镜平稳地安放在实验台适宜处。识别油镜头:标有100×、OIL、HI等字样。 2. 打开电源,用低倍镜对光,打开光圈,调节聚光镜的位置,使视野光线充足。 3. 标本上加镜油一滴,转动粗螺旋,使油镜头缓缓下降,用眼从侧面观察,直到油镜头浸入油中接近玻片为止。 4. 从目镜观察,同时徐徐转动粗螺旋提升,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直到见到清晰物象为止。 5. 观察完毕,粗螺旋提高镜头,取下标本片,油镜头使用后立即用擦镜纸擦净镜头上的油。如油已干,可在擦镜纸上滴少许二甲苯擦拭,并立即用另一擦镜纸

擦去二甲苯,因二甲苯能溶解镜头上的固定胶以致使镜头脱落。 6.将镜头转呈“八”字,调低聚光器,对号送入柜子内存放。 革兰染色 目的: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操作。 材料:干净玻片,接种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h 培养后的混合菌液,酒精灯,一套革兰染液 原理:主要为细胞壁结构的差异。G+三维肽聚糖结构的交联度大,通透性低,脂质少或无,酒精作用使孔径缩小;而G-肽聚糖为二维疏松结构,薄,外膜含大量脂质,易被酒精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步骤: 1. 细菌标本的制作 (1)涂片:无菌操作。取一接种环混合细菌悬液,涂布成直径约1cm的涂片,涂片应薄而均匀。 (2)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放在酒精灯上方微火处干燥。 (3)固定:标本面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焰按钟摆的速度来回通过3次,放置待冷后染色。固定的目的是

一种全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关键技术研究

一种全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08-11-29 10:12:00 摘要:风力发电机类型很多,本文选择了几种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一种不控整流器加BOOST升压加PWM逆变的全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的原理、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及试验结果。 主题词:直驱,风力发电,全功率,变流器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on a full power wind generator converter Zhou Weilai, Sun Jinghua, Zhang Zhe, Pei Jingbin (Harbin Jiuzhou Electric Co.,LTD,150081) Abstract:The paper compares kinds of wind turbine generaters,and introduces a kind of full power converter with inactive rectifier,BOOST circuit and PWM inverter for wind turbin generater,illustrates its principle,key technologies and testing result. Key words: direct drive;full power;wind turbine generation;converter 注:本项目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6BAA01A21 1.引言 我国风力发电起步较晚,目前国内40多家风力发电设备整机制造厂家中,多数只能制造1MW以下的风力发电机组。2006年开始制造1.2MW、1.5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开始技术主要靠引进。随着国家的引导,大功率风电机组开始升温,随之而来的就是电控部件国产化问题。到目前为止,兆瓦级以上全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主要依靠进口,所以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风电变流器成为当务之急。 2.几种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对比 由发电机和电力电子器件或变流器构成的广泛应用的6种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如图2-1所示。下面对图中的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加以简单比较说明。 图a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被很多风机制造商应用的比较传统的结构,如使用鼠笼型转子的异步发电机的上风式、失速调节、三桨叶风力机就是这种结构。在八十年代这种结构被扩展,为补偿无功功率使用了电容器组,为平滑并网使用了电机软起动器。 图b是用全程范围或“低风速区域”大小的变频器代替了图a中的电容器组和电机软起动器。“低风速区域”大小的变流器的功率仅为发电机额定功率的20-30%,而全程范围的变流器功率大约为发电机额定功率的120%,但它能使风力发电机在所有风速下变速运行。 图c这种结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Vestas风力机厂生产的名为“Optislip”风力机所采用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电力电子变换器改变外部的转子电阻,来改变总的转子电阻,从而使转差率有10%的变化范围。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_风力发电实验指导

风力发电实验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10 8万千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 6万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10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风力发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风电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不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近几年,随着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取得突破,风力发电取得飞速发展。 据2011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促进风电发展白皮书》。截至2010年底,全国风电并网容量2956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接近100%。2010年,全国风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2097小时。蒙东、蒙西、吉林、黑龙江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21.1%、8.7%、5.6%、4.6%,风电利用已达到较高水平。预计到2015年,我国风电规模将超过90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5亿千瓦以上。 与其它能源相比,风力,风向随时都在变动中。为适应这种变动,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近年来在风叶翼型设计,风力发电机的选型研制,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式,并网发电的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风力发电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风电的飞速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与个人发展机会,普及风电知识,在高等院校培养相关专门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实验内容 实验1 风速,螺旋桨转速(也是发电机转速),发电机感应电动势之间关系测量 实验2 测量扭曲型可变浆距3叶螺旋桨风轮叶尖速比λ与功率系数C P 关系 实验3 切入风速到额定风速区间功率调节实验 实验4 额定风速到切出风速区间功率调节实验 - 变浆距调节 实验5 风帆型3叶螺旋桨风轮叶尖速比λ与功率系数C P 关系的测量 实验6 平板型4叶螺旋桨风轮叶尖速比λ与功率系数C P 关系的测量 实验原理 1、风能与风速测量 风是风力发电的源动力,风况资料是风力发电场设计的第一要素。设计规程规定一般应收集有关气象站风速风向30年的系列资料,发电场场址实测资料一年以上。在现有技术及成本条件下,在年平均风速6米以上的场址建风力发电站,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应。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风速,也要参考年平均风速设计。 设风速为V 1,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气流方向,面积为S 的截面的气流动能为: )1(2 1 213121SV mV P ρ=?= 空气的动能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 (1)式中ρ为空气密度,由气体状态方程,密度与气压p ,绝对温度T 的关系为: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 形态观察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练习油镜的使用; 2.认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练习手绘微生物图片。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基本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3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根据细胞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是细菌中种类最多 的。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 2.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1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功能,在菌体上的着生位置、数目因菌种而异。菌毛(又称纤毛)是在细菌体表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直硬,且数量较多的丝状 体,与细菌吸附或性结合有关。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部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特性。

3.真菌的结构特征 菌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管状细丝。可伸长并产生许多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地需要,许多真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这些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比如吸器、假根、子实体。 4.放线菌的结构特征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生物。链霉菌是典型的放线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细胞状态。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支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菌丝。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5.微生物菌落 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的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调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 三、实验器材

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

第五章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 5.1 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 (2) 5.1.1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传动链形式 (2) 5.1.2同步发电机 (2) 5.1.3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结构及特点 (5) 5.1.4电励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结构及特点 (18) 5.2 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变流器 (19) 5.2.1 电机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20) 5.2.1 电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21)

5.1 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 5.1.1全功率变流器风电机组传动链形式 随着现代风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呈现上升趋势,风轮桨叶长度逐渐增加而转速降低。例如:额定功率为5MW的风电机组桨叶长度超过60米,转子额定转速为10rpm左右。当发电机为两对极时,为了使5MW风力发电机通过交流方式直接与额定频率为50Hz的电网相连,机械齿轮箱变速比应为150。齿轮箱变速比的增加,给兆瓦级风电机组变速箱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挑战。风电机组功率及变速箱变速比增大时,其尺寸、重量及摩擦磨损也在增加。作为另外一种选择,风力发电机可以采用全功率变流器以AC/DC/AC的方式与电网相连。 全功率变流器是一种由直流环节连接两组电力电子变换器组成的背靠背变频系统。这两个变频器分别为电网侧变换器和发电机侧变换器。发电机侧变换器接受感应发电机产生的有功功率,并将功率通过直流环节送往电网侧变换器。发电机侧变换器也用来通过感应发电机的定子端对感应发电机励磁。电网侧变换器接受通过直流环节输送来的有功功率,并将其送到电网,即它平衡了直流环节两侧的电压。根据所选的控制策略,电网侧变换器也用来控制功率因数或支持电网电压。 5.1.2同步发电机 发电系统使用的同步发电机绝大部分是三相同步发电机。同步发电机主要包括定子和转子两部分。定子是同步发电机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部件,由定子铁芯、三相电枢绕组和起支撑及固定作用的机座组成。转子的作用是产生一个强磁场,并且可以由励磁绕组进行调节,主要包括转子铁心、励磁绕组、滑环等。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直流发电机作为励磁电源的直流励磁系统,另一类是用整流装置将交流变成直流后供给励磁的整流励磁系统。发电机容量大时,一般采用整流励磁系统。同步发电机是一种转子转速与电枢电动势频率之间保持严格不变关系的交流电机。 同步发电机的转子基木上是一个大的电磁铁。磁极有凸极和隐极两种结构。凸极转子结

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命科学趣味实验 实验名称:微生物形态观察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了解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成像原理:目镜、物镜各自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被检标本置于聚光器与物镜之间,即物镜下方1~2倍焦距之间,物镜可使标本在物镜的上方形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倒像),该实像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 三、实验仪器、材料 酵母菌涂片、霉菌涂片。 奥林巴斯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 1 显微镜安置 取显微镜时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底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平稳,置显微镜于平整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3~4 cm,接通电源。 注意:显微镜移动时切忌用单手拎提。 2 选择物镜 将低倍物镜放入光路。 3 调整光强 打开显微镜主电源,调整照明度。通过亮度调整旋钮来改变电压大小从而调整显微镜亮度强弱。 4 调整聚光器位置和孔径光阑 在孔径光阑环上刻有物镜倍率(10倍,40倍),观察时将其与使用物镜相对应倍率放到正面。 5 放置标本 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向外拉开机械式载物台样本夹自前向后将标本切片放入平台,标本放稳后,再将标本夹轻轻放回原位;通过垂直旋转移动杆和水平旋转移动杆来上下和左右移动标本。

6 聚焦 ① 对焦要领为:从侧面看,转动粗调旋钮,使物镜尽可能接近标本;一边看目镜,一边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看到标本后,再用细调旋钮正确对焦。 ② 调整瞳距:一边看目镜,一边移动双目镜筒,让左右视野一致。标识●的位置表示瞳距。 ③ 调整屈光度数:以右眼看右侧目镜,旋转粗、细调旋钮对好焦距;以左眼看左侧目镜,旋转屈光度调整环,对好焦距。 ④ 目镜眼罩使用方法:戴眼镜时候,将眼罩折叠,可防止眼镜和目镜接触所造成擦痕;不戴眼镜时候,将折叠眼罩向外拉长,可防止目镜和眼睛之间射入不必要光线,利于观察。 7 观察 在低倍镜找到合适目的菌将其移到视野中央。 8 高倍镜下观察 ① 转换高倍镜: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② 调焦:眼睛向目镜内观察,同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旋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物像为止。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清晰聚焦,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它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的准焦状态,称为物镜同焦,利用物镜同焦,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时仅用细调旋钮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使用粗调旋钮时可能误操作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9 绘图 10 显微镜用毕后处理 (1)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 (2) 用擦镜纸清洁物镜及目镜; (3) 将各部分还原:载物台下降到最低位置;聚光器下降到最低位置;物镜镜头呈∧型,使物镜处于非光路位置;关好电源,将显微镜主电源开关拨到电压值为最小状态,然后断开电源。 五、实验结果: 10× 霉菌涂片 六、实验讨论: 可写实验体会。

全功率驱动的异步风电机组的控制策略研究

第28卷第7期电 力 科 学 与 工 程 Vol.28,No.7,1  全功率驱动的异步风电机组的控制策略研究 王瑞新,王 毅,孙 品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通过全功率PWM变流器并网的笼型异步风力发电机组(the Full Rated Converter Induction Gener-ator,FRC-IG),以其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维护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分析笼型异步风电机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全功率PWM变流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转矩给定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通过对电磁转矩的调节间接控制发电机转速来跟随最大功率曲线。网侧变流器采用并网电压控制策略,根据并网电压的幅值来调节无功功率抑制电网电压的波动,在保证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同时降低了机组并网对电网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策略能很好地实现风电机组的最大风能跟踪,降低并网点电压波动。在电网电压故障期间,并网电压控制策略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保障风电机组稳定运行。 关键词:笼型异步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风力发电;全功率变流器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7028 )。作者简介:王瑞新(1986-)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笼型异步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Email:risan1221@163.com。0 引言 近年来风力发电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开始 在电力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可以在不同的风速下调节风力机转速,从而捕获到最大风能,相对于定速风力发电机组在效 率和可控性上具有很大优势[ 1] 。目前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是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和双 馈风力发电机组[ 2,3]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由永磁同步电机通过全功率变流器实现并网发电,由于风力机直接驱动发电机,省去了增速齿轮箱,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并且运行维护量较小。但随着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永磁材料涨价,体积大和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双馈风电机组采用的是绕线式异步电机作为发电机,定子侧直接并网,转子侧变流器只传递转差功率,相对于永磁发电机组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但双馈发电机转子侧存在滑环,使得维护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发电机直接与电网相连,故障穿越能力也不如通过 全功率变流器并网的永磁直驱风电机组。基于上 述两种机型的优缺点,又提出了一种以笼型异步 电机代替永磁电机的变速恒频发电机型[ 4~6] ,将笼型异步发电机通过全功率变流器连接到电网实现并网发电。该机型在成本和可靠性上优于永磁风电机组,在并网控制能力和维护方面优于双馈机组,但需采用高速比齿轮箱和全功率变流器。 目前采用该机型的西门子SWT-3.6-107风 电机组[7] 已获得实际应用,但对此种机型控制策 略研究的文献却相对较少。文献[8]提出了一种异步机通过全功率变流器并网的控制策略,定子侧变流器采用不需要磁链传感器的间接矢量控制,降低了系统传感器的成本。文献[9]对FRC-IG机组在电网电压跌落时,通过电机电磁转矩的调节使风电机组安全穿越电网故障。文献[10]将模糊控制应用到FRC-IG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中,减小参数误差对系统的影响。 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可以在风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风力机桨叶和转速的调节,使风力机捕获最大风能,运行在最大功率点上。变速恒频风电 专栏·新能源技术 NEW ENERGY  TECHNOLOGY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 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实验步骤: 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 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 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 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 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 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 实验结果及数据: 实验结果如附图。

微生物实验报告材料(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如:霉菌 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 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 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 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

国家能源局公告 2017年第10号

国家能源局公告2017年第10号 依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及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能局科技〔2009〕52号)有关规定,经审查,国家能源局批准《煤层气生产站场安全管理规范》等204项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NB)62项、电力标准(DL)86项、石油标准(SY)56项,现予以发布。 上述标准中电力管理、电工装备标准、煤层气及生物液体燃料标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电力(火电)规划设计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定制电力技术导则》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石油天然气标准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煤炭标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锅炉压力容器标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件: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能源局

2017年11月15日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 NB/T10036-2017 煤层气生产站场安全管理规范

2017-11-15 2018-03-01 2 NB/T10037-2017 煤层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非稳态测定方法 2017-11-15 2018-03-01 3 NB/T10038-2017 煤层气井小型压裂测试设计及评价规范 2017-11-15

2018-03-01 4 NB/T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2017-11-15 2018-03-01 5 NB/T10040-2017 煤层气录井资料解释及验收规范 2017-11-15 2018-03-01 6

NB/T13009-2017 小桐子毛油 2017-11-15 2018-03-01 7 NB/T13010-2017 小桐子精炼油 2017-11-15 2018-03-01 8 NB/T13011-2017 生物柴油工业名词术语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 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 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 式中:R-----分辨距离; λ------作用光的波长; 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

介质折射率 空气 水玻璃香柏油 1 13 55 1.56 三、实验内容 (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 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如镜头已离开油面还未看到物像,则再重新操作。 3、更换标本时应先提高油镜头,再更换玻片,切勿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4、油镜观察完毕后,按“显微镜保护”中(6)项处理。 5、最后将油镜各部分还原,聚光器下降,反光镜垂直于镜座,镜头转成八字形, 以免与聚光器发生碰撞。 四、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为何调节下列构造?反光镜,光圈,聚光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头回转器。 答:聚光器的位置之升降可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上升则视野明亮,下降则光线减弱。光圈的放大或缩小也可控制视野明亮程度。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均是调节焦距的装置。镜头回转器为装置物镜和转换物镜之用。 2、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工作距离与光圈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原理用好显微镜? 答: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为何要选用与玻璃折射率相似的香柏油作为油镜的介质?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答:香柏油只在使用油镜头时(100倍物镜)使用,因为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

微生物实验4 芽孢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 细菌的芽孢染色观察实验 刘欣怡201100140057 生命科学基地班 组别:周一下午三组 同组者:曹平平,周楠, 刘艺,刘希伟 实验时间:2012年10月22号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 2、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接种环,载玻片夹子,无菌水等。 三、实验原理 1、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

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2、芽孢菌体的特点: a.芽孢的含水率低,38%~40%。 b.芽孢壁厚而致密,分三层:外层是芽孢外壳,为蛋白质性质。中层为皮层,由肽聚糖构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内层为孢子壁,由肽聚糖构成,包围芽孢细胞质和核质。芽孢萌发后孢子壁变为营养细胞的细胞壁。 c.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简称DPA)含量高,为芽孢干重的5%~15%。吡啶二羧酸以钙盐的形式存在,钙含量高。在营养细胞和不产芽孢的细菌体内未发现2,6-吡啶二羧酸。芽孢形成过程中,2,6-吡啶二羧酸随即合成,芽孢就具有耐热性,芽孢萌发形成营养细胞时,2,6-吡啶二羧酸就消失,耐热性就丧失。 d.含有耐热性酶。 芽孢由于有以上四个特点,使得芽孢对不良环境如高温、低温、干燥、光线和化学药物有很强的抵抗力。细菌的营养细胞在70~80℃时10分钟就死亡,而芽孢在120~140℃还能生存几小时,营养细胞在5%苯酚溶液中很快就死亡,芽孢却能存活15天,芽孢的大多数酶处于不活动状态,代谢活力极低,所以,芽孢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3、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或碱性品红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 4、芽孢有的长在中央或近中央,圆形或椭圆形,芽孢的大小,位置,在分类鉴定上有一定的意义,它仅仅是芽孢细菌生活史的一个环节。芽孢可作为培养基灭菌彻底与否的检验依据、在杆菌中能形成芽孢的种类较多,在球菌和螺旋菌中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